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28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州市第五中学 20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段考
语 文
2020121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考生号信息点请
用 2B 铅笔填涂,其他文字内容请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字
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 150 分,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
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
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
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
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
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
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
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
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
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
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
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
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
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
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
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
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
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
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
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
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
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
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
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
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
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
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
合的依据。
B. 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
式。
C. 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
理方式。
D.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
人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
别所在,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
B.第四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
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C.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
的规范和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
D.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
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
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
的法律,也可以是指人的行为规范。
C.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
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
D.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
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岭上梨花雪
张峪铭
①你不得不承认,世间有些事很奇妙。如春天就像一位姑娘拿着一根季节的牧鞭,
轻轻地抽打着万物,于是万物苏醒了,并欢快地迈向春光深处。奇怪的是人到了这个季
节也不例外,也慢慢地敞开胸怀,也乐意、兴奋地扎入春潮之中。
②这不?朋友金兄来电说,若再不到岭上来,那梨花将要谢了,到时你不要懊悔。
最后还诗意地说了一句:满山梨花雪,飘洒能几时?其实朋友的夸张语言比不上季节的
诱惑。对岭上的梨花,我已钟情很久了,只不过时间难以支配,一拖再拖。我也担心若
不前往,恐怕梨花已卸妆,赶不上其尾声末场了。
③岭上,实际上是三条岭简称,它属东至县尧渡镇管辖,离县城以东约十里地。这
里原先就是古徽道必经之地,是东边通往小城的咽喉。可时光的草早已将古道湮没,石
板路也习惯了人的冷落。不想岭上人,在那贫瘠的土地栽上了梨树,于是“千树万树梨
花开”,引得游人四方来。岭上成了梨花的天堂,春天的秀场,连古道也焕发了生机。
④那天雨丝飘落,我们一行人轻踏如琴键似的石道阶梯,张望恼人的春色,谛听快
乐的跫音,路过一潭碧水,走过一段山冈,穿过一座古亭……你举眼一望,无边景色迎
面扑来。那满山遍野的梨花,攻陷了整个山梁,那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成了
梨花的配角,就像一匹巨幅白绢上点缀一点绿色和一抹红,将那梨花衬托得更加洁白,
如玉晶莹剔透,如雪素洁淡雅。这让人想起了中国画,了了几笔,春意盎然,那大片的
留白,给了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⑤说起岭上梨花的配角,不能不说那些奇形怪状的褶皱石。有的如天蟾,有的如书
卷,有的如莲座,有的如宝剑……梨树植在山石间,山石卧在梨树前,就如袭一身白裙
的女模特,倚在肌肉健硕的男子身边,一个风情万种,一个雷霆不动,演绎着野性与温
柔之美。一树梨花细雨,一座古亭微风。梨花是那么的鲜活清新,古亭是那么的质朴禅
定。这样的画面,让人古意顿生——风扫素眉,眼角垂泪,玉笛轻吹,千娇百媚,只为
在这世上走过一回,只为在万紫千红中独守清白而无悔。
⑥不错,梨花是岭上的当然主角,但她有时也退到幕后,若你定格一景,梨花又成
了游人的背景。你看那一班女子,穿红着绿,手拿纱巾在梨花古道上舞动起来,那洋溢
的笑颜,与梨花相映成美。你才知道人因景而游,景也因人更生动。
⑦我坐在古徽道边的一块石头上,望着游人如织,花开如雪,我思考着任何生命都
有许多相似与重叠。梨花生命与人类一样。当最后一场春雪融化成一泓春水时,梨树枝
头生出些白米粒,小小的、涩涩的如懵懂女孩;等暄风一遍遍拂过,那白色的花苞竞相
开放,那纯粹的白,如少女的裙裾,那淡黄的蕊,如少女面庞上的羞涩;再过几天花开
得更加恣意,绿绿的嫩叶也悄悄地长了出来,就像系着绿围裙的少妇,腰肢随风摆,楚
楚动游人,想必那果实早已孕育在腹中了吧。女人如花,这样的比喻可溯源到《诗经》
中的“桃之夭夭”,只不过桃花演绎的是一场火红与热烈的生命,而梨花的生活演进,
带着一份圣洁、一份高贵,一丝素雅与一丝哀怨。难怪有人称梨花“雪作肌肤玉作容,
不将妖艳嫁东风”,天地之间,她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给你一世素容。
⑧我想梨花是不是天地之间的白衣使者?她开在清明之前,一夜之间扯起了白幡,
此时天朗气清,山河素白。是不是祭奠沧海桑田的变幻,祭奠草木枯荣的更替,祭奠生
灵万物的轮回?是不是想让人类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
寻春半出城 。”清明祭奠是为了吊慰感恩,出城寻春是为了守住更好的人生。人类啊,
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的坚守。就像梨花坚守着她不变的清白,坚守着她淡淡的清香。
⑨岭上梨花雪,只不过是将梨花的白,用雪作喻。你远观如雪满山,近看如雪飘落。
但梨花的香却很特别,以至特别得让人忽略了。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人。当她的皎白之
容冲击着你的视觉时,你的嗅觉变得迟钝了。即使你贪婪吸取,也不见香气芳踪;倘若
静心感受,定有一缕暗香。这也印证着一个道理,给你太多,幸福难觅;若有缺憾,才
能幸福满满。
⑩我问朋友,你说的梨花雪如何诠释?他眨了一下眼,一字一顿道:“梨花不逊雪
花白,雪却输梨一段香。”嘿,古词翻新,说出了梨花的品质,可岭上梨花呢?我想,
里面不仅有栽梨人创业的精神,也会熏染着岭上独有的地理人文。
⑾岭上梨花雪,三月始盛开。莫道伤春语,明年你再来。看到纷纷零落的梨花,我
伤感地念叨着,并期待着来年岭上的春天,期待那一场梨花雪。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第③段“天堂”“秀场”等词语,写出了岭上梨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岭上梨花
的喜爱之情。
B. 文章开头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引出下文,作者由此付诸实践,走上赏梨之路。
C.结合文章对梨花的品质、特点的描写,梨花开在清明之前,仿佛在祭奠万物生灵,
想让人类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D. 梨花的暗香易让人忽略,告诉人们:只有静心感受,才能觅得更多的幸福,表
达了作者对贪婪浮躁的社会现象的强烈憎恶。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第④段用行道树的新绿、石楠林的殷红衬托梨花的洁白,给人无限的想象
空间。
B. 文章第⑤⑥段共有两处衬托,用古亭的质朴禅定衬托梨花的鲜活清新,用游人
的欢笑舞动衬托梨花的生动美丽。
C. 文章第⑦段按时间顺序写出梨花从生出小白花,到竞相开放,到恣意盛开、孕
育果实的生长过程。
D. 文章第⑦段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的洁白、
娇柔、秀美。
6.你认为题目“岭上梨花雪”中的“梨花雪”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
干部。他拿着一瓶酒一块花布,由队长陪着进来。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整齐,衣
服破了一点,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凤霞穿着水红衣服低
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
我说:
“队长,二喜,你们坐。”
二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
“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
“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下。
家珍笑着对他说:
“家里穷了一点。”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
“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嫁
妆。”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了。
我想这门亲事算是完了。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我看看家珍,家珍
苦笑一下,对二喜说:
“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
“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捡四的。”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下地去
了。
晚上,队长来问我:
“成了吗?”
我摇摇头说:“太穷了,我家太穷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看路上。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有
走在最前面那人没有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远远一看是二喜,我是一点也想不到
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
“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猪
头。二喜手里还提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放
下板车,二喜像是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去,他把
猪头往桌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上,二喜说:
“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喜
走到床前要背家珍,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
“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
“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看着二喜他们把
草垛子分散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活的,手
脚都麻利。下面留着四个用竹竿挑着往上扔,二喜和另一个人爬到屋顶上铺。别看二喜
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伸手接住。有这本
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到
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
“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家珍说:“是凤霞好福气。”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
“二喜,歇一会。”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
“不累。”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注]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达所
思所感,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在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太
穷,福贵很反感二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
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小说的叙述语言平静,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但能简洁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活
动。例如二喜,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体现他虽少言寡语但心思细密周全。
8.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 分)
9.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下地
去了。”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
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
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请托,嘱咐
B.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往,去
C.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D.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围绕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望”指农历小月十六日,大月十七日;“七月既望”即指农历七月十七日。
B.“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其中有“舒窈纠兮”之句。
C.文中的“蜉蝣”和《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的“朝露”均意指生命短暂。
D.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问
答往往就是作者内心矛盾的独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
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
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
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 4 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
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4 题。(11 分)
熙宁二年,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苏轼)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
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以闻。
轼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
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
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
然后应之。”神宗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
有所隐。”轼退,言于同列。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
声闻益远。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
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
命即诏罢之
(《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
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B.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
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C.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
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D.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
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14.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②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倦 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诗人忧思难眠。②徂:过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写竹叶萧萧,夜风吹动,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洒满庭院的每个角落。这
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悲凉的月夜图。
B.诗人寓情于景,“竹凉”也表现了诗人为国事而忧的心凉,“露滴”也写出了诗人
因叹息百姓离乱之苦而流的泪滴。
C.颈联运用了借代手法,以提着小灯笼的“飞萤”和在小溪旁的“宿鸟”代指在动
荡不安中颠沛流离、奔走相告的百姓。
D.诗的后两句直抒胸臆,感慨良夜白白逝去,抒写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报国无门之
叹,体现诗人对国运民生的深切关注。
16.诗题“倦夜”中的“倦”字在诗歌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
之意的句子是“ , ”。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
“ , ”。
(3)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神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
句是“ , ”。接着他还解释了
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尽管古代东方写意画的意境潇洒、品格高雅,但这恐怕还不是中国画主要的成就,
西方绘画在表现个性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经典作品应该也是 ,况且西方画家生性
淳朴,对待艺术真诚,且开放 ,尤其越到近代画面意味也越醇厚,这是值得我
们学习的。中国画作品令西方美慕的恐怕还是水墨写意画里因为书法线条的介入以及
理论的完善,最终完成了中国画的主体。也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书法线条的
介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广
博幽微,包含广大,这个语言系统又极具现代价值。
中国画赖以存在的基本特征是以毛笔线条表现为主导的“写意画”,( ) 。
有了“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就会少很多 的“假大空”的脱离人们群众真实
情感的美术样式,这也是中华文明以淳朴务实为基础的民族精神的特征——对“浮华制
作”的厌弃以及对具有“朴实内美”精神品格的笔墨写意的尊重。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胜枚举 包容 现代化 装腔作势
B. 不乏其人 容纳 体系化 矫揉造作
C. 不胜枚举 包容 体系化 矫揉造作
D. 不乏其人 容纳 现代化 装腔作势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
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极具现代价值,广博幽微。
B.所以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极具现
代价值,并且这个语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
C.中国绘画就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
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D.中国绘画才在反“写实”和纯“抽象”的环境中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并且这个语
言系统包含广大,广博幽微,又极具现代价值。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
观念
B.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也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
范畴内
C.它可以被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畴内,并且也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
术观念
D.它可以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并且也可以统摄在以“自然”观照为特征的人文范
畴内
21.下面这则文稿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来并改正。(4 分)
尊敬的各位游客:
据景区办公室数据显示,截至到 9 月 15 日,本景区国庆黄金周(10 月 1 日到 10
月 7 日)各天的门票预订均已超过 3 万张以上。鉴于本景区最大承载量为 3.1 万人次/
天,依据《旅游法》的相关规定,景区即日起不再接受门票预订,并请有意前来本景区
的游客避开黄金周高峰期,另行安排旅游时间。我们非常理解广大游客们对本景区风景
名胜的仰慕之情,作此决定,我们深表歉意,希望大家予以谅解。
特此公告!
XX 景区办公室
2019 年 9 月 16 日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④ 改为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 ① 。 这 是由于石油在
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 ② ,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
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 20 万吨以上。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 2/3
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大约有 7000 艘之多。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其中的
原油部分或全部流人海洋中,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
管的石油泄漏事故, ③ 。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
严重危害。
①
②
③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 分)
振华中学高一年级开设了“书法入门”自主选修课,在报名过程中,郑勉说:“写
字是为了表达意思,看得清楚就行了。功课太多,没时间也没必要专门学习书法。”同
桌赵丽说:“字如其人,字写好了,给读者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
帮助。这个机会太好了,再忙我也要参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向学校文学社社刊《恰同
学少年》中的“成长故事”或“热点小议”栏目投稿。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符合栏目特点;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广州市第五中学 20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段考
语 文(答案) 20201214
1.C 提示:法治用以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是国家权力,根据的规范才是法律;且人与
人的关系依据规范配合,A 项说“自行配合”是“很难想象”的,错误。B 原文有“好
像”“我很怀疑”等词语,证明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故 B 项不正确。D 项说“没有区别”
不正确,原文说的是“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
2.B 提示:文章认为,老子和部分美国人都认为社会可以“无法无天”“无需规律”
所以“对比”说法错误,证明的观点的说法也错误。
3.D 提示:原文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强调的是“教化”,
而非“本能和良知”
4.D.没有“表达了作者对贪婪浮躁的社会现象的强烈憎恶”。
5.B.应该有三处衬托。文章第⑤段还用山石的野性之美衬托梨花的温柔之美。
6.①(岑参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梨花喻雪,本文题目中的“梨花雪”是用雪
喻梨花,巧用诗意,推陈出新。②“梨花雪”既指梨花的洁白,也暗含圣洁的品质,一
语双关;③借朋友“梨花不逊雪花白,雪却输梨一段香”的古词翻新,由梨花的白引出
梨花的香,在赞美梨花品质的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岭上人创业精神的赞美。(每点 2 分)
7.【分析鉴赏】(3 分)
A(B 项,福贵对二喜的行为并没有“很反感”,更多的只是“担心”,且二喜也并非“嫌
贫爱富”。C 项,小说中写到一些“转变”,但并不能确定是“根本性的转变”; D
项,小说叙述语言平静而带有温情,并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8.【理解分析】
①第一次见面,由期待到失落。先是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凤
霞的婚事;但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家穷。②第二次见
面,由失落到惊喜。福贵没想到二喜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感到惊喜,认可了二
喜。
或:①先是对二喜充满期待,对二喜的穿着打扮满意,希望能促成二喜和凤霞的婚
事;②继而对二喜不满和失落,二喜不说话只在屋里看来看去,福贵误会二喜嫌弃自己
家穷;③最终对二喜十分满意,二喜带着礼物和帮手来修缮屋顶,福贵感到惊喜,认可
了二喜。[6 分。态度答出 1 点 1 分,结合文本分析 1 分。]
9.【形象及主题探究】(6 分)
示例一:不同意。此段描写了凤霞以为相亲不成功的神态与行动,刻画了一个聪明
乖巧、质朴勤劳的农村女孩形象;她此时的表现与后文二喜来修缮房屋时她“笑开的嘴
就没合上”形成对比,使情节更丰富生动;凤霞的不动声色,表现了她对不幸命运的无
奈接受,反映了小人物无法掌握命运的悲凉主题。
示例二:同意。凤霞在小说选段中并不是主要人物,无需着重描写;此段表明凤霞
以为相亲不成功,而这一情节关键通过其父母的言行已充分表现,无需再赘言;凤霞哑
不能言,无法明确揭示主题,可以删去。
[6 分。形象、情节、主题分析,各 2 分。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
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10.A(劝请)
11.A(“望”指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12.C(“积极进取的一面”不合文意。)
13.D
14. ①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
(安在、虽、指陈各 1 分,句意 1 分。)
②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
(敕、市、损各 1 分,句意 1 分。)
【参考译文】
熙宁二年(1069),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掌朝政,一直厌恶苏轼的议论与自己不
同,让他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打算变更科举、兴立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
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官员议论。苏轼就此事上疏皇帝。
苏轼的奏疏呈上之后,神宗醒悟说:“我本来怀疑这件事,读了苏轼的奏议,思想
上的疑虑消失了。”当天召见苏轼,问道:“现在政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
你也可以指明陈述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天性具有文武才能,不担心陛下不明察,
不担心陛下不勤奋,不担心陛下不果断,但是担心陛下求治太急迫,听他人的话太广,
提拔人太快。希望陛下以安静来镇住局面,待事情发生,然后再应付它。”神宗吃惊地
说:“你所说的三句话,我当要周密考虑。凡是在馆阁任职的人,都应该为我深入思考
治乱问题,不要有所隐瞒。”苏轼退出后,把召见的情况向同僚们说了。王安石不高兴,
任命苏轼权开封府推官,想用事务来困住苏轼。苏轼决狱断案精审敏捷,名声越传越远。
恰逢上元节皇帝敕令开封府购买浙江的灯,而且下令压低价格。苏轼上疏说:“陛下难
道是用灯取乐?这不过是让两宫太后高兴罢了。然而百姓不可能家家知晓陛下的心意,
都说是用听的看的一类不急需的玩物,夺取他们吃的、穿的生活必需品。这件事很小,
对国家大体却影响很大,希望陛下追还前面下达的敕令。”皇帝立即下诏停止买灯。
15.C (“颈联运用了借代手法”错误,此处属于过度解读。)
16.参考答案:①从首联“野月”升起的夜色初入,颔联“露重”“稀星”的深夜,到
颈联“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的天色将晓,诗人都不曾入眠,写诗人身体极为疲倦。
②尾联“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点明不曾入眠的原因是忧国忧民,写诗人“心”倦。
(每点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17.(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8.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不乏其人:乏,缺少;
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句中不是说人,而是谈绘画作品,故选“不胜枚举”。
包容:宽容大度,侧重指人的心胸。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
侧重指空间范围。句中陈述对象是“西方画家”,故“包容”更恰当。现代化:使具有
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体系化: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句中是指中国水墨
写意画的理论体系,故选用“体系化”。装腔作势:故意做作,装出某种情态,侧重指
人的情态。矫揉造作:比喻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文中修饰“美术样式”,故选用“矫
揉造作”。
19.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体现了增强语言文字运用敏感性的学科素养,树
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
“成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搭配不当,应为“建立了自己的语言系统”,排除 B、C 两项。
“极具现代价值”为最高层次的,应放在最后,排除 A 项。
20.B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体现了语言建构与应用的学科素养,增强热爱祖
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本题所填句子是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前一分句应总结上文,指出中国写意画可以
兼收并蓄,“容纳诸多的现代艺术观念”,后一分句应为被动句,“被统摄在人文范围内”,
且与下文“‘自然质朴’的社会情感”相呼应。故应选 B 项。
21.【答案】①“据”与“显示”句式杂糅,去掉“据”。②“至”与“到”语义重复,
去掉“到”。③“超过”与“以上”语义重复,去掉“超过”或“以上”。④“仰慕”
用词不当,它的适用对象一般为人,此处是“风景名胜”,可改为“喜爱”“仰慕”改为
“喜爱”。
22.【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①所在句子为总领句,根据下文提到的“海洋石油污染”,可知①处应该填“其中海洋
石油污染尤为严重”。②处,根据后文“因此......”和前文“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
低”可知,此处是在讲建造油轮吨位越来越大的原因,应该填“而经济效应却很高”。
③处,根据“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这些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
严重危害”,可知应该填“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
【答案】①其中海洋石油污染尤为严重 ②而经济效应却很高 ③也是造
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
23.
一、审题
1.题目是“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完成作文”,因此确定材料的范围和理解材料的内容
是符合写作的第一要求。
材料涉及到振华中学高一年级开设了“书法入门”自主选修课,郑勉同学认为“功
课太多,没时间也没必要专门学习书法”,同桌赵丽同学则认为“字如其人,字写好了
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帮助,再忙我也要参加”,材料中两位同学对学校在高一级开设“书
法入门”自主选修课持完全相反的意见。根据材料中两位同学的不同看法,“引发了你
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你更赞同哪位同学的看法,或者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呢,这
是围绕材料展开联想的第一步。
2.题目要求是针对材料,“向学校文学社社刊《恰同学少年》中的‘成长故事’或
‘热点小议’栏目投稿”,校刊中的两个栏目具有不同的文体指向,其中“成长故事”
栏目侧重在“故事”,考生可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在学习书法中的故事和感悟,
文体可选择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等。“热点小议”栏目侧重在“小议”,考生可结合对这
个材料中两位同学的不同看法(观点),选好角度,展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阐述自己
的观点,文体可选择议论文、议论性散文、书信体议论文或时评等,文章表述时要考虑
读者(受众)。
3.表述时既是针对事件,又是与某一群体进行交流的手段。要实现交流目的,必须
要考虑立场,考虑能达到目的的表述方式。学校文学社社刊《恰同学少年》,是校园刊
物,面向全校的学生,无论是“成长故事”还是“热点小议”都要立足于面向同龄人,
表达交流自己的经历或对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4.题目要求是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虽然没有具体的文体要求,但“针对材
料”引发“联想与思考”,且这一材料具有现实性,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法给校刊
相应的栏目投稿,所以考生在“选好角度”方面需要有比较明确的态度、立场,能够让
读者看出他(她)更倾向于赞同哪位同学的说法。
在文体选择方面,学生可以选择记叙文或者议论文。如记叙文,应着重写清楚“谁”
经历了怎样的事之后(学习书法或写字对他成长的影响等),需凸显事件的完整性(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情感变化或从中感悟。记叙文的侧重点
要展现复杂的记叙文写法,有一定的细节描写,穿插叙事、抒情、议论。如议论文,首
先要有完整的中心论点,在阐释中心论点过程中能够展示贴切合理的论据,运用恰当的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如“写好字,
做好人”,阐释字如其人,能写一手好字,对自己的学习、做人方面的影响等,通过分
析古往今来的事例说明,字写好了,对自己的学习生活都有帮助。
二、关于内容
切合题意:一等(20-16)
全文在材料范围内行文,内涵丰富,能够紧扣材料中的情景,从两位同学对“学校
开设‘书法入门’自主选修课程”的不同看法切入话题,有明确的立场,鲜明的观点,
能够阐释出理由或影响,在内容上就属切合题意。如选择记叙文文体,考生能够结合(或
暗合)材料中两位同学的看法,说明自己的想法,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描述事件的过
程与感悟,也属内容上的切合题意。有明确的意识向什么栏目投稿,鲜明的文体特征,
完成任务驱动意识较强。
符合题意:二等(15-11)
全文在材料范围内行文,但对材料的理解比较粗浅,只抓住“书法”、“写字”等关
键词,未能有深入理解材料中两位同学意见分歧的实质。在行文中观点比较模糊,未能
运用议论文中的多种论证方法进行阐释观点,但始终在材料范围内的,也属内容上的符
合题意。如选择记叙文文体,考生能够写出一件或几件事情,表达出自己的经历事件后
的对书法(写字)自己成长重要性的感悟,但文体特征不鲜明,缺乏细节描写,感想也
比较粗浅,不够深刻,也属内容上的符合题意。文章中未提及或完全没有向校刊“成长
故事”或“热点小议”专栏投稿的意思(文体意识不强,文体特征不鲜明的),属二等
文,不得打一等文。
基本符合题意:三等(10-6)
全文在材料范围内行文,但对材料理解不准确,只是抓住材料中的片言只语写作,
内容没有以选修书法课好还是不好为主,只涉及谈到书法(写字)的某一方面。文章整
体立意或行文与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有所偏离,判基本符合题意,内容和表达在三等或三
等以下评分。如选择记叙文文体,全文只写了一件事,但记叙文体不清晰,事件不完整,
结构混乱,感想或感悟与材料中的核心意思相差较远,属基本符合题意。文章完全没有
提及或考虑到向校刊专栏投稿,属未完成题目任务要求。
偏离题意:四等(5—0)
全文完全抛开“学校开设‘书法入门’自主选修课”,两位同学相关话题有所争议的材
料内容,直接套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的话题展开论述或写一件自己经历的事件,
只写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与材料完全不沾边的;或虽然涉及到材料中的某些元素,
但文章并非由材料触发,不在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内,属于偏离题意作文。
三、关于表达
1.参照高考评分标准,侧重文体、结构和语言。
2.符合题意或切合题意,但文体不清,视其内容和表达,总分给二类。
3.语言方面有 5 处不通顺(含错别字),降一等给分,如原来为一类上,降为一类
中,如此类推。
四、关于发展等级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 项 16 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1.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④
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
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意:⑫见解新颖;⑬材料新鲜;⑭
构思新巧;⑮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相关文档
- 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4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分宜中学高一2021-06-0317页
- 2019-2020学年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2021-06-029页
- 【物理】安徽省阜阳市颍上二中20192021-05-2612页
- 【物理】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20192021-05-2614页
- 【物理】江西省分宜中学2019-20202021-05-2612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分宜中学高一2021-05-247页
- 2019-2020学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2021-05-247页
- 2019-2020学年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2021-05-2114页
-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分宜中学高一2021-05-20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