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6-03 发布

安徽省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辣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加班兼职、力竭声嘶的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越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更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 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1.下列所举事例,不属于宋诗也颇尝过“市价涨落的滋味”的一项是( )(3分) ‎ ‎ A.金国的作者嫌宋诗“衰于前古”。‎ ‎ B.明代人苏平对宋人近体诗的看法。‎ ‎ C.李攀龙选上古至明代诗歌时的做法。‎ ‎ D.晚清“同光体”诗人对宋诗的态度。‎ ‎2.对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大幸”“大不幸”的全面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大幸”指的是唐代诗人给宋代诗人开拓了宽广的创作领域,“大不幸”‎ 指的是宋代诗人无法在唐代诗人的基础上再去开拓。‎ ‎ B.宋代诗人有接受挑战的机会是“大幸”,而在挑战中难以打破唐代诗人创 造的记录,又是宋代诗人的“大不幸”。‎ ‎ C.“大幸”指的是宋代诗人以唐代诗人为榜样并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更好的发 展,“大不幸”是唐诗的超越之难和宋人因模仿和依赖产生了惰性。‎ ‎ D.能够模仿唐代诗人创作的作品是宋代诗人的“大幸”,而唐代诗人难以企 及的高度使宋人难以超越又是宋人的“大不幸”。‎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在选宋诗的问题上,作者认为宋诗里不好的诗歌就不选,选上的也无须过分夸大。‎ ‎ B.从整体创作成就上看,作者认为宋诗虽不及唐诗,却在元、明、清诗之上。‎ ‎ C.钱钟书在《谈中国诗》一文中提到,中国诗与西洋诗一样,都具有暗示性特征。‎ ‎ D.与明诗比,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那一点学唐诗又不像唐诗之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也获得了更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驱动下,智慧社会概念应运而生。‎ 相比之前的智慧城市概念,智慧社会不仅扩充了外延提升了内涵,更从顶层设计角度,为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和目标。在范围上,智慧社会的涵盖范围更广,不仅城市和工商业,农村、农业同样可以享受生产生活效率的提升。在运行上,智慧社会更强调在科技支撑下的创新系统协同,生产、生活、治理、服务将更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在规制上,智慧社会更强调顶层设计、基础数据的互联互通,强调整个社会数据、标准、技术的共建共享。‎ 我国是智慧社会建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拥有构建智慧社会的强大基础和能力。接入互联网25年来,我国不仅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和成果转化能力也让世界瞩目。各地在智慧社会建设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和试验,如杭州市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着力打造智慧社会的杭州样本。‎ ‎(摘编自王静文《我国拥有构建智慧社会的强大基础和能力》)‎ 材料二 智慧社会是继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社会状态,是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为目标的新型社会。智慧社会建设内容涉及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两大板块。‎ 数字乡村是智慧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异问题是智慧社会建设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当前要在打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方面下大气力。对此,国家刚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已经作出具体规划部署。重点任务包括;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数字经济,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等等。这一切无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令人振奋的伟大举措。‎ 数字城市是以城市现代化发展、智能化综合治理与公共服务为目标,以数字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城市经济社会和时空动态数据的有效挖掘、处理、融合、应用为重要手段的智能化、现代化的城市系统。建设数字城市,各地动力强、决心大,然而由于不同区域和规模城市的齐头并进,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建设名称各不相同,有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等,但欠缺统筹协调的技术标准与规范。‎ ‎(摘编自《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社会》)‎ 材料三 建设智慧社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其内涵丰富、覆盖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智慧公共服务主要采取分散建设方式,这在初始阶段有利于智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智慧公共服务进入深入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分散化建设方式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例如,分散的智慧公共服务系统彼此之间没有连通,数据难以共享交换,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并给人民群众带来诸多不便。建设智慧社会,亟须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智慧公共服务深入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而且有助于推动监管信息共享,提高监管效率。‎ 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智慧社会建设应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以东促西、以城带乡、以强扶弱的新格局,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契机和动力。农村贫困地区可以依托智慧社会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补齐发展短板,消弭城乡数字鸿沟、区域数字鸿沟。‎ 智慧社会建设在大大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便利程度的同时,也给公民个人权益保护带来一些隐患。智慧社会建设之所以能够带来便利,主要得益于对海量数据的有效获取、高效利用,其中含有大量个人信息。在数据高度共享的智慧社会,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或不当利用,就会给个人权益乃至社会秩序带来危害。所以,建设智慧社会必须同步加强相关法治建设,特别是要有效保护个人信息。要把保障公民个人权益放在智慧社会建设首位,认真执行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予以严格保护。‎ ‎(摘编自姚志伟、马宁《智慧社会让生活更美好》)‎ ‎4.下列关于“智慧社会”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智慧社会概念的诞生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驱动分不开。‎ B.智慧社会与智慧城市相比,外延扩充了,内涵提升了,并且在范围、运行、规制等三个方面均有所不同。‎ C.智慧社会是一种高级社会状态,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D.智慧社会建设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丰富,覆盖面广,其内容涉及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两大板块。‎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不但是智慧社会建设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更是坚定的实践者,各地的探索和试验颇富成效。‎ B.《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对打破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作出具体规划部署,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 C.作为智能化、现代化的城市系统,数字城市的目标是城市现代化发展、智能化综合治理与公共服务。‎ D.采用分散建设方式曾有利于智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弊端日益显露。‎ ‎6.如何推动智慧社会建设?请结合材料二、三加以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搬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因!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叫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架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到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四回,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军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的铺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D.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8.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两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天祥,父怀德,尚书秉直之弟也。岁癸酉,太师、国王木华黎从太祖伐金,天祥随秉直迎降于涿。木华黎命怀德就领其黑军隶帐下﹐署天祥都镇抚,选降卒长身武勇者二百人,使领之。招徕丁壮,得众万余,从取霸州、文安等二十余城,所至皆先登,诏赐以银符。甲戌,略地高州,拔惠和,金源等十五城,惟大宁固守不下。天祥获金将完颜胡速,木华黎欲杀之,天祥曰:“杀一人无损于敌,适驱天下之人为吾敌也。且其降时尝许以不死,今杀之,无以取信于后,不若从而用之。”乃以为千户。复合众攻其城,怀德先登,为流矢所中,殁于军。乃以所统黑军,命天祥领之。庚辰,至真定,木华黎使天祥攻城,天祥因请曰:“攻之恐戮及无辜,不如先往谕之。苟其不从,加兵未晚。"木华黎许之。天祥往见守将武仙,谕以祸福,仙悟,乃降。引兵南屯邢西遥水山下。仙兄贵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天祥携完颜胡速及黑军百人,由鸟道扳援而上,尽掩捕之。仙惊曰:“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其能也!”‎ 遂下邢、磁、相三州。从战黄龙冈,破单、胜、兖三州。木华黎围东平,久不下,怒吾也而不尽力,将手斩之,天祥请代攻。木华黎喜,付皮甲一,又与己铁铠并被之。鏖战不已,木华黎使人止之曰;“尔力竭矣,宜少休。”复以金鞍名马与之。癸未冬,徇西夏,破贺兰山。还,遇贼,射伤额,出血,目为之昏。庚寅,朝太宗于卢朐河,乞致仕,不允。戊午秋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天 祥 幼 有 大 志 长 身 骈 胁 力 绝 人 性 不 嗜 酒 喜 稼 穑 好 施 矛 乙 未 括 户 纵 其 奴 千 余 口 俾 为 民 晚虽丧明,忧国爱民之心,未尝忘也。‎ ‎(节选自《元史·史天祥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B.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C.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D.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尚书,官名,起初掌管文书,后来权势渐大。隋朝时设置六部,尚书是各部的长官。‎ B癸酉,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六十花甲子,可纪年、纪月、纪日。‎ C.金,王朝名,由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所建,在历史上曾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 D.太宗,帝王庙号。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宗”,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高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史天祥虑事周全,主张任用降将。金朝将领完颜胡速被史天祥抓获,木华黎想杀掉他,史天祥认为这样做不可行,建议任用完颜胡速,木华黎同意了。‎ B.史天祥为人仁厚,克敌兵不血刃。木华黎命他攻打真定,他担心伤及无辜,采取先礼后兵之策;他会见守将武仙,以利害得失相劝,武仙选择投降。‎ C.史天祥能征善战,受到他人肯定。他率军参与攻打霸州、文安等二十多个城池的战斗,皇帝赏赐他银符;他率军击败了武贵,武仙称赞他本事大。‎ D.史天祥主动请缨,作战不遗余力。他主动请求代替吾也而攻打东平,他在战场上竭尽全力,连续作战﹐战斗结束后,木华黎告诫他作战也要注意休息。‎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⑴引兵南屯邢西遥水山下。仙兄贵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5分) ‎ ‎  ‎ ‎ ⑵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与表兄久别重逢,酒醒后在深夜话旧,此时庭院中夜合花开,细雨蒙蒙。‎ B.诗人表示,过去与表兄远离,虽也写信道珍重,但是心意难用书信表达明白。‎ C.谈话提及孩童长大和部分亲友过世,诗人有欣慰,亦有嗟叹,心中感慨万千。‎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亲切有味,如对床夜语,闲话家常,朴素中有一番真趣。‎ ‎15.与《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现手法相似,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田的畅快心情。‎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地逍遥游。‎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心民意,并由此认识到道义对于人心民意的统合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身为 的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指出行政法律等治理手段只能从外在规范层面约束百姓的 ,而德礼代表的道德教化则可以令百姓在内心为之感化而归服。孔子之后,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子这一德政思想。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在孟子看来,道德具有上行下效、 的特点,在对人心施加影响方面,“德”比“力”更能感召人心,因此如果一个政权能够居仁行义、以王政待民,那么“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百姓归顺这一政权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 。与孟子相近,荀子提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的观点,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政权才与民心相通,才能收获民意、称王天下,而单纯以武力、财富为基础的政权都不得不仰仗外在条件,因此是不稳固的。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保民而王”也因此被视作政权获取合法性的唯一途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代楷模 一言一行 潜移默化 锐不可当 B.一代楷模 言谈举止 耳濡目染 势不可挡 C.万世师表 言谈举止 潜移默化 势不可挡 D.万世师表 一言一行 耳濡目染 锐不可当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B.在中国此后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C.在中国此后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衡量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D.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衡量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作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C.在对人心施加影响方面,“德”比“力”更能感召人心。‎ D.荀子提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的观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发现: ① 。一个心怀善意、乐于助人和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预期寿命显著延长;相反,心怀恶意、损人利己和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易失眠、烦躁、精神压力很大,死亡率比正常人高1.5倍。可见,行善能延长人的寿命。而且, ② 。在哈佛大学的一次试验中,受试者看了一部记录美国妇女终生在加尔各答救助穷人和残疾者的片子,都被他的行善事迹感动了,随后进行的受试者的唾液分析表明,心存善意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得活跃,他们免疫蛋白A的数量 ③ 。‎ ‎21.中国文学长廊里有许多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请仿照示例,以《与翠翠对话》为题写一段话。(5分)‎ 黛玉,你是一个优雅空灵、才情十足的奇女子,可你寄人篱下的处境注定你要以冷漠来保护自己,你大胆地追求爱情,可命运不让你如愿以偿,最终你泪干潇湘,如花般凋零。‎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执常以迎变,要变以知常。——王夫之 从书信到微信,不一样的沟通方式,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表达;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常态化的防控是面对疫情突变的最好办法;疫情带来的变化,改变不了人们创造性地追求美好生活;阅读方式和场景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先贤智慧、人类文明、未来憧憬的追寻;高考一路走来从没停止过改革,但没有改变人才培养的目标。‎ 各种常与变的交错,有时让人担忧;有时让人喜悦;有时让人无助;有时让人获得别样的情愫……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新时代青年,你有着怎样的感悟、思考或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语文答案 ‎1.A(从题干要求和文意上看,是说元明清人对宋诗的看法,金人不在其内)‎ ‎2.C(从文中看,“大幸”是指唐诗在风格意境等方面为宋人提供了榜样,“大不幸”是指唐诗的疆域广阔,后人再开拓就很艰难,以及给宋人创作上提供了模仿和依赖的可能。A、B、D三项都存在着内容概括过于狭窄的问题。)‎ ‎3.A(原文“的”假如宋诗不好,就不用选它,是就整个宋代的诗歌来说的,不能理解为宋诗中有好有坏的问题。)‎ ‎4.C (“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正确。 ‎ 把目标当成了结果。) ‎ ‎5.A(“各地的探索和试验颇富成效”于文无据。材料一只是说“各地在智慧社会建设方面也 ‎ 在不断探索和试验”。) ‎ ‎6.①统筹协调技术标准与规范,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和数据共享交换平台;②从社会发展 ‎ 全局出发加强顶层设计,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③加强相关法治建设,有效保 ‎ 护个人信息。(每点 2 分)‎ ‎7.B(参考第一段和第二段,林冲得到“‘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并不是由于被高太尉陷害。)‎ ‎8.(1)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3)暗示小说主题,揭示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和黑暗现实。‎ ‎(共6分,每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满分)‎ 9. ‎①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2分)‎ 10. ‎②对比手法(1分)。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1分),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2分)‎ ‎10.C(原文标点: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11.D(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高祖”或“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多为“太宗”。)‎ 中,派人告知史天祥要稍作休息。)‎ ‎12.D“战斗结束后,木华黎告诫他作战也要注意休息"理解错误。根据文意,木华黎是在史天祥作战的过程(战斗并未结束)派人告知史天祥要稍作休息。‎ ‎13.(1)史天祥率兵向南而行,驻守在邢州西边的遥水山下。武仙的哥哥武贵率一万人坚守在山上,倚仗坚固的工事,不能被攻克。(得分点:“南”“壁”“负”“下”各1分,句意1分)‎ ‎(2)‎ ‎14.【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读懂诗歌的能力,然后逐项分析,注意细节。B 项“但是心意难用书信表达明白"错误。诗句“远书珍重何曾达”,是说相互远离,虽曾写过信,互道珍重,但都没有收到,以至于音信皆绝。“达”是到达的意思。 ‎ 15. ‎【答案】① 尾联和《雨霖铃》例句都是设想未来之境,属于虚写。(2 分)‎ ‎②想象明天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1 分),扩大了诗歌的意境。(1 分)‎ ‎③为今晚的久别重逢,深夜话旧多增添了一份新愁,抒发了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对人生坎坷的感慨。(2 分) ‎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考生应从选取意象、画面风格、情感效果等 ‎ 方面综合分析。本题中,首先需要明确《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 ‎ 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接下来对本首诗的尾联进行分析,“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 ‎ 幔青“明朝"是明天早晨,这是未来的事,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想象了明天一清早, ‎ 诗人又将孤零零地乘船离别了。想起了明天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 ‎ 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这就为今晚的久别相逢,深夜话旧平添了一份新愁。 ‎ 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別之情, ‎ 有人生坎的感慨。‎ 15. ‎(1)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17.C【解析】①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万世师表: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根据 ‎ 语境修饰孔子应选“万世师表”。②一言一行:指每句话,每个行动。言谈举止:指人的言 ‎ 语、举动、行为。此处区别不大,均可。③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 ‎ 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 主体大多是人。 锐不可当:指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 ‎18.D【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权衡与政权搭配不当,一是照应不周,一面对两面。 ‎ ‎19.C【解析】选项 C 表示行文中需要着重说明的词语,其他选项都是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 ‎20 答案:①人的善恶(观念会)影响寿命长短 ‎ ‎②善意(还)有益(于)人体免疫系统 ‎ ‎③比看记录片前(平常或过去)增加了 ‎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既考查句子的连贯性,又考查学生对文段的概括能力, ‎ 及文段的推断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整个语段的大致内容是善 ‎ 影响人的寿命。第一处空格后面的句子是从正反两方面说善恶与寿命长短关系。所以此处应 ‎ 该填写的关键词“善恶;寿命长短”。第二处空格后面的句子是举例论证。主要讲人的善意 ‎ 对人体免疫系统作用。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的关键词“善意;有益”。第三处空格后面的句子 ‎ 是对例子分析,推导出结论:免疫蛋白 A 的数量怎样,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的关键词“和…… ‎ 相比;增加”‎ ‎21.翠翠,你是一个美丽可爱、淳朴善良的摆渡女,与爷爷相依为命,邂逅了二老傩送,你心中的爱情萌芽,但大老的意外遇险,爷爷的突然离去,使你悲痛欲绝,你孤零零地等待,可那等待啊,也许是一场无果的守望。(5分)‎ ‎22. 命题思想: ‎ 常(不变)与变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但真正在关于常与变的思考上,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在意识中总会被左右或摇摆不定。常与变渗透于点滴生活,贯穿于漫漫人生,显见于方方面面。如何对待这些可见的常或不可预见的变,考量着学生的思考、思维与思想,从平常的话题中去发掘学生写作能力,激发学生写作潜能,是稳中见奇的命题思路。 ‎ 审题:王夫之的话重在强调把握好常与变是有条件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方。列举生活 ‎ 中的各种变中的常(不变),其中暗含着方式、条件、环境等的变化中有着常。所列现象来源现实生活,所以从经验、经历和迁移中可得常与变的感情认知、理性思考,可从一方面切入,以点带面,也可只在某一范围内探讨,表现对常与变的理解。 ‎ 参考立意:1、寻变需知常。 ‎ ‎2、平常心待瞬息变。 ‎ ‎3、成长中的变与常。 ‎ ‎4、笃定常势,冷静应变。 ‎ ‎5、变中求常,预见未来。 ‎ ‎6、变则通,常则滞。 ‎ ‎7、岁月变迁,真情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