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20届高三年级语文试题模拟试卷五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厚葬薄葬与有鬼无鬼
宋志坚
王充《论衡》中的《薄葬》篇,结合有鬼无鬼,专论厚葬薄葬,对于儒墨两家均有批评。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因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厚葬才有意义。死人成为鬼之后因“厚葬”感受的是厚遇,由薄葬体验的是薄义。活人希冀先人福佑后人,又怕死神“成形害人”,就难免趋“厚”弃“薄”,财产多的不怕厚葬把自己搞穷,权势大的不怕人家来掘墓。即使财力不济,也要勉为其难。墨家的薄葬主张与有鬼论是相互矛盾的。倘若真的有鬼,听从墨家的薄葬主张“(不)丧物索用”怎么得了?王充认为:这种自相矛盾,是包括薄葬的主张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倡导厚葬的儒家不信鬼,“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一个范本,连鲁迅也称颂“孔丘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但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王充在《薄葬》篇中指出了这一点:“孔子非不明死生之实,其意不分别者,亦陆贾之语指也。”葬礼是儒家之“礼”的一个重要方面。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对此,从孔子到汉代的陆贾心里都是明白的。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孟子将墨子当作“无父”之“禽兽”,汉儒、宋儒都将墨家当作“攻乎异端”的重要对象,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他赞成儒家的无鬼论,但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也毫不掩饰孔予以及儒家的小旮旯。
- 29 -
赞成薄葬的王充,却又批评主张薄葬的墨家,他没有就事论事。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然而,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更能从厚葬薄葬论与有鬼无鬼关系,洞悉厚葬之源。王充在《作对》篇中直言:“今著《论死》及《死伪》之篇,明死无知,不能为鬼,冀观览者将晓解约葬,更为节俭。”
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以观点划线,党同伐异。王充却是一码归一码,不为某一学派或某一观点所囿,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各取所长,各弃所短。这种实事求是精神,窃以为相当难得。
(原载《文汇报》2013年12月28日)
1.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充在《薄葬》中结合有鬼无鬼的观点,对儒家的厚葬主张和墨家的薄葬主张均进行了批判。
B. 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
C. 生在一个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正是因为如果孔子坚持无鬼论,那么儒家主张的葬礼中的“礼”,就不会被人们认同。
D. 作者认为,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以观点为标准划清界限,党同伐异,而王充却不是此类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充准确地抓住了墨家主张问题的核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很好的揭示了墨家包括“薄葬”在内的“墨术”难以流传的重要原因。
B.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
C. 作者先驳自相矛盾的墨家,再批推崇厚葬的儒家,顺势提出自己对王充的看法,有理有据,水到渠成。
D. 引用《作对》篇中的话,是为了证明王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不信鬼,主张薄葬,且毫不避讳谈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
B. 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
- 29 -
C. 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
D. 王充虽指斥墨家的有鬼论,但能摒弃派别之争,赞同墨家薄葬主张,正是其作为学者的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这类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即考查角度有: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需要细心;知识迁移、理解揣悟的能力,需要灵活应变。要了解选项特征,常见选项信息表述类型有(1)正确信息(2)错误或无中生有的信息(3)答非所问或与题干不同类的信息。应对策略有(1)提取信息仔细对照(2)准确理解文段和选项信息的异同(3)审清题干要求。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王充……对墨家的薄葬主张进行了批判。”错误。根据原文“墨家是信奉有鬼论的,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王充批评的是墨家信奉有鬼论。A错误。
B项,“作者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错误。根据原文“王充批评墨家的就是这一点。他认为厚葬劣习之根源,正在于主张薄葬的墨家“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能形而害人”的有鬼论。”,不是作者认为,是王充认为。B错误。
D项,“做学问的人,总以学派为标准站队”错误。根据原文“做学问的,很容易以学派站队,”,是“很容易”,不是“总”。D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 先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 29 -
项,“‘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正是为了说明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并不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错误。根据原文“儒家(包括孔子)的无鬼论不彻底。‘以为死人有知,与生人无以异,孔子非之,而亦无以定实然’。其实,对于孔子来说,此非不能,实乃不为,他心中是有小旮旯的。”“倘若世人皆知“死人无知,不能为鬼”,厚葬也好,礼葬也罢,岂不都会难以为继?”“这就难怪‘不肯随俗谈鬼神’的孔子,要用‘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来使人‘看不出他肚皮里的反对来’了。”这些语句,我们得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模糊观点,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此非不能,实乃不为”的。B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本题考查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本题要求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
A项,“丧葬问题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和“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之争’”。两种观点都对,但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根据原文,“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墨之争,远远超过‘批林批孔’时所谓的‘儒法斗争’。……丧葬问题即是儒墨之争的一个焦点。两者针锋相对,势同水火。”A错误。
B项,“孔子坚持厚葬主张,为推行‘礼葬’,在有鬼无鬼的问题上避而不谈,历代儒家学者亦是如此。”错误。根据原文“王充属于儒家,但他赞成薄葬,仅是《薄葬》这篇名,就旗帜鲜明地亮出了他反对厚葬的观点”,“王充不但看到厚葬可能导致的‘财尽民贫,国空兵弱’之恶果”,“反对厚葬的不仅是墨家,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说了儒者的四个‘不可’,其中之一,便是‘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王充和晏子都是儒家,都反对厚葬。B错误。
C项,“当年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可见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错误。晏子向正想封赏孔子的齐景公进言,指出儒家的“四个不可”不能得出当时儒墨之争的激烈状况的结论。C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的题目,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详细解说见后文题中)。2
- 29 -
.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官方配套活动之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
今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在此背景下,本次“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正体现了中国政府推动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提高监管效能,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的强大决心。论坛欢迎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在内的各国农业和食品企业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监管总局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界同仁共同努力、携手共治,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本次论坛正向世界传递这一强烈信号。
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让中外民众在经贸交流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收获,是当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民间友好工作赢得广泛支持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论坛愿与国内外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企业加强合作,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改善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生活水平,让国内外民众共同分享贸易合作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成果。
(摘自《证券日报》2018年11月6日)
材料二:
(摘自《中国健康报》2018年3月10日)
材料三:
- 29 -
食品安全治理属于世界性难题。有效破解这一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创新。我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研究我国食品监管体制改革,不可忘记这一基本国情。纵观全球,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已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模式。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亚里士多德曾说:“事业是理念与实践的生动结合。”在新时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食品安全领域,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因为“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从全球的范围来看,食品安全治理文化创新属于食品安全治理创新体系中最为艰难、最具创造、最富智慧的创新。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艺术、法律、宗教、习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文化是分层次的,包括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等形式;文化具有传承性、渗透性、持久性等。食品安全的治理使命、治理愿景、治理价值、治理战略等,是食品安全治理文化中最核心、最本质、最精髓的内容。
(摘自《中国食品安全报》2018年11月29日)
4. 下列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是
A. 为农林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
B. 欢迎各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和食品。
C. 传递中国为保障人类食品健康与安全做出更大贡献的强烈信号。
D. 推介更多质量好、价格优的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是社会治理的“灵魂”,这就决定了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需要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
B. 当前,相对于食品的口味、价格而言,安全性并没有引起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的高度重视,这亟待改变。
C.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但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要放在更高的位置。
D.
- 29 -
食品安全监管,既要遵守独立监管、统一监管和专业监管的基本模式,又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进行创新。
6. 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食品安全治理如何才能做到“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答案】4. A 5. C
6. ①从消费者的角度,要强化食品安全意识,将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②从政府角度,健全食品标准,实施严格监管;③从企业角度,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创新食品安全文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不属于举办‘一带一路生态农业与食品安全论坛’的目的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为农林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错误,选项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体现了中国政府……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便利化创造条件的强大决心”。原文是“农产品”而不是“农林产品”。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但食品消费的安全性还是放在更高的位置”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概括食品安全治理如何才能做到‘理念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然后浏览三则材料,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概括。
结合材料二的图表来看,消费者购买食品时考虑的因素中,“安全性”仅仅占据16.5
- 29 -
,这说明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度不够,材料三中也提到“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会仅仅满足于食品的安全保障,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口味等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由此可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应该强化食品的安全意识,将安全意识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结合材料一“中国政府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充分满足百姓消费发展需求,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市场监管总局将通过改革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健全最严谨的标准,创新监管方式、实施最严格的监管,完善基础制度、实行最严厉的处罚,落实监管责任,坚持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这是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应该健全食品标准,实施严格监管。
结合材料三“广大企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系统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水平,还需要企业创新食品安全治理文化”,这是对企业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创新食品安全文化。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乞丐
契诃夫
“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
“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
“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 29 -
“好吧,我可以劈……”
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话已出口的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斯克沃尔佐夫赶快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住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
“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再见吧!”
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驹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 29 -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什科失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等被截穿后羞愧低头的表情动作,说明卢什科夫并非顽固不化,毫无廉耻之心。
B. 奥莉加“气呼呼打量”“恶狠狠地推门”“发愁”等细节描写写出了她对卢什科夫自暴自弃行为的痛心及担忧。
C. 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因此对斯克沃尔佐夫充满感激之情。
D. 文章主要运用顺叙、插叙方式,情节富有波澜;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了一个立体有变化的乞丐形象,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8. “奥莉加”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推进情节。“奥莉加”是卢什科夫命运转变的参与者,由于奥莉加的帮扶督促等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见证着卢什科夫的变化。②衬托人物。小说中主人公斯克沃尔佐夫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也通过“奥莉加”的行为更加反衬出斯克沃尔佐夫助人时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的人物形象特征。③丰富文章主旨,卢什科夫对奥莉加发自内心的感激告诉我们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方式。斯克沃尔佐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
9.
- 29 -
①通过描述卢什科夫行乞时信誓旦旦的谎言直观地揭露了人性的缺陷,批判了社会中行乞者利用人性善良博取同情心的丑恶行为。②通过“劳动”情景的描写,表现出了卢什科夫好逸恶劳、懦弱无能的形象特征,从而表达了作者对不愿通过劳动改变创造生活丑恶现象的批判与否定。③通过释疑情节的插叙,我们发现同样是帮助,奥莉加的帮助显出平等态度和对人的尊重,更显真诚,因而才真正产生“帮助”的效果,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深化了主题:帮助人的关键是真诚、尊重与平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卢什科夫答应到斯克沃尔佐夫家劈材是因为他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问题”错误,从文中“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话已出口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可见,卢什科夫当时并不是因为急需一份糊口的营生,解决失业,只不过是碍于面子而已。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比如本文中的“奥莉加”显然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明确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更好地叙述故事,丰富文章内容等。首先看“奥莉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最后卢什科夫的讲述来看,“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这些内容展现出奥莉加的善良。然后分析这样的奥莉加在结构方面的作用,小说展示出卢什科夫命运的变化,他一开始是一个靠行乞来骗钱,之后开始靠自己的劳动赚钱,人物形象发生变化,从他最后的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奥莉加促使了他的转变,所以奥莉加的形象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接着分析次要人物对其他人物的作用,小说除了写奥莉加和卢什科夫之外,还提到另一个人物,即斯克沃尔佐夫,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很想帮助卢什科夫,但他的帮助显然有居高临下之感,他觉得是自己改变了卢什科夫,奥莉加的形象对其起到衬托作用。最后分析主旨上的作用,小说主要讲述卢什科夫的转变,而让他转变的原因是奥莉加的帮助、善意,这说明真正的善意是可以改变人的。
【9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作用,把握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叙述了卢什科夫‘乞讨’‘劳动’‘释疑’等行为,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出这些情节,分析这些情节在展现形象、凸显主旨方面的作用。先看卢什科夫行乞,他行乞的时候使用谎言来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借此将矛头指向社会中利用善良人性来获得好处的行为;接着看人物的“劳动”,卢什科夫“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迟疑地拉过一块未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而且在最后的释疑环节中,我们知道,这所谓的“劈柴”都不是他做的,由此可以看出好逸恶劳、懦弱无能,这也是他为什么靠行乞生活的原因;最后看“释疑”环节,在之前的情节中,斯克沃尔佐夫始终认为是自己改变了卢什么科夫的生活态度,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最后的释疑环节让我们知道,真正改变卢什科夫的是奥莉加,因为奥莉加对卢什科夫的帮助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斯克沃尔佐夫居高临下的帮助,由此可见,真正能帮助人的应该是真诚、尊重和平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俸禄薄,未得省见。后稍得亲近。
因奏泰阶之事,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久之,隆虑公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公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狱系内官。以公主子,廷尉上请请论。左右皆为昭平言。上曰:“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朔前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汤汤。’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乃起。
时天下侈靡趋末,百姓多离农亩。上从容问朔:“吾欲化民,岂有道乎?”朔对曰:“孝文皇帝
- 29 -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绨,足履革舄,以韦带剑,莞蒲为席,兵木无刃,衣缰无文;以道德为丽,以仁义为准。于是天下望风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建章,左凤阙,右神明;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缋厕;撞万石之钟,击雷霆之鼓,作俳优,舞郑女;上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事之难者也。陛下诚能用臣朔之计,推甲乙之帐燔之于四通之衢,却走马示不复用,则尧舜之隆宜可与比治矣。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失之豪楚,差以千里。’愿陛下留意察之。”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而朔尝至太中大夫,后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因自讼独不得大官,欲求试用。辞数万言,终不见用。
赞曰: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辨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而杨雄亦以为朔言不纯师,行不纯德,其流风遗书蔑如也。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
(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B.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C.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D. 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人/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征,汉代擢用人才一种制度,由皇帝征聘社会贤才到朝廷充任官职。文中东方朔即是接受皇帝所“征”才来到朝廷。
B. 廷尉,官名,秦置,为九卿之一,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职掌刑狱。根据诏令,可以逮捕、囚禁和审判有罪的王或大臣。
C. 孝文皇帝: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史称“汉文帝”。
D. “书”,在文中指“五经”中的《尚书》;“易”在文中指解说和发挥《周易》的《易传》,其学说据说源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
12. 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东方朔自视甚高。他向汉武帝上书自荐,言词不谦虚,对自己评价很高,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
- 29 -
B. 东方朔善解人意。在汉武帝为处死昭平,觉得有负隆虑公主临终嘱托而悲伤时,他以“圣王为政赏不避仇、诛不避亲”的观点来宽慰汉武帝。
C. 东方朔耿直敢言。在武帝问化民之道时,他指出前世圣主率先垂范,注重仁义道德,天下望风成俗,而汉武帝穷奢极侈,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D. 东方朔名过其实。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朔初来,上书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
(2)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①东方朔刚被征召而来,(就)上书皇帝,言辞(一点也)不谦虚,大大地称赞自己,皇上认为他很有能力,让他在公署待诏。
②法律,是先帝制定的,因为我妹妹隆虑公主的缘故而使先帝制定的律法受诬陷,我又有什么面目进祖庙(去见先帝)呢?又对下让我有负万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向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被平常人称道,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传闻他的事情。“长老贤人通于事”是定语后置,意思是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长老贤人通于事”和“朔时者”是并列成分,不能断开,排除AD。“口谐倡辩”是一个词,意思是言语诙谐善辩,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孝文皇帝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庙号”错误。孝文皇帝是是汉代第三任皇帝刘恒的谥号,庙号是太宗。C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项,“班固认为其虽能言善辩,但因“诙达多端,不名一行”,所以建议始终不被汉武帝采纳。”错误。根据原文“然朔名过实者,以其诙达多端,不名一行,应谐似优,不穷似智,正谏似直,秽德似隐。”,这句话的意思是,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劝又似直臣,自污其行似。从此句可以判断出,这只是解释了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得不出建议不被采纳也是因为这个原因。D错误。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逊:谦虚;伟:认为……有能力;公车:公署。(2)法令者,先帝所造也:判断句式;用:因为;弟:妹妹;故:缘故;高庙:祖庙。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9 -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等待越级提拔。东方朔刚被征召而来,(就)上书皇帝,言辞(一点也)不谦虚,大大地称赞自己,皇上认为他很有能力,让他在公署待诏。因俸禄微薄,也未能得到汉武帝赏识提拔。后来逐渐得到皇上的亲近。
因为上奏泰阶的事情,皇上授予东方朔太中大夫给事中,赐予黄金百斤。
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过了一段时间,隆虑公主病危,拿黄金千斤、钱千万替昭平君预先赎免死罪,汉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日益骄纵,喝醉酒杀死了教导夷安公主的女官,被捕入狱囚禁在内官。因为他是隆虑公主的儿子,廷尉向皇上请示,请求给昭平君定罪,左石大臣纷纷为昭平说情。皇上说:“我妹妹年老才有这么一个儿子,临死把他托付给我。”于是为昭平君的事流泪叹息,过了好久才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因为我妹妹隆虑公主的缘故而使先帝制定的律法受诬陷,我又有什么面目进祖庙(去见先帝)呢?对下又让我辜负万民。于是批准了廷尉给昭乎君定罪的奏疏,武帝哀痛不能自已,左右的人都非常悲伤。东方朔上前说:“臣听说圣明的君王执政,赏赐不避仇人,诛罚不选择是不是亲骨肉。《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坦荡无碍无阻。’这两者,是五帝所看重的,是三王也难以做到的。陛下这样做,因此四海之内广大人民各得其所,天下大幸!臣东方朔举杯敬酒,冒死再次给皇上祝寿。皇上才起身。
当时天下崇尚奢侈靡丽,争相从事工商业,农民纷纷离开农田。武帝很随便地问东
方朔:“我想教化人民,是否有什么办法?”东方朔回答说:“孝文帝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他身着黑色粗布衣服,脚穿生皮制成的鞋,用没有饰物的牛皮带挂着剑,铺着莞淆编的草席,兵器像木制的没有利刃,冬衣没有花纹;文帝以道德崇高为美,以仁义为准绳。于是天下人都仰望他的风范形成的淳厚的风俗,显著地教化了百姓。现在陛下嫌长安城内地方小,想在城外筑起建章官,左有凤阙观,右有神明台;土木铺裹着锦绣丝绸,狗马披着五彩布帛;撞响万石重的巨钟,击打声如雷霆的大鼓,使俳优兴事,要郑女起舞。皇土像这样做奢侈之事,却独想让老百娃不奢侈不失去农业,这是难以做到的事。陛下果真能采用东方朔的建议,推倒众多华丽的帐幕在四通八达的大街上焚毁,拒绝那些善于奔驰的良马表示再不骑用,那么就只有尧舜盛世应该可以和陛下的治绩相比了。《易经》上说:“端正事物的本源,万事才有条理;失之毫厘,相差千里。希望陛下留心鉴察上述之事。”
- 29 -
汉武帝已招览英杰俊士,衡量他们的才能,任用惟恐有失。东方朔曾经官至太中大夫,后来经常为郎,与枚皋、郭舍人都在武帝左右,只是诙谐逗乐的侍从。过了很久,东方朔上书陈奏农战强国之计,趁机诉说只有自己没做过大官,想请求皇上试用。他的奏书数万言,终究没被重用。
赞日:刘向说他年轻时,多次访问贤明的老人中通晓故事的人和与东方朔同时的人,都说东方朔言语诙谐善辩,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喜欢被平常人称道,所以使得后世有很多人传闻他的事情;而扬雄也认为东方朔言行不够尊师重道,行为不能以德服人,他流传下来的风气和作品像这样轻视。然而东方朔名过其实的原因,是因为他诙谐通达机智多变,没有一种行为著名,对答诙谐而近似倡优,不陷入困境好似智者,直言规劝又似直臣,自污其行却似隐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荼。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
B. 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
C. 颈联“作草”“分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但背后却深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 全诗将日常生活写得很有情趣,章法极为谨严,表现了诗人闲居自遣和对于官场生活冷淡的心情。
15. 本诗与《书愤》作于同一年,抒发的感情也大致相同,但两诗还有许多不同之处,试加以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内容不同:《书愤》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临安春雨初霁》写明媚春光下客居京华的恬静闲适生活,表达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能上前线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悲愤心情。
②意境不同:《书愤》的意境是沉郁雄浑顿挫;《临安春雨初霁》的意境是明艳恬静闲适。
③风格不同:《书愤》的风格是沉郁雄放;《临安春雨初霁》的风格是清新隽永,优美自然。
- 29 -
④表达技巧不同:《书愤》表达技巧之一是虚实相济,前四句回忆往事是虚,后四句着眼现实为实,虚实对比,相得益彰;《临安春雨初霁》表达技巧之一以乐景衬哀情,以恬静闲适的生活反衬落寞无聊的心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颔联语言清新隽永,由听觉感知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能给诗人些许欣喜与慰藉。”错误。“小楼一夜听春雨”,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B错误。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先审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再确定从哪些方面去作答。本题要求比较与《书愤》的不同之处,可以从内容情感、意境、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等角度去考虑。《书愤》所写内容为前四句概括自己青壮年时期的壮志和战斗生活,后四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气,但又以诸葛孔明自比,表达了自己的得信心和决心;本诗开篇开篇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居京华的生活。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还是春光明媚的“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的“清明可到家”,都充满一种厌倦官场而又客居京华的无奈。《书愤》中颔联回忆了曾经边地的战斗生活, “楼船”与“夜雪”, “铁马”与“秋风”,两幅意境开阔雄浑的战场画卷,体现出了诗人“气如山”的坚定和豪迈,语言风格也是沉郁顿挫;本诗选取了“小楼”“春雨”
“深巷”“杏花”“矮纸”“斜行”“晴窗”“细乳”“作草”“分茶”等富有生活化的词语,描绘了一种恬静闲适的意境,语言上清新明丽隽永自然。《书愤》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四句追忆战场生活,虚写,后四句抒发感慨,实写,虚实结合。本诗描写了一幅明艳的春光图,来衬托诗人无奈寂寞的心境。
- 29 -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从个人成长到国家发展,辩证地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指出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常会走向灭亡。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答案】 (1).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 淇则有岸 (4). 隰则有泮 (5). 艰难苦恨繁霜鬓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拂、淇、隰、泮、繁、鬓、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内容,完成文后小题。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________,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
- 29 -
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
__________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_________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__________就能实现的。”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艰难险阻的克服,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B. 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团结的作风,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
C. 艰难险阻被跨越,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D. 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卫冕 历久弥新 汲取 敲锣打鼓
B. 蝉联 经久不衰 汲取 沸沸扬扬
C. 卫冕 经久不衰 吸取 敲锣打鼓
D. 蝉联 历久弥新 吸取 沸沸扬扬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B.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C.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D.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 29 -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艰难险阻的克服”搭配不当,艰难险阻不能克服,且B项语序不当,排除AB;
C项,根据语境,省略的主语是“我们”,不是“艰难险阻”,无须采用被动句式。可以排除。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本题中,第一空,卫冕:体育竞赛中指蝉联冠军,保住上届取得冠军地位。蝉联:绵延不断;连续相承。此处指成功保住上届取得的冠军地位,使用“卫冕”恰当。可以排除B和D项;
第二空,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史加有力,吏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经久不衰: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问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一般用作谓语。此处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的女排精神,使用“历久弥新”恰当。可以排除C。
第三空,汲取:指取水,引申为吸取,吸收。吸取:用不同方法吸收;采用,采取,得到。联系语境“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吸取力量,使用“汲取”更恰当。
第四空,敲锣打鼓:①指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此处指绝不是“轻轻松松”欢庆祝贺就能实现的,使用“敲锣打鼓”更恰当。
故选A。
【19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本题中,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是“影响力”而不是“中国女排”,排除AC;
“不仅……更”表递进,强调的是“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排除D。
故选B。
【点睛】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从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状来看,仍存在三大“短板”。首先,①____。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亟待我们大力弘扬、传播。但当前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次,②____。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社会成员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相对缺失,以及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元素的缺乏,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速度较慢,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③____”。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彼此间难免产生冲突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带来阻力,从而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答案】 (1). ①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②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缺失(或:建设人员和创新元素缺失) (3). ③外来文化的冲击力度不断加大
【解析】
- 29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论述目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仍存在的三大“短板”。纵观整个语段,需要我们填写的三个语句是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仍存在的三大“短板”的总结。我们可以根据后文对三大“短板”的具体分析,从中总结出三大“短板”的具体内容,即需要我们填写的三个语句。具体而言,第一空主要看后文“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亟待我们大力弘扬、传播。但当前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由此可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仍存在的三大“短板”中的第一个是我们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未能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据此可断定第一空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二空依然使用上述方法,根据后文“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社会成员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相对缺失,以及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元素的缺乏,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速度较慢,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可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仍存在的三大“短板”中的第二个是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相对缺失,以及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创新元素的缺乏,导致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速度较慢,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此可断定第二空的内容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人员的缺失”。第三空,根据后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带来阻力,从而影响到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可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仍存在的三大“短板”中的第三个是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据此可断定第三空的内容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力度不断加大”。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
21.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的异同点。注意:相同点不得超过25个字,相异点每条不得超过40个字。
①紫外杀菌法是利用物理方法,采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一些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波长在240m至280m范围内最具杀伤力,它能够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空气或是以水为介质的环境中,紫外线均可以直接透过这两种介质照射到微生物上,破坏其遗传物质的结构使其灭活,达到杀菌的目的。
- 29 -
②臭氧杀菌法是指臭氧以氧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以实现杀菌作用。臭氧对细菌的灭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臭氧可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其死亡。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可以改变细胞中的代谢,它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
【答案】相同点: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RNA分子结构,导致其死亡。
相异点:紫外杀菌法:物理杀菌法,利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微生物,达到消毒目的。臭氧杀菌法:化学杀菌法,①通过破坏细胞的城墙——细胞膜,使得微生物得以灭活;②改变细胞中的代谢,使得细菌失活。
【解析】
- 29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本题要求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的异同点。根据材料①“它能够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或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和材料②“臭氧可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其死亡。”,分析可知“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都是通过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RNA分子结构,导致细菌病毒的死亡。根据材料①“紫外杀菌法是利用物理方法,采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一些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可知紫外杀菌法是利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微生物,达到消毒目的。根据材料②“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可以改变细胞中的代谢,它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分析可知“臭氧杀菌法”有两种杀菌方式。一是通过破坏细胞的城墙—细胞膜,使得微生物得以灭活;二是改变细胞中的代谢,使得细菌失活。由此可见,“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两者杀死细菌病毒的方式不同,这就是两者的相异点。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小诗,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作者:亚历山大•蒲柏
整个自然都是艺术,不过你不领悟;
一切偶然都是规定,只是你没看清;
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
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
高傲可鄙,因为它不近情理。
凡存在都合理,这就是清楚的道理。
亚历山大·蒲柏(1688~1744),是18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这首小诗是由一系列警句组成的。而这些警句是包含了一个大道理的。
请细读“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两句,并谈谈这两句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参考例文】全面看待事物
二战时期,英美空军为加强战机防护,对作战后幸存飞机上的弹痕分布进行了调查,认为哪里弹痕多就应该加强哪里,但统计学家沃德“看见了”那些坠毁的战机,明白那些弹痕少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加强防护的地方,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之后,战机是无法返航的。沃德之所以能透过现象看见本质是因为沃德全面地估计了所有战机的情况,没有忽略那些坠毁的、无法直接统计的战机。因此,看待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应当尽可能地全面看待,以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正是因为可以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我们才与其他兽类禽类不同,区别于其他动物,自称高等动物。人生来就是在不断地了解这个世界,思考与这个世界相关的问题,希望终有一天看透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随着不断地了解与深入,我们渐渐发现,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正如维克多雨果说过:一个独眼人和完全的瞎子比起来,缺点更严重,因为他知道缺什么。故此,我们应当努力让自己看问题更加全面。
- 29 -
全面地看待事物会发现不同的美好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终究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事事知晓,但是当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一件事物时,就会发现以前被忽略的无与伦比的美丽。当我们初见一个人时,难免会根据一个人的外貌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在自己心中为其勾勒一个形象,往往容貌姣好之人更易获得好感,容貌一般之人可能第一次就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知人知面不知心,许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某些人的内心和表象截然不同,本来觉得是值得交往的朋友,结果可能是阴险狡诈的小人,本来觉得是冷漠无情的过客,却发现他才是真正的付出真心的朋友。苏轼有一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如诗中所说,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所以当尽可能全面地接人待物。
全面地看待事物引导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理。在欧洲中世纪封建教会的黑暗统治下,天文学的发展被宗教神学信奉的“地球中心说”所局限。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对天体观测长达30余年,根据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论证,得出震惊西方的“日心说”,向西方一千多年来被神学家歪曲的宇宙观念提出挑战,使天文学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而引起了整个自然科学的革命。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问题,如果一味地钻牛角尖,往往会走进死胡同,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又一无所获,而假如退一步或者换个角度更加全面地思考,顿时便觉得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先分析材料的类型,接着分析材料表述的观点。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材料主旨进行立意。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句/词: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
分析材料主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一切不协,是你不理解的和谐;一切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这两句诗揭示了世间万物都包含了矛盾的两面性:你眼中的不协,或许正是事物的和谐;局部的祸乃是全体的福,全体的福建立在局部的祸之上,福可能是祸,祸也可能是福。它启示我们看待问题要全面和理性。考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和作文。
参考立意:
1、我们应该认清事物的两面性,不盲从一方。
- 29 -
2、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结果是不一样的。
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观点和立场不同。
4、没有理性认识,就会被假象迷惑和误导。
素材: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
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4、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事物,结果是不一样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观点和观念不同,当一种观点或观念背离了人们的习惯,就会被默认为是错误的。凡事都有两面性,评价人亦是如此。
5、记得黑格尔曾说过:“只看人的一面,你永远也分辨不出好人与坏人。”生活亦是如此,如果只看其一面,生活与我们仅仅是一片一望无垠的尘埃,但只要我们全面的,一览无遗的看待它,就会发现那尘埃之后,是璀璨的星光。
6、作家梁晓声日前在谈到中国的现状时说:“现在有3个中国。一个是数字中国,也就是官方说法里的中国:高速、高铁、高楼、GDP、国家实力、外汇储备、富豪榜;一个是网络中国,很多人都不快乐,郁闷、愤怒、骂娘,嚷着‘撕毁一切’;另一个是身边的中国,也就是每个人每天过的日子,相比从前,确实是好些了。只有三个中国叠加在一起才是真实的中国。”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们应该认清事物的两面性,不盲从一方”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在形式方面,写作要严格按照书信的格式。
- 29 -
- 29 -
- 29 -
相关文档
-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225页
- 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高级中学2020届2021-06-0212页
- 【物理】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0届高2021-06-0210页
-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2021-06-029页
- 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2021-06-029页
- 【物理】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1-06-0213页
-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15页
-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2021-06-0123页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2021-06-019页
- 河北省保定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2021-05-3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