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69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2017年新课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
文本的阅读要求为: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
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
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
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
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
• 2.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是配合普通高中语
文新课程开设的选修课,它在2007年第一
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它强调培养和
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体现实用性和应用
性的特点,使试题进一步贴近生活,引领
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生活,是新课标实验区
试卷的显著特色。
• 3.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探究三项能力。具体包括: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色,
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
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④评
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⑤评价文
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⑥对文本的某
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⑦从不同的
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⑧探讨
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⑨探究
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 4.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是课改地区新设
的考试内容。试题的编制,特别是探究题
的命题,会成为近几年高考研究的热点。
我们从实用类文本的特点、《考试大纲》
的说明和近几年的试题,可以预测2011年
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趋势。
• ①基础性试题:筛选整合信息,概括中心
意思。
• ②考查的重点:结合文体特征,分析文本
的表现手法,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 ③难点和热点:探究试题。探究的重点有
两个方面: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
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
自己的见解。
• ④取材:首选人物传记,其次科普文章、
人物访谈、消息通讯。
• 第一节 传记的阅读
• (20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题。
• 寻找教育的曙光
• 在陶行知的身体内,似乎涌动着一种永不
满足、永远求索、永远前进的生命力。当
陶行知全力推行的城市平民教育在全国二
十多个省市形成轰轰烈烈的热潮的时候,
他却突然冷静下来,陷入深沉的思索。农
民张大哥一家的景象,倏然映现在他记忆
的荧光屏上……
• 那是前年秋天游览栖霞山时的事。在曲折
的山径上,陶行知遇到了一位三十多岁的
农民。陶行知一向注重社会调查,这时他
像遇到一位老朋友,主动上前打招呼。原
来这位农民姓张,家里有六个孩子。陶行
知三句话不离本行,就问他家里有几个识
字的,张大哥皱着眉连连摇头说:“唉,
饭都吃不上,哪有钱来读书识字啊!”陶
行知告诉他,可以免费送他《平民千字课
本》,只要学几个月就能写信、记账、读
报。张大哥便请他到家里去坐。陶行知怎
肯放过这个接触穷苦群众的大好机会呢?
便欣然去了。
• 经过陶行知呕心沥血的浇灌,这颗种子终
于破土萌芽了。1926年12月,陶行知连续
发表几篇文章。他主张:“乡村学校做改
进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
生活的灵魂。”“乡村师范之主旨在于造
就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
的精神的教师。”他希望每一个从事乡村
教育的人都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
“把我们的心献给三千万四千万农民”,
“叫一个个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
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这是他设
计的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一
幅理想蓝图。
• 那六个高高低低、衣不蔽体的孩子加深了
他的认识:占总人口85%的农民如此贫困、
如此没有文化,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
质,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
化水平入手。于是,一个改造乡村教育的
设想,开始在他的心田里播下壮实的种子。
•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像的浪漫主义的
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
脚印的实干家。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草
拟了详细具体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
院简章草案》。在他的建议下,成立了乡
村教育研究部,聘请了东南大学教授赵叔
愚、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为研究员,共同
为筹备创办试验乡村师范学校而努力。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不久,许多报刊上
出现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招生广告。
清华大学教育系二年级学生操震球,看到
广告后写信给陶行知说:“自信以我目前
的状况,欲效劳于社会,事之最急最要者,
一为提高农民知识,二为增进农民生产。
两者须同时并进。此种责任,舍乡村师范
学校莫能当。此晚生所以决意从事乡村教
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陶行知
接信后,立即回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 接读您的来信,得知您愿意离开清华大学
投考试验乡村师范,简直让我们五体投地
地钦佩。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倘使全
国青年都能转到各人应当走的路上去,地
狱都可化成天堂,还怕中国不能兴盛!
• 您既有这种宏愿,我就应当把个中甘苦明
明白白地告诉您。田家生活是要蛮干的,
您愿意吗?您能打赤脚在烂污泥里奔走吗?
您不怕雪白的脸晒黑、手上起硬茧吗?您
不怕在风霜雨雪中挑粪吗?您愿意和马牛
羊鸡狗猪做朋友吗?在城里人看来,这都
是苦处;其实乡下人并不以此为苦。纵然
这是苦处,乡下人也有城里人想不到的乐
趣。乡
• 间山清水秀,尽您游览。早上可以看旭
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山,助
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
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您还能亲眼看见您所栽培的儿童个个桃李似
的长大成人,看见全村人人读书明理,安居
乐业。也许要到令郎令孙的时代才能看见,
您能忍耐吗?倘使经过这番考虑之后,您决
意要来投考,我们万分欢迎。
• 就这样,在陶行知的多方奔走和不懈努
力下,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和怀抱
教育救国理想的知识分子,汇集到燕子矾旁
的晓庄师范学校,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乡
村教育试验热潮,并且很快波及其他许多地
方,演绎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 (摘编自周毅、向明《爱满天下》)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陶行知全力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运动,
当这一运动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形成热潮
的时候,他开始转向思考改造乡村教育的
问题了。
• B.陶行知游栖霞山时遇到张大哥,发现
他对学习《平民千字课本》,几个月就能
写信、记账、读报感兴趣,这更坚定了陶
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 C.陶行知希望从事乡村教育的人都要有
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把心献给农民,
把城里人本来认为是苦的地方变为意想不
到的乐趣。
• D.操震球写信给陶行知,认为最急迫最
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农业
生产,二者须同时并进,而不是急于创建
乡村师范学校。
•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
的生动叙述,讲述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
感人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平民教育家
的光辉形象。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
能力。B.坚定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决心
是农民的贫穷和没有文化。C.“把城里
人……乐趣”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陶行
知的意思是乡下纵然有苦处,但也有想不
到的乐趣。D.操震球认为“此种责任,舍
乡村师范学校莫能当”,表明他认为创办
乡村师范学校非常重要。
• 【答案】 AE
• 2.陶行知由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
乡村教育,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
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找到叙述陶行知由
推行城市平民教育转向改造乡村教育的事
件的语段,二要给找出的语段划分层次,
并对各层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三要用概括
性的语言阐明陶行知“转向”的原因。
• 【答案】 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
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
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困状
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
• 3.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
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
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
息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找出文中描述
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信息区域;二要
对找出的信息按照“甘”和“苦”的标准
归类,三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归类的信
息加以概括。
• 【答案】 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
山秀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
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
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
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
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
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
够看到结果。
• 4.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
像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
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
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
感受最深的一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
能力。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的提示,从
“富于想像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和“脚
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两个方
面分别作答,作答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
看法,明确回答获得的启示是什么,其次
要结合文章内容、时代特点、人物特点,
具体阐明理由。
• 【答案】 示例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
的实干精神值得学习。①激情满怀,永不
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
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
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 示例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
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①人民群
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
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
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构想
过于理想化,脱离社会实际。
• 示例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
值得学习。①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要注重
调查研究,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
实现人生价值。
• 传记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
迹的一种文章体裁。传记单称“传”,属
广义散文里的一种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
的文章,称为人物传记。
• 一、传记的种类
• 目前常用的有自传、传(包括小传)、评传、
别传、外传等。一部分以追述人物生平事
迹为主的回忆录,也是传记的一种形式。
•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别人
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自己一生
中经过的历史,系统而又有重点地介绍出
来,这就是自传。自传有繁有简,繁的可
达数十万言,简的可少至数百或数十言。
长篇自传可以包容当时当地大的时代背景、
周围环境、人物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
所作所为等,如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
半生》即是。短的自传则可将重点放在自
己的思想与行动上,甚至可以选自己生平
的几件典型事情来写。自传的内容大多根
据自己工作的性质来确定。如革命家的自
传,主要记述自己的革命经历;作家的自
传,主要记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经验。自
传可以是生平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
定的文学性而又不同于自传小说。
• 自传体小说,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
间》《我的大学》,已是文学作品,因为
它们已经过艺术加工,有了一定程度的夸
张和虚构。自传若写成了自传体小说,那
就会减弱它的历史价值和真实性、准确性。
传与小传是记述他人生平的文章。记述较
全面、篇幅较长的,可叫做传或传略;记
述较简或只是有选择地写出几件有代表性
的事情,篇幅较小的,叫做小传或事略。
小传也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只是笔墨
着重放在几件典型事情上,但它绝不是人
物小故事。无论是传还是小传,都不应写
成传记体小说或故事,而应写出人物的诞
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的概貌等。现
在这类作品很多,如《马克思传》《恩格
斯传》《列宁传》,以及一些科学家小传、
作家小传等。
• 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思想、生活和
贡献的文章,所写的对象大多是在历史上
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哲学家、政治家、
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
著名人物。评传一般写得比较详细,既记
述人物的事迹,又评价与探讨人物的思想
状况、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发展过
程和他对人类所作的贡献。作者对自己笔
下人物的功过得失,往往都要进行比较全
面的分析。只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不能算
“评传”,只评价、分析人物思想脉络与
贡献却不介绍人物生平的,也不能算“评
传”。
• 回忆录可算作传记的一种形式,但它又不
全是传记。它有的记述某一事件的发生、
发展过程,有的回忆一个家庭的兴衰,有
的叙说某人的片段故事,这些都不能说是
传记。唯有较为全面系统地叙述本人或他
人生平事迹的,才能算作传记。
•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文学性的。一般说
来,前者强调事事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
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
有一些想像和细节虚构。二者虽然略有区
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
循的原则。
• 二、传记的特点
• 1.真实性。写传记首先要实事求是,
内容真实准确,不夸大或缩小及生搬硬套,
其次感情要真,要求作者真诚、坦率,不受
拘束。当然文学性传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也允许其中有虚构的成分,不过这种再创造
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
实——艺术真实。
• 2.概括性。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要
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
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
也就是要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的事迹,而
不是面面俱到。
• 3.通俗性。就是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
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
可以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于
文学色彩。
• 4.时代性。优秀的传记作者由于做到
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所以留在传记中的人物都具有时代的特色。
例如同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由于
时代不同,传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不相一致
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即陶渊
明),他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
贵”的精神,与他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点—
—尚清谈和以清高自愉相一致的;而袁宏道
的《徐文长传》则是一篇奇人的传略。尽人
皆知,明代社会黑暗,特务横行,文字狱大
兴,知识分子“动辄得疯”,所以徐文长的
一生只能是从不得志到疯,从疯到坐牢至死,
他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是时代的悲剧。以
上二例,传主同是文人,由于他们的时代不
同、他们的性格不同,遭遇也就不一样。
• 5.人物的个性。读优秀的人物传记,犹
如参观罗汉堂。众多泥塑,面目不一,神
态各异。一些传记所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是由于传记家们懂得和善于处理人物的共
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结果。
• 传记在内容表述上忠于史实和抑恶扬善,
是我国人物传记写作的优良传统,一直持
续到今天,这是各种形式的人物传记的共
同特点。但是,各种传记在表述方法上又
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 首先,志传和纪传不同。一是“纪传”注
重在文采方面,特别是在“词藻”上下工
夫。有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增强传
记的文学性;二是“纪传”在撰写人物时
虽然也以事实为根据,同时它又偏重于文
学形象的刻画。使历史传记同文学传记合
为一体,这就不能不使人物历史的真实性
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三是在“纪传”文
章的最后都要加上一段评语,如“太史公
曰”“赞曰”等等。作者公开站出来对人
物进行评价。以上三点在“志传”中是绝
对不允许的。
• 其次,志传与史传不同。有一些权威专家
从“志属史体”出发,进一步指出方志传
记与历史传记是一样的,属于同一种体
裁——史体。此说,笔者曾想之再三仍不
敢苟同。史传可以史论结合,有史有论,
志传不能议论,是“寓褒贬于记述之中”。
史传手法多样,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
议论、后记事,或者先叙述后议论。而志
传只能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功过。人
物的善、恶、美、丑则需要通过叙述反映
出来。应该说志传别于史传,因此在志传
的写作中,文字运用就要仔细地斟酌,对
传主的是非不能明断,但又要让读者从字
里行间看得出来。
• 一、(2010年天涯南开区一模)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1~3题。
• 外交强人沙祖康
• □ 刘 巍
• “秘书长先生,我这个人比较直,讲话比
较冲,很多朋友说我这个风格要改改,您
的意见如何?”沙祖康对现任联合国秘书
长潘基文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性格坦率,
不喜欢绕弯子。潘基文则回答说:“千万
别改,联合国需要这样的风格。”
• 2007年7月1日,曾服务于中国外交37年的
沙祖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就任联合
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
• 以往,在国际外交界,中国外交官面带笑
容、温文尔雅的仪态,常给人以东方人特
有的神秘感。而“不太相信外交辞令”的
沙祖康,却被美国报纸称为“令人震惊的
坦白”。
• 沙祖康从小就喜欢读武侠小说,在中学因
为在课堂看小说,曾被老师多次抓到,这
一行为甚至还被写进了操行评语。
• 沙祖康当时读的是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
而最常被提及的一本书是《三侠五义》。
这本沙祖康最喜欢的武侠小说叙写了宋朝
清官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
平冤狱、除暴安良的故事。大学老师蒋克
记得沙祖康有一次对她讲,他“当干部一
定要当包公”。
• 多年以后,沙祖康并没有实现他最初的愿
望,成为审官判案的铁面“包公”,而是
进入了外交部,成为一名致力于建立国与
国之间友好关系的职业外交官,但这并没
有影响沙祖康侠义精神的显现。在充满矛
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捍卫国家利益,
沙祖康常给人言辞强硬的印象。2006年,
他接受BBC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
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人最好在这
个问题上闭嘴!”此话在美国传媒界引起
震动。很多人认为这会成为中美外交的一
个“事件”,但美国外交官们却不以为然,
因为他们太熟悉沙祖康的言辞方式了,也
就是在国际外交界所谓的“沙氏风格”。
• 沙祖康在一次讲演中说,外交工作和个人
的行侠仗义是可以挂起钩来的。现在国际
秩序并不公正,很多事情不公道。作为中
国的外交官,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至少应
该主持正义。他说,大家都不主持正义的
话,恐怕有的歪风邪气就要横行霸道了,
那是不能允许的。
• 沙祖康的正直不仅表现在大事上和外交上,
就是对亲人也是如此。
• 沙祖康的小妹沙益芬,身体不好,在老家
生活也比较困难。在大哥沙祖康赴纽约就
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这一个夏天,小妹沙
益芬仍然在宜兴市里卖西瓜。
• 一次,二妹沙益英给哥哥的办公室打电话,
由于是长途,要求哥哥拨回来,沙祖康执
意这样通话——因为办公室的电话是公费,
说她花的钱,沙祖康个人给她报销。沙益
英说,大家能体谅大哥,也对大哥的正直
表示钦佩。
• 沙祖康经常称自己是“农民外交家”,在
强调自己言行具有农民风格的同时,他也
经常说,自己要回到家乡当农民——他的
家乡古城宜兴正是当年苏东坡晚年居住的
地方,苏东坡曾在这里读书讲学、买田卜
居——渴望在此终老。
• (选自刘巍的《外交强人沙祖康》,全文
有删节)
• 1.文章以沙祖康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征求要不要改变自己的风格开头,有何好
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从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行文的特
色等角度去分析,首段在结构上一般起引
起下文或统领全文的作用。
• 【答案】 ①由征求是否改改“风格”,
自然地引出沙祖康率直坦白的性格,使文
章独具一格,运用对话引出下文,容易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侧面表现出沙祖
康言辞坦率、不绕弯子的性格特点。
• 2.作为外交官,沙祖康具有侠义心肠,
依据原文,其侠义心肠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其侠义心肠体现在哪些方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对文中传达的相关信息进行概
括。
• 【答案】 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影
响,农民出身。
• 体现:在充满矛盾与冲突的外交场合,为
了捍卫国家的利益,沙祖康言辞强硬。面
对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和很多不公道的事情,
沙祖康作为大国的外交官,能够主持正义。
•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
是 ( )
• A.沙祖康虽然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官,但
在他的身上具有农民的许多特征。
• B.沙祖康在外交事务上有时给人以神秘
感。表现出严肃的态度和强硬的言辞。
• C.沙祖康为人正直,对自己的亲人严格
要求,不因自己的工作而谋私利。
• D.沙祖康不忘自己是农民出身,始终保
持农民的淳朴特征,一直向往农村生活。
• 【解析】 B.“神秘感”的表现是“面
带笑容,温文尔雅”,与“严肃的态度和
强硬的言辞”矛盾。
• 【答案】 B
• 二、(2010年山东日照3月模拟)阅读下面的
文字,完成4~7题。
• 作为思想者的巴金
• □ 祝 勇
• 公元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完了他101
年的人生之路,不仅他的生命长度在中国
作家中颇为罕见,他的精神阅历也绝无仅
有。对巴金的评价常常存在着某种深刻的
矛盾,一方面他被推崇为二十世纪中国文
学大师,另一方面,他的文学地位不断受
到质疑,一些人认为,无论《家》《春》
《秋》《寒夜》《第四病室》,还是他晚
年引起关注的《随想录》,都无法代表中
国文学的最高水准。
•显然,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巴金之间,
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这个距离,首先来
自对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
以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
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自从十
五岁读过克鲁泡特金的《告少年》之后,巴
金就开始了对人类幸福世界的幻想。安那其
主义(又称“无政府主义”)也因此成为他一
生坚持的基本主张。在从事小说创作之前,
巴金就已经写下了大量文章,如《怎样建设
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爱国主义与中国人
到幸福的路》等,对政府、私有制进行批判,
而这,正是安那其主义的出发点。巴金认
•为:“无政府主义使我满意的地方是他重
视个人自由,而又没有一个正式的、严密的
组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的安
那其主义者大多主张通过创造真正社会化的
个人而达到人性真正的社会化。安那其主义
在五四新文化版块占有重要一席,并且显然
应被视为二十世纪中国革命话语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当我们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巴金,巴金的
文本便会发生奇特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像
某些人指责的那样纯属党派政治宣传品,
是对阶级斗争的简单图解,而是始终包含
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而这种
探寻,自始至终都是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
子的立场出发,而不是服从他人的意志。
从这里出发,巴金的文学道路才变得易于
理解。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主讲《中国新文
学研究纲要》,讲到巴金作品《灭亡》时,
提出五个要素:一、无政府主义的信仰;
二、爱与憎的矛盾,爱与宽恕,憎与复仇;
三、横贯全书的悲哀与诅咒——个人的,
感伤的;四、同情与爱情;五、无关紧要
的叙述与议论。
•而他笔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巴金思想
体系的一个局部,单从文本意义上考察,把
他们从巴金的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它们的
价值当然会大打折扣。
• 巴金的文学活动,一以贯之地坚持着安那
其主义立场,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
轴心,来关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
想中的社会图景。如果说有所中断,便是
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这段时期,这成
为晚年巴金痛悔不已的不洁史,和他撰写
《随想录》的主要动机。他在渡尽劫波之
后自责道:“我太小心谨慎了。为什么不
能反驳?”并在《随想录》第一百四十七
则《怀念英凡兄》中,自我描绘道:“我
记得在每次运动中或上台发言,或连夜执
笔,事后总是庆幸自己又过了一关,颇为
得意。”《随想录》与其说是一次道德忏
悔,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在历经改造之后重
新进行的自我发现,是与五四相衔接的一
次解放过程。
• 被传播的巴金,对于巴金而言,只是冰山
一角。即使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二十六卷本
的《巴金全集》,也是遗漏颇多。这些
“遗漏”,除了史科搜集的难度外,自然
也有人为的成分。比如他写于1930年的理
论专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就
未能收入全集。对巴金的思想背景讳莫如
深,为解读其文本制造了困难,对于一个
开放的社会而言,也毫无必要。
• 但巴金毕竟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他的
信仰在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风云中经历了剧
烈的颠簸,这使他的思想和他的文本都呈现
出极强的特异性。他的经验是不可重复的,
与“文革”中的逼供信相对照,他的晚年巨
著《随想录》,是他对自己的一生主动进行
的思想总结,也是他的思想遗嘱。在这份总
结中,文辞是否考究显然并不重要,陈思和
评价它“不再具有卢梭时代以及中国‘五四’
时代自传作家所犯的浪漫主义的通病”。以
“顶峰”一类的大词为其命名,显然言过其
实,但指责它“始终无变化的结构,语言一
味平直,无论怎么讲,其文学魅力都难以尽
如人意”,“教堂中牧师前的忏悔最彻底,
也不是文学”,却也大无必要。只要把它视
为一个思想者精神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一
切也就释然了。
• 4.画线句子“在被修饰的巴金和真实的
巴金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小的距离”的含
义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文中“这个距离,首先来自对
他思想者身份的忽略。正如我们不能单以
小说的成就来衡量鲁迅的文化价值一样,
巴金首先是作为一个思想者存在的”这句
话对解答此题很关键。
• 【答案】 人们对巴金的评价常常是从文
学的角度,或推崇他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大师,或质疑他的文学地位,却忽略了他
作为思想者的身份。
• 5.文中引用朱自清讲到巴金的作品《灭
亡》时提出的五个要素,其作用是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无政府主义的信仰”正是巴
金作为思想者特征,是本文的论据。
• 【答案】 ①内容上,说明要正确理解巴
金及文学作品必顺从思想史的视角观察;
②形式上,有力地佐证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 6.作为思想者的巴金,其主要思想内涵
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认真阅读第2~4段,对这三段
文字传达的信息进行概括,能较容易地回
答此题。
• 【答案】 ①一生坚持安那其主义立场。
②从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的立场出发,始
终包含着对人类合理的社会秩序的探寻。
③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作为轴心,来关
注被压抑的人们,并构建他理想中的社会
图景。(意思对即可)
• 7.从作者解读巴金作品的方法中你得到
怎样的启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学生可以
有自己的看法,只要结合文本,言之成理,
自圆其说即可。
• 【答案】 ①要全面正确地解读作家作品,
首先要着眼于作家的思想,着眼于他的政
治主张。②要历史客观地解读作家作品,
不应人为地修饰,也不应该过分苛求。
(意思对即可)
•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
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
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
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
特别要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
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
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世界,追寻传
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
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要做到这些就要
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传记阅读方法。
•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
神品质
• 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从人物在事件
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
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
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
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
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
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
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
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
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 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
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
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
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
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诸多因素。其
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
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
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
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
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
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 2.如何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
特征和表现手法
• 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
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
加以辨别分析。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
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
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
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 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
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
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
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
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
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
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
力量。
• 3.如何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和探究
• 学会鉴别传记材料。传记是在搜集资料的
基础上写成的。传记作者要通过对材料的
深加工来透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并有力
地表现出来。在阅读时,要注意鉴别材料
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
表现传主的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
得出令人认同的推理、判断或结论。
• 对传记传主作出评判。一部传记里面既包
含传主的立场,包含传记作者的立场,读
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读
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传主立场、
传记作者立场做出适当评判。在阅读中,
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说的方式上
来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
感受作出评论,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要认识
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
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评价其功过得
失。
• 这类题目通常是论述题。答题应像写作一
篇小的议论文,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
上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要
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
后再次表明观点。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9届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2021-06-0315页
- 江西省新干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2021-06-0313页
-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高级中学2019-22021-06-0324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二十六中2019年高三2021-06-0315页
- 重庆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2021-06-0316页
- 云南省大理云龙一中11-12学高二语2021-06-0315页
- 语文卷·2019届吉林省榆树一中高二2021-06-0314页
- 2019年高考语文成语运用辨析精讲精2021-06-038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林黛2021-06-0335页
- 2018年湖北省襄阳市中考真题语文2021-06-0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