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50 KB
  • 2021-06-03 发布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城南中学 2020 年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本题 3 小题,共 9 分。)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共同的追求目 标。刘勰云:“规范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裁则芜秽不生,镕则纲领昭 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又云:“句有可削, 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个原则虽然对各种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 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 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 种原则,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 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假如同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含的意象或多或少,也 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更加丰富,或者说所传达的信息量 更大,如此更可能达到言约意丰的效果。 但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一定是好诗呢?或者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 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 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但是 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 ‘竹’语皆犯重。”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那么,为什么意象过于密集 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 显得堆垛、板滞。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 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参半的,有些作品因意 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人 们对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 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 不受损伤。由此可见,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肯 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条件。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如果意象的密度太低, 那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 了。 - 2 - 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 较高,这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自然结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 为普遍规律,唐代的优秀诗人有意无意地把一篇作品内的意象密度控制在比较合 理的程度,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作。 (摘编自莫砺锋《论唐诗意象的密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强调语言要简洁,指出 写作需字斟句酌,才能达到精炼。 B.对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利弊参半,有些作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 因意象过密而受损,这需要作者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C.诗篇或诗篇包含的意象越密集,所承载的意蕴越丰富,更能达到言简意丰的效 果。 D.唐代的优秀诗人对意象的密度相当留意,把诗歌意象控制在比较合理的程度, 从而写出许多优秀的诗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象”就是主观的“义”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 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B.意象过密会妨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板滞,所以意象密集的诗都 不是好诗,而且密度过大甚至是诗的一种缺点。 C.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虽然是一首千古传颂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 多,但是这首诗也因为在写景时意象过于密集招致了一些非议。 D.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凡是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 即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诗是极其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诗人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唐诗很 少有泼墨如水的长篇巨制。 B.如果古典诗词的篇幅不是有限的,作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的需要来选择意 象,表达意蕴,对遣词造句也可以不做要求。 - 3 - C.名句篇幅有限,意象密度太低就包蕴不了多少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 名句,加大诗歌意象密度无疑是必要的创作手段之一。 D.整首诗的意象要“疏密相济”,恰到好处,唐代的优秀诗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很好地贯彻了这种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本题 3 小题,共12 分)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正迎来多年罕见的参观热潮。不论是参观者的 占比,还是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或者在网上参与相关话题的讨论,年轻人都是 当仁不让的主力。据调查,北京故宫访客逾半数为 30 岁以下年轻人。陕西历史博 物馆和首都博物馆的统计也表明,39 岁以下的年轻人去博物馆的人数和次数都是 最多的。年轻人爱上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热向青年群体延伸的典型表现。 不过,在博物馆热中,我们也需有些“冷思考”。观众在参观之前做一点功课, 充分利用博物馆官网上的相关介绍,对馆藏特点、重要展品的历史背景、意义价 值等做一些学习,再去参观,感受就会大不一样。但显然有这样良好参观习惯的 观众是很少的,大多数人只满足于来过、看过、拍过。 (摘编自《让博物馆热走向深入》,《人民日报》2019 年 4 月 5 日) 材料二: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盘活数据资源并进行深度加工,在线推出“云端 国博”,通过“云看展”“云直播”“云欣赏”等模式,为公众呈上“好展、好课、 好文物”,让服务大众的方式有了更多可能。 打开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和官方微信,便能在“云端国博”开启“云看展”。 40 余个古今中外艺术展,包括线下已经落幕的热展如“名馆·名家·名作——纪 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以及基本陈列展如“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等,现 今已在线上以虚拟展厅形式呈现。相对于虚拟展厅的“粗读”,为满足观众“精读” 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9 家博物馆推 出“在家云游博物馆”活动,自 2 月 20 日起在抖音开设由讲解员解读虚拟展厅等 系列直播,网友热情点赞。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学术品牌活动“国博 讲堂”以《国博好课》的新形象搬上云端,重新梳理甄选精品素材,辅助图文资 料,邀请“文博大咖们”对值得反复回味的展览和藏品进行背景知识的深度聚焦 和延伸解读。 (摘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化文化传播,强化审美体验》,《人民日报》2020 年 4 月 19) 材料三:时下,多家博物馆开始“借梯登高”,与互联网企业联手布局文创, 博物馆文创正迎来数字变革。这绝非简单把文化进行数字化或网络化,而是一种 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将把数字文化带到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阶段。 - 4 - 4 月 13 日起,一系列动画剧在“云游敦煌”小程序上首播。故事无不来源于 莫高窟经典壁画。观众不仅可以在每部动画剧的背后,找寻到相应的敦煌壁画与 寓言故事,还能亲自参与到故事的演绎中来,或自行选择故事和角色尝试配音, 或邀请他人分饰角色合作完成故事配音,进而进行社交分享。 动起来、游戏化、交互感强、个性化定制……从时下博物馆数字文创中,能够 提炼出这样一连串关键词。在文博界专家看来,转换思维、从互联网领域汲取营 养,形成了一套新鲜的文创思维逻辑。而在深谙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士眼中,激 活传统文化 IP 所采用的新兴技术本身不足为奇,稀奇的是 IP 的故事内核,传统 文化意涵本身。在互联网业内人士看来,博物馆数字文创真正打动用户内心的, 不是技术,而是内容,能够与用户产生共鸣的优质内容。 在艺术评论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陈履生看来,某些艺术品之所以成为经 典,就在于其将动态的一瞬间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凝固。他希望文物动起来的步子 不妨迈得谨慎、妥当一些,至少需要以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拿出与文物水准相 当的高品质数字文创产品。 (摘自《“云游敦煌”火起来背后,是博物馆文创思维全面“上新”》,《文汇报》 4 月 21 日) 4.下列对 “博物馆数字文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物馆文创正迎来数字变革,这样的变革让博物馆服务大众的方式有了更多可 能。 B.博物馆数字文创不等同于数字化或网络化,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 式。 C.时下博物馆数字文创已经具有动起来、游戏化、交互感强、个性化定制等特点。 D.博物馆数字文创的发展需要追求极致的匠心精神,这样才能让艺术品成为经典。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博物馆参观热中,年轻人是参观的主力军,这意味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吸引 力,但大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 B.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精心思考,推出各种线上活动满足观众需求,体现了深化 文化传播和强化审美体验的理念。 C.“文博大咖们”深度聚焦值得玩味的展览和藏品的背景知识并进行延伸解读, 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育人作用。 D.与文博界专家的看法相同,深谙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士认为以何种故事内核进 行数字化表达与传播值得思考。 6.博物馆热背后需要有哪些“冷思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 分) - 5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平原上 王安忆 一九七七年的大学招生开始了。地区教育局在下面设了好几个考场,老魏是 负责城郊大李公社中学的考场的。这一带,老魏挺熟的,淮海战役时,他带的一 个连就在这儿和敌人交过手。临死挣扎的敌人,是百倍的疯狂。那次战斗,虽已 过去将近三十年了,但老魏时其中每个细节都还记得。解放后,他偏偏又转业到 这个地区文教局,每次来列这里,他就要重温一次那次的战斗,一想到那次战斗, 老魏眼前就会出现一个极年轻的战士,戴着顶软不拉塌的军帽,扑眨着眼睛望着 他,好像在问:“我们的阵地呢?” 阵地,老魏留心过,找过,他记得阵地前有一条小沟,面对着敌人的工事。 而具体的位置却想不起来了,也可能是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你看,今 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是什么公社农机厂,明儿那边又破土动工,说要挖养鱼塘。 反正,老魏找不到当年那块打得翻过个的阵地了。 初试这天,天不亮,人就从四西八方涌向大李中学考场,有插队知识青年,有 回乡的学生,有走来的,有骑自行车来的。教室里开始发试卷了,老魏却发现门 口一块石头上坐着个姑娘,浅蓝色的褂子上,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她双手 托着腮,在想什么。 “咋不进考场?”老魏朝她走过去问道。 “我不考,他考,我等他。”姑娘没抬头。 “他是谁?” 姑娘抬起眼睛,不满地瞅了老魏一眼,好像说,操那么多心干啥?随即又掉 过脸,专心致志地等起来。 “嘀嘀!”一阵汽车喇叭声,公社粮站里驰出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车上载满 了鼓鼓的粮袋,往市区方向开去。姑娘直起身子,轻轻地数着:“一、二……十一、 十二……” “是大李公社上缴国家的粮吗?”老魏惊讶地说。 “这有啥。”姑娘说了一句,又恢复了刚才的姿势,手托着腮出神。 可老魏很高兴,一个公社,一个秋季能交给国家那么多粮食,怎么不高兴! 要知道,为了这,当年和蒋介石争得可是你死我活哪!老魏又想起了他的小鬼。 帽子扣到眉毛上,腮帮子在枪托上都挤歪了,眯着眼稳稳地点射。在一次敌人重 新组织力量进行反扑的间歇中,他抱着枪,嚼着一根草根,扑眨着眼睛愣神,问 他想什么,他说:“我在想,咱们胜利后,现在这阵地用来干啥呢。”这个问题把 - 6 - 大伙儿活跃起来了,有人说,在这造大工厂;有人说,这儿长一年几熟的好庄稼; 还有的说,要盖几十层的楼房。小家伙一直没吭声,半晌,才慢悠悠地开口了:“你 们说的都好,可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呀……”这时,敌人的反扑开始了,我 们牺牲了三个同志,其中就有那个小鬼。老魏老是在想,当时,小鬼想说什么呢, 什么是“最好最好”的呢?而眼下这个姑娘,送几十万斤粮食,似乎很不在她的 眼里,她又是要什么呢? 第一个交试卷的是个高个儿,穿着大红球衣的小伙子。老魏看见那姑娘站起 身向他迎了上去。哦,这就是那个他。 “你是报的那个系吗?”姑娘问。 “当然,自动控制系!” 老魏又抬起头向窗外瞭望,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越来越远,渐渐融为一点, 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初试以后不几天,老魏在地区文教局门口又碰见了那个姑娘,姑娘也认出了 老魏,笑了。 他看见姑娘身旁一挂平车上放了好多铁锹,便问:“冬季搞什么工程啊?” “挖河,这儿是一片盐碱地,引来微山湖的水就好了。” 看到姑娘火红的围巾,老魏不由想起那个穿大红球衣、要学自动控制的李江 江,忍不住问道:“他为什么填自动控制系呢?” 姑娘拉起车子,边走边说:“我要他学会自动控制,回来用电子操控技术侍弄 这大片的土地,你不知道,咱们那土地有多好。” 望着姑娘在渐浓的暮色里远了,老魏心里感到一阵安慰:“她知道,知道这 土地好,尽管有盐碱,眼下还没好庄稼。是啊,为了这每一寸土地,为了这土地 上有工厂,有丰收,还有更好更好的……对了,小鬼想说的不会是自动控制吧? 不,他连拖拉机还没见过呢。” 复试的日子到了,老魏又来到了大李公社中学。 晚上,他在办公室临时搭起的床上刚躺下,就听见从后窗传来说话声,声音 很轻,但在夜深人静中,很清楚地传来。 “挖了一冬的河,微山湖的水能浇咱们的地吗?”这是姑娘清脆的声音。 “能……我感觉这次考得不借,等我学成回来,治治这些盐碱地。”一个浑厚 的低音。 “好呀,微山湖的水一定能引来,咱们的盐碱地一定能治好,还有菜园、拖 拉机、加工厂,我们想到的,都要有……” “还有自动控制、电子操控。” - 7 - 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老魏和窗外的两个人,一同沉浸在 一种最好最好的向往之中。他似乎明白了姑娘为什么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 啥”。他不知道当年那块阵地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小鬼说的“最好最好的”到底 是什么,可是他知道,在这平原上,有一个青年,正准备为这块盐碱地去学自动 控制……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地方变得太快,变得太多了”,“今儿这里立起个烟囱……明儿那边又破 土动工”,“这儿是一片盐碱地”,这些叙述表现出老魏对当年阵地遭受破坏 的忧心。 B.“系着块鲜亮惹眼的红围巾”,“穿着大红球衣”,“只见远处火红的两团”,小 说对姑娘和小伙子的装扮描写,以红色为主色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朝气和 希望。 C.姑娘对着几十万斤粮食说“这有啥”,小战士牺牲前说“你们说的都好,可 都不是最好最好的,我说……”,这些悬念的设置,巧妙地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D.“月光洒在老魏的床前,白花花亮堂堂的”,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既营造了美 好宁静的氛围,又烘托了老魏的心情,正是姑娘和小伙子的言行给了他欣慰 和希望。 8.老魏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 分) 答: 9.小说将“小战士”与“姑娘”交织起来写,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 4 题,一共 19 分。)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 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 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 “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 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 - 8 - 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 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 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 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 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 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 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 焉。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1、下列对文中所涉及划线字的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古人常说的“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 指《诗》《书》《礼》《易》《春秋》。 B.皇帝的命令称“诏”“敕”“圣旨”“谕旨”“上谕”等。假托或假冒皇帝的 命令,称为“矫诏”。 C.文中“不知翰林至此”,此处应指“翰林学士”,是朝廷中负责起草皇帝诏书 的。古代负责诏书起草的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作。 D.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 衡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 才华横溢。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 任翰林。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 事权贵”的人。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官府赦免李白的死罪。 13、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7--8 题。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 9 -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 年),写作于《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14、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 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 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 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 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 美好回忆。 15、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根据要求默写名篇名句。(10 分) (1)《沁园春 长沙》中“ 。 ”两句由上片 自然转入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 (2)《短歌行》中“ , ”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 人,而曹操借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落叶纷飞的萧瑟秋景 烘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愁绪。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 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下文对历史的缅怀。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 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中国文人素养的具体表现,其中琴居“四艺”之首。 古琴音色纯净、幽雅,( )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 微弱,直到随风飘散。走手音是古琴特有的弹奏技巧,可以让人的思绪随着若有 - 10 - 若无的琴音游走起伏,获得乐音之外更加广阔的联想,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 的 。 古琴是抒怀寄情之物。它形制小巧,音量不大,传播的范围有限,因此弹奏古 琴,就好像人与人之间的 ,需要选择一处比较雅致安静的环境。古人视琴如 圣物,往往将其当作陶冶自身、与天地万物融合的媒介。古琴艺术的高妙之处就 是将音乐艺术与人生境界相联, ,让人们伴随着音乐声徜徉在更清纯、幽雅 的精神世界中,唤起内心深处的思想共鸣。 古琴传承千年,琴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 150 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 成为传世经典。古琴谱的刊印发行直接推动了古琴曲目的交流和普及。明末清初, 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 。受地域文化差异,以及师承和传谱条件 的不同,古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古琴艺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弦外有音 闲言碎语 不绝如缕 异彩纷呈 B.弦外之音 闲言碎语 不绝如缕 百花齐放 C.弦外之音 促膝长谈 一唱三叹 百花齐放 D.弦外有音 促膝长谈 一唱三叹 异彩纷呈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 150 种,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 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B.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有 150 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 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C.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高达 150 种左右,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 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的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D.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琴谱至少有 150 种左右,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 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 19.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有泛音、走手音、散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卢古朴、稳重、深远, B.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C.有走手音、泛音、散音三种:散音的音色古朴、稳重、深远, D.有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种: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 20.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A.您的计划书收悉,本公司十分重视,也真诚希望能与您合作,欢迎前来洽 谈。 B.我的高足李明远出版的著作,反响不凡,这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啊! C.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就此留步,恕不远送,一路走好,到家给我报个平安。 - 11 - D.我今天发表的这些意见只是一家之言,挂一漏万,不求诸位苟同,但求抛砖引玉。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 ① ”, 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 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 ②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 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 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 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 要义唯在于: ③ ,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答:①□□□□□□□□□□□□□□□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对师徒出外游学,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非常劳累。一天,走到一条河边, 小徒弟看见水里逆流而上的鱼儿,就对师傅说:“那些鱼儿可真傻,逆水而游,多 费力,多辛苦!”师傅说:“你看见水面上的落叶了吗?只有没有生命的东西,才 会过着随波逐流的安逸生活。鱼儿逆流而上,它们是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啊!”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C 2、B 3、B 4.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这种题需要到原文中找到和概念相关的内容, 然后逐一比对选项和原文内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D 项,“让艺术品成为经典”错, 原文只是说“拿出与文物水准相当的高品质数字文创产品”。故选 D。 5.D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 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 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 项,与文博界专家的看法相同,判断错误。原文说“在文博界 - 12 - 专家看来,转换思维、从互联网领域汲取营养,形成了一套新鲜的文创思维逻辑。而在深 谙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士眼中,激活传统文化 IP 所采用的新兴技术本身不足为奇……”, 因此,深谙互联网思维的专业人士与文博界专家的看法不同。故选 D。 (3)(1)参观者要培养良好的参观习惯,参观前可以多学习馆藏特点、重要展品的历史 背景、意义价值等; (四)博物馆要满足观众的“精读”需求,盘活数据资源并进行深度加工从而更好地服务 大众; (3)文创产品要追求高品质,要拿出与文物水准相当的高品质数字文创产品。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 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本题,材料一中,“观众在参观之前做一点功课,充分利用博物馆官网上的相关介 绍,对馆藏特点、重要展品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等做一些学习,再去参观,感受就会大 不一样。但显然有这样良好参观习惯的观众是很少的,大多数人只满足于来过、看过、拍 过”,可以概括为:参观者要培养良好的参观习惯,参观前可以多学习馆藏特点、重要展 品的历史背景、意义价值等。 材料二中,现今已在线上以虚拟展厅形式呈现。相对于虚拟展厅的“粗读”,为满 足观众“精读”需求,“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盘活数据资源并进行深度加工”,由此可以概 括为:博物馆要满足观众的“精读”需求,盘活数据资源并进行深度加工从而更好地服务 大众。 材料三中,“拿出与文物水准相当的高品质数字文创产品”,可以概括为:文创产品要 追求高品质,要拿出与文物水准相当的高品质数字文创产品。 7.A(“表现出老魏对当年阵地遭受破坏的忧心”牵强附会,这样写只是为了表达此地变化 太快、太大,同时也反映出时代变迁。) 8.①小说起于老魏“找阵地”,终于老魏“找阵地”,老魏起到了线索人物的作用。(1 分) ②小说通过老魏对小战士的回忆和在负责考场时的见闻感受来展开情节,老魏起到了推动 情节发展的作用。(2 分)③老魏既参加了革命战争,又参与了和平时代的建设,见证了 两代进步青年的奋斗,起到了见证者的作用。(2 分) 9.①“小战士”是历史,“姑娘”是现实,历史与现实交织,使小说的内涵丰富厚重。② “小战士”的形象与“姑娘”的形象有共同之处,都对世界充满热爱和信心,二者结合, 使人物形象更美好感人。③“姑娘”要小伙子学自动控制以治理这块盐碱地,这正符合“小 战士”生前的理想,这样写,更深刻地表现了革命理想后继有人终将实现的主题。(每点 2 分) 四、文言文阅读。 10.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 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例如本题,断句时,从整体上断开 后,再参考人物的几个连续动作来断句即可。例如动词“与”“著”。 - 13 - 11.C。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 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C 项,“实际上是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工 作”理解不正确。所以选 C。 12.D。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 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 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 项,“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所以选 D。 13.①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 妃。(“耻”1 分,“之”1 分,“摘”1 分,“以”1 分,句意通顺 1 分) ②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 夜郎。(“至是”1 分,“请官”1 分,“赎”1 分,省略句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翻译问句的能力。译文时,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 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 语习惯译出。例如,“耻”“之”“摘”“以”“奇”“其”“至是”“请官”。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生下了他,于是用“白”作他的名, 用“太白”作他的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 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 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 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 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 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为乐。于是向玄宗推荐 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 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任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 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 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皇帝每次想要给李白官做,贵妃总是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 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 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 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 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 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 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 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 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 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 失败后,李白受牵连被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 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 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 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 14 - 14.B B 项,“连绵不断的蝉声”的表述有误,原文为“薄暮两三声”,意思是“只是薄 暮时分有三两声而已”。故选 B。 15.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 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 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中,一个“催”字,一个“动”字突出了诗人此时已经逐 渐感到自己的年龄增大,有一种岁月催人老的感伤,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思乡情怀。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其中的“湓城”可以让我们想起《琵琶行》中“送客湓浦 口”“住近湓江地低湿”可知诗人此时是被贬而且身处比较僻远恶劣的环境,进而可以概 括出失意潦倒之情。 16、名句名篇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7、C(第一处,“弦外有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弦外之音”,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此处是说 古琴音的特点,所以填“弦外之音”。第二处,“闲言碎语”,①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 话,多指人们嘴里传来传去的话;②与正事无关的话;“促膝长谈”,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此处是把“弹奏古琴”比作“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方式”,而非谈话内容,所以填“促膝长 谈”。第三处,“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绵长;“一唱三叹”,意思是一个 人唱歌,三个人相和,后多用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此处是说古琴艺术的表现特点,应 选“一唱三叹”。第四处,“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纷纷呈现;“百花齐放”, 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根据语境“明末清初,古琴迎来了发展繁荣期,各个流派……”, 应选“百花齐放”。) 18、.B(A 项,“其中像《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 已成为传世经典”错误,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主语,“咏叹”是第二句的主语,所以要 在它前面加一个“的”。C 项,“高达 150 种左右”错误,“高达”与“左右”矛盾,“高达” 后面应是确数,而“左右”则表明是约数,应删去“左右”。D 项,“至少有 150 种左右” 错误,“至少”与“左右”重复累赘,两者删掉一个;其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 代文人雅士”错误,《高山流水》《渔樵问答》是举例,所以要加入“像”或“比如”;“其 中《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古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人生咏叹早已成为传世经典”错 误,成分残缺,整个句子缺主语,“咏叹”是第二句的主语,所以要在它前面加一个“的”。) 19、.D(本题要对选项的句子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逻辑顺序。后文是“泛音像珍珠一样 明亮,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越来越微弱,直到随风飘散”,从照应后文的排列顺序,第一 - 15 - 句“泛音、走手音”排最后,可排除 A 项和 C 项;再从第二句的比喻修辞,照应“泛音像 珍珠”“走手音犹如袅袅余韵”的格式,所以应选“散音如钟鼓之声”这一句,排除 B 项。) 20.A(B 项,“高足”是敬辞,指别人的弟子;句中说自己的弟子,不得体;C 项,“留步”, 是要走的客人对主人说的话;句中是说自己,不得体;D 项,“苟同”谦辞,用于说自己; 句中说别人,不得体。) 21、.①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②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③由“薄”而“厚”。(答 对一空得 1 分,答对两空得 3 分,答对三空得 5 分) 22、.审题: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色彩的作文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 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定最佳立意角度。材料是师徒二人的对 话,徒弟的话是次要方面,师傅的话是主要方面,只要深入理解对话的含义,挖掘材料隐 含的哲理,文章就易于动笔了。“逆水而游”“费力辛苦”与“顺水而行”“安逸舒适”是 一对辩证联系的矛盾统一体。“顺水而行”确实暂得安逸和舒适,但其“随波逐流”,如死 去的“飘落黄叶”,“安逸和舒适”是短暂和无意义的。“逆水而行”虽然“费力辛苦”,但 “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即“奋斗”和“快乐”。把握了材料核心内容 后,有必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的深层思考,循事探理,条分缕析,形成生活的 理性体验,以开掘思想的深度。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也如顺水漂流的“黄叶”,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的人正如逆水而游的“鱼”, 虽衣食用无忧,生活安逸,小有成就,却仍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 “我奋斗,我快乐”的含义。 参考立意: 快乐的含义是行动;不要随波逐流;要勇于逆流而上;在奋斗中享受快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