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50 KB
- 2022-03-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下学期模拟测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所谓“元典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所集中体现的原创性精神。这种典籍因其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而在该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成为生活的指针。印度的《华陀经》、波斯的《古圣经》,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先哲的论著,犹太及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可兰经》,都被相关民族视为“圣典”或“元典”。在中华文化系统中,堪称元典的是“六经”,与之相关的《论语》《孟子》《老子》等典籍也具有“元典”性质。文化元典是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产物,当以历史文献视之,“六经皆史”即此之谓也。同时,元典的某些基本精神又能观照久远的岁月,反复被后人重新刻勒,对该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造成深远而又长期的影响。元典的这种超越性并非某种神秘因子所造成,乃是由其基本特质所致:它们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各个时代的人类所始终关心的,也就是说,元典讨论的是不朽的主题,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框架,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式的原型,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清泉,赢得不朽性,一再发挥巨大的启迪功能。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既是对中世纪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中世纪某些束缚社会进步的制度和精神的否定。近代文明实现这种对中世纪的否定,往往借助于对古代文明某些因素的“复归”。当然,这种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中国哲人对此早有领悟。考之以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返其初”的现象可谓俯拾即是。即以龚自珍为例,便有相当精辟的识见。稍后的经史学家皮锡瑞在论及清学演变时曾概括道:学愈进而愈古,义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19世纪中后叶活跃在中国思想界的先进文化人,从徐继畲、魏源到郭嵩焘、薛福成进而到康有为、梁启超继之到孙中山、章太炎,其具体见解虽各有差异,但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却是他们共同遵循的一条思维路向。20世纪以降,工业文明在全球范围取得长足进展,特别是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轨道上突飞猛进,文明的器用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都发生着愈益深刻的现代化转型。-29-
然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并非单一式的进步,而是善恶并进、苦乐同行的矛盾过程,正所谓“省忧喜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城”。不论与自然交互关系这一面,单就人与人的关系这一面而论,工业文明取得了社会契约化、法治化、民主化的重要进程,却又带来社会的失衡和人的异化,物欲主义的泛滥、道德的沉沦、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等令人困扰的问题,显示了个人失调以至社会失衡的危险趋向。面对当今形势,人类正在寻找解决途径。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元典精神可以给予我们以启示。中华元典所贯穿的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兼内外的融通精神,行健不息、生生不已的好勤乐生主义、人道亲亲的人文传统,以及德业日新意识、社会改革意识、文化包容意识、守中和谐意识等等,经过创造性的转化,无疑会成为现代人克服“现代病”的良药。这便是在“退却与重回”中获得民族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革故鼎新之路。这种双向性的辩证发展进程,正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摘编自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的近现代意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元典精神体现在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中,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B.文化元典提供永恒的精神因子,能产生不朽而深远的影响,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C.近代文明在其发展的进程中选择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D.工业文明利弊参半,只有走上用新见变化元典的道路才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正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历史到现实展开论证,既有对历史发展的深刻剖析,也有对当下现实的冷峻思考。B.文章围绕论题,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论证,从多个角度充分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C.文章论述从文化史角度审视近代文明时,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D.文章末段从解决问题的立场出发,指出面对当今形势,人类特别是中国正在寻找解决途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民族的“文化元典”必有其原创性的元典精神,这种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该民族的社会与生活之中。B.元典永远不会被时代淘汰,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摒弃实证亲近哲理,具有开放的气度和终极关怀的胸襟。C.东西方文化共同遵循一条借助“复归”来谋求现实变革思路,以至“返其初”的现象深刻影响了近代文明的进程。D.-29-
中华元典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而今要发展现代中国,还需要开辟来自中华文化原创性动力的“返本开新”之路。【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这些典籍具有‘元典’性质”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一段所举的《华陀经》《古圣经》等以及《论语》《孟子》《老子》等来看,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能具有“元典”性质的,只是少数“首创性及覆盖面的广阔性、思考的深邃性”的典籍,并不是所有的“世界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典籍”。A错误。B项,“以解决困扰人的问题”错误,从第二段元典“回答这些始终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来看,文化元典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给人们带来“启示”的。B错误。C项,“以‘尚古’作为前进的基点”错误,“尚古”不正确,与第三段“复归并非复古,而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进程”“菲薄‘近古’崇尚‘远古’并以此求新、求变”的说法不一致。C错误。D项,正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将国外史料与中国文化人的理论材料作了对比”错误,“对比”有误,从第三段“这种向‘哲学原旨’‘文化原本’汲取灵感、获得前进基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西方出现过,在东方也多次出现”看,中西方对近代文明的审视应是殊途同归,而不是对比。C错误。故选C。【3题详解】-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因为元典超越现实关照久远”错误,从第二段的一二句的内涵看,元典的超越性是指对某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式的影响力,并不是具体指超越现实关照久远。B错误。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政策红利正催生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根据E20研究院预测。垃圾分类将是中国又一个百亿级别的潜在市场,市场空间将在2019--2020年逐步开启。“互联网+垃圾回收”正在成为环保行业新“风口”。随着国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片篮海将大有可为。据媒体报道。现在多家垃圾回收企业已经打造了自己的欠数据平台,这些大数据可以为政府推进垃圾分类提供直接帮助。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马俊伟介绍,设置智能垃圾回牧柜以及通过专用垃圾袋让用户在源头上做好干湿分离工作,是当前“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的两种主要模式,模式尚待进一步拓展。-29-
此外,马俊伟指出,“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垃圾分类思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回收环节上,还应更多关注前期的干湿分离和后期的处理过程。此外,受利益驱动和成本制约,许多企业回收的仅是诸如瓶子、废纸等回收效益较高的垃圾,而像厨余垃圾等则无人问津,处理技术也不成熟。(摘编自贾平凡《垃圾分类如何“智能又时尚”》《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6月12日)材料二:随着各大城市接连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国已经逐步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新政策,不仅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也意味着新的市场。数据显示,今年8月注册成立的垃圾分类企业就达到1004家,上百个垃圾分类应用一夜之间上线。那么,该如何看待垃圾分类行业的发展前景?首先要有产业链思维。纵观生活垃圾的“一生”,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包括回收、焚烧、填埋)。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大市场,需要企业找准用户痛点、找到市场切入点。其次,垃圾再生环节应该是行业大力发展的重点。在产业链条中,下游企业是上游企业的客户,利润也从产业下游向上游传导。比如,用“湿垃圾”焚烧发电,就把一部分电力收益转移到了垃圾分类产业:用餐厨垃圾喂养用作饲料的虫子,就能把养殖行业的利益链接入垃级分类产业。未来,这样的垃圾“再资源化”的路径和企业应该越来越多。只有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才能让垃圾分类产业良性运转起来,摆脱“投资人钱花完就关门”或靠政府“输血续命”的困境。(摘编自韩维正《垃圾分类要有产业链思维》《人民日报》)材料三:德国是全球垃圾循环利用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包装行业可以达到80%以上,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梳理德国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整个链条,两个关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垃圾分类,可以看作是“前端工作”;二是垃圾处理,可以看作是“后端工作”,不同种类的垃圾得到不同的专业应对,并有完善的市场支撑。德国民众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已长逾百年历史。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倡导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对垃圾分类丢齐进行习惯养成。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地教导学生垃圾分类实践,告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建立了垃圾分类回收的集体意识。-29-
垃圾分类回收也有制度保证。德回通过立法禁止随意处理垃圾,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企业提供保障。德国每一户或是每一栋住宅楼,都分门别类地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如果不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垃圾回收企业会拒收桶内垃圾,长久不按分类丢齐垃圾,企业有权罚款。(摘编自张远《德国:垃圾回收处理是强项》,《经济参考报》2019年8月9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019年起,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全面启动,未来五年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B.垃圾分类带来的市场利益空间巨大,发展前景良好,垃圾分类企业及垃圾分类应用随之大量出现。C.要实现日常生活垃圾的“再资源化”,就不能忽略垃圾的分类、投放、运输、处理、再生等环节。D.德国20世纪初就开始禁止随意处理垃圾,并将垃圾分类的知识收入课本,用来教导学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目前垃圾回收企业采用的“互联网+垃圾分类”的回收模式还较为单一,企业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B.垃圾回收企业不仅要关注垃圾前期的干湿分离和后期的处理过程,也要不断探索垃圾处理技术创新。C.在产业链条中,下游企业与上游企业是利益的统一体,只有保障下游企业利润丰厚,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D.德国垃圾回收的成功启示我们,民众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既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包括学校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努力。6.请结合材料,为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献计献策。【答案】4.D5.C6.①政府层面:加大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垃圾分类走进校园,促进民众垃圾分类回收习惯的养成;完善制度保障。②企业层面:利用“互联网+垃圾回收”这一环保新业态,打造大数据平台,了解垃圾回收、分类和处理的情况;垃圾分类要有产业链思维,大力发展垃圾再生环节,变废为宝。③居民层面:积极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解析】-29-
【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D项,曲解文意,“德国20世纪初就开始禁止随意处理垃圾”错误,原文为“自20世纪初,德国就开始倡导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曲解文意,“只有保障下游企业利润丰厚,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错误,文中为“只有下游企业发展壮大,上游企业才能‘有利可图’”。原文说的条件是“下游企业发展壮大”,而不是选项说的“保障下游企业利润丰厚”。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材料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以及材料三,“到了小学,垃圾分类是课本内容,学校会系统性地教导学生垃圾分类实践,告知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建立了垃圾分类回收的集体意识。垃圾分类回收也有制度保证。德回通过立法禁止随意处理垃圾,为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的企业提供保障。德国每一户或是每一栋住宅楼,都分门别类地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如果不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垃圾回收企业会拒收桶内垃圾,长久不按分类丢齐垃圾,企业有权罚款”概括为:政府要加大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让垃圾分类走进校园,促进民众垃圾分类回收习惯的养成。材料三,“德国每一户或是每一栋住宅楼,都分门别类地设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如果不按照分类丢弃垃圾,垃圾回收企业会拒收桶内垃圾,长久不按分类丢齐垃圾,企业有权罚款”概括为:政府要完善制度保障。以上两点从政府层面提出的建议,答题时要合并这两点。-29-
材料一,“‘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垃圾分类思路不能仅仅停留在回收环节上,还应更多关注前期的干湿分离和后期的处理过程。此外,受利益驱动和成本制约,许多企业回收的仅是诸如瓶子、废纸等回收效益较高的垃圾,而像厨余垃圾等则无人问津,处理技术也不成熟”概括为:企业要利用“互联网+垃圾回收”这一环保新业态,打造大数据平台,了解垃圾回收、分类和处理的情况。材料二,“首先要有产业链思维……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大市场,需要企业找准用户痛点、找到市场切入点。其次,垃圾再生环节应该是行业大力发展的重点”概括为:企业在垃圾分类上要有产业链思维,大力发展垃圾再生环节,变废为宝。以上两点从企业层面提出的建议,答题时要合并这两点。材料三,“幼儿园阶段起,德国小朋友就要对垃圾分类丢齐进行习惯养成”“德国民众垃圾分类的习惯养成已长逾百年历史”由此启发我国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建议,概括为:居民要积极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综上分析,本题从政府、企业、居民三个层面概括要点,合并后分点回答即可。【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湖光山色(节选)周大新有一天晚饭刚吃过,住在楚地居的一个男游客提出要见公司老板。暖暖有些意外。那人四十来岁,一副精明强干的样子。暖暖模糊记起来,这人好像来楚地居住过几回了,有时还在村里转来转去。你是高中毕业?那人问。是。暖暖有点反感:你为何要了解这个?是高中生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对话了。你没发现你们的村子正在没落?没落?-29-
我在你们的村子里做了个调查,你们村里已经有四十来个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已经有十一小块坡地撂荒,人在减少,地在变荒,这不是没落是什么?哦,你是在说这个。暖暖叹了口气,人人都想去城市里落脚挣钱,这有啥办法?你们这儿的没落只是出现了端倪,你们这儿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向东是一望无际的丹湖,向西向南向北都是无边绵延的大山,牛羊点缀在绿树碧草间,田畴散落在湖畔山坡上,渔船帆影漂隐在白水碧波里,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楚国的文化遗存,古老的处理食物的方法,等等。这样的环境最适宜人安定心神。可以盖点高档度假屋,让城里人住下就不想走。俺们哪有那样多的钱?谁会舍得把钱给俺们盖房子?暖暖吃惊了。那人掏出一张名片递过来:认识一下,我叫薛传薪,省城五洲旅游公司负责项目开发的经理。和薛传薪的合作意向是第三天,上午谈成的。施工开始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体建筑就完工了。装修快结束时,暖暖领着四十个年轻人到省城学习。负责教暖暖的是酒店副总经理韩姐。暖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应该紧紧抓住。她耐心地。听韩姐讲解,仔细地观察韩姐处理事情的技巧,认真地在本子上记下各项须死记的东西。这是一个她从未接触过的天地,她虽然管过楚地居,可那种粗糙的管理根本不能和这种科学的管理相比,这里单就工作人员的语言技巧,就分体态语言和表述语言两种。在体态语言上,要求表现出精神、含蓄和亲切;在表述语言上,要求在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和语句五个方面给予注意。暖暖觉得新奇而有意思,因此越学越有兴趣和兴致。二十天转眼就要过去,最后两天,对四十个年轻人按所分岗位逐个进行考核,还行,尽管有人对自己的业务还很不熟练,但都算通过了考核。暖暖松了一口气:总算没有丢脸。暖暖和那四十个年轻人在赏心苑上班的第三天,由五洲旅游公司公关部招徕的首批客人,就入住到了苑里。首批客人一共六家,这是暖暖自从办起楚地居以来见过的最讲究最气派的游人,每家人仅一天的房费就达两三千元。好家伙,这些人可真是花钱似流水呀!吃饭也特别讲究,点明要吃山珍湖味。薛传薪把菜价定得吓人,可那些人点起菜来眼都不眨。这一顿饭的赚头可是很大,身为半个主人,多赚钱了暖暖当然高兴,可她心里还是有些愧疚,那些菜原本是不值那么多钱的。紧跟着来的一批客人更令暖暖意外,全是碧眼金发的外国人。天爷呀,俺楚王庄还能吸引来外国人?暖暖慌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批外国人是在省城几所大学任教的欧洲人,是五洲旅游公司联系他们来看楚长城的。-29-
暖暖第二天领他们上山时,先还担心他们弄不懂楚国是怎么回事,没想到她开口没解说几句楚长城的砌筑工艺,那位名叫哈特的先生就用稍显生硬的中国话说:楚国的工艺水平,在建筑领域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主要表现在青铜冶炼、丝织和髹漆上。这让暖暖很是吃惊,他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几千年前的楚国的事情还这样清楚?后来她找了个机会,笑着问他:你对楚国还知道什么?哈特很认真地说道:我知道楚人有独特的风俗,他们相信自己是日神的后裔,是火神的嫡嗣,所以服色尚赤,方位尚东,而且崇巫;我还知道楚国从楚宵敖起到楚哀王被秦灭掉,五百多年间楚国出过很多有名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屈原,这已是楚国的衰落期了。我读过屈原的长诗《天问》,开头的几句我现在还记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暖暖听得懵懵懂懂,心里除对对方生了敬意之外,还有了惭愧,自己是楚人的后裔,对楚时的情况哪有这个外国人知道得多?看来真得好好读点书了,一问三不知,那不太丢人了?这批外国人还没走,暖暖就挤时间买了本《中国简史》和《楚辞选译》来读。赏心苑开业之后的顺利大出暖暖的意外,不过是一个来月的时间,就有二三十万的收入了。暖暖算了一下,照这个赚钱速度,也就是年把时间,所有投入就会回收过来,到下一个年度,就是净赚了。这和自己经营楚地居真是有天壤之别。暖暖庆幸自家和五洲旅游公司的合作,走路的步子都比过去变得轻快了。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传薪是位经验丰富的旅游业从业者,他对楚王庄做过几次考察,也了解过暖暖的情况,才做出了合作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的决定。B.小说写暖暖在省城学习,用了细笔渲染的方法,写她听到新鲜的酒店管理知识时欣喜的心情,表现了她的好学、钻研精神。C.从招待首批客人来看,暖暖和薛传薪的经营策略迥然不同,薛传薪面向高端客人,菜价定得吓人,有宰客之嫌,暖暖对此心怀不满。D.小说从现代性的商业视角,来记叙暖暖开始走向富裕之路及其精神的变化,初步展现了现代文明在改造中国农村方面具有的意义。-29-
8.小说中有多处暖暖的心理描写,请分析其作用。9.小说除写“湖光山色”外,还花费笔墨写楚地文化,这样选材构篇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答案】7.C8.①表现她善于思考、上进等性格,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②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展示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如介绍创办赏心苑的缘起,就写了暖暖的意外、吃惊等心理,促进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衔接流畅自然;③揭示了暖暖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细微、曲折、复杂的感情,如外国旅游者所引起的她思想的震动,有利于小说主旨思想的表达。9.①小说中的楚文化背景衬亮了文中的自然景观,和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展示了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②博大精深的楚文化使小说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形成独特的审美色彩。③引发读者对传统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有助于突出主旨。【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C项,“经营策略迥然不同”“对此心怀不满”表述错误,在刚开始经营赏心苑时,文章没有表现暖暖的经营策略,对于薛传薪的做法,文中只是说“暖暖心里还是有些愧疚”,“不满”说法不当。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心理描写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需围绕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暖暖的心理描写,才能准确地分析出她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小说中心理描写的作用: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29-
小说中有多处暖暖的心理描写,请分析其作用。根据文本“这是一个她从未接触过的天地,她虽然管过楚地居,可那种粗糙的管理根本不能和这种科学的管理相比,这里单就工作人员的语言技巧,就分体态语言和表述语言两种。在体态语言上,要求表现出精神、含蓄和亲切;在表述语言上,要求在语音、语调、语气、语速和语句五个方面给予注意。暖暖觉得新奇而有意思,因此越学越有兴趣和兴致”可知,这里的心理描写表现她善于思考、上进等性格,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根据文本“暖暖有些意外”“暖暖有点反感”“暖暖吃惊了”可知,这里几次心理描写交代介绍创办赏心苑的缘起,展示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通过描写暖暖的意外、吃惊等心理,促进了情节的发展,使小说衔接过渡更加的流畅自然;根据文本“暖暖听得懵懵懂懂,心里除对对方生了敬意之外,还有了惭愧,自己是楚人的后裔,对楚时的情况哪有这个外国人知道得多?看来真得好好读点书了,一问三不知,那不太丢人了”这些心理描写,揭示了暖暖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内心深处细微、曲折、复杂的感情,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把握小说选材谋篇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从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等角度去分析。一般从内容的角度,丰富小说的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从人物的角度,有利于更好的展现人物性格;从主题的角度,深化文章的主题。小说除写“湖光山色”外,还花费笔墨写楚地文化,简要分析其作用。根据文本“我知道楚人有独特的风俗,他们相信自己是日神的后裔,是火神的嫡嗣,所以服色尚赤,方位尚东,而且崇巫;我还知道楚国从楚宵敖起到楚哀王被秦灭掉,五百多年间楚国出过很多有名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屈原,这已是楚国的衰落期了”可知,文章借外国友人为我们展示了悠久灿烂的楚文化背景,这就和前面提到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展示了地域色彩和文化魅力;根据文本“我读过屈原的长诗《天问》,开头的几句我现在还记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可知文章借外国友人为我们朗诵屈原的长诗《天问》可知,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文明世界,使小说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形成独特的审美色彩;根据文本“暖暖听得懵懵懂懂,心里除对对方生了敬意之外,还有了惭愧,自己是楚人的后裔,对楚时的情况哪有这个外国人知道得多?看来真得好好读点书了,一问三不知,那不太丢人了?这批外国人还没走,暖暖就挤时间买了本《中国简史》和《楚辞选译》来读”可知,楚文化同时引发读者对传统与发展问题的思考,有助于突出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吕颐浩,字元直,其先乐陵人。以李清臣荐,为邠州教授,除宗子博士-29-
。累官入为都转运使。既得燕山,郭药师众二万,皆仰给县官,诏以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奏:“开边极远,其势难守,虽穷力竭财,无以善后。”又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愿博议久长之策。徽宗怒,命褫职贬官。高宗即位,除知扬州。时苗博、刘正彦为逆,逼高宗避位。颐浩至江宁,奉简宗明受改元诏令,会监司议,皆莫敢对。吕抗曰:“主上春秋鼎盛,二帝蒙尘沙漠,日望拯救,其肯遽逊位于幼冲乎?灼知兵变无疑也。”颐浩乃与张浚及诸将约,会兵讨贼。颐浩曰:“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浚壮其言,即舟中草檄。傅党托旨请颐浩单骑入朝,颐浩奏:所统将士,忠义所激,可合不可离。傅等恐惧,乃请高宗复辟。颐浩等以勤王兵入城,都人夹道耸观,以手加额。二年,颐浩乃大议出师,而身自督军北向。高宗谕颐浩、秦桧曰:“颐浩治军旅,桧理庶务,如种蠹分职可也。”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颐浩屡请兴师复中原,谓:“太祖取天下,兵不过十万,今有兵十六七万矣。愿睿断早定,决策北向。”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当国步艰难之际,人倚之为重。自江东再相,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时军用不足,颐浩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于是郡县多横赋,大为东南患云。(选自《宋史·吕颐浩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B.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C.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D.二人同秉政/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多引知名士为助/欲倾之而擅朝权/高宗乃下诏以戒朋党除/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博士,古为官名,职责为掌管图书、通晓史事,以备顾问。西晋至宋代设置的专精一艺的职官。B.改元,指帝王在位时改变年号或同一王朝后续继位的新皇帝启用一个新年号。这里是指宋简宗颁布了“明受”新年号。C.“檄”,原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重要的文书。多指官府用于“征召、晓谕、声讨、揭发的文书。D.种蠡,是越王勾践重要大臣文种、范蠡的并称。并称在古代很常见,如,王孟是指王昌龄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代表。-29-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颐浩熟悉边防,敢于为边事直言。他上奏说遥远的地方打下了也难据守,又陈奏燕山、河北五件危急之事,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因此被处分。B.吕颐浩奋不顾身,勇于为国讨贼。苗刘兵变,他没有对此坐视不管,而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张浚合力平定了叛乱,使京都百姓都感到欢欣庆幸。C.吕颐浩力主北伐,希望收复中原。他引用史例,多次向高宗进言,主张在宋军实力有所恢复的时候,要当机立断,早下决心,北伐中原,实现中兴。D.吕颐浩颇有胆略,力挽国家颓势。他为南宋的生存与稳定作出了贡献。他创立月桩钱制度,有效解决了江、浙、湖南各路大军面临的军用不足问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颐浩曰:“今事不谐,不过赤族,为社稷死,岂不快乎?”浚壮其言,即舟中草檄。(2)胡安国以书劝其法韩忠献,以至公无我为先,报复恩仇为戒,颐浩不能用。【答案】10.B11.D12.D13.(1)吕颐浩说:“现在事情(如果)不成功,不过被灭族而已,为国家而死,难道不痛快吗?”张浚认为他的话很豪壮,就在船中草制檄命。(2)胡安国用书信(写信)劝他效法韩忠献,把大公无私当做根本,把报恩复仇当做警戒,颐浩没有采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句中,“桧知颐浩不为公论所与”,“为……所”是被动句,“所与”是所赞许的意思,与上文联系紧密,排除AD;“江淮”是两个地方,应断开,排除C。本句译为:二人共同执政,秦桧知道颐浩不被舆论所赞许,就广泛引荐知名人士帮助自己,打算倾轧吕颐浩而独掌期敢大权。高宗于是下诏禁戒结党,授任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故选B。-29-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如,王孟是指王昌龄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代表”错,王孟指王维、孟浩然。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D项,“他创立月桩钱制度,有效解决了江、浙、湖南各路大军面临的军用不足问题”错误。原文只是提到,颐浩创立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制度,于是州县大多额外征收赋税,成为东南地区的大害。原文未提及解决了军用不足的问题。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第一句得分点:“谐”,成功,办成;“赤族”,灭族;“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第二句得分点:“书”,书信;“法”,效法:“用”,采用。-29-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译文:吕颐浩,字元直,他的祖先是乐陵人。因为李清臣的推荐,他担任邠州教授,授任宗子博士。多次升官入朝任都转运使。攻取燕山之后,郭药师的二万部队,都依靠政府供养,诏令任命颐浩为燕山府路转运使。颐浩上言说:“开拓极远的边疆,其势难守,即使穷竭财力,也无法善后。”又上奏陈述燕山、河北危急之事五件,希望广泛征求长久之策。徽宗大怒;下令夺去他的职务。高宗即帝位,授任他为扬州知州。当时苗傅、刘正彦作乱,逼高宗让位。颐浩到江宁,接到了简宗(注:“苗刘兵变”,隆祐太后为稳定局势,传旨让时年2岁的赵旉即位,是为简宗,改年号为明受,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张浚、吕颐浩闻知后召集各地将领勤王平乱;重新挟持高宗赵构登基。赵旉退位,隆祐太后还政,赵旉从即位到退位共计26日)改年号为明受的诏令,正遇朝廷讨论,大家都不敢开口。吕颐浩抗议说:“皇上正当壮年,二帝流亡在沙漠,蒙受风尘,日夜期望被拯救,(皇上)哪里会急着让位给幼儿呢?可知兵变无疑。”颐浩于是与张浚及诸将相约,合兵讨贼。吕颐浩说:“现在事情(如果)不成功,不过被灭族而已,为国家而死,难道不痛快吗?”张浚认为他的话很豪壮,就在船中草制檄命。苗傅的同党假托圣旨请颐浩独自骑马入朝,颐浩上奏说,(我)所统率的将士,都是被忠义激励来的,可以聚合不可分离。苗博等人惊恐,于是请高宗复位。颐浩带领勤王护驾部队入城,人民夹道围观,欢欣庆幸。二年,颐浩于是大力主张出师。并由自己亲自督率军队攻向北方。高宗对颐浩、秦桧说:“颐浩主管军事,秦桧治理政事,就像文种、范蠡那样分职。”二人共同执政,秦桧知道颐浩不被舆论所赞许,就广泛引荐知名人士帮助自己,打算倾轧吕颐浩而独掌朝政大权。高宗于是下诏禁戒结党,授任颐浩都督江、淮、荆、浙诸军事。颐浩多次请求兴兵恢复中原,说:“太祖取天下,军队不过十万,现在有军队十六七万。希望圣断早定,决策北伐,”颐浩有胆略,善于骑马射箭,在国家艰难之际,人们十分倚重他。自从江南再度任相,胡安国闻书信(写信)劝他效法韩忠献,把大公无私当做根本,把报恩复仇当做警戒,颐浩没有采用。当时军用不足,颐浩创立了江、浙、湖南诸路大军月桩钱制度。于是州县大多额外征收赋税,成为东南地区的大害。(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29-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④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之景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B.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C.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D.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15.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答案】14.C15.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C项,“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路难卜的深深忧虑”分析错误,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诗人写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故选C。15题详解】-29-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很多,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渲染、正侧面相结合等。学生要对每一种手法都了解掌握,才能够正确加以判断。全诗运用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叙事、用典。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诗歌赏析: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治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首联是说,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山连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颔联是说,山里昨夜不停的下起了透彻的春雨,树梢淅淅沥沥或像泻着百道清泉。-29-
首联从大处落笔,气势不凡;颔联则从细处着墨,承接尤佳,不愧大家手笔。诗人展现了一幅绝妙的奇景:一夜透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充分表现出山势的高峻突兀和山泉的雄奇秀美。“山中”句承首联“山”字,“树杪”句承首联“树”字,两句又一泻而下,天然工巧。这两联挺拔流动,自然奇妙,画面、意境、气势、结构、语言俱佳。前人所谓“起四句高调摩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清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诚非虚夸。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汉女新老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的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末两句是说,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无所作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淳朴,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整首诗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这首赠别诗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泛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在艺术上这首赠别诗写的很有特色。前半首悬想梓州山林奇胜,是切地;颈联叙写蜀中民风,是切事;尾联用典以文翁拟李使君,官同事同,是切人。这样下来,神完气足精当不移。诗中所表现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是唐代送别佳篇。(三)名篇名旬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2)《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满面春风,开怀畅饮,最后与苏轼“_______,_______”与文章开头“泛舟”“月出”遥相呼应。(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__________,______-29-
”两句,再现了将士同食、乐声嘹亮的军营生活场景。【答案】(1).今夜闻君琵琶语(2).如听仙乐耳暂明(3).相与枕藉乎舟中(4).不知东方之既白(5).八百里分麾下炙(6).五十弦翻塞外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琵,琶,暂,藉,麾,炙,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所谓“夜经济”,一般指从傍晚6点到次日凌晨6点之间发生的各种消费活动,包括旅游、餐饮、购物,健身等。“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20世纪70年代,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在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的____之后,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______劳动效率提升。生产线_____手工作坊之后,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______。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达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这份与传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不同的工作生活表,让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夜生活,体验夜文化,进而拉动“夜经济”。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夜经济”的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B.“夜经济”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为根本动力,也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C.“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D.“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这一现象被称为“收入—幸福感悖论”B.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人们称这一现象为“收入—幸福感悖论”-29-
C.“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开始出现,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D.开始出现“收入—幸福感悖论”的现象,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相关性倒逼取代持续增加B.关联度倒逼替代越来越多C.关联度促使取代越来越多D.相关性促使替代持续增加【答案】17.C18.A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合逻辑,按照逻辑顺序,先说“历史产物”,后说“根本动力”,“历史产物”应该放在“根本动力”的前面,因此画横线的句子前后两个分句应该互换位置;二是语序不当,按照时间顺序,先有前提,后有结果,前提应该在结果前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前提,“生产效率的提高”是结果,因此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效率的提高”应该互换位置。改正后的正确句子为:“夜经济”是经济繁荣发展、休闲时间增加的历史产物,其根本动力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29-
第一,“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中的“不升反降”与括号前面一句“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上升”中的“人均收入上升”衔接紧密;“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属于现象的具体表现,“收入—幸福感悖论”是对现象的归类定性,应放在具体表现的后面,即“收入—幸福感悖论”应该放在“国民幸福感不升反降”后面。据此可以排除C、D两项。第二,B项后半句出现一个主语“人们”,而括号后面的内容没有沿“人们”推进下去,因而B项后半部分与括号前面内容衔接不紧密。故选A。【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第一处,“相关性”,指两者的内在联系,强调研究的对象;“关联度”,指两者关联的程度,如远近亲疏。根据原文“在经济学家计量分析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的____之后”,可知此处意指休闲时间与产业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性”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一处应该选择“相关性”。第二处,“倒逼”,特指逆向推动;“促使”,一般指正向的推动。根据语境“各国开始大力推动休假制度改革,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______劳动效率提升”,可知此处强调用“保护劳动者休息权利”的方式推动“劳动效率提升”,这属于逆向推动,“倒逼”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二处应该选择“倒逼”。第三处,“取代”,指长期地替换其位置;“替代”,往往指在某一具体事件中的代替。根据语境“生产线_____手工作坊之后,人们就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可知此处指生产线代替手工作坊,强调“长期替换”,“取代”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三处应该选择“取代”。第四处,“持续增加”,指连续地增长;“越来越多”,形容某个事物在时间的推移下数量更加多。根据原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______。2019年我国法定节假日达115天,占全年时间的31%”,可知此处强调人民群众的闲暇时间连续地增长,“持续增加”与前文“生产力不断发展”、后文“达115天”等内容衔接更加紧密,更符合语境。由此可见,第四处应该选择“持续增加”。-29-
故选A。【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流行语之所以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互联网,因此也有人把流行语跟网络语言等同起来。以往存在两个空间,一个是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_______。然而,今天情况大大不同了。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来说,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是统一体;而对于互联网时代前出生的人来说,__________,无论是“广场大妈”,还是各个领域里退休的老人和没有退休的老人,几乎无不抱着手机,查看新闻,发微信微博,刷朋友圈。网络社会跟现实社会正在融为一体,_______。网络流行的,也就是社会流行的,社会流行的,也会直接走上网络。【答案】(1).①一个是线下的现实空间(2).②网络和非网络的界限也在模糊(3).③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也正在互动交融【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一个是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是统一体”等分析,此处应该讲一个是线下的现实空间。第二处,结合“对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来说,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是统一体”“而对于互联网时代前出生的人来说”分析,此处主要讲网络和非网络的界限也在模糊。第三处,结合“网络社会跟现实社会正在融为一体”“网络流行的,也就是社会流行的,社会流行的,也会直接走上网络”等分析,此处主要讲“网络语言和现实语言”的融合。-29-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材料一四川省政府18日发布通知,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炉霍县、色达县等16个藏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加上此前已经退出贫困序列的16个藏区县,至此,总人口217万,藏族人口160万左右的四川藏区实现全域脱贫摘帽。四川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包含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32个贫困县,2013年底有2063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20.1%。到2019年底,32个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帽子、2063个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减少到0.24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材料二贫困,是物质的贫乏,但归根结底是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受教育水平较低和思想观念落后是导致四川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因素,要做好藏区的扶贫工作,关键是要做好藏区教育工作。四川始终坚持把“发展藏区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实现藏区治愚治穷的根本之策。为阻断藏区贫困代际传递,四川实施“一村一幼”计划,着力提高藏族幼儿普通话水平、夯实义务教育基础。同时,创新推进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抓好“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到校读书。(1)请提取材料一的内容要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8个字。(2)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在下面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之与其前句构成整句。治贫先治愚,。【答案】(1)2019年底四川藏区全部脱贫(2)扶贫先扶教/扶贫必扶智【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29-
本题,先要分别概括两个文段的内容,第一段可以概括为:四川藏区实现全域脱贫摘帽。第二段可以概括为:2019年底,四川藏区脱贫的具体情况。两段综合,可以概括为:2019年底四川藏区全部脱贫。(2)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题干要求这一段话主要强调四川藏区扶贫“关键是要做好藏区教育工作”,弥补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因此,可以概括为:扶贫工作关键是做好教育工作。根据题干“使之与其前句构成整句”的要求,修正“扶贫工作关键是做好教育工作”这句话,使之与前句保持结构上的整齐对称,可以压缩为“扶贫先扶教”之类的句子。【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三国时期文学家李康在《运命论》中说:“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意思是“德行高于众人,众人必定会对他加以诽谤”。然而,汉代儒家学者郑玄却认为人们对“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意为人们“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某中学拟以“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方)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反方)为题举行一场辩论赛,请你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请写一篇辩论词,以一辩的身份进行开篇陈词。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行高于人,众必仰之-29-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我是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我方认为,“看见品德高尚之人就会仰慕他,看见行为光明正大之人就会效仿他”是人之常情。人们看到有德行的人就像看到自然的美景,欣赏美景是正常的心态,绝对不会想这景物如此美,我要毁坏它。高铁女司机金婉鑫读大学时,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穿着制服开车的视频,想到的是羡慕。因为她专业用功,最后得了第一名,此外她还努力学跳爵士舞、到特教学院做公益。金婉鑫以一种平常心态看到日本新干线上女司机的优雅,并视其为自己的榜样,从而成就自我。不仅金婉鑫如此,其他人看到也是羡慕,而绝不会想着怎么诽谤她。所以说,“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之常情。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常言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命运最终是由当初一个思想决定的。而“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正是积极向上的思想,它指引着人的行动,影响了人的命运。就像吴孟超的弟子王红阳所说的那样,在他们的眼里,吴老的高贵品质、渊博学问、大家风范和可贵精神,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生也读不完。特别是吴老呕心沥血培养他们的师道与情怀,让他们一生受益、终身难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王红阳敬仰导师,始终向导师学习,走好了人生之路。不只是吴孟超的弟子向他学习,更有接受过他治疗的患者及普通群众尊重他爱戴他。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孔子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告诫弟子也告诫后人,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要向之学习,与之看齐,见德行有亏或做事有误之人要反省检视自身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不是嫉妒和诽谤。司马迁读孔子著作之际,在内心深处极为敬佩这位古代的圣人。在司马迁看来,孔子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使人仰慕。来到孔子故居之后,他对孔子有了更深的理解,向往之情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他见到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见到这些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以后,好像孔子的形象就在自己的眼前。孔子、司马迁只是众多仰慕效仿有德者的个例。翻看中国历史,我们看到无数人以德行高尚之人为榜样,效仿他们,成就了自己,影响了后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也成为优良传统。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29-
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人的正常思维,是人们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今,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使自己“行高于人”,而见到“行高于人”者也一定要见贤思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解答此类试题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审题:题目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能让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让考生在写作中提高核心素养。作文时效性强、思辨性高,“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与“有高德者则仰慕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两种观点是对立的,不仅引导考生全面看问题,而且引导考生思考在当下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自己应该怎样面对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这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学生在写作时,要完成三个任务:一是选择其中一方的观点,不能中立,也不能模棱两可;二是写一篇辩论词,就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三是以一辩的身份来写,就不是其他辩手,要有身份意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选择正方或者反方来辩论。但不论站在哪个角度辩论,都必须做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理由充分,符合文体和身份要求。立意:1.从正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非之。2.从反方角度:行高于人,众必仰之。行文结构:文章开篇亮出自己所在方观点,“大家好,我反方一辩,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举例“金婉鑫”论证观点。然后延伸观点,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公民优良品质重要体现。举例“王红阳”事例论证观点。最后进一步延伸,我方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举例“司马迁”。文章结尾进行重申观点,我方一致认为,行高于人,众必仰之。素材:-29-
1、齐白石是从艰难生活中磨炼出来的画家,他在沦陷区的恐怖环境中,保持了一位中国画家的艺术良知和民族气节。齐白石是1919年离开湖南湘潭老家来北平定居的。1927年起任北平艺专和京华美专教授,可算安居乐业。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侵占了北平。此时身处沦陷区的齐白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气愤至极。为了表示对侵略者的反抗,他毅然辞去了北平艺专和京华美专两校的教授职务。从此闭门谢客,隐居斗室,作画而已。这一行动,正是齐白石艺术良知和民族气节的高度表现。2、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强调“美德即知识”,知识的对象即“善”。当时奴隶主统治者控告他传播异说,毒害青年,反对民主之罪,判他死型。他从容地对法官说:“作为一位哲人,我坚持哲人的节操,如果你们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放我,让我活下去,那么我的回答:只要我活着,我就不会放弃我的信仰。”苏格拉底,誓死坚持真理的气节,值得后世景仰,其言行大抵见于柏拉图的一些对话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中。3、谭嗣同的爱国精神和为了追求民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谭嗣同作为一个继受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心系天下的抱负,也深受西方民族民主思想的熏陶。这样一种坚实的信仰诞生于谭嗣同的心中,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为信仰而死,死得其所!【点睛】材料作文的写作策略①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29-
-29-
相关文档
-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10-116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10-119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10-115页
- 2017-2018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10-118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10-117页
-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9-308页
-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9-2910页
- 生物卷·2019届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9-2910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2021-09-2911页
- 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2021-09-2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