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M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淮安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淮安市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20.07 (注意:本次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请将每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好诗的标准 高平 ①究竟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如果罗列出三五条标准来,不但难以记住,也可能不得要 领。经过多年的反复琢磨,我终于总结出了高度概括的六个字:揪心情,惊人语。 ②诗作为文学宝塔的尖顶,靠的就是一个“情”字。但是有情就是好诗吗?不然!要成 为好诗,靠人人时时处处会有的一般的情是不行的,而似有似无、不痛不痒、平平淡淡、哼 哼唧唧的情也构不成好诗,好诗中的情必须有浓度、有强度、有烈度、有深度,是那种不吐 不快、撕心裂肺、寝食难安的情,才能成为“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漫卷诗书喜欲狂”的 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怒发冲冠”的情。这种诗,读时想拍案,读后忘不了。 ③小情绪酿不出大作品。只有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达到了极点,成了揪心 之情,诗中注入了它,或壮怀激烈,或悲痛欲绝,或愁丝万缕,或怒不可遏,或惊喜欲狂, 纵然是直抒胸臆,也能感人,也是好诗。如果没有揪心之情,任想象力多么丰富,词语组合 得多么花哨奇特,也是不能感人的,算不得好诗。所以,在心中没有生出揪心之情时尽量不 要写诗,这样可以减少诗坛的平庸之作,给好诗多留一些不被淹没的空间。 ④现在大量的诗之所以不感人、不动人,不能使人产生共鸣,甚至遭人唾弃,主要原因 就是诗人不但缺少揪心之情,而且害了三种病症。第一种是寡情症,只顾自赏自恋、自吹自 擂。第二种是假情症,明明没有真情作基础,却模仿、堆砌一些陈词滥调,滥竽充数。第三 者叫躁情症,处心积虑于扬名当代,为此终日狂躁不已。寡情、假情、燥情的病菌,多年来 蔓延不绝,大有霸占诗坛之势,好诗之光再亮,也难透过这些乌云的遮掩。 ⑤诗是语言艺术中的语言艺术,人们把最好的语言(包括精练的、概括的、形象的、优 美的、高雅的,有音乐性的、含哲理性的)称为“诗的语言”。可见诗的语言绝不是世俗的 语言,不是平常的口语,也不是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高层次的艺术语言,是一种有力度与 - 2 - 精度的语言,有震撼力与穿透力的语言,不说是如雷贯耳吧,也应是掷地有声。总之是一种 让人惊心的语言。此处之惊,不是害怕的意思,而是让人心灵震动、心思大动。这就是我所 说的“惊人语”,也就是杜甫所说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种语言。 ⑥好诗在语言上有可能字字珠玑,达到一字不必加、一字不能减的程度,但是不可能句 句都是惊人语,正如一座雄伟的大山,不可能每块石头都是顶峰。一首好诗中只要有一至几 个佳句、警句能够让人惊叹、使人记住就可以了。但现在诗坛上有人专写不堪之词,有的以 胡话连篇为创新、以不知所云为高深,连他自己恐怕也不知道写的究竟是些什么。他们不懂 得如何掌握并纯洁母语,不屑于作什么推敲,不考虑读者有什么感受,他们只知道一要发泄, 二要出名。 ⑦回顾一下,不论旧诗新诗,凡是流传下来的都是好诗,只有好诗才得以流传,它们之 所以能够流传,无不具有“揪心情,惊人语”的元素。反之,一切平庸的诗、不可能流传的 诗,无一不是一少揪心之情、二缺惊人之语。 ⑧当然,我这个鉴别好诗的标准是有思想内核的,那就是爱。一切好诗都必须饱含着对 人类、对生命、对自然的爱,对真善美的统一体的爱。正如冰心所说的“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选自《文汇报》2020.04.27 第 3 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作为文学宝塔的尖顶,靠的是“情”字,因此只要有情就是好诗。这种好诗,读时想拍 案,读后忘不了。 B. 好诗中的情感须有浓度、有强度、有烈度、有深度,抒发人之常情是不行的,抒发不痛不 痒、平平淡淡的情更是不行的。 C. 若心中没有生出揪心之情时就写诗,则会产生平庸之作,这样的平庸之作在诗坛上会淹没 了其它好诗的呈现空间。 D. 好诗在语言上需要做到字字珠玑,达到一字不必加、一字不能减的程度。一首好诗中只要 有佳句、警句能够让人惊叹、使人记住就可以了。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诗需要有揪心之情及丰富的想象力,精妙绝伦的词语组合。而使用直抒胸臆或白描手法, 纵然能感人,也不是好诗。 B. “忙于留名、获奖、露脸、争位,各种会议不缺席、所有活动凑热闹,企图能万古流芳” 这应该属于“寡情症”,只关心自己,对身外的一切漠不关心。 C. 诗的语言是高层次的艺术语言,有力度与精度,有震撼力与穿透力,或如雷贯耳或掷地有 - 3 - 声。总之,它超越了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 D. “爱”是好诗的重要标准。一切诗歌都饱含着对人类、对生命、对自然的爱,对真善美的 统一体的爱。 3. 根据第⑥节,概括好诗语言除了要“惊人语”外,还应具备哪些基本标准? 【答案】1. C 2. C 3. ①清楚明白;②采用纯洁母语;③精心推敲词句;④考虑读者感受。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 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 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 项,“因此只要有情就是好诗”错误,原文说“但是有情就是好诗吗?不然!”可见“有情” 只是“好诗”的一个条件。 B 项,“抒发人之常情是不行的”错误,喜、怒、哀、乐、爱、恶、惧都是人之常情,文中说 “只有喜、怒、哀、乐、爱、恶、惧七情达到了极点,成了揪心之情,诗中注入了它,或壮 怀激烈,或悲痛欲绝,或愁丝万缕,或怒不可遏,或惊喜欲狂,纵然是直抒胸臆,也能感人, 也是好诗”。 D 项,“好诗在语言上需要做到字字珠玑,达到一字不必加、一字不能减的程度”一句中缺少 限制性词语“可能”,原文说“好诗在语言上有可能字字珠玑,达到一字不必加、一字不能 减的程度”。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 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 项,“而使用直抒胸臆或白描手法,纵然能感人,也不是好诗”错误,原文说“只有喜、怒、 哀、乐、爱、恶、惧七情达到了极点,成了揪心之情,诗中注入了它……纵然是直抒胸臆, 也能感人,也是好诗”;并且,好诗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精妙绝伦的词语组合”于文无 据。 B 项,“忙于留名、获奖、露脸、争位,各种会议不缺席、所有活动凑热闹,企图能万古流芳” - 4 - 这应该属于“躁情症”,“寡情症”只关心自己,对身外的一切漠不关心。 D 项,“一切诗歌”错误,应为“一切好诗”。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准确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 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一些语言标志,如表示总 结或解说的词语等。 作答本题,需仔细阅读第⑥段。第⑥段前面重点讲了好诗语言要“惊人语”,后面从反面列 举了好诗语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标准,如从“现在诗坛上有人专写不堪之词,有的以胡话连 篇为创新、以不知所云为高深,连他自己恐怕也不知道写的究竟是些什么”,可知好诗的语 言必须清楚明白;从“他们不懂得如何掌握并纯洁母语”,可知好诗的语言需采用纯洁母语; 从“不屑于作什么推敲”可知好诗的语言需精心推敲词句;从“不考虑读者有什么感受”可 知好诗的语言还需考虑读者感受。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 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 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 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 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童 (德国)托马斯•曼 ①他坐着,演奏着,在巨大的、黑色的钢琴面前他是那样瘦小,而且发出白色的闪光; 他一个人被挑选出来坐在舞台上,舞台下黑糊糊一片,坐着数不清的人群,这众多的听众仅 仅只有一个抑郁而滞重的灵魂,现在他要以他一个人的,出众的灵魂去影响这个灵魂……他 那柔软的、黑色的头发同白绸带子一起垂到前额,他那节骨强壮的、训练有素的手腕在演奏 着,人们看见他那棕色的、孩子般的面颊在颤动。有时在忘却一切和孤寂的瞬间,他那奇异 的、黯淡无神的小眼睛向旁边扫去,从听众那里渐渐移到他旁边的画着彩画的墙壁上,他的 眼睛似乎穿过墙壁,凝望着那描绘着众多事件的、充满模糊生活的远方。 然后他的眼角一动,把目光从墙上移回大厅,他又在人们的面前了。 - 5 - ②“衷诉和欢呼,飞升和沉沦,……我的幻想曲!”比比非常亲切地想着;“听啊,现 在的节拍是升 C 大调!”他让这个延长下去,演奏升 C 音。他们是否注意到这点啊?噢,不 会,决不可能,他们是不会注意到这点的!所以他至少要做一个好看的翻眼,抬眼望着天花 板,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③人们一长排一长排的坐着,目不转睛地看着神童。在他们的头脑里也有着各种各样的 想法。一位长着白胡子的老先生,食指上带一只印章戒指,他的秃头上生着一个球状的肉瘤, 一个赘疣。他心里想道:“还没有把《从普法尔茨选帝侯领地来的三个猎人》演奏好,就成 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这里看这个小家伙演奏这么奇妙的乐曲,说实在的,真该感到羞愧。 不过,这是天意。上帝分配他的礼物,谁也没有法子,再说,做一个普通的人,也不是什么 可耻的事。这有点象襁褓中的耶稣一样,在一个小孩面前鞠躬跪拜,不必羞耻。这使人多么 的舒服啊!”——他不敢想:这是多么甜蜜可爱啊!——“甜蜜可爱”这个词对于一个健壮 的老先生来说是有失体面的。但是他是感到甜蜜!他到底还是感觉到了! ④“艺术……”那长着鹦鹉鼻子的商人想道,“是的,自然罗,艺术给生活带来一点闪 光,带来悦耳的声音和白色的绸子。而且收入也不错。你看五十个座位,每个座位十二马克, 单单这些就已经是六百马克,——此外,还有次等座位。扣除大厅的租金、电灯费和印节目 单的费用,至少可净赚一千马克。这些都进了他们的腰包了。” ⑤“对了,他刚才演奏的是肖邦的曲子!”钢琴女教师想道。她是个尖鼻子女人,到了 她这个年纪,她已不想入非非,也不抱奢望了,但她的理解力却越来越敏锐。“人们可以说, 他不是没有一点小错误的。以后我要说:他是有一点错误的。但是听起来确实很好。此外, 他的指法是完全没有受过指教的。手背上应该能放一枚塔勒……我要用尺子去量量。” ⑥一个年青的姑娘,看起来非常苍白,正是对什么都好奇的年龄,在这样的年龄人们很 容易产生一些美妙的想法,她暗自想道:“这是什么!他在那里演奏的是什么啊!他演奏的 是热情!难道真是个孩子?!如果他来和我接吻,这就象我的小弟弟来吻我一样,——那不 是接吻。难道有一种完全独立存在的热情,一种自在之物的热情,不是寄托在尘世俗物的热 情,纯粹是热情的孩子的曲子?……好啊,如果我把这些话大声地说出来,人们就要给我吃 补药,世界就是这样。” ⑦有一位军官靠着一根柱子站着。他看着演出成功的比比想道:“你有出息,我也有出 息,各自方式不同罢了!”他把脚后跟碰在一起,做了一个立正的姿势,他向神童表示尊敬, 一切有权势的人他都尊敬。 ⑧那位批评家年近花甲,穿着发光的黑色上衣和向上翻卷的溅污了的裤子,他坐在他的 - 6 - 免票席上想道:“你们看他,看这个比比,看这个顽童!作为人他还是个小孩,还要成长。 但是作为一个典型,作为艺术家的典型,他是完全成熟了。他集艺术家的尊贵、无耻、欺骗、 藐视、自我陶醉、神圣的灵感于一身。但是,我不能把这些话写下来;他太好了。啊,如果 我不把这一切看得这样透彻的话,请你们相信,我早就成为一个艺术家了……” ⑨这时神童演奏完毕,大厅里响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从屏 风后面出来谢幕。那衣服上有着闪闪发光的钮扣的侍者又拿来了新的花环,这次是四个月桂 花环、一个紫罗兰花环和一束玫瑰花。他没有三头六臂,不能把所有的馈赠都交给神童,因 此音乐会经理亲自走上舞台去帮助他。经理取了一个月桂花环挂到比比的颈项上,他还很亲 切地抚摸了一下神童的黑发。突然间,好象被征服了的一样,他弯下腰来,给了神童一个亲 吻,一个响亮的亲吻,正好亲在他的嘴上。这时,那掌声变成一场十二级风暴。这个亲吻如 电流一样传遍整个大厅,人们象触电那样极度兴奋,大家禁不住狂呼起来。高声的欢呼混合 到狂暴的鼓掌声中。有几个和比比一般大的小朋友在下面挥动他们的手帕……但是那位批评 家想道:“自然罗,这音乐会经理肯定要亲吻的。真是老一套滑稽戏,招徕听众罢了。哎, 上帝啊,他们不能把这一切都看透,有什么办法!” (孙坤荣译,有删改) 4. 下列对于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比演奏时所做的动作“一个好看的翻眼,抬头望着天花板,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说明 比比在演奏现场善于哗众取宠,取悦观众。 B. “还没有把《从普法尔茨选帝侯领地来的三个猎人》演奏好,就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白胡子老先生的想法侧面表现出比比演奏的技艺高超。 C. 长着鹦鹉鼻子的商人听着比比的演奏,更多地想到了演出的收入。说明商人根本不在乎演 奏的效果,也根本不懂欣赏钢琴艺术。 D. “但是,我不能把这些话写下来:他太好了。”批评家不能公开说出真实想法,因为批评 家已经深谙处世之道,必须人云亦云才会有市场。 5. 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这有点象襁褓中的耶稣一样,在一个小孩面前鞠躬跪拜,不必 羞耻”中蕴含的白胡子老先生的复杂心理。 6. 理解文中最后一节划线句“这时,那掌声变成一场十二级风暴”的丰富含义。 【答案】4. C 5. ①对比比高超演奏技艺的赞美,②对其非凡演奏天赋的羡慕,③对本场 钢琴演奏效果的满意,④对先前自己羞愧想法的自我安慰(释怀、找台阶皆可)。 6. ①比喻手法,呈现了现场观众们欢呼、兴奋的狂热状态。②侧面表现经理善于鼓动观众, - 7 - 写出了他的精明、虚伪。③侧面表现神童比比演奏获得了巨大成功。④讽刺当时社会人们随 波逐流,附庸风雅的不正风气。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 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说明商人根本不在乎演奏的效果,也根本不懂欣赏钢琴艺术”错误,表述绝对,演奏 效果与商人的收入有直接关联,商人当然在乎演奏效果。 故选 C。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分析句子作用需要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 意,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所体现的人物的心理。本题需要抓住“鞠躬跪拜”“不必羞耻”。 结合文段可知,这句话写老人的心理,他将自己比作“襁褓中的耶稣”,“鞠躬跪拜”是动 作描写,通过襁褓中耶稣对比比的“鞠躬跪拜”表现他对比比高超演奏技艺的赞美,对其非 凡演奏天赋的羡慕,进而写其对本场钢琴演奏效果的满意,通过老人的心理,侧面表现比比 演奏技艺高超。前面老人心想“坐在这里看这个小家伙演奏这么奇妙的乐曲,说实在的,真 该感到羞愧”,现在却认为“不必羞耻”,是对先前自己羞愧想法的自我安慰。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和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 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掌声变成一场十二级风暴”运用比喻修辞,将“掌声”比作“十二级风暴”,用风暴之大 表现现场观众们欢呼、兴奋的狂热状态。前文是“大厅里响起了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后 来掌声“变成一场十二级风暴”侧面表现神童比比演奏获得了巨大成功。根据前文“经理取 了一个月桂花环挂到比比的颈项上,他还很亲切地抚摸了一下神童的黑发。突然间,好象被 征服了的一样,他弯下腰来,给了神童一个亲吻,一个响亮的亲吻,正好亲在他的嘴上”和 后文“但是那位批评家想道:‘自然罗,这音乐会经理肯定要亲吻的。真是老一套滑稽戏, 招徕听众罢了。哎,上帝啊,他们不能把这一切都看透,有什么办法!’”可知,句子侧面 表现经理善于鼓动观众,写出了他的精明、虚伪,讽刺当时社会人们随波逐流,附庸风雅的 - 8 - 不正风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截至 5 月 8 日,全国 1454 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 万教师在线开出了 107 万门课程, 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 1775 万人。课程类型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 实验课等多种类别,授课模式有直播课、录播课、慕课、远程指导等多种形态。此外,还原 真实场景的虚拟仿真实验和居家运动、“云”上健身的体育课也大大丰富、创新了在线教学 的形式和内容,深受大家喜爱。 本次在线教学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和 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实验,不仅成功应对了疫情带来的停学、停教、停课危机,而且在实践中 创造了在线教学的新高峰、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实践、形成了在线教学的新范式,对中国高 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创新发展意义深远。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把此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教学的一些生动实践转化为疫情结束后教育 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形成包括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范式等在内 的一整套改革方案,以“学习革命”推动“质量革命”向纵深发展。 (摘自《疫情期间 1775 万名大学生参加在线 2020.05.15)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课题组对全校师生的在线教与学进行了阶段性调查。调查显示, 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教学效果总体上近于等效。数据表明,学生认为在线学习中分析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线下学习没有显著差异。 阶段性调查均显示,当前在线教学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确保学习效率和教学互动效果。 教师和学生虽然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开展了高频的互动,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和同学认为, 教学互动效果仍面临挑战。这启示我们,教学互动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仅要关注技术驱动 的互动频率的高低,更要关注互动的效果和质量。此外,为数较多的教师认为网络和技术设 备不稳定也是一项重要挑战。 在线教学中,也有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在实时直播场景中,群体学习活动、小 组讨论等活动明显减少,有效的生生互动需要引起重视。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不要只关注 技术驱动的互动行为的频率,更要关注互动的效果。此外,缺乏“在场感”对教学有效性有 重要影响。学生居家学习不受物理课堂的特定空间限制,开展在线学习的同时更可能分散注 - 9 - 意力做其它事情。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间进行朋辈学习或社会性学 习来提升学习有效性。 (摘编自《疫情期间在线教学行为与效果的调查与反思》,光明网 2020.05.17) 材料三: 材料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最新的监测和统计,截至 4 月 24 日,已有超过 191 个国家实施 了全国范围的停课,停课学生人数已达到 15.7 亿人。大面积停课,即使只是短暂停课,也会 带来许多问题,停课的负面效应不容低估,其影响已超出了教育领域。在学校上学,依旧是 全球最重要和主流的受教育方式,停课导致授课时间缩短,会给学习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同 时,全日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课程,它同样也是每个人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开始, 其社交属性不可忽视。 许多家长对远程教育和家庭教育并没有准备。这种准备,不仅在于网络教育准备的硬件 与软件上,更是体现出家长的心理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经验的积累上。即便家长具备一定的 家庭教育素养,当学校停课时,家长被要求辅导孩子在家学习,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没 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孩子正处于低年龄阶段的父母,有工作的家长在学校停课时, 难以兼顾工作职责和儿童看护。 学校或许不够完美,但它一直在促进社会平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种程度上,如果 - 10 - 不采取有力且大规模的措施,一旦学校关闭,教育不平等现象就会加剧。还有一种更深远的 担忧是,长时间停课,在一些地区,辍学率有可能随之上升,如何确保儿童和青少年再度返 回学校并留在学校,也成为了一项新的挑战。 受到影响的不止学生和家长们,还有这 165 个国家的将近 6300 万名教师。其中一些国家, 学校停课期间,合同制教师、代课教师和教育辅助人员,面临着合同中止和失去生计的风险。 (摘编自《疫情下全球教育:线上学习成常态,或将改变全球教育》2020.04.26)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次在线教学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和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实验,在实践中创 造了在线教学的新高峰、探索了在线教学的新实践,形成了在线教学的新范式。 B. 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的教学效果总体上近于等效。学生认为在线 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的效果和质量,与线下学习没有显著差异。 C. 在线教学中,既要关注技术驱动的互动行为的频率,也要关注互动的效果。同时,教师应 鼓励学生间进行朋辈学习或社会性学习来提升学习有效性。 D. 全球大面积的停课,所带来负面效应不容低估,其影响已超出了教育领域。原因之一便是 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课程,也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契机。 8.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阶段性调查显示,当前在线教学的最重要挑战是如何确保学习效率和教学互动效果。此外, 为数较多的教师认为网络和技术设备不稳定也是一项重要挑战。 B. 根据材料三,疫期在线教育用户尤其关注线上教学的学习形式和教师,用户对互动社交和 学习资源的关注点热度基本相当。 C. 根据材料三,疫期在线教育用户最担心线上教学软件操作麻烦。除此之外,注册后消息骚 扰、教学内容质量不高等方面的用户关注点热度也较高。 D. 疫情停课期间,全球近 6300 万名教师也受到影响。一些合同制教师、代课教师和教育辅 助人员,面临着合同中止和失去生计的风险。 9. 根据材料四,请概括疫情期间的停课会带来哪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并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C 9. ①学生方面:学习效果差,社交减少,教育不平等加剧,辍学率上升;②家长方面:影响 正常工作,带来心理不适;③教师方面:面临失业风险。 【解析】 【7 题详解】 - 11 -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 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 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B 项,“互动的效果和质量,与线下学习没有显著差异”错误,原文是“据表明,学生认为在 线学习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与线下学习没有显著差 异”,文中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选项是“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的效果和质量”。并且材料二第 2 段说“教学互动效果仍面临挑战”, 可见其效果并不理想。 故选 B。 【8 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整合和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准文章的对应 位置,结合文中的对应句子对读选项,找到细微的差别,重点注意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 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 C 项,“用户关注点热度也较高”错误,图表标题是“用户负面关注点热度对比”,因此,“用 户关注点热度”应为“用户负面关注点热”。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学生方面:由“在学校上学,依旧是全球最重要和主流的受教育方式,停课导致授课时间缩 短,会给学习效果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全日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课程,它同样也是 每个人认识社会,接触社会的开始,其社交属性不可忽视”“某种程度上,如果不采取有力 且大规模的措施,一旦学校关闭,教育不平等现象就会加剧。还有一种更深远的担忧是,长 时间停课,在一些地区,辍学率有可能随之上升”可以概括出。 家长方面:由“这种准备,不仅在于网络教育准备的硬件与软件上,更是体现出家长的心理 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经验的积累上。即便家长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素养,当学校停课时,家 长被要求辅导孩子在家学习,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没有其它选择的情况下,对于一些孩 子正处于低年龄阶段的父母,有工作的家长在学校停课时,难以兼顾工作职责和儿童看护” 可以概括出。 教师方面:“受到影响的不止学生和家长们,还有这 165 个国家的将近 6300 万名教师。其中 - 12 - 一些国家,学校停课期间,合同制教师、代课教师和教育辅助人员,面临着合同中止和失去 生计的风险”可以概括出。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 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 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 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 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 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 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3 小题,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秦惠王使人告楚怀王,请以武关之外易黔中地。楚王曰:“不愿易地,愿得张仪而献 黔中地。”张仪闻之,请行。王曰:“楚将甘心于子,奈何行?”张仪曰:“秦强楚弱,大 王在,楚不宜敢取臣。且臣善其嬖臣靳尚,靳尚得事幸姬郑袖,袖之言,王无不听者。”遂 往。楚王囚,将杀之。靳尚谓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将以上庸六县及美女赎之。王重地 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于是郑袖日夜泣于楚王曰:“臣各为其主耳。今杀张仪,秦 必大怒。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张仪因说楚王曰: “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韩驱梁而攻楚,则楚危 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 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举甲出武关,则北地绝。秦兵之攻楚也,危难在三月 之内,而楚待诸侯之救在半岁之外。夫待弱国之救,忘强秦之祸,此臣所为大王患.也。大王 诚能听臣,请令秦、楚长为兄弟之国,无相攻伐。”楚王已得张仪而重出黔中地,乃许之。 ②张仪遂之韩,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菽而麦,国无二岁之食,见 卒不过二十万。秦被甲百馀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而会战,秦人捐甲徒裼以趋敌,左挈人头, 右挟生虏。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塞成皋,则王之国分矣。鸿台之宫,桑林之宛,非王之有也。 - 13 - 为大王计,莫如事秦而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韩王许之。 ③张仪归报,秦王封以六邑,号武信君。复使东说齐王曰:“从人说大王者必曰:‘齐 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计其实。今秦、 楚嫁女娶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王入朝,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 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菑、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 虽欲事秦,不可得也!”齐王许张仪。 ④张仪去,西说赵王曰:“大王收率天下以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大王之威行 于山东,敝邑恐惧,缮甲厉.兵,力田积粟,愁居慑处,不敢动摇,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今 以大王之力,举巴、蜀,并汉中,包两周,守白马之津。秦虽僻远,然而心忿含怒之日久矣。 今秦有敝甲凋兵军于渑池,愿渡河,逾漳,据番吾,会邯郸之下,愿以甲子合战,正殷纣之 事。谨使使臣先闻左右。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而韩、梁称东籓之臣,齐献鱼盐之地,此断 赵之右肩也。夫断右肩而与人斗,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得乎?今秦发三将军,其一军 塞午道,告齐使渡清河,军于邯郸之东;一军军成皋,驱韩、梁军于河外;一军军于渑池, 约四国为一以攻赵,赵服必四分其地。臣窃为大王计,莫如与秦王面相约而口相结,常为兄 弟之国也。”赵王许之。 ⑤张仪乃北之燕,说燕王曰:“今赵王已入朝,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 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且今时齐、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 敢妄举师以攻伐。今王事秦,长无齐、赵之患矣。”燕王请献常山之尾五城以和。 ⑥张仪归报,未至咸阳,秦惠王薨,子武王立。武王自为太子时,不说张仪,及即位, 群臣多毁短.之。诸侯闻仪与秦王有隙,皆畔衡,复合从。 (《资治通鉴•卷三•周赧王四年》有删改)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乃赦张仪而厚礼.之 礼:礼遇 B. 此臣所为大王患.也 患:担忧 C. 缮甲厉.兵 厉:严格 D. 群臣多毁短.之 短:说……坏话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B.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C.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D. 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馀里/不至十日/而拒扞关/扞关惊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 12. 下列涉及文中人文故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4 - A. 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奉秦国,因秦自西向东结交诸侯成横向,故称“连衡”。 B. 苏秦游说六国联合抗秦,因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成纵向,故称“合纵”。 C. 郑袖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她听信靳尚的谗言,设计让楚怀王放走了张仪。 D. 渑池位于赵国边境,曾经发生过渑池会的故事,廉颇在这里面面斥秦王。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大王计,莫如事秦而攻楚,以转祸而悦秦,计无便于此者! (2)齐蔽于三晋,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 (3)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替/给大王着想,(您)不如侍奉/结好秦国进攻楚国,既转嫁了灾祸又取悦了秦国, 没有比这更好的计谋了。 (2)齐国被三晋遮蔽/有三晋作为屏障,地广人多,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拿齐 国无可奈何。 (3)因此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替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 它来阐明生死的重大意义,平民百姓之死对国家也有重大作用啊。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 项,厉,通“砺”,磨,使……锋利。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备船积粮,沿崛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临关。关惊动,则 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备。 - 15 - “浮岷江而下”意思是“沿崛江而下”,“而”表修饰,“浮岷江”修饰“下”,不能断开, 排除 C;“不至十日拒扞关”中,“不至十日”形容时间短,交代“拒扞关”的时间,不能断 开,排除 AD。 故选 B。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 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当然 还涉及时间、地点等问题,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 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D 项,“廉颇在这里面面斥秦王”错误,是蔺相如,不是廉颇。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替/给大王着想,(您)不如侍奉/结好秦国进攻楚国,既转嫁了灾祸又取悦了秦国,没 有比这更好的计谋了。关键词:为,替;计,谋划;事,侍奉;悦,取悦;“便于此”,状 语后置。 (2)齐国被三晋遮蔽/有三晋作为屏障,地广人多,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秦国,也拿齐 国无可奈何。关键词:“蔽于三晋”,被动句;蔽,遮蔽,做屏障;虽,即使;奈……何, 把……怎们样。 (3)因此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替它作了这篇碑记。也用 它来阐明生死的重大意义,平民百姓之死对国家也有重大作用啊。斯,这;徒,空,仅仅; 为,替;明,阐明;大,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意义;匹夫,平民百姓;“重于社稷”,状 语后置。 【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 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 - 16 - 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 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 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 “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 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 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 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参考译文: 秦惠王派人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之地。楚王说:“我不愿换地,只 想用黔中之地来换张仪。”张仪听说后,请求秦王同意。秦王问:“楚国要杀死你才甘心, 你为什么还要去?”张仪说:“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您在,估计楚国不敢把我怎么样。 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关系密切,靳尚又侍奉楚王的爱姬袖袖,郑袖的话,楚王没有不听 的。”于是欣然前往楚国。楚王把他下在狱中,准备处死。靳尚对郑袖说:“秦王十分宠爱 张仪,想用上庸等六个县及美女来赎回他。大王看重土地,又尊重秦国,那样秦国的美女将 被宠幸,您就会遭到冷落。”于是郑袖日夜在楚王面前哭着哀求:“当年的事,不过是臣各 为其主。现在要是杀了张仪,秦国必定震怒。我请求让我们母子两人先迁居江南,不要成为 秦国刀下的鱼肉。”楚王于是敖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张仪劝说楚王道:“倡导各国联 合抗秦简直是赶着羊群去进攻猛虎,明显无法相斗。现在大王您不肯听命秦国,秦国如果逼 迫韩国、驱使魏国来联合攻楚,楚国可就危险了。秦国西部有巴、蜀两地,备船积粮,沿崛 - 17 - 江而下,一天可行五百余里,不到十天就兵临关。关惊动,则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治守备, 黔中、巫郡便不再是大王您的了。秦国如果大举甲兵攻出武关,那么楚国的北部就成为绝地, 秦兵再南攻楚国,楚国的存亡只在三个月以内,而楚国等待各国来救援要在半年以上。坐等 那些弱国来救,而忘记了强秦的威胁,我可要为大王您现在的做法担心啊!大王如果能诚心 诚意地听我的意见,我可以让楚国、秦国永久结为兄弟之邦,不再互相攻杀。”楚王虽然已 经得到了张仪,却又舍不得拿黔中之地来交换,于是同意了张仪的建议,让他离开。 张仪便前往韩国,劝说韩王:“韩国地方险恶多山,所产五谷,不是豆子而是杂麦,国 家口粮积存不够两年,现在军中的士兵不过二十万,秦国却有甲兵一百余万。山以东的人要 披上盗甲才可以参战,而秦国人个个赤膊便能上阵迎敌,左手提着人头,右手夹着俘房。秦 国用孟贵、乌获那些勇士们来进攻不肯臣服的弱国,正像在鸟蛋上压下千钩重石,无一可幸 免。大王您不肯迎合秦国,若秦国发下甲兵占瞩宜阳,扼守成皋,大王的国家就被分裂,鸿 台的宫殿,桑林的园苑,就不再是您能享有的了。为大王着想,您不如结好秦国进攻楚国, 既转嫁了祸灾又取得秦国欢心,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韩王听从了张仪的意见。 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王封赏给他六个城邑和武信君的爵位。又派他向东游说齐王说: “主张联合抗秦的人,必对您说:齐国有三晋作屏障,地广人多,兵强士勇,即使有一百个 秦国,也拿齐国无可奈何。'大王您也总是称赞这种说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现在秦、楚两国 互通婚姻,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给秦国宜阳;魏国交出河外之地;赵王也去朝见秦王,割 让河间讨好秦国。大王若是不迎合秦国,秦国将驱使韩国、魏国之兵进攻齐国南部,再逼迫 赵兵倾巢而出,渡过清河,直指博关。那时临淄、即墨等齐国心腹地带可就不属于您所有了。 等到国家遭受攻击的那天,您再想讨好秦国,也来不及了!”齐王同样采纳了张仪的建议。 张仪离开齐国,又向西游说赵王道:“大王带头联合各国抵抗秦国,使秦兵十五年不敢 出函谷关侵犯各国。大王的威望在山以东传扬,我们秦国十分恐惧,缮甲厉兵,积蓄粮草, 时刻担忧您的威摄,不敢放松警惕,唯恐大王您兴兵前来问罪。现在我们秦国托福您大王的 神力,一举攻下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两周,兵抵白马津。我们秦国虽然地处偏远,然而 对赵国心含愤怒已不是一天了。如今秦国有一支不成样子的败甲残兵驻在绳池,愿意渡过黄 河,越过漳水,进据番吾,前来邯郸城下相会。希望用古时甲子会战形式,重演武王伐封的 故事。为此,特派使臣我来通知您的左右。现在楚国与秦国结为兄弟之邦,韩国、魏国俯首 称臣,齐国献出盛产鱼盐的海滨之地,这就像砍断了赵国的右臂。被砍断了右臂而与别人争 斗,失去同党而又孤立无援,想要不灭亡,能办到吗!如果秦国派出三支大军,一支军队扼 守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在邯郸之东驻军;另一支军队驻扎成皋,驱使韩、魏军队进军 - 18 - 河外;第三支军队驻扎绳池,约定四国联合攻赵,征服后必定四分其地。我为大王着想,不 如与秦王当面亲口结下盟约,使两国成为长久的兄弟之国。”赵王也接受了张仪的劝说。 最后,张仪北上到达燕国,对燕王说:“如今赵王已经去朝见秦王,并献出河间以迎合 秦国。大王您不赶快结好秦国,秦国就会派甲兵到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易水、 长城可就不是大王您的了!况且,现在齐国、赵国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不敢妄起刀兵相攻 伐。大王您服从秦国,就可以长年免除齐国、赵国的威胁了。”燕王于是请张仪献上恒山脚 下的五个城以向秦国求和。 张仪回国报告,还没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其子秦武王继位。武王从做太子时就不 喜欢张仪,等到他一即王位,郡臣中很多人便前来讲谤数说张仪的短处。各国听说张仪与秦 王间发生矛盾,都放弃了对秦国的许诺,再次联合抗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晏几道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通过歌妓内心痛苦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的同情。 全词以精美之词传达沉郁悲凉之情,貌似轻柔,而笔力沉重。 B. 词中先以浓墨重彩极言女子装饰之美、歌舞之乐,而上下阕末句均作转折,写女子内心的 坚贞与凄凉,两相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完整形象。 C. “行云”“飞絮”喻指女子,既是表现歌女轻狂的举止情态,更是暗示她歌女的身份和身 不由己、随人摆布的可悲境遇。 D. “不将心嫁冶游郎!”歌女发誓不把自己的真心许给浪荡的男子。诗句表现出一个封建社 会最底层的女子爱情至上的坚定信念。 15. 简析末句“一春弹泪说凄凉”中“凄凉”的含义。 【答案】14. D 15. ①身为歌女,无奈而日日轻狂;②追求爱情而实不可得;③为生活所 道,辜负春光。 【解析】 【14 题详解】 - 19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诗句表现出一个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女子爱情至上的坚定信念”错误,属于过度解读。 “不将心嫁冶游郎”写歌女发誓不把自己的真心许给浪荡的男子。“身属”,那是无可奈何 的,也许是无法避免的,处社会底层的歌妓,被迫委身于那些玩弄女性的公子哥儿,可是, 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其不可侵犯的领地的,身可属而心不可嫁,冶游郎决不能获得自己真 正的爱情。“不将心嫁”,字字千钧,斩钉截铁,向人们揭示出一个被压封建社会最底层的 妇女纯洁、美好的心灵。 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 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 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一春弹泪说凄凉”,意思是说:无人可诉,唯有暗中流泪,独自凄凉,又辜负了美好的芳 春,虚度了大好的年华。“凄凉”的意味体现再诗词内容之中,需结合全词进行分析。起首 一句,写歌女贵人们要求下,梳妆打扮,争妍取怜,每日仔仔细细地画着自己的一双长眉毛。 一“斗”字,已饱含辛酸。次句更进一步描写:她象天上的行云那样轻浮,象纷飞的柳絮那 样狂荡。“飞絮”,旧诗词中常用杨花柳絮的飘流无定喻女子的命运和行踪。“行云飞絮” 四字,不独写歌女的举止情态,也暗示了她的身份,象征着女子身不由己、随人摆布的可悲 境遇。前两句极力写这位歌女的装饰和态度,强调她的“轻狂”,是为了表现其现实生活与 理想的矛盾——“不将心嫁冶游郎!”这才是歌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她发誓不把自己的 真心许给浪荡的男子。处社会底层的歌妓,被迫委身于那些玩弄女性的公子哥儿,尽管无可 奈何,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其不可侵犯的领地的,身可属而心不可嫁,冶游郎决不能获得 自己真正的爱情。过片二句,描绘歌女筵前伴人歌舞的情景:酣饮时溅出的美酒滴到歌扇上, 使扇上的字迹都漫漶了;拈花弄草,把舞衣熏染得幽香袅袅。“溅酒”,谓其纵饮狂荡:“弄 花”,写其娇美情态。歌扇舞衣,乃表明女子身分之物。两句写她酒筵上不得不歌舞助欢, - 20 - 而其心里却充满了浓重的悲凉。“一春弹泪说凄凉”,意思是说:无人可诉,唯有暗中流泪, 独自凄凉,又辜负了美好的芳春,虚度了大好的年华。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要注意: (1)关键字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2)诗歌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3)诗歌风格:1.平实质朴。2.含蓄隽永。3.清新雅致。4.绚丽飘逸。5.简洁明快。6.雄浑 壮丽。7.粗犷豪放。8.沉郁顿挫。9.悲壮慷慨。10.缠绵哀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表现男子找不到女友时的焦急神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2)司马迁从文字、用词两角度给予了《离骚》极高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 马迁《屈原列传》) (3)概括历代帝王能创业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魏徵 《谏太宗十思疏》) (4)描写明月之夜,桂树的影子随着夜风吹拂移动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 光《项脊轩志》) (5)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答案】 (1). 爱而不见 (2). 搔首踟蹰 (3). 其文约 (4). 其辞微 (5). 有善始者实繁 (6). 能克终者盖寡 (7). 桂影斑驳 (8). 风移影动 (9). 飞湍 瀑流争喧豗 (10).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 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 平时默 写时反复写 。注意重点字 词的写法, 如“搔”“ 踟蹰 ”“辞 ”“斑驳 ”“喧 豗”“砯”“壑”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文风,大抵是指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是文章和说话的风格和风尚。文风体现在语 言文字中,是思想作风、精神状态的表现。思想解放,则文体活泼、文风刚健;精神_① , 则文气酣畅、文章漂亮。相反,思想保守,则文章呆板、言语乏味;观念陈旧,则文风滞涩、 - 21 - ② 。毋宁说,是有僵化思想于前,方有死板文风于后的。文风的好坏当然离不开学识修养。 它本身就是创造力强弱、学识高下的突出表现。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当然不屑于 整天鹦鹉学舌,③ _;而一个_④_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其实,文 风好坏不仅关乎思想方法和学识修养,更关系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些把 人民的事业放在头等地位的人,肯定不愿整天重复“正确的废话”。( )那些时刻不忘 当官做老爷的可怜虫,热衷于天天重复别人的话,一心想着固位,非圣贤之言不言,非领导 指示不语。 17. 依次填入文中四处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饱满 惨不忍睹 拾人牙慧 胸无大志 B. 饱满 面目可憎 拾人牙慧 胸无点墨 C. 丰满 面目可憎 仰人鼻息 胸无点墨 D. 丰满 惨不忍睹 仰人鼻息 胸无大志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这样的“废话”和“真理”从来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所以总是冠冕堂皇。 B. 这样的“废话”和“真理”纵然冠冕堂皇,却是从来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C. 因为这样的“废话”和“真理”虽然冠冤堂皇,却从来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D. 因为这样的“废话”和“真理”冠冕堂皇,并且也从来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19. 划波浪线的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些时刻不忘当官做老爷的可怜虫,一心想着固位,热衷于天天重复别人的话, B. 那些时刻不忘当官做老爷,一心想着固位的可怜虫,不仅热衷于天天重复别人的话, C. 只有那些时刻不忘当官做老爷的可怜虫,热衷于天天重复别人的话,才会一心想着固位, D. 只有那些时刻不忘当官做老爷,一心想着固位的可怜虫,才热衷于天天重复别人的话。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饱满”:指丰满,充实,充足,充满感情的。“丰满”:人体胖得适度好看,充足,达到 - 22 - 所需要的程度。语境对象是“精神”,应选“饱满”,排除 CD。 “惨不忍睹”: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面目可憎”: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语境 指文章写的呆板、乏味,并非“凄惨”,故选“面目可憎”,排除 A。 “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仰人鼻 息”: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主。也作“仰承鼻息”。语境说的是拾取别人的语言文字,故 选“拾人牙慧”。 “胸无大志”:心里没有远大志向,“胸无点墨”:意思是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指人没有 文化。对象是“庸碌之才”,强调的是“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故选“胸无点墨”。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 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择。 A 项,强加因果,“从来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与“总是冠冕堂皇”前后句不存在因果关系。 B 项,没有体现和前面句子“肯定不愿整天重复‘正确的废话’”的因果关系,另外,“纵 然”“却”搭配不当。 D 项,段落强调废话虽然“冠冕堂皇”,但是“不解决问题”,选项却没有体现内在句子的转 折关系,此外,“并且”是表递进的关联词,。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 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A 项,与 CD 项相比,加上“只有……才”与上面“那些把人民的事业放在头等地位的人”相 呼应,感情更强烈,更能表明作者的观点,排除 A。 B 项,“不仅”不当,且突兀,因为后文没有“而且”一类的关联词与之照应。 C 项,与前句“肯定不愿整天重复‘正确的废话’”对应,选项中“热衷于天天重复别人的 话”应放在句末。 故选 D。 【点睛】补写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 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 23 - (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 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 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0.下列对《红楼梦》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 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 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B. 太虚幻境中,贾宝玉在秦可卿的陪伴下来到“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翻 看了其中的内容。尔后又闻了“群芳髓”,饮了“千红一窟”。 C. 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 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这周瑞家的女婿便是贾雨村的好 友冷子兴。 D. 宝玉用《牡丹亭》中“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试探林黛 玉,林黛玉非常生气,宝玉连忙道歉。在回房的路上,林黛玉听到《西厢记》中“原来姹紫 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十分感慨缠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理解识记能力。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 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A 项,“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错误,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甄家 被烧毁。 B 项,“贾宝玉在秦可卿的陪伴下”错误,不是秦可卿,是警幻仙子。 D 项,《牡丹亭》《西厢记》两部作品对调。 故选 C。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近日,BBC 推出单集 58 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在全世界引起关 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 该片以儒家的“忠君爱国”解释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终忧国忧民。不到一小时的内容,既 为西方介绍这位来自中国的伟大诗人,也通过探访现代中国,试图找寻杜甫与我们当下生活 - 24 - 的关联。 【答案】BBC 推出单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向西方世界介绍杜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浏览材料,重点分析这则语段的主体部分,将材料分层,找出“何时”“何地”“何人”“何 事”“结果”,按照正确的语序写出答案。 这是一则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导语部分,本则新闻的对象是“BBC”,事件是“推出 单集 58 分钟的最新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目的是“杜甫被冠以‘中国最伟 大的诗人’,以纪录片的方式,被详细地介绍给西方世界”。然后根据字数限制,选出“何 人”“何事”“目的”即可。 【点睛】概括语段要点技巧点拨 1.摘取连缀法。提取句子主干,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照题干要求进 行连缀,此法适用于封闭性语段,以及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的材料。 2.分层概括法。这是压缩语段时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方法。考生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不可疏 漏或断章取义。考生在通读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语段的层次,概括层意,抓住重点;再将概 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保留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将提 炼、筛选的主要信息用简练、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此步骤可简单概括为:划分层次—概括 层意——分清主次——去次存主——连缀语句。 3.语意并取法。即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考生在做题时可通过跳读 或浏览的方法阅读全文,迅速把握材料的思路和整体结构,找出内容的要点和重点。 四、写作(60 分) 22.根据以下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重要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 1775 年 3 月 23 日弗吉尼亚州议会演讲, 大声疾呼“不自由,毋宁死”。美国不少人在疫情期间以“反对限制自由”为名,集会抗议。 时至 2020 年 6 月 20 日,美国新冠肺炎疫情确诊感染 2330326 人,死亡 121979 人。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民法典》是人民权利宣言书,“自由”是其核心 价值之一。我国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生疫情后果断采取 “封城”“封路”、戴口罩、居家隔离等限制措施。目前确诊感染 84993 人,死亡 4645 人。 请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 25 - 没有生命,何谈自由? ——解码中国抗疫故事之“生命至上”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仅用两个多月就带领中国人民迅速走出疫情“至暗时 刻”,创造了伟大的抗疫奇迹——截至 4 月 10 日,中国新冠肺炎百万人口感染率仅约 59 人, 治愈出院比例高达 94.3%,病死率低至 4.09%,湖北以外地区病死率仅为 0.83%。 那么,中国到底凭借什么,才能交出这份高分答卷? 中国有句古语,叫大道至简。在新冠疫情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前,中国做到的是一件 说起来十分简单,做起来却无比困难的事——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 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敢为人所不敢为。为阻断疫情传播,1 月 23 日, 武汉果断封城。封锁规模如此之大、地位如此重要之城,必然带来一系列复杂深远的经济、 社会影响。但面对汹涌的疫情,封城是唯一选择!根据美国学术期刊《Science》分析,江城 封锁 50 天,使武汉之外的约 74 万人免受病毒侵袭,潜在感染人数减少 96%。 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不计成本的投入。为确保所有患者都能得到及时 有效的救治,1 月 22 日中国政府即宣布,新冠肺炎患者和疑似患者的治疗不用花个人一分钱。 截至 3 月 15 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医保总费用超 10.39 亿元,全国确诊患者结算 人数 44189 人,涉及总费用超 7.5 亿元,人均费用 1.7 万元。为了拯救生命,花多少钱都在 所不惜! 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2 月,全国 财政收入同比下降 21.4%,湖北省财政收入甚至同比下降 98.5%。为了及时拯救生命,哪怕经 济再困难,我们仍然义无反顾!美国盖茨基金会联合主席比尔·盖茨也说:“新冠病毒疫情 给经济带来巨大灾难,但相比较人命,经济是可恢复的。我们宁愿承担经济上巨大损失,最 大程度减少疾病和死亡带给人的痛苦。” 中国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权是最最基本的人权,疫情面前,没有什么比 挽救生命更重要。 “生命至上”理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历代政治家说出了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舟民水”等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话,深 刻体现了牢牢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将人的生命放在核 心地位,认为生命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重民爱民、保民安民自古就是政府的首要责 任。 “生命至上”是中国政府的政治自觉,是中国领导人的使命担当。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 - 26 - 全自然是题中应有之意。正是这种自觉,让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洪水、地震、非 典等一场又一场重大灾难,始终沿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前行。 “生命至上”是中国人民的自我要求。中国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能牺牲,肯奉献。就 像伊朗驻华使馆在微博中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 之际,中国以国之名祭奠新冠肺炎遇难者,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对个体尊严与生命的尊重与敬 畏,也让世界读懂了 14 亿中国人集体情感释放背后的团结与力量。”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 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道社会热点材料作文题。此题意在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 的体悟。深刻思考如何正确、辩证第看待人人都想的“自由”,如何权衡社会防疫的限制与 个人生活的自由。自由再特定历史时期有特定的价值意义:追求自由,反对奴役,反对歧视, 反对压迫;自由不是完全没限制和约束,个人生活的限制与社会(他人)生命的威胁,如何 选择,是最能体现一个人价值观、道德的时候,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制度优势的时候,是最 能体现一个国家是否真正重视生命、追求“自由”的时候。考生可以根据美国追求自由,导 致大量国民死亡,和中国生命至上,集中一切力量抗击疫情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自由”和 “生命”的角度发表观点和看法。 【立意】自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生命至上;抗疫斗争是制度优势最直接的证明;抗疫实 践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没有生命,要自由何用?。 【结构】《没有生命,何谈自由?》首先阐述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奇迹,然后分析中国能 够交出这份高分答卷的原因:大道至简,生命至上。主体采用并列式,从“不惜一切代价拯 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敢为人所不敢为”“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不计成本 的投入”“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每一个生命,意味着中国经济将承受难以想象的巨大损失”三 个角度进行论述,然后更为深入地分析这样做的历史、政治和群众原因。层次清晰,论证有 力。 【素材】1.在谈及新冠病毒疫情给人们带来的不便时,节目主持人发问,中国抗疫期间“似 乎缺少西方式自由”。 对此,麦克尼尔不假思索地答说,“我们所珍视的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 - 27 - 倘若没有生命,其他两种权利无从谈起”。 麦克尼尔还向主持人介绍世卫组织所总结的中国抗疫经验,那就是“必须拯救生命”。尽管 这会暂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可能会失去工作、收入。也许政府会介入,确保如食品、 药品等重要物品保持供应,“而不是人们能否继续在晚上去光顾餐馆和酒吧”。 同一天,麦克尼尔还上了 NBC 的另一档新闻访谈节目《雷切尔·玛多秀》。他条理清晰地介绍 了中国的疫情防控,从如何隔离到彻底打破传播链,及如何保护医院资源不崩溃,与美国的 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麦克尼尔直言,中国已经战胜新冠病毒疫情了,然而美国接下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他解释说,中国的封城只是为了落实主要措施而做准备,最终目的是为了抗击疫情,不断地 检测、检测、检测,从而找到病毒。他还向主持人科普了方舱医院,并不是外网抹黑的“集 中营”,这一体系竭尽所能地确保医疗系统不崩溃。 麦克尼尔表示,倘若医疗系统崩溃了,医生会被迫决定让谁活着让谁死亡,比如现在的意大 利,“我们美国很快也会这样”。 2.美国《纽约时报》对世卫组织访华专家组组长布鲁斯·艾尔沃德进行了一次访谈。 在艾尔沃德介绍了中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举措后,《纽约时报》记者问道,“中国能这么 做,难道不是因为它是专制国家吗?”对这一说法,艾尔沃德回应道,“人们都有这么一种 强烈的信念:‘我们必须帮助武汉’,而不是‘武汉让我们落到这种地步’。”“他们相信 自己是站在了第一线,相信自己的行动,是在保卫中国其他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3.在中国大陆:1.政府鼓励和调动集体自律和勇敢,维持着秩序,统一分配资源,保障正常 生活供应。2.战士们(医护,警察,快递小哥,火神山建设者,志愿者,清洁工等等)演绎着 勇敢,责任和担当。3.全国民众自愿牺牲个人自由,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表现出自律的良好 品德,为灾难捐款捐物,体现人性的光辉,主动做志愿者,为医护提供支援,为人民提供服 务,完成社会责任。所以,抗疫胜利必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西方自由世界:1.政客们互相推卸责任,把个人的绝对自由看得比人命还重要(因为个人自 由造成对他人生命的威胁,这样的个人自由是建立在剥夺他人自由的基础上的,这样做真的 正确吗?意大利总统一边要民众体现集体勇敢,一边要体现意识形态的优越感,强调个人自 由,这样的引导下如何让所有人都能自律,防疫必然产生破口,这样结果最后辛苦的都是医 护警察等战疫战士,牺牲的都是民众,得利的只有政客),各自为政,不能有效的调配资源。 2.没有保护,警察等战疫人员不敢用命(法国警察准备罢工)。3.民众恐慌,纷纷争抢物资。 西方政府的政客们,为了你们人民的利益,为了你们人民的生命,是时候改变你们的行为了。 - 28 - 【点睛】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 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 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 引伸。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 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