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00 KB
  • 2021-06-03 发布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2020 学年度沈阳市郊联体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试题 语文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试卷满分 150 分 命题人:沈阳市第五十一中学 注意事项: 本试卷有第 I卷和第 II 卷两部分组成。第 I 卷和第 II 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 2B 铅笔按题号 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第 I卷和第 I1 卷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 I 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9 题,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 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人不仅凭借劳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实现社会财富的创 造和积累,而且,在根本上,人最终也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本质。因此,在马 克思恩格斯看来,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不仅意味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且,真正 自由的勞动将构成人的第一需要。日常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劳动,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有赖于勤 勉而高效的劳动。在劳动的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合作都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 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造就美德。 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 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之所以需要引起、调整和控制这种过程,在根本上,是 因为人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的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要求。然而, 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如果劳动 者的技艺不够精湛或有效,那么,随着人们所需生活资料越来越多,社会将越来越可能出现 普遍的困乏。如果劳动者的技艺不够丰富或广泛,那么,社会成员所期待的美好生活也就无 法实现。 因此,劳动需要技艺。亚里士多德说,“技艺”就是劳动或制作这类活动的美德。一旦 某人作为劳动者而开始行动,他就必须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好的劳动”,即技艺精湛的 劳动。而且,也只有当他真正展示出高超、精湛的技艺,使得劳动富有成效,他才能配称为 卓越或优秀的劳动者。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当然需要认真地钻研、反复地练习,探索有效 - 2 - 的途径,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它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劳动。随着劳动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社 会的劳动发展,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开始发生,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协作开始运行,越来越 庞大的社会工程开始出现。对于任何单个的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 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面对这样的客观状况,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 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 节意义。此时,如果他不选择积极的合作,不与他人保持团结,不积极参与既有的分工与协 作,不愿作出相应的奉献和适当的牺牲,那么,他就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能力、实现 自己的劳动目标,也不能充分获得他人的社会承认,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所以,从根本上讲,现实的劳动要求使得劳动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团结和社会 凝聚的必要性,使得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在广泛而深度的 社会联系下,不仅劳动者个体之间,而且劳动者个体与群体之间都将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 上更加一致。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 品质。 (摘编自李义天《劳动造就美德》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足够生活资料来满足自身生活要求,故需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间 物质变换过程。 B. 劳动者在努力让自己的劳动成为技艺精湛的劳动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 求精的美德品质。 C.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个劳动者只有与他人团结协作,作出一定的奉献牺牲,才可能实现自 己的劳动目标。 D. 在现实的劳动要求驱使下,劳动者自觉参与社会协商与社会合作的过程中,从而形成友善、 互助等美德。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总书记的论述,揭示劳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从劳动者自身的技艺、劳动者与他人的合作两个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证。 C.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观点鲜明,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D. 文章多处引述名人的言论或观点,不仅丰富了内容,也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 3 -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劳动不仅是人满足最基本生存需要的手段,也是实现人之为人自由本质的途径。 B. 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一种美德。 C. 随着现代社会的劳动发展,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 D. 涂尔干指出,劳动者将会越来越依赖社会和他人,成为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项,“从而形成友善、互助等美德”说法不正确。由原文“相应的,他们也就更可能形成宽 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质”可知,是“更可能形成”,说的只是一 种可能。D错误。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错误。文章采用的是总分式结构:第一段总说“劳动…… 造就美德”,二三段论述在提升劳动技艺过程中培养自身坚忍不拔、精益求精的美德品质, 四至六段论述劳动分工与协作过程中培养宽容、友善、互助、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的美德品 质。C错误。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 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A项,正确。 - 4 - B 项,“高超、精湛的技艺不仅是实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错误,由原文“然而, 如果劳动者缺少基本的技艺,那么他们的劳动就无法实现‘物质变换’这个目标”可知,实 现“物质变换”的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基本的技艺”,而不是“高超、精湛的技艺”,选项 偷换了词语。B错误。 C项,“单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错误,由原文“对于任何单个的 劳动者而言,要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完成某项任务,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可知,“单 个的劳动者已经没有可能依靠自己完成某项任务”说法过于绝对。C 错误。 D项,“涂尔干指出”理解有误,结合原文语句“正如法国学者涂尔干指出的那样,劳动者个 体将会越来越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相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依赖性,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作为 某个集体或整体的环节意义”可知,涂尔干说的是劳动者的主观意识与感受,而并非“涂尔 干”自己的观点,选项曲解文意。D 错误。 故选 A。 【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 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 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 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 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实地探访聚集了大批陪读家长的毛坦厂镇,探求当地真实的“高考 生态”。 陪读妈妈:黄晓,今年 43 岁,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任务”除了陪读上高二的 18 岁 儿子,还需要照顾好因儿时发烧而失去自理能力的 22 岁女儿。黄晓租住的房子是两室一厅, 一年房租 2 万。虽说要带着女儿重新适应新环境,但黄晓只要想到能每天和儿子见面,心里 就很幸福。在毛坦厂陪读的日子里,黄晓每天不到 6 点就要起床给儿子烧早饭。黄晓说,自 己除了洗衣做饭,就是照顾女儿,而做饭一般都是烧儿子或者女儿喜欢吃的,“晚上 11 点多 放学回来,我还煮面给他吃”。黄晓心疼儿子,考试后,从不主动问成绩。“看他脸色就知 - 5 - 道他考得好不好。”她说。儿子晚上回家后学习一般会到 12 点半,而她也会等到儿子睡了之 后再休息。 陪读 8 个孙辈的七旬奶奶:一间约 20 平方米的出租房里,74 岁的陪读奶奶李仁珍正坐在 床边听着收音机,她孙子徐鹏是毛坦厂中学的高一学生。20 多年前,不到 50 岁的她在老家开 始了陪读生活。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毛坦厂陪读,上一次是小孙女读高中时。在李仁珍看来, 她不愿给晚辈添麻烦,“陪读”孙辈也是为了给子女们减轻压力,所做的事就是照料生活, 帮孙辈洗衣、做饭,陪读 8个孙辈也并非值得一提的事。除了吃午饭、晚饭时在家里的 20 分 钟外,要到晚上 11 点放学后,李仁珍才跟徐鹏有独处的机会。她坦言,因为孙辈平时课余时 间少、功课多,这些年陪读,自己很少主动跟孙辈交流,“怕打扰他们学习”。 (摘编自澎湃新闻) 材料二: 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学子前来备战。 近日,记者来到毛坦厂镇发现,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预定火热。在毛坦厂镇的一 家托管中心,二层的楼房被隔成数个单间,每个单间里都配有床铺桌椅,这里的房间已经被 预订过半,有些学生已经将物品搬进寝室。在开学前,这里将住满学生,托管老师会代替孩 子们的父母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 据了解,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大概在 25000 到 30000 元人民币之间,价格根据所 选房间的大小而定,费用包含房租、伙食以及洗衣服等服务费用。 暑期放假,学生们在补习功课,家长则选择在小镇上做生意或者在服装加工厂打工,利 用放假的时间工作赚钱,以此补贴家用。据了解,在服装加工厂通常按件计费,多劳多得, 尽管收入不高,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 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求学,这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 读经济”。 (摘编自《安徽毛坦厂: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陪读现象对 2003 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 果显示如下: 陪读现象是否普遍 非常普遍 19.61% 普遍 50.81% 一般 21.81% 不普遍 7.81% - 6 - 陪读的主要阶段 小学 36.31% 中学 54.11% 大学本科 8.41% 研究生 1.21% 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 帮助大 44.51% 帮助小 37.11% 没有帮助 10.11% 起反作用 8.31% 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压力大 67.01% 一般 28.01% 压力小 3.31% 没有压力 1.71% 陪读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 降低孩子的自理 能力 72.91% 影响孩子的交往 能力 48.91% 导致孩子自律 能力差 44.61% 造成孩子好逸 恶劳 28.51% 对陪读的态度 赞成 24.91% 反对 37.71% 不好说 37.41%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根据陪读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临时性陪读、阶段性陪读、隐匿性陪读、全程性陪读 等几类。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 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均衡的推进,教育资源校际、城 乡、区域间不均衡的状况已经大大改观,但优质教育资源的高位均衡距离公众期待仍有差距。 良禽择木而栖,望子成龙的家长自然也会择名校而居。再加上部分家庭对于升学与应试的过 度追求、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该由父母包办的错误教育观和成长观,家长也就被裹换进 陪读队伍。 (摘编自赵婀娜《读懂“陪读大军”背后的教育焦虑》《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陪读家长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的生活,而在学业上,由于种种原因,家长与孩子之间则 一般很少交流。 B. 大批学子前来毛坦厂中学求学,使得当地托管中心的代陪读服务项目火热,孕育了毛坦厂 镇火热的“陪读经济”。 C. “陪读大军”产生的原因,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够均衡,二是部分家庭父母错误的教育 - 7 - 观和成长观。 D. 虽然学生在托管中心一年的费用较高,但家长们可以选择在当地做生意或打工以补贴家 用,这样大大缓解了家庭的压力。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对陪读明确表示赞成的却不到四分之一而明 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二分之一。 B. 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原因就是不 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差异。 C. 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当然人们也认为陪读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不良 影响,例如降低孩子的自理能力等。 D. 从陪读对孩子带来压力角度看,大多数人认为陪读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只有极少数人认为 压力很小甚至没有压力。 6. 围绕“陪读”现象,以上四则材料中,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D 6. 材料一具体描述陪读家长真实的状态;材料二指出陪读现象带动了“陪读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从不同角度探讨人们对于陪读的看法;材料四分析了陪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 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 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 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 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D项,“虽然……这样极大缓解了陪读家庭的压力”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尽管收入不高, 但对于陪读家长来说,可以缓解家庭的压力”,文中只是说“可以缓解”,而选项变成“极 大缓解”,程度上过于夸大。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选项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材料中句子的照搬,可 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以变通、转换,甚至添加了出题者或客观或主观的理解。要解答好 - 8 - 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 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变通,绝不是 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 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 准确率。 A项,“而明确表示反对的超过了二分之一”错误,由材料三表格可知,表示反对的 37.71% 没有超过二分之一。A 错误。 B项,强加因果,“原因就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差异”错误,原文没有明确 指出“中小学阶段家长陪读的比较多,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家长陪读的就比较少”的原因 是不同阶段的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有差异。B错误。 C项,“大多数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较大”错误,从材料三的数据来看,只有不到一 半的人认为陪读对孩子的学习帮助大,相反,认为帮助小、没有帮助甚至起反作用的合计超 过了一半。C 错误。 D项,正确。 故选 D。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 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 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 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本题要求概括出四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浏览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概括的时候要围 绕“陪读”现象,同时要关注这些材料的出处。材料一主要以“陪读妈妈”和“陪读奶奶” 两个事例来展示陪读家长的真实状态,如“陪读生活的真实情况”“陪读的原因”等;材料 二出处《学生求学催生“陪读经济”》,再结合文本内容来看,文中主要是说因为学生的求学 而让毛坦厂地方的经济蓬勃兴起,如“在安徽六安毛坦厂镇,每年都有超过一万名学生来此 求学,也孕育了小镇上火热的‘陪读经济’”;材料三是表格,从“陪读现象是否普遍”“陪 读的主要阶段”“陪读对孩子学习的帮助”“陪读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陪读给孩子带 来的不良影响”“对陪读的态度”等方面调查人们对此的态度;材料四源自《读懂“陪读大 军”背后的教育焦虑》,结合“……多元的陪读现象,折射的正是复杂的教育图景。优质教育 - 9 - 资源仍不够均衡,是‘陪读大军’产生的根本原因”等内容可知,这一则材料主要是分析陪 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 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 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 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 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泥土的虔敬 石耿立 顺着畦埂走,不知不觉,你就忘了回家的路。特别是有青纱帐的时候,那畦埂的深处, 就像有一种诱惑,逗你让你向更深处走,前边无人,后面也无人,你只想这样一直走下去。 母亲的声音传过来了,显得辽远,显得空茫,那声音在庄稼的秸秆上来回震荡,一圈一圈, 最后把你包围,你知道,有母亲声音的地方就有家。在畦埂上走的时候,能听到母亲的叫声, 是一种幸福。 每次从城里回木镇,把随身的东西往家里一扔,如果不到畦埂上走走,心里就像欠缺一 块。父母知道我这个心病,有时才到家门,没和父母搭话几句,母亲就会急着撵我,走吧走 吧,到地里转转去吧,反正在父母跟前待不住。 一回家就往地里跑,这举止是被某些乡间人耻笑的:已经是城里的人,还脱不了乡下的 土气。我有时就想,在田野中间的畦埂上,搭两间草庵或者弄两间黄泥屋子,住下也不错, 索性就做一个陪伴庄稼和自然的耕读者。但我没敢说出来,乡下人一定会说我作,大家都挤 破头往城里钻,你偏好折身归返到田地里。 是的,我承认自己内心对泥土的迷恋,总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还在泥土里。记得小时,在 街道或是畦埂跌倒,母亲总是在地下抓一抔土,喊:“回来,回来!”委顿的神态就立时精 神了。 有一年的冬日,我在城里整日整夜睡不着,每到晚间,必得把两只耳朵用棉花堵上,否 则一点响动就心惊肉跳。当时还不知抑郁这个词,,但总觉得生活就像冬日里的薄幕,沉默压 抑。常常是天黑透了,我推开老家木镇的门,当时母亲总是惊愕地从油灯下站起,起身时, 母亲带起的风把那油灯的火苗吹得东倒西斜,我却觉得温暖无比。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进 - 10 - 屋,母亲用笤帚为我的身上扫雪。 是什么让我迷恋那些畦埂呢?我自己也摸不清。也许这种神秘的牵引,只能用古老的乡 间哲学——命这个字来解释,其实所谓的命就是一种生命的密码,没有人能破译得了。 一踏上畦埂,漂泊巳久的人,就像接通了某根神经,情绪一下激荡,好像听觉味觉嗅觉 都重新张开了。有时走着走着,你不自觉地就想吆喝一声,哎——哎——哎。想到小时候, 我们在地里割草,割累了,就把草摆在畦埂上,然后就吆喝起来,哎——哎——哎,不多一 会儿,远处也有人吆喝起来,哎——哎——哎。这边呼,那边应。 整个平原都是哎哎的吆喝声,仿佛无数孩子的嘴在半空中呼喊。 麦子扬花的季节,我曾扛着铁锨追随着父亲把河水引到地里给麦子浇水。那些草啊庄稼 啊,像是过节在等着这一顿酒似的,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诱畦 埂网开一面,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松软出一道口子,再喝几口,咕咚——咕咚——嗝——清风 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了我人生的底色。 这时父亲就大喊着:快堵上口子,别把麦子撑死了! 其时,经过少雨的春天的庄稼,灌了几口猫尿似的酒,一个个如灵魂附体,浑身颤抖。 酒不是把他们灌醉了,而是把这些小生灵们的筋骨唤醒了,伸胳膊伸腿的,大呼小叫的,到 处都是吱吱的争先恐后的拔节上蹿声。那些畦埂却好像是父亲给出的一个个咒语箍住那些小 生灵,怕他们得了便宜卖乖,发疯。 原本我想放这些麦子一马,让他们喝个东倒西歪,前仰后合,到麦子登场的时候,好记 得我的好,把最好的面筋和淀粉奉献出来。但听了父亲怕撑死他们的话,就让小生灵的肠胃 欠一点,不知他们会不会怨恨我。 我常想畦埂是农人的精神线条,是农人的美学。父亲在田地里打畦埂的时候,把畦埂打 得非常规矩非常讲究,就像做活的木匠一样仔细。我们家的地,每一块都是笔杆条直的同样 宽窄,那畦埂也是宽窄一样,如模子倒出来的。每次打畦埂,父亲先是眯起眼照一下,用步 伐量一下,或者放线,然后把打畦埂的松土用脚踏实。每个地方踩几脚,父亲都用心查着, 口里念叨着,一脚不多,一脚不少;这个畦里种甜瓜,那个畦里种辣椒大葱,在畦埂的边上, 就种绿豆或者小豆;父亲爱喝酒,每次都是从畦埂的边上摘两根黄瓜,回家用井拔凉水一洗, 然后用刀拍一下,放上盐、醋、蒜或者芥末,然后用他的锡制的咂壶温了酒喝。每次母亲都 劝他少喝点,父亲总是讨好地笑着说:“就二两,就二两。”那时就像个馋嘴的孩子。 畦埂有四季,也有脾气。我以为春温、夏酷、秋沉实、冬肃然。在木镇,我生活了二十 年才离开,那畦埂就像我的肋骨,我知道她的根底。惊蛰了,地里的一些生灵开始活动筋骨, - 11 - 那时畦埂上就像起了泡泡,一堆一堆的土。父亲说,那是蚯蚓或是别的虫子开始钻出来透气。 那时的田野总是蒸腾着一层热气,是封裹了一冬的阳光,开始在田地里溢出来。刚播下的种 子或是经历一冬的麦子,这时都像张开了嘴,大口大口呼吸,这时的土地和畦埂是温暖的。 而到了夏季,你再赤脚踏.上畦埂,就感到像踩着了红彤彤的鏊子底;到了秋季,畦埂好像陡 然瘦下了,那是庄稼把他们挤的。别急,收获过后,畦埂是霜和雪留恋的地方。那时的畦埂 变硬了,一场大雪后,那些畦埂突出在田野里,如散了架的马倒在雪地里。 畦埂会老,但他会活着,即使龙钟年纪,那更有沧桑。我原先曾天真认为,畦埂也如这 土地上的人会生生不息,就像一代人老去,他的子孙依然顶替着在土地上活着。但我现在回 到木镇,看到很多的土地荒芜,畦埂也委顿了,甚至再也看不到踪迹。我想到,有一次地里 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 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 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 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 脸水一浇就能发芽? 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现在,父母故去,我看到的乡间,多的是田园荒芜兮,心中难掩悲抑。回吧,回吧,我 低声告诉自己。在归去的田野里看到一具鸟的遗骸,鸟的零散的骨架和半片羽毛,这小小的 飞翔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我把她埋在田野里,低头祈祷,会有人发现那像小坟包的鸟的埋 葬地,来凭吊飞翔吗? 我心里一紧,有谁凭吊小时的畦埂呢?这土地的肋骨已灭绝,其实灭绝的何止是这些畦 埂呢,那些老旧的街道、碾盘,还有远离这片土地的萤火虫,乃至更远的白鳍豚华南虎,这 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 顺着畦埂,我真想酹洒一杯老酒,去和麦苗重温昔日的痛饮…… (选自 2017 年第 1 期《星火》,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写畦埂的同时,也加入了母亲的呼唤,使文章更加亲切,也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 意。 B. 文中描写我儿时在畦埂摔倒后母亲抓土的情节,形象地写出了土地可以寄托一个人的灵 魂。 - 12 - C. 文中引用雅姆的诗歌,能够点明主题,表现了对农人的尊重,同时也照应题目。 D. 文中描写到母亲为父亲擦拭脸上的泥土这一细节,意在表现母亲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爱。 8.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9. 请结合全文分析,“泥土”都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7. D 8. 拟人,“庄稼喝酒,酒量大”,“砸吧嘴”,“青苗醉舞”,表现庄稼 麦苗的生机;景色烘托(借景抒情),表现我当时的愉悦心情;表现乡村生活对我的深刻影响; 照应结尾“我真想酹洒一杯老酒,去和麦苗重温昔日的痛饮”;善用拟生词,生动形象。 9. ①“畦埂”“麦子”代表土地、家乡,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爱,对故乡的 爱。②“父亲母亲”代表家的温暖,代表童年生活的美好温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对亲人的爱。③感慨传统的消逝,代表传统的东西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消逝的遗憾和 痛心。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意在表现母亲与父亲之间深深的爱”理解错误,结合“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 尊重”“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可知作 者写母亲为父亲擦拭脸上的泥土这一细节,意在表现对泥土的尊重。D错误。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考虑修辞手法,其次考虑用 词及句式特点、结构特色等。解答时先说术语,再结合句子分析运用,最后分析效果。 本题要求赏析“那些草啊庄稼啊,像是过节在等着这一顿酒似的,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 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诱畦埂网开一面,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松软出一道口子,再喝几口, 咕咚——咕咚——嗝——清风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 了我人生的底色”。先分析修辞,结合“有的庄稼像是酒量大,刚喝完,还没咂巴嘴,就引 诱畦埂网开一面”可知,这是拟人手法,以喝酒比喻麦苗喝水,表现麦苗的生机。再分析“清 风拂来,青苗与我的心都在醉舞。那时的蓝天白云青苗,从此成了我人生的底色”,此句运 用景物描写,“清风拂来”,感受美好;“蓝天白云青苗”色彩明丽,烘托出我当时的愉悦 - 13 - 心情;“成了我人生的底色” 表现乡村生活对我的深刻影响。再分析结构特点,此句与结尾 “顺着畦埂,我真想酹洒一杯老酒,去和麦苗重温昔日的痛饮”相照应,强化了对故乡、对 泥土的眷恋之情。最后分析用词特点,“咕咚——咕咚——嗝——”运用拟声词,形象生动 地写出土地饱饱地喝了水后的满足,富有情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文章内容 具体分析写作特点。对作品做体验式探究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 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 分析评判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题要求分析结合全文分析,“泥土”都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感。考生应通过梳理文章结构, 梳理出出现在文中的“形象”,比如“畦埂”“麦子”“父亲母亲”“小鸟”“街道、碾盘、 萤火虫……”,通过这些形象,结合原文语句,分析他们代表什么,作者寄寓其上的情感是 什么。“畦埂”“麦子”,结合“每次从城里回木镇,把随身的东西往家里一扔,如果不到 畦埂上走走,心里就像欠缺一块”“酒不是把他们灌醉了,而是把这些小生灵们的筋骨唤醒 了,伸胳膊伸腿的,大呼小叫的,到处都是吱吱的争先恐后的拔节上蹿声”,可知“畦埂”“麦 子”代表土地、家乡,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爱,对故乡的爱。“父亲母亲”, 结合“常常是天黑透了,我推开老家木镇的门,当时母亲总是惊愕地从油灯下站起,起身时, 母亲带起的风把那油灯的火苗吹得东倒西斜,我却觉得温暖无比。特别是下雪的时候,我进 屋,母亲用笤帚为我的身上扫雪”“每次母亲都劝他少喝点,父亲总是讨好地笑着说:‘就 二两,就二两。’那时就像个馋嘴的孩子”,可见“父亲母亲”代表家的温暖,代表童年生 活的美好温馨,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爱。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小鸟”“街道、碾盘、萤火 虫……”,结合“有谁凭吊小时的畦埂呢?这土地的肋骨已灭绝,其实灭绝的何止是这些畦 埂呢,那些老旧的街道、碾盘,还有远离这片土地的萤火虫,乃至更远的白鳍豚华南虎,这 些文化的或者生物的精灵们,因为什么灭绝呢?是为人类的贪婪殉葬吗?”,这些东西代表 传统,它们的逝去,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消逝的遗憾和痛心。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 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 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 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 - 14 - 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 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 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本文写的是云,从北方到南 方、从自然到人事、国家,关涉了方方面面,重在写其对人生的思考对国家对未来的关注和 担忧,写卢先生,其实是给我们树立一个榜样,表达了作者的欣慰、喜悦和希望,浸透了作 者对生活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文章与其说是写云,还 不如说是写人生感悟,以云喻人,借云抒情,借云明理。组织答案时,既要有高度凝练的总 结概括,又要紧密结合原文内容,条理清楚地阐述概括。在散文中尤其是写景状物散文中, 作者表达情感、哲思时总是借助一定的事物、景物,这类形象,我们称之为“事物形象(物 象)”。高考中的散文鉴赏一般会把物象作为考查重点,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物象的特点及 象征意义,或物象包含的情感;二是物象在文中尤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其先居新城。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赈乡里。 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它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 举进士。时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可营山陵。武后 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垂拱初,后方谋开 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袭吐蕃。子昂上书以七验谏止之。子昂多病,居职不乐,会武 攸宜讨契丹,高里幕府..,表子昂参谋,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子昂 谏曰“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量勇 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夫按军尚威严,择亲信以虞不测。大王提重兵精甲,屯之境 上,朱亥发之变,良可惧也。王能听愚计,分麾下万人为前驱,契丹小丑,指日可擒。”攸 宜以其儒者,谢不纳。居数日,复进计,攸宜怒,徙署军曹。子昂知不合,不复言。圣历初, 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暴, 闻其富,欲害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導其略,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 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果死獄中,年四十三。子昂资褊躁,然轻财好施,笃朋友, 与陆余庆、王无竟、房融、卢率之、卢藏用、赵元最厚。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 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乃请交。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二・陈子昂传》) - 15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 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B.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 愚/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C.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 /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D. 陛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安危成败在此举/安可忽哉/今大王法制不立/如小儿戏/愿审智愚 /量勇怯/度众寡/以长攻短/此刷耻之道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B. 梓宫,中国古代帝王、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宫,西汉即有此称。 C. 麟台,唐代官署名,即秘书省,我国古代专门管理国家藏书的中央机构。 D. 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也借指将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子昂家财豪富,遭到县官残害。他家非常富有;曾在灾荒时拿出粟米来救济乡亲;他在 家为父亲守孝时,县官听说他家富有,便要害他。 B. 陈子昂少年游荡,后来刻苦攻读。他年轻时崇尚气派果敢,射猎赌博无拘无束,后来进乡 校后感到后悔,便刻苦努力读书,文明元年考中进士。 C. 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武后打算进袭吐蕃时,他呈递奏章劝阻,未被采纳;武 攸宜征讨契丹时,他出谋划策,也未被采纳。 D. 陈子昂文采出众,倡导雅正文风。他曾作《感遇诗》三十八章,被王适誉为“海内文宗”; 他面对当时世人崇尚的徐、庾文风,提倡风雅正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次渔阳,前军败,举军震恐,攸宜轻易无将略。 (2)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祐,吾殆死乎!” 【答案】10. D 11. B 12. C 13. (1)军队驻扎在渔阳,先头部队打了败仗,全军震惊恐慌,武攸宜为人轻率并且没有大 将的谋略。 (2)陈子昂被捕时,自己进行占卜,卦象占出以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 - 16 - 死了!”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 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划 线句的大意是:陛下派遣天下的军队来归您统帅,安危成败在此一举,怎么可以掉以轻心呢? 现在大王不制定法律,就好像小儿的游戏,希望您辨别智慧和愚笨之士,区别勇敢怯懦之人, 估计人员的多寡,凭借我们的长处攻击敌人的短处,这是洗刷耻辱的办法呀!分析可知,“陛 下发天下兵以属大王”是句意完整的分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B;“法制不立”是主谓结 构,不可断开;“如小儿戏”是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 BC。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梓宫,中国古代帝王、 皇后所用以梓木制作的宫殿”理解错误,从上文“高宗崩”可以看出“梓宮”是棺材。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 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 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C 项,“陈子昂进谏多次,但均未被采纳”曲 解文意,根据原文“后方谋开蜀山,由雅州道翦生羌,因以袭吐蕃。子昂上书以七验谏止之”, 意思是,武后正要谋划开发蜀山,由雅州道去歼灭生羌,趁机来偷袭吐蕃。陈子昂上书举出 七条理由劝谏武后停止这件事。文中针对武后准备偷袭吐蕃策略的劝谏,文中并没有说是否 采纳。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次,驻扎;举,全;轻易,为人轻率;略,谋略。(2)见,被;捕,筮,占卜;殆,大 概。 - 17 - 【点睛】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 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 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 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具体方法有一、读文段, 通文意。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 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 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 参考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新城,父亲叫陈元敬,世世代代都很有 钱。收成不好的时候,就拿出一万石的粟米赈济乡里。陈子昂到了十八岁的时候还没有读书, 因为是富家子弟,崇尚气派果敢,射猎赌博无拘无束。后来进入了乡校,感慨后悔,就刻苦 读书修身。文明初年,考中进士。这时高宗李治驾崩,朝廷打算把灵柩迁回长安,当时,关 中饥荒,陈子昂极力陈述东都洛阳风景优美,也可以建造陵墓。则天皇后认为他是杰出人才, 在金华殿召见了他。陈子昂外貌温顺质朴,仪容威严不足,但对答交谈情绪激昂,被提升为 麟台正字。武则天垂拱初年,武后正要谋划开发蜀山,由雅州道去歼灭生羌,趁机来偷袭吐 蕃。陈子昂上书举出七条理由劝谏武后停止这件事。陈子昂身体孱弱经常生病,担任的官职 都让他感到不开心。恰逢武攸宜主持军务讨伐契丹,朝廷里的才俊,都参与到武攸宜麾下。 皇上下诏让陈子昂到武攸宜的幕府担任参谋。军队驻扎在渔阳,先头部队打了败仗,全军震 惊恐慌,武攸宜为人轻率并且没有大将的谋略。陈子昂进谏说:“陛下派遣天下的军队来归 您统帅,安危成败在此一举,怎么可以掉以轻心呢?现在大王不制定法律,就好像小儿的游 戏,希望您辨别智慧和愚笨之士,区别勇敢怯懦之人,估计人员的多寡,凭借我们的长处攻 击敌人的短处,这是洗刷耻辱的办法呀!治理军队崇尚威严,要选择亲信以防不测。现在大 王率领精锐的重兵,驻扎在边境,像朱亥窃取兵权那样的变故,想来确实让人害怕。大王您 能听从我的计策,分出部下一万人让我率领作为前锋,契丹人都是些小丑,很快就可以擒获。” 武攸宜因为陈子昂平素是文士,拒绝他的意见不肯采纳。过了几天又进谏,武攸宜很生气, 就改任他代理军曹。陈子昂知道武攸宜与自己意见不合,就闭口不再说话。圣历初年,由于 父亲年事已高,陈子昂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候,诏令戴职供养。恰逢父亲去世,他在坟墓旁 边修建户室(守孝),常常放声痛哭,听到的人也为他落泪。县令段简贪婪凶残,听说他家富 裕,要残害他,家属送给段简二十万缗钱。段简认为财物太少,把陈子昂抓去关进了监狱。 陈子昂被捕时,自己占卜,卦象占出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死了!”果 - 18 - 然死在监狱,终年四十三岁。陈子昂虽然资质狭隘急躁,但是轻财好施,对朋友很忠诚,跟 陆余庆、王无竟、房融、卢泰之、卢藏用、赵元关系最好。 初唐时期,诗文继承南北朝时徐 陵、庾信(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风格,全国都学习推崇他们,陈子昂让文风变得雅正。当 初,陈子昂创作了《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说:“这个人一定会成为海内文宗。”于是请 求交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宋]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 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 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 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15. 赏析颔联,并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4. C 15. ①以对比手法表现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悦;②借景抒情,“阴霪” 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③对仗工整,运用数词。 情感: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浓的亲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错误,结合诗句“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 - 19 - 苦辛”,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 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收麦劳动的艰辛和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 情。所以不是“正面展现”,而是“侧面”。C错误。 故选 C。 【15 题详解】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一般先考虑手法, 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 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 楚。其次也可能需要鉴赏用词特点等。具体看诗句的特色是什么。 本题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诗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 的沮丧,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表现了农村麦收季节久雨忽晴、宜事农桑的喜 悦。同时“阴霪”“晴日”也是借景抒情,“阴霪”写久雨无法收麦的焦急,“一竿晴日” 烘托出了人们的欢喜。另外这两句形式上用到了“对仗”,与内容的对比互相映衬,达到了 更好的抒情效果。“三”“一”的数字运用也很有特色,形成了对照,表现人们的焦急或惊 喜的心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 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 感情。 首联“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老人想要收新麦,放入装有陈谷的米缸里,奈何 年老,体力不济。幸而有外孙来替他干活,一个“赖”子表达了老人对外孙的感激,表现浓 浓的亲情;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侧面描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 表现了劳动的欢乐场面;尾联“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表现劳动结束后老人的 满足;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劳动的欢乐。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 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 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 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20 -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圣杜甫之所以令人敬仰,在于他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他自己的居室“__________,__________”却为天下寒士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呼喊。 (3)苏轼在《赤壁賦》中认为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最宝贵的东西不仅免费而且 “__________,__________”,,他和朋友可以共享这大自然的恩赐。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床头屋漏无干处 (4). 雨脚如麻未断绝 (5). 取之无禁 (6). 用之不竭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 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罔”“殆”“禁”“竭”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 II 卷表达题(共 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睿智豁达的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 ),不能自用 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 ),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 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 。 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显然,政治家们要比诗人们眼光更为深笃,值得后人深思和借鉴。 透视贾谊的人生际遇和苏轼、王安石等人的诗作情怀,我们可从中受到启迪,那就是要学会 自用其才,方能成才。 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 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 激情满怀,意气风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遇到逆境,就心怀愤 懑,且自感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有的甚至义气用事,( ),于事无 补,于己有害。 - 21 -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闭门造车 洞明 只要 自暴自弃 B. 韬光养晦 清楚 只要 妄自菲薄 C. 韬光养晦 洞明 而 自暴自弃 D. 闭门造车 清楚 而 妄自菲薄 18. 下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在于臣子的谋议得到采纳和施行 B. 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 C. 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施行和采纳 D. 关键就在于臣了的谋议不能得到采纳和施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 B. 可谓一语打破了贾谊们这种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C.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贾谊们、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痼疾。 D. 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以及贾谊们的痼疾。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 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 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第一空,闭门造车: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不管客观实际,只凭主观办事。韬光养晦指隐藏 才能,不使外露。根据语境,这里强调“不懂”隐藏才能,应选“韬光养晦”。 第二空,洞明:透彻地了解,比“清楚”程度更深,更贴合“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的语 境。 第三空,“遇到顺境”和“遇到逆境”的情形构成并列关系,用“而”关联更妥帖。“只要” 表假设,“遇到顺境”和“遇到逆境”的情形都是假设的情况。既然上一句论及“遇到顺境” 的情形省略了“只要”这一关联词,那么“遇到逆境”时也没必要添加。 第四空,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妄自菲薄:过分看不起自己。形容自卑心理, - 22 - 自轻自贱。根据语境“有的甚至义气用事”“于事无补,于己有害”可知,这里强调甘心落 后,不求上进,“自暴自奔”更符合语境。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 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 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A、D两项与前文“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衔接时,均 存在两面对一面的错误。C 项“施行和采纳”语序不当,应该是先采纳后施行。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文中画橫 线的句子“读书人和知识分子”并列不当,可以把“和”改成“或”,可以排除 B 和 C 项;D 项“读书人或知识分子,以及..贾谊们的痼疾”,并列不当。另外 B 项“打破……痼疾”也搭 配不当。故选 A。 20.请为以下消息拟一则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 20 个字。 当地时间 2019 年 4 月 15 日,法国已黎著名地标——拥有 800 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起火, 93 米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值得庆幸的是主体结构和两座标志性的塔楼幸免于难。《每日经济 新闻》报道称,现场的法国人民目睹此惨状,忍不住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唱起了祈祷歌曲, 为巴黎圣母院祷告。法国当地电视主持人在现场直播中表示,预计圣母院重修至少需要 8-10 年,在此期间不会对外开放。 【答案】八个世纪的历史被邪恶的地狱之火吞噬(或“巴黎为圣母哭泣”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侧重“表达应用”能力的考查。解答本类题先通读全文, 了解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文意,注意字数限制。此题还要注意新闻的特点。一句话新 闻拟写原则:1.要审清题干要求和限制性信息。2.要结合文体选用筛选方法和技巧。3.要 尽量用主谓句表达(有特殊要求除外)。 本题要求给消息拟一则标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超过 20 个字。这种题型其实是一句 话新闻的变体,考生首先需要概括出新闻的主要事件。这则消息共三句话,第一句报道新闻 的主要事件,时间是 2019 年 4 月 15 日,事件是巴黎圣母院起火,此句中还有一些事件细节, 可忽略。第二句话报道的是法国人民对事件的反应。第三句话是电视支持人在直播中对巴黎 - 23 - 圣母院修复时间的预计。综合来看,这则消息主要报道的就是巴黎圣母院起火的事。如果用 比喻来表达的话,可以写成“八个世纪的历史被邪恶的地狱之火吞噬”;用拟人来表达的话 可以写成“巴黎为圣母哭泣”。 21.根据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则“校服美化征集活动”的启事。要求:简明得体,格式准确, 正文部分不超过 130 字,可对材料进行删改。 活动背景与目的: 校服是校园里飞扬青春最直观最生动的载体,是永远流动的风景线。一套校服,融合了视觉、 审美、理念、文化等多种元素,承载着茅莘学子的青春印记,传承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通 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爱校教育,进一步展现我校学子青春风采。 参加人员:我校全体师生 作品要求:设计方案应包括设计理念、款式说明、面科要求、效果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均可)。 提交要求:3 月 1 日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作品提交到德育处陈老师处。 组织单位:XX 学校德育处 时间:2020 年 1 月 13 日 【答案】参考示例: 校服美化征集活动的启事 为更好地传承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开展爱校教育,展现我校学子的青春风采,学校面向 全体师生征集校服美化方案。请有意参加者于 3 月 1 日前将包含设计理念、款式说明、面料 要求的图文并茂的效果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均可)提交到德育处陈老师处。欢迎大家积极参 与。 XX 学校德育处 2020 年 1 月 13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启事”的基本格式和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 生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启事”内容上一般着重包含活动目的、参加对象、设计要求、提交 时间;考生要注意启事的格式,包括标题、正文和落款,落款是要先注明发布启事的机构或 部门,再另起一行写上发布日期。 依据题目中“活动背景与目的”的内容,可以看出“传承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展现 七中学子青春风采,开展丰富多样的爱校教育”是活动目的;题目中交代了参加人员是“全 体师生”;依据“作品要求”和“提交要求”两方面的内容,可知设计要求是“包括设计理 - 24 - 念、款式说明、面料要求、效果图(手绘或电脑绘制均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作品提 交到教育处陈老师处”;提交时间“7 月 1 日前”;发布启事者为“成都七中教育处”。要注 意落款时间为考生考试当日,考生还要加上启事的常用语:“欢迎大家踊跃参加(报名)”, 考生整合以上信息,按照启事格式来写即可得出答案。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的规则是快吃慢,所以有人认为看准了的事情要马上去干,在干中完善。但是, 也有人秉持不急着下判断、不急着做选择、不急着去行动的态度,认为这样能少走弯路。面 对一次次机会,我们应该做出何种选择?面对纷繁世事,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对待?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 袭,不得套作。 【答案】快与慢 兵法云“兵贵神速”,谈交战用兵的快;谚语说“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显慢的真谛。“快”与“慢”似一对冤家,各据半壁江山,互不相让。而我说,快慢各有长, 把快与慢结合在一起,才是上上策。 快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时代的步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快节奏的今天,这是我 们必须的行走方式。我们追求快,追求速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对此时而无奈,却 也享受其乐。看改革开放以来,如雷贯耳的“深圳速度”,激励着多少的昂扬斗志;看高潮迭 起的奥运会赛场,博尔特、菲尔普斯一次次用速度征服对手,征服观众,书写历史。快,是 一种进步,一种能力,一门艺术。我们紧跟其后,一步步感受快的气息与魅力。我们需要快, 我们必须快。 而慢是一份豁达。不再去回首因慢而挨打的中国近代史,无需去担心“快”将人间的温 情冷却。走过千山玩水,慢早已沉淀一份淡然,成就一份豁达。细嚼慢咽,精雕细琢,用慢 创造的往往是永恒的精品,仅要文火足矣。李时珍一本《本草纲目》用二十年的光阴;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走过十九年,司马迁著《史记》耗时十三载,曹雪芹一部《红楼梦》梦过十 年……精品,是这样炼出来的。慢中的豁达与智慧,早已渗透在点滴之中。慢,慢慢的享受, 慢慢的酝酿,收获一份从容的生命姿态。 殊不知,快与慢的完美融合则是一种智慧。在享受快与慢的同时,更应该找到它们的交 集。 楚河汉界,仕相炮马,各显神通。是“卒”厉害还是“车”凶悍?小卒一步一个脚印,却 - 25 - 也勇往直前,绝不回头,无所畏惧。深入腹地,你将仕能奈何几分!车来势汹汹,横冲直撞, 了无障碍便直闯无忌,谁见了都怕三分。可是,烽火战场,它们谁都少不得,谁又能说清是 快车好还是慢卒好呢。此时的战场,正是联合车与卒的力量,快慢相辅,冲锋陷阵。 捧起一本好书,是一目十行还是咬文嚼字?快读一气呵成,掌握文本主旨,领悟精髓;慢 读品字赏词,感受字里行间的细腻。显然,二者皆不可少,各有其妙。这便是联合的智慧。 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都是快慢并行的。而控制节奏,驾驭快慢则是一门高超的学问,一种 智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或是慢节拍,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要 知道,快慢相宜才是真正的境界。 我们的生活需要快与慢的结合,人生亦然。把握快与慢的平衡,你便是真正的赢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首先分析所给的材料, 材料指出现今的时代是“快吃慢”的信息时代,接着指出面对这种情况两种不同的态度,一 是“认为看准了的事情要马上去干,在干中完善”,二是“不急着下判断、不急着做选择、 不急着去行动的态度,认为这样能少走弯路”,这两种态度体现出的是“快”和“慢”的区 分,最后以“面对一次次机会,我们应该做出何种选择?面对纷繁世事,我们应该以何种态 度对待”来引发考生的思考,明确本次写作的任务,即该选择何种态度。“快”和“慢”这 两种态度各有其道理。如肯定第一种,“马上去干”,这其实强调的是“快”,说明要抓住 时机,抓住机遇,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俗话说“兵贵神速”,打仗是要讲究速度的,速度 要快,否则就会贻误战机。如肯定第二种,即“慢”,“不急着下判断、不急着做选择、不 急着去行动的态度,认为这样能少走弯路”,这是在寻找最佳时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 实地学习,稳稳当当地工作。立意的时候,可以从“要快”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要慢” 的角度立意,还可以综合二者,写“快慢要适度”“快慢要结合”。在构思的时候,首先要 确定要突出哪一点,突出“快”,还是突出“慢”,还是二者并驾齐驱,都要很明显的表示 出来,不要含糊。如从“快”的角度,可以围绕“看准时机,抓住机遇”进行立意;如从“慢” 的角度,可以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学习,稳稳当当地工作”的沉稳;如辩证看待 二者,可以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 么情况下慢。如从“快”“慢”的弊端入手,可以指出“快”之浮躁带来的危害,可以指出 “慢”会导致错失时机。材料在文体上没有明确限制,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 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如写记叙文,在写作中要 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 - 26 - 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参考如下: 及时出手,抓住时机 稳扎稳打,方能行稳致远 把握快与慢的平衡 快慢结合,张弛有度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 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 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 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 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 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 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 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