• 117.50 KB
  • 2021-06-03 发布

内蒙古包头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包头六中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它能否真正超越人类,而在于它是否是一种 安全可靠的工具和人类是否对其拥有充分的控制权。就像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那样,虽然 它们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类,但人类拥有绝对控制权,所以人们相信它们是安全的。 为了实现对其控制的目标,首先需要对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进行限定。虽然人工智能发 展迅速,但人类智能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目前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还远不如人类智能。我 们可以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信息存储、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让它在一些重大事件上做人类的 高级智囊,但最终的决定权仍在人类。比如,当我们把人工智能应用于军事领域时,我们可 以利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危险程度,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但是否应该发动战争、如何作战等 重大决策,还是需要掌握在人类自己手里。正如霍金斯所说的那样:“对于智能机器我们也要 谨慎,不要太过于依赖它们。” 与限定人工智能的自主程度类似,我们也需要对人工智能的智能水平进行某种程度的限 定。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是有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从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来看,尽 管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短短六十年取得的巨大进步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将来它会取 得更大的突破。从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高度重视的现实情况来看,想要阻止人工智能的发展 步伐是不现实的,但为了安全起见,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我们应当还需要成立“人工智能安全工程”学科,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确保人 工智能不能自我复制,以及在人工智能出现错误时能够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安全。人们 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担忧的另一主要根源在于,人工智能的复制能力远胜于人类的繁衍速 度,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抗衡。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安全标准 中,对人工智能的复制权必须掌握在人类手中。同时,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只 有人工智能产品达到安全标准,才允许进行商业推广和使用。 从源头上看,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 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 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因此,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还需要 充分发挥外部进路的重要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2 - A.在人工智能安全性问题上,如果人类没有绝对控制权,就无法确保其安全可靠。 B.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但在认知能力上还远不如人类,因为人类智能有自身优势。 C.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但从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步伐是难以阻止的。 D.人工智能的复制性是人类难以抗衡的,人类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控制许可制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人工智能的可控性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保证人工智能安全性的具体措施。 B.文章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强调人类要在人工智能发展中持积极态度。 D.文章先明确态度,接着分析对策,最后强调人工智能安全问题需发挥外部进路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对很多事物的绝对控制权,人工智能安全的问题也应该会有解决的 方法。 B.人工智能可以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提供信息帮助,但人类要把握最终决定权,而不能太过 依赖它们。 C.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但人类也可以在发展中限定人工智能的智能 程度。 D.科学技术研究有禁区,因而人工智能安全问题的出现也是必然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 努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 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也称“强基计划”),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2020 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 作。 据悉,“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 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 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 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 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 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据了解,在计划起步阶段,教育部将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范围内遴选高校开 展试点。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 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相关高校可 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 - 3 - 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 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 据悉,高校根据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方案。符合高 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 (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 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 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 ),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 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 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叶雨婷《教育部 推出“强基计划”》) 材料二: 强基计划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已经跳出招生的狭隘范畴,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 家急需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两阶段。在这一点上,强基计划显然比原来的自主招生站位更高。 限定于基础学科专业: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对战略人才的需要,而不仅仅是高校个体 的需要。 自主招生的初衷就是为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开辟一条特别通道。高考分数录取有点像招收十项全 能选手,著名高校更是需要每科都强或者没有短板。但是对于那些有某些专长的学生来说,高考显 然不够科学合理,甚至会埋没这些专门人才,于是,自主招生政策推出了。但长期以来,自主 招生政策更着眼于招生,这部分有学科特长的学生获得的更多是降分照顾,而在其就读专业 上并没有过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自主招生的出发点。 新出台的强基计划则完全聚焦于基础学科。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 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日前,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华为能在 5G 等关键通信技 术上取得突破,主要就是靠华为的“700 多位数学家,800 多位物理学家以及 120 位化学家”。 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 要基础。日前,科技部联合教育部等部委还专门出台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专门文件,目的 也在此。此次强基计划明确限定了招生专业,以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为主,也是响应国家号召,从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角度出发。正因为此,入围强基计划的 考生基本上都需要在其擅长的领域从事基础学科学习,而不是把个人专长作为一个进入名 校的跳板,转而就读其他热门应用专业,比如金融。 限定于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缩小招生数量,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 贯通培养,而不仅仅是招生。新的强基计划鼓励支持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编 班,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并与原有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统筹考虑,探索建 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点技术 攻关单位吸纳这些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研究,探索建立一种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 制。 也正是基于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基计划第一批试点高校限定在部分“一流大 学”建设高校,这和过去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 90 余所高校数量相比,显然有大幅缩减。但作为 一项重大改革的起步阶段,从小范围开始试点是非常积极稳妥的,也体现了高等教育为国选才育才 - 4 - 的初心和使命。 (摘编自中国教育部官网,陈志文《“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 材料三: 1月15 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即“强基计划”。 这也意味着本轮以义务教育阶段坚决减负、新高考改革这一首一尾相向而行、共同驱动的教育 综合改革,完成了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更为清晰,导向更为明确。 其政策要点有三:一是从 2020 年起,原有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彻底终结。二是业已探索多年 的综合评价录取方式得以保留,但在细节流程上做了重大调整。三是该计划初步试点的范围限 制在国家“双一流计划”中的部分“一流高校”,后续走向及开放性值得进一步观察。 应该说,改革走到这一步是漫长教育链条传导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逻辑自身的演进使 然。大学怎么招生,说到底还是指挥棒,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改革结果,还是要落实在高招 中。上游搞素质教育,就要减少耗费在题海战术中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中游的高中阶段,就必 须建立完备的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为每个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全面发展情况画像。那么, 在下游的大学招生和录取环节有所呼应,建立配套的制度支撑,显然是有必要的。 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录取,是十余年来在大学招生改革探索的两条路径。应当承认,两 个探索方向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但也像文件所说的出现了“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 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 长材料等”问题,这些偏向需要纠正。 如何泼掉洗澡水的同时保住孩子?在教育部本轮出台的文件中明确规定:高考成绩所占 比例不得低于85%。这意味着高考成绩在综合评价录取中的比重回升,高校对学生的“合法”选 择权的比重有所回落,其实是一次“再平衡”。 取消“自主招生”,不是“倒退”,是在以空间换时间、循序渐进地协同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联动发 展,在素质教育开弓没有回头箭之后,再以招录政策改革的组合拳反向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梗阻。 强基计划就是改革的 2.0,用来巩固基于高考成绩的、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 招生改革成果。 (摘编自“澎湃新闻”,《强基计划:用改革巩固高考改革的成果》)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强基计划”取代了原先的高校自主招生,只限于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 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B.“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首先在“一流大 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 C.材料二在材料一基础上,分析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指出“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完全不同。 D.材料三认为“强基计划”是本轮教育综合改革所完成的又一项标志性的顶层设计,分析角度与材料 二非常相似。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强基计划从选拔定位、试点学校范围、招生专业、报考条件到入围高校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 养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重塑。” B.“强基计划是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迎来的又一重大变革,作为新高考在新时代的新突破,集中体现了 - 5 - 新高考的改革方向。” C.“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学生的 评价模式。” D.“强基计划取消论文、专利等作为入围高校考核条件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基于能力考查的笔 试、面试,增强选才的科学性。” 6.“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会产生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善 人 老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 钱,她老是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 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 ——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 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 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环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们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 来回话。丫环就是丫环,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 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是喜欢自己能 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 “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二十,叫他快走!”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 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 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 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回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 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 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么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 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 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一点多钟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 - 6 - 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 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吸了口气:“哎!今儿又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 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 “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一会儿, 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 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 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 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 脾气,说:“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地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 天的,真累死人!” (节选自《老舍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的穆女士拖着两条胖腿赶场式地奔忙于各种集会上,其为救世而不辞辛苦的形象跃 然纸上,让人感动不已。 B.穆女士对“自由”的贸然进来回话心生怨气,她这种为社会而心疼自己、长时间休息的做 法,意在告诉人们为了奉献社会,需要保证长时间的睡眠。 C.穆女士虽然很关心二少爷的学业,但也理解因方先生妻子去世而要荒废几天的实情,由衷 同情方先生的不幸遭遇,资助他钱,给他送鸡蛋等。 D.这篇小说主要以生动鲜活的人物对话和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用穆女士自 己的言行心理给“善人”这一称号做了最好的注解。 8.小说中的穆女士真是一个独立、忙碌、豁达的慈善家形象吗?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4 分) - 7 - 9.小说语言很有特色,极具讽刺意味。试结合文本加以具体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 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 言也。”诏以告直付阁门。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废。愿理臣之罪,以正 纪纲。”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知此道乎?”帝曰:“尧、 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知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帝又言唐太宗能 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已从谏尔。”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有欲复肉. 刑.者,议取死囚试之,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 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元丰 五年,以疾丐去位。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已异者一切斥去,故曰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诚得中正之士, 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 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民咸以为 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 怀州。退谓同列曰“谏官所论,得失未足言。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异时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 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四年二月份薨,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吕公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B.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C.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D.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经幄,即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特设的御前讲席。 B.封驳,意为封还皇帝失宜的诏令,驳正臣下奏章的违误。 C.释老,指释迦牟尼,因其为佛教创始人,所以“释”泛指佛教。 D.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古时指黥、劓、刖、宫、大辟等刑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吕公著正直敢言。神宗时,对司马光因论事被解职--事,他坚持己见,一再向皇上进言;兴兵西夏 后,唯有他敢于指出兴兵之害。 B.吕公著善于进谏。在与神宗悠闲谈论时,他趁机劝说神宗施行尧舜“知人安民”、唐太宗“屈己 从谏”的治国之道,得到神宗认可。 C.吕公著识虑深敏。有人打算恢复残酷的肉刑,他提出不同意见,阻止了此事;朝廷要讨伐西夏, 他立即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 8 - D.吕公著重视吏治。他以侍读身份回朝廷后,通过分析新法颁布后产生的弊端,指出提拔正直官员 的作用;其后,又点明设置谏员的必要性。 13.把课本内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5 分) 译文: (2)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举行之,民咸以为便。(5 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 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 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 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基调悲凉,哀婉动人。最后一句“风尘何处期”,将 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令人回味。 15.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每空 1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 ——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 。”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表达过去不可 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 。”形象的表现了渔舟在晚霞中 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4)《陈情表》中作者用“ ”一句说自家缺少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 9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 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武汉爆发, 席卷全国,人民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 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文化艺术界也积极 行动起来,为人民鼓劲,为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 ,为百姓提供线上的精神食粮。 文艺向来是( ),抗疫一线逆行者的故事、“封城”期间湖北同胞们的生活、病毒肆虐之际科 学家们艰辛的工作,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于是,在这个早春,我们发现:电视上、手机 里,喜气洋洋的节目少了、加油鼓劲的歌曲多了;令人捧腹的节目少了、歌颂英雄的诗篇多了。 无论是封城日记、一线见闻,还是诗词朗诵、歌曲 MV,抑或是莲花落、京韵大鼓、快板等民间文 艺作品,都将目光 到抗击疫情的头号目标上,文艺工作者们正和全国人民一道, 、 同气相求,全力声援一线、潜心创编新篇。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突如其来 助力 聚集 同声相应 B. 祸从天降 助力 聚焦 同舟共济 C. 突如其来 助威 聚焦 同声相应 D. 祸从天降 助威 聚集 同舟共济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 击疫情的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B.一时间,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多地“封城”,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 击疫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C.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 情的保卫战和人民生命的攻坚战打响了! D.一时间,多地“封城”,武汉乃至湖北铁路公路阻断,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一场抗击疫 情的攻坚战和人民生命的保卫战打响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D.“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20.请根据下面这段新闻报道,概括“复兴号”的核心优势,每空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 10 -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铁时代,高铁已然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2017 年 9 月 21 日,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 350 公里时速运营,可以在 4 小时 30 分钟 内跑完从北京到上海的 1200 公里,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复兴号”特 别注重运行的安全性,远程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实时监控速度,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 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此外,“复兴号”的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乘客可以在安 静的车厢里享受 WIFI 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模式还能为旅客提供不同的光线环境。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学校即将举行艺术节汇报演出,请你拟写一段串词引出高二年级的节目——话剧《英雄》。 要求:语句通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包含歌颂英雄等与剧目相关的内容。(5 分)(注: 串词,又叫串连词,串联词,主持词。 串词是在晚会、联欢会等大型联欢活动中,主持人把 前后节目关联,引出下一个节目,把整台节目恰到好处地联系在一起的关键性语段)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 从来不淡漠”; 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 11 - 期中答案 【答案】1. D 2. B 3. D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 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 项,原文是“如果人工智能不断地复制自身,人类根本无法与其 抗衡”,这只是一种假设,且只要人类建立安全控制制度,还是能控制住人工智能的,也不是“无法 抗衡”的。故选 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 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 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 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 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 12 -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 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 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文 章前面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从限定自主程度和智能水平两个方面谈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但第四自 然段“建立人工智能安全标准与规范”也是在分析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所以这里表述不 够全面准确。故选 B。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 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 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 项,结合文本内容“人工智能安全问题是由人工智能技 术造成的,可见,科学技术研究并非无禁区。技术的发展成熟固然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但 任何技术都有不确定性,且科技产生的问题通常不能仅仅依靠科技本身得到圆满解决”分析可知, 强加因果关系,并不是科学研究有禁区直接导致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故选 D。 4.答案 B。A 项“只限于”歪曲文意,原文为“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 相关专业招生”。C项“完全不同”表述绝对,综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强基计划在实施的目标、试点的高校、面 向的学生方面存在重合。D项“分析角度与材料二非常相似”概括错误,材料三的分析着眼于教育逻辑的自身演进规 律,与材料二明显不同。 5.答案:A。A 项信息指出了“强基计划”与“自主招生”的本质不同,最能支撑“强基计划 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这一论点。 6.答案:(1)强基计划更多参考高考成绩,使高校选拔录取过程更加公平;(2)强基计划强 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的整个贯通培养,有利于人才成长;(3)强基计划聚焦基础学科, 有利于提升中国科研实力,突破关键技术。(每点 2 分,共 6 分。) 7.D(A 项对穆女士的形象理解和概括有误,作者是用讽刺的语言刻画穆女士这一伪善形象的。 B 项 “意在……”的目的无中生有。C 项“由衷同情”夸大其词,她给方先生二十块钱、送十个鸡蛋等 行为可能有一点儿同情的因素在,但称不上“由衷”。) 8.不是。 (1)她看起来“独立”,实则依靠丈夫。她一方面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一方面又怕自己在 别人眼里“专指着丈夫”。 (2)她看起来忙碌,实则空虚。她标榜自己“生命是献给社会的”“为救世而来”,却只是为了 排遣空虚,打造“新女性”形象;她看起来经常参加集会、公益活动,但对社会并无实际贡献,却在 赚取名声。 (3)他看起来豁达,实则自私、冷漠,精于算计。在方先生死了太太后,用“二十块”打发他, 埋怨他荒废儿子的学业,并让冯女士取代了他。她孩打算供方先生两顿饭就要减少他的工资;让秘 书冯女士兼冯先生的教职,却一共给她每月 25 元,比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少了 7 块钱。 (答出“不是”得 1 分,分析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 3 点得 3 分) 9.(1)在对比中极尽讽刺之妙。例如作者把穆女士以称谓来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和不客气地花着 丈夫的钱相对比,讽刺她经济上的不独立。再如,作者把穆女士给仆人起名为“自由”与随意役使仆 人相对比。 (2)反话正说,追求讽刺效果。例如,小说称虚伪冷漠的穆女士为“善人”。再如,作者把她 本来极其丰富的早饭说成是“她的早饭很简单”。还如,作者把本来极其自私冷漠的她说成是“永远 体谅人怜爱人”“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等等。 - 13 - (3)用夸张式的描写进行有力讽刺。例如,小说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 让人觉得可笑之极。再如,冯女士做她的秘书,她就认为人家当然有机会嫁个阔人,一辈子吃喝不 愁。 (答出一点语言特色,并能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得 2 分;答出三点语言特色并加以分析得 6 分) 10.B(“幽”是动词,宾语是“其主”,“将”是副词,修饰“大举讨之”,故从“主”和“将”中间断开,排除 A、 C 两项。“得”是动词,宾语是“人”,故在“人”后断开,排除 D 项。) 11.C(“释老,指释迦牟尼”错误,“释老”是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并称,亦指佛教和道教。) 12. B(“趁机劝说”错误。) 13.(1) 我的辛酸悲苦,不单是蜀地的人士和二州长官所看见和明明白白知道的,天地神明实在也 都看得清清楚楚。 (“辛苦”“独”“知”“鉴”各 1 分,句意 1 分) (2)依据先帝的意愿,凡是打算变革却没来得及予以变革以及已经变革而未形成定例的,一一全部 实行,百姓都认为便利。(“ 推本”“眼”“举”各 1 分,句意 2 分。) 14.(3 分) C (是诗人自己少时丧父,身世飘零) 15.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离 别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 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 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条 2 分,写出 3 条即可) 16(每空 1 分,共 8 分)(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7【答案】C。祸从天降,不能做定语,排除 B、D;助力,提供帮助;助威,帮助增加气势, 后 者更符合文化艺术界的实际功能。排除 A。 18.【答案】B。本题语病主要涉及语序和搭配。 19.【答案】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最早形容汉代乐府诗的艺术风格,意思是的创作是有感于现 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与下文“……故事…… 生活……工作…… 怎能不令文艺工作者们动容”更加吻合。 20【答案】①商业运行速度最快 ②安全保障设施先进 ③乘车体验良好舒适 (共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解答本类题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 数限制。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 特殊要求除外)。最后注意精炼语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说明“复 兴号”商业运行速度最快;“一旦出现异常,监控系统会在紧急情况下自动使列车减速”,说明“复兴 号”安全保障设施先进;“噪声控制做到了全世界同行业最高水平”“享受 WIFI 全覆盖”“多种照明控制 模式”,说明乘车体验舒适良好。 21.略。可以使用排比或比喻。(修辞方法 2 分,语言通顺能达到引出话剧的目的 3 分。) 四、22 写作(60 分)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写作指导】首先,这篇材料作文和高考作文是一致的(高考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 在材料的表面意思上(显性信息)有祖辈、父辈和现在三个时期对于青春的认 识,同时暗含三个 时代青春和青年的对比,材料的隐形信息极其丰富。在对青春认识和对比的背后是时代的召唤和青 年的责任、担当和选择,同时暗含了在新的大时 代背景下通过先辈们的青春选择和奉献来教育现 在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自己的青春时代里选择正确的道路,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成就 自己无悔的青春和 辉煌的人生。这个材料以三代青春为话题,可以说比较切合事实。现在中央在 - 14 - 对改革开放做顶层设计,改革三十年中华名族再一次出发。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对青年人提 出 新的 要求。三代人的青春观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期青年人响应时代号召做出的选择 (当然有对时下青年信仰缺失青春迷茫的批判,其实是通过批判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面对这样 的材料我们首先要找到可以立意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