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69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 登高》
一、作家、作品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
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
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
能力。存诗 1400 多首,有《杜工部集》。《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
首七律。
二、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 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
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
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
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
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
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
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重点字词
1.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2.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
泪沾裳。”
3.渚(zhǔ): 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4.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5.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6.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7.万里:指远离故乡。
8.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9.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11.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12.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13.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14.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四、整体感知
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色感叹漂泊在外,暮年多病我独自登高台。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五、诗句赏析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赏析: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
佳句。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
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
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
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赏析: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
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
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
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赏析:颈联,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
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
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
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
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
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
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
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
易理解的。
六、问题探究
1.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回答: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如何理解这种既凄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如何理解这种既凄
清、冷寂、悲凉却又高远、雄浑壮阔的意境,两者是否矛盾?
回答:运用到反衬的手法,天地越宽阔,就显得诗人越渺小,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悲凉。两者非但不矛
盾,而这正是由景入情的体现,越是广阔之景,越是让人觉得渺小,借助宏大的空间凸显渺小的个体,从
而引发悲伤的情绪,以阔景衬哀情。
3.“艰难”“潦倒”是不是仅仅指诗人自己生活的艰难与潦倒?
回答:不仅指自己,还指国家命运的艰难、百姓生活的潦倒。
4.杜甫具体在悲叹什么?
回答: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社会之秋。由悲自然——悲自身——悲天下苍生。
七、写作特色
1.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即胡应麟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
一气呵成”(《诗薮·内编》卷五),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自相
对偶的当句对法,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2.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所谓“诗之
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
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
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
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