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常德市一中2019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第一卷将面世,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据悉,英文版《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以三部、九卷的形式陆续出版。
②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
③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④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 25 -
⑤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戈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⑥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
⑦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⑧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认为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比如信守承诺、舍己救困、出生入死却不自我夸耀。
B. 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 洪七只图一时痛快,不是侠,勇猛的聂政、慷慨的荆轲也都不能算是侠。
D. 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没有“侠”,江湖门派不是“豪侠”的聚集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以金庸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引出“侠”这一话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 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C. 文章指出中国人有“侠”情,并选取外国电影中的超级英雄在我国有“侠”缘的情形进行论证。
D. 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强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相呼应,流露出对中国传统侠文化的自豪感。
- 25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侠,既非身份,亦非职业;而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它们与侠没有共同之处,也难以被我们接受。
B. 是否武艺高强,是否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梦想,是否要求付出与回报对等并不是作者衡量侠的标准。
C. 蝙蝠侠、蜘蛛侠等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观众应接不暇,这类影片的冲击可能影响中国武侠电影的市场份额。
D. 人们希望善打败恶、正义主宰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中外表现侠义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互相交流的思想基础。
【答案】1. A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在韩非子看来”说法错误,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是作者的看法。C项,“洪七只图一时痛快,不是侠”说法错误,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D项,“武侠小说里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的人没有‘侠’”说法错误,过于绝对,原文信息为“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只是“很少”。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渐强与西方之侠风头正劲相呼应”说法错误,与原文观点相左。故选D。
【3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核学生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此类题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两者“没有共同之处”的推断有误。第二自然段中提到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断他们之间应有共同之处。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夜里的流浪汉
苍苍松柏
灯光点亮了小镇,鞭炮声在除夕夜里迭起。
窗内,人们围坐推杯笑语;屋外,夜里寒风刺骨,偶有烟花起落。小男孩隔着雾气迷蒙的窗户,觑见了一条熟悉的人影,又是那个流浪汉!他正在除夕的夜色中流浪!
- 25 -
小男孩始见那个流浪汉是在春天。那时的流浪汉干瘦,腰板还是直挺的,肩上摘着根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身上裹着披散斑驳的棉袄,顶着鬈髭结块的及肩散发,走近了闲坐着的人们。如果不是那一对灰蒙蒙的眼仁久久还会一转动,那扁担上的就不止是两袋垃圾了。
“嘿,老头要钱抽烟不?”小男孩循声看去,一个中年男人叫住了流浪汉,“我拿钱给你去买烟抽,要不要?”中年男人脸上泛起笑容。
“你给我烟抽嘛。”流浪汉停在中年男人身边,像小孩索要糖果似的看着他。
中年男人稍稍离了流浪汉,继而笑道:“我这儿有五角和一块,你看哪张买得烟,说对咯,就拿钱给你买烟抽。”围坐的人闻言大都忍着笑。
“我不晓得,一块买得烟抽不嘛。”流浪汉问。
中年男人几乎遏制不住大笑:“一块囊个(怎么)买得到烟抽,五角要比一块大得多咯嘛,你真勒是捡渣渣(垃圾)脑壳捡搭铁(蠢笨)略!”
流浪汉闻言憨笑,说:“他们都说我憨,你给我五角,买烟抽嘛。”
“给你给你,快去买烟,不耽误你捡渣渣略,你一天工务繁忙得很。”中年男人搜索一阵丢给了流浪汉,或许这是他第一次笑着给别人钱。
流浪汉接过钱像孩童接过久望的糖果,嘴里嘟囔着:“谢谢咯,谢谢咯,买烟抽-…”然后笑着渐渐走远。
“你囊个骗人家憨包哦!”围坐的一个妇女眼角堆着笑意道。
“哪点骗了嘛,说给钱就给他钱!不是骗嘛!”春风吹散了笑趣,拂过流浪汉渐渐远去的乐滋滋的背影,却也吹皱了小男孩的心,一种无法言清的东西壅塞在他的胸口。
后来,小男孩听大人们说起,才知道流浪汉不是本镇的,家人都不在了,平日靠捡渣渣(垃圾)度日;也会在别人酒宴后帮忙清理,充当廉价的劳力,人算勤快,手脚也还是麻利的,报酬往往就是残羹与香烟。
第二次见到流浪汉是在秋天,小男孩和方到山上主持完修缮庙堂的奶奶在路上遇到了流浪汉。
流浪汉凑近了老人,笑道:“给我五角钱嘛——买烟抽,五角钱……”流浪汉脸上堆起的满是褶子,只见他原本干瘦的身子越发单薄,竟有了几分佝偻,肩上的扁担却不见了踪影。
老人刚从庙堂里出来,微笑道:“我这儿没得五角,你去问哈其他人。”言罢,趋步叫着小男孩跟上。
流浪汉又紧跟上来:“五角,给我五角嘛……”
- 25 -
老人不搭不睬直至摆脱了流浪汉,对着小男孩说教道:“遇到这种憨包,就不要理睬他。”
“我有一块的零钱的嘛?”小男孩高兴的掏出兜里的一块钱,举到奶奶面前。
“你给他一块,他就会一直缠着你。这种憨包见得多咯。”老人不高兴地说。
“那就给五角……”小男孩小声说。
“不行!走!”奶奶生气的把小男孩的一块钱塞回克里,拉着他的手快步走开。
“为什么呢……”小男孩心里犯嘀咕。
“五角,给我五角嘛……给我五角嘛……”流浪汉断断续续的声音渐渐被丢在了身后。
再后来,听说流浪汉逢着谁都会开口要五角钱,捡渣渣成了一件不要紧的事,而大家还是会说他是“憨包”,却通常一边笑着赶紧走开。至于流浪汉如何会养成向人要钱的习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而自此以后,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顿生。
………
除夕夜里,流浪汉第三次走入了小男孩的视线,那熟悉的身影在烟花迷雾里渐渐清晰。
“哎,老爷爷在外头很冷吧,也饿了吧?”小男孩想到。这会子大人们聊得正起劲,竟没有人发现小男孩偷偷兜了一些吃食,悄悄溜出了和暖的房屋。
“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小男孩拽了拽流浪汉的棉袄,小手举着吃的,笑盈盈的站在流浪汉跟前。此刻小男孩的心里没有以往两次的空虚,似乎被什么东西填得满满的。
烟花又起,五彩的光芒在流浪汉黑黢黢的眼仁里熠熠闪光……
也许,新年的春天里,小男孩会再见到流浪汉,还有那肩上捕着的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
(有修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除夕夜里的流浪汉”为题,交代了时间和人物,既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与文章开头除夕夜流浪汉的出场相呼应。
B. 小说写中年男人、围坐的人、围坐妇女都提到“笑”,这里的笑不同平常代表善意的笑,而是流浪汉被大人们拿来取乐,具有讽刺意味。
C. “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陡生”,厌恶正是“小男孩隐约有了答案”的证明,厌恶的或许是神像下求佛庇佑的人。
D.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地塑造了流浪汉的形象,反映了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及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5. 小说写“小男孩”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 25 -
6. 小说前后两次写到流浪汉的眼仁,这样处理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案】4. B 5. “小男孩”是小说的线索,通过其所见所闻,使得人物更为真实;②运用对比手法,“小男孩”的单纯善良与成人的世故冷漠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③通过小男孩没有受到成人的世故冷漠的影响,展现出一种传统的美德,突显出一种温暖和希望。
6. ①第一次的眼仁是“灰蒙蒙”的,呆滞的,所表露的是流浪汉对生活的忍耐与精神的麻木,第二次的眼仁是“黑黢黢”“闪光”的,是带有生气,流浪汉感受到来自小男孩的善意和温暖;②此处运用对比手法,引发读者的阅读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希望弱势群体能得到尊重,希望他们能重燃希望,自尊自强的生活下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本类题型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比照文章内容,逐一进行分析。
D项,“小说运用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手法”错误。小说没有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去塑造流浪汉。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明确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文本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 25 -
小说中的小男孩单纯可爱,面对弱势群体,男孩始终呈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他们充满着一种温情。小说写除夕夜小男孩见到流浪汉并给流浪汉送吃食,中间插叙“小男孩”第一次见流浪汉,“中年男人”的表面是善行实际是取乐,“小男孩”第二次见流浪汉“奶奶”的唾弃,求佛庇佑却无善行。小说以“小男孩”的所见所闻为线素,写小男孩见证人们对流浪汉的不同态度,使作品结构严谨,增强了真实性;由“却也吹皱了小男孩的心,一种无法言清的东西壅塞在他的胸口”“而自此以后,看见庙堂里威风凛凛的神像,小男孩就会厌恶顿生”“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可知“小男孩”对流浪汉遭遇关切、同情;“中年男人”的表面是善行,实际是取乐及“奶奶”的唾弃,求佛庇佑却无善行,“小男孩”的单纯善良与成人的世故冷漠等形成了鲜明对比;“小男孩”是揭示作品主题的关键,由“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可知,“小男孩”没有受中年男人和一心拜佛的奶奶的行为影响,给予弱势群体应有的人格尊重和关爱,做出了继承优良传统美德的表率,用善举传递了温暖与希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欣赏能力。细节描写作用,一般从人物、主旨、内容、手法、效果等方面进行作答。对小说人物形象来说,从两点入手: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结合小说对人物语言、外貌、行动和心理的直接描写,以及对环境、与他人的关系等的间接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小说主题来看,需结合具体文章内容,确定小说主题分析其作用。
第一次的眼仁是“灰蒙蒙”的,呆滞的,是一种对流浪生活的忍耐与精神麻木的一种讽刺。第二次的眼仁是“黑黢黢”“闪光”的,由“老爷爷,过年好啊!这些吃食您拿去吃吧”可知,是在“小男孩”的善行之后,眼仁带有了生气,通过一种有生气的态度来感受到具体的善意和温暖情怀。两次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从而深化文本的核心内容,使得文本的重新更为突出,更为深化,通过具体的作品来展现出弱势群体,希望得到尊重,也让他们能够自尊自强的生活下去。
二、古代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8分)
7.与例句加点字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C.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D. 彼且奚适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常见虚词的能力。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
例句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翻译为“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故“且”为副词,翻译为“将近,将要”。
- 25 -
A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故“且”为连词,翻译为“并且”。
B项,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已经长逝了!故“且”为副词,翻译为“暂且”。
C项,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故“且”为副词,翻译为“况且”。
D项,彼且奚适也:它将要飞到哪儿去?故“且”为副词,翻译为“将近,将要”。
故选D。
8.对加点词语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B. 目吴会于云间。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C. 宾主尽东南之美。 美,形容词作名词,指俊杰。
D. 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重点字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根据字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来判断词语的词性;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最好还是平时多积累。
D项,而后乃今将图南:这样就能飞到南方了。故“南”为名词作动词,翻译为“向南飞”。
故选D。
9.下列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奚以知其然也? B. 田园将芜,胡不归?
C. 莫之夭阏者 D. 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B
【解析】
- 25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此处主要考查宾语前置句,A项,“奚以知其然也”中的“奚”,疑问代词什么,做介词“以”的宾语前置。B项,“胡不归”中的“胡”,副词,为什么。“胡不归”意思是为什么不回去?C项,“莫之夭阏者”中“之”,做“夭阏”的宾语前置。D项,“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奚”,疑问代词什么,做动词“疑”的宾语前置。所以选B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仲方,性歧秀,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贞元中,擢进士、宏辞,为集贤校理,以母丧免。会郢拜御史大夫,表为御史。进累仓部员外郎。会吕温等以劾奏宰相李吉甫不实,坐斥去,仲方以温党,补金州刺史。宦人夺民田,仲方三疏申理,卒与民直。入为度支郎中。敬宗立,李程辅政,引为谏议大夫。帝时诏王播造竞渡舟三十艘,度用半岁运费。仲方见延英,论诤坚苦,帝为减三之二。又诏幸华清宫,仲方曰:“万乘之行,必具葆卫,易则失威重。”不从,犹见慰劳。鄂令崔发以辱黄门系狱,逢赦不见宥。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由是不死。大和初,出为福建观察使。召还,进至左散骑常侍。李德裕秉政,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德裕罢,复拜常侍。李训之变,大臣或诛或系。翌日,群臣谒宣政,牙阖不启。群臣错立朝堂,无史卒赞候,久乃半扉启,使者传召仲方曰:“有诏,可京兆尹。”然后门辟,唤仗。于时族夷将相,颅足旁午,仲方皆密使识其尸。俄许收葬,故胔骸不相乱。已而禁军横,多挠政,仲方势笮,不能有所绳劾。宰相郑覃更以薛元赏代之,出为华州刺史。召入,授秘书监。人颇言覃助德裕,摈仲方不用。覃乃拟丞、郎以闻。文宗曰:“侍郎,朝廷华选。彼牧守无状,不可得。”但封曲江县伯。卒,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仲方确正有风节,既殁,人多伤之。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张仲方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B. 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C. 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D. 始/高祖仕隋时/太宗方幼而病/为刻玉像于荧阳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郑敕吏/治护镂石/以闻传于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宏辞,指“博学鸿词”科,唐代科举考试时针对进士及第者特别设置了这一科目。
- 25 -
B. 万乘,“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即万辆兵车,这里形容军队规模宏大,军容强盛。
C. 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 牧守,“牧”是指一州之长,“守”是指一郡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仲方富有才华,但仕途不畅。他聪慧出众,科场得意,入仕后历经数朝,职位多次变动,但最终没能得到文宗皇帝的认可。
B. 仲方仗义执言,为民着想。在金州任刺史时,有宦官侵占民田,他多次上疏陈情,为百姓申诉冤屈,使正义得到伸张。
C. 仲方心怀国家,敢于进谏。他极力劝说敬宗不要耗费大量的资财建造竞渡船只,敬宗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还是慰劳了他。
D. 仲方为人仁慈,富有同情心。李训之变时,一些将相被灭族,京城中尸骸到处都是,仲方暗中派人收捡尸体加以安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友高郢见,异之,曰:“是儿必为国器,使吾得位,将振起之。”
(2)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虫,而不行御前乎?”发由是不死。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父亲的朋友高郢见了他,感到惊异,说:“这孩子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假如我身居要职,将会提拔重用他。”
(2)仲方说:“皇上的恩泽遍布天下,惠及昆虫,却不能在皇上面前施行吗?”崔发因此被免去死罪。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起初,高祖在隋朝做官时,太宗正年幼而且有病,高祖为此在荧阳佛祠刻玉像,来祈求太宗长寿,时间久了,佛像磨损,仲方当时在郑州,命令属吏修治维护,刻碑颂扬,在当时广为流传。句中,“以祈年”是“刻玉像”的目的,应连接在前句的后面。据此分析可排除AD两项。 “敕吏治护”是一个整体,意思是命令属吏修治维护。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B项断句正确。故选B。
- 25 -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万乘”这里指帝王。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项“敬宗虽然没有完全采纳”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中,“帝为减三之二”意思是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因此减少三分之二的预算。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础上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有:(1)异,感到惊异;国器,国家栋梁;使,假如。(2)被,遍布;由是,因此。
【点睛】参考译文:
- 25 -
张仲方,天生才智出众,父亲的朋友高郢见了他,感到惊异,说:“这孩子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假如我身居要职,将会提拔重用他。”贞元年间,仲方考中进士科和宏辞科,担任集贤校理,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遂逢高郢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上表推荐仲方担任御史。仲方几次晋升后,做到仓部员外郎。恰逢吕温等人因上奏弹劾宰相李吉甫不符合实情,获罪被斥责免官,仲方因为是吕温的同党,被降职补任金州刺史。宦官侵夺民田,仲方多次上疏请求依法处理,最终为百姓讨回公道。仲方被召回朝廷担任度支郎中。敬宗即位,李程辅理朝政,推荐仲方为谏议大夫。皇帝当时诏令王播建造三十艘竞渡船只,预计花费朝廷半年的运费。仲方在延英殿拜见皇帝,苦苦进谏。皇帝因此减少三分之二的预算。皇帝又下诏驾临华清宫。仲方说:“皇帝出行,必须备足仪仗和侍卫,如果少了就会失去威严。”皇帝没有听从,但还是慰劳了他。郭县县令崔发因为侮辱宦官被捕入狱,遇到大赦没有被免罪。仲方说:“皇上的恩泽遍布天下,惠及昆虫,却不能在皇上面前施行吗?”崔发因此被免去死罪。大和初年,仲方出任福建观察使。后被召回,晋升到左散骑常侍。李德裕掌权,仲方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在东都任职。李德裕被罢官后,仲方又被授予常侍之职。李训变乱那天,大臣有的被杀,有的被抓。第二天,群臣在宣政殿觐见。殿门紧闭,群臣混乱地站在朝堂上,没有史卒伺候,过了很久殿门才打开半扇,使者传召仲方说:“有诏书,任命张仲方为京兆尹。”然后殿门打开了,宣布群臣上朝。当时遭到灭族的将相,头颅和四肢扔得到处都是,仲方都暗中派人辨认他们的尸首。不久,朝廷允许收葬死难者,所以他们的尸骨没有混乱。后来,禁军专横,经常扰乱政务,仲方权力受到限制,没能有所弹劾纠正。宰相郑覃又让薛元赏取代仲方的职位,仲方出任华州刺史。后来他被召入京师,担任秘书监。人们纷纷说郑覃帮助李德裕,排斥仲方,不重用他。郑覃于是把准备任命仲方为丞、郎的奏书上报皇帝。文宗说:“侍郎,是朝廷重要的官职。仲方做刺史时没有政绩,不能授予这一官职。”只是封他为曲江县伯。仲方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被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成。仲方刚正有气节,死后,人们多为他感到伤心。起初,高祖在隋朝做官时,太宗正年幼而且有病,高祖为此在荧阳佛祠刻玉像,来祈求太宗长寿,时间久了,佛像磨损,仲方当时在郑州,命令属吏修治维护,刻碑颂扬,在当时广为流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14.阅读下列晏殊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把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首句“绿杨”“芳草”“长亭”为离别景象,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次句“年少抛人”指女主人公的心上人轻易地弃之而去。
B. 下片前二句中“千万缕”说愁之多而无序,化抽象为具体。全句用对比手法,埋怨对方的“无情”,反衬自己的“多情”。
C. 下片最后两句“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与白居易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富有言简义丰的韵味。
D. 整首词婉转流利,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二句外,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排比,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人的心理活动。
【答案】D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词鉴赏能力,具体包括: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情感的概括,手法的分析等等。作答本类题型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针对选项回到原诗句中去,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比较、辨析,需要联系上下文体会,死抠字眼。
D项,“……还是用反语、排比”错误。诗中无“排比”。
故选D。
【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 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还有晚辈。
C. “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D. “莫学”一句包含着词人的自嘲,意在与“少年豪放”形成对比,突出自己的老态,并与前面的“老去”相照应。
16.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 25 -
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天涯”一词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莫学衰翁样”。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故本题选D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读懂全诗,结合注释,根据具体诗句,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诗:“缥缈”形容亭既高且小,从远处看,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笑谈”可见其豪放旷达,纵情山水,年老而不衰。可是遥望中原,看到北方的万里山河,纵横乱杂地泛溢着云烟雾浪,又能与谁同赏?“与谁”二句是说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收复失地的人。词人“笑谈”的豪情一下转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惆怅。后面两句以“老去情怀”反衬“天涯想”的爱国心切和矢志不渝,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整个时局,毕竟不是个人的壮志豪情所能改变的,闲居卞山,自觉回天无力,所以有“空惆怅”之句,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但他又不甘如此,所以结句又劝勉随从小辈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习衰老之人的模样。审题可知,“与谁同赏”“老去”“天涯想”“空惆怅”“莫学衰翁样”是理解回答这道题的关键。“与谁同赏”写出了知音难觅,“老去”“天涯想”写出了壮志难酬,“空惆怅”是无奈,“莫学衰翁样”又是激励……本词篇幅虽小,情感却丰富而深沉。回答本题时,要从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和鼓励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等要点着手。
- 25 -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与舟的关系,表明了有所待的大与小。
(3)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至于成立。(《陈情表》)
【答案】 (1). 聊乘化以归尽 (2). 乐夫天命复奚疑 (3).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4).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5). 潦水尽而寒潭清 (6). 零丁孤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直接性默写兼有。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奚、疑、潦、潭、零、丁。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
受虚荣心、名利心等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___________,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选秀比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处于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的状态。
前不久,
- 25 -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对于少年儿童的培养救育,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那么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反复上演。
18.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目
B.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D.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20.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答案】18. C 19. B 20. C
【解析】
- 25 -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①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可知,用“揠苗助长”更合适。②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语境是说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的孩子极少,应选用“屈指可数”。③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背道而驰”是就两个事物而言,侧重在“驰”,有彼此距离越来越远之意;“南辕北辙”是就同一事物而言,重在表示行动和目的相反。根据语境可知,应选用“南辕北辙”。④璀璨夺目:形容光彩耀眼。光彩照人: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修饰对象是“星”,应选用“璀璨夺目”。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或“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二是重复赘余,“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三是成分残缺,“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少了介词“以”。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强调家长的心理期望,承接前文的“空想”“虚声”;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强调家长的行为,引出后文“悲剧就可能反复上演”的结果。
- 25 -
故选C
2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个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春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2). 门上桃符耀眼红 (3).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4). 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试题分析:对联的考查不是新题,基本属于常识推理题。挂桃符是春节习俗,根据对仗结构“桃符”对“柳线”,进一步思考“绿”应该写“柳线”,由此推断“红”写“桃符”,确定“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根据对联平仄特点,最后一个字“绿”为仄声,在上联,“红”平声,在下联,这样写出春节的对联。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此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试卷的人文性、文化性,这包含对联、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备考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并结合语文知识综合应用。此题解答时,注意对仗、平仄等要求即可得出答案。
22.下面是一份有关背诵材料时,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数据资料。试根据这个数据完成后面两题。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纪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 25 -
4/5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1)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字数不超过20个字)。
(2)按照“不能……,而应该……”的句式,写出这份实验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字数不超过40个字)。
【答案】(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
(2) 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效果。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图文转换题。第一问是要求将表中数据进行纵向的比较,从而得出答案。从表中来看,三组数据都是逐渐增大,其最左边一栏,是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来越多,右边两栏是记忆效果,从纵向数据来看,越来越大,这也就表明记忆的效果越来越好。因此就可以得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第二问,应着眼于表外,但要立足于表格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1.解读图表流程: 源信息(图表)→观察认读→分析理解→归 纳概括→文字表达。 2.容易失误点:(1信息归结多余或无中生有。(2)信息遗漏或缺失 (3)信息推断错误 (4)答案表述罗嗦,条理混乱。解答图表题的五个注意点:a.把握考题要求。 b.注重整体阅读。 c.注意图表细节。d.重视数据变化。e.简要归纳概括。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这样,比较分析有关内容,就可准确回答问题。
四、写作(60分)
23.在很多人的眼里,“逼”字不是一个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关于“逼”,你有什么感受和认识?请以“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例文】
逼
“逼”是刀光剑影炮火硝烟时立下的军令状,“逼”是遵照执行不得有误的死命令,“逼”是必须完成不得拖延的硬任务。“逼”或意味着“强硬,强迫”。但是逼迫,能激发自己无穷的潜能,一步步迈向成功。
- 25 -
生存危机,逼出成功。
面对数十倍于已方的秦兵,西楚霸王毅然破釜沉舟,让战士们只带三天干粮,逼使每位士兵拿出视死如归的勇气,最终赢得了这一场神奇伟大的战争;面对不顾骨肉亲情的兄长,曹子建被逼无奈,以旷世之才在七步之内吟出一首冠绝天下的诗,不但成功地免去杀身之祸,而且被后人誉为“七步之才”。
渔民捕捞的沙丁鱼,在短时间内很快地死亡。后来在人们引进了它们的天敌后,被生存的危机所逼迫,反而不断挣扎从而获得了生存的希望,成功地存活下去。生存危机的逼迫,能使发挥体内的最大潜能,激发智慧,释放勇气,最终获得成功生存的机会。
困境重围,逼出成功。
那一场连绵不绝的大雨,使陈胜等人在大泽乡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的困境逼迫他们揭竿起义,成为了第一支农民起义军,成功地敲响了秦亡的警钟。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角斗,重兵濒临城下,城外无援兵,城内无一守兵,孤绝的困境,逼出了诸葛亮超强的智慧,一架琴,几个扫把演绎一曲“空城计”,成功地吓退司马大军,让城中百姓转危为安。那是一场天灾人祸的灾难,中国陷入三年困难时期,偏又遭苏联撤走资金与技术的顶头风,逼迫国人奋发图强,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成功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壮举。
困境当前,艰难压顶,没有沮丧,没有失落,没有放弃!无路可走,逼迫之中,激发人无穷的斗志,获得如此伟大的成就,走向成功!
亡国警兆,逼出成功。
诸侯混战,此消彼长,秦国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实力弱小,随时都有被吞灭的可能。在国将亡的逼迫下,秦国实行商鞅变法,最终一扫六合,统一天下。闭目塞听,盲目自大,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没有国将亡的逼迫感,使得中国渐衰落,落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如同肥肉般任人宰割,受尽外族凌辱。内忧外患,水深火热,帝国主义的侵略,逼迫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激发战士们一往无前。经过8年顽强抗战,即使在武器不如人,力量不如人的情况下,也成功地成立新中国,翻身作主。
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导致国家的退步;落后的耻辱,亡国的警兆,震醒了那醉生梦死的统治者,逼迫他们励精图治,夺取国家的独立与富强。
逼,是一种压力,是一种磨炼,是一种面对困难不屈服的意志,使人突破重围,勇往直前。逼,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中死活都要拼出一条光明大路的坚持,是绝处寻生的希望,是人成就人生的必备要素。成功需要逼迫!
- 25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命题方式:命题作文。
审题要点: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
具体过程:本题为单字话题作文,富含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意在引导学生深思现象与本质,关注无数成功辉煌的背后真实,揭示成功的定律,以指导学生面对人生。“逼”为动词,立意时需要学生补充主语、宾语。材料首先提出一个看法,即“逼”字在很多人眼里不是一个好字眼。然后提出一个论断“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然后让考生们写出感受和认识。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在什么情况的逼迫下,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功。
在生存危机的逼迫下,有动物在物竞天择后适者生存;在家庭压力的逼迫下,有人全力以赴不负重望;在就业艰难的逼迫下,有人重新开始重新学习开创新人生;在激烈竞争的逼迫下,有企业穷则思变创新发展;在政治压力的逼迫下,有黑人打破种族歧视,夺得政权;在经济压力的逼迫下,有穷人改写的贫穷的命运创造了财富;在民族危亡的逼迫下,国家发愤图强成功崛起……
2.为什么逼能创造成功?
别人逼迫自己或自己逼迫自己,不给自己留退路,全力寻求出路。负重前进,自我加压,去除懈怠。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被逼,心态就会改变,目标就会明确。被逼,就会分清轻重缓急,抓紧时间,就会马上行动。寻求突破,大胆创新,一定要跨过这道坎,从而激发巨大的潜能,迸发无穷的力量。
3.如何在被逼的境遇中创造成功?
有人在逼迫中失落,有人在逼迫中崛起。要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走向成功呢?唯有冷静分析,坚强面对,积极寻找对策,百炼成钢,迎难而上。
4.如果没有逼的环境,身处优裕闲逸的环境,就难有成功。
关注现实,有一些人在毫无压力中懈怠了自我,在安逸中放纵了自我,在轻松中麻醉了自我。失去了奋斗的动力,迷失了前进的目标,找不到生活的寄托,开始滑坡,开始堕落,开始变质,走向推向的深渊。
- 25 -
在困难面前,在危机面前,有人束手无策,听天由命;有人则变压力为动力,积极找寻解决困难的办法,于是成功也就跟着被“逼”出来了。当外部有压力逼你的时候,你的学识、才干等将会有很大的长进,你的企业会有大进步,你的国家会有大发展。虔诚地感谢“逼”,因为你能“逼出成功”。
【立意】①虔诚的感谢“逼”你的人。
②“逼”你成功。
③“逼”你成长。
【素材】1、凌寒绽放的白梅,清香溢满寒冬,是因为风雪的逼迫;立根山巅的松柏,傲然挺立不倒,是因为绝境的逼迫;盘旋云层的苍鹰,展翅高空飞舞,是因为竞争的逼迫……他们肩负重担与压力,比自己成功。
2、著名作家刘墉讲过:有一个很有名绘画教师,他总是要求自己的学生去买很贵的纸张和铅笔,颜料等绘画工具,当学生都在为自己要出巨资购买工具而抱怨。绘画教师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他告诉学生,如果你们出钱买很贵的工具,会舍得浪费吗?会不用心绘画吗?你们创作出的作品一定会比以前更加出色。其实画师是为了让学生珍惜自己的钱财而逼迫自己成功。正应为有了金钱的压力,才会逼自己创作出精致的作品,逼自己取得成功。
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事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作出了这首令后世也敬仰的传奇之作《七步诗》。诗文,如果没有曹丕的逼迫,曹植能作出这首《七步诗》吗?也许,曹植会把酒言欢,斗酒十千;也许会赏月怀古,鼓琴弄瑟……正是因为身受曹丕的压力,曹植才会有动力逼迫自己创作《七步诗》,才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4、当岳桦反身向上的时候,才能在如此的高度,俯瞰长白山。火山爆发后,所有的植物如海水涛涛滚向了山下。岳桦扑到了,喘出厚重的呼吸声,当他起身知识,山下已是其他植物的国度,山上一片废墟,狼籍不堪。在命运的逼迫下,绝境的逼迫下,它匍匐地爬上了长白山,终于成就了岳桦。当岳桦转身向上,逼自己生存下去之时,它就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笔下被传送的坚强与不屈。如果岳桦不逼迫自己向上,它还能生存吗?如果不受灭绝的压力,它能逼自己攀登吗?因此,我们要身负重担与压力,逼自己取得成功。
5、贵的纸逼练字人用心练字,曹丕的逼迫使曹植创作《七步诗》,绝境的逼迫使岳桦攀登顶峰……无数的事实向我们昭示,想要成功,就需要逼。
6、逼你成功,去攀登顶峰,领悟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比你成功,去行帆大海,感受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迈;逼你成功,去梦游神州,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
7
- 25 -
、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如果你想成功,就要身背压力,逼你成功!逼你成功,流下的汗水终会化成最美的春雨。逼你成功,你会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美丽的校……请你不要忘记,身负重担,逼你成功。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逼你成功”这一中心论点采用小标题并列式结构,从三个不同领域,思索“逼出成功”的道理;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每一句分析语的论证,每一个论据的展开,都要紧密地契合“逼出成功”,打造强大的说服力,安排结尾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点睛】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
- 25 -
- 25 -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8届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2021-06-0311页
- 甘肃省岷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2021-06-0314页
- 语文 通用技术卷·2018届海南省海2021-06-037页
-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2021-06-0314页
- 语文卷·2019届宁夏石嘴山市三中高2021-06-0317页
- 【语文】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2021-06-0321页
- 语文卷·2019届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二2021-06-0312页
- 语文卷·2018届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2021-06-037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2021-06-0313页
- 2018-2019学年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2021-06-0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