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50 KB
  • 2021-06-03 发布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上学期枫亭中学高三期中考试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学校、班级、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是通过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 善是人之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调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 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休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 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共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 - 25 -‎ 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无亲,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恐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 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休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助力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 B. 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 C. 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阐述了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 D. 孝忠合一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促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 B. 文章重点论述了善文化在个人一家庭一社会的内化与践行,略写了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C. 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 D. 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创作风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 B. 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如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 C.‎ - 25 -‎ ‎ 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 D.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本题:‎ A项,正确;‎ B项,将原文中的关键信息孟子的观点与作者的观点混为一谈且强加了因果联系,“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是作者的观点而非孟子的观点,故整合后的内容与原文不符。‎ C项,说“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错误的,因为依据原文中的信息“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可知三者非并列关系,同时选项说“阐述了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也表述错误。‎ D项,孝忠合一这一观点是用来阐述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是在家庭的观点,故其没有起到促使中国人致力于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的作用。‎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D项“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体现了春秋笔法的创作风格”错误,依据原文意思应该是“体现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而春秋笔法为寓褒于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的一种创作手法;‎ 故选D。‎ ‎【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C项说“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观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是错误的,依据原文中的信息源可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观念观;‎ 故选C。‎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剧了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19年7月19日)‎ 材料二:‎ - 25 -‎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刷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由于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借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戏曲理论家周育德称之为“无动不舞”,生动概括了她的导演特色。‎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19年1月28日)‎ ‎4. 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 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 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 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5 -‎ A. 以前,无数农民虽目不识丁却能津津有味地欣赏戏曲,是由于他们熟悉戏曲演的故事、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 B. 中国戏曲陈旧的内容和观念,并不影响其表现手段的独特魅力,这种手段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们的青睐,甚至被借鉴。‎ C. 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 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6. 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4. D 5. C ‎ ‎6. (1)创造戏曲生存语境,将现代社会公共教育添加传统的知识体系。(2)把西方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丰富戏曲的表现形式,更新戏曲陈旧的观念。(3)打破戏曲的程式,运用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建立一种戏曲现代实践的新思维、新样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D项,“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不是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而是结果。‎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C项,“莎士比亚戏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 故选C。‎ ‎【6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可以结合材料一“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概括得出中国戏曲要创造戏曲生存语境,将现代社会公共教育添加传统的知识体系;由材料二“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得出要把西方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丰富戏曲的表现形式,更新戏曲陈旧的观念;由材料三“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群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之为‘三民主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得出要打破戏曲的程式,建立一种戏曲现代实践的新思维、新样式。‎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没过多少日子,孙少安所承包的石圪节乡砖瓦厂就开始盈利了。孙少安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 正在孙少安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朋友胡永合突然到石圪节来找他。永合是叫他一同去省里和电视台“洽谈”合资拍《三国演义》的事。孙少安这才想起,几个月前他曾给永合应承过这么一档子事。‎ - 25 -‎ 这也许是一件相当没把握的事,他根本摸不着深浅。但是他既然给这家伙应承了下来,就不好推辞。再说,这个有恩于自己的人,他怎么能不讲信义?经胡永合又一番鼓动之后,少安的心再一次热起来。两人商定,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捎带着看看少安的弟弟少平——兄弟两人也好久没见了。‎ 哥哥意外地来到煤矿,使少平大吃一惊。少平详细询问了哥哥去省城要办的事。少安说完后,少平皱起了眉头。‎ ‎“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些事呢?”少平不解地问他哥。“农民也不能光当个土财主,应该参加文化上的事嘛!”少安用胡永合的话回答弟弟。‎ ‎“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你的事业才刚开始,只赚下那么一点钱,就东跑西颠搞这些事,实在有点不自量力!”少平不客气地说。‎ 少安被弟弟说得一愣。他原来还以为有文化的弟弟会支持他搞文化事业,没想到他当头给自己浇了一盆子凉水。“钱……是不多。”他嘟囔说,“咱穷惯了,一有这么多钱,心里倒有些慌。一来我抹不开永合的情面,二来想疏点财就疏点财,反正没这社会的变化,咱也不会有这么多钱……”‎ ‎“思路完全正确!”少平欠起身,“钱来自社会,到一定的时候,就有必要将一部分再给予社会,哪怕是无偿地奉献给社会。是啊,我们需要钱,越多越好。可是我们又不能让钱把人拿住。否则我们仍然可能活得痛苦。我们既要活得富裕,又应该活得有意乂。赚钱既是目的,也是充实我们生活的一种途径。如果这样看待金钱,就不会成为金钱的奴仆。归根结底,最值钱的是我们活得要有意义……不过,钱可不能乱扔!”‎ ‎“乱扔?我想电视台赔不了钱!说不定还能赚点……再说,还挂个名字……”少安这才道出了最深层次的心里话。‎ 少平明白哥哥的真实心理,他叹了口气说:“你现在还没必要拿钱买个虚名。再说,你什么情况也不了解,就准备到电视台去赚钱?而要是白扔一两万块钱给电视台,你还不如拿这钱给咱双水村办个什么事……”‎ ‎“拿一两万块钱白给村里人办事?”‎ ‎“那又怎样?你不是也准备白扔给人家电视台吗?”‎ ‎“我还准备赚它电视台的钱呢!”‎ ‎“赚不了呢?”‎ ‎“那只怪运气不好!”‎ 少平笑了:“说来说去,你这个财主看来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想给社会疏点财……”‎ ‎“要是白给村里人办事,还不如把这钱咱们一家人分了!”‎ - 25 -‎ ‎“两回事,哥哥,你对家里人都已尽了责任。至于我,我赚的钱我够用。不够用我也不愿使用你的钱。我以前就说过,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 孙少安难以理解弟弟这些“高论”。不过,他也开始认真地检讨起他此次的省城之行是否适当……少安踌躇了半天,终于决定听从弟弟的劝告,准备半路回头了。孙少安觉得,这一夜过得很愉快。是的,每次他都能从弟弟这里受到许多启发。‎ 第二天早晨,当胡永合听少安说他因为祖母突然病重要返回家时,气得嘴张了半天,不知该说什么是好。既然是这样,他总不能把这个孙少安用绳子捆到省城去!‎ 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的双水村小学,现在眼看就要最后竣工了。当年拦河打坝震坏的校舍窑洞,已经被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所替代。当年的学校操场也扩大了一倍。铁栏式大门上面,拱形铁架上“双水村小学”五个铁字,被红油漆刷得耀眼夺目。‎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孙少安承包的乡砖瓦厂开始盈利,并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为下文他准备合资拍电视以及后来重建学校做了铺垫。‎ B. 孙少安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见孙少平,其目的是要征求一下弟弟对他投资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看法。‎ C. “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这句话表明了孙少平的观点:兄弟是平等的,应当相互提醒,真诚交心。‎ D. “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被红油漆刷得耀眼夺目”等内容既交代了新学校的特点,也蕴藏着人们对孙少安无声的敬意。‎ ‎8. 文中孙少安(1)和孙少平(2)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对话描写的作用。‎ ‎【答案】7. B 8. (1)孙少安:有雄心,有气魄,精明能干。承包了乡里的砖瓦厂,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全乡首要的经济人物。讲信义,重情谊,豪爽大方。明知投拍三国演义不太靠谱,因为答应过胡永合,所以应承同意下来。有爱心,有担当,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在弟弟的启发下,决定自己出钱重建学校。爱虚荣,想出名。想在电视上出出名。‎ ‎(2)孙少平:遇事冷静,头脑淸醒。如劝哥哥放弃不靠谱的拍电视的想法。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如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不要哥哥的钱。心地善良,有社会责任感。如劝哥哥为村里办事。善于言谈。如说服哥哥放弃投资拍电视。 ‎ - 25 -‎ ‎9. (1)从故事和结构层面看,推动情节发展。通过对兄弟二人的对话描写,引出少安要“合资拍《三国演义》”以及到后来“打消了拍《三国演义》的想法”等内容。‎ ‎(2)从人物层面看,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了人物性格。通过兄弟二人的对话矛盾交锋,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如少安想出名的虚荣和少平的高尚价值观,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3)从主题层面看,深化了小说主旨,丰富了思想内涵。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平凡的少安、少平却有不平凡的胸怀,深化了“青年要有社会责任感”“农村青年成长进步”等方面的小说主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孙少安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见孙少平,其目的是要征求一下弟弟对他投资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看法” 说法错误。由原文“两人商定,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捎带着看看少安的弟弟少平——兄弟两人也好久没见了”可知,去看弟弟是因为想念弟弟,而不是去征求弟弟的意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本题题干是“文中孙少安(1)和孙少平(2)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要求分析孙少安和孙少平的性格特征,就要根据文中他们的行事来具体分析。‎ - 25 -‎ ‎(1)由“孙少安所承包的石圪节乡砖瓦厂就开始盈利了。孙少安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可以看出,孙少安是个有雄心,有气魄,精明能干的人;由“这也许是一件相当没把握的事,他根本摸不着深浅。但是他既然给这家伙应承了下来,就不好推辞。再说,这个有恩于自己的人,他怎么能不讲信义?经胡永合又一番鼓动之后,少安的心再一次热起来”可知,孙少安虽然明知投拍三国演义不太靠谱,因为答应过胡永合,所以应承同意下来,可见他讲信义,重情谊,豪爽大方;孙少安原先想要投资电视剧,在弟弟的劝说下,“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的双水村小学,现在眼看就要最后竣工了”可知,孙少安有爱心,有担当,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同时,孙少安也有缺点,“说不定还能赚点……再说,还挂个名字……”可以看出他爱虚荣,想出名。‎ ‎(2)由“‘这道理听起来不错。可是你应该考虑自己的具体情况。你的事业才刚开始,只赚下那么一点钱,就东跑西颠搞这些事,实在有点不自量力!’少平不客气地说”可以看出,孙少平遇事冷静,头脑淸醒;“至于我,我赚的钱我够用。不够用我也不愿使用你的钱。我以前就说过,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可以看出,孙少平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而要是白扔一两万块钱给电视台,你还不如拿这钱给咱双水村办个什么事……”可知,孙少平心地善良,有社会责任感;“少安踌躇了半天,终于决定听从弟弟的劝告,准备半路回头了。孙少安觉得,这一夜过得很愉快。是的,每次他都能从弟弟这里受到许多启发”可见孙少平善于言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大篇幅的人物对话来客观表现人物性格,在人物的对话中,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小说的主旨。比如,孙少安想要合资拍摄《三国演义》,到后来打消念头,该出资重建的双水村小学,是通过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对话来完成的,可以说,他们两的对话,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小说通过他们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 “说不定还能赚点……再说,还挂个名字……”可以看出孙少安的爱虚荣,想出名;“至于我,我赚的钱我够用。不够用我也不愿使用你的钱。我以前就说过,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可以看出,孙少平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小说的主旨,就是在兄弟俩的普通对话中得以深化:“青年要有社会责任感”“农村青年成长进步”。‎ ‎【点睛】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25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俭,字士廉,渤海蓚人。士廉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并称先达,与士廉结忘年之好,由是公卿藉甚。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贞观元年,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士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及书成,凡一百卷,诏颁于天下,赐士廉物千段。‎ 十九年,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皇太子下令曰:“摄太傅士廉,朝望国华,仪刑攸属,寡人忝膺监守,实资训导。比日听政,常屈同榻,庶因谘白,少祛蒙滞。但据案奉对,情所未安,所司宜别以一案供太傅。”士廉固让不敢当。‎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节选自《旧唐书·高俭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B.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C.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D.‎ - 25 -‎ ‎ 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贞观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的年号,太宗在位期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B. 谱谍是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书籍,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 C. 忝是常见的敬辞,是有愧于做某事的意思;忝膺,用来表示惭愧受任某一职位。‎ D. “里”指城市之中人口商铺等相对集中的某一区域,类似于今天所说的街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俭少有才学,声名卓著。他年少时有才学气度,广泛阅读文史书籍,有德行学识的前辈与他结为忘年交,他由此在王公大臣间颇有名声。‎ B. 高俭侍奉母亲,极具孝心。他因与斛斯政交往而获罪,被贬南方瘴疠之地,母亲不可同行,他就留下妻子侍奉,还在白天睡觉时梦到母亲。‎ C. 高俭在蜀为官,治理有方。水边地价昂贵,高俭沿旧渠重新开掘土地,使蜀中获利;他礼待蜀中隐士,常常派人问候隐士朱桃椎,传为美谈。‎ D. 高俭考订姓氏,为君解难。太宗厌恶山东人士倚仗旧有门第嫁女时豪取聘礼的做法,令高俭考订姓氏。高俭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受到皇帝认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2)太宗伐高丽,皇太子定州监国,士廉摄太子太傅,仍典朝政。‎ ‎【答案】10. A 11. C 12. C ‎ ‎13. (1)又在闲暇之日招引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令儒生讲论经史,劝勉鼓励后辈学生。‎ ‎(2)太宗攻打高丽,皇太子在定州监管国事(代管国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职,并执掌朝政。‎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薄”是轻浮的意思,修饰“土俗”,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 - 25 -‎ ‎“亲”是亲自的意思,修饰“扶侍”的,不应该断开;“杖头”为“挂食”的地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生命危险的,儿女大都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着食物,远远的喂食。高士廉根据当地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有所改观。‎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忝是常见的敬辞”错误。忝是常见的谦辞。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高俭沿旧渠重新开掘土地,使蜀中获利”错误。结合“士廉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分析,不是沿江重新开掘土地,而是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开通新河;获利也非获得利益之意,而是指获得灌溉的便利。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因”,介词,在,趁着;“暇日”,闲暇之日;“汲引”,招引;“为”,动词,举行;“勉励”,劝勉鼓励。(2)“伐”,攻打;“监国”,监管国事;“摄”,代理;“典”,执掌。‎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参考译文:‎ - 25 -‎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蓚人。高士廉年少时有才识气度,广泛涉猎文史书籍。隋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前辈,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从此在王公大臣间(名声)很盛。隋军攻打辽,当时兵部尚书斛斯政逃到高丽,高士廉因为与他有交往而获罪,被贬为朱鸢主簿。他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岭南有瘴气,不能同行,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奉赡养。高士廉长期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情况,北还的心情愈加迫切。曾经早上睡觉,梦到他母亲和他说话,就好像在依于母亲膝下,醒来后已经泪流满面。第二天果然得到母亲的消息,议论的人认为这是孝心的感应。‎ 贞观元年,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风俗轻浮,害怕鬼怪、厌恶疾病,父母生病有生命危险的,儿女大都不亲自侍奉,在杖头挂着食物,远远的喂食。高士廉根据当地情况加以训导,风俗顿时有所改观。秦代时李冰治理蜀地,导引汶江,开创了灌溉的便利,到现在在水边的土地,一顷价值千金,富强的人家,多相谋求占据。高士廉就在原水渠外另行疏浚开通新河,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又在闲暇之日招引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令儒生讲论经史,劝勉鼓励后辈学生。蜀中的学校大为复兴。蜀人朱桃椎,淡泊寡欲,隐居不做官,身披裘衣腰扎粗绳,浪迹民间。高士廉常常派人去问候,朱桃椎看到使者就躲进树林。近代以来,多轻视隐士,唯独高士廉礼遇他们,在蜀中传为美谈。‎ 贞观五年,入朝做吏部尚书。崤山以东的人士喜欢自我夸耀,虽然已经接连几代的衰败了,依然倚仗他们的旧有门第,女儿嫁给别族的人,一定会多多索取聘礼。唐太宗厌恶这件事,认为对教化十分有害,就下诏让高士廉修订姓氏。于是他普遍搜集天下各姓的谱牒,并依据史书,考订它的真伪,忠贤之人褒奖进用,违逆之人贬谪,编撰成《氏族志》。到了书编修完成,共有一百卷,皇帝下诏颁行天下,赏赐高士廉物千段。‎ 十九年,太宗攻打高丽,皇太子在定州监管国事(代管国事),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一职,并职掌朝政。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高士廉,是朝中有声威的杰出大臣,可以作为永久的楷模。寡人惭愧受任监管国事,确实借助于他的训导。近来我听政,常常委屈他跟我同坐一榻,希望趁机向他咨询,稍微去除我的蒙昧无知。然而让他依凭桌案应对,我心里有所不安,有关部门也应另备一个桌案供太傅使用。”高士廉坚决推辞不敢承当。‎ 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太宗亲临他的宅第问候他。二十一年正月壬辰,死于京师崇仁里私宅,时年七十二。追赠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文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 山 - 25 -‎ 白居易 久病旷心赏,今朝一登山。‎ 山秋云物冷,称我清赢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 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 ‎[注]掩关:坐关,原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写诗人久病初愈后秋日登山的见闻与感受,首联写诗人登山赏景,心旷神怡。‎ B. “山秋云物冷”凸显了秋山的特征,山之清冷与“我”之清瘦、赢弱相互映衬。‎ C. “白石”两句写山行时可卧可行,叙写了山行的乐趣,突出诗人悠然自在的情趣。‎ D. 诗歌前半部分叙事写景,后半部分抒发感慨;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 ‎15. “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两句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4. D 15. 人生苦短,心中有千年的忧患;身处官场,忙忙碌碌,无一日闲空。诗人借时感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欲干一番事业的志向。‎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佛教的向往”错误,诗人只是借用“掩关”一词表达自己对此地的喜爱,想等到不做官后就来这里居住,而并非向往佛教。故选D。‎ ‎【1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回答含意时,用现代语言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可,不必像文言文翻译一样字字落实。回答情感时要结合全诗以及具体诗句来理解。“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意思是“人生苦短,心中有千年的忧患;身处官场,忙忙碌碌,无一日闲空”。“千载忧”显示了忧国忧民之情,“身无一日闲”显示了诗人的干劲。诗人借时感世,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了欲干一番事业的志向。‎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与苏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异曲同工,以小年的短暂寿命来表达相比于自然则人生显得短暂之意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实出有意 ‎(3)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云无心以出岫 (4). 鸟倦飞而知还 (5). 潦水尽而寒潭清 (6). 烟光凝而暮山紫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晦朔”“岫”“潦”“凝”“暮”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圆珠笔笔头生产为镜,我们砥砺苦练内功的自主创新品格。很长一段时间里,圆珠笔笔头生产技术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中国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弯道超车,______,靠的就是自主创新。从球珠到球座体,从引导沟槽到钢元素配比参数,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 ‎ - 25 -‎ ‎ )。一步一个台阶,中国圆珠笔企业苦练内功、______,实现了国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梦想。以圆珠笔笔头生产为镜,我们涵养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______,中国制造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号称是世界工厂、制造大国,老百姓却__________,去国外抢购保温杯、电饭煲、马桶盖等普通日用品。中国圆珠笔企业凤凰涅槃的过程,为中国制造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以内;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关键,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历经近百次试验验证。解码中国圆珠笔笔头生产的深层次密码,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置疑 舍近求远 B. 后发先至 养精蓄锐 毋庸讳言 舍本逐末 C.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讳言 舍近求远 D. 后来居上 厚积薄发 毋庸置疑 舍本逐末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衔接最恰当的项是( )‎ A. 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B.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如果外国不愿提供核心技术。‎ C. 狠下决心奋力攻关外国不愿提供的核心技术。‎ D. 外国提供了核心技术,就狠下决心奋力攻关。‎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 A. 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B. 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约0.01毫米左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C. 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精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关键技术,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D. 如今,中国圆珠笔笔头直径的检验标准准确到了0.01毫米: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我们做了12种概念模型 ‎【答案】17. C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 25 -‎ 第一空处:“后发先至”指的是后出手但是先碰到对方;“后来居上”指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根据语境应是中国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弯道超车,即超过了其他国家,所以应该用成语“后来居上”。‎ 第二空处:“养精蓄锐”指养好精神准备战斗,侧重于休养;“厚积薄发”是指准备充分而获得大的成功,侧重在“发”字上;根据语境应是中国圆珠笔企业苦练内功,通过充分的准备而获得很大的成功,所以应该用成语“厚积薄发”。‎ 第三空处:“毋庸讳言”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的内容;“毋庸置疑”指完全不需要怀疑,侧重指事情的确定性;根据语境是指用不着隐讳,可以直说中国制造曾经面临过这样的尴尬,所以应该用成语“毋庸讳言”。‎ 第四空处:“舍本逐末”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舍近求远”指放着近的去求远的;文中说放弃国内的而去抢购国外的,所以用“舍近求远”。‎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本题要注意,此处宜与上句“没有技术,就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句式相似,另外,以“外国”开头照应上句的“国外”,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成分赘余,滥用介词,滥用表约数的词语,“约”与“左右”都表示约数,应删去一个。“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成分残缺,“突破”缺宾语中心语“关键技术”。‎ B项,成分赘余,滥用介词,滥用表约数的词语,“约”与“左右”都表示约数,应删去一个。‎ C项,正确。‎ D项,“为了突破球珠固着系统”成分残缺,“突破”缺宾语中心语“关键技术”。‎ 故选C。‎ - 25 -‎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萤火虫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①__?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很细,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②____,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③____,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答案】 (1). ①萤火虫是如何对付它的呢 (2). ②而蜗牛不在意这样的敲打 (3). ③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本题的正确步骤应是:①阅读——认真阅读语段,确定文段中心意思;②推导——将文段划分层次,做到瞻前顾后;③检查——得出答案后应代入原文,最终求得语句连贯。‎ 第一空前面首先交代了 “萤火虫的食物是蜗牛”,然后又说了蜗牛的“坚硬”,第一空后面又是问号,由此推导,第一空应该与“萤火虫怎样吃蜗牛”有关;第二空写萤火虫“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后面写了“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据此推断第二空应该填写“蜗牛被萤火虫敲打时的不在乎”;第三空前面说“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后面说“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可见,萤火虫注射液体后,蜗牛的肉变成了流质体,才能用管状的嘴喝掉蜗牛的肉,故此,第三空应填“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 ‎21.请用五个短语准确概括“太平猴魁”的特点,每个短语不超过6个字。‎ - 25 -‎ 太平猴魁,中国历史名茶,创制于1900年。产于黄山北麓的黄山区,产地低温多湿,土质肥沃,云雾笼罩。此茶具有清汤质绿、水色明、香气浓、滋味醇、回味甜的特征。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太平猴魁精工细制,分杀青、毛烘、足烘、复焙四道工序。太平猴魁茶叶有利尿、减肥、防龋齿、美容护肤等多种功效。‎ ‎【答案】①自然条件优越;②色香味俱佳;③采摘时机讲究;④制作精细;⑤功效较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本段介绍太平猴魁总共六句话。第一句介绍太平猴魁的创制时间,不属于太平猴魁的特点。第二句介绍其产地及环境特点,可概括出“自然条件优越”;第三句介绍茶汤的特点,可概括出“色香味俱佳”;第四句介绍采摘时间,可概括出“采摘时机讲究”;第五句介绍制作过程,可概括出“制作精细”;第六句介绍其功效,可概括出“功效较多”。‎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要把自己看成单数,因为每个人都那么独一无二。‎ 有人说,要把自己看成复数,因为离开了群体,你将一事无成。‎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我本不同 倘若把人比作数字,有人说,人是一个单数,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正如龙生九子而各不相同;有人说,人是一个复数,在社会中,人不可能脱离团体而存在。我认为,即使是在团体集合中,我们都是一个单数,因为独一无二,因为我本不同。‎ - 25 -‎ 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之所以要创造夏娃,为的是让他们形成一个团体;女娲之所以抟泥造人,为的是让他们形成一个团体。古时的智人团体让我们的祖先在莽荒大陆所向披靡,近代的同盟联军让我们在侵略战争中逆转败局,现代的经济共同体让我们的经济腾飞于世界东方;好像团体是万能的。试想,若是上述团体完全是复制出来的,那便会在一条道路上“一往无前”终至自掘坟墓。我们之所以存活至今,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不同。‎ 诚如麦家所说:“人生是一个圆,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经过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只有在人都独一无二的前提下,才有人可能抓住这条腾飞的切线。“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郑思肖的与众不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不同;“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是杜甫的与众不同;“大丈夫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是吕奉先的不同;自古以来,各不相同的人筑起中国的文化长城。正是因为有不同的诗人、政治家、名人雅士,中国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千年不倒。这一切,一言以蔽之,即“我本不同”。‎ 但是,我所说的不同并不是一味的特立独行,而是要依附在团体之上的。历史的必然驱动着人们从独立到统一,这无疑显示了群体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离开了团体,人们便会像离体的病毒,被裹挟在岁月的洪流中任现实的魔爪肆意推残;又如未绽开的花朵早早被扼杀在蓓蕾之中。“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或许就是孔子所推行的中庸之道吧:既不能离开团体,又不能丧失了个性。‎ 风华正茂的学子啊,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切记不可脱离团体,否则将泥于古法,更不可随潮而动,人云亦云。唯有在团体之中发展个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方可“随心所欲不逾矩”,因为我本不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 审题:‎ - 25 -‎ 这个作文借“单数”与“复数”两个概念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材料由两句话组成,如果单向审题,可以有观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言下之意就是鼓励张扬个性、拥有自信、特立独行;或是“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群体”,言下之意为感恩他人、融入集体、珍惜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更好的是将个人与集体辩证统一起来,比如,在个性的前提下讲求集体的融合;虽然个性的突出在创新的时代十分必要,但家国的振兴更需集体的力量,个人不自由,集体无意义;等等。如此,既张扬个性接地气,也弘扬集体主义。‎ 立意:‎ ‎1.青年学子理应有家国情怀、民族精神;‎ ‎2.青年学子理应对集体主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崇高精神进行思考;‎ ‎3.青年学子当然也应有独立之思想、健全之人格的树立;‎ 素材:‎ ‎1. 在森林中骄傲生长 人从一生下来就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与周边的人或事物发生联系,由此交织成一张密密麻麻的生活的网。尽管我们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但我们也不能放弃对自我价值的追寻,我们要在群体之中,造就独一无二的自己。‎ ‎2.我们可以把每个人都比喻成一棵树,“独木不成林”,只有千千万万的翠绿汇聚在一起,才能勾画出那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足球比赛的胜利离不开每个队员的努力付出,拔河比赛更需要大家的齐心一致、拼尽全力。‎ 可见,我们无法脱离群体去进行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这或许是自然万物运行必须遵循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姹紫嫣红的鲜花总是簇拥在一起,天空中的大雁总是成群地翱翔。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项工作的完成也离不开他人提供的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群体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的重要性。‎ ‎3.但是,我们在强调复数的时候,是否意味着对单数的否定呢?实际上,我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在群体中,同样可以造就独一无二的自己,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把自己看成单数体现在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三毛曾经说过:“我们不青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已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这实际上是许多人的生活的一个写照。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除了要编织与他人相联系的网,还要酿造属于自己的蜂蜜。我们应该是辛勤劳动、勇于奉献的。在某些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沉思,去追寻和探求那蕴藏在自己体内的能量,去绽放属于自己的花朵。‎ ‎4.由此观之,群体与个体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群体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而个体的发展要致力于为群体做贡献,从而推动整个共同体的发展。‎ 千万的翠绿汇聚成一片森林,我们在森林中享受惬意的阳光,品尝消晨的露水。于是,我们也在骄傲地生长,用我们的枝繁叶茂为人们带去阴凉,为雄鹰带去歇息的地方,成为森林中独无二的组成部分。‎ - 25 -‎ 行文结构:‎ ‎1.文章以对题目材料的概括引思开篇,迅速提出观点:“即使是在团体集合中,我们都是一个单数,因为独一无二,因为我本不同。”‎ ‎2.紧接着从反面驳斥了唯集体论、集体万能的认提,点由泯灭个性只能自掘坟墓;‎ ‎3.然后以事实、理论等论据力证了“我木不同”的重要性;‎ ‎4.接着强调个性也不能脱离集体而特立独行,极富思辨色彩;‎ 全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逻辑性强,表达规范,语言有一定文化底蕴,也能使用-些较为新颖的素材。‎ ‎【点睛】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 ‎ - 25 -‎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