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1.50 KB
  • 2021-06-03 发布

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拉萨中学高三年级(2020届)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 第I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思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후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 23 -‎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 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オ会越走越宽广。‎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 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 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 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 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 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 23 -‎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再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只要……就……”分析错误。原文“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而非 “只要……就……”的关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分析错误,原文“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明确题干要求,即“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带着选项内容到文中逐一核实表述的正确与否。‎ A项,“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分析错误,原句为“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所以选项应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B项,“……不是……而是……”分析错误,原文“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选择关系。‎ C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与原文不符,原文“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所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 23 -‎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 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 23 -‎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弘一法师病中写下“悲欣交集”开篇,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 23 -‎ B. 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是因为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 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的批判。‎ D. 浮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从而失去庄重之心,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5. 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作答。‎ ‎6.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答案】4. C 5. ①面对生命的到来或逝去,持有最基本的肃穆、郑重之情;②面对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依然怀有感恩之心;③面对天地间的诸多人事,保持敬畏之心;④对于已逝的英灵,要永远铭记与崇敬。 ‎ ‎6. ①在内容上,运用比喻,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表现蝉壳被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形象含蓄,令人思索与回味。②在结构上,承接上文,是对作者观点的深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选项是从“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命制;考查的能力是“分析”“鉴赏”,有别于信息的筛选整合。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 A项,“让人感慨时光易逝”错误,应为“让人感到离世的庄重”。A错误。‎ B项,“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过于绝对。作者认为“仪式”很重要,应该郑重其事地举行,但仅仅有仪式是不够的,“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B错误。‎ C项,对朱熹的话的作用理解正确。C正确。‎ D项,“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无中生有。作者渴望人们铭记城市英灵,让城市持有庄严深重的生活气息。D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通常是定向归纳。首先要弄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定向分条筛选归纳。‎ 本题要求概括“庄重”的表现,答题区间是从全文筛选概括。从全文看,‎ - 23 -‎ ‎ “庄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生命的到来或逝去,具体事例为弘一法师的离世(正面)和城市办丧事(反面);②艰苦的生活、坎坷的命运,具体事例为二姨吃饭;③天地间的诸多人事,理解区间为第7段;④城市的英灵,理解区间为第8段。综合“庄重”的表现方面及其应持有的态度,便可得出答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散文句段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通常考虑的方向有:(1)思想内容,(2)篇章结构,(3)表达效果,(4)读者感受。答题时,注意所给句段的位置,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 本题所给句子处于文章结尾处。从表现手法上看,本句运用比喻修辞,将遗留在树干上的蝉壳比喻为空屋,表现蝉壳被抛弃后仿佛人去屋空;从思想内容上,本句流露出作者对人们抛弃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的隐忧与伤感;从表达效果和读者感受来看,本句形象含蓄,令人思索与回味;从篇章结构上看,承接上文,是对作者观点的深化。综合以上分析,整理归纳作答。‎ ‎【点睛】紧扣内容与位置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考试对散文结构思路的考查往往以分析句段作用的形式出现。这是因为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是全文行文思路的表现。句段形式有开头段、结尾段、中间段、插入段。对句段作用的分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从思想内容上考虑。(1)联系本句(段)的含意,突出强调了什么内容或揭示了什么意思。(2)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态度。‎ ‎2.从篇章结构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就是统帅全文、过渡、照应题目、前后呼应等作用。句段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3.表达角度。(1)看所给文字在表达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2)有何表达效果。‎ ‎4.读者感受看句段文字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感受。通常术语有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增强文化底蕴,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3 -‎ 聚焦中国,职教成就令世界瞩目。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2600万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放眼全球,发展职业教育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目前,全世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为数众多,仅年轻女性就有7300万人之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技能。如何推动青年从学习阶段顺利进入工作阶段,降低失业率?对此,中国正在默默贡献自己的努力,正在为世界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实践证明,对一个人来说,掌握一门技术,就有了谋生的本领;对一个贫困家庭而言,拥有一个技工,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对一个国家而言,当大量劳动力拥有了专业技能,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在消除贫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作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减贫脱贫,保护弱势群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这一中国经验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认可。‎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1日05版)‎ 材料二:‎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9日05版)‎ 材料三:‎ - 23 -‎ 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分成单一制与分层制两种。单一制不会太早为学生选择职业路径,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发展,这种方式较适合通才和天才的培养,当然也让相当多学生错过了培养“一技之长”的最好时光。单一制的代表国家是瑞典和美国(以及类近的英国)。分层制的特点是结合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职业教育,很早就为学生选择职业发展的路径。典型的例子是以庞大的高端工程师群体和实体经济见称的德国。‎ 从这种比较中不难看明白,以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更接近德国式的分层制,以服务国家的工业化为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各大系统直接下辖职业教育,如邮电系统管理邮电学校,煤炭系统管理煤炭学校。在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这种系统在过去十几年已经完全拆解,现在职业学校或者在高等教育层级的专业学院,均纷纷放权给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管理。可以说我们的职业教育已经与计划经济脱了钩。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下需要做的是,将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很好地重新挂钩。‎ ‎(中新网‎2015年12月10日)‎ ‎7. 下列对有关中国职业教育状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一个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掌握了一门技术,就能够谋生发展,就有可能解决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问题。‎ B. 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职教升级版”,这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需求,更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C. 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和沈阳中德新松两校的做法,是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为企业输送高质量技术人才而采取的行动。‎ D.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职业的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与计划经济脱钩之后,如何走向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挂钩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世界职业教育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B. 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所以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改变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C. 西方教育体制无论是以瑞典、美国为代表的单一制,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层制,都难以适用于中国国情下的职业教育中。‎ D. 广州某制衣厂以高工资招工遭冷遇,四川成都的“火锅厨师”的例子说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只针对本地区需要。‎ ‎9. 根据上述材料,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简要说明。‎ ‎【答案】7. B 8. D ‎ ‎9. ‎ - 23 -‎ ‎①职业教育体系在世界上规模最大,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②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③为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素材运用的意图。首先仔细阅读各个选项,理解选项含义,然后找到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进行比照辨析,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选项。这就是常说的“比对法”。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比照辨析时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表,述无中生有、曲解文意。理解区域为“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仔细比对,便可发现“已进入”混淆时态,“成为社会共识”和“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表明中国职业教育还没有进入职教升级版,最多是正在进入;“也是”表明是并列关系,而“更是”表明是递进关系;“这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需求”无中生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以及由此推理得出结论正误的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错误类型主要有曲解文意、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偷换概念等;推理结论错误类型主要有过于绝对化、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等。‎ D项推论表述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列举广州某制衣厂以高工资招工遭冷遇,四川成都的“火锅厨师”的例子说明“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而不是说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只针对本地区需要”。其余三项表述、推论正确。‎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重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归类。‎ - 23 -‎ 本题题干要求筛选归纳“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主要集中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材料一的第一段“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可以筛选出第一、二点;概括材料二的大意可得出第三点。注意归纳的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的说明介绍,不要归纳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评价。‎ ‎【点睛】确定选项归属,仔细比对。非连续性文本通常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组合而成的多维度又相互独立阅读文本。简而言之,非连续性文本具有内容的实用性、知识的综合性、形式的直观性、信息的关联性。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读图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答选择题时,确定选项归属,仔细比对。首先弄清题干要求是选择错误项还是正确项;接着在仔细理解各个选项的意思及选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把各个选项回归到原文中各个选项对应材料的语境中进行反复比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出答案。比对时,注意比对以下几个方面:①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②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③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除莘县知县,调繁安丘。三十六年四月,以治行征,与李成名等十七人当授给事中,先除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命始下,振基得户科。时吏部推举大僚,每患乏才,振基力请起废。‎ 韩敬受业宣城汤宾尹。宾尹分校会试,敬卷为他考官所弃。宾尹搜得之,强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为第一。榜发,士论大哗。知贡举侍郎吴道南欲奏之,以云举、图资深,嫌挤排前辈,隐不发。事三年,会进士邹之麟分校顺天乡试,所取童学贤有私,于是御史孙居相并宾尹事发之。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振基谓议者庇之,再疏论劾。帝乃下廷臣更议。‎ 初,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 23 -‎ 振基劲直敢言。居谏垣仅半岁,数有建白。既去,科场议犹未定,策复上疏极论。而宾尹党必欲十七人并罪,以宽敬。孙慎行代正春,复集廷臣议。仍坐敬关节,而为十七人昭雪。宾尹、敬有奥援,外廷又多助之,故议久不决。凡与敬为难者,朝无一人。振基寻以忧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 孙振基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B.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C.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D. 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 B. 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 D. 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振基勤于治政。他在安丘任职时,尽管当时的安丘政务很繁重,但他还是以优异的政绩被皇上征召,授予了给事中的官职。‎ B. 孙振基爱惜人才。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C. 孙振基有正义感,汤宾尹任会试考官时徇私舞弊,强迫王图等你录取韩敬为第一,御史孙居相揭发了此事,孙振基两次上疏。‎ D. 孙振基敢于谏言。对熊廷弼的罪恶,他主张审问,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但他仍和众给事御史极力进谏,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 23 -‎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答案】10. C 11. A 12. D ‎ ‎13.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2)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礼官”“吏部都察院”“宾尹”“事”“振基”“疏”“礼部侍郎”“翁正春”“学贤”“之麟”“宾尹”,虚词“及”“乃”“亦”,“黜学贤”和“谪之麟”结构相同,“下礼官”的主语应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事一起揭发,把这件事交给“礼官”处置,由此可以看出“下礼官”应是“交付礼官”的意思,所以是相对的语意单位可停顿,故排除AD项;“礼部侍郎翁正春等”为名词,作“议黜”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B项,再结合本句意思: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麐,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句子可以断开为:下礼官/会吏部都察院议/顾不及宾尹事/振基乃抗疏请并议/未得命/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黜学贤/谪之麟/亦不及宾尹等。故答案为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召,被皇帝征召,陟,进用的意思,所以这些词语的含义不同。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虽然皇上反对,公开袒护”错,原文为“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文中没有提到“皇上反对,公开袒护”。‎ - 23 -‎ 由原文“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可知皇帝是接纳了建议而不是“最终使皇上改变主意”。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讼”,控告;“于”,到;“为建祠”,省略句“为(之)建祠”,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耻”,意动用法,以……为耻。(2)中的“惟……是”,固定结构,宾语前置,“惟诗教言是听”,只听元诗教的话;“乃”,于是,就;“以”,介词,按照,借助,凭借;“年例”,常例;“出……于”,调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里二十九年进士。授官莘县知县,有人到政务繁重的安丘。三十六年四月,由于为政有成绩被征召,授给事中,先授官礼部主事,四十年十月任命才下达,孙振基得任户科。当时吏部推举大官,总是忧虑朝廷内外没有优秀人才,孙振基于是极力请求重新启用被贬黜的官员。‎ 韩敬受业于宣城汤宾尹,汤宾尹任会试阅试卷的考官,韩敬的试卷被其他考官所摒弃。汤宾尹找到了它,强迫总裁侍郎萧云举、王图录用韩敬为第一。发榜后,文士议论强烈。知贡举侍郎吴道楠想上奏这件事,因为萧云举、王图资历深,隐忍没有揭发。事情过去了三年,恰巧进士邹之麐任校阅顺天乡试的考官,录取童学贤有偏私,于是御史孙居相以此事连同汤宾尹的事一起揭发。交付礼官,会同吏部都察院商议,只是没有涉及汤宾尹的事。孙振基于是上疏直言请求一并议处,没有得到同意。礼部侍郎翁正春等议论罢黜童学贤,贬谪邹之麐,也没有议论汤宾尹等人。孙振基认为商议的人庇护他们,再次上疏弹劾。皇帝才交付朝臣重新审议。‎ - 23 -‎ 当初,汤宾尹在家居住时,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揭发梅振祚淫乱的罪状。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营私,此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孙振基刚强正直敢于进言。任谏官仅半年,多次有进谏。离开后,科场的争议还没有平息,刘策又上疏竭力论述。而汤宾尹的同党一定要将十七人治罪,来安慰韩敬。孙振基代替翁正春,再次召集朝臣商议。仍然判定韩敬暗中行贿勾结官吏有罪,为十七人昭雪。汤宾尹、韩敬有外援,朝廷又多帮助,所以议论长久不能决定。凡与韩敬作对的,朝中没有一人。孙振基不久因忧虑成病离开,在家中去世。‎ 五、诗歌鉴赏 阅读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苏轼《赠刘景文》,回答问题。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4. 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来表达感情?‎ ‎15. 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苏轼诗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答案】14. 韩愈写的是早春,能摄春之魂,“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 传奇景色,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苏轼诗写的是初冬,“荷尽” 、“菊残”“傲霜” ,既写景, 又咏物喻人。 ‎ ‎15. “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相对,内容相近,构成“流水对”。这里菊花 残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 - 23 -‎ ‎ 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作者把萧条的初冬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诗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语浅情遥,耐人寻味。‎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景物特点的能力。这是两个问题。第一问要求分析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这要结合两首诗的标题和诗中的景物特点分析。由韩愈的诗题目《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可以看出是早春景色。韩诗中“草色遥看近却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苏轼诗中,抓住“荷尽”、“菊残”分析可知,《赠刘景文》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用优美的语言概述景色,即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来描述。‎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首诗,然后根据诗句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抒情效果。诗的前两句“残菊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采用对仗手法,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 ,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据此本题从对仗、对比、比喻等角度分析诗人的情感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对仗、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体悟情感。‎ 六、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 23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深切感受,余音袅袅,令人拍案叫绝。‎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而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金戈铁马 (2). 气吞万里如虎 (3). 别有幽愁暗恨生 (4). 此时无声胜有声 (5). 马作的卢飞快 (6). 弓如霹雳弦惊 (7). 君问归期未有期 (8). 巴山夜雨涨秋池 ‎【解析】‎ ‎【详解】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戈”“吞”“幽愁”“作”“霹雳”“涨”,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第II卷 七、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信息的爆炸式生产和裂变式传播,让一批以“内幕消息”“最新研究”为噱头的网络谣言借机扩散。无论是 的标题,还是假借专家冒充权威,网络谣言让不明真相的网友面对 的论调真假难辨。现实中,谣言选取网上热议话题 ,短时间内吸引网友关注;有的盗用冒用新闻图片,对视频资料 ‎ - 23 -‎ ‎,以“有图有真相”虚构信源,甚至形成一条包含推手公司、营销公号、刷量团队等黑色产业链。如今,不少平台已应用大数据、杋器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识谣辟谣。去年6月,微信团队上线“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一旦阅读或分享的文章被鉴定为谣言,用户将会收到提醒,至2017年12月已发送3700余万次提醒,以“人工审核十机器筛查”方式及时阻断谣言传播。当然,( ),才能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縮谣言传播。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媒体、科研机构等互联网建设相关主体也应携手合作,以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覆盖广泛的传播手段,引导网民提升用网素养,增强抗谣免疫力,共同营造良妤的网絡生态。‎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B. 政府部门需要开通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 C. 政府部门需要开通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 D. 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用真实信息压缩谣言传播空间。‎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精准辟谣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真相从源头“跑过”了谣言 B. 精准辟谣确实有效,而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 C. 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精准辟谣确实有效 D. 如果让真相从源头“跑过”谣言,需要精准辟谣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振聋发聩 言不及义 断简残编 移花接木 B. 振聋发聩 言之凿凿 断章取义 偷天换日 C. 耸人听闻 言之凿凿 断章取义 移花接木 D. 耸人听闻 言不及义 断简残编 偷天换日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仔细阅读划线句子“政府部门需要搭建顺畅高效的官方信息发布渠道,用真实信息压縮谣言传播”,句子有两处问题,一是搭配不当,“搭建”与“渠道”搭配不当,可将“搭建”改为“开通”,或者“渠道”改为“平台”。二是成分残缺,“压缩”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空间”。再来看选项,A项,搭配不当,“搭建”与“渠道”搭配不当,可将“渠道”改为“平台”。B项,搭配不当,“开通”与“平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压缩”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空间”。C项,成分残缺,“压缩”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空间”。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注意前后语义连贯,根据前文讲述微信团队上线“微信辟谣助手”小程序辟谣成果,然后指出“以‘人工审核十机器筛查’方式及时阻断谣言传播”,属于“精准辟谣”,或者说“精准辟谣”是对上文内容总结,排除CD两项。根据后文“才能真正还网络空间以清朗”,所填写的句子的后一句与后文构成条件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排除A项。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喻指言论、文章有使人醒悟、启发愚蒙的作用。耸人听闻:夸大事实或说离奇的话,使人听了感到震惊。此处是用来修饰“标题”,选用“耸人听闻”。第二处,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言之凿凿:指形容说话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此处是说网络谣言让不明真相的网友面对有真凭实据,而不是空泛的用语的论调真假难辨,选用成语“言之凿凿”。第三处,断简残编:指残缺不全的书籍文章。断章取义: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此处是说谣言选取网上热议话题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短时间内吸引网友关注。选用成语“断章取义”。第四处,移花接木:指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偷天换日:比喻暗中以假代真,掩盖事物的真相,以达到欺骗、蒙混的目的。根据“盗用冒用新闻图片”“以‘有图有真相’虚构信源”推断此处实用成语“移花接木”。故选C。‎ ‎【点睛】‎ - 23 -‎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下面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请指出活动标识的设计核心元素,并分析活动标识设计的视觉效果及其意蕴。‎ ‎【答案】①活动标识以数字“‎70”‎和代表国家形象的国徽五星及天安门作为设计核心元素,紧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主题。②活动标识中,“‎70”‎设计成翻开历史新的一页的视觉效果,“‎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醒目的金色立体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图示,不放过图示中的文字,然后概括答题。徽标解题方法:①观察分析徽标构图元素:外形、特征;②解说画面依一定的顺序:空间、逻辑; ③由表及里揭示象征意义:联想(行业特点)→象征义、寓意;④语言表述准确规范得体:准确、简明、平实、清晰(说明性语言)。 规范答题:构图元素 ( 外形 ) →象征义 ( 寓意)。题干中要求指出活动标识的设计核心元素,并分析活动标识设计的视觉效果及其意蕴。本题构图要素包括数字符号“‎70”‎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1949—‎2019”‎表示建国时间和今年的时间, “‎7”‎的造型又像节日的彩带,其飘动的效果与醒目的金色立体国徽五星及天安门所在的圆形构成了一动一静的互动关系,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蕴含了重大节日的欢庆气氛。整个图案呈鲜红色,既与国旗的颜色一致,也增加了喜庆色彩。寓意结合各个要素的含义综合思考。意思对即可。‎ ‎【点睛】图文转换题技法点拨 - 23 -‎ ‎1.仔细读图,准确捕捉信息。‎ 对试题中的图表要认真观察,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主题。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对于表格,要找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如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对于流程图,要抓住其中的时空、逻辑顺序等。‎ ‎2.查找变化,找到比较角度。‎ 查找变化,是审察图表中比较对象在不同的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等。找到比较角度,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按题目要求归纳概括。‎ ‎3.把握要求,简要归纳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因此,分析题目要求和图表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要正确分析图表中的内容,重点分析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注意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及发展的规律等。‎ 八、材料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清华大学举行2017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培育有思想的青年人,永远是大学的核心目标。”校长邱勇寄语学生要跨越知识的界限、文化的界限、时空的界限和自我的界限,在阅读中与智者先贤对话,在思考中与内心真我交流。并送予每位毕业生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希望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反思人生,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在体察自然、感悟生命中提升思想的境界,在成就事业、开创未来中彰显思想的力量,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以“做有思想的行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例文】‎ 做有思想的行者 人类是能思想的苇草,是天地间的一只蜉蝣,汪洋中的一叶扁舟,却因思想而拥有了星火燎原的力量。‎ 年轻人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主角,他们单纯的内心需要思想的浇灌。“培育有思想的青年人永远是大学的核心目标。”2017年,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邱勇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是的,做有思想的行者,有了思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尽最大可能去施展自己的才情。‎ - 23 -‎ 德国哲学家黑塞曾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永恒生命的生命。”他言说的核心、火花与念头,正是与我们大脑共生的思想能力。从呱呱坠地,我们便拥有了思想能力,从最基本的喜怒哀乐到不断发展的各种高级行为,都融入了思想的色彩。作为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思想的海洋里潜游,每分每秒都因思想而进行创造。我们本是苇草,却创造了缤纷的生活;我们本是蜉蝣,却跃出浅水走向宇宙。我们渺小是因为宇宙无边无际,我们伟大是因为思想可以包纳宇宙。‎ 生命的曲线蜿蜒曲折,看不到尽头。天地间,我们固然伟大,可有时候,发现我们身边的事物:一树唐朝的花、一座宋朝的楼、一口明朝的钟、一件清朝的裳,甚至是一坛50年前买下的酒,都可以在时间的罅隙间顽强生存,获得比我们更久远的存在。人生看似漫长,但年老后蓦然回首,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云烟过眼。只有思想才能永存,才能让逝去的躯体获得灵魂上的永生,才能让隐藏的力量蔓延到历史的角角落落,让你的力量注入新的躯体,衍生新的思想。但丁吟诵着《神曲》,以人为本的思想带来新世纪的曙光;苏格拉底赤脚行于雅典大街,哲学的智慧永耀不息;马克思目光如炬,把握着社会的发展规律。思想是点点星火,点燃了盛大的烟火。‎ 思想的力量固然强大,但燎烧的却也可能是生命延续所必需的希望田野。事实上,没有正确的思想,一切都会停止脉动。思想如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有向阳的灿烂繁盛,也有背阴的凋萎枯暗,向阳则生,背阴则亡。星火燎原,除了创造盛大的花火之宴,亦可毁灭碧绿的生物之园。‎ 有思想的人,不会失去目标、失去方向。有思想的人,内心是充实而丰富的。有思想的人,自有人格的魅力。做有思想的行者,正确运用思想的力量才能燎烧荒原,涅槃重生。‎ ‎【解析】‎ ‎【详解】‎ - 23 -‎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材料作文,要写好这则材料作文,首先要理解材料。这是一道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作文题,材料以清华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寄语为背景,选取了能够体现时代潮流的“思想”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嘱托与希望。清华校长在本科毕业生典礼上的寄语,代表着一种思想的时尚、跨越知识的界限、文化的界限、时空的界限和自我的界限,突出了思想带来的超越性。“在阅读中与智者先贤对话,在思考中与内心真我交流”,突出了阅读在提升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阅读和思考中反思人生,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在体察自然、感悟生命中提升思想的境界”,表现出反思感悟可以使思想提升。这段寄语从大处着笔,高屋建瓴,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即“思想”。启示学生们做有思想的行者,而思想的来源则因为阅读和思考,在确定了大方向的前提下,学生不妨对其进行切割。从小处进行关照,比如可以谈跨越界限,在阅读中开创思想的大格局;可以谈思考真我,以真诚行走于世;也可以谈冲刷思想的杂质,磨砺思想的锋芒;就“做有思想的行者”也可以谈行和思的辩证关系。如此化大为小,便于把握,也能让文章避免泛泛而谈。另外,注意以“做有思想的行者”为题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参考立意:‎ 培养思想的锋芒 做有思想的行者 做有思想的年轻人。‎ 可用素材:‎ ‎1、穷困潦倒中,绝望墨染了思想,年轻的诗人忘却了往日吟诵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走向了冰冷的铁轨,生日亦成忌日,从此再无海子。坐在时代的车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撒哈拉归来的三毛失去了丈夫,她往日随风乐观的思想随荷西溺死在了海洋,台北寓居的她孤独而煎熬,终被一条丝袜拉向了死巢。‎ ‎2、现代人最大的缺点,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爱心。——罗丹 ‎3、思想的形成需要丰富的阅历,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思想。‎ ‎4、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宋代思想家朱熹 层次结构:文章按题干要求以“做有思想的行者”为题,以比喻开篇,表明对“思想”的认识。接下来,照应所给材料,通过校长邱勇表的心声,指出做思想的行者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论证,举例分析,从多个角度强调了观点。最后照应开头结尾,重申观点。文章结构完整,论证有力,语言畅达,富有文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说服力。‎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