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00 KB
  • 2021-06-03 发布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项羽死地考辨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记》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驰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滩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 27 -‎ ‎1. 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 《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 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 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D. 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2. 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 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B. 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 《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D. 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 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C. 《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 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 27 -‎ A项,“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原文表述为“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的质疑和臆度,不能体现出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理解错误,从倒数第一二段可知,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 27 -‎ 如今,公务员群体由体制中到市场中的职业发展轨迹已不再是少数。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让公务员这个群体越来越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同时,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也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分别为:金融(12.7%)、法律/会计/咨询(12.2%)、政府/社会组织(11.5%)、互联网(9.6%)、房地产/建筑(8.9%)、房地产、金融等热门行业受政策法规的影响较大,这些行业更需既懂政策、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以帮助企业更顺滑地遵从政府部门的相关法规政策。‎ 以往公务员从体制中“走出来”,通常会选择与之前经验高度一致的行业。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公务员可在这些相关行业里表现得如鱼得水。但事实上,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也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二: ‎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又是喜是忧? ‎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三: ‎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为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 - 27 -‎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表明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跳槽公务员是认可和接纳的,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B. 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 C. 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 D.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并且都认为是社会原因促使公务员选择到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 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B. 三家媒体发布关于“公务员跳槽”这一新闻的背后,是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的维护,这说明三者作为国家的喉舌,均具有政治敏感性。‎ C. 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D. 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是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谋求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6.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案】4. C 5. B ‎ ‎6. 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盲目肯定。②虽然这一现象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会影响公务员队伍建设等,但也应看到这一人才流动现象是政府、市场、社会、个人能力及选择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一现象向好的方向发展。‎ - 27 -‎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 A项,“因此材料二对‘公务员跳槽’引发的问题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强加因果,前后没有因果关系。‎ B项,“材料一认为公务员的专业经验和对政策法规的把握使他们具备了‘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是他们在热门行业中能够如鱼得水的优势所在”理解错误。根据材料,是“扎实的教育和工作背景”使公务员具备“复合型人才”的特质,“这”指代错误,应是“凭借多年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另外不是在热门行业中如鱼得水,而是在“相关行业”中。‎ D项,“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的‘公务员跳槽’这一问题”理解错误,材料一、三还提到了个人原因。‎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主要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篇,理解每段材料所记述的主要内容,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然后对每一个选项进行逐一比对,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A项,“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分析不妥,从专业性上来看,材料一与材料二都来自《人民网》,而且发表在同一天,材料三来自《苏州日报》,同样都是对公务员“跳槽”的现象进行分析评论,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C项,“夹叙夹议”“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均不妥。材料三主要是议论,没有叙述。‎ D项,“都关注到”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指出因为收入问题而跳出体制。‎ 故选B。‎ ‎【6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谈谈你对“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的看法,先明确观点态度,再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分析“公务员跳槽”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从内容看,材料二重点分析了公务员跳槽喜忧参半的现象,材料三则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注意答出“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希望在政府严格监管下,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让这一现象向好的方向发展”等。然后从社会和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 27 -‎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 27 -‎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写于大厦在工地上遍地翻找西服情景以及后来因此受伤的遭遇,是呼应前文“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说明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 B. 小说在情节叙述的详略上颇有讲究,比如,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C.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又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D. 小说以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生活为题材,主题鲜明突出: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表达了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生活的渴望。‎ ‎8. 小说中于大厦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1)于大厦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他在下班后换掉工作服身穿干净笔挺西服。(2)于大厦遵守规则,素质高。坐公交车时,而于大厦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没有像老磨那样用泥灰和汗味抢占座位。(3)执着,坚持自我。不管老磨等人怎么挤兑,依然坚持穿干净的西服。 ‎ ‎9. (1)藏青色西服是行文的线索,使故事的情节更加集中紧凑。(2)藏青色西服是人物精神的外在体现。展现了于大厦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形象。(3)藏青色西服是文明素养的象征,小说的主题强调了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老磨和工友的转变换来乘客平和的目光,意味着人们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 27 -‎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老磨他们的计划得逞”分析错误,他们只是想捉弄大厦,“受伤”不是本意。‎ C项“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分析错误,因为这一场景对他们穿藏青色西服没有预示作用,下文也没有他们都穿西服逛街的场景照应。‎ D项,“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分析错误,小说表现的主题与“歌颂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的默默奉献”关联不大,要从追求文明生活的角度把握主题,文中穿西服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体现,强调了只有自尊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的道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从文中来看,于大厦是一个在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作者主要使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于大厦的形象,如干完活后,老磨和工友“都是泥灰和臭汗”,脏了吧唧的,而于大厦“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身穿干净而西服笔挺,这凸显了于大厦力求赢得城里人尊重想要融进城市生活的心理,表现出人物的自尊。如坐公交车时,老磨用泥灰和汗味抢占作为,而于大厦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这里表现出于大厦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表现出于大厦对他人的尊重,有较高素养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不管老磨等人怎么挤兑,于大厦依然坚持穿干净的西服。表现出他的执着,坚持自我。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的常见作用,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人物形象、小说主题等角度分析作答。小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 27 -‎ 小说以“藏青色的西服”为题的作用主要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回答,其他言之成理即可。以“藏青色的西服”作为标题,极具特色,“藏青色的西服”是文本的重要线索,通过“藏青色的西服”使得小说内容紧凑,形象鲜明。藏青色西服是人物精神的外在体现。于大厦虽然是农民工,但是基本素质已很高,他没有看轻自己。穿西装,展现了于大厦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形象。“藏青色的西服”是文明素养的生动体现,突显出人们只有素质不断提升,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文明,更加进步。小说的主题强调了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老磨和工友的转变换来乘客平和的目光,意味着人们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深化了小说主题。‎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①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②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梁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下延光狱,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 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扶髀(bì)叹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 - 27 -‎ 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有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潞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yūn)皆及祸以死。末帝③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节)‎ ‎【注】①唐明宗:李嗣源,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②梁:又称后梁,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与后唐是死敌。③末帝:明宗李嗣源养子,后唐末代皇帝,又称废帝。‎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 B.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與乃开门 C.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舆/乃开门 D. 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 ‎11.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明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谥号,谥号诞生于西周早期。‎ B. “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 “幸”指封建帝王亲临某地或宠爱妃嫔,“明宗行幸汴州”中的“幸”即前一个意思。‎ D. “崩”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表示天子的死,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延光聪慧机敏。唐明宗做节度使时便把范延光置于麾下,范延光的与众不同让唐明宗觉得惊奇。‎ B. 范延光具有谋略。朱守殷谋反,范延光建议趁敌人不备猛攻,带先头部队五百人飞驰至城下,以神速震慑对方,取得效果。‎ C. 范延光遇事冷静。明宗患病,京师议论纷纷,有人劝延光严厉制裁,延光以静制动,不久,明宗病情好转,京师也安定下来。‎ D.‎ - 27 -‎ ‎ 范延光颇有远见。当时秦王握有兵权,非常骄纵,延光害怕祸患波及自己,力请辞官,后来果然唐室大乱,延光免受祸患。‎ ‎1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下延光狱,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2)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 ‎【答案】10. D 11. A 12. A ‎ ‎13. (1)明宗派延光从小路(偷偷地)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关到监狱,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2)延光说:“应当用冷静制止动荡,应当稍微等待一下。”不久 ,明宗的病好了一点,京师也就安定下来。‎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天快亮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子,就打开城门。‎ 句中,“五百”是“骑兵”的数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乘與”的定语是“天子”,与“天子”不断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A项,“唐明宗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第二位皇帝李嗣源的谥号”解说错误,“唐明宗”是庙号。‎ 故选A。‎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 - 27 -‎ 项,“范延光的与众不同让唐明宗觉得惊奇”分析错误,当时唐明宗并没有觉得范延光有什么出众的地方,原文是“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间”,抄小路;“为……所……”,被(谁)(怎样);“下”,使……进入(监狱)。‎ ‎(2)“以”,介词,用;“已而”,不久;“少间”,(病)好了一些。‎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 27 -‎ 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部下,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从小路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关到监狱,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 明宗在位时,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视,走到荥阳,朱守殷反叛,延光说:“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陛下拨骑兵五百名,疾驰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天快亮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子,就打开城门,于是延光的军队首先进城,仍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打伤的人很多,守殷被杀,汴州平定。第二年,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问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骑兵三万五千人。”明宗说:“我在军队中四十年,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怎么样呢?”延光乘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的消耗,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消耗。”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感到惭愧的!”‎ 这时,王淑妃执掌朝政,遂凝兄弟和淑妃有旧交,正倚仗着淑妃受到恩宠,凡有奏请没有不听从的,而大臣们由于淑妃的缘故,多数不敢与其抗争,只有延光沉着镇静地阻止他们。明宗有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关部门无法禁止。有人劝延光用严厉的刑法制裁他们,延光说:“制止动荡要依靠冷静,应当稍微等待一下。”不久,明宗的病好了一点,京师也就安定下来。‎ 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傲慢,延光担心祸及自身 ,就请免除职务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杀,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乱,弘昭、赟都被牵扯到灾祸中而死掉。末帝再次下诏命延光为枢密使,授以宣武军节度使之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 27 -‎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树杪:树梢。‎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书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初春时节来到巴峡,感受浓浓的山水之趣。‎ ‎15. 本诗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案】14. D 15. 意象:本诗选取浣女、鸡鸣、舟市、山桥、万井、莺啼等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沿途所见所闻的喜爱之情,并以山水之趣来宽解自己的离愁别绪。‎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诗人在初春时节来到巴峡”理解错误,从“馀春忆帝京”来看,应该是暮春时节。‎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本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点睛】如何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 - 27 -‎ 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学生面对试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在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诗歌赏析: ‎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三)诗文理解性默写(6分)‎ ‎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的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3)《观沧海》 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岛屿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指点江山 (2). 激扬文字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水何澹澹 (6). 山岛竦峙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瞋、澹、竦、峙。‎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庸以他厚实的文学素养把中国武快小说推向个新的高度。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和作者自身的______,兴趣盎然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 _。 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______,反对滥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再有,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 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 ),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得之见 休戚与共 小肚鸡肠 自成一体 B. 真知灼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与众不同 - 27 -‎ C. 真知灼见 休戚与共 小肚鸡肠 与众不同 D. 一得之见 相得益彰 睚眦必报 自成一体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B. 能否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 C. 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D. 能否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 B.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是他们的人生理想 C. 也不是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的人生理想 D. 威福、子女、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也不能体现他们的人生理想 ‎【答案】17. B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一得之见,谦虚的说法,指自己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语境中,用来对金庸作品的评价,应使用“真知灼见”。‎ 第二空: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 第三空:睚眦必报,连瞪了他一眼的小怨小忿都要报复;形容气量极其狭小。小肚鸡肠,比喻气量狭小,只计较小事,不顾大局。结合“《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证明”分析,选用“睚眦必报”。‎ 第四空:自成一体,在书法、绘画和诗词创作等方面具有 独创风格,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结合“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分析,选用“与众不同”。‎ - 27 -‎ 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C两项,都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排除AC两项;CD两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排除CD两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从前后语境分析得知,所补写的句子与上一分句结构基本一致,与下一分句构成“不是……而是”的并列关系;上句有“人生道路并不是……”,因而,与之相一致,这一句应选“人生理想也不是……”。‎ 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小题。‎ ‎[参考消息网10月11日报道]波兰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于当地时间10月10日分别获得2018年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据瑞典文学院10月10日称,托卡尔丘克因探索“越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作品而获奖,汉德克的著作用精巧的语言探索了“人类经验的边缘和特性”。‎ - 27 -‎ 托卡尔丘克是一个多世纪以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15位女性。本周迄今为止已有11人获得诺贝尔奖,除她之外都是男性。76岁的汉德克已确立其二战后欧洲最有影响力作家之一的地位,其著作包括小说、散文、笔记和戏剧作品。报道称,他还因与人合写受到评论界盛赞的1987年电影《柏林苍穹下》的剧本而为人所知。‎ ‎(1)给该新闻拟一则标题。‎ ‎(2)中国作家莫言曾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下列中国作家中,你认为谁也可以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请举出他的一个代表作品和该作品中一个主要人物。‎ 贾平凹 王安忆 陈忠实 路遥 刘震云 ‎【答案】(1)两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揭晓 波兰和奥地利作家获殊荣 ‎(2)示例:作家:贾平凹 ; 作品:《秦腔》; 主要人物:张引生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为新闻拟定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熟悉新闻标题的要素:一是对象,二是事件,三是新闻热点,另外要注意新闻标题不用涉及新闻的意义。注意字数要求。‎ 据此分析,该新闻的第一段交待了新闻的对象是波兰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事件是两届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第二段是具体介绍了两位获奖者。因此可拟出标题:两届诺贝尔文学奖同时揭晓 波兰和奥地利作家获殊荣。‎ ‎(2)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这种题型主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平时学习和阅读时要了解和准确掌握在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的名字、称号、籍贯、时代、经历、作品及主要成就等。‎ 本题主要写出自己认为可以获得诺贝尔奖题目的作家及作品中人物。如作家陈忠实,作品《白鹿原》,主要人物白嘉轩。‎ ‎21.下面是杏花村物业公司的一则通告,其中有一处格式上的错误,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通告 尊敬的业主:‎ 您好!近期接到多起关于高空抛物的投诉,所抛物品多为废纸、零食袋、饮料瓶、生活垃圾等。这种可耻的行为不仅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和楼下住户的正常生活,更让人担忧的是,会危及过往居民的人身安全,容易酿成伤人事故。请您为了他人的安全,尽量不要高空抛物。避免因图一时的方便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 为此发出如下禁令: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高空抛物,建设美好和谐家园!‎ ‎2019年11月1日 - 27 -‎ 杏花村物业公司 ‎【答案】“生活垃圾”删除;“可耻”改成“不文明”;“破坏”改成“影响”;“尽量不要”改成“杜绝”;“禁令”改成“呼吁”;署名和日期位置颠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应用文及用语得体的能力。应用文的本质特征:1.写作目的明确。应用文是为实现特定目的服务的,因此其写作动因与目的十分明确。2.语言表达规范。应用文主要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适当采用一些古语词汇,文章的语言庄重、简洁、严密,这一点和文学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异。3.格式体例稳定。大多数应用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通用格式和体例,这体现了其规范性和严肃性,撰写者在拟文时必须遵守格式体例的要求。4.时间要素明确。应用文其所针对的事务一般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因此执行时间、有效期和成文日期等时间要素非常明确。‎ ‎①“生活垃圾”与前面的词语有包涵关系,不能并列,应删除。‎ ‎②“可耻”用词不准确,不得体,高空抛垃圾只是不文明行文,改成“不文明”。‎ ‎③“破坏公共环境卫生”词语搭配不当,“破坏”改成“影响”。‎ ‎④“尽量不要”语意不明确,对这种行为应坚决杜绝,应改成“杜绝”;‎ ‎⑤“为此发出如下禁令”,“禁令”一词与下面表述的内容不符,下文是“呼吁”,“禁令”改成“呼吁”。‎ ‎⑥署名和日期位置颠倒。落款应该单位在上,日期在下。‎ ‎【点睛】特定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同。如议论文讲究语言准确严密;记叙文讲究语言的流畅生动;说明文讲究语言平实严谨;应用文讲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新闻稿讲究简洁、扼要,概括性强;广播稿、演讲稿要求明白易懂、口语化,避免同音字混淆;广告词通俗凝炼、新颖活泼、幽默易记;合同措辞严密,表述清楚,杜绝歧义;贺辞热情典雅,寿礼庄重,讣告严肃沉郁;政令词语庄严而有分寸等等。‎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国庆阅兵仪式上,出现了一个让人泪目的细节:三辆阅兵车,车牌是国徽的第一辆车载着习近平主席,车牌是VA2019的第二辆车载着阅兵总指挥乙晓光,而车牌为A1949的第三辆车上只有四个老式的麦克风话筒。有人说,这辆车载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英灵。‎ - 27 -‎ 请给70年前的革命英雄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山河无恙,国富民安。”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给革命烈士的一封信 敬爱的革命烈士们:‎ 你们好!‎ 在201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仪式上,车牌为A1949的第三辆车上只有四个老式的麦克风话筒。我们知道,这辆车载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英灵。‎ 首先让我真心地说声谢谢!要不是你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中国就不会挣脱铁链,获得新生了。 ‎ 你们知道吗?从那个让全中国人为之激动的日子到今天已经70年了。我们的祖国迎来了他70岁的生日。经历了这漫长的70年,我们的祖国变化可大了。 ‎ 你看,江南鱼米乡,那金黄的稻田里,戴着草帽的老农,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尽管满是皱纹,每一条褶皱中都抑制不住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手里捧着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捧捧黄金;你看,乌苏里江江面上,晨曦微露,渔民高大的身影立在船头,他浑身披着金光,如同剪影般摄人心魄。这是五彩的祖国,快乐幸福的点点滴滴,拼凑成了一个万花筒,每朝每夕,每季每年,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 多少年风雨沧桑,河山巨变。我们的祖国早已摆脱了屈辱和苦难。在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嫦娥奔月是我们先辈们几千年的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在“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后,已经在逐步实现。2008年,我国成功的举办了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球,这一系列的成功,证明了我国的强大实力。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技术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祖国人民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对世界减少饥饿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工业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成果。从2001年1月10日的“神舟三号”试验成功,到2002年10月17日“神舟三号”发射成功,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到2012年的辽宁号研制成功。从1.5G的领跑世界,到4G的快人一步,再到中国的5G,哪一个不是中国的成就? ‎ 这正是你们理想的中国,是你们不顾自己宝贵的生命而牺牲的理由,是你们一生一世中盼望已久的唯一愿望!现在你们的付出有成果了!中国人民终于安居乐业了。 ‎ - 27 -‎ 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时代赋予我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像革命先烈们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此致 敬礼 一名学生 ‎2020年某月某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材料为201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上的一个剪影。重点是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表达崇敬和赞美。并要求请给70年前的革命英雄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这盛世,如你们所愿:山河无恙,国富民安。”此题审题限制:①书信体应用文;②叙述者的角色定位,学生;③写信对象是革命先烈;④内容是告诉革命先烈祖国的发展,告慰英灵,表达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参考立意:‎ ‎1.共筑我中华;‎ ‎2.赞美英雄; ‎ ‎3.歌颂祖国; ‎ ‎4.英雄我想对你说。‎ 参考素材:‎ ‎1、朋友们,当我们生活在幸福的生活中,当我们沉浸在欢庆抗战胜利70周年时,你可曾想到70年前,我们中国是怎么站起来的呢?‎ ‎2、打开记忆的大门,历史再一次停留在那一次次硝烟战火中,可恶的日本人一直想把我们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他们趁我们民族危机时攻打我们。在中国大地上,罪恶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漫长的8‎ - 27 -‎ 年,如同过了几个世纪,可以想象那时的中国该有多么民不聊生啊!处处燃烧着战火,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在南京大屠杀时,敌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手无寸铁的南京人民进行屠杀,使三十万中国同胞含冤而死……中国人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我们伟大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自已的智慧,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运动中,大家团结一致,听从党的命令,不怕牺牲。为了人民的利益,哪怕牺牲个人的生命也无所谓:扑向枪眼的黄继光,手拿炸药包的董存瑞,宁死不屈的刘胡兰,以一敌百的狼牙山五壮士,少年参军的张嘎……一个个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仿佛又屹立在我的眼前。‎ ‎3、在这神圣的八年抗战中,最伟大的是我们的革命先烈,就算是最困难的时期,他们仍然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其中,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就是很好的代表。他每天只吃两顿黑豆饭,睡两三个小时。他和高富有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天,毛主席正在散步,突然,高富有跑过来说:“主席,老乡给了咱们一筐沙果子,说你们不吃,胡宗南过来也会吃,您看……”主席问:“你帮老乡干过活吗?”“没有,但老乡说得也有道理,咱们给钱吧!”毛主席严肃地说:“不行,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在白吃白喝呢?”“那我就去还掉吧。”‎ ‎4、每每想到这,我都不禁为革命前辈的美好品格所感动。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构成了英雄们充实的精神世界。让唱着流行歌曲,看着卡通漫画,玩着电脑游戏长大的我们,有机会了解了历史,亲近了英雄,思考了责任,使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5、今天,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迎面吹来和煦的微风,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战争时代已不复返,可是,我们不应忘记战争年代那不能忘却的光辉历史,在抗战胜利60周年的今天,我们要牢牢记住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国旗,保卫了祖国,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献出自已的一切。‎ ‎6、又是一个细雨蒙蒙清明时节,又是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又是一个往日沉痛记忆浮现的日子。“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细雨蒙蒙,不只是细雨蒙蒙,他是我纷飞的思绪;鲜花摇曳,不只是鲜花摇曳,是她们在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烈士致敬,站在烈士墓前,我心中涌起的,不只是一种敬畏,更是一种骄傲!‎ ‎7、是你们,用血肉之躯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在生与死的关头,是你们挺身而出,用自己最坚强的意志,与敌人殊死拼搏;在日本侵略中国国土之时,你们前仆后继,毫不畏惧,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了革命;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是血肉模糊,还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全心全意只为了中国的胜利,只为了中国的明天!‎ ‎8、中国,一个用鲜血凝成的字眼。她是用革命先烈多少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 27 -‎ ‎“严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江姐的一句话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殊不知,在中国那段黑暗的历史,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例子: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舍生赴死,英勇不屈”的赵一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狼牙山五壮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舍身为国,宁死不屈”的杨靖宇。还多少不为人知的烈士,他们没有说,但他们做了,而且他们做的那般耀眼,那般辉煌,那般灿烂,那般璀璨!‎ ‎9、或许有些烈士你连名都曾为知晓,可有谁知道,他为革命付出了多少!沉重的脚步踏在绍兴烈士陵园中,一个个陌生的字眼,我只能怀有一种敬佩与感激,抬头:一座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邱绍生。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来渲染你们的豪情壮志,只有简单的两个字:英雄!‎ 例文行文结构:‎ 第一部分:致谢先烈们,告诉他们我们祖国迎来了建国70周年纪念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第二部分:三个“你看”构成的排比句式,向先烈们介绍五彩的祖国;香港、澳门的回归,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奥运会、世博会的举办都表明了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举例说明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 第三部分:告慰先烈们,他们的付出有成果了!中国人民终于安居乐业了。并且表明自己的态度,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会像先烈们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