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秘密★启用前
重庆一中高 2022 级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卷
[考试时间: 2020 年 7 月 12 日 15:00-17:30]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为什么今天仍然要提倡阅读鲁迅著作?根本原因就在于鲁迅作品不但已成为时代文学经
典,而且在同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读物中又占据了一个制高点。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
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义与文体创新
意义。他字斟句酌,炉火纯青,把文字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还是文体创造的先锋:
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
复自己。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史诗性的叙事文学作品,以及作为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
杂文,对于社会历史生活都会有广泛的反映。鲁迅作品向读者展示了一幅 19 世纪末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卷,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革命的合理性、正义性和迫切性,对
于当代读者无疑是--种生动而形象的教科书。
经典作品的审美意义和认识意义是恒定的,而其现实意义却是流动的。重读鲁迅文本,
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使其在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不断彰显
出思想和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鲁迅在广泛剖析中国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最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是
“诚与爱”。这不仅具有普适意义,而且同样切中当今时弊。因为如果缺少了“诚”与“爱”,
市场经济就必须导致信用污染,而这种污染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三点:一、
耐劳作的体力;二、纯洁高尚的道德;三、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其实就指明了
- 2 -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没有健全的体魄就无法承
受工作的重负。这就是所谓“健康第一”。现代社会又是一个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社会。
没有容纳新潮流的精神,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最终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现代社会是“依
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双轨并行的社会。法律是不能触碰的立身行事的底线,道德是一种
没有上限的人格追求。“纯洁高尚”是一种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通达。但每个人都应该对
“纯洁高尚的道德”有一种景仰之情、向往之心,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但必须看到,它不可能回应并解决现实生活中面临的一
切具体问题。如果有人问:阅读鲁迅作品最大的现实功效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三个字:“学
做人”!鲁迅的一生是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温饱和发展而呐喊的一生,他说:“在生活的路
上,将血一滴一滴的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以为快活。”这种无私奉献的精
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无疑是一种稀缺的精神资源。鲁迅又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郁达夫说:
“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经把握了古今与
未来。”所以,读鲁迅的书,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
生活,像他那样做人。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
(摘编 自陈漱渝《我们今天何以要阅读鲁迅?》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在语言上的精湛水准和作品的不朽价值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决定作用。
B. 鲁迅在杂文和小说两种文体.上都表现出文体创新的先锋性,其中前者的表现优于后者。.
C. 鲁迅提倡的“诚与爱”的道德观念,不仅具有普遍意义,而且切中了当今社会的弊病。
D. 对于当今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塑造,鲁迅的作品都提前专门作过回应,充满了前瞻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鲁迅作品的审美、认知和现实三个方面的意义对开篇所提问题进行了分析。
B. 文章用“学做人”作结,对今天仍然提倡读鲁迅的原因,做了全面而简明的概括。
C. 文章在阐释当今阅读鲁迅的现实意义时,从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D. 文章直接引用鲁迅和郁达夫的话来突出鲁迅的无私精神和认知智慧,很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应现实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够使鲁迅的作品在走向大众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B. 鲁迅对塑造新型民族性格的看法,与今天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观念比较吻合。
C. 当今社会选择德治法治并举,这可以在鲁迅对纯洁高尚道德的提倡中得到启发。
D. 当今学者只有从回应现实这个点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鲁迅研究的现实功效。
- 3 -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是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
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
二要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
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A 项,“鲁迅在语言上的精湛水准和作品的不朽价值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决定作
用”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在中国语文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鲁迅的文学
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示范作用”可见,鲁迅的文学语言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桥梁和
示范作用,而非“在语言上的精湛水准和作品的不朽价值使他对传统语文的现代转型起了决
定作用”。选项说法曲解文意。
B 项,“其中前者的表现优于后者”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不仅创造了杂文这种新型的散文体
裁,而且他的小说几乎每篇都有新的形式和格局,从不重复自己。”“不仅……而且”表示
意思更进一层,侧重点在后者。
D 项,“对于当今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塑造,鲁迅的作品都提前专门作过回应,充满了前瞻性”
说法错误。从文中“鲁迅在广泛剖析中国国民性负面因素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这种污染
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对于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这也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崇高目标”
可见,对于需要灌输的道德观念和塑造新型的民族性格,鲁迅的作品都提前专门作过回应,
充满了前瞻性。而非对于“当今的国民性和民族性格塑造”。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
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
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 项,“文章用‘学做人’作结”说法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肯定鲁迅作品的现实意
义……我想这也就是阅读鲁迅经典最大的现实意义”,可见,文章用“读鲁迅的书,最根本
的目的应该是学习鲁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像他那样生活,像他那样做人”作结论,对今
天仍然提倡阅读鲁迅经典的原因,做了简明的概括,而不是用“学做人”作结。
故选 B。
- 4 -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
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
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D 项,“当今学者只有从回应现实这个点出发,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鲁迅研究的现实功效”说法
错误。原文中是说“应该回应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迫切问题……才能使鲁迅在走向大
众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 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白发
冯骥才
人生入秋,便开始被友人指着脑袋说:
“呀,你怎么也有白发了?”
听罢笑而不答。偶尔笑答一句:
“因为头发里的色素都跑到稿纸上去了。”
就这样,嘻嘻哈哈、糊里糊涂地翻过了生命的山脊,开始渐渐下坡来。或者再努努力,
往上登一登。
对镜看白发,有时也会认真起来:这白发中的第一根是何时出现的?为了什么?思绪往
往会超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那次同母亲聊天,母亲背窗而坐,窗子敞着,微风
无声地轻轻掀动母亲的头发,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被吹立起来,在夕照里竟然银亮银亮,是
一根白发!这根细细的白发在风里柔弱摇曳,却不肯倒下,好似对我召唤。我第一次看见母
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啊!我禁不住过去扑在母亲怀里。
母亲不知出了什么事,问我,用力想托我起来,我却紧紧抱住母亲,好似生怕她离去……事
后,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这究竟为了什么。最浓烈的感情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感情只能
珍藏在自己心里。如今,母亲已是满头白发,但初见她白发的感受却深刻难忘。那种人生感,
- 5 -
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到树枝上去……
当妻子把一小酒盅染发剂和一支扁头油画笔拿到我面前,叫我帮她染发时,我心里一动,
怎么,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了?我瞥一眼她的头发,笑道:“不过两三根白头
发,也要这样小题大作?”可是待我用手指撩开她的头发,我惊讶了,在这黑黑的头发里怎
么会埋藏这样多的白发!我竟如此粗心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也正是由于这样多的白发,
才迫使她动用这遮掩青春衰退的颜色。可是她明明一头乌黑而清香的秀发呀,究竞怎样一根
根悄悄变白的?是在我不停歇的忙忙碌碌中、侃侃而谈中,还是在不舍昼夜的埋头写作中?
是那些年在大地震后寄人篱下的茹苦含辛的生活所致?是为了我那次重病内心焦虑而催白
的?还是那件事……几乎伤透了她的心,一夜间骤然生出这多白发?
黑发如同绿草,白发犹如枯草;黑发像绿草那样散发着生命诱人的气息,白发却像枯草
那样晃动着刺目的、凄凉的、枯竭的颜色。我怎样做才能还给她一如当年那一头美丽的黑发?
我急于把她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她却说:“你是不是把染发剂滴在我头顶上了?”
我一怔。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
一次,我把剩下的染发剂交给她,请她也给我的头发染一染。这一染,居然年轻许多!
谁说时光难返,谁说青春难再,就这样我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谁知染发是件
愈来愈艰难的事情。不仅日日增多的白发需要加工,而且这时才知道,白发并不是由黑发变
的,它们是从走向衰老的生命深处滋生出来的。当染过的头发看上去一片乌黑青黛,它们的
根部又齐刷刷冒出一茬雪白。任你怎样去染,去遮盖,它总是一茬茬涌现。人生的秋天和大
自然的春天一样的顽强。挡不住的白发啊!
开始时精心细染,不肯放掉一根。但事情忙起来,没有闲暇染发,只好任它花白。染又
麻烦,不染难看,渐而成了负担。
这日,邻家一位老者来访。这老者阅历深,博学,又健朗,鹤发童颜,很有神采。他进
屋,正坐在阳光里。一个画面令我震惊——他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
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透彻,亮如银丝,竟没有一根灰黑色的,真是美极了!我禁不住
说,将来我也修炼出您这一头漂亮潇洒的白发就好了,现在的我,染和不染,成了两难。老
者听了,朗声大笑,然后对我说:
“小老弟,你挺明白的人,怎么在白发面前糊涂了?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美,
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冲淡自如的美。这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春天葱茏,夏天繁盛,
秋天斑斓,冬天纯净。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必羡慕谁,更不必模仿谁,模
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
- 6 -
到什么季节享受什么季节。哎,我这话不知对你有没有用,小老弟?”
我听罢,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摆一摆脑袋,头上花发来回一晃,宛如摇动一片秋
光中的芦花。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友人调侃“我”的白发起笔,语言轻松活泼,表现了“我”对人生老去的豁达态度,
这种态度与后文表现出的其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B. 因为最强烈的情感难以表达出来,最脆弱的情感只能珍藏心底,所以“我”一直没有告诉
母亲,为何“我”见到她的白发时会有那样的反应。
C. 文章在叙述“我”染发的经历时,词语、修辞、句式上分别选用了叠词、借代、反问句、
感叹句等,这些艺术技巧有力地强化了抒情的效果。
D. 文章以“白发”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将不同时段、不同对象、不同情感有机地统一起来,
内容丰富,文理清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5. 母亲的白发、妻子的白发、邻居老者的白发,分别引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6. 文章对邻居白发老者的叙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母亲的白发:凄然、无奈;妻子的白发:悲伤、内疚;邻居老者的白发:
羡慕、释然。
6. ①为后文写“我”对白发看法的转变作铺垫;②进一步丰富了文章的内容;③与前文形成
对比,表现了老人的豁达;④使文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散文内容、把握散文主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在掌握
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仔细品读选项中的内容,要由选项中的词语、句子这个“点”联系到语
境这个“面”,进行综合性理解。其次,要通过文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以及文中的关键词、关
键语段等,大致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最后,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
比对,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
A 项,“这种态度与后文表现出的其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说法错误。后文写到了我对母亲的
白发的凄然、无奈;对妻子的白发的悲伤、内疚;对邻居老者的白发的羡慕、释然。我在听
了邻居老者的话之后,“顿觉地阔天宽,心情快活”,说明我对人生老去的豁达态度。
故选 A。
【5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散文中重要物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要先理解,物象,就是倾注
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作者塑造物
象就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根据考纲要求,学生要学会感受形象,这形象在散文阅读
中既包括物象,也包括人物形象。命题者从文章的物象入手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
联系全文,指出某物象在结构上的作用。(2)某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其次,物象作用题一般从 3 个方面来思考。1.结构:主要是起到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
用,能够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使文章更紧凑。2.内容:对内容的充实作用。3.情
感主旨上:作者寄托情感的载体,作者借这一物象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情感。有时也起到点明
或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本题中,根据我在看到母亲白发时,“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母亲也会老,这是多可怕的事
啊”“好似生怕她离去”“那种人生感,那种凄然,那种无可奈何”,可见我害怕母亲老去
继而离去,但却对此无能为力,留不住岁月的步伐的我,感到“凄然”“无可奈何”;因此,
母亲的白发引发作者的凄然和无奈。我在看到妻子的白发时,“我惊讶了”“我竟如此粗心
大意,至今才发现才看到”,我觉得“白发却像枯草那样晃动着刺目的、凄凉的、枯竭的颜
色”,所以“我急于把她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
来”。妻子的白发让我感觉“我们这一代生命的森林也开始落叶”,我感到悲伤,不禁想象
着妻子是被艰辛的生活所摧折,以致于长出了白发;妻子的白发引发我的悲伤和内疚。邻居
老者的白发,“不单头发通白,连胡须眉毛也一概全白;在强光的照耀下,蓬松柔和,光亮
透彻,亮如银丝,竟没有一根灰黑色的,真是美极了”,老者告诉我“我有老来冲淡自如的
美”“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享受什么季节”,老者的白发,引发我的羡慕和释然。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散文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从四个角度去思考:一是从内容、
主题的角度。内容角度可以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
题角度可以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二是从结构、思路的角度。结构
角度可以考虑设置悬念、作铺垫、埋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
路角度可以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三是从表达技巧角度。不是所有句段都
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
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四是从读者情感角度。从这个角度可以考虑加
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等作用。
本题中,从结构上来看,文章叙写了母亲的白发引起我的凄然和无奈,妻子的白发引起我的
- 8 -
悲伤和内疚,而对邻居白发老者的叙写,将前面我低落、忧伤的情绪尽数转变,我随即变得
豁达、明朗。因此,对邻居白发老者的叙写,为后文写“我”对白发看法的转变作铺垫。从
内容上来看,写了我对母亲与妻子的白发的悲伤,也写了我对邻居老者的白发的羡慕和释然,
使文章内容丰富,富有变化。从人物形象上看,我对母亲的白发,“那种人生感,那种凄然,
那种无可奈何,正像我们无法把地上的落叶抛回到树枝上去”;我对妻子的白发“我急于把
她所有变白的头发染黑”“赶忙用眼皮噙住泪水,不叫它再滴落下来”;我对自己的白发,
“也加入了用染发剂追回岁月的行列”。但邻居老者却说“孩童有稚嫩的美,青年有健旺的
美,你有中年成熟的美,我有老来冲淡自如的美”“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优势,谁也不
必羡慕谁,更不必模仿谁,模仿必累,勉强更累。人的事,生而尽其动,死而尽其静。听其
自然,对!所谓听其自然,就是到什么季节享受什么季节”,老者的态度,与前文的“我”的
悲伤凄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主题上来看,前文写我对母亲、妻子的白发的凄然悲伤,都属
于感性描写;叙写老者的豁达和开朗以及老者的话,使文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升华了文章
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46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
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
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
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
释之久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
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 乃止不拜啬夫。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
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
为中大夫。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
县人来,闻跸【注】, 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
- 9 -
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
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日:“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
民也。今既下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
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书.》曰:“不偏
不党,王道荡荡;不党不偏,王道便便。”张季近之矣。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跸:读“bì”,帝王的车驾。也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
7. 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前言便宜..事 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
B. 口对响.应无穷者 响:回应
C. 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 当:判决,处罚
D. 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过:责备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尉,为九卿之一,秦朝始设置,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事,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B. 公门,指古代国君之外门,古时乘车辇者经公门时都要下车,以示对国君的敬意。
C. 景帝,指西汉皇帝刘启,“景”是他的谥号,是他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给予的称号。
D. 《书》, 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与《易经》《诗经》《礼记》《春秋》合称“五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释之任官初期并不得志,侍奉文帝十年都没有被调动,他认为耗损了兄长的家产却无所
作为,于是想辞官回家。
B. 张释之直言敢谏。文帝询问虎圈兽类情况,啬夫替上林尉详尽回答,文帝想提拔任用他,
但因张释之的劝谏而放弃。
C. 张释之不惧权贵。太子和梁王违规乘车过司马门,他阻止他们入殿门,并不顾太后包庇弹
劾二人,受到文帝赏识。
D. 张释之执法公正。汉文帝想要加重处罚惊吓自己與马的人,张释之却依法行事,并且说服
文帝改变了最初的想法。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7 题详解】
- 10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
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B 项,“响”,“声响”,这里名词作状语,应译作“像声响那样”。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A 项,“职责是管理国家军事”说法错误。廷尉,古代官职名,西汉时也称大理。战国时期秦
国始置,秦朝、西汉沿置。列位九卿,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汇总全国断狱数,主
管诏狱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
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
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
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
导致误判。
C 项,“并不顾太后包庇弹劾二人”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
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张
释之追上前去阻止太子、梁王,然后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上
奏给皇上。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便派使臣秉承她的意旨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梁王才
能够进入宫中。可见,张释之弹劾二人在先,太后赦免二人在后。
故选 C。
- 11 -
【点睛】对于文化常识,首先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突出重点的同时,还要注重全方
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
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
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
半功倍。其次,可以采用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
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
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
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
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
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要重点掌握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可以把所关联
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例如:考点分
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
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
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张仲生活在一起。用家中资财换作了骑郎,侍
奉汉文帝,十年内都没有被调动官职,默默无名。张释之说:“做了这么多年骑郎,损耗了
哥哥的资产,也没有做到显官。”想要辞职回家。袁盎知道他有贤能,于是请求调动张释之
补为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就上前陈说利于治国的方法。文帝说:“说些接近现实生活
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些应该现在就能实施的。”于是,张释之又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
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上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登记在册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
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左右相视,全都答不上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
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十分详尽,对答如流,如声响回应而无穷尽。汉文帝于是命令张释之
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说会道就越级提拔
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务实。况且下面的人受朝廷的
影响如影子和回声一样快,陛下的举措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说得对!”于是,就不
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
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前去阻
止太子、梁王。然后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上奏给皇上。薄太
- 12 -
后知道了这件事,便派使臣秉承她的意旨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
文帝由此看出了张释之的与众不同,任命他做了中大夫。后来又任命他做了廷尉。
皇帝出行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所坐的车马受了
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了那个人。回奏说:“那人是下
县里来的人,到了中渭桥,听到了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避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
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看见皇帝的车马,马上就跑起来。”廷尉向皇帝报告处
罚的结果,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幸
亏我这马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那不就摔伤我了?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
“法律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法则。现在法律这样(规定)却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
就不能被百姓信服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
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的手脚还往哪里放?愿陛下明察。”许久,皇
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张释之内心恐惧,假称生病。最终向景帝谢罪,景帝没有
责怪他。《尚书》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平坦宽广;不结党不偏私,王道才能明辩。”
张季的立身处世可说接近这种境界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
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
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拜平为都尉。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
知求见汉王。汉王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
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臣闻平受诸
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汉王疑之,召让平。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
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
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
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
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
- 13 -
何时定乎?”陈平曰:“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
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
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
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摘编自 《史记·陈丞相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因:通过
B.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 舍弃
C.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 意:内心
D. 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卒:最终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B. 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C. 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D. 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平被封为信武君,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去,击败并降服殷王之后凯旋。
B. 汉王对荥阳困境感到忧虑,陈平向汉王分析了项羽君臣的情况,献上离间计的策略。
C. 面对周勃、灌婴的诋毁和汉王的怀疑,陈平向汉王讲明情况,才打消了汉王的疑虑。
D. 汉王出万金给陈平用计,陈平虽肆意妄为,但最终达到目的,故汉王不问钱财出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说些接近现实生活的事,不要高谈阔论,说些应该现在就能实施的。
(2)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让我封好送回官府,并准我辞官回家。
【解析】
【10 题详解】
- 14 -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
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
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
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C 项,“意”,应译作“猜忌”。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
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
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
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
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还
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楚之亡
卒”指的是“楚国的逃兵”,句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 A、C 项;“高下”是指陈
平本领的高低,“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所以“而”前应断开,由此排除 B 项。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
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
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
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
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
导致误判。
D 项,“汉王出万金给陈平用计,陈平虽肆意妄为,但最终达到目的,故汉王不问钱财出入”
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是说汉王拿
出四万金给陈平,任凭他使用,不过问他的支出情况。“恣所为”的意思是“听凭他使用”,
而不是“陈平虽肆意妄为”;汉王不过问钱财的支出情况,不是因为陈平“最终达到目的”,
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 15 -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
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
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
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1)“卑”:接近现实;“毋”:不要;“高论”:高谈
阔论;“今”:现在。(2)“使”,假使;“用”:采纳;“封”:封好;“输”:送到;
“具”,通“俱”,都;“请骸骨”,辞职回家。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
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
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
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
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
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
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
意译。
参考译文:
陈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陈胜起兵后在陈县称王,
派周市平定了魏国地区,立魏咎为魏王。陈平随一些年轻人去临济到魏王咎手下做事。(他)
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只好逃离而去。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
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项羽东归,在彭城称王,汉王回军平定三秦向东进军,
殷王反叛楚国。项羽于是封陈平为信武君,让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往,击败并降
服了殷王凯旋而归。项王任命陈平为都尉。
过了不久,汉王又攻下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将领吏。陈平害怕被
杀,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跟他(陈平)交谈并很喜欢他,(汉王)
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做参乘,主管护军一职的工作。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
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让他监
督我们这些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更加宠幸陈平。
周勃、灌婴等都诋毁陈平说:“陈平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
- 16 -
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汉王。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
处,钱给得少的就遭遇坏的处境。”汉王怀疑起陈平来,汉王召来陈平。陈平说:“我在魏
王那里做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做事。项王不能够信任人,
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那些项氏宗族就是妻家的兄弟,即使有奇才也不能重用,我这才离
开楚王。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来归附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钱财便没有办事的费用。
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允许
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汉王于是向陈平道歉,丰厚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
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切断了汉军的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过了好一段时间,汉
王为这种困境而忧虑,(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如此纷乱,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
“项王那里刚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之辈,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如果
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施行反间的计谋,离间楚国的君臣,让他们互生怀疑之心,项王为
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
定的。”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不过问他的支出
情况。
淮阴侯韩信打败了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把这件事禀报给汉王。汉王大怒,斥骂韩
信。陈平暗暗地踩汉王的脚,汉王也有所悟,于是优厚地款待齐王使者,并派张子房立即封
韩信为齐王。汉王把户牖乡封给陈平。汉王采用陈平的奇计妙策,最终灭掉楚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踏莎行
贺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宋史·贺铸传》记载:(贺铸)“博学强记,喜谈当世事,不少假借,不得美官,悒悒
不得志”。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三句写荷花长于回塘、别浦,又被绿萍遮断莲舟,不易被人发现。
B. 上片四五句写荷花虽美丽芳香,但因莲心味苦,蜂蝶不来,故十分伤感。
C. “返照”二句描写荷塘或落日返照,或流云带雨,既生动形象也暗有所指。
- 17 -
D. 本词将荷花拟人化为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情感表达显得含蓄蕴藉。
15. 本词末尾“当年”二句紧扣荷花的特点来抒发感怀。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荷花花期不在春天,而是在夏日盛开、秋天凋零。②词人借此表达
了自己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对自己年华虚度、抑郁不得志的悲哀和对自己早年过于孤高自
傲的后悔。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
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
得出答案。
B 项,“上片四五句写荷花虽美丽芳香,但因莲心味苦,蜂蝶不来,故十分伤感”理解错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这两句是说,没有蜜蜂和蝴蝶来倾慕荷花幽幽的芳
香,荷花渐渐地衰老,结一颗芳心苦涩。而非“荷花虽美丽芳香,但因莲心味苦,蜂蝶不来,
故十分伤感”。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是要整体感知全诗,要大致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写对象、诗人情感这几个大方向;其次是要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
内容简单地整理一下,看看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可以作几个层次的分类;再次是联系诗歌的
题目和给出的注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具体地分析题目指定的诗句内容。分析时,既要符合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又要能深入地体验到诗人此时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是要答出
诗句的内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题中,这是一首咏莲词,实际上是借咏莲倾诉自己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寄寓了作者的身
世之感。词的上阕描画了一个详和而恬静的池塘。而荷花却生长在池塘僻静处,只能寂寞地
凋落。就象一位美女,无人欣赏,无人爱慕,饱含零落的凄苦。词人通过美人的自嗟自叹,
也暗露了自己年华的虚度。下阕仍借美人之口言志:即使凄风冷雨,我仍然不在百花争艳的
春天开放,宁愿盛开在炎炎的夏日。荷花、美人、君子,形成了完美和谐的统一。“当年不
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的意思是,当年拒绝了春风的追求,错过了大好时光,没来由
落了个被秋风断送的下场。这里作者运用拟人修辞,将“莲”拟人化,“不肯嫁春风”,表
- 18 -
面上看是意指莲花不愿意在春季里开花,只在夏日盛开,最终凋零在秋风中的凄凉命运。扣
住了荷花花期的特点:荷花花期不在春天,而是在夏日盛开、秋天凋零。诗人也运用了托物
言志的手法,借“莲”的形象表达词人不愿趋时附势的高雅节操以及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
苦闷。“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也是作者
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
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
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
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
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
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
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
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
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
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
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共 9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夏秋两季的美景
描写出来了。
(2)《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因有感于人生的
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江上以表示凭吊。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随着时
间的流逝,英雄功业都化为了历史陈迹的感慨。
(4)《醉花阴》 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藏而不露,写菊却无一“菊”字,真可
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5)《咏怀古迹》 (其三) 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遭遇,其中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王昭君
最终的凄凉结局。
【答案】 (1). 三秋桂子 (2). 十里荷花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舞榭歌台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 东篱把酒黄昏后 (8). 有暗香盈
- 19 -
袖 (9). 独留青冢向黄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
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
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
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
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
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
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应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尊”“酹”“榭”“篱”“盈”“袖”“冢”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日,黑人弗洛伊德死于警察暴力执法的事件,在全美各大城市掀起大规模抗议,成为
上世纪中叶美国 的民权运动的回声。( ),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种族
资本主义制度。警察针对黑人暴力执法的历史和种族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巩固密切相关,
着制度性种族歧视的执法和司法领域,也一直是美国黑人各种社会运动的主要战场。而在美
国的种族资本主义进入新自由主义时代后,下层黑人成为地方政府治理模式的最大牺牲
者——破坏公物、随地大小便、乱穿马路等行为由于有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 成为
警察打击的对象。近年针对黑人警察的暴力事件以及系统性反抗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
这种歧视并未彻底根治。期待黑人境况的普遍改善仍旧是美国社会 的幻想。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近年针对黑人警察的暴力事件以及反抗系统性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彻
底根治。
B. 近年针对黑人警察的暴力事件以及系统性反抗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根
治。
C. 近年针对黑人的警察暴力事件以及反抗系统性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根
治。
D. 近年针对黑人的警察暴力事件以及系统性反抗非正义游行的频发都说明,这种歧视并未彻
底根治。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0 -
A. 民权运动不仅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B. 民权运动尽管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C. 尽管民权运动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D. 黑人虽然推动了诸多议题的进步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火如荼 浸透 频频 遥不可及
B. 方兴未艾 浸透 往往 遥不可及
C. 如火如荼 渗透 往往 望尘莫及
D. 方兴未艾 渗透 频频 望尘莫及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
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
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中,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彻底”和“根治”词义重复,应删去“彻底”;
由此排除 A、D 项。二是语序颠倒,“系统性反抗”应改为“反抗系统性”,由此排除 B 项。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
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
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
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根据前句“成为上世纪……民权运动的回声”,可见此处应填写的句子的主语应该
是“民权运动”,由此排除 D 项;根据后文的关联词“却”,可知应选用“尽管”,与之构
成转折关系,由此排除 A 项;根据后文“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种族资本主义制度”,
可见前后主语都是“民权运动”,所以关联词“尽管”要放在主语“民权运动”的后面,由
- 21 -
此排除 C 项。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中,第(1)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
势旺盛或热烈。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根据语境“在全美各大
城市掀起大规模抗议”,可见抗议活动气势旺盛,故应选用“如火如荼”。第(2)空,浸透:
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渗透: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
事物)。这里形容的是“制度性种族歧视”,属于思想感情的范畴,故应选用“浸透”。第(3)
空,频频:连续不断地。往往: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这里强调
的是警察打击黑人的频繁,故应选用“频频”。第(4)空,遥不可及:指非常遥远而不可到
达。望尘莫及:远望着前面人马行走时扬起来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常用
作和人比较时自谦的话。这里用来形容“幻想”,说明是不可企及的目标,故应选用“遥不
可及”。
故选 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近年来,___________。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直播带货优势
进一步凸显,激活了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从网红主播“带货”到业界名人亲自出场,
再到各种老字号纷纷入驻直播平台,直播带货成为新的风口。___________。从夸大其词的虚
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各类乱象,都让
消费者在购物中难以安心、放心。直播带货,借助的形式是直播,但最终交易的仍然是产品。
___________,才是决定用户下一次会不会“买它”的关键。
【答案】 (1). 直播带货风头正劲 (2). 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 (3). 产品质量和
服务有没有保障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
- 22 -
和内容,确定中心。其次要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所补写的句子的
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
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再次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暗
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最后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词语从文本中来”“引
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
一的。
本题中,第①空,根据前文提到的“一种新的零售模式”和后文出现的“直播带货优势进一
步凸显”,可见此处应填写“直播带货风头正劲”。第②空,根据后文的“从夸大其词的虚
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售假等各类乱象”,可
见这些都是对第②空的具体阐释,因此此处应填写“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第③空,根
据前文“从夸大其词的虚假宣传,到产品质量的货不对板,从售后服务的难以保障,到刷单、
售假等各类乱象,都让消费者在购物中难以安心、放心”,可见让消费者安心、放心的还是
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有保障;根据后文“会不会”,可见此处要填写“两面对两面”的句
子,应填写“产品质量和服务有没有保障”。最后还要注意检查字数。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0
个字。
这个特殊毕业季,受疫情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能线下聚集,有的高校只能举行
“云典礼”,有的高校也只能承诺来年再相见……没有当面聆听老师的嘱咐和教诲,没有同
学间依依不舍的相拥,无疑缺少毕业当有的仪式感。
然而,高校都在尽力弥补遗憾。长安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称,“母校欢迎你们在以后
的任何一年返校,参加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湖南师范大学发布公告称,“因疫情原
因无法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的同学,今后每年的毕业生毕业典礼均为你虚位以待”。大学教育,
说到底是一种人文教育。大学的人文品格主要表现为精神品格、教学品格和学术品格。而精
神品格就是人的品格,它是人文品格的核心,表现的是高校文化及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衡
量一所大学整体存在价值的标尺。诸多高校对毕业生的“虚位以待”,即是高校人文情怀的
展现。
【答案】因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典礼缺少仪式感,但大学暖心的弥补方式,却彰显了可贵
的人文品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
- 23 -
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
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
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本题中,材料分为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叙写了“这个特殊毕业季,受疫情影响,绝
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能线下聚集”“缺少毕业当有的仪式感”。第二个自然段主要叙写了
“高校都在尽力弥补遗憾”“诸多高校对毕业生的‘虚位以待’,即是高校人文情怀的展
现”。材料中,“有的高校只能举行‘云典礼’,有的高校也只能承诺来年再相见……没有
当面聆听老师的嘱咐和教诲,没有同学间依依不舍的相拥”“长安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
称”“湖南师范大学发布公告称”等内容,是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详细解读和举例论述,可
以删去。综合第一自然段的信息,可概括为“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典礼缺少仪式感”;
综合第二自然段的信息,可概括为“高校尽力弥补遗憾,是高校人文情怀的展现”。将信息
加以整理,可压缩为“因疫情影响,今年的毕业典礼缺少仪式感,但大学暖心的弥补方式,
却彰显了可贵的人文品格”。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坐轮椅的残疾青年想冲上一道台阶,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
候,一位姑娘从后面走来,看到了残疾青年的窘境。她从口袋里悄悄掏出一枚硬币,顺手一
扔,硬币刚好滚在那青年人的轮椅下,她走到青年人旁边说:“对不起,我的钱掉到你的轮
椅下了。”说着,就把轮椅稳当地推上了台阶。姑娘说了声:“谢谢!”就捡起钱走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懂得尊重
姑娘给予青年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而是一种尊严和帮助,施爱者与受爱者在
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尊重是人生的一个细节,它弥补了我们的缺陷,历练了我们的个性,塑
造了我们的灵魂,堆砌了我们生命中的一段段高度。
姚明说过:“尊敬是靠自己赢得,不是靠别人给予。”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首先
要去尊重他人。懂得尊重,是做人最起码的一种道德要求。做到了尊重别人,则是一种境界、
一种美德。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是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亦是赢
得他人对自己尊重的基础,自身的自尊方能得以周全。美国《星岛日报》发文说,邓肯、加
- 24 -
内特、米勒等 NBA 球员有两个共同点:其中一个是他们都在世界上最顶尖的篮球联赛中打球,
另一个是他们都是 NBA 中的叛逆者,尽管 NBA 要求球员们赛前必须接受媒体的采访,但这几
个人却都从来不会在赛前向媒体开口。他们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什么坏人,这只是表
示他们或者对大同小异的问题感到厌倦,或者是太骄傲,或者是不善于顾及别人的感受。与
他们不同的是,姚明则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态度,姚明比其他 NBA 球员吸引了更多的记者,
在 82 场常规赛中,他总是会耐心地回答记者们一个又一个问题。
尊重如顺风,吹起将要启航的帆;尊重如明灯,照亮黑暗中摸索的路;尊重如暖阳驱散
人心头的寒冷;尊重如春雨,滋润出希望的嫩芽;尊重如彩虹,其美丽让人终生难忘。一个
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那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
又取了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然后又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也有东西要
卖。”几个月后,他们再次相遇,那卖笔的人已成为推销商,他充满感激地对纽约商人说:
“谢谢您,您给了我自尊,是您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尊重他人的港湾温情脉脉,尊重他人的清风灌满征帆。尊重他人不是感情的投资,它不
需要股息和分红。所以,在国与国之间,因为有了尊重而交往,在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尊
重而合作,凡是都以尊重为先,比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这些优良的传统在一代人又
一代人手上交接。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强调了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一
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别人百倍的理
解和尊重。尊重他人其实并不难,有时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诚的祝愿,
都会在他人心中产生美好的印象,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你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尊重
他人,犹如与人玫瑰,手留余香。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
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
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
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
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
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1.审题:材料讲述了一位姑娘在帮助残疾青年时,为了避免伤害青年的自尊,所以用了一点
小技巧,既帮助了残疾青年,又保护了青年的自尊的故事。通过这则材料,可以思考的是,
- 25 -
姑娘没有采用普通的方式直接将青年的轮椅推上台阶,她为什么没有这样做?为什么要悄悄
扔出一枚硬币、以捡硬币为借口来帮助青年把轮椅推上台阶?可见,姑娘给予青年的不是居
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而是一种尊严和帮助。姑娘的可贵之处在于,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尽
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他人的自尊。因此,材料的立意要围绕着“尊重”来展开。可以谈尊重他
人就是尊重自己,可以谈尊重比关爱更重要,可以谈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生命、在
细节处体现自己的尊重,也可以谈人要有自尊、尊重与身份无关、合理的要求应该得到尊重
等等。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施爱者与受爱者在人格上应该是完全平等的,然而,今天有不少
的慷慨解囊者,他们的优越感使他们给弱者予帮助时,弱者只收到他们的金钱,而无法感受
到尊重,甚至有人在接受物质上济助的同时却也受到了心灵上的伤害。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联系实际。
2.参考立意:(1)尊重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2)尊重需要理解和宽容;(3)尊重也应
坚持原则;(4)保护他人的自尊;(5)尊重会使合作更愉快。
3.行文结构:文章开篇引述材料,明确地提出了“懂得尊重”的观点。接下来,用姚明的例
子作论据,阐述了“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我们首先要去尊重他人”“尊重是一种境界、一
种美德”。然后以纽约商人的故事,引出了尊重的意义:“在国与国之间,因为有了尊重而
交往,在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了尊重而合作”。最后,引用孟子的话作结,强调了尊重他人
的重要性。总结全文,回扣题目。
4.写作素材:
(1)香港大富豪李嘉诚在下车时不慎将一元钱掉入车下,随即屈身去拾,旁边一服务生看到
了,上前帮他拾起了一元钱。李嘉诚收起一元钱后,给了服务生 200 元酬金。这里面其实包
含了钱以外的价值观念。李嘉诚虽然巨富,但生活俭朴,从不挥霍浪费。他深知亿万资产,
都是一元一元挣来的。钱币在他眼中已抽象为一种劳动,而劳动已成为他最重要的生存方式,
他的所有财富,都是靠每天 20 小时以上的劳动堆积起来的。200 元酬金,实际上是对劳动的
尊重和报答,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2)富兰克林总统年轻的时候,曾经把所有的积蓄一并都投资在一家非常小的印刷厂里,但
结果大败。他很想获得为议会印文件的工作,可是出现了一个不利的情形,议会中有一个既
有钱又能干的议员,但他却非常讨厌富兰克林,甚至还公开斥骂富兰克林。这种情形对富兰
克林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富兰克林决定使对方喜欢上自己。富兰克林为此绞尽了脑汁。他
所请求的,应该是令对方非常高兴的事才行——要正好触动对方的虚荣心,使他觉得获得了
尊重,还能很巧妙地表示出富兰克林对对方的知识和成就的仰慕才行。于是他向那个议员请
- 26 -
求道:“听说你的图书室里藏着一本非常稀奇而特殊的书,我极欲一睹为快,请求你把那本
书借给我几天,好让我仔细地阅读一遍,可以吗?”果然,那个人马上叫人把那本书送来了。
过了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富兰克林把那本书还给了他,还附上一封信,强烈地表示他的谢
意。于是,下次当他们在议会里相遇时,那个议员居然首先跟他打招呼,并且极为有礼。自
那以后,他随时乐意帮富兰克林的忙,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一直到他去世时为止。
(3)艾米•哈根因为小时患过脑瘫,所以走路一瘸一拐,在学校里受尽同学们的嘲笑。她妈
妈有一天对她说:“电台有个圣诞愿望比赛,写一个愿望给圣诞老人,就可能得奖,你可以
试试。”艾米要了铅笔和纸,给圣诞老人写信:亲爱的圣诞老人,我叫艾米,今年九岁,我
在学校有个麻烦,你能帮我吗?他们都笑话我走路和说话的样子。我患了脑瘫,我真希望有
一天他们不再取笑我,您能实现我的愿望吗?这封信寄到了印第安纳州福特•威利市的 VULT
电台,台长李•托宾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拨通了当地报社的电话。报社登了艾米的照片和她写
给圣诞老人的信,故事很快传遍了全国。人们纷纷给这个女孩写信,带来串串节日的祝福和
鼓励的话语。艾米从这些陌生人的卡片和信中,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互相关爱,她不再孤单。
艾米的愿望实现了,在威利小学,没有一个人再取笑她。那年,福特·威利市市长把 12 月 21
日这一天命名为艾米·哈根日。市长说艾米的这个愿望,教给人们最深刻的做人道理。“每
个人,”他说,“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理解和关爱。我们有责任去实现这个愿望……”
(4)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各方面与袁绍相比,均处于劣势地位。听说袁绍的谋士许攸来访,他
竟顾不得穿衣服,打着赤脚慌忙出来迎接,对许攸十分尊重。许攸被曹操的诚心感动,于是
为曹操出谋划策,帮了他的大忙,使他在与袁绍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然而,曹操也吃过不
尊重别人的亏。当他志得意满、一帆风顺时,西川的张松前来献图,他却态度傲慢,给张松
留下了“轻贤慢士”的坏印象。张松临时改变主意,把本来要献给曹操的西川地图,转而献
给了刘备。这对曹操来说,不能不说是事业上的一大损失。
(5)1995 年 3 月 7 日下午 3 点,头天晚上加班至凌晨 2 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
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十分钟的公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一名患病的女工实在支撑不住,
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儿。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金珍仙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向这
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大发雷霆,要各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作投降状。然后命
令车间工人统统跪下。工人们陆陆续续跪了下去,有一个小伙子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
个外国女人。女老板大吼:“你为什么不跪?”小伙子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这个
中国工人的名字叫孙天帅。他身上表现出的,是“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概,是不畏强暴、
敢于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 27 -
(6)澳大利亚一位 74 岁的老人贝克尔,将一张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任
总理的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就养老金问题与他争论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
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专门就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对自己
说出这句粗野的话向这位老人公开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
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
逊。”
(7)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访问苏联回国,朋友们都去看他。萧伯纳说:“苏联有个小姑娘还
给了我一个教训!有一天,我在街上遇见了一个叫安娜的小姑娘,她聪明活泼,逗人喜爱,
我便同她玩了很久。临别时,我对她说:‘你回去告诉妈妈,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著名作
家萧伯纳。’”萧伯纳说到这里,望着朋友们说,“你们猜,小姑娘会怎样说呢?”朋友们七
嘴八舌,有的说她会感谢,有的说她会很激动。“哈哈,你们都猜得不对。”萧伯纳说,“也
许我的态度有些傲慢,不够尊重,小姑娘竟学着我的口吻说:‘你回去告诉你妈妈,说今天
同你玩的就是苏联小姑娘安娜。’”
- 28 -
相关文档
- 四川省眉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2021-06-0314页
- 北京市海淀区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2021-06-0322页
-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联考2018-2019学2021-06-0330页
-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2021-06-0322页
- 【语文】山东省滨州市2019-2020学2021-06-0314页
- 【语文】甘肃省庆阳市宁县二中20192021-06-0318页
- 山西省孝义市第二中学校2019-20202021-06-0318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下2021-06-0312页
-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325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2021-06-0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