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0 KB
  • 2021-06-03 发布

浙江省杭州市(含周边)重点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学校、座位号等信息,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飞越寥阔的湖面溯(sù)江而上,沿着古老的时光,我们翻越高山去陆地的尽头,观看大海与江水亘(gèn)古不变的较量。‎ B. 在南海及周边区域,美国不仅在军事上“秀肌肉”,在舆论上摇唇鼓舌,而且还暗中挑拨离间(jiàn),散布“威胁论”,妄图制造外交摩擦(chā)。‎ C. 月悬中天,月光也是清冷的,汩汩地泻在雪野上,营造出一片朦胧(lǒng)。夜很静,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有脚下嘎吱嘎吱(zhī)的声响弄出些十分好听的节奏。‎ D. 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jiè)。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zhuō)地发出咕咕的叫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项,“寥阔”中的“寥”书写错误,应该为“辽”。‎ B项,“摩擦(chā)”中的“擦(chā)”读音错误,应该为“擦(cā)”。‎ C项,“朦胧(lǒng)”中的“胧(lǒng)”读音错误,应该为“胧(lóng)”。‎ D项,正确。‎ 故选D。‎ - 26 -‎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回望良渚83年考古之路,25年申遗之路,人们翘首期待的这一时刻终于到来。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乙】良渚古城遗址也成了继西湖和大运河之后浙江的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意义之重大,影响之巨大,显而易见。【丙】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宫殿,再到完善的水坝……良渚遗址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这一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古城遗址是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 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翘首 B. 显而易见 C. 是以 D. 圣地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C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主要看它是否符合语境,和整个句子的氛围吻合,和人称相应,和句意一致,使用就是正确的,忽视语境,就会导致用词不当。‎ A项,翘首,指仰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使用正确。‎ B项,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使用正确。‎ C项,是以:所以,因此。此处的语境为良渚古城遗址能够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没有因果关系,所以不能用“是以”,应该用词语“得以”。C错误。‎ D项,圣地: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使用正确。‎ 故选C。‎ - 26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C项,“古墓”后的逗号改为顿号,“一处古墓”和“一些美玉”是并列的词语,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C错误。‎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文明自觉、生活习惯,进而推动绿色风尚标杆的树立。‎ B. 父母只要放下急功近利之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教育的步子放慢,教育不超前,父母和孩子由此引发的焦虑就会得到缓解。‎ C. 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他相信法律应从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希望工程已走过了30年的辉煌历程,30年来,希望工程不断汇聚起了海内外四面八方的爱心涓流,成果丰硕,为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带来了美好的希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 A项,“文明自觉、生活习惯”语序不当,应“生活习惯、文明自觉”。‎ B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把“只要”提到“父母”前面;“由此”的“此”指代不明,不合逻辑。‎ - 26 -‎ C项,“他相信法律应从人性为出发点”句式杂糅,“从……”和“以……为”杂糅,把“从”改为“以”。‎ 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在网络社交中,①______。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表情图像通过视觉化传达,传播效果事半功倍,②____,图文搭配的形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而且,使用过程中表情符号的下载、存储、发送都比文字简单快捷,③____。‎ ‎【答案】 (1). ①网络表情符号(图像)比文字更有优势 (2). ②如果再辅以文字表述 (3). ③大大提高了传播频次和效率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 26 -‎ 由后文可知,第一句话为这段内容的总结,根据后文“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表情图像通过视觉化传达,传播效果事半功倍”可知,解读文字容易会产生理解偏差,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表情图像传播效果则会事半功倍,即表情符号比文字由优势,所以①空应该填写“网络表情符号(图像)比文字更有优势”;②处,根据上句可知此句在讲表情图像,再根据下句“图文搭配的形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可知,提到了“图文搭配”,上句是讲的是“表情图像”,所以②处应该是在“表情图像”的基础上再辅以文字表述,因此②处应该填写“如果再辅以文字表述”;③处有上句话可知,此句是在讲表情符号的“优点呢”,因为“表情符号的下载、存储、发送都比文字简单快捷”所以就提高了传播频次和效率,因此③处应该填“大大提高了传播频次和效率”。‎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头撞硬物、头悬双杠、仰天长“笑”……近日,一些老年人自创的健身方法引发关注。据报道,这些健身方法基本分为三类:贴近自然派,即模仿动物,包括用头撞树、用手臂和后背摩擦树桩等;随地健身派,即花样玩器械,包括用绳子挂住自己下巴,悬空360度表演“爱的魔力转圈圈”等;增进互动派,包括每天入夜张开双臂仰天长笑等。‎ 对此,专家有话说:“野路子”锻炼方式不但不科学,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一味强力锻炼,可能导致本身的疾病加重,甚至诱发其他意外发生。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呼吁,要把培养开运动处方的医生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要有一大批医生,特别是家庭医生和社区医生,能够给民众像开阿司匹林一样,开出运动处方,并提出要在一些试点医院设立科学健身门诊部。‎ ‎(1)给上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 ‎【答案】(1)给“野路子”健身来一剂“运动处方”‎ ‎(2)“野路子”锻炼方式的存在,根源在于缺乏科学的健身观,不知何种锻炼方式适合自己;同时,老人对一些错误的健身信息又缺乏辨别力,容易跟风效仿;基层医院应该开设科学健身门诊部,并推出一些科学的健身运动项目。‎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对文段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层次,抓住关键语句,特别是首尾句的叙述,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要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 阅读全文可知,第一段是在讲“野路子”锻炼方式,第二段是在讲“野路子”的锻炼方式不科学,存在危险;因此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呼吁,要给民众像开阿司匹林一样,开出运动处方,综合一二段的内容可知,标题应拟为:给“野路子”健身来一剂“运动处方”。‎ - 26 -‎ ‎(2)本题考查新闻点评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要读懂新闻。通过阅读,我们要了解:①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②事件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相关背景如何;③文段中指出的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突出细节是 什么;④事件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⑤事件的本质是什么,透过事件的表面现象,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把新闻的脉络理清楚。其次还要选好点评的角度,切中要害,点到位。针对新闻,我们要抓住主体,抓住要害,抓住事件的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 根据对象的不同,可从不同角度加以评价,分别从“野路子”锻炼方式、老人和基层医院三方面加以评价。对于“野路子”锻炼方式的评价可根据专家说的话“‘野路子’锻炼方式不但不科学,还会给身体带来伤害,一味强力锻炼,可能导致本身的疾病加重,甚至诱发其他意外发生”,可知“野路子”锻炼方式的存在,根源在于缺乏科学的健身观,不知何种锻炼方式适合自己;对于老人的评价可从老人对一些错误的健身信息又缺乏辨别力,容易跟风效仿方面加以分析;对于基层医院的评价可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呼吁,要求基层医院应该开设科学健身门诊部,并推出一些科学的健身运动项目。‎ ‎【点睛】点评要精当、独到,要鞭辟入里,以理服人。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我们要高屋建瓴,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然后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地把我们或褒或贬的 态度表述出来,那样评的导向也就十分明晰了:或引导人们向善,或劝戒人们警醒,或引起人们深思……切不可凭空漫说,言不及义,无理取闹。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流浪地球》以超过22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 26 -‎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战狼II》《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平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亿。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对于科学的认知。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二:‎ 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80后、90后一代人。‎ 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人口抽样调查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从200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13.8%,高中教育程度者从12.4%上升到17.5%,2017年每10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是1998年的4.96倍,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 ‎(摘编自《科幻片能否成为电影产业新增长点》,《工人日报》2019年02月13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但好莱坞进口片占领了中国科幻电影票房。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再加上国产科幻电影制作水平拙劣,内外因夹击导致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忧。具体来说,在外因方面,首先,类似于《阿凡达》《变形金刚》的科幻商业大片屡屡创下票房纪录,进口大制作科幻片使本类型影片门槛升高,国产科幻生存空间变小;其次,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已在今年到期,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 - 26 -‎ 在内因方面,首先,传统教育体制不重视培养创造性人才,中国的编导们热衷对现实生活进行挖掘、表现,创新力不足,科学基础薄弱,对哲学和思想层面疏于表达,对全新世界观的建构同样缺乏;其次,美国电影界和资本界的紧密联系,国内制作水平拙劣,只有稳妥的资金流才能保证前端进一步的产品制作;最后,公众整体科学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中科技文化氛围较弱。‎ ‎(摘编自《内外夹击国产科幻电影难获一席之地》,《经济日报》2017年09月07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流浪地球》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科技的创新,令今天的中国具有强烈的“未来感”。‎ B. “中国天眼”“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体现了中国公众不断增强的科学向往。‎ C. 材料三表明,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波动较大,票房占比相对来说较稳定。‎ D. 令国产科幻电影成绩堪优的原因有:门槛升高,创作素材贫乏,进口限制放宽。‎ ‎8.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0后、90后一代人随着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已经成为科幻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 B. 由材料二可知,中高等教育群体占比越来越高,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快速扩大。‎ C. 由材料三可知,科幻电影以较少的数量产生较高票房,在中国市场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 D. 一旦进口片配额限制取消,进口大制作科幻片涌入,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 ‎9. 结合材料思考,如果你是科幻片导演,哪些因素会让你对中国科幻片的未来充满信心?‎ ‎【答案】7. B 8. D ‎ ‎9. ①有中国强大文化体系作支撑;②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③中高等教育群体不断扩大;④科幻电影在中国票房号召力较强。‎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科技的创新”错误,由原文“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对于科学的认知”可知,并没有说“中国科技的创新”是《流浪地球》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只是说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A错误。‎ B项,正确。‎ C项,由材料三的图表可知,国内科幻电影上映数量占比较稳定,票房占比相对来说波动较大。C错误。‎ - 26 -‎ D项,“创作素材贫乏”无中生有,原文说“在外因方面,首先……影片门槛升高……其次……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极有可能被进一步放开甚至取消”,“在内因方面,首先……其次……最后……”,都没有提到“创作素材贫乏”。D错误。‎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D项,“中国国产科幻电影会失去生存空间”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据材料一“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 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可总结出“有中国强大文化体系作支撑”;据“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可总结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材料二“庞大的中高等教育群体,使得科幻电影的消费群体扩大”可总结出“中高等教育群体不断扩大”;据材料四“科幻片在中国的历史成绩惊人”可总结出“科幻电影在中国票房号召力较强”。‎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烧炭人 ‎【西班牙】巴罗哈 喀拉斯醒过来,就走出了小屋子。顺着紧靠崖边的弯弯曲曲的小路,跑下树林中间的空地去。他要在那里作炭窑的准备。‎ - 26 -‎ 夜色退去了。苍白的明亮,渐渐的出现在东方的空中。太阳的最初的光线,突然从云间射了出来,像泛在微暗的海中的金丝一样。‎ 山谷上面,仿佛盖着翻风的尸布似的,弥漫着很深的浓雾。‎ 喀拉斯就开手来作工。首先,是拣起那散在地上的锯得正合用的粗树段,圆圆的堆起来,中间留下一个空洞。便将较细的堆在那上面,再上面又放上更细的枝条去。于是一面打着口哨,吹出总是不唱完的曲子的头几句来,一面做工,毫不觉得那充满林中的寂寥和沉默。这之间,太阳已经上升,雾气也消下去了。‎ 在正对面,一个小小的部落,就像沉在哀愁里面似的,悄然的出现在它所属的田地的中央,那前面,是早已发黄了的小麦田,小海一般的起伏着。山顶上面是有刺的金雀枝在山石之间发着芽,恰如登山的家畜。再望过去,就看见群山的折叠,恰如凝固了的海里的波涛,有几个简直好像是波头的泡沫,就这样的变了青石了。但别的许多山,却又像海底的波浪一般,圆圆的,又蓝,又暗。‎ 喀拉斯不停的做着工,唱着曲子。这是他的生活。堆好树段,立刻盖上郎机草和泥,于是点火。这是他的生活。他不知道别样的生活。‎ 做烧炭人已经多了。自己虽然没有知道得确切,他已经二十岁了。‎ 站在山顶上的铁十字架的影子,一落到他在做工的地方,喀拉斯就放下工作,走到一所小屋去。那处所,是头领的老婆在给烧炭人们吃饭的。‎ 这一天,喀拉斯也像往常一样,顺着小路,走下那小屋所在的洼地里去了。那是有一个门和两个小窗的粗陋的石造的小屋。‎ ‎“早安。”他一进门,就说。‎ ‎“啊,喀拉斯么?”里面有人答应了。‎ 他坐在一张桌子旁,等着。一个女人到他面前放下一张盘,将刚刚离火的锅子里的东西,舀在盘里。烧炭人一声不响的就吃起来了。还将玉蜀黍面包的小片,时时抛给那在他脚边擦着鼻子的狗吃。‎ 小屋的主妇看了他一眼,于是对他说道:“喀拉斯,你知道大家昨天在村子里谈讲的话么?”‎ ‎“唔?”‎ ‎“你的表妹,许给了你的毕扇多,住在市上的那姑娘,听说是就要出嫁了哩。”‎ 喀拉斯漠不关心模样,抬起了眼睛,但就又自吃他的东西了。‎ ‎“可是我还听到了还要坏的事情哩。”一个烧炭人插嘴说。‎ - 26 -‎ ‎“什么呀?”‎ ‎“听说是安敦的儿子和你,都该去当兵了哩。”‎ 喀拉斯不答话。那扫兴的脸却很黯淡了。他离开桌子,在洋铁的提桶里,满装了一桶烧红的火炭,回到自己做工的地方。将红炭抛进窑顶的洞里去。待到看见了慢慢地出来的烟的螺旋线,便去坐在峭壁紧边的地面上。就是许给自己的女人去嫁了人,他并不觉得悲哀,也不觉得气愤,毫不觉得的。这样的事情,他就是随随便便。使他焦躁,使他的心里充满了阴郁的愤怒的,是那些住在平地上的人们,偏要从山里拉了他出去的这种思想。他并不知道平地的人们,然而憎恶他们了。他自问道:“为什么硬要拖我出去呢?他们并不保护我,为什么倒要我出去保护他们呢?”‎ 于是就气闷,恼怒起来,将峭壁紧边的大石踢到下面去。他凝视着那石头落在空中,有时跳起,有时滚落,靠根压断了小树,终于落在绝壁的底里,不见了。‎ 火焰一冲破那用泥和草做成的炭窑的硬壳,喀拉斯就用泥塞住了给火冲开的口子。‎ 就是这模样,经过着始终一样的单调的时间。夜近来了。太阳慢慢的落向通红的云间,晚风开始使树梢摇动。‎ 小屋子里,响亮着赶羊回来的牧人们的带着冷嘲的叫嚣,听去也像是拉长的狂笑。树叶和风的谈天开始了。细细的流水在山石间奔波,仿佛是无人的寺里的风琴似的,紧逼了山的沉默。‎ 白天全去了,从山谷里,升起一团影子来。乌黑的浓烟从炭窑里逃走了。还时时夹着火花的团块。‎ 喀拉斯凝视着展开在他的前面的深渊。而且阴郁地,一声不响地,对着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伸出了拳头;为要表示那憎恶,就一块一块的向着平野,踢下峭壁边的很大的石块去。‎ ‎(选自《鲁迅译文全集》)‎ ‎10. 请概括喀拉斯的形象。‎ ‎11. 文中多处描写太阳,有什么作用?‎ ‎12. 赏析文中画线句景物描写的特色。‎ ‎13. 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探究本文主旨 ‎【答案】10. 心地简单善良,工作认真辛苦,思想麻木封闭。 ‎ ‎11. ①作为 - 26 -‎ 时间线索,暗示一天的时间变化。②渲染环境,营造出安静又有些沉闷的氛围。③烘托人物情绪,表现出人物内心平静又有些压抑的情绪。 ‎ ‎12. ①多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并赋予景物以动态;②采用定点观察“在正对面、在那前面、山顶上面、再望过去”等多层次多角度描写了景物,③抓住色彩,“发黄的小麦田”、又蓝又暗的群山,呈现了色彩明丽的图景。 ‎ ‎13. 喀斯拉知道自己面对着敌人,但无法明晰这个敌人到底是谁,写出普通劳动人民在生活面前的愤怒与无奈,揭示了普通百姓处在有反抗意识的萌芽但还没有明确反抗行为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喀拉斯天不亮就起床工作,而且认认真真,见人主动说“早安”,写出了他的勤劳善良,工作认真辛苦;女友另嫁,他默默接受,他被征当兵,不敢反抗,只在心里嘀咕,只能踢石头解闷,写出他忍辱负重,无知麻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作用的能力。分析物象作用五方面:自身作用指的是它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独到特点、作用和审美价值,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环境作用,物象衬托了环境,看其对时代特点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看其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人物作用,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情节作用,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点题作用指的是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文中多次写到太阳:太阳的最初的光线,突然从云间射了出来;太阳已经上升;太阳慢慢的落向通红的云间。太阳由升起到落下,写出一天时间的变化,是时间线索;太阳由云间射出到落向云间,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烘托了人物心情由高兴到低落;随着太阳的升起到落下,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1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 句子“是早已发黄了的小麦田,小海一般的起伏着”运用比喻,把“小麦田”比喻成“小海”;句子“山顶上面是有刺的金雀枝在山石之间发着芽,恰如登山的家畜”运用比喻,把“发芽的金雀枝”比作“登山的家畜”;句子“再望过去,就看见群山的折叠,恰如凝固了的海里的波涛,有几个简直好像是波头的泡沫,就这样的变了青石了。但别的许多山,却又像海底的波浪一般,圆圆的,又蓝,又暗”运用比喻,把“群山”比喻成“波涛”和“海浪”;多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并赋予景物以动态。一会从“正对面”描写,一会从“那前面”描写,一会从“山顶上面”描写,采用定点观察,多层次多角度描写了景物。“发黄的小麦田”、“有刺的金雀枝”、“又蓝又暗的群山”,抓住色彩描写,呈现了色彩明丽的图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可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这可以通过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还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句子“对着于他有着权力的未知的敌”中“未知的敌”是他不能真正知道自己的敌人是谁,可能是他未知的生活,也可能是他所对抗的那种懦弱、无助的精神世界;喀拉斯本身是一个弱者,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不但失去女友,不知不觉还要给平地人去当兵,也没有人去同情他;表达了作者对于劳动人民“哀其不幸”的情感。由句子“为要表示那憎恶,就一块一块的向着平野,踢下峭壁边的很大的石块去”中喀拉斯的动作可知,女友另嫁,他默默接受,缺少“人”或“男人”的起码尊严;他被征当兵,不敢反抗,只在心里嘀咕,只能踢石头解闷;表达了作者对于劳动人民“怒其不争”的情感。综合以上两点可知,文章揭示了普通百姓处在有反抗意识的萌芽但还没有明确反抗行为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于劳动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 2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祖择之书 ‎(北宋)欧阳修 修启:‎ 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谕之曰:“一览以为如何?”某既陋,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①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亦尝有人问者,以不足问之愚,而未尝答人之问。足下卒然及之,是以愧惧不知所言。虽然,不远数百里走使者以及门,意厚礼勤,何敢不报。‎ 某闻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三代之衰,学校废。至两汉,师道尚存,故其学者各守其经以自用。是以汉之政理文章与其当时之事,后世莫及者,其所从来深矣。后世师法渐坏,而今世无师,则学者不尊严,故自轻其道。轻之则不能至,不至则不能笃信,信不笃则不知所守,守不固则有所畏而物可移。②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学,虽欲果于自用,而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况有禄利之诱、刑祸之惧以迁之哉!此足下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由此也。‎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病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致。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 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 ‎【注】祖择之,名无择,今河南上蔡人。为袁州知州时,首建学官,置生徒教育,由此知名当世。《宋史》有传。‎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蒙示书一通 通:封。一通即“一封”。‎ B. 足下卒然及之 卒:通“猝”,突然。‎ C. 能自守然后果于用 果:果真。‎ - 26 -‎ D. 此其病也 病:缺点。‎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不足以辱好学者之问 但以刘日薄西山 B. 三代之衰,学校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 学不师则守不一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足下患世未有合者 能克终者盖寡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作者从自身学问、出身两个角度出发,说自己一般不评判他人的诗文,但祖择之不远千里,亲自登门拜访,作者感于他的真诚,写了这封回信。‎ B. 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对比,指出两汉以后从师风尚败坏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为祖择之解释了“所谓志古知道之士世所鲜而未有合者”的原因。‎ C. 文章第三段肯定了祖择之的诗文立意甚高,追及古人的成就,但也坦率地指出其缺点:见解还不够纯粹,议论还不够精辟。可见作者为人诚恳坦率。‎ D. 文章第三段作者既中肯评价了祖择之诗文的优缺点,同时也指明了方法:研究经书,获得真谛;坚定心意,追求学问的纯粹;充实心灵,成就文章的绚烂。‎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18.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其少贱而长穷,其素所为,未有足称以取信于人。‎ ‎(2)是故学者惟俯仰徇时,以希禄利为急,至于忘本趋末,流而不反。‎ ‎【答案】14. C 15. D 16. A ‎ ‎17. 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 ‎18. (1)又因为我少年时卑贱,成年后不得志,我向来的所作所为,没有值得称誉来获取人们信赖(的地方)。‎ ‎(2)因为这样,做学问的人只好随波逐流,追随时俗,把追求利禄作为当务之急,以至于忘本逐末,像水之趋下而不知回头。‎ ‎【解析】‎ ‎【14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项,“果:果真”错误,句子“能自守然后果于用”的意思是:坚守不移,才能敢于施行。所以“果”的意思是“敢于”。C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以”,连词,“用来”的意思;第二个“以”,介词,“因为”的意思。‎ B项,第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助词,“这类”的意思。‎ C项,第一个“则”,连词,“那么”的意思;第二个“则”,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却”的意思。‎ D项,两个“者”,都是助词,“……的人”。‎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A项,“亲自登门拜访”错误,由原文“秀才人至,蒙示书一通,并诗、赋、杂文两策”可知,秀才派的人已到,承蒙你托他带来书信一封和诗赋两册。由此可知,并非亲自登门拜访,而是派人拜访。A错误。‎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 26 -‎ ‎“足下之交游”做“窃”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交游”后断句,“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的意思是“能被你称扬赞誉的人一定不少”,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者”后断句,“今皆舍之”的意思是“现在你不找他们”,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之”后断句,“远而见及”的意思是“远道找到我”,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及”后断句,“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的意思是“可见你一定是要寻求自己不足的地方”,意思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至”后断句,“也”句末语气词,所以“也”后断句。句子的正确断句为: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句子翻译:私下想,你的朋友中能被你称扬赞誉的人一定不少,现在你不找他们,远道找到我,可见你一定是要寻求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是古代君子的用心,所以我便直说而不敢隐瞒。‎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的赋分点:(1)少:年少。贱:卑贱。长:成年。穷:不得志。素:向来。称:称誉。以:连词,来。(2)是故:因为这样。学者:做学问的人。惟:只。俯仰徇时:随波逐流,追随时俗。以……为急:把……作为当务之急。希:追求。流:像水之趋下。不反:不知回头。‎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 欧阳修禀告:秀才派的人已到,承蒙你托他带来书信一封和诗赋两册,告诉我说:“看一看,写得怎么样?”我自己既孤陋寡闻,不值得承蒙爱好学问的人的下问;又因为我少年时卑贱, 成年后不得志,‎ - 26 -‎ ‎ 我向来的所作所为,没有值得称誉来获取人们信赖(的地方)。也曾经有人向我请教,因为有了不值得人问的想法,因而从来没有给予答复。足下突然之间寄来书信,因此惶愧畏惧不知道说什么好。尽管这样,(你)不远数百里派人亲自找上门来,情意深厚,礼节殷勤,怎敢不作答复。 我听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先敬重老师,老师受到敬重,他传授的学问道理才受尊崇;学问道理受到尊崇,学习的人才会深怀敬意;深怀敬意,才会坚守不移;坚守不移,才能敢于施行;敢于施行,才无所畏惧而不改变操守。(当)夏商周三代衰落(的时候),学校(也就)被废弃了。到了两汉,尊师之道还能够保存,因此当时求学的人还能坚守老师传授的经学来供自己运用。因此,汉代的政治、文章及当时的各种措施,后世没有能比得上的,它的原因是很深远的。后世尊师的风气逐渐败坏,现在可以说没有老师了。求学的人不尊重老师,所以往往自己轻视自己所学的道。轻视所学的道,就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就不能深信不疑;不能深信不疑,就不知道有所坚守;所守不稳固,就容易有所畏惧,为外物所动摇。因为这样,做学问的人只好随波逐流,追随时俗,把追求利禄作为当务之急,以至于忘本逐末,像水之趋下而不知回头。以不坚定的信仰,不稳固的心志,抱着并未透彻了解的所谓学问,即使敢于有所作为,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去行动,何况还有利禄的引诱,刑罚的威胁在动摇他的意志呢?这就是你所说的立志效法古人、并懂得道的读书人现在太少,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原因就在于此。你写的文章,用意很高,卓然独立而不顾世俗的成见,简直要径直达到古人的高度。现在的人像你这样用心的能有几个?那么乡下的人能称作你的老师的又有谁呢?交往的朋友中能引发你的议论的又有谁呢?做学问没有老师,所坚持的见解就不专一,议论不广博,就无所发现和阐明,达到一定的深度。你的言论高雅,志趣远 大,很好,但是见解还不专一,议论还未精辟,这是你的不足。私下想,你的朋友中能被你称扬赞誉的人一定不少,现在你不找他们,远道找到我,可见你一定是要寻求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是古代君子的用心,所以我便直说而不敢隐瞒。既然社会上没有老师,做学问的人就应当(直接)学习经书,学习经书首先要探求它的真意。领会了它的真意,自己的心才会踏实坚定;心里踏实坚定,所追求的学问道理就能纯粹专一,学问道理纯粹专一,那么心胸就会充实,心胸充实写成文章就能光彩绚烂,运用于社会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夏商周三代以及两汉的学术,也不过如此。你忧虑社会上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嫌弃我的愚笨,把我当作同道,所以才敢说这些。不知道是否合你的心意?‎ 阅读下面的汉乐府民歌,回答题目。‎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 26 -‎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19.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0.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9. 这两句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领起下文,引出下文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奠定了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 ‎ ‎20. 对比。梦中丈夫在“我”身旁,这是“我”一直期盼的,梦中的我感到的是甜蜜;但梦醒后发现自己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仍然在远方。这里通过梦中情景跟梦醒后的现实的对比,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表达了“我”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如答“虚实结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19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是考查诗歌首句的作用。首句是作者借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两字传达了两层的意义:妇人“思绪的绵绵”是由“草的绵延不绝”引起的,这两句以沿河的青草连绵不断作为起兴,引出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奠定了全诗忧愁思恋的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1)总括全诗,领起(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注意。(2)点明时令、地点,交待心情。(3)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4)奠定某种基调。(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营造某种氛围。(6)渲染烘托。(7)比兴手法。(8)欲扬先抑。(9)大处着笔,小处落墨。(10)暗示诗人的身份。‎ ‎20题详解】‎ 题干要求“‘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梦中丈夫在“我”身旁,这是“我”一直期盼的,梦中的我感到的是甜蜜;但梦醒后发现自己只是空欢喜一场,丈夫仍然在远方。这里通过梦中情景跟梦醒后的现实的对比,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表达了“我”的失落和内心的悲伤。‎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6 -‎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 ‎(2)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 ‎21. “过犹不及”在第二则材料中分别指子路“__________”、冉有“__________”。‎ ‎22. 联系两则材料,分析概括其中所蕴涵的孔子的主要思想。‎ ‎【答案】21. (1). 兼人 (2). 退 ‎ ‎22. 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强调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适当,不走极端,稳健理性。‎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内涵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结合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材料一中“子曰:‘过犹不及’”的意思是: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材料二中“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意思是: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冉求的总是退缩为孔子说的“赶不上”,仲由的好勇过人为孔子说的“过分”,在孔子看来这两者同样不好,所以才有了孔子鼓励冉求,约束仲由。由此可知,“过犹不及”在第二则材料中分别指子路“兼人”和冉有“退”。‎ ‎【2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主要思想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 由材料“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知,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由此可见,孔子教育每个人的方法是不同的,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材料一中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由此可知,孔子认为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体现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适当,不走极端,稳健理性。‎ ‎【点睛】《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翻译:‎ 子贡问道:“颛孙师(即子张)与卜商(即子夏)谁更优秀?”孔子说:“颛孙师有些过分,卜商有些赶不上。”子贡说:“这么说颛孙师更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分与赶不上同样不好。”‎ ‎(《论语》)‎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论语》)‎ ‎2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披绣闼,俯雕甍。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4)子曰:“__________,朋友信之,__________。”(《论语》)‎ ‎(5)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白马篇》)‎ ‎【答案】 (1). 鹏之徙于南冥也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 山原旷其盈视 (4). 川泽纡其骇瞩 (5). 臣生当陨首 (6). 死当结草 (7). 老者安之 (8).‎ - 26 -‎ ‎ 少者怀之 (9). 捐躯赴国难 (10). 视死忽如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徙”“冥”“抟”“盈”“纡”“骇瞩”“陨”“捐”。‎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6月12日,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某班主任带着11名高中毕业生,从朔州一路骑行去上海、总行程1800多千米。尽管该老师事先做了很多准备,如规划骑行路线、学生体能测试、签订免责协议、购买安全保险等,但出发前,还是遇到很多压力。‎ 有同事认为很佩服他的精神,“但万一路上出点事儿呢?”校长同样忧心忡忡:“学校很包容开放,骑行能磨炼意志、但不主张所有教师效仿。”有孩子爷爷死活不答应,还气得住了院;有的家长甚至开车跟行了几公里……‎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雾里看花,你看不到花儿为了盛开流下的汗水;水中望月,你看不见它的皎洁之下的灰尘。世间的事情,全都是雾锁烟笼,想探求生命的真相,请以心为眼,躬行探求。‎ 昭君,一个人、一方冢、一生探求。‎ - 26 -‎ 山如黛、沙如风。山还是那隐隐的青山,还是那沉淀着中华文明的青色,只是少了位从群山中走出来的佳人。沙还是意欲吞人的黄沙,还是那隔着中原与塞外的飞沙,只是多了位从中原走出来的佳人——昭君。人人都说塞外凄苦,那儿的人杀人如麻,但你不怕。没有亲身经历,道听途说,可信吗?于是你毅然踏上了出塞的马车,一路微笑,你要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世上的事,要亲身探看,方可相信。事实证明,你赢了。塞外荒凉,但民风纯朴。你的躬行,为历史画上了最浓重的一笔。昭君,没有被表面迷住了双眼,你亲手用躬行打造了自己的未来。‎ 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司马迁,踏遍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真”字。‎ 当飞雪和阴霾在东升西落的轮回中湮没成已逝的沧桑时,你便把执著的追求和生命的躬行铺垫成生命的厚程。一部《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岂可不尽不实,道听流言?司马迁深知,真相需要躬身以求。于是他拖着残缺之躯,踏遍千山万水,揭开了历史的面纱,终于《史记》成史家之绝唱!他把真相幻化成笔端流淌的华彩。用躬行呐喊出历史的宣言。司马迁用他一生的躬行创下了万世不朽之篇章。史家绝唱当之无愧。‎ 壮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苏东坡,高唱赤壁东风,你潇洒成千堆雪 坟岗茫茫,醉射天狼,杨花愁点五分,三分雄风浩荡,苏轼之才,自不必说,但让我五体投地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那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的得名多有说法,却没有一个人去躬身探求,除了他。他没有被表象所迷惑,没有被前人所扰,只是默默地验证。好一个苏轼,只为他的躬行,我五体投地。苏轼的躬行,也许只是历史的插曲,但其人格由此可见。‎ 伟哉,绝知此事要躬行!‎ 思绪纷飞,穿越千年的繁荣尘杂,我不由感叹,绝知此事要躬行。仰望星星的人,总以为星星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才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面对世事,万不可被其表面所迷惑,需躬身亲试,方能得其真。世间的万象炫人心目,请借东海之水,洗尽迷幻假相,用躬行去探求生命的真相。‎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重点考查写作能力审题: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讲述了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骑行学习的事情,后面是不同的人对这件事情的评论。这样的行为有点类似于古人的“游学”,也与现在的研学旅行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时间更长。我们可以对于老师带领学生骑行学习这件事情发表看法,主要应该谈论的是骑行这件事情背后的意义,比如磨砺了学生不为艰难的精神,增长了见识等等。‎ 立意:‎ ‎1、享受当下的生命,人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2、真正的教育不拘泥于书本,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人生虽有风雨,但要微笑着去迎接明天;‎ 素材:‎ ‎(1)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2)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实践。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我们就会丧失实践的能力。理论是虚的,通过实践,理论才落到实处。只有付诸行动,认真去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才不至于成为空洞教条的理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说的。那些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在一起的人,只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往往就会取得很大的成就。 ‎ ‎(3)曾经有一位医生主持了一项十分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成功,标志着困扰人类一千余年,曾夺走无数人的生命的病魔——天花,被人制服了,而这位医生就是举世闻名的爱德华。琴纳。他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到乡村进行实践工作,近20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行医一边经常到奶牛场,仔细观察奶牛生牛痘,牛痘又怎样感染到人的身上,人感染了牛痘之后又有哪些症状。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接种牛痘,再接种天花,实验成功。尔后又在一个小男孩身上实验,结果又是安然无恙。自此,人们终于发现了预防天花的方法了。俗话说,十年磨一剑,漫长时间的实践中才能造就成功。在近20年的漫长岁月中,琴纳经过反反复复的实验研究,实践,坚持不懈,最后终于取得天花接种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的成功。‎ ‎(4)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实践与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获得真正闪光的理论。这次的骑行就是一次游历学习,可以将我们学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比如我们在骑行过程中就用到了地理等学科知识。‎ 结构层次:‎ - 26 -‎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想探求生命的真相,请以心为眼,躬行探求。文章接下来举昭君的例子,一个人、一方冢、一生探求;司马迁的例子,踏遍千山万水,只为一个“真”字;苏东坡的例子,高唱赤壁东风,你潇洒成千堆雪。论证了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章结尾点题:世间的万象炫人心目,请借东海之水,洗尽迷幻假相,用躬行去探求生命的真相。‎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 26 -‎ ‎ ‎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