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0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南京市江浦高级中学、六合高级中学、江宁高级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省江浦高级中学高三语文综合练习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窗花就是那些人人__________的剪纸,这些看上去平平常常的人物鸟兽花草的图案,每一个都携带着深远的历史传说和美好的__________愿望。美妙的窗花,把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美好的梦想__________地展示出来了。看一眼那些红艳艳、绿茵茵、紫溜溜的窗花,就让人心里甜蜜蜜的。‎ A. 屡见不鲜 希冀 惟妙惟肖 B. 司空见惯 祈求 惟妙惟肖 C. 屡见不鲜 祈求 跃然纸上 D. 司空见惯 希冀 跃然纸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第一组,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屡见不鲜”和“司空见惯”都有见多了,不以为奇的意思,但“屡见不鲜”含有的“不足为奇”客观性强,语义重;“司空见惯”还可以表示某人认为某物或现象常常见到,主观性强,此处用“司空见惯”恰当。‎ 第二组,祈求:指恳切地希望得到;希冀:希望得到。此处用“祈求”比较恰当。‎ 第三组,“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跃然纸上”指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这里是剪纸,不恰当。‎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3 -‎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经得起重复。 , , , , 。因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①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 ‎②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 ‎③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经典都是这样 ‎④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 ‎⑤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A. ①⑤③②④ B. ①⑤③④②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①⑤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语境前面是说经典经得起重复,也就是反复阅读。应先说②①,由一般的话说多了人烦与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形成对比,以突出经典的主语言魅力。因此排除AB项。由“不但……甚至……”可知,③④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应先③后④,排除C项。故选D。‎ ‎【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 ‎3.下列古诗词所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②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③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④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 33 -‎ ‎⑤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鬓。‎ A. ①④②⑤③ B. ④①⑤②③ C. ①④⑤②③ D. ④①②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的识记。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①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选自李商隐《观灯乐行》,帝王之都,到处月光如水,花灯如山, 装饰华丽的香艳的马车堵塞了宽敞大道。可知是元宵节。‎ ‎②“盂兰”,盂兰盆节,节期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也称盂兰盆会、中元节。‎ ‎③“菊花须插满头”对应的是“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④“拜新年”,可知是春节。‎ ‎⑤“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选自苏轼的《浣溪沙•端午》,其中“缠彩线”也是端午的民间习俗。‎ 可知,依次是:①元宵节;②中元节;③重阳节;④春节;⑤端午节。‎ 故选B。‎ ‎【点睛】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33 -‎ 先秦哲学家荀子的美学论文《乐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只讲“全”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 A. “全”而不“粹”,“粹”而不“全”,都有其局限性。‎ B. “虚”和“实”的出现,是艺术美形成的根本前提。‎ C. “全”是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就是更典型地加以表现。‎ D. “全”与“粹”辩证统一,才能形成艺术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该段落的开头讲“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结尾处又讲“既粹且全,才能谓之美”,可见,该段落的中心讲的是和“全”“粹”“美”有关。‎ A项,只是指出“不全”“不粹”,偏面性较强,故错;‎ B项,只是在补充说明“粹”和“全”,不是整个段落的中心,故错;‎ C项,只是解释“全”和“粹”,并不有揭示二者的关系,不能概括整段的大意,故错;‎ D项,既讲的“全”,又讲到“粹”,并且两者都和“美”有关。‎ 故选D。‎ ‎【点睛】压缩语段考查形式一般为主观表达题,包括提取关键词、筛选概括内容、下定义、新闻语段内容概括(拟写一句话新闻、新闻标题、新闻导语)。对于筛选概括类压缩,叙述类的语段压缩,可以根据记叙文要素进行概括筛选,仅保留主要信息,做到“去粗取精”;议论性的语段压缩,可以运用“关键语句突破法”;描写类的语段压缩,首先要弄清描写对象,然后运用“舍偏取正法”,舍弃那些修饰性、限制性性或补充性的信息;而说明类语段往往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可以运用“层次切分法”划分层次,提炼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静台先生传 ‎[明]朱鹤龄 ‎①先生讳伟,字道升,少育于沈给谏仲子嘉谟家,从其姓,后乃归宗。先生幼而至性过人。母目矐,以舌舐之,竟复其明。七岁丧母,每哀啼,父为之感泣,先生乃更破涕为欢。父疑之,阴察枕席,皆斑斑泪痕也。读书沈氏塾中,有神童称。嘉谟奇其颖悟,庙见①‎ - 33 -‎ 而子之。弱岁名籍甚,试辄冠军。‎ ‎②嘉靖壬子举于乡,所制经义为世宗尚,自王文恪四家而下,即屈指及焉。屡困公车,笃志圣贤之学,与唐公荆川、许公敬庵、耿公楚侗讲明濂洛渊源。其学以主静为宗,验之行履,动止皆有绳度,海内从学者数百人。‎ ‎③尝过鄱阳湖,巨盗胁之以刃,端坐不慑。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先生衔沈氏恩,思报之。嘉谟子死漕卒之难,家政旁落。先生白备兵使者蔡公,置佼奴于法,为经纪其家,家复振位。从子琦、琉、珣,少皆有颖质,先生痛其失帖,躬督课之,卒皆成进士。‎ ‎④万历庚辰复上春官不第,乃谒选得南阳府推官。唐藩②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辟。暇则引诸生与之谈说经义。行部开封,汝宁有进例金者,立却之。暑篆内乡新野二邑。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⑤应擢台省,当事欲为庚数年。先生曰:“某岂欺君父以市美官者耶?”不可。稍迁工部营缮司主事。课税荆关,荆故脂膏,先生为文矢江神,不以一钱润私橐,尽弛商人法外征。濒江沙市,十里泥泞没骭,先生捐俸筑石堰,植以榆,行旅便之。会言者劾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制下工部覆,具言荆厂竹木自四川建昌诸路浮江而下,而彼地连岁用兵,商贾少至,以故税额减于前,实无赃私可摘,请特免考核。诏许之。‎ ‎⑥先生既归,键户养疴,终日默坐,竟至贫困不给。以癸已十月卒,年七十有一。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所著《学聚録》《正学编》等行于世,学者称为静台先生。‎ ‎⑦李临川先生曰:尝见静台先生住京师崇国寺中,朝幕静坐。每月朔望必书至圣先师孔子之位,侍坐移时,方课学业。弟子问故。先生曰:“可为求放心一助。”先生尝额其书斋云:“无求胜在三公上,知足常如万斛余。”‎ 注:①庙见,婚后择日率新娘至夫家宗庙祭告祖先。②唐藩:明代南阳藩王朱桱 。‎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岁名籍甚,试辄冠军 辄:总是 B. 唐藩左右不法者悉捕而丽之辟 辟:死刑 C. 某岂欺君父以市美官者耶 市:购买 D. 会言者劾先生不赴部考核为非 劾:揭发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生幼时性情淳厚过人,因其孝心而使母亲复明。在沈氏塾中读书时,有神童之称。沈嘉谟见其聪慧有悟性,把他当做儿子抚养。‎ - 33 -‎ B. 先生乡试考中以后虽然屡屡不能考中进士,但他与唐荆川、许敬庵、耿楚侗等人研究周程理学,而且做到知行合一,因而海内知名。‎ C. 为报答沈氏的养育之恩,在沈家没落之时,先生向备兵使者蔡公禀报情况,将佼奴绳之以法,帮助沈氏恢复了家业,并教导其侄辈学业。‎ D. 先生住在京师崇国寺中时,每月初一、十五必定先书奉孔子之位,才给弟子们传授学业,并告诉弟子这样做才可以更加放心地做学问。‎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 ‎(2)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 ‎8. 文章第六段说“传称躬行君子,庶几无愧焉”,静台先生的哪些形象特点让他无愧于“君子”之称?‎ ‎【答案】5. C 6. D ‎ ‎7. (1)强盗认为他与众不同,打开他的箱子发现名帖,于是绕着他叩拜离去,他的名声与品行就是这样让人敬重。(2)督促老百姓种地养蚕,实施乡规民约,不使用杖刑鞭刑(严酷的刑罚),专心致力于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犯法作乱的坏人改错向善,诉讼衰减止息。 ‎ ‎8. ①勤心侍亲,至孝至纯②举止有度,躬身力行③临危不惧,从容镇定④廉洁奉公,执政为民⑤知恩图报,培养后学。‎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项,正确。‎ B项,正确。‎ C项,“某岂欺君父以市美官者耶”,中“市”,不是 “购买”,而是 “求取、谋取”的意思。‎ D项,正确。‎ 故选C。‎ - 33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D项,错在“并告诉弟子这样做才可以更加放心地做学问”这个地方。选项对原文的“放心”理解有误,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句中是指“放纵之心”,也就是无拘无束之心的意思,不是今天“安心”的意思。先生曰:“可为求放心一助。”这句话应译为:先生说:“这样做可以作为寻回放纵之心的一种辅助” 。‎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异”,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异”; “发”,译为“打开”“篋”,书箱;“得刺”,搜得名片;“罗拜”,罗列而拜;“去”,离开;“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第(2)句采分点:“课”,督促;“行”,实施;“事”,动词,译为“采用” “捶楚”,即杖刑或鞭笞;“务”,致力于;“以”,用;“化”,感化;“奸宄”,坏人; “革”,革除,改变;“狱讼”,官司案件;“衰止”,衰减,停止。‎ ‎【8题详解】‎ - 33 -‎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作品中人物形象或主要事迹的能力。做这种题,关键是要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根据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言行和事迹去归纳。本题要求回答:静台先生的哪些形象特点让他无愧于“君子”之称?从“母目矐,以舌舐之,竟复其明。七岁丧母,每哀啼,父为之感泣,先生乃更破涕为欢”等语句可看出他侍亲人至孝。从“其学以主静为宗,验之行履,动止皆有绳度,海内从学者数百人”可看出他举止有度,率先垂范。从“尝过鄱阳湖,巨盗胁之以刃,端坐不慑。盗异之,发其篋得刺,罗拜而去,其名行为人所重如此”可概括出临危不惧,从容镇定;“稍迁工部营缮司主事。课税荆关,荆故脂膏,先生为文矢江神,不以一钱润私橐,尽弛商人法外征”“课农桑,行乡约,不事捶楚,专务以德化民。奸宄革心,狱讼衰止”等语句可概括出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特点。从“先生衔沈氏恩,思报之。嘉谟子死漕卒之难,家政旁落。先生白备兵使者蔡公,置佼奴于法,为经纪其家,家复振位。从子琦、琉、珣,少皆有颖质,先生痛其失帖,躬督课之,卒皆成进士”“所著《学聚録》《正学编》等行于世,学者称为静台先生”等概括出他知恩图报,培养后学的特点。要善于用四字短语归纳,结合事例分析概括。‎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杜静台先生传》参考译文:‎ 先生名伟,字道升,小时候被沈给谏的次子沈嘉谟家抚养,随“沈”姓, 后来才复归本宗。先生小时候卓绝品性超过一般人。母亲失明,他就用舌头舔,最终又恢复视力。七岁时死了母亲,常常哀伤啼哭,父亲被他感动得流泪,先生却又停止哭泣,露出笑容。父亲对此感到很疑惑,暗中察看他睡的枕席,到处都是斑斑泪痕。至孝过人在沈家私塾读书时,有神童的称号。沈嘉谟对他的聪明感到惊异,婚后祭告祖先把他收为义子。先生弱冠时声名显赫,参加考试总是第一名。  ‎ ‎ ‎ - 33 -‎ 嘉靖壬子年在乡试中中举,所写的文章被世人推崇。从王文恪和“明四家”之后,就极少能比得上他。参加会试屡次不第,一直困于举人之列,专心一意研究圣贤的学说,与唐荆川公、许敬庵公、耿楚侗公等讨论、阐明濂洛两大学派的本源。他的学说以“主静说”为宗旨,用行动来实践它,一举一动都遵从标准法度。四海之内跟随他学习的人有几百人。  ‎ 曾经路过鄱阳湖,大盗拿着刀胁迫他,他安然正坐毫不恐惧。强盗认为他与众不同,打开他的箱子发现名帖,于是绕着他叩拜离去,他的名声与品行就是这样让人敬重。先生感念沈家的恩德,总是想报答沈家。沈嘉谟的儿子在漕卒作乱之灾难中死了,家中大权落到家奴手中。先生禀告备兵使者蔡公,将狡诈的家奴绳之以法,为沈家料理家事,沈家重新振起。他的侄子杜琦、杜琉、杜珣,小时候都有聪颖的禀性,先生痛惜他们失去父亲,就亲自督促他们,最终他们都成为了进士。  ‎ 万历庚辰年再次参加礼部的会试,没考中,就赴吏部应选,得到南阳府推官职位。把南阳藩王身边不守法度的人全部抓捕起来并依法执行死刑。空闲时候就请来诸生与他们谈论经典的义理。巡察开封时,汝宁府有人送上常例钱,先生立刻拒绝。后来暂任内乡新野二邑的官职。督促老百姓种地养蚕,实施乡规民约,不使用杖刑鞭刑(严酷的刑罚),专心致力于用道德来教化百姓。犯法作乱的坏人改错向善,诉讼衰减止息。  ‎ 后来被提拔到台省,有当权者想让他担任管理粮库的官职好多年,先生说:“我难道是欺骗君王求取位高禄厚之官的人呢?”没有答应。不久,调任工部营缮司主事。在荆关征税,荆州本是膏腴之地,先生写好祭文在“江神”面前发誓,不会拿一个钱来丰润自己的口袋,全部取消对商人的法外赋税。靠近江岸的买卖河沙的集市,十里路都泥泞不堪,泥浆没过小腿,先生捐出自己的俸禄修筑石堰,栽上榆树,走路的人觉得很方便。恰逢进言者揭发先生不去吏部考核是错误的,诏命下达后,工部回复,详细说明荆州的竹木都是从四川建昌等地顺江而下,而那些地方连年战乱,商人很少到那里,因此税额比以前减少,确实没有贪污营私的事情可以揭发, 请特许免去考核。皇帝下诏答应了请求。     ‎ ‎  先生回乡以后,闭门不出安心养病,整天默然静坐,竟然到了家境贫困无法满足生活需求的地步。在癸已年十月去世,享年七十一岁。人们传扬称许他为亲身实践的君子,他应该是无愧于这个称号的。所写的《学聚録》《正学编》等在世上流传,求学者都称他为“静台先生”。  ‎ 李临川先生说:曾见杜静台先生住在京师的崇国寺里时,从早到晚默然静坐。每月初一、十五必定先写文供奉在孔子的牌位前,陪坐片刻,然后才给弟子们传授学业。弟子问其中原因,先生说:“这样做可以作为寻回放纵之心的一种辅助。”先生曾经为自己的书斋题写了匾额:“无求胜在三公上,知足常如万斛余。”(无欲无求比获取三公官职还有强,知足常乐就像家中有万斛有余的粮食。)‎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 3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①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②朝来散紫宸③。‎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注】①泥:阻滞,缠绕。②鸣玉: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相击发声,指出仕在朝。③紫宸:宫殿。‎ ‎9. 本诗中间两联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刻画诗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0. 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9. 自己容颜“独老”与他人节日“相亲”对比,表现愁苦之深;此时清冷登高与旧时得志出仕对比,表现境遇之悲。 ‎ ‎10. “路迷”照应首句“长为客”,“心折”照应“穷愁”;直抒胸臆,“路迷”一语双关,通过描写此时客居漂泊的愁苦,表达了人生失路的迷茫无奈,更流露出对重归朝廷的期盼。‎ ‎【解析】‎ ‎【9题详解】‎ - 33 -‎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力。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诗翻译:年年到冬至这天,我总是在他乡做客,神情恍恍惚惚,穷困和愁苦啊,简直都要磨缠死人。我流寓江湖,自照形貌,好像只有我是独独衰老,而这万里天涯,一些风俗和人情也仿佛都是各自相亲。在大雪之后,我拄着藜杖踱步到这满是丹枫红岩的荒山野壑,竟不禁想到宫殿里边早朝刚散,那些文官武将们的身上响着佩玉,该也离开了紫宸殿的宫门。这时候,我仿佛心地已经折碎,不剩一寸,望着前路就心乱眼迷。请问,我要站在什么地方,才能够看得见那故国三秦?颔联便落笔来写诗人自己旅居之境况:“江上形容吾独老”是承上联“穷愁”来写,这样形容独老,正是穷愁所致,而“天涯风俗自相亲”却更让诗人增添对故土家园的思念,因为这份“自相亲”是与其客居生活有关。而且在这联诗中,诗人以粗线条把其“形容”勾勒了出来,使上联写到的那种穷愁更加形象化。颈联首先写诗人在这个风俗自亲的冬至日里,扶杖而行,身临“丹壑”,而意想“紫宸”,由眼下的凄清、落魄与昔日的热闹、得意形成对比,把今日的“穷愁”更加深切地表达了出来,而“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属对工整,两幅画面的形象感也非常强烈。而且这联由这“忆”,使诗意更进一层。‎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冬至》首联和颔联写眼前之景,言诗人旅居冬至的情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由冬至而回忆起长安的冬至日情形。全诗由诗人一己的漂泊流浪联想到朝廷,集中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尾联承上,因想到长安,更增愁恨。“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此时诗人心中的“穷愁”变得更加不可排解,故而有“心折”碎句,因此,那种要结束这种漂荡生活而重归故里的心情更加强烈,可回家的路却寻不着,所以诗人不禁要悲叹:“路迷何处见三秦”。之所以“路迷”,正是由于久客难归,这一句则又是扣住首句“长为客”来写的,表达出诗人对人生路途产生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各抱地势,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诗经·氓》)‎ ‎(4)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5)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6)_________________,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7)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8)隔靴搔痒说何益,_________________。(郑燮《自叙书画心诀》)‎ ‎【答案】 (1). 渺沧海之一粟 (2). 钩心斗角 (3). 夙兴夜寐 (4). 百步九折萦岩峦 (5). 扈江离与辟芷兮 (6).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7). 既往不咎 (8).‎ - 33 -‎ ‎ 入木三分骂亦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渺”“沧”“粟”“钩”“寐”“扈”“辟芷”“坳”“咎”的书写。‎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 33 -‎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 33 -‎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12.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C.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D.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 33 -‎ ‎13.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14.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2. D 13. 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 ‎14. 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 “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误,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梳理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可按照捡钱之前、捡钱时、捡钱后、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这个过程来梳理。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 33 -‎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小说的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可知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醒悟,改正错误;“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可知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主旨上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微时代、微文化与微批评 张文东 - 33 -‎ ‎“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已成为当下仿佛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功能性存在。从文化生产来看,较之一般意义的数字媒体或网络平台,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微平台显然是更自由、自主与随意的文化大院,而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简易快捷,从微信到微博、从微电影到微视频、从微小说到微散文,“微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甚至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或一种方式;再从传播方式看,从“点对点”的传输到“圈套圈”的分享,“微传播”的规模可能越来越小,但半径却越跨越大,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效果更加有效迅捷,其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足的涵容与更多的可能性;而从接受模式看,微看、微赏、微阅等“微接受”似乎愈发成为大众文化体验的主流模式,不仅使审美行为进一步个人化、私人化和碎片化,而且使文化效能更具自娱性、利己性和即时性。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升级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快,文化产品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不过,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微文化并不值得欢呼。因为其背后的潜能与动因,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与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不同,微文化以消费心理为审美理想;以生活碎片为基础构件,既是市场社会的消费产物,又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行为。当曾被鲁迅先生总结并批判的所谓“看与被看”的文化传染病重新借微文化再次流行之时,那些原本可用来砥砺崇高的文化品格便在这个伟大时代里黯然失色了。环顾周边:微博里除了自言自语就是粉丝营销;微信里不是自娱自乐就是“刷存在感”;朋友圈里不是广告植入就是不假思索的转发;公众号里不是推销自己就是推销别人;微杂志里不是心灵导师就是生活良友,微电影、微喜剧等微视频虽然呈现了载体与途径的新意,但其内容与模式却未发生质的变革;而在微看、微赏、微阅中体现出的种种私人化、即时性、非价值性的选择反而表现出了当前大众文化中某种非理性建构的真实表征。于是,以视听语言为核心的各色“微制造”在生产、传播与接受模式上趋于同质,因快捷而失之神思,因简单而失之内涵,因随意而失之深度,因日常又失之隽永,折射出浮华背后微文化的困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 A. 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其产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 B. 以自媒体为核心,可自由、自主和随意产生,其创作和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内容。‎ C. 从“点”的传输到“圈”的分享,传播规模趋小,半径变大,灵活多样而有效。‎ D. 以“微接受”为主流模式,审美行为愈加个人化、碎片化,且更具自娱性效能。‎ ‎1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散文等“微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B. 开放、自由的空间使“微文化”有了更多的涵容和可能性,但也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 C. 微文化审美理想是消费心理,其基础构件为生活碎片,不同于传统文化,而是市场的产物。‎ D.‎ - 33 -‎ ‎ 微文化所体现的种种选择不仅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非理性表征,也折射出浮华背后的困境。‎ ‎17. 作者为什么说当前的微文化“不值得欢呼”?‎ ‎【答案】15. A 16. B ‎ ‎17. ①微文化的潜能与动因是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②微文化影响和冲击了可以用来砥砺崇高的文化品格。③微文化缺少神思、内涵、深度和隽永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基本特点的一项”。‎ A项,偷换概念。“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说的是“微”,而不是“微文化”。原文是说,“微”只有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才成为“微文化”。‎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B项,张冠李戴。依照原文可知,“但也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并不是由于“开放、自由的空间”,而是“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潜能与动因”等所致。‎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当前的微文化“不值得欢呼”?首先要回归文本搞懂“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从原文 ‎ - 33 -‎ ‎“微文化以消费心理为审美理想;以生活碎片为基础构件,既是市场社会的消费产物,又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行为”可知其内涵,而最后一段第一句说, “不过,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微文化并不值得欢呼。因为其背后的潜能与动因,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揭示了它的娱乐本质,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因快捷而失之神思,因简单而失之内涵,因随意而失之深度,因日常又失之隽永,折射出浮华背后微文化的困境”指出了“微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无深度、无内涵,太浮华。总之,结合文本分析,简要归纳即可。‎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1月22日,美国个别人在接受“福克斯之友”栏目访谈时,信口开河,“如果不是我,香港早在14分钟内就被灭了”。虽只寥寥数语,但荒诞得令人咋舌。从形式上看极为可笑;从内容上看,极为荒诞;从本质上看,极为恶劣。‎ 形式上可笑,是因其习惯性地将正儿八经的事情,硬要降低到地产商人吹牛的程度。香港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如何处置香港问题,是中国政府的内政,任何国家,都不会用这种粗俗方式随性讨论乃至处置。‎ 内容上荒诞,是因其显然对于香港暴徒以及正面处置暴动的香港警察的能力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认识和理解。被围在某高校的千余名暴徒,被香港警察稳健而专业地进行了集中处置。“一百万军队”“数千人死亡”,除了凸显其无能与无知外,完全是以随性状态“跑火车”。‎ 本质上恶劣,是因其这种看似儿戏的问答背后,隐藏的认知是:中国就好像能够操控的木偶,什么事情,都要小心翼翼地看美国脸色行事。寥寥数语,恶劣程度,令人发指。‎ 持续几个月的香港街头暴动,在中央政府坚定支持和指导下,在特区政府尤其是香港警察专业、克制、坚定、智慧、耐心地处置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事情发展非常清楚,美国为代表的境外力量,勾连希望从损害香港、损害“一国两制”、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中获利的败类,运用各种方式,煽动香港本地民众,用各种方式破坏香港本地秩序,努力挑衅北京底线,达成所谓“镇压”的画面和场景。‎ - 33 -‎ 整体看,香港的事态发展,在中央政府的指挥坐镇下,通过坚定不移地在“一国两制”框架内,坚定支持特区政府平息暴乱,通过香港警察用血汗乃至生命的努力最终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种发展过程,体现的是中央政府的坚定和理性,是对香港特区政府的坚定支持,是对香港警察的坚强信任。‎ ‎(摘选自沈逸《在香港问题上碰瓷,是美国个别人拙劣的政治表演》)‎ 材料二:‎ 香港法律界普遍认为香港普选的法理基础不是基本法,而是英国政府加入、后来被基本法承认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长期殖民教育使得香港部分精英以臣服的心态对西方世界全盘认同,丧失了对香港历史进程的客观判断力反思力和批判力。他们在自由、平等和民主这些文化价值上,认同香港属于英美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从法律上看,香港回归意味着中央对香港拥有的主权从“主权权力”变成“主权行使”,意味着要将“一国”从一个历史文化的建构变成法律主权的建构,使其在contry与state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state的要素,这恰恰是基本法重要意义所在。‎ 中央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香港必然要经历“去殖民化”的阵痛,即在一定程度上抹去英国在香港统治时在港人心中留下的印迹;同时中国在香港行使主权的过程中,必然要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逐步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这无疑是痛苦的过程。‎ 香港回归以来的政治纷争,无论人大释法、二十三条立法,还是政制发展问题,都触及了香港的“去殖民化”问题,触及香港的国家主权建构,触及香港灵魂深处的政治认同。在香港未完成“去殖民化”之前,或者说香港的国家认同没有确立之前,香港政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陷入国家建构的难题中。‎ 香港政制发展就是如何规定普选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问题。中央坚持的是英国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主张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最终达至普选;而香港反对派则继承了彭定康推动的法国大革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 在香港民主普选问题上,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分歧是“稳健民主派”和“激进民主派”的区别,是中央主权之下地方政府的民主和不考虑中央主权的独立政治实体的民主的区别,而绝非“专制”与“民主”的区别。‎ 在“后冷战时期”的全球意识形态较量中,由于香港反对派及其背后的西方世界掌握民主话语的定义权和主导权,它们出于政治策略的考虑,将这种民主发展的遠度和方式上的分歧转化为“民主”与“专制”的分歧。‎ - 33 -‎ 由此,香港政制发展问题在“民主派”的话语中就被建构为“中央VS香港”和“专制VS民主”的问题。而香港反对派的这种话语建构策略,不仅成功地将中央置于政治上的不利地位,而且也遮蔽了自己在国家认同问题上面临的首先困境,因为香港政制发展问题表面上是民主化问题,其实质上则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国家主权建构问题,前者涉及香港内部如何应对“民粹主义”,后者则涉及民主化的香港是否挑战中央主权从而影响香港的稳定。‎ ‎(摘编自强世功《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是什么?》)‎ 材料三:‎ 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面对有组织有预谋的肆意纵火、打砸商铺、暴力袭警等严重犯罪,任何法治社会都无法容忍;面对火烧老人、胁迫幼童、暴打孕妇等残暴行为,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义愤填膺。然而,美国一些政客面对血腥和残暴,泯灭人性,不断为暴力犯罪分子撑腰打气,伪善冷血溢于言表。香港秩序越乱,他们越起动;香港暴力越多,他们越亢奋,他们的祸心就是盼着香港乱下去,成为他们手中阻遏中国发展的一张牌。‎ 为了达到反中乱港目的,美国一些政客跳将出来、公开宣称激进示威者的行为“激励了全世界”,美化暴力行径是“美丽的风景线”,这种赤膊上阵的煽动怂恿,不仅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也再次让全世界看到,什么是赤裸裸的霸权行径,什么叫毫无底线的双重标准。过去几十年间,为了谋取地缘政治利益、维持全球霸主地位,他们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在世界各地制造骚乱、挑起“颜色革命”,留下了一个个动乱不止、满目疮痍的烂摊子,把当事国推入泥潭,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摘编自人民日报《利用香港遏制中国发展是白日做梦》)‎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个别人看似儿戏的信口开河,随性地讨论乃至处置香港这样重大的话题,丝毫体现不出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B. 香港当前面临的难题,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不是所谓的人权和民主问题。‎ C. 香港反对派其背后的西方世界,认为中央政府是专制政权,所以不主张香港立即实行最彻底开放的普选。‎ D. 在文化价值和政治认同上,香港部分精英内心中其实更认同英国美国这样的“国”,而不是中国这个“国”。‎ ‎19.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33 -‎ ‎ 美国个别人无知也无能,既不了解香港暴徒的实质,对香港警察的能力又没有清晰的认知,致其回答内容荒诞。‎ B. 香港精英中的败类,勾结英、美等境外力量,煽动香港民众,破坏香港秩序,损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从而从中牟利。‎ C. 中国恢复在香港主权要逐渐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必然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就会消弭“去殖民化”的阵痛。‎ D. 基本法的意义在于,使“一国”在contry与state之间尽可能多地增加state的要素,建构法律主权,落实“主权行使”。‎ ‎20. 三则材料谈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8. D 19. C ‎ ‎20. (1)材料一批评美国个别人香港问题上拙劣的政治表演,揭示其做法实质;(2)材料二剖析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揭露香港反对派的话语建构的目的及危害;(3)材料三指出香港面临问题的实质,批评美国目的在于乱港反中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丝毫体现不出政治家的基本素养”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只是说“美国个别人在接受‘福克斯之友’栏目访谈时,信口开河”,但是并未说明这些人是“政治家”。 ‎ B项,“香港当前面临的难题”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原文是“问题”,选项改成“难题”,置换了关键词,曲解文意。‎ C项,“所以不主张香港立即实行最彻底开放的普选”错误,选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而香港反对派则继承了彭定康推动的法国大革命式的自由主义传统,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可见香港反对派主张“立即实行最彻底、最开放的民主普选”。‎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 - 33 -‎ 项,“必然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就会消弭‘去殖民化’的阵痛”错误,原文是“中央恢复行使主权意味着香港必然要经历‘去殖民化’的阵痛,即在一定程度上抹去英国在香港统治时在港人心中留下的印迹;同时中国在香港行使主权的过程中,必然要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逐步建立香港人的国家认同,这无疑是痛苦的过程”,原文中“在香港人心灵上烙下新的印迹”和“消弭‘去殖民化’的阵痛”是并列关系,是在行使主权的过程中产生的,选项将其改为条件关系。‎ 故选C。‎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材料一“2019年11月22日,美国个别人在接受‘福克斯之友’栏目访谈时,信口开河,‘如果不是我,香港早在14分钟内就被灭了’。虽只寥寥数语,但荒诞得令人咋舌。从形式上看极为可笑;从内容上看,极为荒诞;从本质上看,极为恶劣”,可知批评美国个别人香港问题上拙劣的政治表演,揭示其做法实质;材料二“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是什么?”“香港法律界普遍认为香港普选的法理基础不是基本法,而是英国政府加入、后来被基本法承认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剖析中央与香港反对派的真正分歧,揭露香港反对派的话语建构的目的及危害;材料三“当前香港面临的根本不是所谓人权和民主问题,而是尽快止暴制乱、恢复秩序、维护法治的问题”,指出香港面临问题的实质,批评美国目的在于乱港反中。‎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 33 -‎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文体自定,诗歌除外。要求:不少于800字,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的现象是客观的存在。我们饱腹却没有饱读诗书,狂热的兴奋后只是夜间空空寂寞,感觉被一切“掏空”,就像跑完了八百米,我们只有所存无几的元气与力气。我们“太空”,只剩下易碎的躯壳,所谓的“实”也只是满絮其中。我们需要如诗人劝勉,把心中的杂念与世俗之气清空,填上信仰与知识的铅注,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拒绝做“空心人”,才不能与自己的内心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才不至于等到走上社会,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所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是一个内心没有声音、没有方向的“空心人”。这既是一种人生的失败,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浪费。没有信仰注入,谁又会体会到“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如程开甲、郭永怀等人,他们有信仰为活力源泉,只身赴往罗布泊与世隔绝十多年,只为一声巨响。因为心中的目标,他们携上沉甸甸的赤子之心,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现今也有“塞罕坝”“毛乌素”精神,皆昭示着信仰的力量注入--“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总吞吴”,而之所以“空心”,不正是离这种力量太久了吗?‎ 娱乐八卦充斥着方寸之地,被乱花迷眼,被浮云遮身,狂热的粉丝们挤破了浦东机场的玻璃,网络上键盘侠的层出不穷,世间上演着多少嬉笑闹剧。“空心“是空虚无味,是没有梦想,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无数个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洪流涌动的时代,不能像浮萍一样,轻而无根,不能让巨浪刷走内心残存的精神圣地。我们要多抬头,仰望星空之际,让信仰加重生命的质量,让对自然的感知增添生命的灵动,让排除芜杂后的“空心”填实到更多有意义的精神和事物,如《经典咏流传》里观众的哼唱,或是《见字如面》里的热泪盈眶,是颜书外展时的质问,是故宫里每个人的倩影。‎ 这些都在填实我们虚置已久的内心——文化共鸣,精神长存。这样只有人“实”了,国家才“实”,我们发展的步伐才更加坚定。“清空”浮躁,“填实”内心才是真正要做到的。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解析】‎ - 33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做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从要求上看,“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 审题:‎ 这是一则给材料作文,做题时,要注意认真审题。从要求上看,“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要求在材料涉及的范围内进行立意。所给的题目,材料内容是相对而言的,要分别进行理拒绝成为“空心人”是要人们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不要冷漠自处,要关注自然、融入群体、坚守信仰,有份责任担当,要充实心灵;诗人劝勉人们把心“清空”则是要减少杂念、减轻负累,给心更博大更自由的空间。对照看,这是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认识,可侧重其中一个方面来谈,也可以将二者综合在一起辩证地来分析意义,可选择自己认识到位的最有感触的来写。‎ 参考立意:‎ ‎1、拒绝成为“空心人”;‎ ‎2、学着把心清空;‎ ‎3、把心清空并非要做空心人 素材:‎ 年轻时的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 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家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33 -‎ 达尔文,查理·罗伯特,9岁时对他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为此他一直在积极准备,在希鲁兹伯里学校,校长斥责他是个想入非非的“不务正业”的学生。1831年12月27日达尔文终于搭上海车勘察船“贝格尔号”作历时五年的环球旅行,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经过综合探讨,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了物种是可变的,对生物适应性也作了正确解说,从而摧毁了神造论,目的论和物种不变论。随后又了表了《动物和值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并提出性选择及人类起源的理论,进一步充实了进化论的内容。查理达尔文终于成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先驱。‎ 理论论据:‎ 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便索然无味。‎ 理想是事实之母。‎ 有目标,生活才有意义。帕克赫斯特《训城:框中的典范》‎ 新的建设的理想,是一切言动的南针。鲁迅 无论何等显赫的行为,若不是出于伟大的目标,便不能算是伟大。[法]拉罗什富科《藏言言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恩格斯《对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 未来是光明而美丽的,爱它吧,向它突进,为它工作,迎接它,尽可能地使它成为现实吧!‎ 你知道才能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勇敢,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眼光……他种下一棵树,就已经见了千百年后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 应知重理想,更为世界谋。陈毅《示儿女》‎ 高擎着理想,睁大看眼氛剔人生的错误。徐志摩《示儿女》‎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 如此题可围绕“我们拒绝做空心人”这一中心论点从“拒绝做空心人,才不能与自己的内心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 ”;“空心是空虚无味,是没有梦想,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我们拒绝做空心人”,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语文Ⅱ试题(附加题)‎ 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当尧之时,洪水滔天。舜登用,乃命禹平水土。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 ‎(节选自《资治通鉴》)‎ - 33 -‎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3. 《资治通鉴》是北宋____(姓名)主编的我国一部____(体例)通史。‎ ‎24. 请概括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答案】22.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 ‎ ‎23. (1). 司马光(司马君实) (2). 编年体 ‎ ‎24. ①尽心尽力(用心苦干);②方法得当。‎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劳身焦思”是并列短语,是说“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之后要断开;“居外十三年”是时间状语,之后要断开,修饰“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都是动宾短语,是禹的一系列举措,中间要分别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在外治水十三年,经过自家门口都不曾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敬奉鬼神,住在矮房子里,筹集费用挖沟排洪”。‎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本题中,根据填空要求,可以回答,《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 ‎【2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概括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由“劳身焦思……致费于沟洫”,可以概括为禹治水尽心尽力;由“以开九州……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概括为禹治水方法得当。‎ - 33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尧在位时,洪水滔天。舜进用后,命禹平治水土。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在外治水十三年,经过自家门口都不曾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敬奉鬼神,住在矮房子里,筹集费用挖沟排洪。终于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个大湖,测量了九大山系,行进中考查各地适宜生产的物品来缴纳贡赋。东临近大海,西至沙漠,从北到南,声威、政令和教化达至四海边陲。于是舜帝赐与他一块黑色的圭玉,并诏告天下禹治水已经成功。‎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三国演义》中,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大魏皇帝的消息传到成都后,刘备当即召集群臣也自立为帝,并封刘禅为太子,自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 《家》中,琴追求男女平等,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民的学校去学习。虽遭到母亲的坚决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她与觉民大胆恋爱,努力追求婚姻自由。‎ C. 《边城》中,作者通过细腻刻画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祖孙之间的真挚亲情、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弟弟自杀后,老葛朗台为了霸占弟弟的财产,派格拉桑到巴黎办理弟弟破产的相关事宜,格拉桑欣然前往。‎ E.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为父报仇是主线,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的复仇是两条副线,三条线既互相联系,又彼此衬托。‎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课外阅读的积累,只要求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 A项,“刘备当即召集群臣也自立为帝 ”错误,刘备不愿自立为帝,是孔明设计完成。‎ D项,“老葛朗台为了霸占弟弟的财产” 错误,老葛朗台的弟弟自杀后只留下巨额债务,老葛朗台处理弟弟破产事宜是为了给自己白捞一个有情有义的兄长的好名声。‎ 故选AD。‎ - 33 -‎ ‎【点睛】要完整地阅读名著,了解名著主要内容,把握名著脉络,熟悉重要故事情节;能根据相关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形象;能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同时还要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 ‎26.简答题 ‎(1)《红楼梦》中“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是哪个人物判词?请结合事例简述其性格特征。‎ ‎(2)“我不是奢侈家,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我穿着自己的围裙,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这段文字中的“我”指的是谁?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晴雯;善良,高傲,刚直(爱憎分明),勇敢,泼辣任性。‎ ‎(2)觉新。“不是奢侈家……爱子”指觉新长孙的身份使他不能像觉民、觉慧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爱情。 “穿着围裙……做自己的工作”一指父亲临终哭诉,并将继母和弟妹托付给他,二指母亲哭诉做媳妇的气,要其为母亲争气。作为家中长子,要为父母分担沉重的痛苦和恐惧,心中产生阴影。“穿着围裙”句喻指既要工作,又要承受过于沉重的心灵痛苦、恐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名著中经典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人物、重点情节等等,还要注意积累一些名言名句,特别是能体现人物性格、命运和作品精神气质的名句。考生解析时注意联系名著情节和人物特征,按要求作答。‎ ‎(1)本题考查《红楼梦》中人物判词,考生要解读判词的意象、隐喻、象征等,思考判词关联人物是谁,有何性格特征,有何事例情节。“霁月”即“晴”,“彩云”即“雯”,说“难逢”、“易散”是隐喻她的悲惨命运,也就是画面上“水墨渤染的满纸乌云浊雾”。晴雯美丽,也是最有自尊心和人格意识的丫头,她性格刚烈直爽,被王善保家的诬告,被王夫人看成“狐狸精”,病中被撵出大观园,含冤死去。这就是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的本意。她死后贾宝玉“杜撰《芙蓉诔》”,表达了深切的怀念,即“多情公子空牵念”。‎ ‎(2)本题考查鉴赏名著中人物形象和名句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熟悉巴金《家》中觉新的形象,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形象,“不是命运和自然的爱子”指觉新认为自己在家中不受宠,不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理想;“在自己的黑暗的工厂里,做自己的工作”,指自己作为长子所承受的来自家庭的沉重负累和自己内心的恐惧无奈之感。‎ - 33 -‎ ‎【点睛】名著阅读题,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了解作家作品、国别时代、人物特征与主旨思想,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材料概括分析题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27. 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28.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 ‎29. 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答案】27. 说明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格是以真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创作基础的;揭示了“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 ‎28. 往往能揭示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圆形人物”配合,共同阐释作品主题。 ‎ ‎29.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是比较典型的扁平人物;作品着重表现了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把人物“类型化”“漫画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真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如此“长厚”“多智”的人,作为文学形象,他们与历史存在也有距离。‎ ‎【解析】‎ - 33 -‎ ‎【2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一般都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趣味性)。从本文来看,首先找到狄德罗的话,即“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理解其意思,然后圈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即“‘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再圈出后面的内容,即“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根据这些内容即可得知,此处引用狄德罗的话是为了说明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格是以真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创作基础的,同时揭示了“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2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应先到文本中圈出写“扁平人物”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该信息主要在第二段,“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这一句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这是以“变色龙”为例说明“扁平人物”往往能揭示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配合,共同阐释作品主题。‎ ‎【2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同时也考查利用文章观点来解答问题的能力。“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这两句话来看,《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诸葛亮”这两个形象就是“扁平人物”,作品重点突出刘备的“长厚”和“诸葛亮”的“多智”,把人物作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进行刻画,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伪”“近妖”则说明,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有这样“长厚”“多智”的人,所以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又与历史存在有一定的距离。‎ ‎ ‎ - 33 -‎ - 33 -‎ ‎ ‎ -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