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
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
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
与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
路径递减。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
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
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
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
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
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
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
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
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
共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
界生活。”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
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
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
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
思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
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
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
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
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
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
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行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单,任
意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
活的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
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
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
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
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
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
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
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
“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轻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
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
我们进行报复。”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
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
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
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才
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
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有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
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
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掠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
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马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
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C.“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D.“君子之于食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看 水 汪曾祺
(1)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正在脚蹬着一个旧辘轴系鞋
带,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2)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这倒还没有什么。主要的是,他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
是怎么个看法。一个人,黑夜里,万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庄稼,灌了房子……那他
可招架不了!一种沉重的,超过他的能力和体力的责任感压迫着他。
(3)但是大老张说话的声音、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4)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志子。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
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
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
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
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
(5)小吕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
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
道。
(6)现在,真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他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
半躺半坐下来。他一来时就选定了这个地方。这棵树,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个枝杈,
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开腿脚。而且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那一根志子。
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荡荡,水面上隐隐有一根黑影。用手电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7)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蔚蓝蓝的,一点渣滓都
没有,像一块大水晶。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说不出什么
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
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
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小吕看着看着,心里总像要想起一点什么很远很远
的,叫人快乐的事情。他想了几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里轻轻地唱:哎——
(8)四周围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
活——活”。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远远有一点灯火,在密密的丛林后面
闪耀,那是他父亲工作的医院。母亲和妹妹现在一定都睡了。
(9)小吕觉得,月光暗了。抬起头来看看。好快!它怎么一下子就跑到西边去了?什么时
候跑过去的?而且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变得很薄了,红红的,简直不亮了,好像
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强支撑着。小吕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
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说着说着,月亮落了,好像是唿噜一下子掉
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10)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才勉强看得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吕忽然觉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点恶心,就靠着糖槭树坐下来,
铁铣斜倚在树干上。他的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
但是不由自主。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
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人有时是知道自己怎么睡着了的。
(11)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
狼!一挺身站起来,抄起铁铣,按亮手电一照:已经走过去了,过了小石桥。小吕听说过,
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
儿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奇怪,它
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既不像要回过头来,也不像要拔脚飞跑,
就是这样不声不响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它知道身后有
人么?它在想些什么呢?小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的路边小杨树丛子,
拐了弯,叫杨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
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12)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他很清醒,
很理智。他到糖槭树下,采取的是守势。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
想到狼的。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
万一不行——上树!
(13)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没有,狼没有回来。
(14)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可是他越来越困。他并不怎么害怕。狼的形象没有给他
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
困压倒了一切。他的意识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缓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
痠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
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15)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节选自汪曾祺《看水》,写于 1962 年,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少年看水的行为、心理的庄
严感,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 本文情节紧张复杂、一波三折,小吕开始不想去,接受任务后,却能认真负责地看水,
后来又遇到了狼,最后终于挺到了天亮。
C. 狼的出现就是无用之笔,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写小吕与狼的英勇搏斗,也没有写狼
对小吕的纠缠不休,所以这一段可有可无。
D. 小吕工作了一天却不能拒绝晚上的加班,字里行间传达一种超负荷的耐力,这与那个时
代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无条件服从的理念契合。
6. 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7.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山河草木、对人、对生活都充满感情,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
祺作品的这种人性美。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遣使
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时许靖
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
请先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持车
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
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
使吴。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权甚器之,
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
祎为参军。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
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
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
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
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祎
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驻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
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
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
/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
等词语。
C.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
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时候父亲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后来,刘璋召见费祎,
伯仁就将他带人蜀地。
B.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
而费祎“从前请先上”,始终无怨言,神态泰然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费祎对他们直言劝说,晓以利害,让两
人都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费祎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政绩名望堪比蒋琬,即使在地方任职,朝廷重要的事情也
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决断,深受后主信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2)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联是说,卖松人把生长在深山大谷中耐寒的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
的富贵人家,作者能理解卖松人的这种求利心情。
B.诗歌的后两联是说,松树的“瘦叶”“淡花”是不被欣赏的,因为长安富贵人家喜欢的
是妖艳媚俗的桃李。
C.作者对卖松人的不合时宜的做法进行了嘲讽,也对长安富贵人家不识松树价值的鄙薄进
行了批判。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对比,“瘦叶”“淡花”与“桃李”的
对比,更能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13.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来音乐需要民族化才能得到国人的青睐。( )音乐不像文字那样具体,( )每个
民族的音乐语言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为什么有的外来音乐和老百姓格格不入? ① 。
正如外来乐器本身是工具,与某一民族地区的音乐语言结合后,久而久之,就会成为这一民
族热爱的乐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什么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因为它虽然是外来的
形式,但却是民族的内容。其实,创作这部音乐作品的最初( )来自农民。当年去乡下
演出,农民们说,我们用小提琴拉的贝多芬、巴赫虽然好听,但是他们是( ),他们喜欢
的是越剧和沪剧。最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国人传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国近代音乐有不容忽视的先进技巧,我们不应无视甚至排斥;我们更要牢记,中国音
乐是有自己的传统与风格的。发展民族音乐,必须要以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为基础, ② ,
将外来形式民族化。作为年轻一代的音乐人,必须好好学习我们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语言。
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表达感情的音乐语言,创作者如果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
言,老百姓就能从作品中产生共鸣,甚至喜欢上音乐作品。
1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所以 动机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
B.尽管……但 动因 青蛙跳水——不懂 横空出世
C.因为……所以 动因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
D.尽管……但 动机 蚂蚁跳塘——不知深浅 脱颖而出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20 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D
4.材料二,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开论述。
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
重要性。
【论证角度:立足点是什么,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驳斥】
5.D
6.①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如第⑤段中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夜晚水边的宁静温柔,营造了静
谧柔美的意境。
②烘托人物心境。如第⑦段的景物描写用天空的干净透明来表现人物内心的纯净澄澈,也烘
托出小吕发现渗水处不会坍塌时内心的平静,有利于塑造小吕性格中温柔细腻的一面。
③推动情节发展。如第⑨段的“月亮落了”“眼前一片昏黑”,使小吕昏昏欲睡、狼出现等情
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④彰显主题。如第⑤、⑦段宁静安详的自然景物与人性中的真善美和谐统一,并使之得到彰
显。
7.①因对人性之美的观照,自然呈现出宁静优美的状貌:澄澈温柔的月光,幽幽摇拂着的
绿草,透明宁静的天空,温静流淌的渠水……,无不映照着人性之美。
②主人公小吕的形象闪耀着人性之美的光辉:小吕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纯净,富有责
任感,也细腻温柔地感受着生活,这些都是可贵的人性之美。
③人性之美体现在情节的平和舒缓之中:情节波澜不惊,没有大起大落的紧张繁复,在一个
相对平和的环境中娓娓道来。
④小说彰显出的真善美的主题即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小说的一物一景,一人一事,无不展
现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追求。
三、C 9.C 10.A
11.(1)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
大臣(重臣),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2)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
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股肱”,名词做动词,成为辅佐的重臣;“数”,多
次;“君天下淑德”,判断句。第二句中,“次”,驻扎;“于”,在;“假”,授予;“节”,
符节;“御”,抵御。)
文言文参考译文: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幼时父亲死了,依靠堂父费伯仁生活。伯仁的姑姑是益州
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迎接费伯仁入蜀,伯仁就把费祎也带到蜀地求学。正遇上先主刘备
定都蜀地,费祎于是留在了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名气相当。这时许靖的儿子
死了,董允和费祎打算一同去参加许子葬礼。董允向父亲董和说要一辆车子,董和便给他们
派了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费祎却抢先登上去。等到达安葬地,
诸葛亮等显贵人物都到了场,他们的车辆装饰很漂亮,董允下车后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神色,
而费祎却泰然自若。驾车的人返回后,董和向他询问此行的情况,知道了两人的表现,就对
董允说:“我常常疑心自己还没有分辨出你和费文伟的高下,从今以后,我清楚了。”
先主立刘禅为太子,任费祎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
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
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诸葛亮刚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诸葛恪、羊衜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
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
始终不能使他服输。孙权十分器重费祎,对他说:“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
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恐怕不能多次来我们东吴了。”费祎回蜀后,升为郎中。诸葛亮北驻
汉中时,请费祎任参军。建兴八年,费祎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
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 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
哭流涕。费祎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
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祎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诸葛亮去世后,费祎任后军师。不久,
代替蒋琬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祎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职务。
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领士兵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
敏到费祎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
备完毕,而费祎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来敏说:“我来这里只不
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费祎到了兴势山,
敌人就撤退了,费祎被封为成乡侯。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祎便又兼任益州刺
史。费祎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延熙十一年,费祎出驻汉中。从蒋琬到费
祎,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执行,
他们受到的尊崇信任就像这样。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也在座。费祎畅饮沉
醉,被郭循亲手持刀所害,赠谥号为“敬侯”。
12.C
13.(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
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
(2)本诗的“讽”体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讽刺。诗人所讽喻的是:一切像松树一样正直而有
才干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绝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之人的重视,他们所需要的是
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之人。
【解析:本诗是一首讽喻诗。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
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卖松人为了求
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
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
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松,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
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
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
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
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用意很微婉,
诗中松树、翠楼人、桃李都是比喻,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
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
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
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
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14.B(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脱颖而出:
才华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才华”只能形容人,此处主语是《梁祝》,
故选“横空出世”)
15.“创作者”置于关联词“如果”后,“产生”改为“找到”,“甚至”改为“从而”。
画线句语病如下:一为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第一个分句主语是“创作者”,第二个
分句主语是“老百姓”,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在主语前,把“如果”放到“创作者”前;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搭配不当,“老百姓……产生共鸣”搭配不当,应改为“找到共鸣”;三为不合逻辑,“产
生共鸣”与“喜欢上音乐作品”同样是“创作者认真学习我们祖先留下的音乐语言”的结
果,不应在这两个分句之间使用表递进关系的连词“甚至”,应使用表结果的连词“从而”。
16.①因为没有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相结合②借鉴外国的先进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