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0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南京市一中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测验 高二语文 (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 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 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 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 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 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 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 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 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 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 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 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 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 “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 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 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 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 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 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 - 2 - 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 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 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这篇文章属于文化类论述文,考点包括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考查考生的理 解词句、筛选整合、理解运用论证方法的能力。要提高这类题目的正答率,不仅要读懂所给 的材料,还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然后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或者 选项的内容与文章的信息是否一致,或者由文中的信息能否得出选项中的结论。 【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 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D 项混淆是非。“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误,原文说“任何新思想的形 成,······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而且结合“照着讲的意义,在于为后继 - 3 - 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可知,“新子学”是通过“照着讲”得到“理论之源”的。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 项“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错误。根据原文信息“‘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 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没 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题目解答时 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 A 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曲解文意,根据原文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 法分离”“从现实的过程看, ‘照着讲’‘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 膜的。 C 项“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绝对。原文有条件限制是“仅停留在‘照着讲’,思 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 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D 项“从 ‘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曲解文意,从原文第五段“从现实 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 其重要前提”可推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1 月 25 日,以“幻想无界,共享未来”为主题的 2018 中国科幻大会在深圳闭幕。与会专 家表示,我国科幻行业近年来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前景乐观。 会上,南方科技大学发布了《2018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科幻产业 产值超过 140 亿元人民币,2018 年上半年,原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前六个月产值已经接近 100 亿元。 中国科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呈现出出版、漫画、影视、衍生品、旅游等全产业链发展的 局面。我国科幻小说发表平台继续增加,作品发表数量增加,质量也逐渐提高。2019 年上映的 - 4 - 《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几部国产科幻电影,受到产业界的期待。科幻教 育有望成为科幻行业的增长点。“去年,涌现了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 课程。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 生积极影响,为科幻产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吴岩说。 当前科幻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专家指出,我国科幻优质资源总体上比较稀缺,管理 部门、行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等,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郑凯说,无论是科幻电影还是其他衍生品,优质的内容是产业的源 头,要有持续的优质内容产出,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 (摘编自喻思南、张珊珊《中国科幻,前景乐观》) 材料二 “中国科幻产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科幻文学,一部分是科幻影视。对科 幻文学的前景我真的看不明朗,但是对中国科幻影视我是抱着坚定乐观信心的。”刘慈欣说。 刘慈欣坦言,中国的科幻文学还处于一种很初步、规模很小的状态,长期从事科幻写作的 作家群体也很小,同时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三体》的爆红只是意外,这并不意味着科幻 文学的成熟。” 对未来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称,现在很多科幻影视项目都在运作之中,2019 年至 少有三四部高成本的、工业化的、按照好菜坞的工业标准去生产的科幻电影会上映,与观众见 面。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这个就是对科幻产业,尤其是科幻文学最有利的肥沃 的土壤。”刘慈欣说,即使目前对世界的影响力有限,但发展空间广阔,中国科幻产业仍有迎来 黄金时代的可能。 (摘编自马佳欣《刘慈欣:中国科幻产业需要共同守望“黄金时代》) 材料三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属于硬科幻系列,一般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士 创作完成的,普通人很难去理解,刘慈欣的《三体》已经在故事情节上实现了突破,但是还是有 很多读者表示读来吃力。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城,技术细节的想象 和运用确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但是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 性,忽略了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内部的冲突感不强,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 限于小众范围内,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 - 5 - 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需要对人类、对社会、 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而中国却更关 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 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 (摘编自吴苡婷《科幻产业的发展瓶颈问题剖析》)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 中国科幻大会上,与会专家们对中国科幻发展多年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同时也对科幻 资源稀缺等现实问题表示担忧。 B. 《2018 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8 年上半年原创科幻产业产值增长迅速,2018 年超越 2017 年的势头已经十分明显。 C. 中国的科幻文学现状是起步晚、规模不大、作家群体小,《三体》爆红有偶然性,不代表中 国科幻文学已经成熟。 D. 我国目前大部分科幻小说是由较高理工科背景的作者创作完成的,由于比较强调科学性而 忽略人文性,缩小了阅读的范围。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科幻优质资源总体稀缺的现状下,只有聚合有限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科幻 产业才有可能向前发展。 B. 对于科幻文学的前景和中国科幻影视的发展,刘慈欣的态度不尽相同,说明他对中国科幻 产业的发展持审慎的态度。 C. 大量以科幻为内容的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教学课程的涌现,有望对当前科幻产业发展提 供有力的增长点。 D. 比起西方人关心文明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中国科幻作品关注的问题显得狭隘,这导致 其缺乏广泛号召力。 6. 发展科幻文学,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4. A 5. D 6. ①积极发展科幻教育,培育科幻文学后备力量;②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 业氛围和生态;③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 挥;④作家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⑤科幻文学要 关注技术细节,重视作品的人文性和叙事感;⑥增强科幻作品的文学性,关注社会自身的现 实问题。 - 6 -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 项,“同时也对科幻资源稀缺 等现实问题表示担忧”错误。结合“当前科幻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专家指出,我国科幻 优质资源总体上比较稀缺,管理部门、行业组织以及相关企业等,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 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分析可知,“同时也对科幻资源稀缺等现实问题表示担忧”中 的“表示担忧”属无中生有。故选 A。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D 项,“这导致其缺乏广泛号召力”错误。结合“比如西方人关心的问题是文明 冲突和人性的终极审判,而中国却更关注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冲突和国家的崛起。有广泛文化号 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进行观照、做出回应”分析,“这导致其缺乏广 泛号召力”说法过于绝对。故选 D。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 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 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 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 合“今年全国多地的高考试题出现跟科幻相关的作文或知识点,这些有望对科幻教育发展产 生积极影响,为科幻产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分析,积极发展科幻教育,培育科幻文学后备力 量;结合“有必要聚集整合有限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分析,要聚集整合有限 的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和生态;结合“要有持续的优质内容产出,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 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 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支持”分析,应给科幻作家营造更好的创作环境,让他们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作家出版界和网络阅读平台应当在挖掘有潜力的科幻作家上给予 支持;结合“科幻是科学与文学、科学与想象的边缘和交叉领城,技术细节的想象和运用确 - 7 - 实是有理工背景的人的一种优势,但是理工背景的人比较强调思维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忽略了 作品的人文性、叙事感,内部的冲突感不强,导致故事不是很好看。因此阅读范围仅限于小众 范围内,无法延伸到大众范畴”分析,科幻文学要关注技术细节,重视作品的人文性和叙事感; 结合“真正好的作品,仅靠技术细节是写不出来的,还需要更深刻的东西,需要对人类、对 社会、对世界、对宇宙的理解”“有广泛文化号召力的科幻作品应该对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 进行观照、做出回应”分析,增强科幻作品的文学性,关注社会自身的现实问题。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 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 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 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 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 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 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 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 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 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鼠疫(节选) 【法】加缪 报纸在老鼠事件里喋喋不休,对死人的事却只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 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不过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开始考虑问题了。但 只要每个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过三两个,便没有人想到要行动。其实,如果有谁想到把那些 数字加一加就好了,因为加起来的数字是触目惊心的。仅仅几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 加,而在那些关心此怪病的人眼里,很明显,那是真正的。贝尔纳·里厄的一位年龄比他大 得多的同行卡斯特尔,正好选在这个时刻,前来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么,里厄?” 卡斯特尔说。 里厄回答说:“我在等化验结果。” “我可明白,用不着化验分析。大约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见过几例这样的病,只不过当 - 8 - 时谁也不敢说出它的名字罢了。舆论,很神圣嘛:它说不要惊慌,千万不要惊慌。呵呵。里 厄,您和我一样清楚这是什么病。” 里厄在思忖。他从诊室的窗口眺望着远处俯瞰海湾的悬崖。天空虽然还呈蔚蓝色,但亮 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是的,卡斯特尔,”里厄说,“这难以置信。但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尔老大夫起身朝门口走去。他边走边说: “你知道人家会怎样回答我们:‘鼠疫在温带国家已经绝迹多年了。’” “绝迹,绝迹意味着什么?”里厄回答时耸耸肩。 “是啊,别忘了:大约二十年前,巴黎还发生过呢。” “好吧,但愿这次不比当年严重。不过这真难以置信。”里厄说完,便沉默下来。 疫情发展到现在,适才是里厄医生第一次承认“鼠疫”这个词。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暂 且把贝尔纳·里厄留在窗前,让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做些解释。天灾人祸本是常 见之事。然而当灾祸落在大家头上时,谁都难以相信那会是灾祸。人世间经历过多少鼠疫和 战争,两者的次数不分轩轾,然而无论面对鼠疫还是面对战争,人们都同样措手不及。里厄 大夫与我们的同胞一样措手不及,因此我们必须理解他为什么会焦虑不安而同时又充满信心。 就如同一场战争爆发时,人们会说:“这仗打不长,因为那太愚蠢了。”人们总是过高的看 待自己,他们认为天灾只是一场噩梦,很快就会过去。他们继续做买卖、准备旅行、发表议 论。他们如何能想到会有鼠疫来毁掉他们的前程、取消他们的出行、阻止他们的议论?他们 自以为无拘无束,但只要大难临头,谁都不可能无拘无束。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时,面对所谓“前景堪忧”的鼠疫,他几乎 感觉不出在他心里已产生了轻微的沮丧之情。他竭力回想着自己对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 数字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他想,在历史上大约发生过三十次大规模的鼠疫,大约造成一亿 人死亡。但死一亿人算什么?人只有在打过仗时才知道死人是怎么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时只 有被别人看见才受重视,分散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亿尸体也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 大夫不耐烦了。他这是在听任自己遐想,不应该这样。几个病例算不得,采取一些预防 措施就行了。不过必须抓住已知的情况不放:昏迷、虚脱、眼睛发红、口腔肮脏、淋巴结炎、 极度口渴、谵语、身上出现斑点、体内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现这一切之后……这一切之后, 里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正好成了他在手册里列举症状后写下的结束语:“脉搏变得 极为细弱,稍一动弹就骤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状之后,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 的病人——这是准确数字——都按捺不住去做这个难以觉察的动作,加速他们的死亡。 - 9 - 大夫仍在凭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这面却还能听见“鼠疫”这个 词在屋里回荡。这个词不仅有科学赋予的内涵,而且有一长串与这个平静祥和、与世无争的 城市很不协调的图景:肆虐的雅典连鸟儿都弃它而飞;中国的许多城市满街躺着默默等死的 病人;君士坦丁堡医院里硬土地上潮湿霉臭的病床、堆放在米兰的一片片墓地里的还活着的 人、惊恐万状的伦敦城里那些运死人的大车,还有日日夜夜到处都能听见的人们无休无止的 呼号。 就在这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鳞次栉 比的灰暗屋群后边涌动的大海才能证明,这世界上还有令人忧虑和永无安宁的东西存在。里 厄大夫凝视着海湾,不错,“鼠疫”这个词是说出来了;不错,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两 个人罹难。但那没关系,有办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应当做的,是明确承认必须承认的 事实,消除无益的疑心,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随后,假如鼠疫停止了——这最有可能——一 切都会一帆风顺。假如情况并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么是,知道是否有办法先处理它, 后制服它。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增大了。一台机锯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咝咝声从隔壁 的车间传了进来。里厄振作精神。坚定的信心就在那里,在日常的劳动中。其余的一切如系 游丝,都由一些毫无可取之处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里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 职工作。 里厄医生想到这里,大步流星地走出门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个也许会被认为不得体 的谏言与要求。 【注】①长篇小说《鼠疫》首版发行于 1947 年,选文刘方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总是过高的看待自己”、“无非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等表述一方面提醒着读者应 该及时审视自我,另一方面也点破了生命的虚无感。 B. 小说细腻描摹了里厄医生面对疫情从焦虑又乐观,到沮丧不安,再到回归理智、下定决心 面对灾难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强烈的抗争精神。 C. 在与卡斯特尔的讨论中,里厄医生两次“难以置信”的言语和“耸耸肩”这一细节描写, 都暗示了他此时和多数人一样,对可能发生的鼠疫感到惊异。 D. “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却死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报纸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用 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讽刺了媒体有意掩盖疫情的行为。 8. 下列与小说艺术特点有关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0 - A. 虽然作者是以里厄医生关于“鼠疫”的联想为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的,但他却能旁征博 引,借史诗般的悲壮话语,勾勒出跨越时空的人类苦难图景。 B. 选文建构多层象征,如“经历过多少鼠疫和战争”、“人只有在打过仗时”都在暗示残酷 的战争与鼠疫的对应关系,而这恰好契合了小说的创作背景。 C. 小说擅长营造反差。叙说口吻与故事的反差、人们的预期与即将到来的鼠疫的反差、惨烈 图景与平静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说在短小篇幅中迸发巨大张力。 D. 在其他译本中,画波浪线句也被译为“舆论不可惊动:不能慌乱,切不能慌乱”,这种翻 译虽然简洁有力,但两者相比,选文更生动,也更符合情境。 9. 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 的叙述者。作者这样安排对选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A 9. ①在后文说明叙事者就是里厄医生,可以给选文这样的大段心理描写提供合理性,使小说 更加真实可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使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③ 丰富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地反省,里厄 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 和惊异做些解释”。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掌握情况。作答本题时,需要学生认真研究 文本,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耸耸肩”表现的是里厄医生的不以为然,他并不认同“鼠疫已经绝迹”这个观点。 故选 C。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 项,“单一线索来展开叙事”表述有误。并非单一线索,小说中明显还有一条线索,即窗外 的景色。景色的变化与里厄医生的心绪变化相协,与小说的叙事节奏一致。如:“天空虽然 还呈蔚蓝色,但亮丽的色彩已经随着午,后的逐渐消逝而暗淡下来”;“ 里厄大夫在凭窗眺 望这座尚未起变化的城市”,“ 窗玻璃那面,天高云淡,春意盎然”,“在窗玻璃那边突然 - 11 - 传来一阵电车铃声,刹那间赶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 大夫打开窗户,街市的喧闹声骤然 增大了”。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情节特点及处理方法的作用的把握情况。作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掌 握情节特点,特别是叙述人称的作用,并对情节的作用熟练掌握。比如在内容上:刻画人物 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主题);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丰 富故事情节等。题干中说,本文节选自加缪的同名长篇小说。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里厄医 生终于承认,他就是故事的叙述者。首先在主题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使选文变成了带有 反思人性意味的心灵独白。正是通过真诚地反省,里厄医生找到了人性的弱点与光辉,实现 自我救赎。正如选文中所言“笔者对大丈夫心里的犹豫和惊异做些解释”。其次,在前文的 叙述中,始终以第三人称里厄来进行叙述,叙事口吻冷静客观,形成一种史诗的气魄。这不 仅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而且在交代后文的叙述者之后,使小说更加真实可信。此外,学 生如果从情节的波折性或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上进行阐释也是可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魏德深,本巨鹿人也。祖冲,仕周,为刑部大夫、建州刺史..,因家弘农。父毗郁林令德 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政清静不严而肃会兴辽东 之役,征税百端。于时王纲弛紊,吏多赃贿,所在征敛,人不堪命。唯德深一县,有无相通, 不竭其力,所求皆给,而百姓不扰。于时盗贼群起,武阳诸城多被沦陷,唯贵乡独全。郡丞 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每战不利,则器械必尽,辄征发于人,动以军法从事,如此者数矣。 其邻城营造,吏人递相督责,昼夜喧嚣,犹不能济。德深各问其所欲,任随便修营,官府寂 然,恒若无事。唯约束长吏,所修不须过胜余县,使百姓劳苦。然在下各自竭心,常为诸县 之最。 寻转馆陶长,贵乡吏人闻之,皆歔欷流涕。及将赴任,倾城送之,号泣之声,道路不绝。 既至馆陶,阖境老幼,皆如见其父母。有猾人员外郎赵君实,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 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自德深至县,君实屏处于室,未尝辄敢出门。逃窜之徒,归来如 市。贵乡父老,冒涉艰险,诣阙..请留德深,有诏许之。馆陶父老,复诣郡相讼,以贵乡文书 - 12 - 为诈。郡不能决。会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至,两县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贵乡吏人,歌 呼满道,互相称庆。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宝藏深害其能。会越王侗 征兵于郡,宝藏遂令德深率兵千人赴东都,俄而宝藏以武阳归李密。德深所领皆武阳人也, 念其亲戚,辄出都门,东向恸哭而反。人或谓之曰:“李密兵马,近在金墉,去此二十余里。 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其人皆垂泣曰:“我与魏明府同来,不忍弃去,岂 以道路艰难乎!”其得人心如此。后没于阵,贵乡、馆陶人庶,至今怀之。 (节选自《北史·魏德深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 政清静/不严而肃/ B. 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 政清静/不严而肃/ C. 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 政清静/不严而肃/ D. 父毗/郁林令/德深初为隋文帝挽郎/后历冯翊郡书佐/武阳郡司户/书佐以能迁贵乡长/为 政清静/不严而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汉武帝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后来职权逐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 行政长官。 B. 受诏:指奉皇帝的命令。“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C. 持节:“节”也叫符节,古代使臣奉皇帝命令出使外国,执此以为凭证或信物。 D. 诣阙:指奔赴朝廷。“诣”是“至、前往”的意思,“阙”本义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 楼,后可借指朝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德深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辽东作战时期,朝廷向各方征税,只有贵乡县百姓不用 竭尽全力就完成了朝廷的要求,百姓没有受到惊扰,对他感念至深。 B. 魏德深声名远扬,奸邪之人震恐。他任职馆陶县后,员外郎赵君实因曾与郡丞元宝藏相勾 结而心生恐惧,待在家中不敢出门;四处逃窜的人也纷纷回家了。 C. 魏德深管理有方,下属尽心竭力。修造城池期间,他约束负责的官员为避免使百姓劳苦, 要求在建造上无须超过别的县,官员都竭心尽力,是各县中最好的。 - 13 - D. 魏德深才能卓著,遭到宝藏嫉妒。他率领武阳籍士兵赴东都,元宝藏却凭借武阳归顺李密, 想借军士的恋家情绪使魏德深军队溃散,但士兵们都不忍离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必欲归,谁能相禁,何为自苦如此! (2)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答案】10. D 11. C 12. B 13. ①你们如果想归附他,谁能制止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 ②张良忍不住对秦王愤怒的情感,凭借他个人的力量,发泄在一次狙击之间。 ③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行,而 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 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 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 则。 “郁林令”为官职名,不应该断开,排除 A 项、C 项。 “贵乡长”为官职,是升迁的后的官职,和“迁”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句意:父亲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 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老百姓也恭敬他。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 项,“古代使臣奉皇帝命令出使外国”错误。持节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 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官名;保持节操。 故选 C。 - 14 -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 项,“四处逃窜的人也纷纷回家了”错误。结合原文“自德深至县……逃窜之徒,归来如 市”,“逃窜之徒”指的是逃犯,“归来如市”是指这些潜逃在外的犯人因受到魏德深的影 响,纷纷前来自首。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 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必”,如果;“归”,归附;“禁”,制止;“何为自苦如此”(宾语前置句)。(2) “忿忿”,愤怒不平貌;“以”,凭借;“力”,力量;“逞”,显示(自己的才能、威风 等),夸耀;“击”,狙击。(3)“是”,代词,这;“有本有原”,有思想根源;“怠”, 懒惰;“忌”,嫉妒;“修”,修养品行;“畏”,害怕。 【点睛】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 农。父亲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 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老百姓也恭敬他。正 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 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 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 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 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 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 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 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 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 - 15 - 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 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 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 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 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 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 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 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 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 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 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 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 - 16 - 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 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 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 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 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 C 错误。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 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 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 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 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 970 年 -1052 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 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 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古诗文填空。 (1)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2)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3)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__________________。《答司马谏议书》 (4)今君实所以见教者,__________________,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5)__________________,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伶官传序》 (6)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伶官传序》 【答案】 (1). 别时茫茫江浸月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4).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6). 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 17 -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茫”“唯”“谏”“逸 豫”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②得其尤绝者家焉. B. ①而.以圣人望于人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C. ①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②夫夷以.近,而游者重 D. ①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 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 析。 A 项,代词,他;兼词,于之,于此,在这里。 B 项,连词,表转折;假设连词,如果、假如。 C 项,连词,表并列。 D 项,代词,那;语气助词,表期望、期许,此处可以翻译成“一定”。 故选 C。 18.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求.其所以为舜者 求:探求 B.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病:缺点 C. 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 行:品行 D.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责: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 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 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 - 18 - 易判断出来。 C 项,“行”,结合“道德”分析,名词“品行”错误。句意: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 译为推广。 故选 C。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匹夫见.辱 见:被 B.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过:错误 C. 油然..而不怪者 油然:突然发生 D.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 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 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 易判断出来。 C 项,“油然”,结合句意: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分析,“突然发生”错误,应该译为自 然、从容,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故选 C。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故事:旧日的制度 B.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拊循:慰抚 C. 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 致仕:升职 D.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绥辑:安抚集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 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 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 易判断出来。 C 项,“致仕”,“升职”错误。应该为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 - 19 - 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句意: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 故选 C。 21.下列句子画线词语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君能下人 臣妾于吴者 B. 己未有善 外以欺于人 C.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岁廪穷人,吾给粟三千石而止 D. 民饥馑疾疠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画线词语活用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针对文言 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 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 项,名词作动词,礼下,退让;带着臣妾。 B 项,形容词作名词,优点;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C 项,形容词作名词,幽暗昏惑的地方;名词作状语,每年。 D 项,名词作动词,遭受饥饿,染上疾病;使动,使……惊恐。 故选 A。 22.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 B. 懦者必说于色矣 而世不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C. 灾未有巨于此矣 此子房教之也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何为久读此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 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 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A 项,结合“于草野之间”“于圯上老人”中的介词“于”分析,状语后置句。 B 项,“于色”,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 20 - C 项,“于此”,状语后置句;结合“也”分析,判断句。 D 项,“为”表被动,被动句;“何为”的正常语序为“为何”,宾语前置句。 故选 A。 2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委曲纤悉 必能信用其民矣 B. 是足为艺人矣 富人可寡出粟者几家 C. 明年春大疫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D. 有上请者或便宜 见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都不相同的一 组”,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 境。 A 项,“委屈”,古义:周到细密;今义:指事情的经过,底细等。 “信用”,古义:两个词,使……信服,使……为其所用;今义: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件 而取得的信任。 B 项,“艺人”,古义:多技能的人;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某些手工艺工 人。“富人”,物质资源富有的人群,衣食住行条件相对优越, 不为基本生活需要而忙碌奔 波。古今同义。 C 项,“明年”,古义: 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持法”,执法。古今同义。 D 项,“便宜”,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今义:常用于指东西价钱低廉等。“状貌”,形状外 貌。古今同义。 故选 A。 2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挑战着消费者的想象力;监管的无序和失措,则挑战着管理者 的信用和权威。 B. 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 - 21 - 高才能成功融资。 C. 东京审判用法律的手段审判和严惩了因指挥、发动和策划侵略战争而犯下反和平罪、战争 罪、反人道罪的战犯,伸张了正义。 D. 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 意功能的发挥,又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 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A 项,语序不当,“监管的无序和失措”语序不当,应该改为“无序和失措的监管”。 B 项,结构混乱,“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句式杂 糅,去掉“才能成功融资”。 C 项,“指挥、发动和策划”语序不当,应为“策划、发动和指挥”。 故选 D。 2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却不影响它会建构一个信仰中心。 ②儒教信仰缺乏宗教化的制度支撑,却制约于国家设置的宗教制度。 ③这一信仰中心,它能够囊括所有中国人的信仰。 ④这个信仰中心近似于“帝国隐喻”。 ⑤所以,以儒教为主流的中国信仰,也同样缺乏严格的制度宗教中心。 ⑥也就是说,传统中国缺失了一个制度化的宗教中心,却存在一个表达“帝国隐喻”功能的 信仰中心。 A. ③⑥⑤①④② B. ②⑤①④⑥③ C. ②⑤①③⑥④ D. ③④⑥①②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衔接排序能力。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 级为表达运用 E。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 - 22 - 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 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可知:从所给的句子看, 关联词语、指代性的词语都很多,反而容易造成干扰。从内容看,只要抓住几组词语就相对 容易判别:“宗教制度”“这一信仰中心”“帝国隐喻”。 ②⑤说儒教信仰缺乏制度,①转 折带出“信仰中心”,④⑥围绕“帝国隐喻”,据此可得出答案。 故选 B。 2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12 月 13 日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82 年前的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 40 多天 的大屠杀中,30 万 同胞横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 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 想起来总让人 ,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 告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 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任何时候,唯有铭记 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 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设立国家公祭日 5 年来,爱国情 感的力量在汇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惨绝人寰 百孔千疮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 惨无人道 百孔千疮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C. 惨绝人寰 满目疮痍 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 惨无人道 满目疮痍 肝肠寸断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 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 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惨绝人寰:意思是惨状几乎为世间所无,形容悲惨到了极点。惨无人道:意思是残酷到了没 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修饰“大屠杀”,用“惨绝人寰”。 - 23 - 百孔千疮:意思是原指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建筑物,描写它的损坏很严重,后指一些事情做 得很不好,漏洞很多;又指学习不好,各项基础掌握不扎实;还指甚生活非常困苦,是一个 多义词,含贬义。满目疮痍:意思是比喻眼前看到的都是灾祸的景象。结合“痛楚、生灵涂 炭”分析,到处都是灾祸的景象,选用“满目疮痍”。 痛彻心扉:指的是痛这种伤害,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肝肠寸断:意 思是指肝和肠断成一寸一寸,比喻伤心到极点,也形容饥饿到了极点。主要讲“每一次回想 起来总让人”很痛苦,选用“痛彻心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比喻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前车之覆, 后车之鉴:比喻以往的失败,应该拿来当作教训。主要讲“铭记历史”,不能忘记过去的教 训,选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故选 C。 四、作文(60 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过年包饺子是习俗,结婚闹洞房是习俗,搬家选日子是习俗……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 群,可能有不同的习俗。习俗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着社会风气;蕴含着丰富道理。有些 习俗值得继承,有些习俗需要改变。 【答案】例文: 习俗的坚守和改变并行不悖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习俗。习俗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着社会风 气;蕴含着丰富道理。而以年俗为代表的传统习俗,往往拥有超越的力量,它就像一种纽带, 让我们从四面八方归来与故乡温柔相拥,让我们经历岁月洗礼而仍然心有所牵。 世易时移,随着时代在发展,某些旧习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地方,被 称作“陋习”。习俗新旧交融,但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一种旧俗的不断更迭,自然有不少陋 习残存着。比如说劝酒拼酒,亲友聚会,必是一番热闹,吃喝闹事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说打 牌,过年图个痛快,打牌输赢无所谓,但也有人因赌博而背上累累负债;再比如说,攀比、 挥霍、人情红包、乱放烟花等…… 为了维护好传统节日,我们要坚决对陋习说“不”,但与此同时,但也要守护好习俗中 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地方。比如:过年的时候,清扫屋尘、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 糕、包饺子、舞狮子、拜年祝福、祭祖等,都是春节里非常热闹的事,也是千百年来为人们 - 24 - 所传承不息的优秀年俗。习俗中优质的东西被一代代华夏儿女接力传递着,历经几千年愈加 丰富,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浇灌到我们的血液里。无论你走世界的 哪个角落,当想到或看到这些习俗时,恐怕一定会想到那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文明古国。 去粗存精,移风易俗,这是我们的责任,而把优秀年俗传承下去,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使 命呢?遗憾的是,放眼望去,又有多少年轻人心甘情愿去做传承的事情呢?有人觉得故乡的 习俗土里土气,宁肯过感恩、圣诞赶时髦,也不愿意写春联、挂年画。我们常常鄙夷或厌恶, 因为讨厌的成本太低,根本不必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但年岁的概念之所以从上古时代就被定 义,延续四千多年而绵延不绝,有它独特而神奇的地方。 不可否认,不少流传下来的节俗已经变得不合适宜。比如放鞭炮烟火,曾经本来是非常 喜庆的事,皆因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升,这个节俗就变成了一种非必要 行为。以现在的标准衡量,很多地方的春节习俗都不太适应了,比如说压岁钱、包饺子、贴 春联等,但不适应并不意味着它们是陋习。 因此在移风易俗时,切忌一刀切式的移除,更不要打压式的宣传。传统节日并非斑斑劣 迹、一无是处,在现代中国有它的一席之地。不少人远离故乡已久,根本没有深入了解,更 无法深刻体会这些节日对于故土的意义,而仅仅是从主观和自己我认知上来判决这些年俗的 生死。这样的移风易俗,难免流于形式。 真正的好教育,是以反面宣传为辅,以正面宣传为主,移风易俗也不例外。既要贬低陋 习,也要弘扬新风,而后者才是重中之重。没有新风的宣传,没有优秀年俗的坚守和更迭, 陋习很容易卷土重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紧贴现实,透过我 们每个人都熟悉的年俗的变化,表现了社会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习俗是该坚守还是 摒弃,还是适时改变?对于习俗的坚守与改变,怎样才能做到并行不悖,既符合时代的发展 - 25 - 趋势,又丰富传统的内蕴?那就是——我们既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勇于拥抱 新时代,勇于接受新生事物。消失的只是旧有的形式;改变的只是习俗某些不合时宜的地方, 但不变的是对以“年俗”为代表的习俗的坚守、传承,不断丰富、丰富其内在的的文化底蕴, 让它绽放出时代的光芒。 立意角度: (1)坚守传统民俗,弘扬其内在的精华。 (2)对民俗的适当改变,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3)坚守民俗与适时改变并行不悖。 (4)习俗无论怎么变,不变的是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变的是亲情,是对家园的归属感,是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话题中心是关于习俗的传承和改变。范文《习俗的坚守和改变并行 不悖》,开篇引述题中观点句:习俗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折射着社会风气;蕴含着丰富道理。 有些习俗值得继承,有些习俗需要改变。然而作者的论证重点是将“坚守”和“改变”辩证 统一,也就是我们时常说的批判继承。文中分析了为什么要改变,因为“世易时移,随着时 代在发展,某些旧习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地方”,即要革除陋习。但作者 马上笔锋一转写道,“为了维护好传统节日,我们要坚决对陋习说‘不’,但与此同时,但 也要守护好习俗中有价值,有生命力的地方”。文章后面部分作者再次强调:在移风易俗时, 切忌一刀切式的移除,更不要打压式的宣传。传统节日并非斑斑劣迹、一无是处,在现代中 国有它的一席之地。即不能走形式,也不能采用野蛮的方式。总之,本文辩证分析了习俗的 “坚守”和“改变”两个方面,结构清楚,层次井然。 素材积累: 1.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 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 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2.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 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 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 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 - 26 - 的尊重。 3. 春节我们过了千百年了,但是很多人年年过年却从没想过“年”的“核心”在哪里。实际 上,不管是按照过年的传统,还是按照民俗学家的说法,春节的“核心”就在从除夕夜里 11 点到正月初一的凌晨 1 点这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家人围在一起 包饺子、吃饺子、守岁、吃团圆饭、放鞭炮辞旧迎新,这一系列的家庭活动,才是春节最核 心的部分,而背后体现出的亲情、团圆、团聚等等,才是春节最核心的价值。 4.很多人除夕之夜还在回家的路上,或者是只能初一才赶着回家,那么也就错过了春节的“核 心部分”和“核心价值”,这显然不符合我国农耕文化节日的传统习俗。所以不管是考虑民 意为重,还是从春节的“核心价值”出发,春节假期,都应该从除夕开始算,才更加合适。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