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三部分 专题十一 二、散文阅读 考点一 分析散文结构概括散文内容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                ‎ 考点一 分析散文结构,概括散文内容 知识储备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设置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技法突破 一、直接考查型 设问 方式 ‎1.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概括。‎ ‎2.文章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文章主要分几个画面(部分),这些画面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 ‎4.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题 方法 ‎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厘清了行文思路。‎ ‎(续表)‎ 答题 模板 模板一: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模板二:①写×××;②写×××;③写×××;④全文整体上写×××。‎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太阳梦 晓 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即。一位女友,曾在拉萨生活数月,后移居加拿大,她来信说:“想到拉萨我就想大哭一场,那真是一个梦,温暖而又明亮,它在我睡着的时候来了,醒来,它却飞走了。”‎ 对于我来说,拉萨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在我那间常摇曳着烛光的小屋里,我认识了一群又一群的寻梦人。你见过一步一叩,跋涉千里而来的朝佛者吗?从某种意义上说,寻梦者的精神更为感人,他们为了追寻一个美丽的梦,翻越了无数精神意义上的大山,微笑着,走向太阳。尽管,他们的身心遍体鳞伤。‎ 一位年轻的战士,常年驻守在某个四季冰封雪锁的哨卡上,一天,下哨归来,迈过一个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没爬起来,过度缺氧导致了他的牺牲。一位大学生,为了抢救别人,被汹涌的泥石流吞没。一次,在我出去采访的途中,车翻出十五六米,车棚碎了,我安然无恙……还有啊还有,无数恶魔张开大嘴,要吞没我们这些寻梦者。‎ 我常常仰望太阳,流着无法抑制的泪水,感情的大堤在瞬间决口了。想到夸父,他没追赶上太阳,却不是也为后人称颂么?幸福在于追寻这种过程本身。‎ 朋友老刘实现了自己的梦。他独创了一种画派,叫西藏山水画,得到国内外普遍承认,台湾三原色艺术中心还专门为他搞了个人画展。‎ 我不止一次地为他的画所感动。画面上,塞满了山,绝少人间气息,那山汹涌呼啸,奔腾流动着,下降,再升腾,势不可当。他的画里没画过一个太阳,然而,每幅画都能让人感到众山之上,那轮太阳充满理性的跳跃。‎ 最近,我又见到了老刘。只见他熊腰虎背,一摇一晃,整个一座山在晃动。他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 是啊。太阳只有一个,梦,是无数的。‎ ‎1.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①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②“梦”的实现——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③再寻新“梦”——又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 解析:文章围绕“梦”而谈,前三段主要写老刘艰辛寻“梦”——画山画得苦;第二次集中写老刘在倒数第三、四段,主要写其实现了“梦”——独创了西藏山水画派;第三次集中写老刘在文章最后两段,最近,老刘又陷入了“苦闷期”,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高峰,这是再寻新“梦”。‎ 二、间接考查型 设问 从情节变化的角度分析××的心理(情感)变化。‎ 方式 答题 方法 首先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待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 ‎“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母亲说:‎ ‎“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注 ‎,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 ‎“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盌。”‎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 ‎,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盌(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2.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答: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②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③失盌后,“我”‎ 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既有事物线索又有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就是“盌”,情感线索就是“‘我’的心理变化”。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根据这一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知识储备 ‎1.线索内涵 贯串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的叫线索。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是文章结构的主线,抓住线索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思路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2.线索类别 ‎3.线索作用 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考查散文线索的题目,常常有“文章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等提示,或直接提出问题。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串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等。‎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的?‎ ‎2.本文“×××”反复出现,有何作用?‎ 答题 方法 ‎“4看”‎ 定线索 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看时空 词语 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 看“物”‎ 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如《小狗包弟》就是以“小狗包弟”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 看议论 抒情 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 线索 作用 结构 方面 ‎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内容 方面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作者说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指的是特别火爆的、咖啡香、苏锡帮等类型。‎ B.作者从油烟管道中得知对方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能得出对方对待生活的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C.第⑤‎ 段运用了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邻居传递过来的油烟味。‎ D.散文通过叙述邻居传过来的油烟味,表达对邻居生活态度的肯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深刻反思。‎ 解析:D项,“表达对邻居生活态度的肯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深刻反思”说法错误,结合全文,我们发现,有时有“对邻居生活态度的肯定”,但不是全部肯定;“对自己生活的深刻反思”则是无中生有。‎ ‎4.(分析文章思路)试分析这篇散文中作者的行文思路。‎ 答:第一部分:第①段,交代“我”家厨房灌满油烟的原因。第二部分:第②~④段,详细描写第一家,从油烟灌满“我”家厨房,判断第一个邻居家日常生活特点,以及养病、恢复健康直至回到日常生活状态;第⑤段,判断一户新入住人家的生活特点;第⑥段,判断第三、四户入住人家的生活特点。第三部分:第⑦段,判断艾草味带来的感受,“艾草味”掩盖了所有的气味,意味着前面的不同生活在这里有了共同点;突出了“比邻而居”,各种生活状态得以理解和包容。从写作思路上看,紧扣“比邻而居”行文。‎ ‎5.(线索及其作用)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线索及作用。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串起来,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和生活风格,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知识储备 结构上,不同位置、类型的段落(句子)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同。‎ 位置 作用 开头 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 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 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中间 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物→人 景→情 事→理 实→虚)‎ 篇幅较长且描写主要物象,则考虑其作用是拓展思路,丰富内涵,深化主题,具体展示或照应前文。‎ 结尾 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题目,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暗示主题或强化情感的作用。‎ 特殊 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插入性内容(补叙或回忆性内容),主要起补充或解释作用。‎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4.某段(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5.简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 方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 向狸狸 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著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走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去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有删改)‎ ‎6.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答:①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②渲染了一种感伤的氛围。‎ ‎7.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8.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我”对无法回到过去的痛惜之情。‎ 知识储备 在高考试题中,除了对主题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某段、某几段内容的概括的考查,涉及作者的情感、文章的观点或某种观点的原因等。‎ 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了解段落层次间的关系是准确概括的前提。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要把多个段落层次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递进)、转折关系,要把重心放在后者,也不能忽略前者;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技法突破 设问 方式 ‎1.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体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③④两段内容,分别概括在不同情境下……的乐趣。‎ ‎3.文中借……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说明。‎ 答题 方法 ‎1.确定区间,整合答案。‎ 首先,根据题干寻找答题区间,确定答案存在于哪些段落,再根据题干中要求概括的方向性词语锁定具体的“信息块”,甚至是“信息句”“信息词”。‎ 其次,在整合信息时应注意,信息要点不能遗漏、交叉、重复,更不能无中生有。‎ ‎2.掌握要领,准确呈现。‎ ‎(1)尽可能利用原文词句归纳。就独立归纳而言,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以防止归纳得不准确。‎ ‎(2)防止遗漏要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相关文字做层次分析,并注意按分值分列条目。‎ ‎(3)大多数考生做此类试题一般使用直接摘录法,这种方法用在某些试题的某个点上是合适的,但大多数试题的多数要点是不能用这种方法的。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某些关键词语进行组合,换个角度转述,用一个更“上位”(上一个层次)的词加以概括;有的则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3.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可以采用下面三种常用的方法:‎ ‎(1)摘录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重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答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 ‎(2)合并法。这是概括内容要点最常用的方法,把每层或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个段落或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概括主要信息,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读《时间简史》注 毕飞宇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窗外就是雪山,雪峰皑皑,陡峭、圣洁,离我非常远。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和霍金相比,爱因斯坦更像一个小说家。我喜欢他。在普林斯顿,爱因斯坦这样给年轻的大学生解释了相对论——一列火车,无论它有多快,它都追不上光的速度。因为火车越快,它自身的质量就越大,阻力也越大。当我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高兴得不知所以,就差抓耳挠腮了。我居然“听懂”相对论了。理性一点说,爱因斯坦的这番话谁都能听得懂。我只能说,在爱因斯坦用火车这个意象去描绘相对论的时候,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喜好,他爱读爱因斯坦。毕加索说:“‎ 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毕加索说得多好啊,如果你喜欢读爱因斯坦,你会“明白别的东西”。事实上,阅读最大的魅力就在这里——我是乞丐,我向你索取一碗米饭,你给了我一张笑脸或一张电影票,你是仁慈的,慷慨的。我接受你的笑,接受你的票,并向你鞠躬致谢。‎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空间——时间”并不是一个平面,它是“有弧度”的,“弯曲”的。他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时间——空间”其实就是一张阿拉伯飞毯,我们就生活在四只角都翘起来的那个飞毯里头。我要说,人类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与时间和空间的限度有关。我要住更大的房子,我要开更快的汽车,我要活更长的寿命。是的,人们都渴望自己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顾拜旦是了不起的,是他建立了现代奥林匹克。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两条:第一,争夺更多的空间;第二,用最短的时间去争夺最大的空间。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不是灭绝贪婪,而是给贪婪以“出路”,也就是制定游戏的规则。于是,贪婪体面了,贪婪文明了,贪婪带上了观赏性。最关键的是,现代奥林匹克有效地规避了贪婪所带来的流血、阴谋、禁锢和杀戮。它甚至可以让争夺的双方变成永恒的朋友。‎ 在我还是一个乡村儿童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可是,我母亲却有一块瑞士手表,方圆几十里之内唯一的手表。我崇拜我的母亲。任何人,只要他想知道时间,得到的建议只能是这样的:“去找陈老师。”那时我以为,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存在。等我可以和母亲“对话”的时候,母亲却告诉我,手表的内部并没有意义,就是零件,最重要的是玻璃罩着的那个“表面”。长针转一圈等于一分钟,短针走“一格”等于五分钟。我母亲的“时间教育”是有效的,我知道了,时间其实不是时间,它是空间。它被分成许多“格”。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什么时间,所谓的时间,就是被一巴掌拍扁了的汤圆。‎ 我人生的第一次误机是在香港机场。那是20世纪90年代。香港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有一块特殊的表,非常大。那块透明的“大表”‎ 是由无数的齿轮构成的,每一个齿轮都是一颗光芒四射的太阳。我终于发现了,时间其实是一根绵软的面条,它在齿轮的切点上,由这一个齿轮交递给下一个齿轮。它是有起点的,当然也有它的终点。我像一个白痴,傻乎乎的,就这样站在透明的机芯面前。我无法形容内心的喜悦,为此错过了我的航班。这是多么吊诡的一件事:表是告诉我们时间的,我一直在看,偏偏把时间忘了。是的,我从头到尾都在“阅读”那块硕大的“手表”,最终得到的却是“别的”。‎ 回到《时间简史》。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注:《时间简史》: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作品,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时间、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学。‎ ‎9.作者对“时间”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根据文本简要说明。‎ 答:①时间是手表内部的一个(客观)存在;②时间是空间,被分成了许多“格”;③时间意味着别的东西;④时间有起点,也有终点;⑤时间与空间都是有弧度的;⑥人的欲望与时间和空间有关,应为此制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