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30
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B )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乌江亭长船待
解析:A项,“希”通“稀”;C项,“莫”通“暮”;D项,“”通“舣”。
2.与“夫子何哂由也”中的“何”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B.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D.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为什么”。A项,什么;C项,与“如”连用,意思是怎么样,如何;D项,什么。
3.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C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解析:C项,状语后置,其余三句均是宾语前置。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鼓瑟希
解析:B项,莫,通“暮”;C项,卒,通“猝”;D项,希,通“稀”。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风乎舞雩
A.曾皙后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D.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例句是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A项是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B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C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勇气。D项是形容词作名词,小事。
6.下面对加点词词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也,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呢。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后面的题目。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A.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比及三年 比:比较。
B.舍瑟而作 舍:放下。
如五六十 如:或者。
C.吾与点也 与:赞成。
宗庙会同 会:诸侯相见。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孰能为之大 孰:谁。
解析:A项,“比”意为“到”。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非曰能之,愿学焉 ④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解析:“为”均作动词用,治理;“之”均是代词,但前一个是“这些事”,后一个是“诸侯”。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B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C.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如或知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
解析:B项,介词,因为;动词,认为;A项,于;C项,如果;D项,有的人。
10.下面对文章的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解析:
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11.翻译下列句子。
(1)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曾皙)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家。
(3)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相,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注,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子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
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有删改)
注: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B.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C.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D.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解析:原文为:“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大夫”是古代官职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B.“万乘”是万辆兵车的古文写法。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C.“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列传”是中国编年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是首创。
解析:应为“‘列传’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B.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C.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解析:田常伐鲁的根本原因是“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而非“广齐”。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译文: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
(2)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译文: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
参考译文:
端沐赐,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了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不能与它作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墙高大宽厚,护城河宽广水深,盔甲坚固铮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讨伐的。”田常愤愤地变了脸色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却拿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击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攻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胜,百姓在外面战死,大臣在国内就会空虚,这样您在朝廷上没有与您争斗的强臣,在下面没有指责您的百姓,只有孤零零的君主,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讨伐,我请求前往出使吴王,让他援救鲁国讨伐齐国,您就趁机带兵迎战。”田常同意了,就派子贡南下参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现在以万乘之齐国想将千乘之鲁国据为己有,与吴国争强,我暗地里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吴王说:“好。虽然如此,越王劳苦身体蓄养士兵,有报仇之心。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
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劲不过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伐而去伐越,那么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吴国的霸业就会成就了。而且大王如果厌恶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它出兵跟从您。”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说:“现在我听说吴王要以营救鲁国为名讨伐齐国,他心里这样想但是害怕越国,说‘等我讨伐越国后才可以’。这样一来,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勾践听了叩头拜了两拜请教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暴戾,这是衰残之国的政治。现在大王如果征发士兵帮助他来骄纵其心志,给他贵重宝器来取悦其心,言辞卑微来尊崇其礼法,他必定去讨伐齐国。他作战不胜,是大王的福分。他作战取胜,一定会率军逼近晋国,我向北拜见晋君,让他一起攻打吴军。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重兵被晋国困扰,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灭吴是一定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
子贡于是离开吴国到晋国,告诉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计划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训练好就不能够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将要交战,吴国与齐国交战取胜,吴王必定会带领他的士兵逼近晋国。”晋国国君大为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修整兵器整顿士兵来对付它。”晋国国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然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败齐国军队,果然带领士兵逼近晋国,晋国军队出击,大败吴国军队。越王听说了,带领军队过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他的宰相。攻破吴国三年之后,越国东面称霸。
所以子贡一出,保存鲁国,搅乱齐国,攻破吴国,使晋国强大并使越国称霸。
三、语言表达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儒家幸福观主要体现在关于人生理想的论述当中,其特点一是①
精神快乐重于物质享受,二是社会幸福重于个人幸福。孔子是对于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两相兼顾的人,但更重视后者。他的学生颜回,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这种幸福观极为赞许。但是,这种幸福观错在②把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对立起来,发展到极端,就是禁欲主义。道家幸福观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等都持淡泊态度,注重人之本性的内心的幸福,对于儒家幸福观③是一种补充。
解析:空①,要与特点二在表达内容和形式上形成对应;空②,是对颜回清苦的生活与精神快乐的提炼;空③,是道家幸福观与儒家幸福观的关联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