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 MB
  • 2021-06-03 发布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件粤教版必修3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何谓潇洒?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高人雅士的言行分明闪烁着潇洒的光辉:庄子有 “ 鲲鹏展翅九万里 ” 的潇洒;屈原将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视为潇洒;诸葛亮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 谓之潇洒;苏东坡唱出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的潇洒曲调;谭嗣同喊出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的潇洒强音。 何谓潇洒?潇洒是对苦难的抗争,对弱者的同情,对邪恶的惩治;潇洒是逆境中的大笑,是痛苦后的表现;潇洒是一种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从容,是一种不动声色大智若愚的大气,一种无须声张不理哄闹的微笑;潇洒是 “ 如烟往事俱忘却,相逢一笑泯恩仇 ” 的宽容,潇洒是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执着于自己的追求而具有的一种精神优势;潇洒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的豁达胸怀。潇洒是为自由献身的斯巴达克斯,是终日捣着炼锅的居里夫人,是泰坦尼克号上把生的希望慷慨地留给妇女儿童,安然唱着赞美诗,微笑着迎接死亡的那些绅士。 叶永烈,生于 1940 年,浙江温州人,当代作家。 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 《 十万个为什么 》 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 《 小灵通漫游未来 》 ,还有 《 穿夹克衫的人 》《 在 “ 机器人城 ” 》 。后转向传记写作,作品有 《 红色的起点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毛泽东与蒋介石 》 等。 作者介绍 1961 年,五本一套的 《 十万个为什么 》 首次出版发行。在以后的 40 年里,一次次修订,一次次增补,成为家喻户晓的科普畅销书。而当年这套书最年轻的作者叶永烈,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畅销书作家。 本课是一篇非常优秀的科普说明文,题目明确点出了课文的说明对象 —— 超低温现象,前面冠以 “ 奇妙 ” 二字,点明了说明对象的一个突出特点,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课文正是围绕 “ 奇妙 ” 二字来介绍超低温科学的知识的。 背景解读 3 .近义词辨析 (1) 奇特 · 奇异 “ 奇特 ” 是指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 奇异 ” 是指奇怪,惊异。 例句: ① 素有 “ 东方绿松宝石之乡 ” 称誉的湖北省十堰市所辖竹山县秦古镇盛产的天蓝、湖蓝、碧绿等多色绿松宝石,天然 ________ ,十分罕见,被称为 “ 东方圣玉 ” 。 ② 朱顶红又名百枝莲、对对红,是常见的一种盆栽花卉,花色是以艳丽的红色为主,但张先生家的一盆朱顶红,却开出了淡雅的红白相间的 ________ 花朵。 奇特 奇异 (2) 减弱 · 减轻 “ 减弱 ” 是指气势、力量等变弱,使变弱。 “ 减轻 ” 指减少重量、数量或程度。 例句: ①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监测,未来一周我国南方地区的雨势将逐渐 ________ ,并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而北方地区将持续 35 ℃ 以上的高温。 ②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文件,要求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力度,进一步做好 ________ 农民负担工作。 减弱 减轻 4 .词语释义 ① 倔强: ( 性格 ) 刚强不屈。 ② 超低温:比低温更低的温度,物理学上通常指低于- 272.15 ℃ 的温度。 ③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 ( 多含贬义 ) 。 ④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⑤ 小巧玲珑:形容小而灵巧、精致。 ⑥ 闷葫芦: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⑦ 悠然自得:形容态度从容,心情舒适。悠然,闲暇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而舒适。 1 .请举 1 ~ 2 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提示: (1) “ 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四分之一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 四分之一 ” 是不确定的数目,用 “ 大约 ” 一词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2) “…… 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 23 种纯金属与 60 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 ”“ 23 种 ” 是确定数目, “ 60 多种 ” 是不确定数目,作者用词十分注意掌握分寸。 2 . 课文的标题是 “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 超低温现象 ” 中的 “ 超 ” 体现在哪里,它有什么奇妙之处。 提示: (1) “ 超 ” 的体现: (2) 奇妙之处:许多物质在- 120 ℃ 的 “ 超低温 ” 状态下出现与它在常温下完全不同的性质。如: 空气 —— 液态,浅蓝色;鲜花 —— 如玻璃脆;鸡蛋、石蜡 —— 射出荧光;金属 —— 面目全非,超导现象;惰性气体 —— 超流现象。 1 .结构图示 2 . 主旨归纳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举例说明的方法,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超低温情况下一些物质所发生的种种奇妙现象,接着解释 “ 超导现象 ” ,说明发现超导现象的意义及其应用的可行性,解释说明超导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具体全面地说明了超低温的广泛用途,并对超低温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1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超低温世界里的奇妙的现象,文章的第三部分 “ 没有电阻的导线 ” 也属于超低温世界里的奇妙的现象,这样安排是否重复? 【 对应考点 】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提示 】 分析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内容,从二者的相关性和不同之处具体分析。 【 答案 】 不重复。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只是对超低温世界里的奇妙现象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而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 “ 超导现象 ” 及具有 “ 超导现象 ” 的多种金属,介绍 “ 超导现象 ” 的发现也许会引起电力工业上的革命,并介绍了 “ 超导现象 ” 在实际中的应用。这样写,点面结合,使读者对超低温世界里的奇妙现象及其具体应用有了更全面、更详细的了解。这样安排,让人们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2 .本文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对应考点 】 把握文章结构。 【 提示 】 本文结构层次很清晰,作者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 答案 】 全文以小标题分节,清晰地标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以 “ 冰雪不足以言冷 ” 引出话题,介绍 “ 绝对零度 ” 的概念; “ 奇妙的现象 ” 介绍超低温世界中有趣的奇特现象; “ 没有电阻的导线 ” 重点介绍超低温中的超导现象; “ 广泛的应用 ” 介绍超低温技术的一些具体应用; “ 诱人的幻想 ” 则提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在星际旅行中延长人的寿命的设想。作者由一个基本概念入手引入 “ 超低温 ” 的话题,然后分别介绍现象及其应用。让读者较全面地认识了超低温研究这一科学研究领域。 3 .要把 “ 超导现象 ” 应用到现实中,根据作者的说明,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 对应考点 】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 提示 】 从文中第三部分入手进行分析。 【 答案 】 “ 超导现象 ” 应用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保证低温的条件现在不成熟,没有优良的隔热材料保持 “ 超导现象 ” ;另一方面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因为保持 “ 超导状态 ” 所需温度条件太高,目前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超导材料。 形象的描述,可以增强感性认识。本文对超低温现象的描述,无论是物理现象,还是实验室的实验,都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 闷葫芦 ”“ 银铃般清脆的响声 ”“ 煤灰似的一团粉末 ”“ 摆动着它那轻纱般的尾巴 ” ,此类描述比比皆是,极富情趣。 技法镜鉴 形象的描述 【 即时小练 】 请形象地描述一幅画面,不少于 100 字。 【 答案 】 示例 一只小蜜蜂就在这朵花蕊中安静地休息,一动也不动。偶尔微风袭来,轻轻拂起它柔软的翅膀,但它却仍在沉沉地酣睡,仿佛在做着一个甜甜的梦。这小蜜蜂竟把小憩的地方安排在花蕊里,难道它也知道应该把灵魂放在美好而洁净的地方吗?小蜜蜂静静地在花蕊里睡着。美和美相互映衬,简直就是一帧绝美的静画。 《 考试说明 》 要求了解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科普文章看似深奥,其实通过作者通俗的解说,我们在理解时并不感到困难。要读懂一篇科普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下面 4 个步骤入手:第一,整体感知。先通读文章,大体了解文中讲了哪些科学现象或科学问题,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对接高考 科普文阅读指导 第二,正确理解科普文中的新概念。理解概念是读懂科普文的关键,也是主要的设题点。第三,精读重点段。一篇文章有若干段落,我们要善于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强化阅读。第四,提炼归纳。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找出关键性语句,或能直接揭示文章主题的语句,并梳理概括主要内容。在阅读的时候给段落标上序号,并给重要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尤其是各段中心句,在读的时候要有 “ 寻找 ” 意识,基本做到心中有数,能够为答题提供更快捷更高效的信息源。 科普文命题一般是围绕文本说明的科学知识的有关内容、文体特征和文章的主题来出题。答题时则可依据文章的主题、结构和上下文语境。另外,很多科普文的写作目的往往不限于生动、通俗地传播普及科学知识,而是在这个基础上,还表现了写作者的某种人文情怀,因此,使文章的主题具有了更加深远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一点在阅读科普类文章时必须注意。 【 典型例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说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着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 《 诗经 》 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诗中 “ 町 畽鹿场 ,熠耀宵行 ” 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枚的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便是千古绝唱。 “ 囊萤夜读 ” 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 “ 囊萤 ” 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是目前已知唯一几乎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 “ 冷光源 ” 。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 (LED) 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然结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 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萤火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最大的 “ 天敌 ” 。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后在公园放飞。 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个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 “ 熠耀宵行 ” 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 “ 引 ” 来它们的回归。 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因而要靠自然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鹤也如是 …… 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 摘编自 《 新华文摘 》2014 年第 13 期 ) 1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率不如萤火虫。 B .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将起到节能的作用。 C .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和水质检测。 D .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其栖息环境。 【 答案 】 C( 由原文中 “ 萤火虫体内的腺甙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度 ” 可以看出 “ 运用于 …… 水质检测 ” 的不是 “ 虫荧光素酶基因 ” 。 ) 2 .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 【 答案 】 ① 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 ② 多不喜迁徙。 ③ 求偶时以闪光信号吸引异性。 ④ 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 意思对即可 ) 3 .请根据文本,分析 “ 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 这句话的含意。 【 答案 】 ① 萤火虫 “ 也是文化的 ” :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 ② “ 归根结底是自然的 ” :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 ( 意思对即可 ) 生物电趣谈 几乎所有的生物身上都有电,但大部分是微乎其微的,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出。少数生物身上的电力较强,还能为人类服务呢!生物电的最早发现者是意大利的伽伐尼。他偶然将青蛙两条腿的肌肉与金属棒接触时,金属棒产生了电流。 在印度南部,有一种奇怪的发电树。倘若人们从它身边经过,不小心碰撞它的枝条,会立即感到有电流通过似的难受。原来这种树有发电蓄电的本领。它的蓄电量随时间而变化:中午最强,半夜电量较弱。在阳光强烈的中午产生的电流,能给半导体收音机供电,被当地居民誉为 “ 绿色阳光电池 ” 。 美文赏读 又如,在西红柿上插入一片铜锌片,就构成一个生物电池;插入较多的铜锌片,就成了多组电池,将它们串联起来就可以向一个小的半导体收音机供电了!研究表明,当菠菜、蓝藻等植物受到光照后,在叶绿体内不断有电流产生。其实,每个生物细胞都是一个小 “ 电池 ” ,细胞膜之间有着几十毫伏的电位差。 动物体带电的就更多了。象鼻鱼有一个奇怪的本领,当渔网离它还很远的时候,它就跑开了。原来它的身上长着一种像雷达一样的感觉器官。在它的尾部有一个发电器官,就像一个小的电池似的,能发出足够它使用的电流。象鼻鱼的背上还有一个电波接收器,从它尾巴上发出的电波,一碰到什么东西,电波马上就反射回来。象鼻鱼就依靠这套器官来了解周围的情况。 电鳐是一种十分有趣的鱼,它的头部两侧和胸鳍之间,各生长着一个圆形的发射器。它一旦游进了海滨游泳池,就会在水里放电!于是在附近游泳的人会感到身体麻木,隐隐不适。因为电鳐会放电,所以古代的医生就利用它来治疗风湿病和癫狂病,而且很有疗效。直到现在,在沿海地区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患风湿病的老人,顺着浅海滩寻找这种 “ 电医生 ” ,利用它们放的电,对自己的病进行电疗。 南美洲还有一种电鳗,身体上有特殊的发电器,它在河流里能发出一股强烈的电流。这股电流能击死青蛙、鱼虾等。有时甚至可以击倒没有经验的捕鱼人。它们的发电器官是由许多能产生电流的称为电极的细胞组成,由神经连接起来,就像电池由导线联系起来一样,成为绝妙的 “ 活电池 ” 。 太平洋中的爪哇岛上有一种电蛇,常常用 “ 蛇电 ” 将青蛙或田鼠击昏,然后一饱口福;就连蛇家族中的庞然大物 —— 蟒,对它也得避而远之。 我们人身上也有电!人体的肌肉也是个 “ 无线电波发射机 ” ,除了头部肌肉外,其他部分的肌肉在工作时也能发射无线电波,并测得其频率为 150 千赫。人的大脑思维,心脏跳动,肌肉收缩,眼睛张闭,一举一动都有电流在产生,只是这种电流极为微弱,无法感知而已。如果用极细的导线接到人眼的神经细胞上,就能测出极微弱的电流;再把这种电流放大到一百万倍,就能从示波器上观察出电流的变动情况。据测,人眼在正常光线下能发出的电压为一亿分之一伏特的电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能在医疗上做出脑电图、心电图的依据了。当人死之后,脑电、心电就消失了。 生物电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建立和研究有很大意义。有的国家已成功地利用蓝藻发电。可以预测,生物电在不久的将来,将进一步为人类服务! 【 课外阅读推荐书 ( 篇 ) 目 】 夏尔帕克: 《 魔法时刻:超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 》 [ 俄 ] 雅科夫 · 伊西达洛维奇 · 别莱利曼: 《 趣味物理学 · 别莱利曼趣味科学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