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6.13 KB
  • 2021-06-03 发布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过秦论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过秦论 学习目标 重点 1.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 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   难点 1 . 体会 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 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崤( xiáo ) 膏腴 ( yú ) 合 从( zòng ) 孝 公既没( mò ) 缔 ( dì ) 轸( zhěn ) 召( Shào )滑 翟( Zhái )景 逡巡( qūnxún ) 镞( zú ) 鞭笞 ( chī ) 俯首 系颈( xìjǐnɡ ) 藩( fān )篱 黔 ( qián ) 首 隳 ( huī ) 名城 锋镝 ( dí ) 氓 ( méng ) 隶 墨翟 ( dí ) 猗( yī )顿 行 ( háng )伍 阡陌 ( qiānmò ) 锄櫌( yōu ) 棘矜( qín ) 铦 ( xiān ) 铩( shā ) 谪( zhé )戍 度( duó )长絜( xié )大 牖 ( yǒu ) 二、阅读思考 1.《 过秦论 》 的体裁是议论文,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 3. 本文是如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4. 对于秦亡的原因,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你对此观点认可吗? 作品简介 贾谊 ( 前 200 — 前 168 ),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 政论家、文学家 。 18 岁时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 32 岁。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以 《 过秦论 》《 陈政事疏 》《 论积贮疏 》 最有名。辞赋著名的有 《 吊屈原赋 》《 鵩鸟赋 》 。 《 过秦论 》 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的过失。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 …… 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过秦论”,就是指出秦的过失的论文 。 写作 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 已安已治 ”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 治安策 》 )。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 《 过秦论 》 ,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知识卡片 论辩 文 论辩文是 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 ……”“…… 论”“ …… 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查、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写作时一般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 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据 《 昭明文选 》 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 《 史记 》 后的太史公曰 ……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 《 六国论 》《 过秦论 》 等。 《 过秦论 》 其文 《 过秦论 》 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至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在秦面临危亡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 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 《 屈原贾生列传 》 。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课文探究 《 过秦论 》 的体裁是议论文,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 ? 答案 : 因为本文的重点是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们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前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吞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人少势孤却一呼百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突出了秦亡之快。 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的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天下,威震四海,却败于兵士疲弊的以陈涉为代表的起义军之手,乃是不施仁义的结果。在探讨秦灭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2. 文章意在指出秦之过失,却在开头写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作用 ? 答案 : 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目的是展示出秦“成功”的一面,与其下面“失败”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3. 秦始皇夺取天下,处于“攻势”时采用了什么办法?结果如何? 答案 : ①“奋”“振”“吞”“履”“执”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威势之盛,揭露出其政策的实质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施行暴政。 ②“南取百越”“北筑长城”,秦始皇靠武力使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天下臣服,天下之人敢怒不敢言 。 4.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 答案 : 首先 是愚民政策,秦始皇认为先王治世之道不符合其专制统治,而诸子百家之言多讲“仁义”,也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其次是弱民政策,秦始皇认为人民手无寸铁就不会反抗,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便“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最后是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5. 文章是如何描写陈涉的队伍力量之弱小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 ① 领袖出身卑微 —— 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领袖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 这样写的目的是说明强秦并非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即“仁义不施”。陈涉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比: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能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弱小的陈涉,反被一击而溃。原因何在?令人深思。为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 知识梳理 1. 通假字: 合 从 缔交 (“从”通“纵”) 锄 櫌 棘 矜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百 有 余 年矣 (“有”通“又”,用在整数和 零数之间 ) 2. 古今 异 义 :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 池 (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然后践华为城,因 河 为 池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山东 豪 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今 义:指山东省。) 流血漂 橹 ( 古义:盾牌。今义:使船前进 的工具 。) 才能不及 中人 ( 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 介绍买卖 、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3. 一 词多 义 : 蒙故业,因遗 策 ( 名词,策略) 振 长 策 而 御宇内 (名词,马鞭子) 策 之 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吾于 《 武成 》 ,取二三 策 而已 矣 (名词,简牍) 策 秦孝公据崤函之 固 ( 形容词用作名词, 指险固 的地势) 固 国 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巩固) 汝心之 固 , 固不可 彻( 形容词,固执、顽固)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固 以 怪之矣 (副词,本来) 固 内立法 度 (名词,制度 ) 试 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 长 絜大 (读 duó ,动词,衡量) 吾忘持 度 ( 名词,量好的尺码) 群臣 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 度 ( 名词,常态) 度 我 至军中,公乃 入( 读 duó ,动词,揣测、估量) 度 …… 赵奢之伦 制 其 兵 (动词,统领、统率) 秦有余力而 制 其 弊 (动词,制服)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 制 ( 名词,规模) 终岁不 制 衣 则寒 (动词,制作) 至于 制 《 春秋 》 ,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  ( 动词,写作) 先王之 制 ,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名词,制度,规章) 制 务 耕织 (动词,致力,专力从事) 使 务 利 而避害,怀德而畏威 (动词,追求) 经纶世 务 者 ,窥谷忘反 (名词,事情) 欲富 国者, 务 广 其地 (副词,务必,一定) 务 委 命 下吏 (动词,交付) 謋然已解,如土 委 地 (动词,堆积) 委 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动词,放弃,舍弃) 司马欲 委 罪 于孤邪 (动词,推卸) 委 延 秦人开关 延 敌 (动词,迎战) 延 及孝文王、庄襄王(动词,延续) 余人各复 延 至其家 (动词,邀请) 烧尽北船, 延 及岸上营落 (动词,蔓延) 因 利 乘便 (介词,趁着) 然后践华为城, 因 河 为池 (介词,凭借) 蒙故业, 因 遗 策 (动词,沿袭) 因 人 之力而敝之 (动词,依靠) 因 而 皆明智 而 忠信 (连词,表并列 ) 争割地 而 赂秦 (连词,表目的) 振长策 而 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 吞二周 而 亡诸侯 (连词,表顺承) 氓隶之人, 而 迁徙之徒也 (连词,表递进) 仁义不施 而 攻守之势异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 4. 词类活用: ⑴名词 的活用 有 席 卷天下 , 包 举 宇内, 囊 括四海 之 意( 均为名词作状语 ,席 ,像 席子 一样 ;包 ,像 包裹一样;囊, 像口袋 一样) 内 立法 度 …… 外 连 衡而斗 诸侯( 名词作状语,内,对内;外 ,对外 ) 南 取 汉中 (名词作状语,向南) 瓮 牖 绳 枢 之 子( 名词用作动词,瓮,以破 瓮做 ;绳,以草绳系) 天下 云 集 响 应( 名词作状语,云,像云一样 ;响 ,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 景 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序 八 州而朝同列 (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 子孙 帝王 万世 之业也 (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⑵动词 的活用 追亡逐 北 ,伏尸百万 (动词用作名词,指逃亡 的败兵 ) ⑶形容词 的活用 会盟而谋 弱 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变 弱,削弱) 尊贤而 重 士 (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 、看重 ) 焚百家之言,以 愚 黔首(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愚昧 ) 且夫天下非 小 弱 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小,变小 ;弱 ,变弱) 5. 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者”表判断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 迁徙之徒也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表判断) ⑵ 被动 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语意上的被动) 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表被动) ⑶状语 后置句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即“ 非于 …… 之君尊也” ) 非 抗于九国之师也 (即“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⑷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行伍”“阡陌”前 分别省略 介词“于”) 6. 文化 知识 ( 1 ) 崤函  崤山和函谷关。崤,指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 ,指 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 2 )盟  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 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 “盟礼” 。遇到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 相互援助 ,叫“会盟”。 ( 3 ) 孟尝、平原、春申、信陵  孟尝,指齐国孟尝君,齐国贵族 ,姓 田名文。平原,指赵国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 ,指 楚国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指魏国信陵君 ,魏国 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 皆以 招揽宾客著称 。 ( 4 ) 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 名称 ,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古文中常泛指长江中下游 以南 地区 。 ( 5 ) 八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分别是兖州、冀州、青州、徐州、 豫州 、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 其他八 州。 ( 6 ) 七庙  天子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 供奉 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 “七庙”为 王朝的代称。 内容 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汉文帝对人民施行仁义的政策,不要重蹈秦之覆辙。 深入 探究 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 局限性。 观点一 :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需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观点二 :作者不仅看到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从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诸侯连年混战导致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越发强烈。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局限性 。 2.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①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政论叙史不在于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因此,本文在观点的统率下对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从作者对史料的处理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概述,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② 对比论述,突出论点。 本文有秦国与九国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还有秦国先强后弱、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 ③ 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显然是夸张的,有纵横家的遗风。读这样的文字,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历史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衰之理,而且为文章磅礴的气势所折服 。 课堂训练 1. 对下列 加色词 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 C   解析 : A. 爱:吝惜。 B. 蒙:继承。 D. 抗:匹敌,相当。 A. 不 爱 珍 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 : 喜爱 以 致 天下 之士 致 :招纳 B. 惠文、武、昭襄 蒙 故 业 蒙 : 遭受 追亡逐 北 北 :溃败 (的军队) C. 奋六世之余 烈 烈 :功业、 功绩 秦 有余力而制其 弊 弊 :弱点、毛病 D. 非 抗 于 九国之师也 抗 : 抵抗 振 长策 而御宇内 振 :举起 2. 对下列各句中 加色词 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答案: D  解析:①⑦ 名词作状语,②③⑥ 动词的使动用法,④⑧ 名词用作动词,⑤ 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 天下 云 集 响应 ② 外连衡而 斗 诸侯 ③ 却 匈奴 七百余 里 ④ 履 至尊 而制六合 ⑤ 且夫天下非 小 弱 也 ⑥ 序八州而 朝 同列 ⑦ 囊 括四海 ⑧ 然陈涉瓮牖 绳 枢 之子 A.①②③/④⑧/⑤⑥⑦ B .①⑦/②⑥⑧/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D .①⑦/②③⑥/④⑧/⑤ 3. 下列句子中 加色词 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 西河 之外 B.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C. 伏尸百万,流血漂 橹 D. 西举巴、蜀,东割 膏腴 之地 答案: D  解析: A.“ 西河”,古义,黄河以西;今义,西面的河。 B.“ 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 C.“ 橹”,古义,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D.“ 膏腴”,古义、今义都是“肥沃”。 4. 下列句中, 加色的 “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答案: C  解析:例句与 C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可以译为“来”。 A. 介词,用。 B. 介词,把。 D. 介词,凭借。 例句: 以 致 天下之士 A. 尝 以 十倍 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B. 南取百越之地, 以 为 桂林、象郡 C.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 弱 天下之 民 D. 然秦 以 区区 之地,致万乘之势 课后 作业 1.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 。 ( 1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 ( 2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 矣。 可以 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变得弱小,雍州的地势, 崤山 和函谷关的坚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 假使 拿东方诸国跟 陈涉 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么两者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2. 名句 默写。 ( 1 )贾谊的 《 过秦论 》 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一 天下 的 句子是: , ,履 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2 )贾谊的 《 过秦论 》 中揭示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 ( 3 )贾谊的 《 过秦论 》 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 严的句子 是: , 。 ( 4 )贾谊的 《 过秦论 》 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 农民起义 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 : , 。 振 长策而御 宇内  吞二周而亡 诸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云集响应  赢 粮而景从 3. 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题目。 贾谊 论(节选 ) 苏 轼 愚 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 如汉文 ,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 所为耶 ?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 扶持 ,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君子 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 ,犹曰“ 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 。公孙 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 方今天下, 舍我其谁 哉?而吾何为不豫 ?”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 。夫 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 。 若 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⑴解释句中 加色的 词语 。 ①犹 且以 不用 死 不用: ______________         ② 庶 几一 日得行其 道 庶: ______________ __   ③ 孟子 去 齐 去: _________________ ⑵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 ② 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 不 被重用 希望 离开 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高兴? 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能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 。 解析: ①舍:放弃,这里翻译为“除了”。豫:高兴。何为不豫: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不豫”。②若:像。整个句子是判断句 。 ⑶ 从上文的论述来看,作者认为贾谊的人生悲剧是什么? 作者认为贾谊的人生悲剧在于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 解析:通过与仲尼、孟子的对比及最后一句的议论,可以概括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