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 MB
  • 2021-06-03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02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练)(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02 论述类阅读之思路概括 夯实基础 1、【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2018 届高三 4 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七)】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各题。 儒学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它对中国古代、近代、现代都有很深 刻的影响。 两千多年常的儒学能流传到现代,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孔子创立儒学的时代,儒家只是 百家争呜中的一家。由于孔子与弟子们的努力以及后学的弘扬,儒学的影响不断扩大,被称 为“显学”。又由于社会的动荡,政治的斗争,思想的较量,儒家们的共同努力,儒学在汉 代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从此以后的两千年的中国政治中,“独尊儒术”的思想局面没有过根 本的改变。倡导独尊儒术的汉朝政权瓦解以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虽然有反礼教的玄学 显赫一时,又有佛教、道教盛行于世,作为指导政治的儒学在政治规范与行政活动中始终占 统治地位。 在朝廷的议论中,也多以儒学为理论根据,而玄学、佛教、道教都只能作为非正统的思 想产生一定的影响。隋唐时代,虽然在思想界仍然是三教鼎立,而在政治活动中,都是按儒 家理论进行的,例如君臣关系,朝廷礼仪,法制建设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从来没有让 道士或者和尚当皇帝,最高的职位是国师,相当于后来的所谓顾问。宋以后,儒学的统治地 位更加强了。以后的时代有一些特殊情况:即以儒学为传统的汉民族在军事上打了败仗,对 儒学比较生疏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按理说,似乎应该以少数民族的传统作为统治思想来教 化汉民族,而实际情况却是统治者努力学习被统治者的文化即汉民族的儒学传统文化。这种 现象在南北朝时代就已经有过,元朝时提倡朱熹新儒学即理学,清朝时更是不遗余力地提倡 儒学。应该说儒学在清代的总结与发展有些方面是空前的。 清代在统治者倡导下,编了《康熙字典》,又编纂了我国历史上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 图书集成》和最大丛书《四库全书》。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清理与总结,从此产生了中国 所特有的考据学。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改朝换代,以至有二十四史,而儒学的统治地位没有变,儒 家创始人孔子的圣人角色没有变。可见,儒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是根深蒂固的,岂能像一 阵风那样,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便消失殆尽? 儒学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经久不衰,可谓根深叶茂 !儒学还传到国外去,先传到周 边国家,再传到世界各地。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对孔子的思想与行为,如太平天国 曾经侮辱过孔子,五四时代打倒过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过孔子儒学,但是,孔子依然 是世界历史上的着名思想家。杜甫有两句诗很深刻:“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其二)以此说明儒学的社会价值,也许还比较合适。总之,儒学深深地扎 根于中华民族,扎根于社会,不是一阵风。 (选自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建立之后,由于后人一代代的努力和弘杨,它的影响逐渐扩大,被称为显学。 最后在汉代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B.即使汉民族在军事上打了败仗,但少数民族统治者依然学习儒学文化。这种情况在 魏晋南北朝曾出现过。 C.《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几部书,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可以说, 儒学在清代的总结与发展是空前的。 D.儒学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中扎根根深,所以绝不会像一阵风。它自形成之后。几千年 来,都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思想。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的筛选和概括。首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儒学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持久影响这个中心,运用大量论据,有力地论证了 儒学传统思想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B.“朝廷的议论”一段,大致按朝代变化来论述。儒学思想虽然经历几个朝代的变迁, 却随着时间推移而地位更加稳固了。 C.文章以时为行文思路,从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历经几千年,直到现代,阐述了儒家 思想对各个时代的不同影响。 D.儒学不仅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还传到世界各国,作者引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 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来说明需学的这一社会价值。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作者引用杜甫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来说 明需学的这一社会价值”错误,从文中来看,“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源 自文章最后一段,这一名句前面说“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过反对孔子的思想与行为, 如太平天国曾经侮辱过孔子,五四时代打倒过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批判过孔子儒学, 但是,孔子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着名思想家”,由此可知,此处引用这一名句是为了证 明孔子虽屡遭批判,却依然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思想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 A.虽然朝廷的议论多以儒学为理论根据,但不能否认,玄学、佛教、道教对当时的思 想还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B.对儒学比较生疏的少数民入主中原后,如果不努力学习汉民族的儒家传统文化,那 么或许会很难维护他的统治地位。 C.儒学在我们民族的精神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说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孔子的圣人地 位及他的学思想权威地位也没有变化。 D.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曾经有过几次反孔子的思想与行为,但依然没有撼动孔子作为 世界历史上著名思想家的地位。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 索 区 间 , 确 定 对 2、【广东省 2018 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 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 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 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膩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 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 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 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 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 鲜明。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 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 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 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 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 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 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 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 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 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 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 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 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 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 量。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 本内容的筛选和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 观念、开放性、优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 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 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 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 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分析有误,这是对文章论据的分析有误,元代西域文人这一 事例源自第三段,文中说“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 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 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此可知,论证的应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积 极、主动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 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 智慧、意志力有关。 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 也更主动、更积极。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 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 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 一致。D 项,“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错误,文章只 在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的主动、积极性上与农业文化作了比较,文章并未写到农业 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没有必然性。 3、【广西区 2018 届 4 月高三考前模拟联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字史料和口述史科都不一定准确,对实物史料的鉴定又往往见仁见智,所以研究历史 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清乾嘉时代,考证学基本上局限于文献典籍范围。1925 年,王国维 提出了“二重证据法”,用甲骨文等考古资料(即“地下之新材料”)跟传统典籍文献(即 “纸上之材料”)互相释证,扩大了研究者的视野。上世纪九十年代,史学家杨向奎等进而 提出了“三重证据法”,自觉吸收了民族学、民俗学的资料研究历史,其中既有文字材料, 又有非文字材料,如实物形态、图案花纹、装饰美术、民间信仰、风俗制度、民间艺术游戏、 建筑遗痕等。本世纪初,又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文献以外的第四 重证据,以期达到“立体释古”的目的。 图像史料似乎是一种新的概念,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传统, 方式之一就是古籍中的“左图右史”。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指出:“图谱之学,学 术之大者。”“图,经也;文,纬也。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 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西方也有图像学研究这一学术门类,致力于研究图像的“自 然意义”“常规意义”和“本质意义”,除了用图像印证历史之外,还考证图像本身的真伪, 图像比文字更具直观性,也提供了可能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切图片、实物、影视作品, 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中的藏品。比如研究中国古代礼学,主要依据的是文字资料,缺少直 观性。幸而古代礼学中有礼图传统,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五代宋初聂崇义的《三礼图》, 提供的是礼器的图像,南宋杨复的《仪礼图》,提供的是仪节的图像。如今借助真人演绎, 应用 3D 数字技术,进行录影,更进一步改变了古代图像的静止状态,使传统礼图变成了“活 动的礼图”。 图像史料中的岩画是记录人类想象力的最早证据。在非洲大陆,现保存了一千万幅岩画, 其中有些动物题材的岩画已有两万七千年的历史。岩画中除动物之外还有各种人像,或从事 狩猎,或从事生产,是人类祖先生活的原始记录。在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也有三条连 续性的人面岩画分布带,总长四千余公里,这些岩画呈现了甲骨文、金文的雏形,可与上古 神话相对应,证实中国史前出现过太阳崇拜,成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源头,弥补了先秦典 籍的缺失。 年画也是一种图像史料。木版年画从宋代形成到明末清初大规模普及并流传至今,已逾 千载,中国年画产地约有二十处,翻版刻印的地区则难以确数,年画题材广泛,蕴含着大量 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 (摘编自陈漱渝《文学史料的鉴别与考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扩大研究者的视野,王国维提出用考古资料与传统典籍文献互相释证的“二重 证据法”。 B.为了达到“立体释古”,有学者把出土和传世的古代文物与图像资料作为第四重证 据。 C.西方虽然也有图像学研究,但致力于研究图像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把图像作为史料 来研究。 D.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和北方地区人面岩画分布带的发现,证实了太阳崇拜最早出现在 中国。 【答案】B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 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围绕研究历史必须具备考证的功力介绍了我国近现代考证学的发展历 程。 B.文章以南宋郑樵的《通志》论证了中国自古就有图史互证,从画面寻找历史痕迹的 传统。 C.文章举传统礼图变成了“活动的礼图”之例说明图像史料可以弥补文字记载的不 足。 D.文章以非洲大陆现保存的千万幅岩画的内容阐释了岩画是图像史料中最重要的观 点。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 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阐释了岩画是图像史料中最重 要的观点”分析错误,由下文“年画也是一种图像史料”可知应是阐释岩两也是一种图 像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在研究历史中重视对图像史料的研究考证,就不会存在对实物史料的鉴定见仁 见智的现象。 B.民族学、民俗学中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非文字材料,都可以作为第三重证据用来研 究历史。 C.古代的岩画、铭刻、造像、字画等,都是重要的图像史料,都应该成为图像资料库 中的藏品。 D.年画包含着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历史文化信息,折射着民间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信仰, 因此年画也是图像史料。 【答案】A 临门强化 1、【2018 届云南省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单一国家已经难以独自面对全球性经济问题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应对当前经济 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需要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 中国倡导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 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 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 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 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一家唱 独角戏,而是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 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表明,这一伟大创举是对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超越与创 新。它致力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 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 拓展发展新空间,帮助各参与圆打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成果。各参与国是 平等贡献者、受益者,甘苦与共、命运相连,携手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 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发展同所有“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 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 “一带一路”建设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 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多样带来文明交流,文明交流孕 育文明融合,文明融合推动文明进步。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在尊重文明多样 性的基础上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一带一路”建设高度 尊重文明多样性,致力于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为形成国际合作新格局、解决当前人类共同 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选自 2018 年 1 月 29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使得中国有能力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 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 B.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发展瓶颈期,积极寻找与他国新的合作方式 己成为全球共识。 C.“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实现合作共赢,它重构了现有国际机制,有利于构建新型 国 际关系。 D.在中国的领导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各参与国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经济全 球 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答案】A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 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一带一路”产生的背景、具体措施和重要意义,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B.文章谈及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 承找到历史依据。 C.第三段用“共享的百花园”设喻,指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实现与其 它国家的共同发展。 D.文章末段立足“文明”的角度,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作 用,见解深刻。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 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A 项,文章没有论述“一带一路”的具 体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既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又有美好的前景,可以说是植根 历 史,面向未来。 B.“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彰显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博 大 的人类情怀。 C.在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解决当前全球 化面临的问题。 D.文明多样会促进文明进步,所以“一带一路”建设高度尊重文明多样性,致力于建 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答案】C 2、【安徽省淮南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精神医学理论,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精神医学。 但从现存各类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国古代不仅存在许多关于精神疾病的记载,而且对精神疾病 也有着较为系统的认识,只是这种认识不同于西方和现代医学。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确 立于《内经》时期,“五脏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内经》强调整体 观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体观,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内经》还确立了以 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灵枢·平人绝谷》篇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 医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无不以阴阳五行等理论、学说来辨证论治,判断气血、脏腑的病理变化 对形与神的影响。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与社会双重特性,精神疾病不仅是生物学上的异常表现,而且是其所 处时代与环境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为、幻觉、妄想与民族文化、社会风俗、 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决定牲条件,在相同的环境中受相 同文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着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哲学是文化传统 之源泉和灵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现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释思想渗透进中华民族的意 识形态领域之中,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国文 化中的哲学思想不仅给出了对人内心生活的理论说明,而且给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养方 式。 传统文化的主干儒、道、释学说中蕴藏着丰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 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根本任务,儒家通过发挥个人主体性来正面应对心理冲突或困惑,用 “命”来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让、弃智守朴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佛 教则把生存困惑化解为其他方面,以超脱轮回来解决人的困境和问题。白居易《醉吟先生墓 志铭》中有句诗说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 与西方不同,中国人认为心身不对立,受心身一元哲学观的影响,“心身合一”及“形 神合一”论成为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将神志活动归属于五脏,将“心”确立为 精神活动的主体。打着中国传统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医精神医学中几乎无处不在, 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存观和疾病观。中医养生学即强调养心、养性、修身,在临床治疗上 也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国民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 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 心生活,促进人的心灵成长,提升人的心灵境界。 (摘编自刘雅芳等《简论中国哲学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理论体系中原本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系统的精神医学认识和理论,这不同于西 方和现代医学。 B.《内经》中的形神一体观和以气血为生理基础的唯物论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中医医学 的观点。 C.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哲学思想在调节人的心身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方面起到了 主要作用。 D.“心”的概念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存在于中医精神医学各个方面,影响着 中国人的疾病观。 【答案】C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 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肯定中医精神医学的存在,接着阐述中国哲学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意义,最 后论述一元哲学观对精神医学的影响。 B.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论述力度,使文章更具有说服 力,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C.文章第三段运用冯友兰的观点和白居易的诗句,论证了以儒、道、释为主干的中国 哲学对人的心身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指出“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论是中医精神医学的核心思想,这 一思想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上。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 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 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主要运用在临床医学上”错误, 临床医学上只是体现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这一观点突出了“心”为精神 活动的主体,否认心身一元哲学观。 B.哲学是文化传统之源泉和灵魂,因此中国的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中理 解世界、处理社会矛盾的方式方法。 C.儒道释学说蕴藏着不同的调节心身的方法,因此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往往采 用三家思想来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 D.中国传统心理学以其特有的内省方式来引导人的内心生活,促进心灵成长,提升心 灵境界,从而起到心理治疗效果。 【答案】A 3、【广东省深圳市 2018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展人的行为能力以及提供各种超感官 体验时,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每天各种无用信息占据人们的大量时间,使人们非 理性冲动增多,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淡薄,也更容易产生紧张和焦虑情绪。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从媒体与受众两方面入手,积极寻求对策。 从媒体角度看,媒体可以利用信息智能匹配技术降低受众的信息接收成本。这项技术以 数据分析为依托,使信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从而与受众的需求相匹配。比如,一些媒体 机构根据用户个人需求方面的关键词、以往浏览的相关数据以及学历、职业、爱好等特征信 息,进行汇集、整理、跟踪和分析,并根据用户充值、消费、反馈等数据信息,了解和掌握 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潜在需求,进行精准的信息推送。虽然公司主要以推广自己服务项目为目 的,但这种技术更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会大大减少许多有意无意强加于受众的信息,从 而降低了受众进行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收自己需要的各种信 息。这样的智能匹配模式会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和特色化。比如,有的技术可以根据手机 定位,确定用户是在办公场所、家里还是旅途中来推送合适的视听内容;还可以根据用户手 机的睡眠模式、工作模式等确定推送时间,以及根据某一信息关注度的高低确定是否推送。 从信息受众角度看,受众需要提高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受众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媒介 素养,即对媒介本身带来的危害及个人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认识的能力。 任何时候,受众都要保持对新媒介的主动权、选择权,不能被媒介技术左右,而要学会组织 与控制信息和技术。这种主动选择权是建立在一定的媒介素养基础上的。除此之外,受众还 需要加强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素养,能够准确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并掌握好在 新媒介上的话语行为的规范和尺度,从而将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既要推动媒介的技术革新,又要提升受众对信息的批判思考能力。只有把这两方面结合 起来,才能使媒介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形成媒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摘编自马慧茹 冶进海《理性面对新媒介的信息海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是人们在信息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 B.人们因无用信息泛滥而形成的非理性冲动,会导致紧张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C.信息智能匹配技术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实现智能化、个性化信息的精准推送。 D.以推广服务项目为主要目的,决定了媒体很难真正注重用户的体验和选择。 【答案】C 【解析】A 项前半句“新媒介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源于原文第一段,后半句“人们在信息 海洋中没有获得主动权、选择权”源于原文第三段。从全文看,文章主要是从“媒体” 和“信息受众”两大角度进行对策分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新媒介有着负面效应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减少新媒介负面效应的对策。 B.全文围绕为何要理性地使用新媒介这一问题,从两个密切相关的角度来展开分析。 C.文章的第二段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特点、优势以及发展。 D.文章先提出新媒介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接着分析解决方法,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B 项,前半句分析错误。“为何”与“如何”差别很大,“为何”是原因分析,“如 何”是怎样做,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精准推送使受众得到好处,对此受众仍要保持清醒头脑。 B.信息智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得益于手机、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应用。 C.缺少媒介素养的人,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也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 D.如果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不能提高,媒介技术革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 (3)【答案】C【解析】题考查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A 项前半句源 于第二段,后半句是根据原文的第二段做的推断,文章第三段分析的就是“受众理性的 媒介素养”,从现实生活逻辑也可以推出这个判断。所以 A 项正确。B 项是对“信息智 能匹配技术的持续发展”条件的推断,这个推断符合生活逻辑。C 项是对“缺少媒介素 养”对一个人在新媒介时代可能有的结果,相关内容可以从第三段进行推断判断。C 项 对推出的两大结果“难以组织与控制信息”“肯定无法判断信息的是非利弊”表述过 于绝对。D 项是对“受众理性使用新媒体能力不能提高”的影响分析。文章从“信息智 能匹配技术”与“受众媒介素养”“良性互动”进行分析论证,内此推知“媒介技术革 新的成果就要大打扣折”成立,可知 D 项正确。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 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高考提升 1、【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 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 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 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 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 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 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 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 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 《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 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 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 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 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 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 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 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 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 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 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 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 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 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 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 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 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 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 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 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 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 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 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 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 很大的错误。 (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技巧点拨】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 习惯。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 惯。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及其作用。B 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无意 义”理解有误,从后文第四段“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可以看出考据 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A 项“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可以推断。C 项“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根据“但就了解说”可以推断。 D 项“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根据第五段“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 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推断。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1.事实论据: 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 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 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如本题就属于事实论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 分) 【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 个人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根据“‘法官’式文学 批评”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⑦⑨两段。由第⑦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 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一点。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派的区别, 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思路点拨】如何准确筛选概括信息要点 ? 1.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2.在整体 感知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答 题区域。3.分点答题,看分答题。(4 分的题,最少 2 点, 最多 4 点)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答案】C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一、怎样整体把握论述类文本的主旨与思路? 要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文 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论述对象、话题、论题、问题、 事件 作 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 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论述角度、论述层次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 材料论证方法、论据。 二、“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 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 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 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 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 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 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段提到“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 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所以 A 项错误;第六段提到“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 是一种文学批评”,C 项的叙述与原文不符;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 白》是一部悲剧。原文第七段提到“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 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这句话是说作为坏人的麦可白不应该做悲剧主角,而不是 否定《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 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 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 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A 说法太绝对;C 项偷换概念; D 项曲解文意。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 分) 【答案】示例: 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 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 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理解、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 对 象 及 要 求 ,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 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 异同”,既然是“异同”,自然应是多角度,而且是“文学批评观点上”的。解答这类 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 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 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 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 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2、【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6 ~ 28 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 《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 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 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 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 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 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 《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 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 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 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 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26.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 分) 【答案】《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 《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 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中间的“二程”“朱子”和“书贾”所作的 事情。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是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 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 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此题应注意不同的人在不同 的时期的贡献。 27.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答案】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 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 进而能领会 《中庸》的心法。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提取,然后进行整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 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 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此题应注意关键词语“做学 问的程序”“分明易晓”“不会走错路”“提纲挈领”“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 分别”“领会 《中庸》的心法”。 28.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 分) 【答案】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 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对文中二程、朱子的观点的概括,然后注意重点词语的把握。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 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靠头 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此题应注意关键词句“提升 人格修养”“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3、【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 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 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 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 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 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 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 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 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 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 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 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 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和消费品位使 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 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 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 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 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 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 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 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考生 筛 选 信 息 和 概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 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答题时注意阅读 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6.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 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 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 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 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 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类注意“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等错误。B 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四段“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 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 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可见 选项内涵不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 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此题主要从概念的 内涵方面考查。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间,然后仔细分析,此 题的选项 B 就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将文中“但是消费者 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的信息理解成“消费者具备一定文 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偷换了概念。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考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 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 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这是考查考生理解作者的观 点 态 度 的 能 力 。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的题目,题目一般以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 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 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