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大庆实验中学 2020 届高三综合训练(五)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
不断探究中华文化精神。
研究中华文化,就要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域板块、各民族
群体都为中华文化发展增添了不同的文化要素。以史诗为例,中原文化由于受孔子“不语怪
力乱神”的影响,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落成为“碎金”状态,以致黑格尔说
“中国没有史诗”。但是,如果把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计算进来,中国就是史诗的富国和强国。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史诗,有六十万行以上;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也有十几万、二十万行。南方和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民族起源史诗、民族迁徙史
诗,数量达几百种之多。因此,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从整体上考察中华文
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要善于从整体上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既呈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品格,也有自大封闭导致落后
的遗憾。汉唐时代,中国具有一流的综合国力和文化实力,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
汲取外来音乐,“南海舶”“西域舶”和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络绎不绝。这种开放带来的
繁华,使得中国人以汉为名,叫作“汉人”;以唐为字,叫作“唐人街”。然而,明朝万历
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北京进贡自鸣钟、世界地图时,《明史·神宗本纪》中只记一句话:
“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万历皇帝只把自鸣钟看作洋玩意儿,把世界地图绣成壁画来欣赏。
当时的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吸收借鉴西方文明,导致潜在的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
工业的契机无声无息地滑走了。到了 18 世纪,尽管清朝乾隆时期《四库全书》以乾嘉考据学
的功力展示了中国数千年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史,但可惜当时的体制不能使科学研究与创造
发明相结合,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依然浪掷于以八股求利禄之中,无法开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历史一再证明:开放包容则兴,自大封闭则衰。正是在近代付出惨重代价后,中国人的精神
在压抑中爆发、在挫折中提升,终于迎来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也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要植根大地、连通地气。精致的瓷碟只能培育
出绿豆芽,广阔的大地才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为此,有必要提倡“五学
- 2 -
法门”,即眼学、耳学、手学、脚学、心学。所谓“脚学”,就是要坚持“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注重田野调查,以双脚丈量写在大地上的中华文化血脉。就算研究中国传统文学,
我们也要用好“脚学”,通过田野调查形成“文学地理学”。这种方法接地气,可以形成文
学与地理关系上的“七巧板效应”。通过田野调查,我们也可以发现中国的少数民族史诗属
于草原史诗、高原史诗、山地史诗,因而不同于古希腊的海洋城邦史诗、印度的热带雨林史
诗。
(摘编自杨义《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学作品,给整个中华文化增添了光彩,各民族共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
煌。
B. 由于受到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言论的影响,中原文化没有了产生史诗和神话传说的土
壤。
C. 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唐朝大规模汲取外来音乐,体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未来的文化品
格。
D. 文中提到的“七巧板效应”是指通过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了解中华文
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首先指出研究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精神的意义,然后分角度阐发如何加以研究和
探究。
B. 文章在论述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时,运用大量材料增强了说服力,并运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
C. 文章引用《明史·神宗本纪》和《四库全书》中的内容,论证了自大封闭会导致落后的观
点。
D. 文章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利用好“脚学”对区分少数民族史诗与希腊、印度史诗有着重要意
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由于黑格尔对中华文化存在片面、错误的解读,所以他才得出了“中国没有史诗”的结论。
B. 明朝统治者只知享受西方文明却不思借鉴,使中国错失了取法西方发展科技和工业的契
机。
C. 清朝乾隆时期注重八股取士,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导致中国无法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D. 用好“脚学”,注重田野调查,就会产生积极效应,使中国传统文学研究出现繁荣景象。
- 3 -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B 项,“没有了……土壤”分析错误,原文是“得不到完整记载”。
【2 题详解】
C 项,文章并没有引用《四库全书》中的内容。
【3 题详解】
A 项,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史诗的原因是“中原文化……史诗和神话传说得不到完整记载,散
落成为‘碎金’状态”。C 项,“忽视学术文化研究”分析错误,原文说“当时的体制不能使
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相结合”,文章强调的是体制的原因。D 项,过于绝对,还有其他条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4 月 8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
点任务》)。该文件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以下的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 100 万—300 万的Ⅱ型大城市要
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 300 万—500 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
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根据这份文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
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
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上,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
体现了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
人口市民化,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
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
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重点任务》指出,要深化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在安排中央和省
级财政转移支付时更多考虑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2019 年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
落户较多地区;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
(摘编自《大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影响几何》)
- 4 -
材料二: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
文化、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
的核心城市,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从而使得不同区
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
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没有社会体制的
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都市圈的户籍
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到“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改革,将有力
扫清阻碍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定基础。
调整落户制度,实现小城市落户的全面放开、中等城市落户的逐步放开和大城市落户的
合理放宽,释放不少改革红利。但需要正视的是,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
如教育、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差距仍不小,农民在中小城市的落户意愿不高,户口隐形标签
仍然存在。在户籍制度改革即将迎来“大考”之际,“城市群的户籍一体化”打开了突破口,
将成为户改的新方向,必将有力促进“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摘编自《以都市圈融合促进户籍改革》)
材料三:
城市是一个综合体,既需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也需要农民工群体。现代城市的竞争体
现在人力资本的竞争上,农民工正是人力资本的重要一环。前几年,一些城市背离了城镇化
规律,企图只要白领置业,不要蓝领落户。表面上看,这降低了城市公共服务费用,实际上
对保持城市竞争力不利。一些大城市居民常抱怨请工难、雇工贵,其中固然有适龄劳动人口
减少的因素,但也与所在城市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政策希望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能在城市落户。不过,也
有部分进城农民工仍不太愿意落户,实际落户进程并不及预期,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有些地
方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随之而来的人口红利。这些城市虽然放开落户,但
舍不得给予相应的公共服务,对农民吸引力不大;二是随着农村条件逐步改善、农村各类权
益在增值,一些农民不舍得附加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他们认为保留农村户口会更“吃香”。
说到底,农民关心的不只是户口本上的“城镇”或“农业”字样,关键是依附其上的各
项福利能否同步跟上。至于选择落户哪座城市,往往会看经济安全感和情感归属感强不强。
因此,各地不妨在农民“等等看”的同时,积极完善配套改革措施,提高户口背后的含金量,
让他们在城市也能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 5 -
(摘编自《户口“含金量”比落户本身更重要》)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根据文件规定,取消城区常驻人口 500 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大城市要调整积分落户政策,
把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作为重要积分项目。
B. 都市圈“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的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户改的新方向,有力
地促进了“一亿人落户”的规划目标早日实现。
C. 一些大城市出现“请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但也与所
在城市不允许蓝领落户的户籍政策密切相关。
D. 农民落户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这里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情感因素,在农民“观望”的
时候,我们要跟上各项福利,并要有耐心的态度。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差别化精准化的落户政策、对农村贫困人口和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的关注,体现出大城市
落户政策的灵活性和人文关怀。
B. 在财政方面,2019 年国家继续安排中央财政奖励资金支持落户较多地区,这就能使落户城
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
C. 农民对城市给予的公共服务不满意,或认为农村的各类权益比落户城市带来的权益更大,
所以落户城市的意愿不高。
D. 有些城市过多考虑落户增加的短期成本,忽略了人口红利因素,体现出目光短浅的一面,
新的政策将会对此起到矫正作用。
6. 我国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有何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6 分)
【答案】4. D 5. B
6. ①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②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引领作用。③将有力扫清阻碍都市圈一体化的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为都市圈同城化奠
定基础。④释放改革红利,同时给城市带来人口红利,保持城市竞争力。(每点 2 分,答出任
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4 题详解】
A 项,城区常驻人口 300 万—500 万的Ⅰ型大城市只是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不是取消落户
限制;B 项,未然变已然,注意原文的“将成为”“必将有力促进”;C 项,两个原因之间没
有主次关系。
- 6 -
【5 题详解】
“使落户城市人口的公共服务得到保障”不仅要有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的支持,还需要省级财
政乃至地方政府的支持。
【6 题详解】
首先,审清题目要求,分析“加大户籍改革力度的意义”;其次,结合三则材料认真梳理筛
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失灯影
张炜
直到现在,古登州一带还有一个村子叫“灯影”。但这个村子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
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置
往西直到屺砪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
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
那时候这里的人走夜路,如果到了荒凉地方,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前边遥远处出
现一处闪烁的灯影。有人就在挨近了荒郊的一点儿光亮时,才发现这是一处瓜棚,柱子上挂
了一盏灯笼,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
把赶路人吓个半死。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
类似的警示故事很多,一半是口耳相传的野趣,一半是当时的真实经历。时过境迁,现在这
一带入夜常常是灯火辉煌,早就没有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亮了。现在所忧虑的只是太热闹了,
是人气过盛,除了人什么都没有了。
就在这样的村落里,曾有一位顽皮少年,他像大多数野孩子一样好奇,聪明却不喜读书,
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他多次在夜间独自一人跑到野外,总想遇
到一两桩怪事。有一次他真的在野外瓜棚那儿见到了悬挂的灯笼,也真的发现了垂头反坐的
人。就像传说中那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
的看瓜人。对方看清了是个孩子,立刻叫出了他的小名。这使他觉得实在无趣。离开瓜棚又
往更深的林子里走,这在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一旦迷路麻烦就大了。
经过了多次冒险,这个孩子胆子更大了。有一次他不知走了多远,感觉就快听到海浪声
了,前面还是黑漆漆一片林子。突然他看到了树隙里有一两点灯影在闪烁,心上立刻怦怦乱
跳,有不可抑制的兴奋涌出来。随着往前,那灯影竟扩大开来,渐渐显出了街道的形状,原
- 7 -
来是一个藏在林子深处的小小村庄!这一下他就放开步子往里闯了。
进了小村,马上有些比他还小的孩子围上来看,一个个毛头毛脑分外好奇,问他是从哪
里来的、叫什么等等。他们告诉他这个小小的村子叫“灯影”。他和他们玩儿得高兴,又跳
又叫,玩儿捉迷藏之类,累了就随他们进小茅屋吃各种果子。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野果,一
大堆摆满了桌子。这些野果甜得很,结果他一口气吃得肚子都圆了。左右小孩子有男有女,
扯上他的手跑到街上,还让他去一个地方打秋千,看另一些有奇才异能的孩子在大树梢上蹿
跳。他惊得合不上嘴,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午夜过了,村里的老人扯着他的手,让另
几个孩子把他送出林子,叮嘱他对谁也不要告诉这个灯影,要不就来不成了。
他心里揣了个秘密,到后来每隔几天就到林子深处找这个小村子。他走熟了路,为了不
再迷失,就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这个叫灯影的小村成了他的乐园。他在这儿有吃不完的好
东西,比如果子、野蜜;还有看不完的趣事,比如连年迈的白发婆婆高兴了也会扔下拐杖,
灵活无比地翻起跟头或跃上树梢。他把自己村里才有的一些玩儿法教给他们,比如踢毽子等
等。这个小村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他。
这样过了半年,让小孩子愁闷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家里人要送他去很远的一个镇子上
学,那里有一户亲戚。这是不能逃脱的事,他只好找一个夜晚到灯影告别了。小村的人也舍
不得他,都说你只要不忘路,过多久来都行,这儿会一直等着你。
这个孩子上了外地的学堂,中间只回过一两次村子,也去灯影欢聚过一次。又是几年过
去,他长大了,聪明过人,没费劲儿就考中了功名。上任后忙于应酬,一连多年后才有空回
了一趟老家。因为身在官场,一时忘了灯影,可是一回村子就想起了它,于是就打听起这个
村子。村里人摇头,从老到少竟没有一个人知道附近还有这么个村庄。他觉得奇怪极了。
这天,他实在忍不住,就脱了官服,按照小时候牢牢记住的路径往林子深处来了。他料
定一定会找得到,因为一个村子既然落成了,哪能轻易挪动呢?可惜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直
到天黑,把记忆中的那一带找了个遍,就是没有小村的影子。就在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
也许是有什么在怜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的光亮。他嘴里说着“就是这儿了”,
赶紧奔了过去,到了近前只见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吸烟。他当时并没想别的,没觉得一个老人
坐在荒野里吸烟有多么不正常,只脱口问:灯影在哪儿?
老人把烟嘴抽出来,说:它还在原来的地方。他说:那怪了,我怎么就是找不见哪?老
人说:灯影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
也没用,灯影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
(有删节)
- 8 -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有意把从前的“灯影村”与现在的“灯影村”、从前的“灯影”闪烁与现在的灯火辉
煌放在一起来写,流露出失落与惆怅。
B. 警示故事中的“灯影”令人畏惧,少年见到“灯影”却压抑不住兴奋,这种勇于冒险的性
格和异乎常人的兴致帮助他发现了灯影村。
C. “垂头反坐”的看瓜人与后面“坐在荒野里吸烟”的老人都只是次要角色,却都起到渲染
故事的神秘气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D. 《失灯影》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讲述了关于“迷失”的故事,与武陵人背弃约定不
同,少年背弃了自我而最终失去了灯影村。
8. 张炜善于把故事讲得曲折有致,请简析《失灯影》情节的多次转折。
9. 《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7. C 8. (1)传说灯影下老狼吃人,少年却平安无事。
(2)少年找到灯影村,却因求学而被迫离开。
(3)少年回过灯影村,做官后却打听不到了。
(4)他按记住的路径找,却始终找不到村子。
(5)他失望而归,却发现前面出现一点光亮。
(6)老人说灯影村仍在,他却再也找不见了。
9. “厚实”体现在:
(1)作者把故事放在历史、民俗的氛围中,使小说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灯影村的失落寓示着人们失去纯真的天性,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3)天真勇敢的少年变成庸俗功利的大人,这一角色有着很强的典型意义。
(4)对灯影村的描写反映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情感真挚而热烈。
“轻灵”体现在
(1)小说描写的灯影村具有强烈的奇幻色彩,是轻灵飘逸的精神世界。
(2)小说语言平易流畅,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 9 -
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都起到渲染故事的神秘气氛、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错误,少年人与看瓜人对话
一幕,属情节的“摇摆”,是作者故意荡开的一笔,起到减缓情节发展的节奏、增强其曲折
性的作用,所以,并没有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张炜善于把故事讲得曲折有致,请简析《失灯影》情节的多次转折”,然后梳
理小说情节,找到转折之处。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少年与灯影村的故事,从少年找灯影
村到找到灯影村,后来求学离开灯影村,为官后回来再找灯影村,在荒野遇到老人,这些情
节构成全文;从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到如下转折,如第二段传说“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
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原来黑影里坐的是
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而第三段少年“就像传说中那样,他
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如行文中间
写少年找到灯影村并与村中相处甚欢,但因求学却被迫离开灯影村;如少年求学中间回来还
能找到灯影村,但为官后却打听不到灯影村;少年为官回村后按照记忆找灯影村却如何也找
不到,却“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也许是有什么在怜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
的光亮”;少年从老人口中得知灯影村还在,但少年却再也找不到。这些都是情节的转折,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答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的创作风格。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失灯影》
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然后理解“厚实”和“轻灵”
的意思,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所谓“厚实”是指(学问等)深厚扎实,丰富,富裕,
从文中来看,小说在讲述灯影村的故事时,涉及到历史和民俗,如“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
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置往西直到屺砪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
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这就让小说有了
历史文化的氛围,变得厚重;如少年可以找到灯影村,为官后的他却找不到灯影村,“灯影
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也没用,灯
影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在成长中丢失了当初的纯真,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少年在年少时是勇敢的,是天真的,如“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
- 10 -
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但长大为官后的少年失却了当初的天真勇敢,变得庸俗功利,这
一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如书中对于灯影村生活的描写展现出作者对这种理想境
界的追求,表达的情感真挚强烈。这些都是厚实的表现。所谓“轻灵”,轻快灵巧,轻细空
灵,轻松飘逸,就本文来看,灯影村并非现实所有,而灯影村的奇遇也非现实所有,这就让
作品又了奇幻的色彩,展现的是轻灵的精神境界;小说的情节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这些都是轻灵的表现。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
卒费。日击数牛飨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
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
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
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
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
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
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
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
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
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
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
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
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
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
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B.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C.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 11 -
D.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凡物之四数皆名一乘,军事强国往往被称为“千乘之国”。
B. 彀者,汉代指能开弓弩的士兵。在本文中可指擅长射箭的好手。彀,意为把弓弩张满。
C. 单于,文中是匈奴人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呼,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意为广大之貌。
D. 赵悼襄王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一般每个皇帝即位后都要改年号,并以年号纪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牧富于谋略,他规定如果匈奴入侵,要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他利用奇谋击退单
于,使匈奴在之后十多年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B. 赵王责备李牧怯战,将他罢免。之后匈奴来犯,赵国出兵与之交战屡次失利,影响田牧。
赵王再请李牧出任,李牧因病闭门不出。
C. 李牧屡立战功,获得封赏。廉颇逃往魏国后,李牧进兵燕国,攻取武遂、方城;在宜安大
败秦军,击退秦将桓齮,被封为武安君。
D. 李牧见疑于赵王,抗命被杀。秦国在王翦进攻赵国受到抵御时,使用反间计,赵王听信谣
言撤换李牧,将其杀害,赵国最终灭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多间谍,厚遇战士。
(2)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优厚对待战士。
(2)匈奴小股人马入侵,李牧假装失败不能获胜,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如故约”中,“故约”是名词性词组,“原来的章程”的意思,此句为一句完整的话语,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终以为怯”是“终以之为怯”的省略句,是一句完整的句子,翻
译为“(他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排除 D;再看后文,“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边境
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的意思,此句句意完整,符合整段话的语境,证明前
边断句是正确的。整段话翻译为:“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
- 12 -
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
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
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看清题干要求,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对选项进行
辨析。
D 项,“赵悼襄王元年,是帝王年号纪年法”错。“赵悼襄王元年”是王公继位年次纪年法。
年次纪年法是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这种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
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
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 项,“李牧因病闭门不出”错。原文说“牧杜门不出,固称疾”,“固称疾”是坚持称病的
意思,但他本身并不一定有病,可能只是借口而已。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日,每天;飨,犒赏;厚遇,优厚对待。
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小,形容词作名词,小股人马;佯北,假装失败;委,丢弃。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
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
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
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
- 13 -
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
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
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
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
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他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
吏,防地内城市的租税都送入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
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
说:“匈奴如果入侵,要赶快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有胆敢去捕捉敌人的斩首。”匈奴每
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
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
胆小怯战。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发怒,把他召回,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
年多里,匈奴每次来侵犯,就出兵交战。出兵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很多,边境上无法
耕田、放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有病。赵王就一再强使李牧出
来,让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
他的要求。李牧来到边境,还按照原来的章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获,但又始终认为李牧
胆怯。边境的官兵每天得到赏赐可是无用武之地,都愿意打一仗。于是李牧就准备了精选的
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五万人,善射的士兵十万人,
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同时让大批牲畜到处放牧,放牧的人民满山遍野。匈奴小股人马入
侵,李牧就假装失败,故意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单于听到这种情况,就率领大批人马入侵。
李牧布下许多奇兵,张开左右两翼包抄反击敌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褴,
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赵悼襄王
元年,廉颇已经逃到魏国之后,赵国派李牧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过了两年,庞暖
打败燕军,杀死剧辛。又过了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斩杀赵军十万。赵国
便派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进攻秦军,大败秦军,赶走秦将桓齮。李牧被封为武安君。又过
三年,秦军进攻番吾,李牧击败秦军,又向南抵御韩国和魏国。赵王迁七年,秦国派王翦进
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御秦军。秦国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贿赂很多金钱,让他施行反
间计,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国将军颜聚接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
令。赵王派人暗中乘其不备逮捕了李牧,把他杀了,并撤了司马尚的官职。三个月之后,王
- 14 -
翦趁机猛攻赵国,大败赵军,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他的将军颜聚,终于灭了赵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①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②心情。
(注)①刘辰翁(1233-1297),南宋词人。宋亡以后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
此终老。②《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
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由“银花”“戏鼓”“月明”等物象推断,该词应是作者
在元宵节有感而作。
B. 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躏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无生
气,处处充满哀愁。
C. “番腔”“戏鼓”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神鸦社鼓”,都重在
表现民众麻木不仁。
D. 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法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一种沉郁苍凉、
欲说还休的情致。
15. 下片“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三句,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安排顺序?请说出你
的理由。
【答案】14. C 15. 这三句层层推进,“辇下风光”是对过去的怀念,指故都临安曾经的
美丽繁华景象;“山中岁月”是现实的处境,指自己隐居之后寂寞而漫长的时光;“海上心
情”是气节的体现,指自己在宋亡之后忠心不二、矢志守节的民族气节。“辇下”承接上文,
从“辇下”到“山中”,既有空间上的转换,又有从过去到现实的今昔比照,以“海上心情”
作结,不仅点出了“辇下风光”“山中岁月”的实质是故国沦亡,还是对全词思想感情的总
括。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一般主要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
- 15 -
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
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C 项,“都重在表现民众麻木不仁”错。“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写想象中
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
的“番腔”,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
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
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的义愤填膺,说
民众“麻木不仁”是错误的。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含义及结构安排的好处。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全诗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句子含义,鉴赏主旨情感要借助题目、注释、背景等。结构安排要看与上下文的联系。
首先分别理解这三个短语的含义,“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
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
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爱国将士们抗元斗争的事情,以及作者对他
们的挂念之情。这三句表现的内涵深远,层层推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
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则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于兹,隐居不仕,
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
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
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概括。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
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海上心情”。
【点睛】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1、先审清题干,弄清单选还是多选,正确还是错误。2、寻找敏感点。圈出明显的敏感点,
带着问题去比对排除。好处:可以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纠结内容,在审题过程中你已经大概了
解诗歌内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按解读诗歌的方法去比对排除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
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___________”,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
- 16 -
为“___________”。
(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与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
阳斜”两句意思相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小楼昨夜又东风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所以)传道受
业解惑也 (4).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 伤心秦汉经行处 (6). 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
答题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受业”“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被 地推上了前台,却以意想不
到的成长速度发挥作用。
自 2 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后,截止 5 月 11 日,中小络云平台访问次数达
20.73 亿,浏览人数达 17.11 亿,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收视率也大幅跃升,一举进入全国
卫视关注度前十名。
目前,已有近 4 成学生线下复课,随着复课的人数越来越多,步子越来越大,线上教育
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答案是 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 5 月 14 日举
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未来,线上教育将与线下教育有机衔接,从新鲜感走向新常
态。在基础教育方面,吕玉刚表示,将认真总结线上教育的宝贵经验,分析研究存在的突出
问题,指导各地继续做好疫情期间线上学习及与开学后课堂学习的教学衔接工作。“同时,
要巩固深化这次线上教育教学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 17 -
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服务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
复课后,要防止“抢时间”“赶进度”。( )吕玉刚表示,中小学生 能力
比较弱,居家学习的效果也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衔接方面,有很多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当其冲 不了了之 否定 自主
B. 突如其来 不了了之 肯定 自主
C. 突如其来 束之高阁 否定 自律
D. 首当其冲 束之高阁 肯定 自律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自 2 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至 5 月 11 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
览次数达 20.73 亿,访问人次达 17.11 亿
B. 自 2 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止 5 月 11 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访
问次数达 20.73 亿,浏览人次达 17.11 亿
C. 自 2 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来,截止 5 月 11 日,中小络云平台浏览次数达
20.73 亿,访问人次达 17.11 亿
D. 从 2 月开启“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以后,截至 5 月 11 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浏
览和访问次数分别达 20.73 亿和 17.11 亿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复课阶段。
B. 超长假期之后,对毕业班同学甚至不少学生来说,复课是一个非常紧张的阶段。
C.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对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来说,复课是一个非常紧张的
阶段。
D. 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对不少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同学来说,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复课
阶段。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
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 18 -
第一空处,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突如其来,意思是出乎意料地突然发
生。语段中说“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被 地推上了前台”,
结合后文“却以意想不到的成长速度发挥作用”,说明这是一场出乎意料的事件,与“攻击”
或“灾难”都没有关系,应用“突如其来”。
第二空处,不了了之,意思是用不能了结事情的办法去了结,指把未做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
管,就算完事;束之高阁,意思是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
不管,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此处语境为“随
着复课的人数越来越多,步子越来越大,线上教育是否可以功成身退、 ?”因为前文
有“功成身退”,说明不是把未做完的事情放在一边不管,故应选“束之高阁”。
第三空处,否定:不承认事物的存在或事物的真实性;肯定:确定,一定,对事物持认可的
或赞成的态度,与“否定”相对。结合此处语境“随着复课的人数越来越多,步子越来越大,
线上教育是否可以功成身退、束之高阁?答案是 的”,结合后文“未来,线上教育将
与线下教育有机衔接,从新鲜感走向新常态”,可知这里应选“否定”。
第四空处,自主:指自己主动,不受别人支配;自律,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
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结合此处语
境“中小学生 能力比较弱,居家学习的效果也不相同”,可知此处谈的是中小学生的
“自律”问题,应选“自律”。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
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
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中,验证其适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
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
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作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好“截止”“截至”。截止:表示工作活动停止、结束,没有后续进
展了。截至:表示工作活动仍然继续的情况下,选取其中一个时间点做统计节点。总之,着
眼于工作活动是否持续,如果没有持续,用“截止”,否则用“截至”。根据语境,线上授
课并未结束,故应用“截至”,排除 BC;“自……以来”是自时间点开始,“自……以
- 19 -
后”“从……以后”是自时间点之后开始,通过分析句子意思,可知应该是自时间点开始,
应用“自……以来”,排除 D。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归位、语句补写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
的提示。补写的语句的内容往往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
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具体作答时考生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认真分析,筛选出最恰
当的一项。
解答此题关键之一在于确定是“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还是“超长假期之后”,仔细分
析,“超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强调的是一段时间之内,而“超长假期之后”,没有时
间限制,可以是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可以无限期延长,根据句意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超
长假期之后的一段时间”,排除 B;“对……来说”是固定搭配,A 项缺少介词,排除 A;C
项暗换主语(中途易辙,应针对“学生”,后边换成了“复课”,排除掉。
故选 D。
【点睛】解答正确使用词语题,积累记忆是答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首先选择
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
验,所涉及词语都代入原句,读起来正确顺畅就可以确定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机器人应用市场。作为智能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高端应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中,医生已经感受到来自手术机器人的压力。不过,
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手术机器人虽然更灵活、更精准,但是还不
能完成所有外科手术。另外,②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是普及中的费用关。与传统手
术相比,机器人手术会多花上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其次是患者心理关。如果推广普及机器人
来做手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器人会不会乱挥刀?”“万一程序被黑客
入侵怎么办?”更重要的是,现在手术机器人仍需医生操作,因为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
操作机器的医生。
【答案】 (1). 手术机器人会不会有朝一日取代医生呢 (2). 手术机器人要普及还需
要跨过两道关 (3). 还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
【解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填空的语言连贯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先对所给文段进行
浏览,然后结合题干的具体要求,根据前后文文意准确填写,注意关联复句和句式的特点。
本题中第一处根据后文文意,“现在说手术机器人将完全取代医生还为时尚早”,前面空应
该填“机器人取代医生做手术”。第二处根据后文文意是说手术机器人要过:“费用关”“心
理关”。第三处根据后文文句“真正给患者安全感的还是操作机器的医生”,此处应该填患
者担忧安全的问题。总之,考生要注意前后文文意的把握。
【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
尾严密。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
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21.下面是某医院的医患纠纷处置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
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20 个字。
【答案】(示例)本院实施首诉负责制,患者如向医院办公室投诉,由医办调查、处理并回复
投诉人,如果患者不满意,则再次调查,并交医政办、分管院长组织讨论。患者如向各科室或
部门投诉,则被投诉科室或部门必须调查、处理并回复患者,达成医患和解后,再通报全院、
处理当事人,并责成其加以提高、改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转换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流程图,本题是一幅“最多跑一次”企
业注册登记流程图。解答流程图的要求:1、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2、把
- 21 -
握概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
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
作用。3、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
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本题给的是某医院的医患纠纷处置流程图,读图:本院针对“患者来访、来电、来信的投诉”,
“实施首诉负责制”。患者如向“医院办公室”投诉后,医院办公室负责“调查、处理并回
复投诉人”,看投诉人“是否满意”。如果患者不满意,则要“再次调查”,并交“医政办、
分管院长组织讨论”。同时,患者如果向“临床科室、门诊部、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投
诉,则被投诉科室或部门必须“调查、处理并回复投诉人”,达成“医患和解”后,再“进
入医患纠纷处理流程”,该流程包括“通报”全院、“处理”当事人、并责成其加以“改进”、
“提高”。考生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字数
有限制。
【点睛】解答流程图的要求:1、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2、把握概念间的
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带箭头的横线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
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贯作用。3、
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
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根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亚历山德罗·达维尼亚曾说:“种于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然而希望并不那
么容易,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希望不是乐现者的毛病,而是强有力的现实主义,
是一颗脆弱的种子的现实主义;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林。”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写成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 800 字,
文体不限,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播种希望,向光生长
一颗种子藏身于黑暗的泥土,播种希望,向光而生。种子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种子在黑暗中拼命扎根,把每一份挤压都转化成破土而出的希望,如此才拥有向阳生长
的力量。种子无须惧怕黑暗。蝉沉寂于泥土七年才享受一夏的歌唱,翻飞的蝶在起舞之前置
身于黑暗的茧。有人说:“高三备考就像在黑屋子里洗衣服,很黑,看不到洗干净了没有,
- 22 -
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洗,不知疲倦。” 但是你有希望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
找光明。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无闻、艰难和黑暗,正如种子,藏身于泥土,忍受黑暗,心怀
阳光,在艰难中竭尽所能地伸展我们的茎叶,伸向光照来的地方。
获得“希望”是一场自觉性的较量。
疫情正当时,方舱读书哥在读书。人只有和自己的惰性、与半途而废的想法进行较量,
才能看见内心迸射的光芒。你我“宅”家隔离,当以方舱哥励志,他就像一束光,照着你我
在黑暗中前行。每当深夜疲倦,昏然欲睡,或电视剧、游戏来袭,心痒难耐时,想想方舱哥
读书的样子,希望便又会在心中闪耀,心中斗争一番,于是再打开书页,拿起笔,继续为希
望努力,为未来砥砺前行……希望的到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自觉践行的。
一捧种子,既要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又要向光而生,才可以蔚然成林。
新冠肺炎来袭,我们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在黑暗中,每个人都怀揣希望,向光而行。
武汉医护人员组成突击队,数万名医护工作人员星夜奔驰,山东、江苏、湖南等省对口支援,
万千坚守的人群,万千逆行的人影,在疫区病房里,在社区村口处,50 后、60 后、90 后、00
后并肩挺立,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他们告诉世人什么叫有未来的国家,什么是有希望的民
族。
查尔斯•比亚得说过一句话:“天空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是啊,没有光
的路很难走,在踽踽独行中难免跌跌撞撞一身伤。可不必害怕,不必沉沦,因为漫天的繁星
会带给你光,带给你希望,它是属于那些经历过黑夜的人……我们希望于“光”,不拒绝黑
暗,我们从黑暗中走来,播种希望,向光生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
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
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
审题:
写作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主要由两句话构成:一是“种子不寄‘希望’于光,就生不了根,
然而希望……需要自觉、开放和许多失败”;二是“种子只有接受地底下的黑暗才能长成树
林”。种子要长成树林,既需要光,也得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否则就永远只是一颗脆弱的种
子,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句话中的种子是一个喻体,去掉修辞就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
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用这句话来领悟人生。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
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理解达维尼亚的话,还要“结合自己的生
- 23 -
活和经历”来诠释和演绎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命题人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来理
解达维尼亚的话,前提是要认可达维尼亚关于种子的论断。种子如此,人生、社会、国家的
发展皆是如此。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
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
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
思辨精神,以及具体的联想和想象、思考和感悟能力。种子生长和成长的“希望”在于“光”,
然而不经历或者不接受“地底下的黑暗”,即不深埋于泥土的种子就是不能生根的种子,同
样不能生长和成长。真正的区分度,在于从种子到人生、到社会的思考和感悟的迁移联想和
关联融通。文体选择上,散文、小说、随笔,诗歌,甚至议论文、记叙文等都可选,有很大
的自由度。考生若侧重表达自己的生活和经历,可写记叙文或散文;若阐述自己生活和经历
中的观点与思考,可写议论文。
参考立意:接受黑暗,向光而生;接受黑暗,心有阳光;心怀希望,无惧黑暗;不惧黑暗,
希望于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播种希望,向光生长》。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
引出论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分论点一:“一颗种子”的角度解释“希望”与
“光”的关系,然后如举例论证“希望无惧黑暗,不怕失败,将迎来光明”;举例论证“希
望源自于自觉践行”;分论点二:从“一捧种子”的角度解释“希望”与“光”的关系,然
后举例论证“一捧种子,接受黑暗,向光而生,就可以蔚然成林”等。最后可以末段点题,
照应材料。
素材:
(1)人的一生要有光,光来自红尘。无论是愿在船头烟浪上吹箫,还是敲一只瓷碗穿梭于大
街小巷,抑或是站上高台睥睨天下苍生,任何选择都脱不开光的引导。然而蜡炬终成灰,日
月也会沉没,这世上有什么光不会灭?生逢乱世,独守千里荒原的时代还少吗?烽火狼烟,
征战沙场的黑暗有光吗?因此,光是要由自己去寻的,黑暗是待人去冲破的。
(2)每一个灵魂都是土中的种子,等待光明的来临而破土而出;若是时运不济且命途多舛,
不妨突破黑暗,拼得鱼死网破,虽九死而犹未悔。光总是在那里,它给人以温存,却待人在
奋起后追寻。它是盛世中宁静村里的柳绿花红,是乱世中给人最后一丝希冀的星辰。向光而
生,生而万事皆心怀光明。
(3)诗人顾城曾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哪怕生活中仅余困
- 24 -
顿与匮乏,哪怕整个世界都对你恶意相向,只要追求你所信仰的,坚守你认为有价值的,精
神的富足便会常伴你身,幸福快乐的阳光也将撒满你窗台。逍遥游于天地,曳尾于泥谭间,
追求自由的你将简陋匮乏的生活过出了时人难及的幸福,丰盈精神之深邃虽逾千年而余韵未
绝。
(4)曼德拉曾说:“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蜷缩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但不可以扭曲如蛆虫。”我想,指路明灯的意义就在此吧。让人黑暗
中看到希望,不迷失,不彷徨,坚定走向亮处。希望如灯,鼓舞人不断向前。在中国危机四
伏的时代,梁启超看到少年是中国的希望,并积极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中去,鼓舞了一批
又一批的热血青年为之前仆后继。鲁迅先生面对在铁屋子里熟睡的人们,发出呐喊,鼓舞在
寂寞里奔跑的猛士,鲁迅精神成为彼时人们反对封建礼教的指路明灯。
- 25 -
相关文档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52021-06-0315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综2021-06-0318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6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8-2019学2021-06-0314页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2021-06-0313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19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1页
-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2021-06-0314页
-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17页
- 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2021-06-0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