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文言虚词是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考生死板地记忆,而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突破一 文言虚词的“6大推断法”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
推断法1: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快速答题。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例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同时,还要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其……之谓也(乎)”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
【即练即悟】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可采用“标志识别法”。A项,都是判断句,所以两个“也”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判断句的标志。B项,都是代词,其中的/他的。C项,助词,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没有意义/是代词,他。D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表并列关系。
答案 A
【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他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弈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推断法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表商量、期望、祈使语气),如“吾其(语气副词,还是)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再如“也”,在句末一般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表疑问语气)”(《过秦论》)。在句中一般用于主谓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野马也(表停顿,舒缓语气),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即练即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康直节堂记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可采用句位分析法来判断。C项,“而”均放在分句开头,一般作连词,表转折;A项,放在两个名词之间,可理解为结构助词“的”/放在名词与动词之间,不合现代汉语习惯,可视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词;B项,在名词之间可理解成“它的”(代词)/放句子开头,起到增强反问语气的作用;D项,放名词前,据语意可理解为介词“用”/放名词前,据语意可理解为介词“因为”。
答案 C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簿册文书丢在里面,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而且命名为
“直节”。
树木刚生来时,没有不是直的。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或受到岩石的挤压,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松柏这样的坚贞,都免不了这样。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活着能傲对冰雪,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推断法3: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又如2014年浙江卷中的“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一句,根据句意“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故旧的情分”,就可确定“于”是介词,译为“对”。
【即练即悟】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皆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摘自《淮南子·人间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可采用“句意分析法”。A项,“何”都位于开头,虽然都是表示疑问,但根据句意,第一句后有“以”对应,可理解成“什么”,作疑问代词,什么;后者据语意,可判断为疑问副词,怎么。B项,“也”
都放句尾,但据句意理解,前者是疑问句,表疑问语气;后者是陈述句,表陈述语气。C项,“因”都是介词,根据句意可判断出都是“趁,趁着”的意思。D项,“乃”都是副词,第一句根据句意“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可判断为“于是”;后者据句意可理解成“才”。
答案 C
【参考译文】
忠诚的臣子力求使君王品行高尚,而谄佞的臣子力求使君王的领土扩展。用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征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听从楚王的命令。庄王讨伐有罪之人以后,留下部队驻扎在陈国,楚国的大夫们全都来表示庆贺。当时申叔时正出使齐国,回国以后却没有表示庆贺。楚庄王就问申叔时:“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来庆贺,唯独你不庆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主杀了那牛的主人又抢走了他的牛,牵牛人的罪过倒是有的,但是这样的惩处也太重了。今天您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已经诛杀了罪臣,却还派兵驻扎在陈国不走。诸侯们听到这件事情,认为君王你发兵征讨的目的不在诛杀罪臣,而是在贪图人家的国家。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讲得好。”于是便撤走了戍守陈国的部队,并立了陈国国君的后代做新的国君,诸侯们知道这件事后,都到楚国来朝拜。这就是在竭力使君王品行高尚啊。
推断法4:语法分析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即练即悟】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截冠雄鸡志
李 翱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掏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曳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又二十一其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雄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动作,表顺承关系。B项,前句“者”是助词,和“也”连用,表判断;后句“者”为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C项,前句“之”为代词,它;后句“之”为动词,到。D项,前句“乎”放名词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意为“于、对”;后句“乎”为形容词词尾。
答案 A
【参考译文】
李翱来到零口(地名)的北部,有人养了二十二只鸡,七只公鸡,十五只母鸡,有的啄食有的饮水,且对人又很亲近。我很喜欢它们,于是掏出粟米来丢到地上并唤它们。有一只公鸡,被人切断了鸡冠,(它)样子像是在寻其群体,先向我走来,看见粟米便长声鸣叫,就像叫所有的鸡(来)。所有的鸡听到声音成群跑到有粟米的地方。来到以后,却都讨厌被切了鸡冠的公鸡并攻击它,啄踢驱赶它离开,(赶走它)后就争着回来啄食粟米。天将要黑了,二十一只鸡一起栖息在堂前的木柱子上。切了鸡冠的公鸡也来到
这里,就像依恋伴侣一样,准备登上木柱子休息,它仰头望着它们,它转着圈看它们,并且小声啼叫,然后大声啼叫,再伸着脖子发出喔咿的声音,它的声音很是悲哀,后来就离开了……
我觉得奇怪而感叹:“鸡,是被人在家里豢养的,(却)具备五德。其中一种是:见到食物呼唤伙伴,这是义。切了鸡冠的公鸡它是这样的。那些鸡难道不是得益于它的呼唤而过来的吗?又为什么来了却厌恶它并驱赶它呢?这岂不是得它的利益而背叛它的情义吗?这不是抹杀它见食物呼唤伙伴的美德吗?而且为什么其他鸡在一起栖息却又不让它一起做伴呢?”
推断法5: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替、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
【即练即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①句中的“为”与“所”结合构成被动,介词,意为“被”;②句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治理”。B项,①句中的“乃”是副词,意为“才”;②句中的“乃”是副词,表判断,意为“是”。C项,①句中的“适”为副词,意为“正好、恰好”;②句中的“适”是动词,意为“享受、享有”。D项,两句中的“若”
均为动词,意为“像”。
答案 D
【参考译文】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过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但每当阴雨天气,左臂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上有毒,毒素深入到了骨头里面,应当割开手臂到受伤处,刮去骨头上的余毒,然后这种病痛才能消除。”关羽便伸出手臂让医生开刀。当时关羽正好请了将领们宴饮,手臂上的血往下流,滴满了一盘子,而关羽却切肉饮酒,谈笑自若。
推断法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即练即悟】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选自《说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项,第一句“以”,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以”和后半句“为”
处于同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以”和后半句中的“而”处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也为表修饰的连词。所以A项中的两个“以”意义和用法不同。B项,第一句中“之”为助词,的;第二句中的“之”为代词,这。C项,两句中的“者”均为代词,……的人。D项,第一句中的“而”表递进关系,并且;第二句中的“而”表修饰关系,无实义。
答案 C
【参考译文】
士大夫的志向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为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变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突破二 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
一、“以”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
(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即练即悟】
1.[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 ①连词,来 ②介词,因为 ③连词,因为 ④介词,把 ⑤介词,因为
(二)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
“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
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即练即悟】
2.[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①
②
答:
答案 ①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②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二、“而”字用法辨析
(一)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1)意义辨析:“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
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2)代入辨析: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即练即悟】
3.[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二)怎样辨析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
(1)意义辨析:“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2)代入辨析: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即练即悟】
4.[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三)怎样辨析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
(1)意义辨析: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
(2)代入辨析: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
【即练即悟】
5.[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④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①B ②A ③B ④A
三、“其”字用法辨析
(一)“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它)”“他(它)们”,作主语;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作定语。
【即练即悟】
6.[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不需要借助句子的上下文)
①
②
答案 ①相同。都作主语。②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二)“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
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即练即悟】
7.[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③吾其还也: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答案 ①表反问 ②表推测 ③表委婉 ④表反问 ⑤表委婉
四、“焉”字用法辨析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即练即悟】
8.[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⑥置杯焉则胶: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答案 ①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助词,不译 ③兼词,于之 ④助词,不译 ⑤兼词,于之 ⑥兼词,于之 ⑦代词,之
五、“与”字用法辨析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
,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即练即悟】
9.[教材联想]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
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像④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的”。
【即练即悟】
10.[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其曲中规:
③项王曰:“赐之彘肩。”: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答案 ①人称代词,他
②人称代词,它的
③人称代词,他
④人称代词,他
七、“者”字用法辨析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光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也可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即练即悟】
11.[教材联想]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曩者辱赐书: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⑥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 ①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④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45分钟 77分)
题组一 对点练
1.(2020·山东省济南市期中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余船以次俱进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
C.吾其还也 失其所与
D.人非生而知之者 夜缒而出
解析 A项,“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以”是介词,拿,用;“余船以次俱进”中“以”也是介词,按照。B项,两个句子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吾其还也”中“其”放在主谓之间,语气副词,还是;“失其所与”中“其”放在动词后,代词,自己。D项,“人非生而知之者”中“而”是连词,表顺承;“夜缒而出”中“而”是连词表修饰。故选B。
答案 B
2.(2020·北京师大附中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奚以知其然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出,火且尽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A项,介词,凭借。B项,副词,竟然/副词,是。C项,副词,将要。D项,所字结构,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结构。故选B。
答案 B
3.(2020·河北重点中学期中检测)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不如因而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杳不知其所之也
解析 A项,连词,于是,就。B项,副词,趁机。C项,连词,如果/代词,你。D项,动词,到。故选C。
答案 C
4.(2020·江西省上饶市第一次考试)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何辞为
解析 A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项,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副词,趁机。D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故选C。
答案 C
5.(2020·浙江省诸暨中学阶级性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金就砺则利
B.郁乎苍苍 生乎吾前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
D.不知东方之既白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 A项,第一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第二个“则”是表顺承的连词。B项,第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样子”;第二个“乎”为介词,翻译为“在”。C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翻译为“在这里”;第二个“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
答案 D
6.(2020·江苏省七校联盟期中联考)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慈父见背(《陈情表》)
②是以见放(《渔父》)
B.①不知老之将至(《兰亭集序》)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C.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太史公自序》)
D.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②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解析 A项,见,相当于“我”/介词,被。B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C项,所,名词,地方/所字结构。D项,以,介词,用。故选D。
答案 D
7.(2020·黑龙江省鹤岗市期中考试)对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③谨拜表以闻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⑤以八千岁为春
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⑦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⑧耕植不足以自给 ⑨诸侯以惠爱为德 ⑩倚南窗以寄傲
A.①②/③⑥/④⑦⑩/⑤⑨/⑧
B.①④/②③/⑤⑦⑩/⑥⑧/⑨
C.①④/②⑥/③⑦⑩/⑤⑨/⑧
D.①⑥/②④/③⑦⑩/⑤⑧/⑨
解析 ①④介词,用/②⑥介词,因为/③⑦⑩连词,来,表目的/⑤⑨介词,把/⑧用来。故答案选C。
答案 C
8.(2020·江西省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③子犯请击之 ④行李之往来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解析 题中两个“而”:连词,表目的/连词,表转折;两个“之”: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都不相同。故选B。
答案 B
9.(2020·江苏省泰州第一次考试)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皆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其高下之势
B.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故为之文以记
C.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师不必贤于弟子
D.人非生而知之者/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解析 A项,其,代词,自己/代词,它的。B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C项,介词,比。D项,连词,就/连词,表目的。故选C。
答案 C
题组二 综合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题。(15分)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
★10.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5分)
(1)乃以臻为征蜀将军 乃:
(2)帝方隆意于殿舍 于:
(3)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之:
(4)非王者之事也 也:
(5)欲以偏军长驱 以:
答案 (1)连词,于是、就 (2)介词,表对象,无实义 (3)结构助词,的 (4)助词,表判断语气 (5)介词,用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5分)
(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5分)
答案 (1)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关键点:“制”“恶”“诚”“堕”)
(2)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关键点:“频岁”“寇”“案”“故”)
【参考译文】
卫臻,字公振,是陈留郡襄邑县人。明帝曹睿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都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给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常常细究这类事情,大多如此,我恐怕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致犯了大罪。”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
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延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修整武器装备,习练战阵,而毋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3题。(15分)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著《鲁议》,见称于时,由是授咸阳尉。
李怀光节制邠宁,奏为从事,累转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怀光背叛,将归河中,郢言:“西迎大驾,岂非忠乎!”怀光忿而不听。及归镇,又欲悉众而西。时浑瑊军孤,群帅未集,郢与李鄘誓死驻之。属怀光长子琟候郢,郢乃谕以逆顺曰:“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况国家自有天命,非独人力。今若恃众西向,自绝于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乎?”李琟震惧,流泪气索。德宗还京,命谏议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怀光,授以太保;而怀光怒,激其亲兵诟詈,杀守盈及巢父。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及怀光被诛,马燧辟郢为掌书记。
(节选自《旧唐书·高郢传》)
★1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5分)
(1)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 以:
(2)著《鲁议》,见称于时 于:
(3)怀光忿而不听 而:
(4)今若恃众西向 若:
(5)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乎 乎:
答案 (1)动词,认为 (2)介词,在 (3)连词,表并列,无实义 (4)连词,如果 (5)语气助词,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5分)
(2)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5分)
答案 (1)人臣应该效忠,况且从天宝以来阻止朝廷军队的,现在还有谁在?(关键点:“宜”“且”“阻”“复”)
(2)孔巢父被杀的时候,倒在了地上,高郢就俯下身子抚慰他。(关键点:“之”“刃”“就”“抚”)
【参考译文】
高郢,字公楚,他的祖先是渤海郡蓚县人。高郢九岁就通晓《春秋》,能写文章。后来考中进士,应试制举,考上茂才异行科,被授任华阴县尉。曾认为鲁国不应该用天子的礼乐,于是引用《公羊传》中的说法,著《鲁议》,被当时人称赞,因此被任命为咸阳尉。
李怀光统治邠宁,上奏让高郢担任从事,多次调动担任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李怀光反叛,将要回到河中,高郢说:“向西迎接皇帝,难道不是忠臣吗!”李怀光愤怒,不予采纳。等回到河中,又想调动所用兵力向西进发。当时浑瑊(唐朝名将)军力孤危,众将领没有集中,(朝廷情势十分危急,)高郢与李鄘誓死驻守不动。恰巧李怀光长子李琟来拜访高郢,高郢就用逆顺的道理开导他说:“人臣应该效忠,况且从天宝以来阻止朝廷军队的,现在还有谁在?更何况国家自有天命,不只是靠人的力量。现在如果依靠人多势众向西攻打朝廷军队,这是自绝于天,十室之城,必定有忠信之人,怎么知道军队中没有逃跑的呢?”李琟震惊惧怕,眼中流泪,喘不上气来。德宗回到京城,命令谏议大夫孔巢父、宦官啖守盈赴河中安抚李怀光,授予他太保之职;可是李怀光恼怒,激怒他的亲兵责骂二人,并杀死了孔巢父和啖守盈。孔巢父被杀的时候,倒在了地上,高郢就俯下身子抚慰他。等到李怀光被杀,马燧征召高郢为掌书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邝埜①,字孟质,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②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众谓将起大狱,埜执一二市豪归。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营造北京,执役者巨万,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十六年有言秦民群聚谋不轨者,擢埜陕西按察副使,敕以便宜调兵剿捕。埜白其诬,诏诛妄言者。宣德四年,振关中饥。在陕久,刑政清简。父忧服除,擢应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税皆酌其平。
正统十年进尚书。旧例诸卫自百户以下当代者,必就试京师,道远无资者,终身不得代。埜请就令各都司试之,人以为便。瓦剌也先势盛,埜请为备,又与廷臣议上方略,请增大同兵,择智谋大臣巡视西北边务。寻又请罢京营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备缓急。时不能用。
也先入寇,王振主亲征,不与外廷议可否。诏下,埜上疏言:“
也先入犯,一边将足制之。陛下为宗庙社稷主,奈何不自重。”不听。既扈驾出关,力请回銮。振怒,令与户部尚书王佐皆随大营。埜堕马几殆,或劝留怀来城就医。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又诣行在申请。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为社稷生灵言,何惧?”振叱左右扶出。埜与佐对泣帐中。明日,师覆,埜死,年六十五。
埜为人勤廉端谨,性至孝。父子辅为句容教官,教埜甚严。埜在陕久,思一见父,乃谋聘父为乡试考官。父怒曰:“子居宪司,而父为考官,何以防闲?”驰书责之。埜又尝寄父褐,复贻书责曰:“汝掌刑名,当洗冤释滞,以无忝任使,何从得此褐,乃以污我。”封还之。埜奉书跪诵,泣受教。成化初,谥忠肃。
(节选自《明史·邝埜传》,有删改)
【注】 ①邝埜:kuàng yě。②钞法:中国古代关于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B.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C.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宥之
D.奏曰/市人闻令震/惧钞法通矣事遂/已倭犯辽东/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应死/命埜按问/具言可矜状/帝为有之
解析 “曰”后面必须要断开;“钞法”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倭”“戍守失律者”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皆应死”前面省略的主语是戍守海防失职的人,前面要断开;“命”前面省略的主语皇帝,该词前面要断开;“具言”前面省略的主语是邝埜,该词前面要断开;“帝”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故选A。
答案 A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忧,父丧的婉辞。古代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按规定辞官为父母守制。
B.户部,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C.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D.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因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解析 D项,“因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陈述有误。乡试在秋天举行,被称为“秋试”或“秋闱”。故选D。
答案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邝埜处事宽和。倭寇进犯辽东,戍守海防的将士有一百多人违反军纪应判处死刑,幸亏邝埜察按实情,将值得同情之处禀报皇帝,这些人得到朝廷的宽恕。
B.邝埜晓畅军事,很有战略眼光。瓦剌也先势力强大,邝埜请示朝廷做好防备,免除驻守京城士兵劳役以备及时调用,可惜朝廷没能采用。
C.邝埜忠心耿耿,心系社稷安危。邝埜以死相谏力阻皇帝亲征,触怒宦官王振,被迫随皇帝大营出行,最后被处死,时年六十五岁。
D.邝埜廉洁正直,深受父亲影响。父亲教子甚严,邝埜在陕西做官时因思念父亲,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
解析 C项,“被处死”分析有误。邝埜是被敌军杀死。故选C。
答案 C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钞法为豪民沮坏,帝遣埜廉视。(4分)
(2)车驾次宣府,朱勇败没。埜请疾驱入关,严兵为殿。不报。(4分)
答案 (1)明成祖在北京时,有人上奏说南京钱钞制度(或:纸币发行、流通、兑换的法令)被一些豪民破坏,明成祖就派邝埜前往调查。
(2)皇帝驻扎在宣府,朱勇战败阵亡。邝埜请求快速起驾入关,派出重兵作为殿后。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
18.文中哪些地方能直接说明邝埜为百姓着想?试概括。(3分)
答案 ①整治南京钱钞制度,抓获一两个豪民就回来了;②营造北京时,邝埜监查管理,生病之人大多保住了性命;③
有人说秦地百姓聚在一起图谋不轨,邝埜任陕西按察副使,邝埜查明了诬陷之事,皇帝下诏书诛杀了诬告之人,并没有伤害其余百姓。
【参考译文】
邝埜,字孟质,是宜章人。永乐九年进士,被授予监察御史。明成祖在北京时,有人上奏说南京钱钞制度被一些豪民破坏,明成祖就派邝埜前往调查。大家认为将要大兴牢狱捕获人犯,而邝埜只是抓获一两个豪民就回来了。上奏皇帝道:“南京百姓听到皇帝的命令非常震惊害怕,钱钞制度畅通了。”南京钱钞制度被破坏一事得到了整治。倭寇进犯辽东,有一百多个戍守海防的人失职,按照法律都应该被处死。皇帝命令邝埜追究查办,邝埜向皇帝陈说可以同情之处,皇帝为此宽恕了这些人。营造北京时,服劳役的有数万人,皇帝命邝埜监查管理,那些生病之人大多保住了性命。永乐十六年有人说秦地百姓聚在一起图谋不轨,提拔邝埜任陕西按察副使,皇帝授予他权力见机行事调兵剿灭。邝埜向皇帝禀告了诬陷之事,皇帝下诏书诛杀了诬告之人。宣德四年,赈济关中遭受饥荒的百姓。在陕西任职较久,执行刑律、主持政事清明简约。父亲去世守孝结束,朝廷提拔他任应天府尹。减免了当地百姓的苛捐杂税,征取的田税全都参考几种意见定出可行的办法。
正统十年晋升为尚书。旧例筑城设卫的地方,自百户以下当替换的人,一定要到京城去考试,由于路远而自己不能筹足路费的,一辈子不能得到替换。邝埜向朝廷请示这些人到各自的都司处考试,让每个人都得到便利。瓦剌也先势力强大,邝埜向朝廷请示做好防备,又和朝廷大臣商议防备方略,请求增加大同的驻军,挑选有智谋的大臣巡视西北边务。不久又请求免除驻守京城的士兵修筑京城的劳役,使他们得到休养来准备事情急迫时可以及时调用,当时朝廷没能采用。
也先进犯,宦官王振主张皇帝御驾亲征,不与朝廷大臣商议可否。诏书下达,邝埜上疏道:“也先进犯,派一个边将足够控制局面。陛下是国家的主人,为什么不重视自己。”皇帝没有听从。随从帝王的车驾出关之后,力请皇帝回朝。王振十分愤怒,命令他与户部尚书王佐一同随皇帝大营出行。邝埜在行军途中掉下马来几乎摔死,有人劝他留在怀来城就医。邝埜道:“皇帝亲自出征,我怎么能借口生病按自己意思行动呢?”皇帝驻扎在宣府,朱勇战败阵亡。邝埜请求快速起驾入关,派出重兵作为殿后。没有得到皇帝的回复。他就再一次到皇帝的驻地上奏请求班师。王振大怒道:“腐儒怎么知道行军用兵之事,再讲就判你死罪!”邝埜道:“我替国家百姓说话,害怕什么呢?”
王振命令身边的侍卫将他扶出大帐。邝埜与王佐在帐中相对哭泣。第二天,明军战败,邝埜被敌军杀死,时年六十五岁。
邝埜为人勤劳廉洁正直谨慎,非常孝顺。他的父亲邝子辅做句容教官,教育邝埜甚是严格。邝埜在陕西做官时间很长,想见一见自己的父亲,于是想请父亲任乡试的考官。父亲很愤怒:“儿子做监察官,而父亲做考官,拿什么来防备别人的闲话?”急忙寄去书信责备他。邝埜曾经寄给父亲一件衣服,父亲又回信责备道:“你掌管法律,应当洗雪冤案、解决长期积压的案件,而不要有愧于你的官职,从哪里得到这件衣服,竟然用它来玷污我。”把衣服包好之后交还给他。邝埜拿着书信跪着诵读,哭泣着接受父亲的教诲。成化初年,朝廷赐予邝埜“忠肃”的谥号。
相关文档
-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34页
-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大二轮课件2021-06-0332页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组提升测2021-06-0330页
-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2021-06-034页
- 专题能力训练文言文阅读(三)2021-06-037页
- 2019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2021-06-038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9文言2021-06-0336页
- 2019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2021-06-039页
-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312页
-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二2021-06-0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