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2.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非虚构文学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非虚构在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也即“真实”在
文学中的合法性问题。
就文学而言,“真实”是一个很奇怪的词语。在通行的文学标准中,“真实”只是最低
级的文学形式。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现实主义时认为,“现实主义的理论从根本上
讲是一种坏的美学,因为一切艺术都是‘创作’,都是一个本身由幻觉和象征形式构成的世
界”。“真实”从来都不是艺术的标准。但是,必须注意到,韦勒克所反对的“现实”和“真
实”是就其最基本意义而言的,是指物理意义的现实和真实。“那儿有一朵玫瑰花”,这是
物理真实,但这还不是文学。文学要求比物理真实更多的真实,“那儿是哪儿?庭院、原野、
书桌?谁种的,或谁送的?那玫瑰花的颜色、形态、味道是什么样子?”这才进入文学的层
面,因为关于这些会是千差万别的叙述。即使是非虚构写作,也只能说:我在尽最大努力接
近“真实”。在“真实”的基础上,寻找一种叙事模式,并最终结构出关于事物本身的不同
意头和空间,这是非虚构文学的核心。
非虚构文本并不排斥叙事性,相反,这也是它的必由之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的
美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虚构作品,“一种依靠故事的技巧和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去记录当代事
件的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形式”。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
巧与道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
且能够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
一个最基本的逻辑是,只有在你声称自己是进行非虚构写作时,你才面临着“是否真实”
的质疑,假借“真实”之名,你赢得了读者的基本信任,并因此拥有了阐释权和话语权。它
使你和你的作品获得了某种道德优势,更具介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同样的题材,同样的
人物故事,当以虚构文学面目出现的时候,读者可能会读出趣味、人性和某种幽深的意蕴;
但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
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
非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
谈。作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
含着某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
相符合。但我认为,通往文学的道路有多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能够挑战既有的文学概念,
从而使我们对文学本质、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和辨析。
- 2 -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的真实》)
材料二: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
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
特征、譬如,它与报告文学、纪实文学颇不相同,不追求事件记叙的完整性,不强调话语表
达的公共性,也不崇尚主题意旨的宏大性,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
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同时,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散文,不仅拥有较
长的篇幅,而且在突出其现场纪实性的过程中,多以理性的思考和辨析为主,少有感性的抒
情和诗性的怀想。
抛开概念的学理性纠缠,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
当代作家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介入。这种介入,是积极主动的,是微观化的,是现场直击式
的。譬如李辉的《封面中国》,就是以《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作为聚焦,通过大量的
史料梳理,在一系列微观化的细节呈现中,传达作家对这些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有效思考。
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则以故乡梁庄作为考察坐标,通过田野调查的方
式,记录梁庄的社会变化与存在的问题,也跟踪了梁庄人在全国各地谋生的艰辛与尴尬,并
从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独特反思。
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现实,“非虚构”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现场式的介入性写作姿态,都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改变了当代作家习惯蛰居书斋的想象性写作,激发了作家观察社会
的兴趣,使作家能够带着明确的主观意愿或问题意识,深入某些具有表征性的社会现实领域,
通过田野调查的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也获得最为原始的感知体验。同时,它还体现了作
家对社会历史的研究意愿,以及对某种重要问题的深入思考。
现在,有不少作家仅仅通过媒介资讯了解社会,只是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
由此导致很多作品因为“不接地气”而问题频仍。读这些作品,我们常常觉得很“隔”,用
本雅明的话说是“经验的贫乏”。而“非虚构写作”的兴起,表明了作家们置身生活现场,
开始积极地介入历史或现实内部,直面复杂的生存逻辑与伦理秩序,既展示自己的精神姿态
和思想作为,也为人们了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提供独特的思考。
当然,这种以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作为主要审美目标的写作,艺术性上有时会偏弱些。
那些现实调查类作品尤其明显。毕竟,它们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
创作主体的特定感受和理性思索。但是,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间,亲身介入社会
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提供巨大的
帮助。
(摘编自洪治纲《人民日报:“非虚构写作”的价值》)
1.下列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非虚构文学(写作)颇有纪实性,不仅具有真相揭示和事实还原的意味,还体现了积极
勘探和理性反思的特质。
- 3 -
B.非虚构文学(写作)享有“真实”优势,同样的题材,以非虚构面目出现时,就更具介
入性、影响力和批判性。
C.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表现出非常
明确的主观介入性姿态。
D.非虚构文学(写作)虽不排斥叙事性,但强调独特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少有感性抒情和
诗性怀想,艺术性有时偏弱。
【解析】 C 项,“直接展示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是错误的。原
文说的是“而是以非常明确的主观介入性的姿态,直接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
析和思考”,由此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直接展示的是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
思考,而不是作品主人公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
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
B.“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在学理上很难被厘清,但某些代表作品呈现出独特文体特
征,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
C.当代作家只有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作,才对他们的虚构
性写作大有裨益。
D.材料一围绕“真实”二字论述“非虚构文学(写作)”,材料二角度不同,但同样表现
出对非虚构文学(写作)的极大肯定。
【解析】 A 项,“因它与既有文学概念里的文学虚构性本质对立”是错误的。由原文“非
虚构文学,作为近几年才在国内被频繁提起的概念,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作
家一方面被吸引,因为它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关注要大于虚构性文学,并且里面似乎包含着某
种朴素且深远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有所疑惑,认为它与文学的本质,即虚构性——不相符合”
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作为新的概念,被作家关注又引发顾虑有两方面的原因,题干以
偏概全。B 项,“印证了其概念的严谨性”是错误的。由原文“从概念的严谨性来看,‘非虚
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体。但倘若就目前已发
表的一些作品来看,它又呈现出某些独特的文体特征”可知,非虚构文学(写作)概念的严谨性
有值得商榷之处。C 项,“只有……才”是错误的。由原文“如果当代作家都能够抽出一些时
间,亲身介入社会历史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非虚构写作’,我以为,这会为他们的虚构
性写作提供巨大的帮助”可知,当代作家积极主动、深度介入社会历史,进行“非虚构”写
作,对他们的虚构性写作是大有裨益,但不是必要条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 分)( D )
A.“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大
家承认压根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 4 -
B.“非虚构为文学提供了一种生机,让人物和故事具有某种实证性……保留可靠的真实
经验和生活场地。”
C.“我有时候告诉别人一个故事的轮廓,人家听不出好处来,我总是辩护似的加上一句
‘这是真事’,仿佛就立刻使它身价百倍。”
D.“我所掌握到的很多资料都是独门的,但我还是觉得和那段历史隔着一层不可逾越的
时空,所以决定去马来西亚作一次实地的旅行。”
【解析】 本题中材料二强调的是“非虚构写作”的最大魅力,在于当代作家对历史和
现实的深度介入。而 D 项中当作者感觉和历史有隔阂时,决定做一次实地的旅行,也就是对
现实做一次深度的介入。
4.材料二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 分)
答:__①采用多种论证方式,论证充分。采用举例论证,以李辉、梁鸿的作品为例,证
明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
采用对比论证,将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
及意义。②论证客观,既写到“非虚构写作”的价值,也兼顾到其艺术性偏弱的不足。③用
语严谨,“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
思维的缜密。__
【解析】 从论证方式上来看,本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式。比如在论证“非虚构写作”
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这一观点时,采
用了举例论证,以李辉的《封面中国》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和《梁庄在中国》为例进行
论证。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像李辉、梁鸿这样的“非虚构写作”作家和那些通过媒介资
讯了解社会,凭借既往的经验惯性来处理现实的一些作家进行对比,强调了非虚构写作对于
作家在介入性写作方面的激发及意义。从用语来看,议论文讲究用语的准确性,如“从概念
的严谨性来看,‘非虚构写作’无疑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它似乎涵盖了虚构之外的所有文
体”中“似乎”一词,表述严密;“依据我的阅读感受和思考”“我认为”等语言,表述严
密不留漏洞,表现了论证思维的缜密。本文段既写到“非虚构写作”表现了当代作家对历史、
现实的积极主动、微观化、现场直击式的深度介入,即它的价值。同时也写到“非虚构写作”
的不足,比如其艺术性偏弱,论证比较客观。
5.如何理解非虚构文学的“真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 分)
答:__①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②文学的“真实”。
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
思考。③阅读体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__
【解析】 由原文“非虚构文学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
德眼光——倾向于纪实的形式,倾向于个人的坦白,倾向于调查和暴露公共问题,并且能够
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着力探索现实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可知,非虚构
- 5 -
文学的“真实”是基于事实的“真实”。用纪实的形式,调查、暴露现实问题。同时,非虚
构文学的“真实”是寻找一种叙事模式,能把现实材料转化为有意义的艺术结构,表现作者
对现实真实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文学的“真实”。由原文“当以非虚构面目出现的时候,
这一趣味和人性叙述就更具现实感和迫近感,它打开一个内部场景,让读者从‘旁观者’变
为‘剧中人’,从‘品味把玩’变为‘息息相关’”可知,非虚构文学的“真实”是阅读体
验的真实。非虚构文学更具现实感,使读者变为剧中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最后的老牛
原上秋
不知道从哪一天,老汉养的牛,成了村里最后的牛。
老汉心生悲凉。他好久不出门了,他是在一群小学生口中,知道了这是羊各庄最后的牛。
那天,一群学生,是本村小学的,老师带队,来看牛。老师说,这就是牛。孩子从嘴里发出
感叹,好大哟,它吃几碗饭?
①牛曾经担负着日常的重活,拉磨,拉水,犁地,播种。也是老汉的伴儿,一起赶集赶
会,一起熬过孤苦的日月。
这头牛是在 5 年前的顺河集上,老汉看中了,花了所有的积蓄买回的。牛八岁口,有点
老。老有老的好处,省钱,温顺。不像刚上套的牛犊,猛张飞脾气,驾驭不住。他和那牛一
年又一年地春耕秋收,倒也自在。没想到,人还是那个人,牛却成了村里最后一头牛。
原想着,不拉磨了,不拉水了,只耕种。年轻后生想用拖拉机顺带把那一亩多地捎带了,
老汉不让。老汉使惯了牛,那拖拉机毛毛糙糙的,还不把苗扯了。
谁知道,有一天老汉的地被征了。没活干的老汉就经常用手挠牛的脊背,把牛的眼泪挠
出来了。牛回头,伸出舌头,舔老汉的手,把老汉的泪也差点舔出来。
隔几天,老汉就把牛牵出来,踏着熟悉的路散步。牛仰头哞叫一声,没有一点回音。早
上和傍晚路上很繁忙,都是匆匆上班下班的。其他时候,路是空寂的。老汉和牛最熟悉的地,
成了制衣厂。地里不再长出散发香气的小麦和玉米,从车间出来的,是一车车打包精美的衣
服。
村长和厂长在村里招工,说衣服卖到中东。老汉不知道中东在哪,反正羊各庄的人穿不
了那么多衣裳。一车,又一车,就是没牛车。牛和汽车相遇,就显得多余。
不少人劝他,卖吧,没用了。老汉抽着烟说,它卖过力,有功劳。劝急了,老汉在心里
撂一句狠话,你舍得卖你家的?我家的,是媳妇。牛就是老汉家的么,除不能给他个小孩,
啥都一样。
搁不住久了,说的人多了,老汉也想不是恶意,它还吃呢,还看病呢,卖地那些钱一动,
他的心也动了。老汉头天晚上抱着牛说了好多话,从头到尾,给牛摩挲个遍。第二天,牵牛
- 6 -
到了顺河集。合着有个好人家,也是它的福。姑娘大了,也要舍得送人。老汉拿着送闺女出
嫁的心,忐忑复杂。
集市上的人围上来,看牛,摸牛。老汉看人。他看出这些人都不怀好意。他们抢着摸着,
都说一句话,出不了啥肉。这是讨价还价的技巧。谈前先压低对方身价。老汉吃惊的,是话
里充满的杀机。羊各庄不兴拉磨了,不拉水了,不耕地拉货了,难道李庄、张庄也不耕种了,
非一刀杀了它?
牛又牵回来了。
牛是他家里的,是不生孩子的老婆。不是挨刀的。
五年了,三间土坯屋子,是牛舍,也是老汉的屋。吃喝撂觉,都一起。夏天一起烧艾,
驱蚊虫。冬季,大树根没了材料,一直燃着,把个小屋烧得温暖如春。
烟熏火燎的草房,在活力四射的羊各庄,很遭人嫌。谁家盖楼,都躲得远远的。土坯茅
草屋孤零零地兀自立着,不卑不亢的样子。
谁也不知道这土坯房啥年代修造,上岁数的人说,比老汉岁数都大。
原先有办法的家才有牛,老汉没有。大多数家不要牛的时候,老汉有牛了。老汉的牛是
公牛,眼睛却含情脉脉。老汉的日子有一种爱恋的甜蜜感受。
没了土地,老汉的生活乱套了。多少个早起,他把牛套上,出了家门又折回。
②锄头和镰刀都忠实地待在门口,像士兵等着他的命令。老汉挨个摸摸,叹口气,一头
扎屋里,不想出门。
学生们看过牛,陆续又有人过来。他们看牛,看草房。村长和几个陌生人过来,送来 5 000
块钱。村长说,领导说了,这头牛不能卖,也不能杀。老汉就下决心,一直养着,不杀,也
不卖。
后来,一拨拨人过来,操着不同的口音,开着漂亮的汽车,男的女的,带着小孩,看牛,
看草屋。他们照相,牛在后面,他们摆出姿势,和牛合影,和老汉合影,和茅草屋合影。
村长又陪着一群陌生人过来,说茅草屋不能拆,不能自己改造。走的时候,又给了一沓
钱。
羊各庄的人都羡慕得要死:这些人绕过漂亮小楼不看,专看老汉的老牛破草屋,是咋了?
(选自《短篇小说》2019 年 4 月)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画线句①介绍了昔日老牛的日常生活,体现了它的重要作用。从后文看,它的劳动价
值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B.文章写到老牛和老人的眼泪,眼泪中既有失去土地的失落与难过,也蕴含着彼此安慰、
心意相通的深情。
C.村长两次给老人送钱,表明他对老人生活的关心,也暗示老牛和破草屋给村里带来了
丰厚的经济收入。
- 7 -
D.文章围绕“最后的老牛”讲述了老汉与老牛的过往及现状,反映了经济发展进程中农
村的诸多变化。
【解析】 C 项,“对老人生活的关心”有误。文中“村长说,领导说了,这头牛不能卖,
也不能杀”以及文中说“烟熏火燎的草房,在活力四射的羊各庄,很遭人嫌。谁家盖楼,都
躲得远远的。土坯茅草屋孤零零地兀自立着”可以看出,村长两次给老人送钱不是关心老人
的生活,而是上面领导的要求,因为老人和老牛能招揽陌生人来参观老人、老牛和破草屋,
这会给村里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文章多处以老汉和村民的视角写村庄变化,如制衣厂、村里来参观的陌生人等,使故
事的叙述更真实。
B.在卖牛情节中,作者将满藏杀机的买牛者和视牛如家人的老汉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对
世风日下的感慨。
C.“谁也不知道这土坯房啥年代修造”,点出了茅草屋的古老,为下文一拨拨人来与草
屋合影埋下伏笔。
D.画线句②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形象描摹了劳动工具收拾整齐的样子,寄寓老汉对耕
种劳作生活的怀念。
【解析】 B 项,“对世风日下的感慨”有误。在卖牛情节中,作者将满藏杀机的买牛者
和视牛如家人的老汉进行对比,是为了突出农村生活方式变了,买牛者不会像老汉一样爱护
老牛,他们是商人,他们看中的是老牛身上的商业利益,这并不能体现出“世风日下”。
8.文章开篇写村里小学生看牛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从内容看,本村小学生特意来看牛,老师介绍牛以及孩子们见到牛的惊叹,都充
分说明在农村牛已是稀罕物,已退出历史舞台;从结构上看,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对老人与耕牛关系的追叙(与后文陌生人的参观、村长的给钱以及村民的羡慕形成呼应)。__
【解析】 小说的开篇是“不知道从哪一天,老汉养的牛,成了村里最后的牛。老汉心
生悲凉。他好久不出门了,他是在一群小学生口中,知道了这是羊各庄最后的牛。那天,一
群学生,是本村小学的,老师带队,来看牛。老师说,这就是牛。孩子从嘴里发出感叹,好
大哟,它吃几碗饭”,其中“一群学生,是本村小学的,老师带队,来看牛”,表明本村小
学生特意来看牛的,最普通的牛在庄上竟然成了稀罕物了,“老师说,这就是牛”,这是老
师在介绍牛,“孩子从嘴里发出感叹,好大哟,它吃几碗饭”,从孩子们见到牛时惊叹的表
情和语言,表明孩子们都不认识牛这种农村最常见的家畜了,表明农耕时代最普遍、最常见
的牛已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内容方面的作用。此外,在结构上,这篇小说的标题是“最后的
老牛”,和第一节中的“他好久不出门了,他是在一群小学生口中,知道了这是羊各庄最后
的牛”句照应,“最后的”也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小说下文追叙了老人与老牛之间相依
为命的亲密的关系,也写陌生人的参观、村长的给钱以及村民的羡慕等事情,都与牛成了村
- 8 -
庄上“最后的”呼应。
9.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答:__文章结尾写村民对游客不看漂亮小楼只看老牛破屋的困惑,以及对老汉凭借老牛
破屋这种落后于时代的生活状态却一次次获得经济收入的疑惑;这些困惑,反映了村民对乡
村文化资源的当今社会价值认识不到位,启发读者思考今天该如何处理新时代经济发展与乡
土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__
【解析】 首先要精读小说结尾段“羊各庄的人都羡慕得要死:这些人绕过漂亮小楼不
看,专看老汉的老牛破草屋,是咋了?”小说用问句结尾,其实是以村民对游客不看漂亮小
楼只看老牛破屋的困惑收尾的。村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这要联系上文分析。前文说
村民劝说老汉卖牛,又嫌弃老汉的烟熏火燎的破草屋,“谁家盖楼,都躲得远远的”,导致
“土坯茅草屋孤零零地兀自立着”。但是后来有陌生人来参观,村长还给老汉送来两次钱,
并要求老汉的老牛不能杀,茅草屋不能拆,也不能自己改造。所以,村民不仅对游客不看漂
亮小楼只看老牛破屋感到困惑,也对老汉凭借老牛破屋这种落后于时代的生活状态却一次次
获得经济收入感到疑惑。从小说情节来看,村民的困惑反映了村民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当今社
会价值认识不到位。小说也启发读者思考今天该如何处理新时代经济发展与乡土文化资源保
护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
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
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时西夏首领二人来降,位补借奉职。弼言当厚赏以劝来者。事下中
书,宰相初不知也。弼叹曰:“此岂小事,而宰相不知邪!”更极论之,于是从弼言。帝锐
以太平责成宰辅,数下诏督与范仲淹等,又开天章阁,给笔札,使书其所欲为者;且命仲淹
主西事,弼主北事。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弼欲
渐易监司之不才者,使澄汰所部吏,于是小人始不悦矣。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
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
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季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
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
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
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
觇知之,以语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
- 9 -
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
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B.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C.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D.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
之/而实杀之/
【解析】 “救灾者”是“聚民城郭中”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C 项;“或待
哺数日不得粥而仆”意思是,“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不能将“而仆”
断开,排除 D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制科,古代由皇帝亲自下诏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
B.粟,五谷之一,即高粱,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公,古代贵族五等爵位中的头等,爵位一般由嫡长子孙世袭。
D.薨,死的一种说法,例如周代诸侯、唐代二品以上官员之死。
【解析】 B 项,“粟……即高粱”错,粟是“小米”。粟,谷子。去壳后叫小米。一年
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应性强。是中国北方主要粮食作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富弼目光敏锐,见识卓越。他认为给予归降之人的赏赐过于微薄,不利于规劝其他人
降服,并对宰相反应的迟钝表示不满。
B.富弼尽职尽责,勇于革新。宋仁宗渴望天下太平,多次下诏书进行督促,富弼顺势进
言,力图革故鼎新,因此得罪了一些人。
C.富弼敢于担当,解民危困。河朔发生水灾,富弼完善前人的救灾方案,合理安置灾民,
其方法简便周到,天下以之为样板。
D.富弼才能卓著,百官推崇。他被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士大夫互相
庆贺。富弼人气之高,令仁宗心生嫌隙。
【解析】 D 项,富弼人气之高,令宋仁宗都为之喜出望外,而不心生嫌隙。宋仁宗所说
“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是指人心所向,比“梦卜”更为可靠。
梦卜:殷王武丁以梦得傅说,周文王以卜得姜尚,故以“梦卜”代指任命宰相。
- 10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弼上当世之务十余条,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去宿弊为本。
译文:__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之人、阻止侥幸之
徒、革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__
(2)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译文:__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
心。__
【解析】 (1)大略:大致内容。进、退:进纳、斥退。不肖:无能之人。宿:旧有的。
(2)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容:掺杂。
14.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3 分)
答:__一是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二是有效动员官员。三是鼓励民众自救。四是采取
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__
【解析】 本题答题区间在第二段。“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
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这是解决了百姓的“吃”和“住”的问题,可概括为“保障民
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
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这是“有效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
者,听流民擅取”,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家葬之,目曰‘丛冢’”“前此,
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
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这是“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年轻时酷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是
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仁宗恢复制科,
范仲淹对富弼说:“你应当通过这种途径进入仕途。”推举他为茂才异等,授将作监丞、签
书河阳判官。这时西夏有二位首领前来归降,朝廷对他们只是补借奉职。富弼说应当给他们
丰厚的赏赐以便规劝人前来降服。事情下到中书,宰相起初不知此事。富弼叹息说:“这难
道是一件小事吗?而宰相却不知道!”更加极力论说此事,这样就听从了富弼的建议。仁宗
急切地用天下太平来督责宰相辅臣们,多次下诏督促富弼与范仲淹等,又打开天章阁,给予
笔和纸,让他们写下他们想要做的事情;并且任命范仲淹主管西部边境之事,富弼主管北部
边境之事。富弼上奏当世的事务十余条,大致内容以进纳贤才斥退无能、阻止侥幸之徒、革
除过去的积弊为根本。富弼打算逐步更换监司中没有才能的人,让监司裁减所属各部的官吏,
这样小人就开始不高兴了。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治区内的老百姓拿出粮食,加以官仓的
粮食,获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处,分散让人居住,以便于供给柴薪和饮水。官吏中前资、待缺、
寄居的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到老百姓聚集的地方,挑选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并记下这些官
- 11 -
吏的功劳,约定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每隔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
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愿为之尽力。山泽森林池塘之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
民自行获取。死去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
远近领取粮食回家,共救治五十余万人,招募为兵的流民达万人。在此之前,救灾者把老百
聚集在城中,煮粥供食,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进食却几天都不能吃到粥
而饿倒,名义上是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立法简便周到详尽,天下相传来作
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投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延互相
庆贺。仁宗暗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任命宰相,有的得之于做梦和占卜,
哪里像现在人心如此呢?”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
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这个时候,百官各自任职,天下太平无事。于是请求告老
回乡,加拜司空,遂封韩国公辞官归居。元丰六年八月,去世,终年八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 ①巃嵷:山势高峻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
A.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解析】 B 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说法有误,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
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
是诗人物我相谐,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 B。
16.本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 分)
答:__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
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
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衬托。用“鸟语乐”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
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从而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拟人。“鸟语乐”
- 12 -
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__
【解析】 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
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从描写的角
度看,“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
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从描写手法上来看,以“乐”形容鸟的欢快,衬托环境
的清幽,以“迟”写鱼游动的迟缓,其实是把诗人的心境投射到鸟、鱼之上,移情于景,用
了拟人手法。诗句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注意分点作答,语言通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述而》中,“__不义而富且贵__,__于我如浮云__”用比喻形象表述了孔子对
富贵的态度。
(2)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的,
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
乐、珠玉__,__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__”这样的不良印象。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臣闻吏议逐客__,
__窃以为过矣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歌喉最悦耳的……____①____,我
们所谓的无瑕,仅是在一个( )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其实它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 )关
系,实现了优点对缺点的最大比值,表现出美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说到底,只是把缺点
放置到观察者的盲区上。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
作。如果天鹅拥有引人( )的体形,那么它也许会像鸵鸟一样失去飞行能力。世间的美好不
是并行不悖的,有时一个优点竟会成为另一个优点发展的阻碍。原来,删减技巧的运用有时
要大于增叠,正是众多的舍弃成就了天鹅。它在飞行高度上( ),可以在八九千米的高空连
续飞行十余个小时,而普通的鸟只能达到四五十米的高度。有时候,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
____②____。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高远的视
线使它明白,骄傲仅是鼓励自信的方式,而非对比别人的自得——我由是理解天鹅的谦和。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B )
A.狭小 协调 瞩目 无出其右
B.狭小 谐调 注目 独占鳌头
C.狭隘 协调 注目 独占鳌头
D.狭隘 谐调 瞩目 无出其右
【解析】 狭小:狭窄;狭隘:指不宽阔,更多的引申为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宏大宽
- 13 -
广或非常局限。第一处,指的是空间、视野,应用“狭小”;谐调:和谐,协调,形容词;
协调:搭配得适当;使配合得适当,动词;第二处,修饰“关系”,应选择“谐调”;注目:
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瞩目:注视;注目;第三处,语境意是指天鹅的体形引人注意,应选
择“注目”;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无出其右:
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第四处,强调天鹅的飞行高度在鸟类中是最高的,故应选
择“独占鳌头”。
19.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什么使用第二人称“你”,而不使用第一人称“我们”?
试作分析。(4 分)
答:__第二人称意在将读者拉入作者设置的哲思氛围中深入思考,拉近读者与作者思维
之间的距离。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第二人称的作用:第二人称作用:①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亲切、自然。②更易接受作者观点,理解作者用意。故本题中,作者运用第二人称将读者拉
入作者设置的哲思氛围中深入思考,具有犹如面对面聊天的效果,拉近读者与作者思维之间
的距离,便于达成情感共鸣。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答:__①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 ②而是眼界的问题__
【解析】 本题中,结合上下文“天鹅并不是体形最大的鸟,不是毛色最绚丽的,不是
歌喉最悦耳的…… ”“我们所谓的无瑕,仅是在一个狭小局部达到的自我满足”“表现出美
对丑的顽强克服愿望”“绝对意义的美是非真的,正如高大辉煌的王鸟凤凰,是幻想中的杰
作”可见,第一处是说世间的美并无全面价值,此处可填写“但世间并无全面价值的美”;
结合下文“如果你所看到的范围足够宽广,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理由骄傲”分析可知,
谦虚并不取决于品德,和人的眼界有关,故第二处可填写“而是眼界的问题”。
21.阅读下面文字,概括“书法艺术”的两个必备条件,每条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任何开化的民族,都有其民族的文字书,但从古到今,除了受汉字书写影响以外,没有
任何一种民族文字的书写可以成为书法艺术。而汉字,无论是哪一种书体都在使用中不期而
然地成为艺术。这种文字,无论是直接书写,还是写后再刻,只要是人以其手,依其情性、
技能、修养进行书写的都可成为艺术。但是,当把文字设计成一定体势,刻铸成印刷用字或
电脑用字,它也有一定美丑,美的为人选用,不美的被人淘汰,但它不是书法艺术。
答:__①以汉字为基础,②以书写为手段。__
【解析】 本题是说明性语段,要扣住“书法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而汉字,
无论是哪一种书体都在使用中不期而然地成为艺术”分析可得出,“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
础;结合“这种文字,无论是直接书写,还是写后再刻,只要是人以其手、依其情性、技能、
修养进行书写的都可成为艺术”可得出“书法艺术”以书写为手段。
- 14 -
22.下面是 2020 年 5 月 24 日新华社发布的一则图片新闻。请根据这幅图片,拟写一则
一句话新闻。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答:__2020 年 5 月 24 日起,北京警方开展严打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
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网上违法犯罪行为的“净网 2020”专项行动。__
【解析】 首先要读懂新华社发布的这则图片新闻,然后采用“时间+谁+干什么”的
模式回答即可。先读图:图的左边是一只手,手腕上写着“北京警方”,其手中拿着扫把,
网上写着“净网 2020”专项行动。右边是四个人,分别代表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
息、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网上违法犯罪行为。用一句话新闻表述就是:2020 年 5 月 24 日
起,北京警方开展严打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网上违
法犯罪行为的“净网 2020”专项行动。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大学毕业生择业关注因素 高中生选科关注因素
兴趣所长 71.43% 国家需要 32.06%
薪水福利 93.41% 兴趣爱好 67.22%
工作地区 84.62% 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70.65%
社会价值 37.38% 大学专业所需 92.01%
专业对口 50.35% 家长认为容易就业 80.33%
工作潜力和发展空间 72.5% 各科差不多,无所谓 2.24%
今天的高中生就是明天的大学生,而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
处的时代坐标上谋划自己的未来。
时值“五·四”青年节,你所在的学校组织“学子论坛”,主题是“点亮青春,领航未来”,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两个表格分别体现了大学毕业生和
- 15 -
高中生对选科与就业的价值取向,从数据来看,高中生的选科关注国家需要的比例相当低,
大学生的择业对社会价值的关注同样不高。从文字材料来看,命题者旨在引导考生抓住各自
的际遇和机缘,基于时代坐标谋划未来。再结合写作要求,发言稿的任务相当清晰,即要求
考生突破“小我”限制,体现“大我”追求,要将自己的成长与发展定位在新时代国家建设
的高度上。
【立意提示】 ①定位成长坐标,科学谋划未来;②以国家需要,领航璀璨未来;③以
青春之我,助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④响应国家召唤,成为时代英才;⑤以“大我”追求,
装扮多彩青春。
【学生范文】
今日长江后浪 明朝盛世先锋
亲爱的同学们:
吾辈登临,正少年;少年侠气,郁结雄。今日的我们,站在时代的风口,准备做下一位
接棒人。中国的脚步,就是青年人的脚步,你的梦想是中国蓝图,你的选择关乎中国的未来。
是选择耀眼的分数,轻松的未来,还是愿意用你清瘦的肩头去承担祖国的未来?
现在,我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大多数同学着眼于高考,选择了兴趣爱好,选择了金
榜题名,选择了迎合需要,选择了那条繁花盛开的坦途。这无可厚非,甚至,我无法开口斥
责。这样的选择的背后又何尝不是无数个家庭殷切的期盼,又何尝不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
一个人躲避,一代人躲避,一个民族躲避,这样的中国,结局是什么?
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于谈今日之中国?因为国家富强,生活安定,你却未为此流血牺牲。
为什么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燃爆了朋友圈?因为他们替你们扛起了中国。为什么你为凉山大火
惋惜许久?因为你看到了真的有人愿意舍家为国。你为他们震撼,为之感动,可曾想过,若
有一日流血拼命,你是否愿意上前。
再渺小的灵魂,骨血里流淌的都是中国的山河。今日之一切,皆为前辈拼命之、奋斗之、
取舍之。吾辈安能坐享其成!从非典到新冠,中国的进步,不过是当年青年一代舍身为国而
为之,进步的中国是压着无数英烈的墓碑颠簸向前。而我们若一直随波逐流,他日之中国又
将因何湮灭?理科学习世界的原理,推动中国科技永攀高峰;文史使人睿智,通古今、晓旧
事,传统文化永远是中华民族兴旺的根基。无论选择何种科目,考取了怎样的大学,未来月
薪几多,是尚能温饱还是尚有余闲,是坐在陆家嘴还是奋斗在脱贫一线,中国,需要你那颗
为之奉献的心,需要你时刻准备着。
今日翩翩少年郎,明朝盛世先锋浪。我们的眼中不应只有高考为终结的高中生活,我们
的心中不应只装小小的一间房。应将你的热血洒满祖国大好河山,任其肆意流淌;应将脚步
踏遍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任其风吹雨打野蛮生长;应将生命奉献给亲爱的中国,任其在山峦
相间中展翅飞翔。
万里蹀躞,以此为梦,一息尚存,此志不懈。
- 16 -
奔涌吧,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