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01 KB
  • 2021-06-03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8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练)(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8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 夯实基础 1.【2018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 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 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 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 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 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 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 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 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 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 久之,以吏部..待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 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 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宋史·列传第七十九》) 【注】身言书判:吏部选官的一关,其内容,先试书判,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再察其身 言,身必体貌丰伟,苦须言辞辩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 正衣冠不见/ B.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 衣冠不见/ C.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 正衣冠不见/ D.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 衣冠不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 句中,“堂上”应做“布之”的补语,因为“恣兄弟择取”,与是否在“堂上”没有关系,以之修饰 “恣兄弟择取”没有意义,由此排除 A.D。“家居”指平时在家。“一人失所”已是“不使 ”的完整 的宾语,“家居”与“失所”不可以并列,所以排除 B.D。本句正确标点是: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 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州,几州之一。古代九州代指中国,指扬、荆、豫、青、究、雍、幽、冀、并等几个区域。 B.转对,是指唐宋时期,大臣们轮流到皇帝面前接受皇帝的询问,并指陈时政得失。 C.待制,官职名,唐诏京官五品之上值守中书、门下两省,宋因其制,扩至殿、阁。 D.吏部,是古代掌管文武官员任免升降的官署,与“户、礼、兵、刑、工”并称六部。 【答案】D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 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 项,错在“文武”,吏部只 管文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存很受赏识。他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后,受到太守寇准的厚待;后来,御史中丞王曙又多次推荐 他,让他担任殿中侍御史。 B.张存善于进谏。他请求恢复转对制度时,指出了拒受忠直之言的危害,同时还引用古代正直大臣进 谏的事例,开悟了皇帝之心。 C.张存秉性正直。黄德和诬陷刘平时,张存为之申辩,认为没有刘平,一定挡不住敌人,一定打不下 延州,从而使其冤情被昭雪。 D.张存有胆有识。契丹和元吴结盟后,他察知危险,建议注意河北城防;枣强河决口,洪水逼近冀城 时,他不肯迁走,以此来安定百姓。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 ②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商,而德和诛。 【答案】(1)我担心从今以后,忠诚正直的言论,与那些关于治乱安危的策略,就会隐藏起来无法传到陛 下耳中。(2)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才派遣文彦博查办,因此刘平得到(被)昭雪,而黄德和被处 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 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恐”,担心;“之”,结构助词,的;“理 乱安危之机”,治乱安危的策略;“蔽”,隐藏起来。第二句得分点:“其说”,他的意见;“始”, 副词,才;“按治”,查办;“由是”,因此;“得直”,得到(被)昭雪。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 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 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参考译文: 张存,字诚之,是冀州人。考中进士,担任安肃军判官。天禧年间,皇帝下诏要求铨司以身言书判选 拔官员,仅录取了两个,张存被选中了。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寇准是太守,对他非常赏识。御史中丞王 曙屡次举荐他担任殿中侍御史,升为侍御史。宋仁宗最初亲政,停止了让百官转对的制度,张存请求恢复 它。又说:“以前曹修古等人一同忤逆圣旨被罢官,布衣林献可因为呈上封事而被流放到险恶的地方,我 担心从今以后,忠诚正直的言论,与那些关于治乱安危的策略,就会隐藏起来无法抵达陛下耳中。”于是 引用周昌、辛毗的事例,以使皇帝明白过来。宋朝边境开战,他以天章阁待制的身份担任陕西都转运使。 黄德和诬陷刘平的时候,张存上奏说:“刘平与敌人作战,从早到晚,我们伤亡的与敌方伤亡的数目相当, 因为德和引兵后退,以致打了败仗。当时敌人的气焰很嚣张,如果不是刘平奋勇搏杀,那形势一定不能挡 住敌人;延州是一座孤城,如果不是刘平解围,那城一定不能守住。他牺牲在战场上,却不幸又被谗言和 奸人所困扰,边防的臣子恐怕从此不再有为守节而死的了。”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才派遣文彦博查问 惩办,因此刘平得到昭雪,而黄德和被处死。元昊想要归附,商议的人依然坚持攻打讨伐的策略。张存建 言,说:“战争不停止,百姓疲惫不堪。敌人既然有了悔过之心,尽管其名号还不正当,也很应当笼络控 制他。”升任龙图阁直学士,担任延州知州。因为母亲年老害怕远行,转调到泽州,回京后又做了待制。 契丹与元昊结为婚姻关系,阴谋互相支援,就聚兵到塞上而求取关南的土地。张存说:“黄河以北的城池 很长时间没有整治,应当对此留心。”于是让他担任都运使,在各州全都建城修城。入京担任开封府知府, 又出使黄河以北。王则造反,他因为没有发觉,降职做汀州知州。很久以后,以吏部侍郎退休。张存天性 孝顺友爱,曾管理蜀郡,得到奇异的缯文锦回来,他全都放在大堂上,任凭兄弟们挑选并取走。他收录照 顾本宗的亲属,给穷困的女子、寡妇办婚事,不让一个人没有安身之处。平时在家,不端正衣冠不见子孙。 举办宴会接待宾朋,他整天垂足正襟危坐,不曾歪过身子。枣强县河流决口,洪水直逼冀城,有人劝他转 移到其他地方,他说:“我的家,是大家都观望着的,如果轻举妄动,让全州的官吏百姓靠什么来安定自 己?”最终也没有转移。去世时八十八岁,谥号恭安。 2.【2018 届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时契丹寇陷河北数州,兵机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条贯。则天 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突厥叱利元崇构逆,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为元之。俄迁凤阁侍郎, 依旧 知政事。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 俾获其养。是时,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诉,元之 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 终不纳。由是为易之所谮,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 使充灵武道大总管。先天..二年,玄宗讲武在新丰驿, 召元之代郭元振为兵部尚书,复迁紫微令。避.开元尊号,又改名崇,进封梁国公。是时,上初即位,务修 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然纵其子 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时有中书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蕃人珍遗 事发上亲加鞫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居月余,玄宗将幸东 都,而太庙屋坏,上召宋璟、苏颋问其故,璟等奏言: “陛下三年之制....未毕,诚不可行幸。凡灾变之发, 皆所以明教诫。陛下宜愈崇圣德, 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上又召崇,对曰:“太庙殿本是苻坚时所造, 以臣愚见,旧庙既朽烂,不堪修理,望移神主于太极殿安置,更改造新庙,以申诚敬。车驾依前径发。” 上曰:“卿言正合朕意。”赐绢二百匹,车驾乃幸东都。因令崇五日一参, 仍入閤供奉,甚承恩遇。后又 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九年薨.,年七十二,赠扬州 大都督,谥曰文献。 (摘自《旧唐书·姚崇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 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B.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 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C.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遣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 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D.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 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天,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乱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B.避,避讳,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等多 种方式。如东汉时,为避皇帝刘秀的名,“秀才”被改成“茂才”。 C.三年之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对因丧守制期间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 详细规定,特别是还有官员“居丧三年”,必须停职守制的规定。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士人以及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 封王的贵族。姚崇因为曾经进封梁国公,所以他去世用“薨”。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D 项,士人之死叫“不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才华满腹,处事有方。契丹入侵,军务繁杂,他剖析决断极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 B.姚崇至情至性,正直为人。他为奉养母亲自请辞职,也因决定停办移派僧人遭诋毁而贬职。 C.姚崇勇担重任,但对儿子约束不严。他放纵儿子广树羽翼、收受贿赂,受到当时人的讥诮。 D.姚崇见识高妙,与众不同。他人视太庙倒塌为东行不样之兆,他能释疑解难,支持东巡。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B 项,姚崇只是被调动职务,“改为司仆卿,知 政事如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 ②凡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陛下宜愈崇圣德,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 【答案】(1)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 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2)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 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 参考译文: 姚崇原本名叫元崇,陕州硖石人。当时契丹来犯,攻陷河北多个州郡,军事要务堆积,姚崇剖析决断, 如水分流,都有条理。武则天认为他是个奇才,越级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当时突厥叱利元崇图谋叛逆,则 天不想元崇跟他同名,于是把元崇改名为元之。不久转任为凤阁侍郎,依旧执掌朝政。长安四年,元之因 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解职侍奉老母,言词极其悲伤,武则天不好违背他的心意,于是任命他为相王府长 史,不再执掌朝廷政事,使他得以奉养老母。当时,张易之请求把京城的十位大德僧人移派到他在定州私 自设置的寺庙里,僧人们极力诉说,元之决定停办此事。易之多次提出,元之终不接受。因此被张易之进 谗言诋毁,改任为司仆卿,依旧执掌朝廷政事,出任灵武道大总管。先天二年,唐玄宗在新丰驿讲习武事, 征召元之代替郭元振任兵部尚书,又升任紫微令。元之因为避开元尊号,又改名为崇,被晋封为梁国公。 这时候,玄宗刚即位,致力于兴立德政,军队国家的各种事务,多向姚崇询问。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 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但是放任 他的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广招宾客,收受他人财物的馈赠(受贿),因此受到当时人的非议。 当时中书赵诲受到姚崇的亲近信任,他接受外国人的珍贵礼物,事情被揭发,皇上亲自审讯,要将他下狱 处死。姚崇对他的罪行作了结案处理并上报天子,却又想营救他,皇上因此不高兴。姚崇从此感到忧虑、 恐惧,多次当面向天子请求让出宰相的官位。过了一个多月,玄宗将要巡幸东都洛阳,而太庙的房屋损坏 倒塌。皇上召见宋璟、苏颋询问原因,宋璟等报告说:“陛下三年服丧期未满,确实不宜离宫巡幸。凡灾 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 东巡洛阳。”玄宗又召见姚崇问道:“朕刚要从京城出发,太庙的房屋无故倒塌,这恐怕是神灵告诫朕不 适宜东行吧?”姚崇回答说:“太庙的殿堂本是苻坚时所造,依臣的愚见,旧的太庙既然已经倒塌,无法 修理,希望把太庙的神位迁移到太极殿安置,另外改建新太庙,以表达对先帝的真诚敬意。陛下的车驾应 当按原先的计划立即出发。”皇上说:“卿的话正符合朕的心意。”赐给姚崇绢二百匹,天子的车驾于是 奔赴东都。皇上又命令姚崇每五天一参见,仍然入内阁供奉,姚崇深受皇帝恩惠知遇甚厚。后来又被任命 为太子少保,姚崇因病没有受职。开元九年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朝廷赠给他扬州大都督,定谥号为文 献。 3.【2018 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按竺迩,雍古氏,隶皇子察合台部。尝从大猎,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爱 之。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西和州,宋将强俊领众数万,坚壁清野, 以老我师。按竺迩率死士骂城下,挑战。俊怒,悉众出阵,按竺迩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夺其城。伏兵 要其归,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擒俊。师还原州,降民弃老幼,夜亡走。众曰:“此必反也,宜诛之 以警其余。”按竺迩曰:“此辈惧吾驱之北徙耳。”遣人谕之曰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 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皇兄嘉其材勇,赏赉甚厚,赐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帅。 丙申,大军伐蜀,出大散关,分共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期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兵为先锋,破 宕昌,残阶州。略定龙州。遂与大散军合,进克成都。丁酉,按竺迩言于宗王曰:“陇州县方平,人心犹 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宣得良将以镇之。”宗王曰:“安反侧,制寇贼,此上策也, 然无以易汝。”遂分蒙古千户五人,隶麾下以往。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 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亲王有异谋者,其将阿蓝答兑、浑都海图据关陇。时按竺迩以老,委军于其子。 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西讨。按竺迩曰:“今内难方殷,浸乱关陇,岂臣子安卧之时耶?吾虽老, 尚能破贼。”遂引兵出删丹之耀碑谷,从阿曷马,与之合战。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 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四年,卒,年六十九。延祜元年,封秦国公,谥武宣。 (选自《元史·按竺迩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等若走以军法胎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 B.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 归/ C.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厂保无 f 出朗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 归/ D.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 归/ 【答案】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卯,干支之一,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干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法 并行。 B.雍古氏,雍古是元朝时的部落,以部落为氏。“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多以远祖食邑 的地名表明。 C.拜,按照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有拜相封侯之说,如“以相如功大拜为 上卿”。 D.大散关,又称散关,是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的咽喉,南宋诗人陆游曾有“铁马秋风大散 关”之咏。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干支不只用于纪年,还可以纪月、日、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竺迩作战有谋,分兵攻打西和州,面对宋将强俊坚壁清野的战术,采用骂城激将,奇兵夺城,伏 兵阻截的战术,最终取得胜利。 B.按竺迩治境有术,率领军队回到原州,面对降民的出逃和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没有杀一儆百,而是 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C.按竺迩安边有功,在按竺迩的建议下,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严加侦查、巡逻,最终西南边 境得以安宁。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理 解错误。“隶麾下以往”应理解为隶属于按竺迩部下前往,“严加侦查、巡逻,最终西南边境得以安 宁”这些也是按竺迩部署的。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以镇之。 ②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 【答案】(1)陇地的州县刚刚平定,人们仍然怀有二心,西汉阳处在陇蜀交通要道,宋和吐蕃他们便于入 侵,应该选拨良将来镇守这个地方。 (2)恰逢刮大风,白天变得昏暗,一直战斗到晡时,大败叛军,斩首不计其数。捷报传至朝廷,皇帝下诏 书褒奖赞美他,赏赐弓箭锦衣。 参考译文: 按竺迩,雍古氏,隶属于皇子察合台部。曾经跟随皇子打猎,有两头老虎突然奔出,按竺迩射死了两 头老虎,因此凭借善射而得名,皇子很器重他。 太宗即位,尊称察合台为皇兄,任命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打西和州,宋将强俊带领数万士兵, 坚固壁垒,清除郊野,来使我军倦怠。按竺迩率领敢死队在城下叫骂,挑衅敌方出战。强俊大怒,带领全 部士兵出战,按竺迩假装逃跑,强俊追赶他,因而用奇兵夺取他们的城池。埋伏军队半路拦截他们回来的 队伍,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捉住强俊。军队返回原州,投降的百姓抛弃老人孩子,连夜逃跑。众人 说:“这些人一定会造反,应该诛杀他们来警告其他人。”按竺迩说:“他们是惧怕我们驱赶他们向北迁 徙罢了。”派人告诉他们说:“你们如果逃走,就按照军法处置,父母妻子儿女一并诛杀。你们如果归顺, 保证你们不会有任何问题。等到明年草青的时候,备办酒肉在这里迎接军队。”老百姓都回来了。皇兄嘉 奖他的才能勇气,赏赐他非常优厚, 赐名拔都,征拜他为征行大元帅。 丙申,蒙大军攻打蜀地,从大散关出军,分出兵力让宗王穆直等率一军从阴平郡出发,约定在成都会 师。按竺迩率领炮手为先锋,接连攻破宕昌、阶州,攻克平定龙州,于是与大散关蒙军会合,进军攻打成 都。丁酉,按竺迩对宗王说:“陇地州县刚刚平定,人们仍有二心,西汉阳处在陇蜀两地的交通要道,宋 和吐蕃便于入侵,应该选拔良将来镇守这个地方。”宗王说:“安定不顺服的民众,打击贼寇乱贼,这是 上策,然而没有人能代替你。”于是派出五名蒙古千户,归到按竺迩的部下,前往那里。按竺迩命令侯和 尚向南戍守沔州的石门,术鲁向西戍守阶州的两水,谨慎侦查,严格巡逻,西南各州不敢侵犯。 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亲王中有反对世祖者的人,他们的将领阿蓝答儿、浑都海企图占据关陇。 当时按竺迩已经老了,已将军队交给他的儿子。皇帝派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向西征讨。按竺迩说: “现在内部灾难正多,侵扰关陇,难道是臣子安卧的时候吗?我虽然老了,还可以杀敌。”于是领兵从删 丹县的耀碑谷出发,跟随阿曷马,和他合力并战。恰逢刮大风,白天昏暗,一直战斗到晡时,大败叛军, 斩首不计其数。捷报上传至朝廷,皇帝下诏书褒奖赞美他,赏赐弓箭锦衣。中统四年,按竺迩去世,六十 九岁。延祐元年,封为秦国公,谥号“武宣”。 临门强化 1.【2018 届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综合考试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 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客车 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 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 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 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曰再三,为感动太息。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应天十府。属吏 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 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 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 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 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 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掩,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 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注:①脱粟:糙米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B.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C.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D.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 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是表扬他 忠诚耿直。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 选项找出即可。题中 A 项,错误,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点睛:照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以表示“举荐”的意思),因而称为“解”;元:第一名的意 思;解元:直译为地方解送的举人考试中的头一名。在中举的举子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 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为政清廉,都御史从淳安县经过,海瑞招待简陋,让鄢懋卿非常愤恨,但也只能收敛威风离开。 B.明世宗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却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 地上,下令左右把他抓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雷厉风行,有些奸民乘机告状,朝中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帝还是下诏书褒奖海 瑞。 D.高拱在海瑞任南京粮储之职时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 瑞于是告病还乡。 【答案】D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 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 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 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②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 【答案】①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 把红门改漆成黑色。②(房寰)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 瑞。 【解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① “惮”,害怕;“墨者”,贪污的人;“朱丹”,漆成红色;“黝 之”漆成黑色;② “先发”,先发制人;“再”,两次;“疏”,上疏;“丑诋”诽谤诬蔑。文言文 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 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 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 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 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 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考中乡试,代理南平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 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鄢懋卿巡察经过, 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海瑞)直言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平时听说 过海瑞的名声,因此收敛威风离开了。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 致志地斋戒祈祷。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祥瑞之物,礼官总是上表致贺。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 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皇帝拿到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人说:“快把他逮 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 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儿女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 会逃跑的。”皇帝听了默默无言。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来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 (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安抚应天十府。下属的官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 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有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监管织造的宦官,因 海瑞来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贫苦百姓是 被豪富兼并的土地,海瑞全部夺回来交还原主。他下达命令像暴风发作一样气势猛烈,主管官吏战战兢兢, 奉行不悖,有势的豪强甚至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奸民多乘机告状,所以世家大族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 枉的。海瑞又裁减节约驿站系统多余的费用。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一概不许设宴款待,因此怨言很多。 都给事中舒化告发海瑞迂腐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许的 诏书褒奖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调去视察 南京粮储。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 海瑞于是告病还乡。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朝政的人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各主 管官员向来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矫正弊端。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先发制人,给事中钟宇 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职,皇帝劝慰挽留,不同意,万历十 五年,海瑞死于任上,赠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2.【2018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兢,汴州浚仪人。少厉志,贯知经史,方直寡谐比,惟与魏元忠、朱敬则游。二人者当路,荐兢才 堪论撰,诏直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神龙中,节闵太子难,奸臣诬构安国相王与谋,朝廷大恐。兢上言:“相王仁孝,遭荼苦哀毁,以陛 下为命,而自托于手足。若信邪佞,委之于法,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 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伏愿陛下全常棣..之恩,慰罔极之心,天下幸甚!”累迁起居郎。寻以母丧去官。 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有诏拜谏议大夫,复修史。睿宗崩,实录..留 东都,诏兢驰驿取进梓宫..。以父丧解,宰相张说用赵冬曦代之。 始,兢在长安、景龙间任史事,时武三思、张易之等监领,阿贵朋佞,酿泽浮辞,事多不实。兢不得 志,私撰《唐书》、《唐春秋》,未就。至是,丐官笔札,冀得成书。诏兢就集贤院论次。时张说罢宰相,在 家修史。大臣奏国史不容在外,诏兢等赴馆撰录。进封长垣县男..。久之,坐书事不当,贬荆州司马,以史 草自随。萧嵩领国史,奏遣使者就兢取书,得六十余篇。累迁洪州刺史,坐累下除舒州。天宝初,入为恒 王傅。虽年老衰偻甚,意犹愿还史职。李林甫嫌其衰,不用。卒,年八十。 初与刘子玄撰定《武后实录》,叙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颇言“说已然可,赖宋璟等邀励苦切, 故转祸为忠,不然,皇嗣且殆。”后说为相,读之,心不善,知兢所为,即从容谬谓日:“刘生书魏齐公 事,不少假借,奈何?”兢日:“子玄已亡,不可受诬地下。兢实书之,其草故在。”闻者叹其直。说屡 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世谓今董狐云。 (节选自《新唐书·昊兢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B.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C.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D.伤陛下之恩/失天下/望自昔翦伐宗支/委任异姓未/有不亡者/子弟/国之根源/可使枯竭哉/ 【答案】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棣,即《小雅·常棣》,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人宴会兄弟时,歌 唱兄弟亲情的诗。 B.实录,古代编年体的一种,专门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一般以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为书名,也 有以王朝命名的。 C.梓官,指我国古代皇帝、皇后的棺柩,如:《晋书·帝纪》“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内外肃然, 乃奉梓官还邺。” D.县男,爵名,唐始置,从五品,金、元沿置,明废;秦汉时二十等爵制内无“男爵”,“县男”跟 “男’’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兢读书广泛,为人正直。他从小就有抱负,精通经学和史学;他只和魏元忠、朱敬则交朋友,这 两人当宰相后,向朝廷推荐吴兢写国史。 B.吴兢忠于国家,议事无畏。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相王参与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为相王辩 解,劝皇上消除疑虑,保持了朝政稳定。 C.吴兢修史严谨,不阿权贵。武三思等人主管修史的时代,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记事多不真实, 吴兢不满意,就私撰《唐书》等史书。 D.吴兢修史不顺,仕途坎坷。母亲、父亲的去世让他离职中断修史;仕途上先因被判记事不当而遭贬, 又在洪州刺史任上受牵连而被贬舒州。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保持了朝政稳定”文中无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服除,自陈修史有绪,家贫不能具纸笔,愿得少禄以终余功。 ②说屡以情蕲改,辞日:“徇公之情,何名实录?”卒不改。 【答案】(1)守丧期满,他自称写史书有了头绪,家穷不能备办纸和笔,希望给一点俸禄来完成剩余的工 作。(2)张说多次凭感情请求他改写,他推辞说:“照顾您的私情,那叫什么实录呢?”终于没改。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 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服除,守丧期满;具,备办;少禄,一点俸禄;终,完成;蕲,通“祈”, 祈求;辞,拒绝,推辞;徇,顺从;名,取名,命名,叫。 参考译文: 吴兢是汴州浚仪县人。从小很有抱负,同时精通经学和史学,他的正直很少有人比得上。他只和魏元 忠、朱敬则交朋友,这两人当了宰相,推荐吴兢的才华能写国史,朝廷命令他在史馆任职,写国史。后升 任右拾遗内供奉。神龙年间,节闵太子之乱,奸臣诬陷安国相王参与了阴谋,朝廷大惊。吴兢上奏说:"相 王仁慈孝顺,遭受苦难悲伤,和皇上相依为命,认为自己和皇上情同手足。如相信奸臣,把他杀死,会有 损皇上的仁德,使天下人失望。历来杀死骨肉,任用不同姓的人,没有不灭亡的。儿子兄弟就是国家的树 根和河源,怎能杀死他们呢?希望皇上能保全兄弟情谊,安慰被谗言诬陷的弟弟,这是国家的万幸!"他多 次升官后任起居郎。不久他因给母亲守丧离职。守丧期满,吴兢自称写史书有了头绪,家穷不能备办纸和 笔,请求给一点俸禄来完成剩余的工作。皇帝下诏封为谏议大夫,又写国史。唐睿宗去世了,皇帝实录留 在洛阳,有诏命吴兢乘驿车取回放进灵柩中去。他又因父亲去世离职,宰相张说任命赵冬曦取代他。当初, 吴兢在长安、景龙年间任史官,当时武三思、张易之等人主管修史,史官多阿谀权贵讨好佞臣,编造吹捧, 记事多不真实。吴兢不满意,私下撰写《唐书》、《唐春秋》,没写完。到这时,求官职领俸禄买纸笔,想能 把书写成。有诏命吴兢等到史馆里去写。升任长垣县男爵。一段时间以后,因被判记事不恰当,贬任荆州 司马,他将史书草稿带着赴任。萧嵩主管编史书后,上奏派使者到吴兢那里去拿书槁,得到了六十多篇。 他多次升官后任洪州刺史,因受牵连贬为舒州刺史。天宝初年,进京任恒王傅。虽然年老体衰背驼得厉害, 心里还想再任史官。李林甫嫌他衰老,不任用他。后去世了,享年八十岁。他最初和刘子玄编撰《武后实 录》,记载张昌宗引诱张说为魏元忠事作伪证,写道"张说已同意了,靠宋璟等人拦着苦劝,才改变主意进 忠言,不这样,皇族就危险了"。后来张说任宰相,看了这话,心里不高兴,知道是吴兢写的,就乘便假装 对他说":刘子玄记魏齐公的事,一点不顾我的面子,怎么办呢?"吴兢说:“刘子玄已去世了,不能在土 里受冤枉。那是我写的,草稿还在。”听说的人都赞叹他的耿直。张说多次凭感情请求他改写,他推辞说: “照顾您的私情,那叫什么实录呢?”终于没改。当时人称他为当代的董狐。 3.【2018 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 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 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 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 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 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 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 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吕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 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 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 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 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 大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 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 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 行分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史官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 B.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 能正直”。 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朝廷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 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 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 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避讳,是对君主、尊长,而不是所有历史人物;讳不是史家写法, 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现象。故选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 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 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 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答案】C 【解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 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C 项,“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 军举荐为盟主”说法错误,盟主为袁绍,非曹操。故选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②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答案】①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 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或者“能否使国家 安定,估计就取决于你了”) ②众人都替毕谌担心,太祖(或:曹操;或:曹公)说:“那个人对他的父母(都如此)孝顺(有孝心), 难道不也会对君主忠诚吗?(怎么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渴求(寻求)的人才啊。”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 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 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汉代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曹操)年少时 候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 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 (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 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 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察举孝廉被推荐为郎(帝王侍 从官的统称),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县令,被皇帝征召授予为议郎。 广和年末,黄巾军起事。太祖被授予骑都尉一职,讨伐颍川的反贼。后来又升迁为济南相,济南境内 有十多个县,县官们大多迎合附和君主的内外亲族,贪赃受贿,行为卑污,名声败坏,于是太祖上奏朝廷 免去其中八个县的县官;禁止断绝了过分的不合礼制的祭祀,为非作歹的人向外逃离,郡县之内都很恭敬。 过了较长的时间,征召太祖为东郡太守;太祖没有前去就职,称病回到家乡。 金城边章、韩遂刺杀了刺史太守后,发动叛乱,统率十多万人马,天下不安宁了。朝廷征召太祖为典 军校尉。正赶上汉灵帝驾崩,太子继承皇位,太后上朝处理政务。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计划除掉宦官,太后 不听建议,何进于是召见董卓,想要以此威胁太后。董卓到了之后就废黜皇帝为弘农王,而后推立汉献帝 即位,于是京城出现大乱。董卓上表举荐太祖为骁骑校尉,想要跟他商计事情。太祖却改名换姓,暗中向 东回归故里。 董卓于是杀掉太后和弘农王。太祖到了陈留,分散家中财物,来组织义兵,将要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春天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一个时间一同起兵, 军队各有数万人,推举袁绍为义兵盟主。太祖以奋武将军职位行事。 建安元年春天正月,太祖军队到了武平,太祖将要迎接天子。汝南、颍川的黄巾军何仪、刘辟、黄邵、 何曼等人,各自率领数万人马,当初响应袁术,后来又依附了孙坚。二月,太祖进军讨伐并打败了他们, 杀死了刘辟、黄邵等,何仪和他的手下也都投降了。天子封太祖为建德将军,升迁为镇东将军,封为费亭 侯。天子授予太祖节钺,总领尚书省的事物,后来授予太祖大将军,封为武平侯。 当初,太祖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后,张邈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 弟、妻子、儿女;太祖打算拜别遣还毕谌,说:“您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您可以离去。”毕谌顿首向太祖 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太祖离开后,毕谌就逃还了东平。等到吕布被打败, 毕谌被太祖军队生擒了。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曹操说:“这个人能对他的亲人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 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啊。”于是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十三年春季,汉朝免去三公官职,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夏季六月的时候,任命太祖为丞相。 高考提升 1.【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 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 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 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 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 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 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 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 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 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 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两个地名(“他境”“吾境”); 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报、藏、廋、索”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 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橐中物”这两句,其他的就好断了。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题目给出的大多是常见的传统文化现象,考生可采取课内常识回顾 法来判断对错。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 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 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 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 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 州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 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 述,可知“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 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 与事件出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答案】(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 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救正, 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 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 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 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 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 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 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 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 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 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 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 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 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 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 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 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 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 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 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 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 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 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 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2.【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 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 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 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 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 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 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 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 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 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 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 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 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 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 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 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 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 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 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 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 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 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 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 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 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 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 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 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 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胜”,禁受得住;“龃 龉”,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动词,装进去;“示”, 给……看。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中”“ 登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 中”“登云”。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 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 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 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 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 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 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 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 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 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 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 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 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 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 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 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3.【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 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 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 三代作服,为益敬也,首服足以修敬,而不重也,身服足以行洁,而不害于动作。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 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②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润湿,不能及也; 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 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 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 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 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 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情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 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义,属于山东卷必考考点,题型稳固。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 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 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 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 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 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本题 B 项可采用课内推断法和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法;A 项、D 项可采用语境推断法,将词义代入选文可知解释正确;C 项可采用课本推断法,《屈原列传》中有“屈 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句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 表转折,但、却。A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 介词,对于/介 词,从;C 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采用的是山东卷传统题型,四个选项各考查一个虚词,每 个虚词列出两个句子,一个句子选自考题所给文本,另一个句子选自课内。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课内 后课外,由课内推知课外。如 D 项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而”表转折,可译为“却”,将这个 义项代入“关市讥而不征”,可发现解释正确,据此就可以判断出本题的答案。虚词类题目复习时要认 真积累考纲规定的常用 18 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还要注意到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 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①词性 分析法,②位置分析法,③温故求新法,④语境判定法,⑤语法切入法,⑥标志识别法。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延续了 2015 年本考点题型,选取文本中的一句话,以客观题的 形式考查。指向明确,难度适中。解答这类题目常用的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 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 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本题画线句子可根据文意断句,也可利用句子结构特点断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德义而 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 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 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 治主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 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 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属于山东卷必 考内容,采用的是传统的题型。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 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 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 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 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本题考向明确,难度适中,四个选项覆盖全文,A 项和 B 项信 息在选文第一段,C 项信息在选文第二段,D 项是对全文的概括。设误点在于曲解文意,也属于凭空添 加,无中生有,是山东卷本考点命题常见形式。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答案】(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解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是山东卷高考必考内容。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 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或三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考向明确。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 虚词、固定句式,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句子翻译题目更突出了 对虚词的考查,如“其”“为”“以”等,并且有两个句子涉及到了反问句,“不亦难乎?”“君子独不 欲富与贵乎?”而对实词的考查有所不足。另外,由于文本本身倾向于议论说理,句意理解有一定难 度,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找出关键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等方法进行翻译。一般来说,对 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 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 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 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 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 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 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 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 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 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不居住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的人,是因为要避风雨;不挖洞穴 居的人,是因为要避开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 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 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 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 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 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 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主公希望招徕诸侯,不是很难吗?您的话过分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游 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使 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然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奢求富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身, 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 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 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齐 不会侵凌我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