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1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璧月彩云中第7课诗五首学案语文版必修 (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7 课 诗五首 学习重点 1.背诵五首古诗。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习品读鉴赏古诗的 方法技巧。 一、文本名句 1.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陆游名句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5.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剑南诗稿·文章》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痴.儿( ) ②养拙.( ) ③秦皇空此瘗.黄金( ) ④风骚.( ) (2)多音字 ①伯 大伯. 大伯.子 ②塞 塞.车 边塞. 郁塞. 2.辨形组词 (1) 戍 戊 戎 戒 (2) 班 斑 (3) 僻 避 3.选词填空 (1)苍茫·苍莽 ①我津津有味地体会着与那喧嚣的街道、繁华的灯火形成强烈对比的夜色________之下的一 丝静谧。 ②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林立,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 ________的丛林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 (2)割据·盘踞 ①东汉末年军阀的________混战,令许多无辜百姓生离死别,安定的生活被破坏了。 ②一窝海盗________在一座小岛上,并且经常去陆地夺取渔民们的食物。 1.《登快阁》中用了哪些典故? 答: 2.阅读《书愤》,回答: (1)《书愤》中诗人“书”了哪些事? 答: (2)《书愤》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3.《论诗(其二)》中“至今已觉不新鲜”指什么?是不是在贬抑李、杜? 答: 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全诗四句的语气不大相同,即诗人用了不同的口吻来表达 出发前的复杂感受。试概括每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口吻和感受。 答: 1.阅读《登快阁》,思考: (1)诗中的景物描写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答: (2)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2.阅读《书愤》,思考: (1)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答: (2)该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答: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3.阅读《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思考: (1)诗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请简要概述。 答: (2)最后四句在写法上和前面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 4.阅读《论诗(其二)》,思考: 赵翼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请结合本诗的结构,分析这首诗是怎 样体现创新观点的。 答: 5.阅读《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思考: 诗中“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借此简单评析一下本 诗。 答: 读《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回答: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作者何来愁思?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1)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元祐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 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在京师,与黄庭坚俱游 苏轼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尤长于诗,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 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2)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 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 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 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 要求“赋敛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之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 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 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 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所传诵。 (3)高启(1336—1374),字季迪,曾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长州(治今江苏苏州)人。 明初文学家。曾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编订《元史》。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 (4)赵翼(1727—1814),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有 《廿二史札记》《瓯北诗钞》等。 (5)林则徐(1785—1850),清末政治家。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治今福州)人。曾受 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能诗文。有《云左山房诗钞》等。 2.背景展示 (1)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 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的快阁览胜,并抒写下登临时的所见所 感。《登快阁》就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 (2)《书愤》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 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诗人郁愤之情 便喷薄而出,遂作此诗。 (3)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高启受召到南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此时,明朝 刚刚建国,南北方基本平定。为医治战争创伤,拯救民困,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号召 百姓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经济。风华正茂的诗人高启,看到举国上下一派生气蓬勃、欣欣 向荣的景象,不禁心潮激荡,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憧憬,于是写下了《登金陵雨花台望大 江》一诗。 (4)赵翼生活的时代,文学上复古倾向严重。而他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 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赵翼善以议论为诗,紧密结合 具体、鲜明的形象,而并非枯燥乏味地说教。他把抽象的理论用诗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 言简意赅,寓意深邃,易读易诵,醒人耳目,反映了他的诗贵创新的进步主张。 (5)道光二十一年七月,林则徐遭谗被革职发配到新疆伊犁,作此诗留别家人。该诗表现了 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的旷达胸怀。 文内文外 异曲同工,爱国情浓 陆游在《书愤》中有“中原北望气如山”一句,“气”指什么?指报国之气。起句紧扣 主题,言简意赅。全诗纵横恣肆,峰回路转,极尽铺张,全在表现这一内涵。结尾二句“《出 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便千年过去,自己的爱国之情 也并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衰减,反而愈加强烈,点明了全诗意气流荡的情思诗旨,全面地反 映了陆游的性格。至此,我们自然地体会出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 已”的雄心,体会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愿望。整首诗充满爱国激情。 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这时的陆游“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 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 并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了愤怒的谴责。 无独有偶。1842 年,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在西安与家人告别时,作了题为“赴戍 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课本节选的是第二首。从全诗来看,应该说是一首讽刺诗,或 者是自嘲诗。所讽、所嘲,应该是当时腐败透顶而又昏聩糊涂的清王朝。烟毒泛滥,国将不 国,幸亏有林则徐这样的志士仁人挺身而出,置个人生死荣辱于度外,承担起禁烟这一重大 责任。眼看大功就要告成,却因定海一失,内部的打击接踵而至。皇帝虎头蛇尾,从慰勉一 变而为斥责,接着是罢官、充军。林则徐虽不以个人的是非荣辱为意,但是眼看大局糜烂, 能不痛心!他虽想挽狂澜于既倒,但是别人不许他插手,他又有什么办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联佳句是第二首的第二联。诗人气概昂扬, 发出了他内心的表白:纵是被贬遣戍,只要是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虽为之献出生命也在所 不惜,绝不会为了个人的得失趋福避祸。作者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操,使人感动。这两句诗既 是作者自己的座右铭,也成为长期激励后人的名句、格言,与陆游的《书愤》有异曲同工之 妙。 壮哉!大哉!陆游、林则徐……这些爱国英雄们,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类文品悟 古代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爱国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最浓烈奔放的一枝奇葩,充分展现了我国历代诗人炽烈的爱国 情怀。爱国诗篇是诗人用血泪写成的,它是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精神的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 较早的代表人物要首推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忧国忧民,满腔热忱,却不被 昏庸的楚怀王任用,反遭流放。坎坷的政治命运并不能削弱他对楚国的一片赤诚,在他的代 表作《离骚》里,诗人写道:“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诗句中热爱祖国的深情, 贯穿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 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爱国诗词也相应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脍炙人 口的名句,如“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唐代著名诗人中,“诗圣”杜甫写了 不少爱国诗歌。但由于杜甫正处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中,《春望》《闻官军收复河南河 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饱含着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对人民悲惨生活的哀痛。 爱国诗词的大发展出现在宋代,尤其在南宋。在靖康之变后,南宋统治者偏居一隅,尽 管统治集团屈节求和,但人民的爱国热情异常高涨,反映到文学中,就是爱国诗词的大发扬。 陆游的“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 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辛弃疾在《贺新 郎》中写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词中暗用“女娲补天”的典故,表达 了挽狂澜于既倒,恢复祖国河山的热切愿望。除陆、辛二人外,曾巩、陈与义、范成大、张 孝祥、李清照、陈亮以及岳飞、文天祥等人的作品大都辉映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他们共同把 爱国主义诗词的创作推向高峰。 到了明末和清末,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诗人再次奏响了抗敌救国的主旋律。如 夏完淳的“缟素酬家国,戈船决生死”,清末诗人黄遵宪的“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 海心”,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的“谁怜爱国千行泪,说 到胡尘煮不平”,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等,无不令人荡气回肠。 在明清诗人中,林则徐以禁烟强国、勇抗外侮的民族英雄形象让后人景仰,他在《示家 人》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此来表现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牺牲 一切,无所畏惧的爱国情怀。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伟大的爱国 诗人们所抒写的感天地 泣鬼神的不朽巨作,必将激励着后人以更大的热情献身于自己的祖国! 微感言: 素材运用 课内素材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课外链接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徐锡麟《出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毛泽东《七律 冬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提醒:完成作业 第二单元 第 7 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1)①chī ②zhuō ③yì ④sāo (2)①bó bǎi ②sāi sài sè 2.(1)戍边 戊戌 戎马 戒备 (2)班级 斑纹 (3)偏僻 躲避 3.(1)①苍茫 ②苍莽 解析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空旷事物旷远、迷茫。引申为模糊不清。苍莽:多指 树林、山岭、大地等幽深事物广阔无边。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2)①割据 ②盘踞 解析 割据:地理区域的强行(武力占领)划分。盘踞:非法占据;霸占(地方);某种势力、 集团强力长期占有;比喻某些植物或某些自然现象长期在某地肆虐。“盘踞”是贬义词;“割 据”意为凭借武力占据部分国土,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是中性词。 整体把握 1.(1)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 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 (2)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前句用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 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 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 青眼”(《晋书·阮籍传》)。 2.(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塑造了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的诗人形 象。 3.指的是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 以新鲜感了。不是贬抑李、杜。此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 出成就。 4.首联:自谦的话,表现了一丝苦笑和无奈。颔联:激昂、强烈的爱国之情。颈联:无奈 中的歌颂,流露出悲哀。尾联:略带自嘲的口吻。 重点突破 1.(1)诗人化用前人的诗句。三、四两句诗化用了杜甫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和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及柳宗元的“木落寒山静,江空秋月 明”。 (2)有了却公事之余而获得的一种闲情,有登高观景而引发的对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寥, 有想归隐山林而对现实的官场又心有不甘的矛盾心情。 2.(1)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 治黑暗。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2)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3)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3.(1)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钟山似蟠龙乘风西上。 (2)由回忆三国、六朝的旧事回到现实,作者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 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结合全诗主旨来看,与其说 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 4.第一、二句先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指出即使是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 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 袭守旧。世人常常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来赞美人才辈出,或新一代的崛 起,犹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 5.诗人特地给妻子讲了古人的故事,请妻子试吟一首诗,来“断送老头皮”。堂堂钦差大 臣,同妻子讲故事,还戏说“老头皮”,可见诗人对家人、对妻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厚 感情,也显示了自己的宽广胸怀。 这首诗,从自己“久神疲”的身体说起,既述自己的心情和追求,又说容易为家人接受的宽 慰言语,最后还戏说妻子,表现了诗人在蒙难背景下的为国为民的情思和眷恋家人的浓浓亲 情。诗中有警句,有戏语,亦庄亦谐,富有魅力。 疑点探究 作者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 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 吴主孙皓听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去洛阳称 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 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如今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 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借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到头来只能 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