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在秋天时领略秋的滋味,那是一种特殊的享受。虽然因为我国地域辽阔,有的
地方不一定四季分明,但是,文学作品却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可不要
错失良机啊。
下面,我们继续走进郁达夫的秋天,细细品味那秋天的味道。谁先来把我们带进郁达夫
的秋天?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学生上台,播放配乐,并朗读第三段。】
师: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于秋天的皇城根儿,看那牵牛花,细数从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
给王林同学送上掌声。
【学生鼓掌。】
师: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很喜欢这一段中宁静、悠闲的味道。
师:看来,王林同学真的品出了文章中的“味”,很好。还有谁来?
【学生上台,播放配乐,并朗诵第四、五两段。】
师:配乐与朗诵俱佳,也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我喜欢这两段里跟王维的“鸟鸣山更幽”一样的境界。
师:好,言简意赅哦。也该送上我们的掌声。
【学生鼓掌。】
师:有了两位同学所创造的气氛,我们再来深入研究和体会其中的况味。昨天,我要求
大家为本文中你所欣赏的文段配上图画,不知大家完成了没有?
生:(齐声)完成了!
师:好的,现在就是大家展示自己的文字、语言和绘画功底的时候了。在展示前,我们
先明确,作者描绘了几幅秋景图呢?
生:(齐声)五幅。
师:没错,哪个小组先画第一幅呢?
知识拓展、提升
【学生走上讲台,投影自己的绘画作品。】
师:王林小组看来是早有准备啊,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大作吧。
生:这是清晨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有破屋、碧空、鸽子、槐树、牵牛花和秋草。
这些景物都给人清凉疏朗的感觉,尤其是蓝色的牵牛花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营造出一种充
满北国情调的清凉氛围。
师:你们给画作命名了吗?
生:小院清晨。
师:好,很贴切。
【学生鼓掌。】
师:第一幅画就让大家耳目一新啊。第二幅呢?
【第二组学生投影自己的绘画作品。】
生:我们这幅画是“槐树落蕊”。作者借助“槐蕊”写出秋的“寂静”。无声无息的槐蕊
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2
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
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师:分析与画作俱佳!
【学生鼓掌。】
师:我们期待佳作不断涌现。
【第三组学生投影自己的作品。】
生:这是“秋蝉残声”图,作者从广阔的角度写出悲切的蝉叫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
叩击人的心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所以,我们给这幅画命名
为“秋蝉残声”。
【学生鼓掌。】
【第四组学生投影自己的绘画作品。】
生:这是秋雨及雨后话秋凉的场面图,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落”,“忽而来一阵凉风”。而且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言谈神
情,听到悠长悠长、平平仄仄的京调,一缕乡愁,一缕寂寞的悲凉,油然而生。我们给它命
名为“闲话秋雨”。
【学生鼓掌。】
师:真是幅幅精彩啊,最后一幅应该是压轴的了。哪个组来?
【第五组学生投影自己的绘画作品。】
生:这是枣树在秋天里的奇景图。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作者却给予了另一种含意,把
枣子的生长过程看作是秋由始至终的过程,赞枣子的同时也是赞秋。我们还没想好名字呢,
大家帮我们想吧。
生 1:秋枣图。
生 2:秋果图。
生 3:秋枣丰收图。
……
师:大家的结论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还是在文章里找答案吧。文章只写秋枣吗?
生:(齐声)不是!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一段的第一句话来概括——
生:秋果奇景。
师:大家说,怎么样?
【学生鼓掌。】
师:感谢同学们的绘画和分析,让大家真正沉浸在美的享受当中。欣赏了五幅秋景图,
大家对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何感想?
生 1: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而
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
生 2:五幅秋景图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
入其境。
师:看来大家对这篇文章是深有体会啊。下面给大家一些时间,重温秋景,同时,也可
以寻找一下文章中你认为不大了解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问题。】
师:好了,时间到了,有问题吗?
生:老师,在第三段里,作者写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
3
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可是,在后文里,他却对这些
景物只字未提,这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建设性,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吧。
【学生讨论。】
生:因为,这些地方去的人太多了,写不出新意。
【全班笑。】
师:我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这篇课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再讨论。】
生:这样写,跟他当时的心境分不开。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
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
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
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学生鼓掌。】
师:回答得非常好。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
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
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
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
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
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
“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
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清”“静”是大
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
见奇妙。
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学生没有提问。】
师:那么,我给大家提一个问题: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热烈讨论。】
生 1:我认为是悲秋,大家在分析的时候,都看到了,文章突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
悲凉,在色彩上也是几乎全用了冷色调,这很明显是悲伤的调子。
生 2:我也同意是悲秋,刚才在分析时,老师也说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的是“悲凉”,
那么,很自然,这篇文章的主调就是悲秋了。
生 3:我不同意,我认为是颂秋。文章中虽然突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但那只
是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特点,并不能说作者就是悲秋的。
生 4:对,作者应该是颂秋的,作者在第 1、2 段,第 12 到 14 段,对北国之秋的赞颂
应该是溢于言表的。
生 5:没错,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很深情地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
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足见,作者对北国之秋的
喜爱和赞颂了。
……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
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
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
4
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
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些句子都是颂秋的。
生: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来说说?
生:这应该跟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吧。
【学生纷纷附和。】
师:大家已经找到了答案。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
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课堂小结
师: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
往和挚爱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典型之一。
材料方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
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北
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
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
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
——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
之情。这就是“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布置作业
师:学完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相信大家的收获也一定很丰富。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
写一篇《家乡的___________》(选项为四季)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秋味
拓展阅读
想北平
老 舍
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
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我单摆浮搁的讲一套北平,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
多,我知道的真觉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
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
一毛。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
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
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
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
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
5
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
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
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
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
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
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
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
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
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
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
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
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
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
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
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
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
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
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
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
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
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
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载 1936 年 6 月 16 日《宇宙风》第 19 期)
鉴赏提示:《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 1936 年山东济南时写下的一篇小品文。老舍是著名
的“京味作家”,他用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艺术的北京”,从此人们对北
京的关照就不能不带上老舍的眼光。这一切和老舍土生土长于京,对北京极为熟悉并有着极
为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我们从他大多数作品中都能体味到作家对北平至深的情感。当年
身处异地的老舍,在战乱的岁月中,更加思念他挚爱的北平,于是就创作了这篇真情流露的
《想北平》。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的异同点浅析如下:
首先,二文皆流露出浓厚的平民意识。前者选取的是北平最平常的民居、平常的牵牛花、
无声无息落满一地的槐树的花蕊、叫声凄切的寒蝉以及“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
闲人”。可以说,一切都那么平常,那么亲切,那么富有地方特色。为何不选别的,我想这
与作者具有的平民意识是分不开的。而以平民文风著称的老舍在《想北平》中依然流露出他
一贯的平民意识。文章写到了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而且物美价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
6
分赞美,令人深受感动。其次,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
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作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
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
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
又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
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
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分
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分自
得不已的神态。
同样的,同中有异。我们知道,郁达夫出生于浙江,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喜欢故
都北平,是在与其他城市做了比较之后得出的,是出于北平的氛围与他的喜好、他的心境相
吻合的情况下的喜欢;而老舍对北平的那分情愫就不是如此简单了。因为在老舍心中,对于
北平,已不能仅仅用喜欢来描绘,简直就是热爱。老舍生于斯,长于斯,由他来写北平,那
分热爱是从血脉里流出的。正如他自己所写的一样:“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
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
北平也近乎这个。”他写到动情处,竟忍不住要落泪了,那是怎样的一分深情啊,只有久离
故乡的游子才能体会得出。再者,二文写作的切入点也不同。《故都的秋》写的是北平的秋
天,表现的是作者欣赏的那种秋姿秋态秋声秋实秋意;而《想北平》则信笔拈来,选择整个
儿与作者心灵黏合的那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以及它们承载的情感来写。可以说,“每一小
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习题详解
第一题:
命题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并提取文中的精要,即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
感抒发。既要分别品味写景和抒情,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看出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
点。如何看待这种“悲凉”,要求学生充分地表达个人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鼓励。
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
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衰弱
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
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
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
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
有悲凉之情。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
这些语句。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
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
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7
第二题:
命题意图:品味文中精妙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创造才华。可以不受“研讨
与练习”的局限,鼓励学生品味更多的有意味的语言。
参考答案: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
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
“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2.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
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
第三题:
命题意图:这是迁移、拓展题,旨在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外阅读,丰富文学素养,并提
高鉴赏水平。此题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口头评价、赏析,也可以写赏析文章。意在培养学
生的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答案:略
课外练习
1.下列读音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A.凋.谢(diāo) 似.的(sì) 廿.四桥(niàn)
B.驯.鸽(xún) 混.沌(hún) 潜.意识(qiǎn)
C.梧.桐(wú) 平仄.(zè) 潭柘.寺(zhé)
D.歧.韵(qí) 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饱偿艰辛 恣行无忌 颓费色彩 缓慢悠闲 领略秋味
B.钟声幽远 花木调零 姿态万千 回味不咏 鲈鱼大蟹
C.焦躁不安 俨然类画 隐逸恬适 眷恋之情 快乐闲适
D.落寞寂寥 以情驭景 一叶知秋 不能自己 秋蝉嘶叫
答案:B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句是
A.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C.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
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D.“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答案:C
4.填入下面句子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是一种___________。
A.花酒兼有的姿态 B.非花非酒的意境
C.色香俱佳的滋味 D.半开、半醉的状态
答案:D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
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
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
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
8
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
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
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5.作者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
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是因为
A.这几处的风景独特,给人印象深刻,所以使人常常想起它们。
B.这几处是风景名胜,代表了北京乃至整个北国的风格,所以总使人不能忘怀它们。
C.这几处风景是作者最熟悉的风景名胜,所以久久不能忘怀。
D.这几处风景名胜是北国之秋特点与风格的集中体现,又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相吻合,
所以常常想起它们。
答案:D
6.文中第二句加点的“想”一字支配的宾语是___________,宾语部分内容代表了
___________,这个动宾短语的内容表达了___________。
答案: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故都
的秋 对故都的秋的深沉怀念之情,也写出秋意之于北京无处不在
7.这段文字写出在故都___________的见闻,更能感受到故都___________的秋的特点。
答案:街头巷尾,日常生活 清、静、悲凉
8.文中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两种。)
答案:排比 比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
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
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
诗文的 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
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
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
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
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
的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9.这段文字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案:对比论证。
10.写出表明这段文字的主旨的句子。
答案: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
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活动与探究
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以“秋”为写景抒情对象的诗作非常多。作为中国传统的诗歌
意象,“寒秋”多带着古代诗人浓厚的伤感色彩,常用以抒发志意无成的情绪,蕴含着对生
命无常的悲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同样以“寒秋”为意象,却一扫悲情,转而展
现豪情。而本文的作者却以悲凉的调子去颂秋。你对秋天的看法如何呢?结合诗文进行分析。
提示:活动的目的是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步入文学
的殿堂,发现和感受自然的美。
推荐阅读
《郁达夫文选》
相关文档
- 河南省郑州市河南实验中学2019-2022021-06-0325页
-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实验中学2019-2022021-06-0328页
- 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2021-06-0323页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全国百校名师2021-06-0320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用事实说2021-06-039页
-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2021-06-0316页
-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2019-2020学2021-06-0312页
- 【语文】2018届一轮复习 选用仿2021-06-034页
-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届高三下2021-06-0330页
-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2021-06-03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