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50 KB
  • 2021-06-03 发布

北京市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北京市十一学校 2019-2020 学年度第 3 学段 高一学部语文教与学诊断 (2020.05) 时间:110 分钟 满分:100 分(试题满分 98 分,书写与卷面 2 分) 一、书写与卷面。共 2 分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二、 阅读以下四则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 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 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 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 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 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 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 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 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 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 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 - 2 - 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 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 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 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 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 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 ①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② ,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 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放辟(pì)邪侈 俯足以畜(xù)妻子 谨庠(xiáng)序之教 B. 寒者利裋褐(hè) 虚囹圄(líng yǔ)而免刑戮 暴乱之奸弭(mǐ)矣 C. 虑壅(yōng)蔽 正身以黜(chù)恶 无因喜以谬(miù)赏 D. 架梁之椽(chuán) 多于在庾(yú)之粟粒 直栏横槛(kǎn) 2.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君制(规定)民之产 / 民之从之也轻(随便) / 惟救死而恐不赡(供给人财物) B. 发(打开)仓廪,散财币 / 而上下相遁(逃避,躲闪) / 陈涉不用(凭)汤、武之贤 C. 将有作(建造,兴建)则思知止以安人 / 慎始而敬(慎)终 / 简(选拔)能而任之 D. 取之尽锱铢(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 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 族(灭族)秦者秦 - 3 - 也 3. 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B. 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过秦论·中篇》)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苏洵)》 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六国论(苏辙)》 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谏逐客书》)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答司以谏议书》) D.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4.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活用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老者衣 帛食肉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⑦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⑧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A. ①④用法相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B. ②⑤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 ③⑦用法相同,都是方位名词作状语 D. ⑥⑧用法相同,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5. 在语段(一)中,孟子的主张与以下《论语》中哪一项精神相似?( ) A. 巧言令色,鲜矣仁。 B. 《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C.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D.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6. 假如你是孔子,在为政方面你会用《论语》中的哪两句话劝说语段(二)中的秦二世?( )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4 - C. 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D.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7. 以下孔子思想中,哪一项与语段(三)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建议相吻合?( ) A.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B.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C.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D.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8. 翻译文中划线句。 (1)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2)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9. 默写。 (1)补足语段(四)中的①②两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文段(二)中所说“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中的“先帝之过”最终导致了陈涉起义、秦朝 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的结果。请写出《过秦论·上篇》中与这一结果对应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 阅读“引言”,根据提示,完成《探究“为政之道”》的阅读综述提纲。 综述提纲 引言:古往今来,人们常从历史经验中获得“为政之道”的启发,进而鉴古治今,以史为镜。以上四个文段,以 时间为轴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在这方面的思考。理解他们的具体观点、比较分析观点的异同,可以 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为政以仁”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主要观点及异同比较(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孟子的观点比较宏观,他认为“王天下”者的仁 政措施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点。 贾谊和魏征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举措,其中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人都提出了统治者应______ (写出一点即可)。不同点是,贾谊还提出了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魏征还提出了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杜牧没有提出具体措施,但他强调秦的灭亡最值得后世引以为鉴的是______,而这一点也是以上四篇文章在“为 政之道”上的共同点。 。 - 5 - (2)结论: 要求:①从下面两则《论语》中任选其一并解释大意;②结合所选《论语》和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形成自己关于 “为政之道”的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得摘录原文) 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以上两则《论语》中,其中第______则的大意是:________,我认为这则《论语》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上述四个文段中________也体现了这一道理,所以我认为_________。 【答案】1. D 2. A 3. B 4. C 5. D 6. D 7. B 8. (1)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2)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 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 9. (1). 则足以拒秦 (2).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3).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 手,为天下笑者 10. (1). 富民 (2). 教民 (3). 示例:轻用民力/任用贤能/不滥用刑法……(写出一 点即可) (4). 示例: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帮助百姓解决急困……(写出一点即可) (5). 示例:广开言路/自我约束欲望/做事慎始慎终……(写出一点即可) (6). 爱惜百姓, 让百姓安居乐业。 (7). 一 (8).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 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 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9). 执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10). 第三个文段魏征劝谏唐太宗只要自身做到“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 行使职权了。 (11). 为政者若想让老百姓对你恭敬,你必须有可敬之处才行;若想让老百 姓对你尽忠,你得先是忠孝之人才可;若是想让老百姓勤勉互助,你得先营造出一个公平公 正的社会环境才行。倘若做领导失职缺德,下面的人也会跟着做些坏事。正所谓,“上不正, 下参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解析】 - 6 -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识能力。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音近字、及通假字进 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词语中的具体读音、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 音、要求考上识别通假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D 项,“庾”读“yǔ”,“槛”读“jiàn”。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 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A 项,“民之从之也轻”中的“轻”是“容易”的意思,“惟救死而恐不赡”中的“赡”是“充 足”的意思。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 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 项,三个“因”的意思分别是:连词,就,表结果;动词,依靠;动词,沿袭。 B 项,三个“而”的意思均为连词,却,表转折。 C 项,三个“以”的意思分别是:介词,把;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用来。 D 项,三个“之”的意思分别是:代词,他,指“秦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动词,到……去。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常见的活用类型有:词性的改变,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 用法等,判断活用的类型主要依据句子结构和意思。 ①是名词作动词,种植;②形容词作名词,急困;③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④名词作 动词,穿;⑤形容词作名词,远的国家;⑥名词作状语,像蚕食桑叶一样;⑦名词作状语, 向北;⑧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理解作者的观点要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 7 - 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语段(一)中,依据“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可知,孟子主张要“以礼治 国”。 A 项,“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是: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 德的。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 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 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 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B 项,“《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的意思是:《书》中说:“孝就 是要孝顺父母,要友爱兄弟,并将这种道德规范运用到政治上去。” 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家庭 管理好,就是政治。不需要再找一个什么官来当,才叫着参与政治了。这话很深刻。也就是 我们古人讲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我们也可以认为就是讲齐家。一个人能把家庭打理好, 就已经是政治高手了。 C 项,“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的意思是:古代的君子从不轻易地发言表态,他们以 说了而做不到为可耻。在孔子的眼中,做人应当谨言慎行,不要轻易地对他人作出许诺。若 是做不到的话,很有可能会失信于人,影响到自己的威信,难以服众。“君子一言,驷马难 追”,说的就是要遵守诺言和说话要算数的道理。 D 项,“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意思是: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 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礼”代表着一种修身 与治国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它不仅是政治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具体体现,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 依据。孔子一直主张以礼治国,即利用礼乐规范君臣和官民的行为,让每个人都各安其位, 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作为下属,千万不能越礼行事,否则就是对君上的不敬,就是以 下犯上的僭越行为。如果任由这种僭越行为泛滥,社会秩序必将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陷入 混乱。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理解作者的观点要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语段(二)中主要写秦二世不施“仁政”,致使出现了“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 也”的局面。 - 8 - A 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意思是:“用 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 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 就守规矩了”。这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B 项,“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的意思是: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 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 愁而不怨恨。这里孔子是在说“孝”,他认为做子女的侍奉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做 子女的对于父母的要求也不能一味地服从,否则就是愚孝。对的,我们当然要听,可是不对 的地方,我们就得婉转地提出来,不过得注意下技巧,不能直言规劝。若是他们能够知错改 错,自是再好不过。可是,他们若是一时难以接受,也不能强迫他们改变自己的观点,否则 就是忤逆的表现。 C 项,“禘自既溉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意思是:举行禘祭的仪式,从完成第一次献酒以 后,我就不想看下去了。祭祀重在意诚,可是,鲁国国君在刚开始举行禘礼时,多少还有些 敬意。可是,等到献完酒以后,君臣就都懈怠下来了,虽然仪式尚在,但都成了虚文,内心 没有一点儿恭敬虔诚的意思,只要稍有德行之人都是看不过去的。在孔子看来,当时鲁国内 的社会文化严重衰败,几乎所有人都无视礼乐制度的存在。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僭礼行 为时有发生,并且君臣在祭祖之时缺少应有的恭敬之心,只是走走过场而已,这让孔子很失 望。这体现了孔子“重礼”的思想。 D 项,“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意思是: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 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孔子这句话, 意在告诉大家从政应该遵循的三大原则。对于一个执政者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 方法和手段,才能让下属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在本章中都有提及。而且,这几个观点全都 围绕着同一个对象,那就是“人”,强调要实行“仁政”,以“人”为本。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理解作者的观点要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A 项,“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的意思是:祭祀祖先时,好 像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的时候,好像神真的在面前。孔子说:我不亲自参加祭祀,祭了就 跟不祭一样。孔子平时很少提及鬼神之事,如他说:“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这一章他说 - 9 - 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 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这样看来,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 不是宗教的。 B 项,“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意思是:提拔正直的人,安置在邪 曲的人之上, 人民就服从;提拔邪曲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从。孔子认为, 为政者,尤其是君主,在选拔人才时应唯贤是举,远离小人,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标准,让老 百姓真心顺服。孔子提出的这种治国思想,也为后世挑选官员确立了新的标准,即任人唯才 与德。孔子在此处论政,其中心是用人的问题。 C 项,“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意思是: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 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夫子时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生为人子,自要孝敬父母, 不可远游;三十亩一犋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倘若子外出,就打破了 家庭的生活秩序,最主要是打破了人伦秩序。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何以为孝?这是大逆不 道的事情,自然不可。所以,即便非得远游,也必须要让父母知道方位。 D 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意思是: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 极了,内容也好极了。” 仁德的内容和蕴含就是善,而好的表现形式和手段就是美。在孔子 看来,礼乐制度的核心在于“仁”。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礼乐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他曾经说 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就是说,人不仁不可以谈及礼乐。而真正的 仁者之乐,必然是尽善的。这种“仁”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最终可以 用来巩固统治,并使社会安定。 依据语段(三)中的“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 者……仁者……信者……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可知 B 项与其符合,都是讲“用人”的问题。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辅,帮助;志,实现志愿;明,明确地。 (2)利,意动用法,觉得好;甘,意动用法,觉得香甜。 - 10 -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 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 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本题注意“拒”“递”“隳”的书写。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比较文段内容及主旨的异同,以及对文段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读懂文段,分别概括各文段的主旨,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然后进行 比较作答。 文段(一 )主要是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 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表现了孟子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文段(二)主要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 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修阿房宫;使用刑法更加繁多,杀戮更加 严酷,官吏作风苛刻狠毒;奖赏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等。 文段(三)写的是魏征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十思”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 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 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文段(四)主要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 表达了不能爱民,难图久安的观点,并以此讽谏当朝统治者。 所补充的论语二则中,第一则的意思是: 季康子问:“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并互相勉励,该怎么做?”孔子说:“如果你用庄重的态 度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恭敬;如果你能孝顺父母、爱护幼小,他们就会忠诚;如果你能任用 贤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勉励。” 作为执掌朝政的权臣,季康子管理民众,显然是很有阻力的,所以才问政于孔子。他想知道, 为政者应当如何做,才能让百姓对自己恭敬、忠诚,相劝为善。当然,这不仅是季康子个人 想知道的问题,也是众多统治者的共同疑问,因为他们不知道该 从何处下手。 孔子 回答言简意赅,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他明确指出,要想让百姓恭敬,统治者必须“临 之以庄”,意思是说,为政者在面对老百姓的时候,只有保持着庄重严肃的态度,才会赢得人 们的恭敬。也就是说,若是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你得尊敬别人才行,这是礼“上”往来。 的 - 11 - 执政者应当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以虔敬之心对待君主,以庄重严肃的态度处理政务,不敢 有丝毫的懈怠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会效仿,敬重执政者。 第二则的意思是: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 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对于君子而言,天下没有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只看是不是对社 会有益,所以无论什么规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但前提是要符合仁义。 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总结作答。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 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 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 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 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一)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 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 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 没有不干的了。等到犯了罪,然后就用刑法处置他们,这就像是安下罗网坑害百姓。哪有仁 人做了君主可以用这种方法治理的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对 上足够奉养父母,对下足够养活妻儿,好年成就终年能吃饱,坏年成也能免于饿死。这样之 后督促他们一心向善,百姓也就容易听从了。而现在规定的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 - 12 - 下不够养活妻儿,好年成也还是一年到头受苦,坏年成还避免不了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 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有空闲讲求礼义呢?“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 上来呢?五亩的宅地,(房前屋后)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 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 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教导百 姓。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老年人穿上丝棉吃上肉,一般百姓不挨 饿受冻,这样还不能称王于天下的,是不曾有过这样的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二)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 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 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 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 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 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 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 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 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 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 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 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 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 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 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 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选自贾谊《过秦论·中篇》) (三) 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 - 13 - 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 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 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 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 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 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总括这十思,扩大这九德的 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些有智慧的就会施展他们 的全部才谋,勇敢的就会竭尽他们的威力,仁爱的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就会报效 他们的忠心,文臣武将都能(被)重用,君王大臣之间没有什么事情(烦心),可以尽享游 玩的快乐,可以颐养像松、乔两位神仙的长寿。(皇上)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 必多说,老百姓就可以被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事事过问代替百官的职务呢?劳损聪明的 耳目,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四)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 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 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阿房宫中)负载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 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显眼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的屋瓦, 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上的线还要多;纵横的栏杆,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器的演奏 声,比闹市的人说话声还多。秦统治者穷奢极侈,使天下的老百姓敢怒但是不敢言。秦 始皇却越来越骄横顽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方响应,函谷关被攻破,项羽放了一 把火,可惜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使秦国灭亡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 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老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 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 为君王,谁能够灭掉秦国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 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后世哀叹了。 (选自杜牧《阿房宫赋》) 三、共 20 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各题。 - 14 - 老杨的烦恼 老杨一向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一类的活动。“快五十岁的人了,弄那个干什么?”他常 跟家里人说,口气里带出点不屑。 其实老杨参加过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两三年前的事了。不过,那次聚会,大家伙都围 着省厅副主任韩灵灵韩大主任直转。大伙儿都说,韩灵灵没变,而且何止没变,简直比中学 时更、更、更什么呢,总之,和他们不是一种人。她站在你的面前,神清气爽,你不会觉得 她疏远你,可你又决不能轻易亲近她。她和每个同学握了手,跟老杨握手时,还特意对他说, 她记得他一堂课能写出两篇作文,给她介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那次聚会之后,老杨却 再也不参加,受了伤似的。其实谁伤了他呢,他也不知道。 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杨连烟都戒了,取暖 的煤钱挤不出来,女儿手上的冻疮青一块紫一块……又过了些时候,韩灵灵从省会调至老杨 的城市,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杨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杨的老婆说:“这 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杨说:“怕 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杨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 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有数学天才,前不久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女儿拿了个第二,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老杨支持女儿,可他拿什么支持呢,至少他应该 让女儿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吧,至少他不该让女儿冻得攥不住笔吧。也许真应该去找韩灵灵 同学——韩灵灵市长。 是的,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杨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 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杨,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 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 老杨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办公室,他给韩市长打了电 话。秘书问明姓名身份后,老杨直接和韩市长通了话。应该说,电话里的韩灵灵是很热情的, 稍事寒暄,便问老杨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杨连连说着,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 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韩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 老杨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那边韩灵灵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杨,欢 迎老同学有时间到家里去。这边老杨硬着头皮问今晚行不行,那边韩灵灵沉吟片刻答应了。 这边老杨急忙挂断电话,急忙到有点不礼貌,生怕韩市长变卦。 这晚,老杨骑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韩市长家。他被一个清秀的小阿姨让进客厅, 然后韩市长出现了,和老杨面对面落座在两张小沙发上。谈话一开始老杨就觉得浑身燥热, - 15 - 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的没有炉火的家里,他需 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而在韩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 的羊毛衫就足够了,韩灵灵就身穿一件薄薄的羊毛圆领衫。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 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杨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杨便越要使 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他想起中学时的韩灵灵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杨。 果然,如今的韩灵灵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 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杨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老杨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 现,韩灵灵脸上是信服的神态。 老杨被自己的讲述感动着,变得欲罢不能,他已经很久没对什么人谈起过这类感想了, 现在连他自己也惊奇自己肚子里有这么多的东西。他一路由小说展开去说起电影,中间顿了 顿,咽了一口茶,并观察了一下韩灵灵的表情,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 感到疲乏。她的表情使老杨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自己:房子呢? 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 他滔滔不绝着,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杨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 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文学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 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 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 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老杨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这时候, 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韩灵灵的怀里叫她妈咪。老杨的叙述被 打断了,他有些惊奇地看着韩灵灵怀里的孩子。孩子将老杨拉进了现实:客厅,水果,香茗, 妈咪…… 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 来,韩灵灵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杨真 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 老杨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 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韩灵灵没有再问。 出得门来,老杨的脑子很乱。他是来求韩灵灵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 说了些什么呀!他的心是憋闷的。韩灵灵使他憋闷么?他觉得不是,因为她根本就没有拒绝 他什么啊。那么错儿在哪儿?是哪儿出了错儿?老杨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悄悄推车 进了院子,见房间还亮着灯。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 - 16 - 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11. 下列选项对文中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杨对家里人说他不屑于参加同学会,因为他虽然从未参加过同学会,但听说老同学韩灵 灵成为了省厅副主任,他不愿意去逢迎拍马。 B. 老杨特意趁同事不在办公室时给韩副市长打电话,哪怕没人听见,他仍然连连说着“没 事”,并且“高声坚持说没事”。 C. 韩副市长家的生活环境与老杨家形成鲜明对比,韩副市长家有暖气、有保姆、生活优渥, 老杨家却住在城郊、生活条件较差。 D. 老杨去拜访韩副市长时,两人大谈特谈文学、电影,老杨几次想提出房子的请求却不好开 口,最终没有提出请求就告辞离开。 12. 下列对文中故事发生背景信息的补充或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当时住房资源大多是分配的,居民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 方式是“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向单位要房”,因此老杨的妻子会劝说他通过找关系获得 暖气房。 B. 故事发生的时代,房管局或单位的分房小组在分房之前需要调查申请人的各类情况,还会 参考上级领导的意见,这就给了老杨通过同学关系获得条件更好的住房的机会。 C. 老杨的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之后,家里的开销一下子变得紧张了,老杨戒了烟、取消了买 煤的钱才能勉强应付,可见供养两个学生使得老杨家的生活捉襟见肘。 D. 老杨和韩副市长的初中时代,流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然而等到文中故事发 生时,他们已经不再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而是对商业电影更感兴趣。 13. 下列选项中,对文中语句潜在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杨给韩副市长打电话,提出当天晚上拜访的需求后,韩副市长“沉吟片刻”才答应,因 为对方提出当天就拜访是非常突兀的。 B. 老杨在和韩副市长聊天时感到“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因为他 选择的文学艺术话题高雅、广泛,很难切换到现实生活的困顿与窘迫上。 C. 韩副市长一直在忍耐老杨的高谈阔论,最后她还安排“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提醒老杨尽 快说出房子的事情。最终,老杨仍未鼓起勇气说出。 D. 老杨最后告辞时,也不肯说出自己真实的请求,反而反复说“没有没有”,这表示他当时 已经下定决心不肯再提出请求了,韩副市长也就不再追问。 14. 请结合本文 具体内容,分析韩灵灵这一人物形象。的 - 17 - 15. 根据本文内容完成下面以老杨为中心的“冲突一览表”,并找出关键冲突,分析其在文中 的作用。 (1)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冲突方 1 冲突方 2 胜出方 内心冲突 ① ② ③ 关系冲突 ④ ⑤ ⑥ 环境冲突 个人的生存需求 资源分配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2)请找出关键冲突并分析它的作用(可以从推动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旨等方面任选其 一)。 【答案】11. A 12. D 13. C 14. ①待人有分寸感。同学聚会,表现了韩灵灵待人的分寸感很强,这是受官场环境影响的。② 喜欢文学。同学聚会时,韩灵灵特意提到老杨给他介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当老杨因为房子 一事上门拜访时,韩灵灵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堆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她很专注 地听老杨谈论文学,议论电影,脸上满是信服的神态。③对同学热情,愿意帮助同学。韩灵 灵在电话中、在家中几次和老杨说有事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④富有洞察力且尊重同学。韩 灵灵猜出老杨是有求于她的,但老杨没说,韩灵灵也没有点破,说明她尊重别人的隐私。 15. (1)①老杨想找带暖气房子的渴求②老杨想请同学韩副市长帮忙的犹豫不决③犹豫不决 ④老杨对妻子女儿的爱⑤老杨在同学韩副市长面前的自卑⑥自卑(2)关键冲突:一方面,女 儿处于学业关键阶段,老杨想开口请同学韩副市长帮忙找带暖气的房子的内心渴望;另一方 面,老杨又不好意思开口,犹豫不决,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作用:① 情节结构上,老杨想找带暖气的房子但老杨又不好意思开口请同学帮忙,在矛盾冲突中,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人物形象上,这一冲突使老杨自责、自尊和自卑的内心展露无遗,丰 富了人物形象。③主旨上,把老杨这个人物放在特定时代背景中,展现了时代的局限性,表 达了作者的同情和希望。④艺术效果上,这一冲突令人无奈,引人深思。 【解析】 【11 题详解】 - 18 - 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结构和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 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 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本题是一道客观选择题,需要认真分析理解选项内容,并把选项 内容和原文内容进行比对,找出不同之处,最后确定选项的正确与否。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 A 项,“因为他虽然从未参加过同学会”错误。由原文“其实老杨参加过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 两三年前的事了”可知,老杨两三年前参加过一次同学会。A 错误。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信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该关注文本中关键的信息, 如本文“韩灵灵从省会调至老杨的城市”“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 可以判断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应该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老杨住的市郊环境还没有暖气,当时的 住房要靠分配;当然,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就会了解背景。另外,还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理 解。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D 项,“然而等到文中故事发生时,他们已经不再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而是对商业电影更感 兴趣”错误。由原文“如今的韩灵灵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 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杨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他一路由 小说展开去说起电影……”可知,韩灵灵说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杨进行探 讨并不能说他们已经不再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老杨由小说谈到电影也是因为他无法开口说房 子的事的掩盖,不是说对商业电影感兴趣。D 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①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②从 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③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④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⑤从分 析修辞手法入手。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扩展语境,即结合上下文来丰富答案,提示 或加深理解。本题要求选出对语句潜在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韩副市长一直在忍耐老杨的高谈阔论,最后她还安排‘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提醒老 杨尽快说出房子的事情”错误。由原文“如今的韩灵灵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 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韩灵灵脸上是信服的神 。 - 19 - 态”“他确认她是专注的,没有因为他冗长的讲述感到疲乏”等可知,韩副市长不是在忍耐 老杨的高谈阔论;由原文“这时候,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进了客厅,睡眼惺忪地依偎进韩 灵灵的怀里叫她妈咪。老杨的叙述被打断了”“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于是她又问 老杨真的没有别的事么”可知,孩子不是被韩灵灵特意安排提醒老杨房子的事的,韩灵灵并 不知道老杨找她的原因。C 错误。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征要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 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 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 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由原文“总之,和他们不是一种人。她 站在你的面前,神清气爽,你不会觉得她疏远你,可你又决不能轻易亲近她”可知,由于官 员身份使韩灵灵待人有分寸感;由原文“跟老杨握手时……给她介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他 想起中学时的韩灵灵是喜欢文学的”“如今的韩灵灵对文学依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 韩灵灵脸上是信服的神态”等可知,韩灵灵喜欢文学;由原文“电话里的韩灵灵是很热情的, 稍事寒暄,便问老杨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那边韩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 忙”“……那边韩灵灵沉吟片刻答应了” 可知,韩灵灵对同学热情,也愿意帮助同学;由原 文“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杨真的没有别的事 么”“……老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韩灵灵没有再问”等可知,韩 灵灵有洞察力且尊重同学。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情节结构、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 (1)分析文章情节结构,要先概括每一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合并为一个层次, 然后切分全文层次,按照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梳理,进而理清小说的情节。 具体到本文,情节很简单,故事围绕着老杨想找老同学韩副市长帮助解决带暖气的房子而展 开,故事的开端——让女儿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学习;发展——老杨直接和韩副市长通电话前 去拜访;高潮——在同学兼副市长家大谈文学“远离房子”,背离初衷痛恨自己;结局——无 功而返,回家。在这些情节中,有“老杨对妻子女儿的爱”与“老杨在韩副市长面前的自卑” 这一对冲突;有“老杨对带暖气的房子的渴望”和“老杨请韩副市长帮忙时的犹豫不决”这 一对冲突;最关键的冲突就是:老杨想请老同学韩副市长帮忙找带暖气的房子的渴望,但他 - 20 - 有不好意思开口,表现出犹豫不决,故事是在这一冲突中展开。 (2)回答情节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小说情节结构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艺 术效果即对读者的影响四方面来回答。 从情节上说,小说是围绕老杨想找老同学韩副市长帮助解决带暖气的房子而展开的,一方面, 老杨想找带暖气的房子;另一方面,老杨又不好意思和同学开口提这件事,在矛盾冲突中, 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从人物形象上说,老杨在学业关键时刻支持女儿,打电话给韩副市长请 求帮忙,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 这一过程中,一个自尊心极强而又生活在底层的知识分子形象呼之欲出,老杨为自己无法为 女儿提供带暖气的房子有点自责,但又有知识分子的自尊和清高,同时对自己和韩灵灵都曾 喜爱文学但现在的差距如此之大又感到自卑,刻画了一个真实生动的老杨,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主旨上说,老杨是中学教师,他家里困难,住房没有暖气,女儿手上、脸上生满冻疮,他 不得已找老同学韩副市长想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但他始终没有提起房子的事,而是谈高 雅的小说、电影,以致让自己都无法面对自己的来意,老杨在物质利益和精神追求的空隙中 苦苦挣扎,他由于清贫而不得已求助市长,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同情;同时,作者也应有一种 希望,希望政府官员能够给老杨这样的普通百姓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当然,本文也指出了时 代背景的局限性。从艺术效果上,这一冲突令人深思。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 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 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 态、精神品质等。 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选择的力量 ①这种有利的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我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 者生存”。至于那些无利也无害的变异,将不受自然选择作用的影响,它们或者成为不固定的 性状,或者受到生物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最终发展成生物的固定性状。 ②对于“自然选择”这个名词,作者们有误解的,也有反对的,甚至还有认为自然选择 可以引起变异的。其实它的作用,只在于保存那已经发生的、对生物在其生活条件中有利的 变异而已。没有人反对农学家所说的人工选择的巨大效果,不过在此场合,必须先有自然发 生出来的个体差异,人类才能依某种目的而加以选择。还有人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 - 21 - 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既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 择一词就不能适用!照字义讲,自然选择无疑是一个不确切的名词,可是化学家所称各种元 素的“选择的亲和力”一词,有谁曾经反对过呢?我们不能严格地说酸类特意选择了盐基而 和它化合。有人说我把自然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然而有谁反对过一位学者说万有引 力控制着行星的运行呢?这种譬喻的说法所指的意义人人都知道,而且名词要求其简约。就 是“自然”两个字,应用时亦难免拟人化;不过我所谓的自然,是指许多自然定律的综合作 用及其产物。所谓定律,是指我们所能证实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在稍微熟悉之后,这些 肤浅的反对意见自然会停止。 ③我们要明了自然选择的大致过程,莫如就某一地方,在经历轻微的物理变化下,如气 候的变化,加以观察。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物种或 不免绝迹。我们已经看到每一地域内所有生物彼此相互联系的密切性与复杂性,从这里我们 可以断定,即使不考虑气候的变化,一地生物比例数的变化亦将会严重地影响其他生物。凡 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必定会得到保存,而 使自然选择有机会进行它的改进工作。没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不能有所作为。 ④用譬喻的说法,可以说自然选择是每日每时在世界上检查最微细的变异,把坏的去掉, 把好的保存和推进;不论时间,不论地点一有机会就在沉默不觉中进行工作,把各种生物与 有机的及无机的生活条件的关系加以改进。一个物种要得到任何大量的变异,必须在一个变 种成立之后,继续再起(或经过一长时期后再起)同样性质的有利变异或个体差异,而这些 变异必须再被保存,这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我们对于这些缓慢变异的进行,一点也不能 觉察,除非有时代变迁的标记。然而我们对于过去悠久的地质时代的知识极为有限,所以我 们能看到的,仅是现在的生物和以前的不同而已。 ⑤要明了自然选择如何起作用,请允许我举出一两个假想的例子。让我们以狼为例。狼 捕食各种动物,有的用狡计,有的用强力,有的靠捷速。我们设想被捕动物中最捷速的要算 鹿,如果在狼获食最艰难的季节内,鹿的数目,因当地情形有所变动而增加,或者其他作为 狼的食物的动物数目有所减少,那么,只有最敏捷和身材最苗条的狼,才有最优良的生存机 会而被选择或保存,只要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亦仍保持有足以 制服这些被捕食的动物的力量。 ⑥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是非常缓慢的。只有在一区域内,当现存生物的变异更加适应自 然体系中的某些位置时,自然选择才能发挥作用,而这些位置的出现在于自然条件的变化, 以及阻止更加合适的外界生物的迁入。此种位置的存在,常和物理变迁有关,不过此等变迁 - 22 - 的发生,大概很是迟缓的;此外,又和适应较佳的类型的被阻止迁入有关。在旧有生物中, 有一些生物既发生了改变,则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亦将随之发生变动;新的位置即由此 产生,而将为适应较佳的类型所占据,但是这一切经过都很缓慢。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彼 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 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许多人会说,这几种原因已很足以抵消自然选择的力量,可是 我不相信它是这样。我相信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很是缓慢,须经过长久的时间,并且只作 用于同一地域的少数生物。我又相信这种缓慢的时断时续的结果,和地质学所告诉我们的, 这世界上生物变迁的速度和方式,是很相符合的。 ⑦选择的过程虽很缓慢,但如以弱小的人力,尚能用人工选择大有作为,那么,在很长 的时间内,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适者生存,其所起的变化,所导致的一切生物彼此间 及其与生活的物理条件间相互适应的美妙与复杂关系,实在是没有止境的。 (选自达尔文《物种起源》,有删节) 16.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表述,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自然选择是生物个体为了谋求利益而进行的变异,体现了生物的主观意志。 B. 物种发生适合于环境的有益变异后,会为自然选择的改进工作提供机会。 C. 自然选择的作用通常比较缓慢,但其作用不会被自由杂交所抵消。 D. 自然选择能够改善生物和生存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17.第②段中,作者通过类比手法驳斥了他人对自己的质疑,请根据文本内容和提示信息填写 表格,分析类比的作用。 类比 所对应的他人的质疑 跟核心概念 “自然选择”的关联 类比 作 用 化学家使用“选择 的亲和力”一词 ① 这一术语和“自然选择”一样,使用了带 有自主意识的描述来形容客观的科学现象。 “万有引力控制 行星运行” ② 这一现象和“自然选择”一样是广泛适用 的科学规律。 ③ 的 - 23 - 18.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选文,从“自然选择”的概念、发生条件两方面,说明为什么 不应将自然选择的说法简单用于形容人类社会的竞争。 【链接材料】 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思潮或者行为倾向,即把生物界的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能者为王等竞争规律,简单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活。这样的简单化处 理,对竞争中的弱者、“落后者”没有任何人性化的关照,将人类社会竞争变成类似于动物 之间的“弱肉强食”,充满残酷和血腥,罔顾人类的称号。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往往 具体地表现为很多形式,如绩效唯一化、资源倾斜化、分类固化和歧视化、威权常态化、胜 者光环化、生存自私化等。 【答案】16. C 17. ①反对“选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 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没有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不能适用②有人质疑我把自然选择 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③借助化学家称各种元素的“选择亲和力”与万有引力控制着行星的 运行的例子作类比,浅显形象地解释“自然选择”这个名词。 18. ①生物物种之间没有道德感,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自然选择”的现象是一种自然而然 的出现。②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中,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是有感情的,有人性的,有道 德约束的,如果将自然选择的说法简单用于形容人类社会的竞争,那么人就不能称之为人。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具体而言是理解词语概念含义并进行比较的题。解答 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看是选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然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 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项,“自然选择……其作用不会被自由杂交所抵消”错误。由原文“同种的一切个体,虽然 彼此皆微有区别,可是要使它们构造的各部分表现出适当的差异,却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 这结果又常为自由杂交所延迟”可知,自然选择的结果常被自由杂交延迟,而不是不会被抵 消。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内容赏析类比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梳理文段的内容,圈出中 心句,找出类比内容并回答类比作用。本段文字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第一句总说对于“自 然选择”的态度:作者们误解的,反对的,认为自然选择引起变异的;再分说,先解释对“自 - 24 - 然选择”的误解,再用类比的方法,用“化学家使用‘选择的亲和力’一词”对应“反对‘选 择’这个用语,以为这字包含被改变的动物本身有意识的选择意义在内;并且主张植物没有 意志作用,自然选择一词不能适用”的质疑;用“万有引力控制行星运行”对应“我把自然 选择说成是一种动力或神力”的质疑,运用类比的手法,浅显生动地解释了“自然选择”这 个词。最后一句总结,稍微熟悉之后,反对意见就会停止。理清文段结构是理解文章内容的 关键,再明确类比手法的作用。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综合评判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在理解 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据文本内容,“自然选择”的概念是这样的,“这种有利的 个体差异、变异的保持和有害变异的消除,称之为‘自然选择’或‘适者生存’”;即是“适 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由“在气候变化之下,当地生物的比例数,几乎立时起变化,有些 物种或不免绝迹”“凡微小变异,只要对任何物种的个体有利,使其能适合于变更后的环境, 必定会得到保存……”可知,自然选择发生的条件是环境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又能引发物种 的变化,只要有“有益的变异发生”,自然选择就会出现。但是这种变异,物种之间没有道德 感,没有同理心和同情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现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出现。而“社 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思潮或者行为倾向”,是把“生物界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竞争 规律简单地运用于人类社会,忽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忽略了人是有感情的,有人性的, 即使外界环境有巨大的变化,但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累积养成的坚忍、顽强、智慧、勇气和 悲天悯人等一切美好的品质一般不会消失,也不会脱离有道德约束而跑偏。所以,我们不能 也不应将自然选择的说法简单用于形容人类社会的竞争,如果那样人不能称之为人。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 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 25 -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五、写作。 19.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不少于 700 字。 受新冠疫情影响,三个多月来我们不得不居家学习生活。疫情可以阻拦我们的脚步,却阻隔 不了我们的心灵,请以“居家寻 (如:乐/友/爱/梦/诗意……)”为题,写一篇 不少于 7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并将题目完整地抄写在答题纸上。②可以写实,也可以想象。③事件过 程要有一定的波折或冲突。④能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人物,体现人物主要的品质追求等。 ⑤作 文中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信息。 【答案】例文: 居家寻坚定 好久没回外婆家过年了,今年,我和爸爸妈妈一早就回了湖州,与外公外婆欢聚一堂, 共渡新春佳节。 今年,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老家有着不一样的年味,一进村 口,一幅幅宣传标语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省小钱不戴口罩,花大钱卧床治病”、“生命重于 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我们一家子就呆在家里,哪里也不敢去,其实哪也去不了,家家 户户都紧闭着门。没有了小孩子蹲在地上放鞭炮的噼噼啪啪声,没有了三姑八婆围在一起叽 叽咋咋的聊天声,没有了舅舅他们刷刷响的麻将声,一切都很安静。 只见爸爸一如既往的蹲在灶头里烧火,外公外婆围着灶头边准备的年夜饭,妈妈搬个小 板凳坐在角落里刷手机,我实在是无聊,跟在外婆屁股后面问东问西,“外婆,一天到晚不 出去,你不闷啊?” “你不要命了!现在电视广播天天在播不能出去,你没看啊?”外婆激动地说。 “外婆,你怕不怕?” “怕是有点怕的,但只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不出去,应该没有事的!” “外婆,以前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的?” 外婆的神态变得凝重。“03 年的非典,那时更害怕了,那时我还天天去庙里烧香,求菩 萨保佑呢!现在我更相信国家,相信政府一定能控制好疫情的,我们百姓配合好政府就是 了!” - 26 - 晚上,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桌上的美味菜肴与以前没有大的变化,但大 人们谈论的话题一直围绕着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展开,爸爸给大家讲肺炎的传播途径,预防 措施,妈妈给大家讲如何戴口罩、如何消毒,外公给大家介绍村里的外来客人的情况…… 从大人们的谈话中,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坚定,坚定地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祖国! 虽然疫情还在全国各地肆虐,但国家采取了更加有力的防控措施,村里的老百姓也都很自觉 得配合,没有正月初一庙里烧头香的活动,没有正月初二走亲访友活动,没有正月初五迎财 神活动……大家都众志成城,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战役。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 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没 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 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 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 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 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 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 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居家寻 ”的题目中有“居家”的限定词语,结合前文材 料“受新冠疫情影响,三个多月来我们不得不居家学习生活”可知,“居家”也有限制,指 的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三个多月的”居家;结合“疫情可以阻拦我们的脚步,却阻隔不了 我们的心灵”可知,“寻”的对象是“心灵”的活动,作文的情感基调该是积极的、向上的。 题干中给了一些提示“(如:乐/友/爱/梦/诗意……)”,考生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主立意, 只要是疫情期间的所思所想,体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均可。但要特别注意本题的五点具体要 求,尤其是第③④点要求。 立意: (1)居家寻乐 (2)居家寻爱 (3)居家寻温暖 - 27 - (4)居家寻自制 素材: (1)在这疫情肆虐的紧急时期,普通人们可以选择回避,可以选择安静地呆在家里;而那些 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第一线的医务工作人员毫不退缩,义无返顾地奔向这没有硝烟 的战场,抛家别爱,甚至不惜付出生命。 (2)我们都很想出去晒晒太阳,骑骑车,看看风景,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无所顾忌的话,我们 就战胜不了病毒,那么多医生的努力就白费了,所以保护自己,保护家人,要知道,我们待 不住的“家”,却是那些医护人员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加油,一起努力! (3)2020 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年,在中国人民步入这崭新的一年的时候,突如 其来的疫情,并不会轻易地打倒中国人民,而是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步入崭新美好生活的信 心。面对疫情,中国政府所展现出来的坚决果断的毅力和日益跟进的措施与方案,更加坚定 了中国人民对建设新中国,步入小康社会和美好新生活的坚定决心与信念。 (4)在这个危难来临之际,我们中华民族要发挥我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一致的民族 精神,共同对抗危难。我们要相信今天强大的祖国,勇敢的人民会战胜困难,迎来迎来灿烂 的阳光。 (5)在家疫情的日子里,我一定会利用这段时间在家认真学习,将来也要像这个春节最美的 逆行者一样为祖国出一点力。想到这里,我心里不禁欢快起来,奋斗在一线的叔叔阿姨们, 现在,你们为我们冲锋陷阵,将来我们为你们遮风挡雨。 (6)我们被封在家里,哪儿也去不成,大街上的美食自然也销声匿迹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 “美食殿堂”就得自己开发了,微信朋友圈里有很多人都在晒自制的蛋挞、披萨和油条等美 食,我们家也跟上时代,不断地尝试学习做披萨和蛋糕。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吃到了健康的 饮食,双手也变得灵巧,我们的自理能力也提高了。 结构: 作文开篇描写疫情期间家乡的面貌,营造氛围。接着通过自己与外婆的对话、大人们之间的 对话展示了疫情期间普通老百姓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而“我”也由“无聊”想出去,变得 懂得应该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尤其是通过外婆的话“03 年的非典,那时更害怕了,那时我 还天天去庙里烧香,求菩萨保佑呢!现在我更相信国家,相信政府一定能控制好疫情的,我 们百姓配合好政府就是了!”表现了百姓对祖国、对政府的坚定信任。最后以“武汉加油, 中国加油!”结尾,作文内容充满希望和力量。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 28 -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