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85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阶段考试
高一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樊北溟 陈明非
一、现代文阅读(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那么,它的特色究竟“特”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思想文化本源?【提出概念,提出问题,比较思维,追根溯源】
2.客观地说,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共同体、世界主义的政治思想,例如西方基督教世界秩序及西方永久和平论、印度思想中的“不害”、伊斯兰世界“天下一家”、中国古代的“天下大同”等观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其中,历史上不少共同体思想还受到二元对立世界观的局限,它们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一个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事实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还在影响着个别大国的外交政策,值得我们去辨别和防范。【早期的共同体观念:不能解决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且二元对立】
3.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所谓传统,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在今天需要创造性转化。所谓现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找本源。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共同体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中,包含着国际主义以及很多“人类命运与共”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世界不平等、剥削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的论述等等,都是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本源。同时,这些思想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学理上区别于既往及现在流行的一些共同体理论如各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联盟、大西洋共同体、“民主”价值观联盟等的重要依据。【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本源是不平等、剥削、经济秩序根源、改造等】
4.以往绝大多数国际秩序思想和实践,要么服务于强者,要么用来结成一个国家联盟以反对另一个国家联盟,要么是一种宗教秩序的外在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它们的区别在于,其并不是从排他性国家联盟的角度来狭隘地理解共同体,而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进一步解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蕴含的共同体理念是变革、自身解放、结成联合等高度来理解的。】
5.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今天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其他文明中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这个概念将随着全球人、财、物、智互联互通的发展,拥有越来越大的世界基础,具有较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补充说明:不否定关于人类合作的合理的思想资源】
6.我们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当今世界就是一片祥和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矛盾、阻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因素仍然广泛存在。维护和平的综合力量与进行战争的力量之间的对比,大多数国家及其人民要求发展的愿望与国际经济秩序不平等现实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对抗的矛盾因素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建设的过程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存在对抗性因素】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7.“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将自身命运和前途同世界命运和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自我定位。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出发点和真正意图】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网”,有删节)
1.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面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还要解决不同文明之间如何共生共处的问题。
B.“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本源来自传统和现代两部分,其中现代部分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理论的重要依据。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从世界范围不平等经济秩序的变革、大多数人实现自身解放从而结成联合的高度来理解共同体的。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不排斥其他文明,不同的思想文化都可以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理解的位置。
1.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通读相关概念的文本内容,划定概念的阐述区间;其次,认真分析作者对此概念的正确理解,主要抓住其特征,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最后,要逐个分析选项,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A项,于文无据,“不仅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错,文章并没有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解决华夏文明内部秩序问题。原文第一段“总的来说,早期这些共同体观念解决的只是内部秩序问题”,强调的是早期的共同体观念。 故选A。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一开头便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其特色和思想文化本源的分析。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B.第四、五段重在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
C.第六段强调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意在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克服很多困难,任重而道远。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反复提到其他的共同体观念和国际秩序思想,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越性,令人更易理解和接受。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篡改原文、无中生有等问题。
B项,无中生有,“并顺势提出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途径”错,原文没有相关表述,只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拥有强大的世界基础、广泛的心理认同和感召力量。故选B。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所有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但是这种思想所强调构建的共同体是以假想或现实的敌人为目标的,很容易导致世界陷入对抗之中。
B.中国古代有丰富的中外秩序资源,在当时地理所及的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处理中外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做法,这套思想和做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本源之一。
C.尽管当今世界并不是一片祥和,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这一理想终将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D.“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开放进取的中国的自我定位。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A项,说法绝对,“世界上所有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错,依据原文第二段“世界上主要文明地区的政治文化中都有命运与共的政治思想”可知,“所有文明地区”说法过于绝对;
C项,于文无据,“但是由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世界负责任的大国的共同目标”错,原文第六段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一定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可知,没说是“大国的共同目标”;
D项,于文无据,“主要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错,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是“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在呼吁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克服当前面临的困难”可知,并不是针对世界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的现实提出的。
故选B。
二、古代文言文阅读。(39分)
(一)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7小题,21分)
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例句为判断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项为定语前置句,C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者…也”形式的判断句。因此选择D项。
5. 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粪土当年万户侯
④小学而大遗 ⑤孔子师郯子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A 【解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
①项“日”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每天”; ②项“上”为名词活用作状语,意为“向上”;③项“粪土”为意动用法,意为“视……如粪土”;④项“小”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为“小的方面”;⑤项“师”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师”;⑥项“水”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游水”。因此,①②相同,③⑤相同,④与⑥没有相同项。选择A。
6.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闻道有先后 闻达于诸侯 B.圣人无常师 则耻学于师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下饮黄泉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一词多义)。
A项“闻道有先后”的“闻”,动词,意为“知道”;“闻达于诸侯”的“闻”,形容词,意为“闻名,出名”。B项均为名词“老师”的意思。C项加点词 “绝”均为动词词性,“而绝江河”的“绝”,意为“横渡”;“人鸟声俱绝”的“绝”为“消失”之意。D项“下饮黄泉”的“下”,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为“向下”之意;“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下”为名词活用作动词,为“低于”之意。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古之学者必有师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7.D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人,大多数人。B项“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C项“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吾尝跂而望矣 D.君子生非异也
8.C 【解析】本题考查通假字。
A项“知”通“智”,见识。B项“受”通“授”,传授。D项“生”通“性”,天性。C项无通假字。
9. 下列句子中 “而”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小学而大遗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顺风而呼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⑥/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②④/⑤/⑥
9.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在作连词时,可以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因果等多种语义关系。在各选项中的“而”,①⑥表示并列关系,④⑤表示修饰关系,②表示转折关系,③表示递进关系。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即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师说》一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D.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文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盛行于宋代。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原文
译文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丛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乡里祭祀土地神,陈平做主持割肉的人,他把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孩子真会做分割祭肉的人!”陈平说:“唉,假使让我陈平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肉一样呢!”
过了很久,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殷王反叛楚国。项羽就让陈平做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住楚国的部下前往,打败并降服了殷王后凯旋。项王让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过了不久,汉王攻下殷地,项王恼怒,将杀原来平定殷地的将吏。陈平害怕被杀,自己单身一人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了。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杖剑亡。
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
陈平于是到达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汉王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不息,到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周殷这么几个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就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认为他说的对,就拿出四万斤黄金,给了陈平。陈平就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施行反间计,项羽内心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候。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向众将询问(对策),众将领说:“马上发兵消灭这小子。”汉高祖没有说话。汉高祖又问陈平,陈平坚持不发表意见,说:“众将领都说些什么?”高祖(把众人的意见)全都告诉他。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造反这件事,还有别的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陈平说:“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兵跟楚国比,谁更强呢?”高祖说:“我的精兵不能超过楚国的精兵。”陈平说:“陛下的将领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高祖说:“没有人比得上韩信。”陈平说:“现在陛下的部队不如楚国的部队精锐,而将领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够比得上韩信,却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高祖说:“那么该怎样对付这件事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诸侯的做法。南方有云梦这个地方,陛下只管假装外出巡游云梦,在陈地召集诸侯。陈地在楚国的西边边境上,韩信听说天子因为爱好外出巡游,看形势必然没有什么大事,就会到国境外来拜见陛下。他来拜见的时候,陛下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认为这话有道理。
当时与陈平剖符,世代相传而不断绝,封为户牖侯。陈平辞谢说:“这不是我的功劳。”皇上说:“我采用了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功劳是什么呢?”陈平说:“不是魏无知,我怎么能入朝为官呢?”皇上说:“像先生您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赐了魏无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B.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C.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D.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11.D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殷王反楚”中,“殷王”是“反楚”的主语,“楚”是“反”的对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中,“将”是动词,“率领”,之前断开,排除AB。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过了很久,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殷王反叛楚国。项羽就让陈平做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住楚国的部下前往,打败并降服了殷王后凯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亚父、钟离昧之属 属:一类人。 B.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诚:确实。
C.是趣之战也 趣:促使。 D. 顾楚有可乱者 顾:看。
12.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句意为: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诚:如果。故选B。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年幼时爱读书,志向远大。他希望自己将来如果能够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分配得很均匀。
B.陈平足智多谋。他建议汉王采用反间计,用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使项羽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
C.陈平善于审时度势。他没有赞同将领们发兵攻打韩信的主张,而是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正确的建议。
D.陈平为人谦恭,知恩图报。他被封侯时,没有忘记是魏无知引他入朝的,于是请求皇上赏赐了魏无知。
1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D项,“请求皇上赏赐了魏无知”错误,由原文“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 ’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可知,陈平并未请求皇上赏赐魏无知,而是皇上认为他不忘本,才赏赐了魏无知。故选D。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1)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3分)
(1)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独身一人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惧诛”,被动句;使使,派遣使者;归,送还;间行,从小路逃走;杖,拿着)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分)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是故:因此;不必:不一定;于:比)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分)
(3)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假:借助;利足:善于奔走;致:到达)
三、诗歌阅读(26分)
(一)中国现代诗歌鉴赏(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小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九七四年三月
15.下列对《乡愁四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A.作者选取的四组意象极具美感,奔腾的长江、火红的海棠、洁白的雪花、芬芳的腊梅,有动有静,有色有味,作用于人的视觉、嗅觉,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B.“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一句中,家书连接乡情,信中写满乡愁。家书怎么这样难以等待?“愁”从何来?“愁”因何在?作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C.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
D.从“醉酒”到“沸血”,说明浓郁的乡愁就像沸腾的热血炙烤着作者的心;从“家信”到“母亲”,表现了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
15. D
【解析】该诗歌意象是“醉酒”“沸血”“家信”“母亲”,选择这些意象是并列式的,体现的都是诗人浓浓的乡愁,并没有表现“诗人情感渐趋冷静与理性的变化过程”。故选D。
16.下列对《乡愁四韵》在艺术特色上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情以象抒,情感真挚。诗人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发了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B. 本诗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化抽象为具体,比如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这些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出“乡愁”,使人们对“乡愁”有具体而明确的感受。
C. 本诗质朴典雅,意蕴丰富。诗人的语言自然如水流,通篇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乡愁弥漫于诗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字字贴切,句句传神。
D. 本诗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在选用量词时独具匠心,比如“张”本来不能形容“海棠红”,但诗人用“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看似无理,实为诗心。
16. C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解析】C项,“通篇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表述有误,本诗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17.诗人为什么选取“长江水”这一意象来表达乡愁?请简要分析。(4分)
17. ①长江是中国的象征,以“长江水”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②化无形为有形,以长江水的绵延不绝象征游子同样绵长的柔情。(每点2分)
【解析】首先要分析“长江水”的文化内涵。长江是炎黄子孙的一条母亲河,是一个极具我国特色的物象,由此可知:长江象征着中国,诗人以此间接表明了自己思念的对象是中国。再分析江水具有什么特点才能表现愁绪。
18.闻一多提出诗歌讲求“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请你简要分析本诗是如何体现这“三美”的。(6分)
18. ①音乐美:每一节诗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音韵和谐,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
②绘画美:“海棠”“雪花”“腊梅”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富有画面感。
③建筑美: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每一节诗首尾呼应,句式均齐,段节匀称。(每点2分)
【解析】“音乐美”侧重于音韵和谐,可从诗歌的平仄、韵脚的角度分析;“绘画美”强调辞藻的选择要艳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就是形式美,可从诗歌的句子和每节诗形式上的特点分析。然后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本诗。
(二)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每空1分)
(1)《劝学》中,荀子认为笔直的木材制成车轮后的状态是“ ”,然后进一步设想木材“ ”也不会再变得笔直了。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原因,除了他们认为彼此年龄相仿、闻道相似之外,还有 “ , 。”
(3)“ , ”两句在《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描写词人旧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4)《诗经・静女》中描写女子故意藏起来不出现,逗男子着急的句子是 “ , 。”
(5)《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两句是“ , 。”
19.(1)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2)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5)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_______,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_______,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燃料,“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伴随着现代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冲撞、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烟火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_______。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_______,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B.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C.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
D.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本题中,第一空,转瞬即逝:转眼就会失去或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本句的主语为“烟火”,因此“稍纵即逝”不符合语境,由此可排除A项和D项;
第二空,响遏行云:形容歌声嘹亮。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十分嘹亮。文中指竹子爆破的声音,故选“响彻云霄”。由此可排除C项。
第三空,“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都指没有事先商量,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但“不谋而合”可做谓语,“不约而同”多做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故文中用“不谋而合”更好。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第四空,管中窥豹: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根据语境“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要选择“见微知著”。
故选B。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科技的支持,让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B.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的烟火已将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使之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C.烟火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它的艺术与审美已经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D.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烟火已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了在公共艺术上的教化功效。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A项,起到教化功效的应是“烟火”,而不是“现代科技”。
B项,最后一句中的“使之”赘余。
C项,第一句主语为“烟火”,第二句主语为“它的艺术与审美”,中途易辙。
故选D。
(3)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
B.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C.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
D.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括号后一句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祭”,由此排除A项和C项;B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衔接不当。故选D。
21.请在下面的横线处仿写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4分)
任何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变成现实,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奋斗是刘禹锡笔下千淘万漉的辛苦,奋斗是郑板桥笔下咬定青山的坚韧,奋斗是 ,奋斗是 。
21.例: 奋斗是李白笔下长风破浪的豪情,
奋斗是毛泽东笔下中流击水的勇气。
五、写作(63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3分,其中书写分3分)
实行垃圾有效分类,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是近年来深圳市民关心的“关键小事”。“关键小事”,“小”在切口,“关键”在意义……
深圳市花大力气狠抓“关键小事”,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要求: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做本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
材料从“实行垃圾有效分类”写起,认为“实行垃圾有效分类、提升小区物业服务水平、办好老百姓家门口儿的学校”是“关键小事”,“小”在切口,“关键”在意义。本则材料比较简单,出题者意在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告诉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问题,要从小处着眼,最终办成大事。故我们可以从“小事”写起,写小事形成的大影响、小事情聚焦民心、小事情大道理、小事情决定成败等等均可。
立意:
(1)勿以善小而不为;
(2)暖心“小事情”,赢得“大民心”;
(3)小事不“小”;
(4)小事情决定成败。
素材:
1.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画家,不正是从小时候学习画蛋开始的吗?现在很多人都只喜欢做大事,对小事不屑一顾,认为只有做大事才是大丈夫,大事才可以成就英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天只等着做大事的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虚度光阴。根基不牢,楼宇再高也是徒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2. 小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品质,反映一个人的素养。粒米成箩,聚沙成塔,以小见大。我们应当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就拿现在人过马路闯红灯说起吧。红绿灯是政府为了保证人们在交通道路上的人身安全而设置的,可现在很多的行人都不愿意去遵守它,为了图方便,不管是红灯绿灯就当没有看见,横冲直撞,一不留神,就会导致交通事故,轻则引起交通堵塞,重则酿成人员伤亡。为了这一件小事,可能丧失性命,值得吗?为什么不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呢?
3.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作为一名合法守纪的公民,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做好这一件小事,遵守交通法规,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就应当自觉遵守。这是人文素养,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中华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之邦,我们应当比别人更懂得礼仪廉耻。所谓“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所以,只有我们从今天的小事做起,才能成就明天的大事。
高一语文试卷 第21页 (共10页)
相关文档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高一2021-06-0321页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1届高2021-06-039页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高二2021-06-028页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2021-06-0123页
- 【物理】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19-22021-06-0117页
- 2019-2020学年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2021-05-315页
- 【物理】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9-22021-05-247页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高一2021-05-239页
- 2019-2020学年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2021-05-2010页
-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2020-2021高二2021-05-2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