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 4 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几枝劲竹,势冲霄汉,似恬隐君子、逍遥
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古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
自然形成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竹也使许多文人画士结为良友。
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
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
名。偃竹,仰斜的竹子。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蜩.腹蛇蚹. tiáo fù 斫.轮 zhuó
缣.素 jiān
2.解多义
熟
执笔熟.视 形容词,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 形容词,熟练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动词,煮熟
语
有车过腹痛之语. 名词,话,言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 动词,说话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动词,告诉
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介词,把
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以.追其所见 连词,来
险以.远,则至者少 连词,而且
3.辨活用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 萌:动词作名词,芽
(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老:形容词作动词,养老
(3)初不自贵重.. 贵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
4.明句式
(1)足相蹑于其门 介宾短语后置句
(2)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定语后置句
(3)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 省略句
1.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2 -
译文:文与可讨厌这种事,把这些丝织品扔到地上,骂着说:“我将要把这些作为袜子!”
点评:这一句通过“投”“骂”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与可对众人上门请画之
事的厌恶与淡泊名利的真性情。“吾将以为袜”一句更显其率真的性情。寥寥数语,就把人
物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
2.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
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车过腹痛的话,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从前跟我戏笑的
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点评:引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文章主旨。曹操年青时,不为人所器重,桥玄却很欣
赏他。桥玄死后,曹操有一次引军经过桥玄的故乡睢阳,曾遣使致祭桥玄,并作《祀故太尉
桥玄文》,文中说:“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相沃酹,车
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作者引用此典来
强调“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引用典故十分贴切自
然,平淡语气中现出悼念亡友的真挚情感。
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一篇回忆、悼念
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
对照以下两小节文字,说说这两小节文字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提示: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
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
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
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也证实了文
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晒书
画时,一见到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与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
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文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
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
化了那“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行文流畅 感情浓烈
本文虽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抒情散文,但同时又是一篇见解很深的美学论文。
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
态横生。不过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但并不杂乱失纪,而是始终紧扣题目,围绕文与可所画
的《筼筜谷偃竹》来展开文章。
本文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筼筜谷偃竹》的基础。作者指出画竹先
要认真观察体味,“得成竹于胸中”,之后,迅速捕捉“少纵则逝”的创作灵感,最后“振
笔直遂”,达到“形似”与“神似”的高度统一。通过“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两个典
故,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一段不仅写出文与可的画论及自己对此画论的感觉和体会,也
写出自己对文与可高妙的画技、卓绝的见解的敬仰之情。中间部分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
往来,交代《筼筜谷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
书往来之中,既见其才情过人,又见其风趣、旷达。文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
见二人情谊之深,为人无拘、率直,从中可见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一旦
去世,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最后是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
本文通篇以画相串,以怀念友情为中心,集记事、议论、抒情于一体,笔法娴熟,行文
流畅,舒展自如。语言清新自然,感情色彩浓烈,充满感人的艺术魅力。
- 3 -
情到哀处喜亦悲——读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李志良
王圣俞在选辑《苏长公小品》时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下简称《文》)一文,便是最好的注释。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见到了亡友文与可赠送给他的《筼筜
谷偃竹》,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成了这篇情深意切、凄恻动人的至情散文。
作为一篇悼念性的文章,前人曾评此作“戏笑成文”(明·郑之惠《苏长公合作》),似有
微词。而《三苏文范》引邱浚语,评论此文“笔端出没,却是仙品”。此评可谓中肯,苏轼
此文确具文中“仙品”之美质!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 18 岁,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学画师法于文与可,两人交往日久感情笃深。文与可去世后,苏轼睹画思人,又思人及
画,不免由画落笔,评及友人之画论。《文》开头苏轼不吝笔墨,盛赞文与可“画竹,必先得
成竹于胸中”的绘画理论,犹言其画墨竹如“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他又不无“得意”
地拿弟弟子由的《墨竹赋》说事,直言自己为文与可之知己。此等处,正见两人感情之笃厚,
“见与可竹法之妙,而公与与可之情,尤最厚也”(《三苏文范》引邱浚语)。
一番盛赞之后,苏轼却宕开笔墨,说及文与可与画竹有关的三件趣事。一是在大夫间流
传的被当做话柄的“不雅”之事:文与可把求画者的“缣素”掷于地,直骂要拿它做袜子。
在忍俊之余,我们不免为文与可的“憨呆”之气而叫好,其不慕虚名、淡泊声名、敦厚可爱
之处毕现。二是追忆文与可赠予此画时,发生在两人之间的趣事。文与可曾写信附诗与苏轼:
“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轼趣言“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直至
文与可以“所画《筼筜谷偃竹》”相赠。期间,两人趣言相加,皆为知己者的戏谑之语,其
情非常人所比及!三是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作诗《筼筜谷》寄赠文与可,戏称他为“清贫
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正值文与可夫妇“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后,皆“失笑喷
饭满案”。通过对此等幽默诙谐处的叙述,赞美了文与可清廉的品格。
行文至此(几占整个篇幅),却丝毫不见苏轼失去好友的悲伤之情,唯有娓娓而述的“兴
意”。横观苏轼所作悼念亡妻之词《江城子》,走笔便是催人动情落泪之语,“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而《文》除却对文与可画论的评价,尽是乐此不疲地回忆亡友的种
种趣事,独不见心酸恻人之语,未免让人诧异!《文》似乎不像一篇悼亡之文,更似闲逸的小
品文。
读至末段,方见答案。“是岁七月七日”,距文与可去世已将近半年,苏轼“在湖州曝
书画”,见此竹画,便“废卷而哭失声”。其情之哀,让人恻然。又以曹操祭桥公文中“车
过腹痛”之诙谐语,直陈“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之因,让人豁然!
“为文造情”,是下等之作,其“虚情”必为人所洞穿,不可足道。苏轼的《文》是一
篇真情至文,不必作态,无须矫情。文中“极喜”之处,却可领味其情“至哀”之处:情到
哀处,其“喜”亦悲!至此,再回首品味全文,更觉妙不可言:
文与可为“墨竹画派”之宗师,文首苏轼不言其画作之成就,直说其画论,颇觉意外之
余,却见真章之处。作为挚友,苏轼深得文与可绘画之精髓,尽述其画法之妙,钦敬之情溢
于言表:不言悲,而为画坛失却这样一位宗师的悲恸之情已是隐然可见。另外,又言及自己
学画“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仅是“得其意”“得其法”;又说及子由为《墨竹赋》,更
是仅“得其意”:苏轼为不能继以文与可之画法而深露惋惜。不言哀,而其“恸”自现。
记述文与可画竹有关之趣事,颇有归有光《项脊轩志》记念亡妻时,述说妻“凭几学书”
之妙:以喜写哀,以喜衬哀,更见其悲。三件乐事,都与竹有关,正见苏轼匠心之处。苏轼
先言文与可“失态”之“不雅”趣事:对“持缣素”求竹画者,他先将“缣素”“投诸地”,
又张口开骂。寥寥数语,一个为人率真的可亲形象跃然纸上。第二件乐事,着墨于与文与可
的交往及《筼筜谷偃竹》的来历,从诙谐的语调中,透出与逝者的深情厚谊。第三件乐事,
以赠诗《筼筜谷》巧点文与可“清廉”品性外,进一步渲染与文与可的笃深情谊。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与友人交往,情
至深者众,可写者多。文中所叙三件乐事,又是浑成一体,足见构思之绝。所选趣事不仅止
于与画竹有关,更是前后自然勾联:由文与可画竹“不自贵重”,引出他骂求画者之事;由
- 4 -
“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引出文与可对苏轼的揶揄(“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
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由文与可赠画《筼筜谷偃竹》,引出苏轼对他的打趣诗——《筼
筜谷》。
写画论,见得苏轼有为知己者的得意和推崇者的敬意;写乐事,现出苏轼与文与可的无
间深情。友人音容笑貌宛在,过往之事历历在目,而今人已驾鹤仙去,只有尺素之画伴随身
边,令苏轼悲不自禁——“哭失声”。“哭”之“失声”,实乃哀之至也。前文的“乐”与
末段的“悲”形成情感的强烈的对比,更强化了“乐”得醉人,“悲”得痛心。又引用典故
(曹孟德以“戏笑之言”祭桥公),以示与文与可“亲厚无间”之深情,平淡语中现出悼念亡
友的挚情一片。
悼念之文,大可不必以“哀”写“恸”;写尽“乐”事,亦可寄哀。苏轼《文》一文虽
为“随便记录”,录以趣事,终寄悲悯,却成“仙品”!
相关文档
- 【语文】2018届一轮复习附加题训练2021-06-033页
- 高中语文第2课雷雨课时作业4含解析2021-06-033页
-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二2021-06-0313页
- 西藏拉萨片八校2018-2019学年高二2021-06-0324页
- 新教材2020-2021版高中语文选择性2021-06-0326页
- 【语文】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02021-06-0317页
-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2021-06-0335页
- 语文卷·2018届河南省郑州一中高三2021-06-0315页
- 2020高中语文开学第一课学生观后感2021-06-033页
- (散文阅读+理解)第02课+典型例题-2012021-06-03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