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0.00 KB
  • 2021-06-03 发布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3课推荐作品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 3 课 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其一) 记一记 1.字音 (1)薄帷.( ) (2)翔.( )鸟 (3)获骋.( ) (4)鹧.( )鸪 (5)红藕.( ) (6)玉簟.( ) (7)罗裳.( ) (8)锦.( )书 (9)须臾.( ) (10)绸缪.( ) (11)杳.( )悠悠 (12)吹襟.( ) 答案:(1)wéi (2)xiáng (3)chěng (4)zhè (5)ǒu (6)diàn (7)cháng (8)jǐn (9)yú (10)móu (11)yǎo (12)jīn 2.词义 (1)薄帷..鉴明月 薄帷: (2)白日沦.西河 沦: (3)不眠知夕永.. 夕永: (4)欲言不予和. 和: (5)有志不获骋. 骋: (6)红藕香残玉簟秋. 秋: (7)明知须臾..景 须臾: (8)不许稍绸缪.. 绸缪: - 2 - 答案:(1)薄薄的帐幔 (2)落下 (3)夜长 (4)应和 (5)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6) 秋凉、秋意 (7)片刻、短时间 (8)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辨一辨 1.一词多义 (1)号 ①孤鸿号外野( )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 ③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 ④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 (2)景 ①荡荡空中景( ) ②春和景明( ) ③良辰美景奈何天( ) ④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答案:(1)①哀号 ②名称;称号 ③宣称;扬言 ④命令,引申为发布命令 (2)①通“影”,月光 ②日光 ③景色,景致 ④大 2.词类活用 ①薄帷鉴.明月: ②气变悟时易.: 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照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换,改换 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 消失;上,名词活用作动词,绕上 填一填 1.作者简介 (1)阮籍(201~263), 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其父阮 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阮籍与 齐名,同为“ ”之一。曾任步兵校尉, 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为了全身远祸,他不得不 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 - 3 - 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352 或 365 或 372 或 376-427),字 ,别号 ,晚年更名潜, 卒后亲友私谥 。 时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 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 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 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 800 年间最杰出的诗 人。陶诗今存 125 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 诗三大类。 (3)李白(701~762),字 ,号 。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 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 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李白是屈原 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 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 ”之 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30 卷。 (4)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 ,山东济南人。她诗、词、文、赋无所不精,尤以 词的艺术成就最为突出,被誉为“ ”。她的词在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人称“ ”。是宋代 派的典范。李清照从小就受到诗词的熏陶,她的父亲李 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而她的丈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 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她与丈夫流寓南方,赵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南渡之后, 其词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词风凄苦悲怆、哀婉动 人。 (5)黄遵宪(1848 年~1905 年),字 ,号 , 朝著名爱国诗人、 改革家、教育家。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 师 ” 之 称 。 黄 遵 宪 的 作 品 有 《 己 亥 杂 诗 》《 人 境 庐 诗 草 》《 日 本 国 志 》 等 。 被 誉 为 “ ”“近世诗界三杰”之冠。 答案:(1)三国 嵇康 竹林七贤 (2)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 东晋 田园 (3)太白 青莲居士 浪漫主义 诗仙 (4)易安居士 一代词宗 易安体 婉约 (5)公度 人境庐主人 清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4 - 2.文化常识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 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正始文人很少直接 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 论问题。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因 此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 基本的特点。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 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 ”,指阮籍、嵇康、 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 、 的文学成就最高。 答案:竹林七贤 阮籍 嵇康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行为 感受 缺少知音 所见 孤独苦闷 所闻 惊惧不安 徘徊 忧伤不已 (2)《杂诗十二首》(其二) 内容 情感 白日、素月 感伤 冷风、不眠 悲切 孤独 日月掷人、有志不骋 痛苦 (3)《越中览古》 对 比 义士尽锦衣 宫女满春殿 - 5 - 今日荒凉 惟有鹧鸪飞 ,抒发了盛衰无常的感慨(4)《一剪梅》 内容 情感 荷殒香消图 凄凉 独上兰舟图 孤单 思念 落花流水图 伤感 (5)《今别离(其一)》 手法 今 轮船火车 离情别绪 古 车、船 离别之苦 答案:(1)抚琴 (2)挥杯、孤影 (3)旧时繁华 (4)雁回月满图 (5)对比 2.主题提炼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诗人用 的手法,通过他夜中难寐、 徘徊户外的一系列举动和眼前所见所闻,抒发了一种难以名状又难以排遣的深沉愁绪。 (2)《杂诗十二首》(其二) 全诗写一个不眠的秋夜,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 志未骋的悲凄,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抒发了 的悲哀和世无知 音的寂寞。 (3)《越中览古》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 的主题。 (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此词写闺情。上片写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以 为主。全词抒发了词人独居生活 的寂寞与对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5)《今别离(其一)》 全诗采用 的手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代 人在离别观上的新认识。 答案:(1)象征 (2)时光流逝、壮志难酬 (3)人世变化和盛衰无常 (4)抒情 (5)古今对比 - 6 - 想一想 1. 《 咏 怀 八 十 二 首 ( 其 一 ) 》 直 抒 胸 臆 点 破 忧 思 伤 心 的 诗 句 是: , 。 答案:徘徊将何见 忧思独伤心 2 .《 越 中 览 古 》 表 达 作 者 对 勾 践 的 嘲 讽 和 对 盛 衰 无 常 的 感 慨 的 诗 句 是: , 。 答案: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3.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引用范仲淹《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 避”的句子是:“ , , 。” 答案: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4 . 《 今 别 离 》 写 出 离 别 匆 匆 的 句 子 是 : “ , 。 , 。” 答案:明知须臾景 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 顷刻不少留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通篇写“忧”,却未明言为什么而“忧”。请结合当时的社 会现实和作者的政治态度,说说你的看法。 答: 答案:阮籍生活在魏晋时代,身仕乱朝,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常恐罹谤遇祸。诗 人对魏晋时代的黑暗社会现实不满,想说又不敢说,客观上又无法言说。因此,满心忧愁, 却又不便明言。 2.《越中览古》一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 答案:①对比手法。前三句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与尾句现今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对 比,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 ②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 - 7 - ③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覆辙。 二、细节探究 3.“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中的一“掷”一“骋”有何深刻含义?二者关系如何? 答: 答案:“骋”,写出志向之远大;“掷”,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 “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人生短促,时间匆匆,愿望也将落空,令人感慨 难平。 4.《一剪梅》上片与下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 答案: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从昼到夜一天所见之景、所做之事、 所生之情。下片直接抒情,以内心独白方式展现细腻的情感。 5.“红藕香残玉簟秋”,除了表明秋天已至,还有什么深刻意蕴? 答: 答案:①“红藕香残”,既表明荷花凋谢,又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②“玉簟秋”, 既表明竹席变凉,又有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三、思维发散 6.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同样是深夜忧思,同 样是借景抒情,二者所写的意象、意境和情感的表达有哪些不同? 答: 答案:阮诗意象有薄帷、明月、清风、孤鸿、翔鸟、北林,意境凄清寂静,情感表达隐 晦曲折;陶诗意象有白日、西河、素月、东岭、万里晖、空中影、风、枕席,意境廓大光明, 情感表达朴素直率。 【技法指导】 - 8 - 一、技法讲解 鉴赏诗词中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这些物象因注入了诗人的情感 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作中,诗歌中对草木花果、虫鱼鸟兽以及月露风云的形象描写,往 往表达出诗人的审美情怀,具有象征意义。“托物言志”是其常运用的表达技巧,因而鉴赏 这些事物形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事物形象的特定含意。 (一)常见的事物形象类举 意象 含义 典例 1 酒 酒除有排解愁绪的意思之 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 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无故人”。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 浸月”等。 2 双鲤 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 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 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 信。 如赵令畤《蝶恋花》:“蝶 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 望断双鱼信。” 3 红豆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 夫死在边疆,哭死于树下, 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 “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 情或相思。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 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 采撷,此物最相思。” 4 连理 枝、 比翼 鸟 连理枝,指干和枝交错在一 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 中的一种鸟,雌雄并飞,古 典诗歌里常用此比喻恩爱 夫妻。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 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 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 地愿为连理枝。” 5 细柳 营 汉文帝时,周亚夫的细柳军 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 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 如唐代王维《观猎》:“草 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 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9 - 的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 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后 代多以“细柳营”称纪律 严明的军营。 6 羌笛 羌笛与胡笳都是出自西部 的一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凄 切哀婉,常让征夫怆然落 泪。 如王之涣《凉州词》:“羌 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 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 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 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 东篱 陶渊明《饮酒》:“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 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 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 情致。 如李清照《醉花阴》:“东 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 8 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 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 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如白居易的《欲与元八卜 邻,先有是赠》:“明月好 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 春。” (二)典例引领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秦 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 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春伤别之情。 另外,“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之说,所以,“杨柳”还象征离别,可指惜别、 - 10 - 怀人等。“飞絮”既扣暮春时节,又寓年华易逝或漂泊不定。因此,这两个意象在语境中有 以下复杂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怀人之情,韶华易逝之叹。 答案:(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 寓青春流逝。 (2)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瓢 张 说 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 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 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 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 诗中的“瓢”有怎样的外在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理想? 答: 答案:第一问:外形轻盈小巧,色泽淡黄素雅。第二问:寄寓了作者崇尚虚心,追求率 真自然、毫无矫饰的人格理想。 (三)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①抓住事物特点。事物的形象是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的,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突出。作 答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②挖掘事物内涵。要由表及里地把事物的含义挖掘出来。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 物本身,而是表达某种感情。因此,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赏析的重点。 ③结合作者分析。要知人论世,结合背景或作者阅历作答。很多作品情感的抒发与作者 的阅历及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事物形象的表层特点(自然属性)。提炼体现物象特征(形态、色泽及所处的 环境等)的词语,概括其外在特点。 第二步:分析事物形象的内涵。找出“物”与“人”品格的连接点,结合诗句分析。 第三步:点出事物形象的意义(社会属性)。依据物象内涵,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 点明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 二、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 萍 - 11 - [南朝 齐]刘绘 可怜池内萍,葐蒀①紫复青。 巧随浪开合,能逐水低平。 微根无所缀,细叶讵②须茎? 飘泊终难测,留连如有情。 注:①葐蒀:指烟气纷纭之貌。②讵:岂,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可怜”即“可爱”,浮萍在“可爱”之中,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 之态。 B.第二句用“葐蒀”为浮萍着色,写在阳光下恍若有青紫之气升腾,动静结合,把色彩 写活了。 C.第三、四句表现了浮萍的动态之美,尽摹池萍在水中漂、立、动、静之态,表现了动 人的韵致。 D.第五、六句与全诗清淡秀蕴的基调相谐,浮萍看似“无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 因为太微小。 解析:“动静结合”说法错误,“葐蒀”表现青中带紫的萍叶,在清波淡淡之中恍有青 紫之气升腾,可以说这个词把色彩写活了,但没有体现“动静结合”。 答案:B 2.全诗表现了池萍的哪些特点?诗人对池萍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解析:“可怜池内萍,葐蒀紫复青”中“可怜”即“可爱”,池萍在“可爱”之中,似 乎还含有几分惹人怜顾的柔弱之态。“微根无所缀,细叶讵须茎?”意思是浮萍看似“无 根”,其实还是有根的,只是因为太微小,你叫它怎样连缀池底?萍之无茎,好像是一种缺 憾;但对它自身来说,那萍叶本就细小,又何须非得有茎?楚楚可人的绿萍让诗人油然生出 深切的爱怜。末尾两句诗人发出深切的呼唤:可爱又可怜的浮萍,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 涯!请就在这清波绿池之中,寄托你风姿美好的青春。 答案:(1)池萍的特点:①美丽可人;②细小纤弱;③漂泊不定。 (2)诗人对池萍的情感:①喜爱赞美之情。诗人喜爱并赞美池萍的美好。②怜惜怜悯之情。 诗人对池萍生出爱怜,希望池萍莫要过那漂泊难测的生涯。 - 12 - 语言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人工智能 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九歌”创作之所以能 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 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国 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俄罗斯在 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并与直播同步的速 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们应该竭尽所 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当诗歌创作这一 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不过也有专家认为 这是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牛刀小试 蒸蒸日上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蒸蒸日上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牛刀小试”比喻有很大的 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初露锋芒”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语段强调人工 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应选用“牛刀小试”。第二空,“蒸蒸日 上”,一天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快。多指生活和生意等。“日新月异”,形容发展、 进步很快。这里是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应选用“日新月异”。第三空,“众望所 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不 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 用“不负众望”。第四空,“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杞 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应选用“杞人忧天”。 - 13 - 故选 B 项。 答案: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 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前面说“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 30 万首诗篇,然后通 过深度学习模型”,是说“学习”,后面说“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这是 写“学习”的结果,那么中间应是说如何达到这一结果,再分析中间的内容,应先“学习”, 才能“摸索出规律”,A 项,前一句是被动句,后一句又是主动句,两句的主语不一致,故排 除;B、C 两项都是把结果和过程的语序颠倒了,可排除。故选 D 项。 答案:D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 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B.在俄罗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 并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C.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 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D.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张小明”记者 16 天撰写了 450 多篇体育新闻, 并以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中途易辙,二是成分 残缺。“俄罗斯在举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还没有叙述完又出现“张小明”,中途易辙, 排除 C、D 两项;B 项,成分残缺,“与”前少“以”。故选 A 项。 答案:A 4.下面是某广播电台实习记者撰写的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的要求,请指 出并作修改。(5 分) 三峡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自 2003 年起,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用于扶 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基金。目前,在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三峡集团投入资金已逾 47 亿元之巨。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三峡集团海外业务已覆盖 47 个国家和地区。所属 海外项目公司积极参与当地赈灾救灾等活动,履行国际社会责任,素享“文明使者”的赞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广播稿,解答时,一定 - 14 - 要注意应用文体的格式和要求。本题中,广播稿不能用括号,因为括号的内容不读,应改成 “三峡集团”或“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广播稿为了让听者听清楚,一般用短句,“从 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基金”长句不合适,改为“从 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广播稿用口语,避 免使用一些文言词和谐音词,“三峡集团投入资金已逾 47 亿元之巨”中“逾”是文言词,可 改为“超过”;“赈灾救灾”中“赈灾”谐音“震灾”,改为“救济灾民”;“素享”一词 使用不当,素:向来,享:受用,素享:一直拥有。而语境是通过参与活动得到了“文明使 者”的荣誉。改为“赢得”或“获得”。 答案:①“三峡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改为“三峡集团”或“中国长江三峡集 团公司”。②“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的基金”应改 为“从售电收入中提取资金,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库区移民生产、生活”。③“已逾 47 亿元之巨”(含文言词)改为“已超过 47 亿元”。④“赈灾救灾”(“赈灾”谐音“震灾”)改 为“救济灾民”。⑤“素享”改为“赢得”或“获得”。 5.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超过 40 个字。(6 分) 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日前联合发布通知,鼓励各级预算单位运用好政府采购手段,优 先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和物业服务以支持脱贫攻坚。根据发布的《关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 支持脱贫攻坚的通知》,各级预算单位采购农副产品的,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副 产品。各主管预算单位要做好统筹协调,确定并预留本部门各预算单位食堂采购农副产品总 额的一定比例定向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各级预算单位要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确定预比例, 购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时要遵循就近、经济的原则,在确保完成既定预留比例的基础上,鼓 励更多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注重扶贫实际效果。 根据通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是指 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域内注册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 社、家庭农场等出产的农副产品。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新闻类语段的主要信息分布在记叙的六要素上。又由 于新闻有独特“倒金字塔”结构,主要信息集中在开头。但简短的消息,文末常有重要信息 的补充,也要关注。本题解答误区在容易忽略“拟”和“再次”等关键信息。 答案: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两部门联合通知,优先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支持脱贫攻 坚。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6~7 题。 - 15 -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 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6.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一、二句这两句,移情于物,借物抒怀。孤鸿哀号,鸟儿盘旋不定,这种孤独与凄 凉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写照。 B.诗中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的景物,渲染出夜半时分安宁静谧的意境。 C.中间四句似乎在写景,但是句句景中有人。因为这里所描摹的并非实有的场景,也未 必隐喻着什么具体的事件,而只是用象征的手法,寄托一种幽深而难以名状的愁绪。 D.“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失望和愁闷的 心情。 解析:B 项,“安宁静谧的意境”说法错误,应是孤冷凄清的意境。 答案:B 7.在这首诗中,阮籍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和情感。解答时先点明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即可。 答案:①诗歌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委婉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 忧。②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 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衬托内心的孤独和忧思。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出忧思、伤 心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8~9 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8.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和听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来两句写词人轻 - 16 - 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 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 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 法可以消除的。 解析:上片首句没有听觉的感受。 答案:A 9.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片与下片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解答时,采用总分的格式,先点明所用抒情方式, 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种抒情方式的运用及作用。 答案:①词的上片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起句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后写了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为之事、所触之景、 所生之情。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而这一望断天涯、神 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②词的下片直抒胸臆。从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 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 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 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了。 二、课外探究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10~11 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①虞渊:即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馀迹:此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夸 父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17 -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能力。A 项,“欲扬先抑”说法错误,“夸父诞宏志, 乃与日竞走”此句是对夸父志向的赞美,没有贬低的意思。故选 A 项。 答案:A 11.《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 度?请结合全诗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由“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可知夸父 有敢于与太阳赛跑的宏大志向。“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赞扬夸父的力量大,一起跑到 了虞渊下,都没分出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讲夸父的神力大,能把黄河水饮尽 仍未解渴,表达对夸父的赞美。“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讲了夸父给后人留下的精神财 富。 答案: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竞身后的人的赞美: 第一、二句赞其志向,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三至六句赞其力,夸父具有和 太阳赛跑、饮尽河水的能力;最后两句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四)[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13 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鉴赏的能力。B 项,“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 - 18 - 蜒起伏,时隐时现”说法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田中 一片白水闪烁,波光参差。田埂看上去像一条线,而不是蜿蜒起伏,时隐时现。故选 B 项。 答案:B 13.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 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联,借用西晋向秀的《思旧赋》的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 叔文、柳宗元等人。借晋人王质的典故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对仗工稳,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 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前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 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 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多用口语,语言通俗,生 动有趣,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 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具有强烈的“时差性”,有些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 而广泛的传播,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如宋代苏轼、黄庭筠等 人的诗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常常是生前藏之名山, 身后才得以传之后世。宋人的文集,有一些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子孙 亲友刊印流传的。文学传播的“时差性”必然会造成作家影响的延后性,即作品传播滞后的 作家,不可能对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产生影响,而只有当他的作品传播之后才会产生影响。一 般说来,作家知名度的高低与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成正比。 作品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除与作家的知名度有关之外,又与作品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 如北宋柳永的词作,符合当时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传播及时而广泛,以至于“凡有井水 饮处,皆可歌柳词”。而北宋中后期的黄裳,是神宗朝的状元,在社会上的名气不算小,因 为他写词,不注重娱乐性,不考虑听众的审美趣味,只是按自己的志趣写风雅之词,“以清 - 19 - 淡为正,悦人之听者鲜”,所以无人传唱,也无人欣赏,只好孤芳自赏。 作品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有沉寂期也有盛行期,有低谷也有 高峰。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具有连续性。在当时及后世都盛传不衰,如宋代欧阳修、苏轼 和辛弃疾的作品,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基本不断。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则呈现出间歇 性的特点。盛行一时后,就湮没无闻,沉寂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 在南宋盛极一时,当时刊行的李清照作品集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本,《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本》 等多种版本。到了明代,李清照的作品集又全部失传,以至于像杨慎那样博学的学者,也未 见过李清照的词集,而近代以来,随着李清照在文学史上地位的不断攀升,她的作品又得到 了重新整理,并广泛传播。 作品的传播,又有突起的现象。当时流传不广,在后代某个时期,因为某种特别的机缘 而大受关注,广为流传,之后又复式微。如宋末周密、张炎、王沂孙等人的唱和词集《乐府 补题》,在当时传本极少,元明两代一度失传,清代康熙年间朱彝尊偶然发现,让人在北京镂 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广为传播,词坛上一时形成学习模仿《乐府补题》的热潮,京城的 词风为之一变。此后,《乐府补题》虽然并未绝版,但传播有限。 一个时期,不仅是传播当代的作品,还要传播前代的作品,一种作品,不仅是在当代传 播,还要在后代传播,所以考察一个时期文学的传播,不仅要考察其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 还要考察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如研究宋代文学传播,就不仅要关注宋一代先后传 播了多少宋人的作品和文集,还要注意当时传播了多少唐人及唐以前的文学作品集,前代哪 些人的作品在宋代最具影响力。 ——(摘编自王兆朋《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凡是知名度高的作家的作品,一写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 B.古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及时传播,宋代一些作家去世后作品才流传于世。 C.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因为作品通俗,所以基本上能及时传播。 D.欧阳修、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传播历程是直线的,问世后历来都为人传诵。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项,“凡是知名度高的作家的作品,一写 出来就立即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说法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说“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 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B 项,“古代很多作家的作品很难及时传播,宋代一些作家 去世后作品才流传于世”说法错误,混淆范围,据原文“而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 常常是生前藏之名山,身后才得以传之后世。宋人的文集,有一些是在作者本人去世几十年 甚至上百年后由其子孙亲友刊印流传的”可知,应为“有些作家的作品就很难及时传播”。C 项,“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因为作品通俗,所以基本上能及时传播”说法错误, 据原文“特别是知名度高的作家,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如宋代苏轼、黄庭筠等人的诗 文一落笔,即为人传诵”可知,“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人的诗文,其作品基本上能及时传播” - 20 - 的原因是知名度高,而不是作品通俗,文中也没有关于作品通俗的说法,“因为作品通俗” 在文中无依据。故选 D 项。 答案:D 1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举北宋中后期的黄裳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论证作品传播的速度、广度与作品本身 的审美趣味有关。 B.文章阐述李清照的作品在南宋流行,在明代失传,而又在近代广泛传播,论证了作品 传播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歇性。 C.文章列举《乐府补题》在清代被偶然发现,在北京镂板刊行后即大受追捧的例子,论 述了作品传播有突起的现象。 D.文章从几个层面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传播特点,即传播的时差性、速度、广度、历 程,等等,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B 项,“文章阐述李清照的作品在 南宋流行,在明代失传,而又在近代广泛传播,论证了作品传播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间歇 性”说法错误,根据原文“有些作家作品的传播,则呈现出间歇性的特点。盛行一时后,就 湮没无闻,沉寂一段时间后,又重新崛起。比如李清照的作品”可知,文中李清照的例子只 论证了作品传播的间歇性,没有论证作品传播的连续性。故选 B 项。 答案:B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较为复杂,具有强烈的“时差性”,而且传播的历程常常不是直 线型的而是曲线型的。 B.唐代作家的作品,可能在唐代没有什么影响,到了后代,比如在宋代产生了影响,这 些作家的影响力具有延后性。 C.从“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这句话可以看出,北宋柳永的词作传播之广泛,这 是因为其作品审美情趣高雅。 D.研究一个时期作品的传播,把同时代作家作品的传播和前代作家作品在该时代的传播 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才算是完整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从‘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 柳词’这句话可以看出,北宋柳永的词作传播之广泛,这是因为其作品审美情趣高雅”说法 错误,曲解文意,据原文“作品传播的速度与广度,除与作家的知名度有关之外,又与作品 本身的审美趣味有关,如北宋柳永的词作,符合当时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故传播及时而广 泛,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可歌柳词’”可知,柳永的词的审美情趣是大众化的,而非 高雅的。故选 C 项。 答案:C - 21 -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 “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 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 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 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 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 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 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 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 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 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 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 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邀而言质, 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 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 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B.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C.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D.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以直道奋”意思是“竭力直言”,“道”和“奋” 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项;“居易始以直道奋”整句话做动词“观”的宾语;“安危”做动 词“争”的宾语,排除 A 项;语段翻译:“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 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贬斥,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故选 D 项。 答案:D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22 -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后人认为佛陀二字 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本 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 项,“未冠又称弱冠”说法错误,“未冠” 与“弱冠”不同,“未冠”指未成年,未满二十岁,“弱冠”,指成年,男子满二十岁。故 选 A 项。 答案:A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他最擅 长作诗,其他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 接受了他的意见。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 杂律诗。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 项,“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 但言辞是质朴的”说法错误,选项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 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含意激切但言辞质 朴是他讽谕诗的特点,并非他所有的诗都是如此。故选 D 项。 答案:D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译文: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得分点:(1)“假”,授予;“假以名器”是状语后置 - 23 - 句,应为“以名器假(之)”;“谓”,说;“与”,给、授予。(2)“首”,首先,第一个; “亟”,赶快、立即、马上;“以……为”,把……作为;“期”,要求,期望。 答案:(1)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 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 (2)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请求马上抓住凶犯洗刷朝廷的耻辱,把务必抓住凶犯 作为要求(或期望)。 【参考译文】 居易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 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 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 细节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 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 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 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己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 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 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 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谁 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就 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 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 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就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 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 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 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 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 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 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无所顾忌。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 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谕诗; 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他的为杂律诗。”又自讽 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谕诗,含意激切但 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 - 24 - 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但是杜牧说:“纤艳不检点的诗文,不是庄重高雅的人 所做的。这种诗流传人间,父子母女口口相教授,淫词亵语入人肌骨而不能消除。”审视白 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 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写作训练 21.阅读下面的图片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图一:陆军第 71 集团军某旅“王杰班”的战士正在进行极限体能训练。 图二: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特战队员进入天山腹地,在零下 26 摄氏度的低温环境 下,开展战术动作训练。 读了以上两张图片,你读到了怎样的青春?怎样的人生?怎样的信仰?……令你产生怎 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本题是一则图片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的两张图片都是军人在严酷的环境中进行严 格军事训练的情景,个个都有着为保卫祖国贡献青春的坚定信仰,一张张青春的脸上都写着 坚毅和顽强,他们的人生价值在保卫祖国事业中得到升华。从这些军人可联想到各行各业为 建设祖国苦练本领的青年人,可联想到为祖国的崛起而努力学习的高三学生。写作要求中的 “青春”“人生”“信仰”给学生暗示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可围绕这些内容,单独立意或综 合立意或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都可以。 参考立意:①让青春在为献身祖国的事业中闪光;②努力学习,苦练本领,献身于保卫 祖国、建设祖国的事业;③青年人的理想要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④只有 有着坚定的信仰,才能有着火热的青春,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升华等等。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