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荷塘月色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远远看去)
D.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答案 C
解析 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仙花,多为水养,因叶姿秀美,花香浓郁,亭亭玉立于水中,而有“凌波仙子”
的雅号。
B.小路的两旁,有蓊蓊郁郁的树丛,杜鹃树随处可见,偶尔可见到一些开着白花的花
丛。
C.有几家院墙上爬着些藤蔓植物,这时抽出点芽,看上去就茸茸的,包着些枝枝节节。
D.随着越来越多香港电影人的“北上”而离乡背井,怀旧成为一种隐隐约约的痛。
答案 C
解析 A.亭亭玉立: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此处使用正确。B.蓊蓊郁
郁: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此处使用正确。C.枝枝节节:指有关的但是次要的事情;比喻在
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麻烦。不合语境。D.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
感觉不很明显。此处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优美语言,二是由于他
独特的人格魅力。
B.这本《朱自清作品精选》书页上做了多处精读的记号,可见即便告别校园多年,他
对朱先生的作品仍有着磁铁般的吸引力。
C.朱自清把诵读作为理解与欣赏原著的重要方法,主张阅读诗词需要吟诵,阅读其他
经典文学作品也需要反复熟读。
D.朱自清先生无论为文为人都浓墨重彩地实践了他特立独行、直面人生、不怕惨淡的
人生态度。
答案 C
解析 A.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B.主客体颠倒,应将“他对朱先生
的作品”改为“朱先生的作品对他”。D.搭配不当,应在“为人”前加“还是”,使之与前面
的“无论”搭配。
2
4.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
和。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辉中舒
展着柔美的身姿。
答案 D
解析 D.使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与 A、B、C 三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
手法。例句中是用听觉写嗅觉。A.用听觉写视觉。B.用听觉写视觉。C.用视觉写嗅觉。
5.作者由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写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这种手法属于( )
A.想象 B.联想 C.用典 D.反复
答案 B
解析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
相关的概念。A 项,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文
中在转到对采莲情景的描述时并未形成新形象。C 项,用典指的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等。虽然对采莲情景的描述有用典,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D 项,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
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描写转换时并没有使用这种手法。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朱自清的散文, , 。 , ,
, 。
①以及由于执着人生而产生的“沉痛隐忧”
②他不论是抒情、叙事、写景,还是说理
③处处可见其诚挚、美好之襟怀,严谨、认真之作风
④颇有一些“温、柔、敦、厚”之风
⑤都使人感到是那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
⑥而没有丝毫的虚、浮、躁、厉之气
A.⑤⑥③①②④ B.③②⑤①④⑥
C.③①②⑤⑥④ D.④⑥⑤②③①
答案 C
解析 浏览几个句子可知,文段是关于朱自清散文的阅读感受的。观察六个句子,可以
发现其中的小逻辑,如②⑤中的“不论……都……”的小逻辑,从而排除 A、D 两项。又如③①
两句的并列关系,决定这两句应相连,可以排除 B 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为 C 项。
3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
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
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荷塘上虽
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植根于人们的头脑里;
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
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
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③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
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的土坡,上面是森森柏树,黑压压
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④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
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月
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月光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
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影,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
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遥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⑤七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
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
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
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
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你虽
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为承载一个民族
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
⑥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
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
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⑦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的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
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⑧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了,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
人和事都做了否定性回答。朱自清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
4
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
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
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时时记得并不断温习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
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的本性的一剂良药。
⑨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
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
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
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②段中,作者描写了眼前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
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
深表遗憾。
D.文章在记叙、描写之外,又综合运用了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
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案 A
解析 B.“描写了眼前月下荷塘的美景”有误,由原文“荷塘虽不见……有荷花的”
可知,荷塘上已没有荷花,是作者从想象中移植来的。C.“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
人深表遗憾”于文无据。D.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8.在文中第⑧段画线处,作者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
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
答案 (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2)因为过去的
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
解析 答案的要点要从这段文字中去提取,文章赞扬的是朱自清的品质,“荷”与人在
文中融为一体,“本性”在文中具体指朱自清先生所代表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
守节操,洁身自好的精神。解答第二问时需要注意“陈旧”和“永恒”的含义。
9.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写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生先前描写的美景,作者描写这
些景物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
答案 描写了飘拂的杨柳、映射的路灯、月光下的灌木以及荷塘纵深处的景致。描写这
5
些景物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朱自清先生的怀念和尊敬,倡导人们要做朱自清那样的有民族气节、
尊严和大义的人。
解析 首先要答出“移植”了朱自清先生文中的哪些景物,然后联系文章的主旨——颂
扬朱自清的精神去分析其作用。
三、语言表达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画
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 ①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 ②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 ③ 。这些词语全无奇
异之处,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答:①
②
③
答案 ①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 ②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 ③荷花不染纤尘
的美质
解析 本题从补写句子角度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
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
析推理、判断。本题其实是分析比喻的作用,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即可。如“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本体是荷花,喻体是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据此分析其
他句子即可。
11.仿照下面这段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语言准确连贯,使用拟人、比喻
与排比的修辞手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
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
答案 (示例)滚滚的波涛中间,隐约地出没着些快艇,有飞驰着向前的,有腼腆地随波
而动的;正如一把把冲向敌军的利剑,又如海面上飞翔的海燕,又如穿行于波涛之中的鲨鱼。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时,必须要注意
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手法的使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