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 M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形象概括分析
“
四角度
”
1
.故事情节角度:
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
因此抓住情节,就可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2
.人物描写角度:
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
,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外貌
、
动作
、
语言
、
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尤其是情节中的细节进行研判
,
即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
3
.环境背景角度:
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塑造是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之一
,
也是我们概括分析人物需要注意的地方
。
4
.
他人评价角度:
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言论或作者的议论抒情,有时对人物有所褒贬评判,抓住这些侧面表现人物性格情感的文字,也是概括分析人物的重要角度。
考点诠释
小说的形象特点包括两个方面
:
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
。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精神品质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既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也要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他人映衬等间接手法来把握。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1]
(
2019
·
安徽淮北、宿州高三二模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南海驼铃
茨平
他说他叫骆驼,骆驼的骆,骆驼的驼。我脑子里立即出现一片沙漠。沙漠起伏,流淌着线条的韵感。有支驼队在慢慢地移动。夕阳西照,骆驼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驼铃声随风而过。我说,你应该叫沙漠王子。
骆驼盯着我,脸上呈现些微的不快,说:你是说我来自沙漠吗?
我说:骆驼难道不是来自沙漠?
真是太可笑了。骆驼显然有点激动,说,你是被电影电视误导了。它只是沙漠中的车队,它并不在沙漠中生活。你想想,骆驼那么能吃,而沙漠中一根草都没有,不会被饿死呀?这是常识。
这的确是常识,上小学时老师就讲过,骆驼特别能吃,因为能吃才能饿,才能驮着货物带着行人走过大沙漠。我在想,骆驼老是不厌其烦地说他叫骆驼,还要加上
“
骆驼的骆,骆驼的驼
”
,他一定是对这名字情有独钟,便自作聪明地想,他一定居住在水草肥美的地方。
我又一次猜错了。骆驼说,水草肥美是草原,我老家在大西北。以前我们那儿有很多骆驼,现在快没了。骆驼神色有点伤感。好像骆驼快没了,对他是种严重打击。
骆驼是沙漠中的车队。现在呢,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到处是高速公路,不用骆驼,一样能穿越大沙漠。人类对于失去实用价值的物种,总是毫不犹豫地扔掉。骆驼变少甚至消失,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对于个体的人,比如他,曾生活在有骆驼的地方,自然会与骆驼产生感情,自然会伤感。
我与他,是在南海一家工厂里相遇的。他把我当朋友了。我也把他当朋友。下了班,吃过晚饭,我们会一起跑到外面去逛街。更多的时候,是蹲在厂门口,一边聊天,一边看路上奔跑的汽车。这时,我会掏出烟来抽,当然也要递一支给他。他使劲地摆手:我不会。我说不会可以学,学抽烟又不是学造原子弹。他说:抽烟这事我是坚决不学,烟这鬼东西会上瘾,那要多少钱来烧呀。我说:辛苦赚钱不是为了花吗?他抬起头,目光望着西北。我想他一定是想家了。我自作聪明地理解他,他家里一定很穷,可能是母亲生病了,弟妹要上学,他要吝惜每一分钱,寄回家里派上用场。他却说,我想攒钱买一只骆驼。
我吓了一大跳。
我猜想他是因为怀旧。我也怀旧。我怀念过去的石磨,母亲推石磨,我加黄豆,石磨流出乳白的豆浆。我怀念河边的水车,少年时我打着赤脚踩水车,河中的水哗哗地流进田里。但我总不能花钱去添置石磨和水车吧。它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丁点儿作用。
你可以说我是怀旧,但我更多的是喜欢。骆驼说,要命地喜欢。
因怀旧而喜欢,这是一个理由。只是,他买了骆驼,就有可能要离开我,骆驼那么能吃,需要大片大片的青草。南海这里,天气暖和雨水充沛,很适合青草生长,但到处是工厂、街道、马路,坚硬的水泥几乎要全覆盖了,哪有青草生存的空间。我想,他有了骆驼,就要回到他的老家。我跟他是好朋友了,有点舍不得。
这正是我犯难的地方。回老家去,赚不到钱,我还要生活。就在这里打工,可骆驼就没有青草吃。骆驼指着隔离带上的青草,说,就那么一点点,一天都不够。
我也望着隔离带上的青草,它们身上覆了一层尘埃,在无组织无纪律地生长。
后来,我与骆驼先后离开了那家工厂。
几年后有人告诉我,南海出现了一只骆驼。我一下子想到了他。我不由十分佩服他。我决定去找他。
我在某公园找到了他。先是看见骆驼,再是看见他。他也看见了我。他挥挥手,满脸自豪地笑。
前来看骆驼的人真多,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有人在看,有人赶过来,有人心满意足离开。看骆驼要钱。站在骆驼身边看一会儿,五块钱;过去摸一把,十块钱;若要骑上去走一圈,三十块钱。我知道,来看骆驼的人们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稀罕。他们是来消费的。想想呀,骆驼只在电影电视里出现,现在突然现身在南海的土地上,那么真实地呈现在眼前,可以摸,可以骑,稀罕兴奋自然要来消费了。我会心地笑了。
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骆驼与他的骆驼在南海消失了。并不是骆驼带着骆驼去别的地方赚钱,而是骆驼生病了,那护身毛发掉光了,一天一天瘦下去。
“
水土不服
”
四个字击碎了骆驼在南海养骆驼的理想。我很想找到骆驼,跟他说,理想还是要有的,但不一定是养骆驼,比如像我一样写小说。我写小说,就是因为怀旧因为喜欢因为理想,现实过于强大,我只有在小说里重新构建。这事骆驼你也可以,你可以在小说里养很多很多骆驼,全养得膘肥体壮,它们不会水土不服。
(
有删改
)
一、文本梳理
1
.
梳理人物关系
①
小说中写了
“
”
和
“
”
两个人物
。
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
,骆驼的理想是
。
③
“
我
”
是小说的
“
”
,我的理想是
。
④
“
我
”
和
“
骆驼
”
是工友。小说写
“
”
,是为了
。
骆驼
我
骆驼
养一头骆驼
次要人物
打工、写小说
我
映衬骆驼
2
.从情节看人物
①
“
骆驼
”
对自己名字的介绍是
:
“
骆驼的骆
,
骆驼的驼
”
,
表明
。
②
“
骆驼
”
对
“
我
”
说他是沙漠王子流露出不快,是因为
。
③
“
我
”
把
“
骆驼
”
当作朋友,但
“
我
”
和
“
骆驼
”
的生活态度不同,我认为
;而
“
骆驼
”
却认为
。
“
骆驼
”
喜爱骆驼
“
我
”
不懂骆驼的习性,误解了他
辛苦挣钱是为了花的
辛苦挣钱是为了实现理想的
④
“
骆驼
”
果真在海南拥有了一头骆驼,而这头骆驼最终因
“
水土不服
”
生病了,这说明
。
人可以有理想,但理想要有
坚实的现实基础才能实现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小说开篇描绘夕阳西下沙漠驼铃的美好图景,不仅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氛围,也为下文叙述
“
骆驼
”
和他的骆驼做铺垫。
(
)
②
小说中
“
我
”
多次猜错
“
骆驼
”
的想法,说明虽然
“
我
”
和
“
骆驼
”
是很好的朋友,但对他的精神世界并不完全理解。
(
)
√
√
③
小说中
“
骆驼
”
的理想最终幻灭,他的骆驼
“
水土不服
”
,不能再在公园里赚取收入,他在城市里很好地生活成为泡影。
(
)
④
小说语言大多生动活泼,简洁明快,不仅与人物的身份较为契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也寓含对现实的调侃,含义隽永。
(
)
×
“
骆驼
”
的理想是在城市里拥有一只骆驼或
在现实生活中安顿他的情感。
√
答案:①
“
南海驼铃
”
是打工者
“
骆驼
”
渴望的生活图景
,
在南海生活
,
而能有乡音相随
;②
“
南海驼铃
”
象征所有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精神需求,寄寓了普遍的情感与思虑;③
“
南海
”
终无
“
驼铃
”
,暗示有些理想总与现实难以相容,抒发了作者的深沉慨叹。
概括小说中
“
我
”
的形象特征
,
并简要分析
。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理清关系,看清
“
身份
”
在小说中,
“
我
”
是
,是作为陪衬主要人物
“
骆驼
”
而出现的
“
”
;
“
我
”
是骆驼的工友,小说对骆驼的描写,重要是通过
“
我
”
的所见所闻展现的,因此,
“
我
”
又是
。
一位打工者
次要人物
小说的线索
第
2
步:抓住情节,看清描写
小说中对
“
我
”
有多处描写,比如
,
,都是概括分析
“
我
”
的形象特征的重要依据。
我对抽烟的看法
我对故乡的石磨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第
3
步:思考
“
四角度
”
,找准答题依据
故事
情节
“
我
”
与
“
骆驼
”
谈论骆驼的名字,与
“
骆驼
”
工作之余一块上街、看景、聊天,我到公园去看望
“
骆驼
”
。说明
。
人物
描写
心理描写,如
“
我
”
对故乡的石磨、水车的怀念,
等;语言描写,文中有多处
“
我说
”
,表现出
生活。
“
我
”
重视友情
我的文学梦
“
我
”
也有理想,但更注重现实
环境
背景
从
“
我
”
居住的情况、对故乡的思念等可以看出:
。
他人
评论
小说中
“
骆驼
”
与
“
我
”
的谈话、争论,也能看出我们之间的不同。
“
我
”
是一个到海南打工的青年
[
规范作答
]
①
“
我
”
是比较现实的打工者
,
我不会因为怀旧去添置现实生活中没有丁点作用的石磨或水车
;②
“
我
”
也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但
“
我
”
不在现实中安放,
“
我
”
通过创作小说去
“
构建
”
;③
“
我
”
重视友情并尊重他人,
“
我
”
曾为离别而伤感,又为
“
骆驼
”
拥有骆驼而
“
十分佩服
”
。
[
评分细则
]
能从情节和描写中抓住
“
打工者
”
、
重友情
、
有理想但更现实概括即可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
有理想
,
并为理想而努力
。小说中的骆驼一直拥有一个
“
骆驼梦
”
,他名字是骆驼,他熟知骆驼的习性;最后离开工厂,买到了一头骆驼。②生活节俭、勤劳。他不抽烟,认为抽烟是
“
烧钱
”
,他没有不良的嗜好,辛苦工作,一心想挣钱买骆驼。③不切实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只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不顾现实,在海南养骆驼,最终理想破灭。④是刚走进社会的理想青年的典型。不切实际,只活在理想之中,最后在生活中碰壁。
答案:
(
示例
)
我认为
“
我
”
更可爱
。
“
我
”
喜爱石磨和水车,但
“
我
”
知道它们无用,
“
我
”
更注重实际,用文学慰藉自己的心灵;
“
我
”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现实主义者。
(
认为
“
骆驼
”
可爱亦可,要抓住其性格特征,有自圆其说的理由
)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两种基本方法
1
.
直接描写
(
正面描写
)
(1)
肖像
、
神态
、
动作描写
:
描绘人物行为
、
展现人物性格
,
突出品质特点
。
(2)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展现人物思想,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3)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内心感情
(
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
)
。
2
.间接描写
(
侧面描写
)
(1)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
引发读者的联想
、
想象
,
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
(2)
借助物象或环境映衬烘托:通过描写与人物有关的其他事物或生活环境塑造人物。
考点诠释
小说是写人的艺术
,
写人离不开手法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总体上说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具体说又可分为肖像、神态、语言、行为、心理等角度直接
(
正面
)
描写,以及借助他人、外物与环境进行陪衬烘托的间接
(
侧面
)
描写。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2]
(2019
·
山东淄博市高三
5
月诊断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平凡的世界
(
节选
)
路遥
①
没过多少日子,孙少安所承包的石圪节乡砖瓦厂就开始盈利了。孙少安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
②
正在孙少安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有一天,他的朋友胡永合突然到石圪节来找他。永合是叫他一同去省里和电视台
“
洽谈
”
合资拍
《
三国演义
》
的事。孙少安这才想起,几个月前他曾给永合应承过这么一档子事。
③
这也许是一件相当没把握的事,他根本摸不着深浅。但是他既然给这家伙应承了下来,就不好推辞。再说,这个有恩于自己的人,他怎么能不讲信义?经胡永合又一番鼓动之后,少安的心再一次热起来。两人商定,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捎带着看看少安的弟弟少平
——
兄弟两人也好久没见了。
④
哥哥意外地来到煤矿,使少平大吃一惊。少平详细询问了哥哥去省城要办的事。少安说完后,少平皱起了眉头。
⑪
“
拿一两万块钱白给村里人办事?
”“
那又怎样?你不是也准备白扔给人家电视台吗?
”“
我还准备赚它电视台的钱呢!
”“
赚不了呢?
”“
那只怪运气不好!
”
少平笑了:
“
说来说去,你这个财主看来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想给社会疏点财
……”“
要是白给村里人办事,还不如把这钱咱们一家人分了!
”“
两回事,哥哥,你对家里人都已尽了责任。至于我,我赚的钱我够用。不够用我也不愿使用你的钱。我以前就说过,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
”
⑫
孙少安难以理解弟弟这些
“
高论
”
。不过,他也开始认真地检讨起他此次的省城之行是否适当
……
少安踌躇了半天,终于决定听从弟弟的劝告,准备半路回头了。孙少安觉得,这一夜过得很愉快。是的,每次他都能从弟弟这里受到许多启发。
⑬
第二天早晨,当胡永合听少安说他因为祖母突然病重要返回家时,气得嘴张了半天,不知该说什么是好。既然是这样,他总不能把这个孙少安用绳子捆到省城去!
……
⑭
一九八五年的春天,孙少安个人掏腰包出资一万五千元重建的双水村小学,现在眼看就要最后竣工了。当年拦河打坝震坏的校舍窑洞,已经被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所替代。当年的学校操场也扩大了一倍。铁栏式大门上面,拱形铁架上
“
双水村小学
”
五个铁字,被红油漆刷得耀眼夺目。
(
有删改
)
一、文本梳理
1
.
小说第
②③
自然段采用了
的手法
,
表现了孙少安
,
从中也可以看出孙少安是一个知恩感恩的人
。
2
.小说第④自然和第
⑬
自然段中
“
”
和
“
”
两句,是神态描写,写出了孙少平对哥哥做法的不赞同以及胡永合听到孙少安变卦后的惊讶、气愤,生动形象。
心理描写
见到胡永合后的心理反应
少平皱起了眉头
气得嘴张了半天
3
.小说第⑤自然段至第
⑪
自然段主要采用了
的手法,展现了兄弟二人对待金钱和名声的看法。
对话描写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开头写孙少安承包的乡砖瓦厂开始盈利,并成了全乡经济活动的首要人物,为下文他准备合资拍电视以及后来重建学校做了铺垫。
(
)
②
孙少安去省城时再拐到大牙湾煤矿见孙少平,其目的是要征求一下弟弟对他投资拍电视连续剧
《
三国演义
》
的看法。
(
)
√
×
“
征求一下弟弟对他投资拍电视连续剧
《
三国演义
》
的
看法
”
的说法有误。
③
“
最好的兄弟首先应该是朋友,然后才是弟兄
”
,这句话表明了孙少平的观点:兄弟是平等的,应当相互提醒,真诚交心。
(
)
④
“
一排气势宏伟的新窑洞
”“
被红油漆刷得耀眼夺目
”
等内容既交代了新学校的特点,也蕴藏着人们对孙少安无声的敬意。
(
)
√
√
答案:
(1)
孙少安
:①
有雄心
,
有气魄
,
精明能干
。②讲信义,重情谊,豪爽大方。③有爱心,有担当,善于听取别人意见。④爱虚荣,想出名,但能接受别人建议。
(2)
孙少平:①遇事冷静,头脑清醒。②人格独立,有高尚的价值追求。③心地善良,有社会责任感。如劝哥哥为村里办事。④善于言谈。如说服哥哥放弃投资拍电视。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对话描写的作用。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找出描写内容
小说主体部分
——
第
⑤
自然段至第
⑪
自然段,采用了
的手法。
第
2
步:体会描写作用
节选部分的对话以
为话题,围绕
“
”
和
“
”
的问题展开,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形象,从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对话描写
合资拍
《
三国演义
》
钱用在何处
如何对待名声
第
3
步:多角度思考答题
对话的具体内容
在文中的作用
围绕孙少安合资拍
《
三国演义
》
以及到后来打消了拍
《
三国演义
》
的想法的对话。
表现了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
“
拍电视赚钱
”
还是
“
拿一两万块钱白给村里人办事
”
的这番对话。
反映了两个人
,很好地塑造了两兄弟的形象。展现了
。
孙少平见识的高远
不同的性格特
征和金钱观
青年的社会责任感
[
规范作答
]
①
从故事和结构层面看
,
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对兄弟二人的对话描写,引出少安要
“
合资拍
《
三国演义
》
”
以及到后来
“
打消了拍
《
三国演义
》
的想法
”
等内容。②从人物层面看,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突出了人物性格。通过兄弟二人的对话,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如少安想出名的虚荣和少平的高尚价值观,展示了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③从主题层面看,深化了小说主旨,丰富了思想内涵。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了平凡的少安少平却有不平凡的胸怀,深化了
“
青年要有社会责任感
”“
农村青年成长进步
”
等方面的小说主旨。
[
评分细则
]
小说中的对话在推进情节发展
、
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
表现小说主题三方面作用明显
,
答出这三条即可
,
每条
2
分
。其他说法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答案:
神态描写
,
准确地写出了少平的疑惑
。
答案:
神态描写
,
表现了少平对少安做法的不满
。
答案:
神态描写
,
表现了少平的批评给少安带来的惊讶
。
答案:
动作描写
,
表现出少平的自信和坚定
。
答案:
动作描写
,
表现出少平对少安想
“
挂名
”
的遗憾和不赞同
。
小说形象作用的
“
三个思考角度
”
对小说形象作用的分析,一般要从三个角度思考:①从人物与情节的关系看,人物对情节的推动作用;②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看,人物对其他人物的对比映衬作用;③从人物与主题的关系看,对小说主题的表现作用。具体如下:
1
.主要人物:
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
,
直接反映
、
显示
、
亮明
、
突出小说的主题
。
2
.次要人物:
对比
、
映衬主要人物形象
,
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其中的群像人物,有暗示小说社会环境的作用。
3
.
线索人物
(
或事物
)
:
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串起情节,使结构更加严谨有序。
4
.
“
我
”
:
小说中的
“
我
”
是个特殊人物,它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只表明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是故事的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也可以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起串联情节、评价人物的作用。
考点诠释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形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因作用不同可分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要把握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挖掘人物性格特征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内涵,明确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想的影响。高考在分析人物形象作用时,侧重于考查次要人物、线索人物或物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3]
(
2019
·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癖
叶志平
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架在鼻梁上的一副金丝眼镜。
起初,小城人对陶先生这身装扮很好奇。后来才知道,陶先生留过洋,在东门街开了这家西医诊所,名号曰
“
济仁堂
”
。
陶先生医术如何高明,知道的人并不多。但陶先生有洁癖,却是人人皆知。
他家的碗筷,隔几天就得用开水煮一遍;被褥呢,也得隔三岔五就在烈日下暴晒;给人看病,嘴上也总是蒙块白布片儿。
有年冬天,大家都聚在街上的
“
龙眠茶馆
”
喝茶聊天。却听见有人一声连着一声咳嗽,一路捂着心头,往
“
济仁堂
”
走去。却见那陶先生早已立在堂外,嘴上蒙着块白布片儿,手上还举着一个,一言不发向那人走去,就要把白布片儿往那人嘴上蒙。那人骇了一跳,更加猛烈地咳嗽起来,边摆手边往后退:
“
陶,陶,陶医生,咳咳,你想,咳,干啥?
”
陶先生从白布片儿里传来低沉的声音:
“
这是口罩,快戴上!
”
那人一看身后,喝茶的全出来看稀奇了,觉得当众受了奚落,急了:
“
陶医生,你这,咳咳,啥意思?我不就是,咳咳,咳嗽吗?我,我,咳咳,不看了!
”
人们又看到陶先生的怪模样,不由一片哄笑。
从此,小城里的人都觉得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紫来桥边上的中医刘先生那里,却是人来人往,谈笑风生。
这几天,东门街上来了个老头,头发蓬乱,衣衫全破成了布条条,老远就闻到了臭味。老头倒也安静,就靠在街边的一堵破墙边,面前放一破碗。偶尔有人经过,就
“
咣啷
”
一声丢下个铜子儿。
……
这天,老头突然
“
轰
”
的一声,倒在街面上,张着大嘴,双目无神,呼吸不得!周围有不少人,却都是干着急没办法!
恰好,陶先生穿着长衫,戴着新礼帽,匆匆路过。一抬眼,陶先生快步上前,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用拇指指甲在老头人中穴上用力掐下去。接着又张开左手,按住老人心口,右手握拳,敲打左手背,如此敲了几十下,老人仍无好转。
人们都屏息紧张地看着,陶先生白净的脸上也冒起了热汗。突然,陶先生左手捏住老人的鼻子,右手掰开老人的嘴,接着一弯腰,嘴对着老人露出黄牙的嘴,送了一口气。看见这一幕,大家都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看病都让人戴布片儿的陶先生,怎么会这样?他不是有洁癖么?
如此几下送气吸气,老人渐渐呼吸顺畅,两眼也回了神。陶先生往人群里瞄了一眼,对
“
龙眠茶馆
”
的吴掌柜道:
“
吴老板,麻烦送碗茶来!
”
吴掌柜一拍脑袋,
“
哎!
”
待吴掌柜亲自端来一碗
“
桐城小花
”
,喂老人喝下时,陶先生已走远了,只留下一堆人议论纷纷。
这天晚上,吴掌柜提了一纸包上等的
“
桐城小花
”
茶叶,敲响了陶先生的门。陶先生打开门,淡淡一笑:
“
吴掌柜,稀客啊!
”
吴掌柜一摸脑袋,不好意思道:
“
陶先生好,大家平时都忙,也很少走动。
”
陶先生顺手接过茶叶:
“
吴掌柜请坐,有话请讲。
”
吴掌柜又一笑:
“
我这人好奇心重,有点事弄不明白,我觉都睡不好。
”“
今天的事?
”“
对,对
……”
陶先生打开雕花木窗,看着天边的那轮明月:
“
我知道,大家都认为我有洁癖。其实,有些疾病具有传染性,像上次的肺结核病人,我观色听声,知他病得不轻。如果不戴口罩,极有可能传染他人。
”
“
那,今天,您就不怕那老人有病会传染于您?
”
“
哈哈,你只知医者有洁癖,却不知医者更有救人癖啊!
”
(
有删改
)
一、文本梳理
1
.
把握形象特点
陶先生
“
干净的长衫
”“
黑色礼帽
”“
金丝眼镜
”“
留过洋
”“
有洁癖
”“
煮碗筷
”“
晒被褥
”“
戴口罩
”
等一系列描写
,
一是
;
二是
。
揭示人物身份,显示人物性格特点
为下文救乞丐做铺垫
2
.
揣摩形象作用
“
龙眠茶馆
”
喝茶聊天的人看到陶先生给咳嗽病人戴口罩,
“
一片哄笑
”
,这群人物的作用是:
。
3
.小说写到紫来桥边上的中医刘先生,其作用是:
。
反映乡民们的无知,侧
面表现陶先生的
“
洁癖
”
通过对
比,突出陶先生的
“
怪异
”
和
“
不好接近
”
,其实写出了人
们对他的偏见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注明原因
)
①
文中通过对比陶先生和紫来桥边的中医刘先生,突出表现了主人公陶先生行为怪异、不好接近、对人较为冷淡的特点。
(
)
②
在乞丐老头倒地后,文章通过
“
分开人群,蹲下身子,伸出白净净的手
……”
等动作描写表现了陶先生救人的急切之心。
(
)
×
“
陶先生行为怪异
、
不好接近
、
对人较为冷淡
”
说法不
当,这是人们不了解陶先生时的一种错误认识。
√
③
文中多次写到陶先生戴口罩,其实这本是医生的正常举动,却遭到了眼界不够开阔、卫生知识很少的乡民们的误解,显示了乡民的愚昧。
(
)
√
答案:
“
癖
”
不仅指医生对
“
洁
”
的特殊爱好
,
还指
“
救人癖
”
,
即陶医生不顾乞丐的脏臭进行人工呼吸的
“
医者仁心
”
。
文中作者设置乞丐老头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用意
?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
第
1
步:定形象类型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
,
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此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第
2
步:看形象意义
小说写了一个被人认为
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
“
医者仁心
”
。那么,乞丐老头在文中的作用可想而知。
医生陶先生
老乞丐
有
“
洁癖
”
的、医术高明而又有仁
爱之心的陶先生抢救又脏又臭的老乞丐
第
3
步:多角度分析
从人物形象看
老乞丐有助于凸显陶先生形象,突出了他的
。
从小说情节看
老乞丐的出现,
;陶先生对老乞丐的救助,使人们对陶先生的认识发生巨大改变,使吴掌柜登门
“
拜访
”
。
医术高明、医者仁心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从小说环境看
老乞丐的突然晕倒,展现了
。
从小说主题看
老乞丐的出现,有利于展现小说
的主题。
小城人们的爱心,是
小城社会环境的一隅
医者仁心
[
规范作答
]
①
有助于塑造陶先生的人物形象
,
陶先生不顾脏臭的救助行为
,
突出了他的医术高明
、
医者仁心
;②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陶先生在救助乞丐老头之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不理解甚至嘲讽,变为吴掌柜的
“
登门拜访
”
;③营造人心良善的社会氛围。如乞丐老头晕倒后人们都
“
干着急没办法
”
。
[
评分细则
]
答出
1
点给
2
分
,
答出两点给
4
分
,
答出三点给
6
分
。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①
小说中的吴掌柜是一个为人热情
、
有慈善心肠
、
爱打听事的人
。②小说通过塑造吴掌柜这个形象,反映了小城百姓的整体风貌,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吴掌柜与陶先生的对话,更好地塑造了陶先生的形象,揭示了小说
“
医者仁心
”
的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
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须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
“
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
,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
“
大头菜
·
冯
”
。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
“
细做
”
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
“
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
”
淮剧
《
补缸调
》
更为直白:
“
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
《
补缸调
》
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
——
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
“
大头菜
·
冯
”
,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20
世纪
90
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
选自
《
小小说月刊
》
,有删改
)
一、整体读文:
梳理结构思路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这是一篇讲述
的小说。根据情节内容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
从开头至
“
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
)
序幕
,介绍
“
代写
”
行当。
第二部分
(
从
“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
”
至
“
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
)
开端
,介绍
,设置悬念。
亲情故事
代写冯及其代写标识
第三部分
(
从
“
解放前
”
至
“
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
)
发展
,补叙
,释悬为什么钤印
“
大头菜
”
。
第四部分
(
从
“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
”
至
“
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
)
高潮
,
。
第五部分
(
“
20
世纪
90
年代末
”
至结尾
)
结局
,哥哥回乡,再品家乡大头菜。
冯过去的生活
冯利用大头菜信钤终于找到哥哥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小说开篇交代了代写行当的出摊位置、所需用具、代写内容等,既向读者介绍了这一传统行当,又为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做了铺垫。
B
.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
.
“
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
”
,
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
“
大头菜
·
冯
”
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
.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说明大头菜是淮城人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语言通俗直白,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
解析:
C
项,
“
从侧面表现了新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
,文中无此意。
答案:
C
答案:①
有智慧
。老家街巷的地址更名数次,哥哥的地址一无所知,代写冯利用替别人代写家信时在信封上留下独特标志的方式,寻找哥哥。②重亲情。代写冯六岁时哥哥被舅舅带去台湾,他一直在寻找哥哥。有耐心
(
坚持不懈
)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③做事有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④谦和有礼。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
“
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
。
答案:①
从情节看
,
“
大头菜
”
是小说的线索
。代写冯借
“
大头菜
”
标志寻亲,兄弟俩因大头菜得以相见。小说围绕
“
大头菜
”
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②从人物看,
“
大头菜
”
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是兄弟联系的纽带。以
“
大头菜
”
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代写冯有智慧、重亲情的形象。③从表现的主题看,
“
大头菜
”
是亲情、乡情的象征。以
“
大头菜
”
为中心表达了亲情难断,故土难舍的主题思想。
答案:
(1)
正面描写
。①语言描写。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
“
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
”
。表现了他的细心和谦和。②细节描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信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表现了他做事为人有原则。
(2)
侧面描写。找他代写的人特多,最终通过信封上的大头菜找到哥哥,显示了他有智慧,重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