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第Ι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 23 -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 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 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 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 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 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 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 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 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 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故选C。
【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故选D。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漫长。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 23 -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然后它们站起来,像洁白的云朵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给它吃奶吧……”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苍穹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的深处。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 23 -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致;萨丽娃姐姐轻轻托出一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些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骏马是春天赐予的。是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明智慧的人。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2016年4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草原的春天”贯穿全文,把呼伦贝尔大草原独特的风光和萨丽娃姐姐的故事有机串连,是全文的线索。
B. 萨丽娃姐姐是草原新一代牧民的代表,她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的花期提前到二月。
C. 作者在记叙萨丽娃姐姐艰苦创业,带领其他牧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同时,赞美了新时代给草原带来的新面貌、新气象、新希望。
D.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描摹了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物与人;引用民歌民谚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E. 呼伦贝尔草原春天短暂,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
5.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6.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概括。
【答案】4. BE 5. 形象:
- 23 -
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韧、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了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优秀的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
6. 呼伦贝尔草原的春天,不仅是羊羔生长期的春天,也是萨丽娃姐姐草原事业的春天,更是新一代年轻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把草原花期提前到二月”错,原文说“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隐喻萨丽娃姐姐用现代科技使得草原上的牧民迎来了生活的春天。
E项,“因此萨丽娃姐姐去了城里,这说明她对草原的情感与老祖母截然不同”,萨丽娃姐姐虽然离开了草原,但她始终思念故乡,最终也回到了日思夜想的草原上。
故选BE。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关注人物事件和人物描写的语句,根据这些内容分析所体现的人物形象特征和体现的主题思想等。
“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老祖母的勤劳、坚韧、慈爱。从“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可知,老祖母敬畏自然。而老祖母的这些性格也对萨丽娃产生了深远影响,召唤了萨丽娃回归草原,使传统美德也传承到了萨丽娃身上。考生根据后文萨丽娃回到草原,并且将牧场培养的远近闻名,可知是受老祖母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总结即可。
【6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通读全文可知,“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有多重含意,文章开头几段一直是围绕“呼伦贝尔的春天”因此可知题目也蕴含着这一层含意,后面又介绍羊羔的生长期也是春天,因此也有这一层含意,最后又写萨丽娃姐姐将牧场做的远近闻名,所以也是萨丽娃姐姐事业的春天,而萨丽娃姐姐又仅仅是草原牧民中年青一代中的一原,因此也象征着新一代年轻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职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 23 -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7. 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 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 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 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 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答案】7. A 8. C
- 23 -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A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有。原文说“集体记忆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
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
C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
故选C。
- 23 -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仪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遂还乡里。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滂从龙舒君①
- 23 -
归黄泉,得其所矣。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②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注】①龙舒君:范滂之父范显,曾为龙舒侯相,时已故。②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9.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B.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C.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D.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任职的“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人。
B. 掾属,辅佐三公、郡县主官治政的官吏,其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
C. 传舍,旧时官府的一部分,是古代高级官员在办公之余,休息住宿的处所。
D. 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于身。也借指官爵。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滂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弹劾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余人,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表示如存私心,检举失实,甘愿受死。
B. 范滂反对宦官,遭受陷害。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诏缉捕他。吴导伏床哭泣,欲弃官与他出逃,范滂不肯连累别人,自己主动投案,从容赴死。
C. 范滂做事公正,立场坚定。外甥李颂为同乡人所不齿,范滂在任命他做小官的问题上坚决不通融,即便是举荐他的宗资也无可奈何。
D. 范滂慷慨赴难,重情孝母。他决定以死平息灾祸,但也难以割舍母亲的恩情;他的母亲深明大义,理解他的选择,母子离别的事迹令时人感动流泪。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优之议邪?
(2)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
【答案】9. C 10. C 11. B
12.
- 23 -
(1)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呢)?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该不会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吧?(2)范滂(这样做)是清明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登车揽辔”是固定词组,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
“州境”是个词组,整个做“至”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而应在“州境”后断开,排除AB两项;
译文: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故选C。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错误;传舍又称驿舍,邮舍;古代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地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B项,“吴导伏床哭泣,欲弃官与他出逃”错误;原文“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可见,“欲弃官与他出逃”的不是“督邮吴导”,而是县令郭揖;
故选B。
【12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①岂宜:难道应该;格:得无:恐怕是,莫非是,表推测;
②清裁:清明的裁断;齿:名次作动词,切割;笞:鞭打;
【点睛】译文:
范滂,字孟博,是汝南征羌人。从小磨砺出高洁的节操,受到州郡和乡里人的钦佩。被推举为孝廉,光禄四行。冀州地区发生饥荒,盗贼纷纷而起,于是(朝廷)任用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前去巡行查办。范滂走马赴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污秽的志向。到冀州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升迁为光禄勋主事。当时陈 蕃担任光禄勋,范滂执行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拜访陈蕃,陈蕃没有阻止他,范滂觉得很遗憾,扔下笏板弃官而去。郭林宗听说后,责备陈蕃说:“像范滂这样的人才,难道应该(怎么能够)按照属下参见上司的礼仪来要求他吗!现在你成全他辞官的美名,莫非是自己选择了不好的议论吗?陈蕃于是向范滂道歉。(范滂)又被太尉黄琼征召。不久皇上下诏三府衙门的属官呈报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范滂举奏了二十多个刺史和享有二千石俸禄的权贵。尚书责备范滂弹劾的人太多了,怀疑他有私心。范滂回答说:“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因为召开三公会议的日子迫近了,所以我先举奏了最紧要的;那些没有查清的,将要进一步查实。如果我的话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我甘愿接受死刑。”(负责审理的)官吏无话可说了。范滂看到当今的时势正处于混乱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于是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辞官。
太守宗资此前就听说范滂美好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被同乡的人所不齿。中常侍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宗资任命他做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 办。宗资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宗资于是作罢。后来牢修诬告朝中有人结党营私,范滂获罪被拘禁在黄门北寺监狱。后来范滂的案情查清,范滂就回到乡里。
- 23 -
建宁二年,朝廷大肆诛杀钩党之人。诏书下达,紧急缉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到县,手捧诏书,(把自己)关在传舍中,伏床哭泣。范滂听说这件事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呀!”当即赶到县狱。县令郭揖十分吃惊,走出官衙,丢下官印,拉着范滂要和他一起逃走,范滂说:“我死了灾祸就可以平息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名连累您,又使得我的老母流离他乡呢!”范母前来和滂诀别,范滂告诉母亲:“我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这难以割舍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的母亲说:“你现在可以和李膺、杜密齐名了,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要追求长寿,(这样的好事)能够同时得到吗?”范滂跪下来接受母亲的教诲,再三拜别而去。经过的人听见了,没有人不被感动得流泪。这一年,范滂三十三岁。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3. 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14.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3. 造访 朱门
14.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 23 -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 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 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诗歌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步骤:
第一步,指明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和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名篇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悟已往之不谏,( )。实迷途其未远,( )。
(2)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4)臣无祖母,( );祖母无臣,(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答案】 (1). 知来者之可追 (2). 觉今是而昨非 (3). 响穷彭蠡之滨 (4). 声断衡阳之浦 (5).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6). 辩乎荣辱之境 (7). 无以至今日 (8). 无以终余年
【解析】
- 23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是”“蠡”“浦”“沮”“辩”。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______,隋唐文学家笔下出现了大量吟诵鹰鹞的诗歌。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润墓留存了胡人架鹰擎雕壁画,金乡县主墓里胡人骑马狩猎俑中也有手持鹞隼者,都______地描绘了当时的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草原上胡人自古便有驯鹰、养鹰的传统,饲养猎鹰在当地是权威和财富的象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所以被认为是神鸟圣禽。猎鹰、驯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从汉唐至明清______。贵族王室对猎鹰______,常常将猎鹰当作重要的家庭成员,对猎鹰有着非同寻常的爱护之情。唐人对鹰的喜爱超出其他朝代,所以唐诗中有关猎鷹的描述也颇多。在猎鹰身上凝聚着唐代贵族的激情风采和原始野性,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标志,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俯拾即 栩栩如生 历久弥新 顶礼膜拜
B. 目不暇接 栩栩如生 历久弥新 情有独钟
C. 目不暇接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顶礼膜拜
D. 俯拾即是 惟妙惟肖 历久不衰 情有独钟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可以与天神沟通,翱翔天空
B. 在宗教文化里,猎鹰翱翔天空,可以与天神沟通
C. 猎鹰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可以与天神沟通
D. 猎鹰与天神沟通,可以翱翔天空,在宗教文化里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文中的猎鷹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B.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值得我们一睹其风采。
C.
- 23 -
唐代诗文中的猎鹰是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D. 唐代诗文中猎鹰反映了唐代文学家对贵族生活的再现,这些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们值得一睹其风采。
【答案】16. D 17. B 18. A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不同。“俯拾即是”:指低下头来随便捡一捡就到处都是,形容十分多,又十分容易得到。“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这里指猎鹰作为猛禽被崇拜为神鸟,在隋唐文献里记载非常多,用“俯拾即是”。“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这里对象为皇家贵族的野猎生活,不是艺术形象,用“惟妙惟肖”,排除A项。“历久不衰”: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这里指猎鹰、驯鹰艺术经过很长的时间不衰退,用“历久不衰”。“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多用于贬义。用在这对象、感情色彩不当。所以用“情有独钟”。
A项,“栩栩如生”使用错误,应为“惟妙惟肖”;“历久弥新”使用错误,应为“历久不衰”;“顶礼膜拜”使用错误,应为“情有独钟”,故A错误。
B项,“目不暇接”使用错误,应为“俯拾即是”;“栩栩如生”使用错误,应为“惟妙惟肖”;“历久弥新”使用错误,应为“历久不衰”,故B错误;
C项,“目不暇接”使用错误,应为“俯拾即是”;“顶礼膜拜”使用错误,应为“情有独钟”,故C错误;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的准确、连贯。考生做题是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A项,“翱翔天空”与下句“神鸟圣禽”衔接不紧密,故A错误;
- 23 -
B项,“宗教文化”与上句未尾“文化色彩”衔接紧密,“天神”与下句“神鸟圣禽”衔接紧密,故B正确;
C项,“猎鹰翱翔天空”与上句未尾“文化色彩”衔接不紧密,故C错误;
D项,“猎鹰与天神沟通”与上句未尾“文化色彩”衔接不紧密,“在宗教文化里”与下句“神鸟圣禽”衔接不紧密,故D错误。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主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
B项,结构混乱,“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故B错误;
C项,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故C错误;
D项,结构混乱,“反映了…….的再现”句式杂糅;语序不当,“值得”应移到“我们”前面,故D错误。
故选A。
1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答案】2019年4月21-28日,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解析】
- 23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要注意字数限制)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本则新闻共4句话,首句是导语,介绍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即:2019年4月21-28日(时间),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人物对象+事件)。第二句分别介绍了赛事取得的成绩,没有主次;第三句由“包揽、全部、取得全面胜利”等词可知强调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结果);第四句在最后单独介绍男单马龙的成绩,强调了此次赛事的其中一个关键信息: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结果)。故答案为2019年4月21-28日,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人体内有两种生物酶同酒精代谢相关。一种叫乙醇脱氢酶,能使酒精转化为乙醛;①________,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决定人的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氢酶。如果一个人的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②________,乙醛容易蓄积在体内,少量饮酒就会出现脸红、心跳加速等现象。而那些酒量大的人,③________,能迅速将乙醛代谢。他们少量饮酒后,脸色并无变化;但若过量饮酒,脸色会发青,身体也会受到很大伤害。
【答案】 (1). ①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 (2). ②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 (3). ③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解析】
- 23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属于语句补写题,答题思路如下。阅读: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阅读语段,看看其中心是什么,大致有几个层次;其次,把握文段语脉,理清前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列、转折、因果、条件等),要特别注意关联词语。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连贯、贴切、严密。本题①处根据前文的“有两种……一种叫乙醇脱氧酶……”以及后文的“能使乙醛转化为乙酸”和“决定人酒量大小的是乙醛脱氧酶”,可知①处应该填写:另一种叫乙醛脱氢酶。②处,根据语境,需要概括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氧酶活性较低,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根据后文“酒量大的人……能迅速将乙醛代谢”可知此处可填写:代谢乙醛的能力较差。③处前面“而那些酒量大的人”表示转折,说明相反的情况,对应上文“如果一个人乙醛脱氧酶活性较低”,可填写:体内乙醛脱氢酶活性较高。
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前,“慢”是成事的基础——“欲速则不达”:好汤得靠“慢火”炖煮,健康要从“细嚼慢咽”开始,“慢工出细活”更是品质的保证。总之,“一切慢慢来!快了出错划不来”!
现在快是前进的动力——有“方便面”就不怕肚子饿,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不怕塞车,有“宽频”就不怕资料下载中断,有“速递”就不怕礼物交寄太晚。身边的事物都告诉我们: “快! 否则你就跟不上时代! ”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围绕“快与慢”的思考,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那段岁月里,一切都是如此,仿佛都是被精雕细琢的工艺品:一杯细火慢醅的绿酒,一封临发又开封的家信,一份沧海水巫山云的情谊。
而如今呢,流光岁月,风尘万变,一切都是弹指便老,刹那已逝,一切都变得来不及:来不及在楼下的咖啡馆品一口醇香,咖啡馆就被修成大楼;来不及观赏一次月的盈缺,月亮就被灰蒙雾霾遮蔽了。我们每日习惯性地通往家的方向,却描述不出回家的路。木心在《同情中断录》中写道:“我曾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没有完成。”是啊,很多人兜兜转转忙忙碌碌一生,我想,他们真的完成了一次圆满丰盈的生吗?
- 23 -
我们的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切近、全面、多元地感知世界的丰富与玄妙,于是急着享受快意人生,恨不得敞开纵横九万里的胸怀,把这世界酣畅淋漓地看个遍。可是我们看到的都是些什么?飞驰而过的汽车旁扬起的灰尘,急速行驶的火车窗外模糊的影廓,还是机窗外一闪而过的飞鸟?有人说,我们可以记下来,我们有手机,相机,摄像机。所以这些人时时刻刻举着单反,行到景色甚佳出拍一张,满意地离开去寻找下一个供拍摄的景点。风景长栖之处,幽静绿林还在,却再没有弹琴吟啸;汩汩溪流还在,却再没有曲水流觞;亭台楼榭还在,却再没有诗酒弦歌。旅途中的人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在生命之旅中,大概亦是如此。
那么,让生活慢一些吧。词人阿久悠如是说:“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不动声色地,凝视人心。”慢中方有质量,日本小野二郎寿司店,精工细作,店中只有十个座位,连奥巴马都要提前一个月预定,人们却称那里的寿司为“值得一生等待的寿司”。慢中才生精致,宫崎骏爷爷坚持手绘,一部动画要制作上十年,色调柔美,画面空灵,纯净到让人看着就想流泪。慢中方有情真,叶芝用一生去承诺,慢慢体味,久久用心,让遥不可及的爱情幻化成一场美丽的梦境;慢中方得领悟,辛弃疾放慢脚步,以心相寻,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便有惊喜。一场生命,只有慢下来,才会有沉淀。假如有一天我们运行的速度接近光速,我们或许可以享受更长久的生命,但谁来保证我们生命的厚度呢?
从前的街灯不亮,从前的夜空清朗,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从前的车马,邮件都慢,一句“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让人长跪潸然。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人心也变得慢,恋人们相濡以沫,从青春年华一路走到暮雪白头。
霓虹点亮一个城市的繁华,车水马龙轧过一个城市的喧嚣。灯红酒绿处有的是摇滚乐,热舞,踏风飞旋的车轮,分秒制好的美食,用来痛饮的烈酒……可总该有个人,带着些固执道:“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对材料的分析、整合,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作文的构思立意,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读材料构思立意时,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本题材料最后一句话,“慢”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快”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 23 -
其实出题者更倾向于让考生思考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慢”的必要和可贵。作文时,可以想一想,在“快”中我们流失了什么,在“慢”中我们又获得了什么?,也可以去辩明快与慢这两者的关系:当“快”则“快”,该“慢”则“慢”;“快”与“慢”各有优劣长短,各有其适用的对象场合与前提条件;何时需“快”,何时需“慢”,“快”与“慢”的矛盾关系应怎样协调、统一,它取决于哪些客观和主观等多方面的因素?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应当从上述诸方面问题之一入手,提炼出一个集中、鲜明、扼要的中心论点(主题句),并且针对特定的对象、情状、事件、人群具体分析。可从“快”与“慢”之间存在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切入来论述;也可以在肯定其一方存在的合理性的同时,而偏重对另一方的利与弊的剖析。在立意上也可以就快和慢中的某一种方面谈自己的看法,如:“欲速则不达”,当慢则慢,不可拔苗助长,应该实事求是;高度发展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我们更应该学会忙里偷闲,快中取“慢”,慢慢地欣赏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拖拉、懒散、敷衍、空耗时间等等“慢节奏”的低效乃至无效的不良作风应予以狠刹等。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阅读的意义。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23 -
- 23 -
相关文档
- 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3页
- 语文·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21-06-0310页
-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三中2019-2020学2021-06-0313页
- 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4页
- 河南省周口市中英文学校2019-20202021-06-0323页
- 语文卷·2019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2021-06-0326页
-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2021-06-0326页
- 江西省上饶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2021-06-0311页
-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2021-06-0315页
-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双2021-06-0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