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1 KB
  • 2021-06-03 发布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考点学案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课时跟踪练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学案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题组一 专项练 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错误。 [原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 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 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 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选项] 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 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 比对:(答案)张冠李戴。“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 倪思的意思是能够得到危稹这样的人,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 【参考译文】 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 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 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帐司,没有到任, 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 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又主管办京西安抚司公 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 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时序颠倒或空间错位”的错误。 (1)[原文]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 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 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 [选项] 高睿自幼为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 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 比对:(答案)(1)从时序颠倒角度设误,“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 期间的事。 【参考译文】 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 《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 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 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 (2)[原文] (孙长卿)通判河南府。秋,大雨,军营坏,或言某众将叛,洛中哗然。长 卿驰谕之曰:“天雨败屋庐,未能葺,汝辈岂有欲叛意,得无有乘此动吾军者邪?”推首恶 一人诛之,留宿其所,众遂定。知和州,民诉人杀弟,长卿察所言无理,问其资,曰:“上 等也。”“家几人?”曰:“惟此弟尔。”曰:“然则汝杀弟也。”鞫之,服,郡人神明之。 [选项] 孙长卿临危不乱,又善于断案。担任河南府通判期间,孙长卿果断制止了一场 兵变,并审理了一桩命案,最终将黑心哥哥捉拿归案,他因此而名响一方。 比对:(答案)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题。审理案件是在担任和州知州时,非任“河南府通 判”时。 【参考译文】 (孙长卿)担任河南府通判。秋天,下大雨,军营房屋被毁坏,有人说某些士兵要叛乱, 洛阳城中一片哗然。孙长卿赶去晓谕他们说:“下雨毁坏房屋,还没有来得及修葺,你们怎 么就有想反叛的意思,恐怕是有人想趁机动摇我们的军心吧?”(孙长卿)将一个首恶分子正 法,并且当夜留宿在军营中,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任和州知州(时),有个平民上诉说别人 杀了他弟弟,孙长卿考虑这个人所讲的不合情理,问他家产情况,回答说:“家产属上等。” 问:“家中几人?”回答说:“仅有这个弟弟而已。”孙长卿说:“那么是你杀了弟弟。”经审 问,此人服了罪,郡中的人把孙长卿视若神明。 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曲解文意或归纳不全”之处。 [原文]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谏 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 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 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 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 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选项] 长孙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 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比对:(答案)曲解文意。“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 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 “私下派遣”。 【参考译文】 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置办的 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翻倍。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 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 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 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 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征,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实 在是个能通过义限制主上的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 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 得紊乱。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 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帛五百匹,送到魏征家来赏赐给他。 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的错误。 [原文] 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 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 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 人服其量。 [选项] 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 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 比对:(答案)以偏概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 及县令、主簿的家人”的说法。 【参考译文】 当初,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 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 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 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 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强加因果或事件杂糅”的错误。 [原文]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 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 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 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选项] 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 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比对:(答案)改变因果。“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 杨惠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并 非因此而得以到京师。 【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 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 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 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 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 题组二 综合练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昊正,字祺阳,少好学,美鬓发,善举止,言辞清辩,响若县钟。其父任城王薨.,居丧 以孝闻。袭封,加征北大将军。以氐羌反叛,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见诫励, 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诱导怀附西 南款顺。加侍中,赐衣一袭,乘黄马一匹,以桂其德。转开府、徐州刺史,甚著声绩。朝京 师,引见于皇信堂。孝文诏正曰:“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 谁?”对曰:“郑国寡弱,摄于强邻,人情去就,非刑莫制,故铸刑书来示威。虽乖古式, 合今权道。”帝方变革,深善其对,笑曰:“任城当欲为魏子产也!朕.方改朝制,当与任城 共万世之功。”后征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后帝外示要南讨,意在谋迁,乃独谓正曰:“国 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崤函帝宅,河 洛王里,固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正深赞成其事。帝曰:“任城便是我子 房!”于是,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尚书左仆射。及车驾幸.洛阳,定迁都计谋,诏 正驰驿向北,问彼百司,论择可否。正既至代都,众闻迁诏,莫不惊骇。正援引今古,徐以 晓之,众乃开伏。遂南驰还报,会车驾于滑台。帝大悦,曰:“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 从幸邺宫,除吏部尚书。恒州刺史穆泰在州谋反,授正节、铜武、竹使符.,御杖左右,仍行 恒州事。行达雁门,遣侍御史李焕先赴。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 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具状表闻。帝览表,乃大悦曰:“我任城可谓社稷臣,正复皋陶 断狱,岂能过之?”顾咸阳王等曰:“汝等说当其处,不能办此也。”车驾寻幸平城,劳正, 引见逆徒,无一人称枉,时人莫不叹之。帝谓左右曰:“必也无讼,今日见之。”以正正尚 书。 (节选自《北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 州/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B.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 /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C.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州 /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D.顾谓中书令/李冲曰/此儿风神/吐发当为宗室领袖/是行当不辱/命我不妄谈也/正至 州/ 诱导怀附/西南款顺 解析:“中书令”为李冲的职位,所以“中书令李冲”之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 A、 D 两项。“怀附”为近义复词,意为“归附、依附”,其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 C 项。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 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 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 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 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解析:“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昊正自幼好学,气质不凡。文明太后十分欣赏他的风采神韵,认为他能承担重任, 后来他受到朝廷重用、重赏,仕途顺利。 B.昊正才干出众,深得孝文帝信任。孝文帝迁都的想法起初只告诉昊正一人,确定迁 都后,孝文帝安排昊正说服大臣们。 C.昊正识见深远,通达权变。他引用郑子产铸刑书的史事鼓励孝文帝大胆变革,认为 即使变革有悖于古制,也适合于当下的权变之道。 D.昊正断狱公正,令人叹服。他办理恒州刺史穆泰案,不仅受到孝文帝的极力称赞, 连逆徒也觉得不冤枉,也为当时人叹服。 解析:昊正不是“引用”,而是应答孝文帝的问题;也没鼓励孝文帝变革。 答案:C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昔郑子产铸刑书而晋叔向非之。此二人皆贤士,得失竟谁? ②至即禽泰,穷其党与,罪人皆得。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百余人并狱禁。 答案:①过去郑国子产铸造刑书,而晋国的叔向却责备他。这两人都是贤士,究竟谁是 谁非呢? ②(昊正)到恒州后立即抓住穆泰,穷追他的同党,所有罪人都被捉拿归案。巨鹿公陆睿、 安乐侯元隆等一百多人都被关进狱中。 【参考译文】 昊正,字祺阳,从小好学,鬓发很美,举止进退有节,言语清晰明辨,声音有如悬钟。 他的父亲任城王去世后,居丧期间,他以守孝道而闻名。他承袭了父亲的封爵,并被加封为 征北大将军。因氐羌反叛,朝廷任命他为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文明太后接见了他并加以 告诫和勉励,她回过头对中书令李冲说:“这个孩子的风采神韵焕然迸发,自当成为皇族宗 室的领袖,这次出行应当不辱使命,我不会乱说的。”昊正到梁州以后,耐心诱导氐羌人归 附朝廷,西南一带都归顺了。朝廷加封他为侍中,赏赐一套衣物,让他乘上一匹黄马,以表 彰他的功绩和才能。改为开府、徐州刺史,很有名声和政绩。朝拜京城时,被引到皇信堂。 孝文帝下诏问昊正:“过去郑国子产铸造刑书,而晋国的叔向却责备他。这两人都是贤士, 究竟谁是谁非呢?”昊正回答说:“郑国弱小寡助,慑于强大的邻国压力,人心容易反复, 不用刑律难以管理,所以铸刑书向他们表示威严。虽然有悖于古制,却适合于今天权变之道。” 孝文帝正在进行变革,十分欣赏昊正的回答,便笑着说:“任城王应当成为魏国的子产啊! 我正在创改朝中制度,自当和任城王共建万世之功。”后来便征召他入朝当中书令,又改任 尚书令。后来孝文帝对外表示要南征,本意却打算迁都,于是,他单独对昊正说:“国家从 北方兴起,迁居到平城,虽然富有四海,但文化、习俗等均未合一。这里是用武之地,不是 可以兴起文教的地方。崤函自古为帝宅,河洛一向是王室之居,我想举此大事,宅居中原, 你意下以为如何?”昊正十分赞成这件事。孝文帝说:“任城王便是我的张子房啊!”于是, 加封他为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又兼任尚书左仆射。当车驾到达洛阳,确定了迁都的计谋 之后,皇帝诏令昊正驰回北方,询问留在那里的百官,让他们讨论决定是否迁都。昊正到达 代都之后,众人听了有关迁都的诏书,无不惊讶万分。昊正援引古今事例,耐心地加以开导, 众人这才明白和信服。于是,昊正南归回报,在滑台会见了皇帝。孝文帝大喜,说:“如果 不是任城王,我的大业不能成功啊!”昊正跟从皇帝到达邺宫,被任命为吏部尚书。恒州刺 史穆泰在恒州谋反,朝廷授给昊正符节、铜武、竹使符,左右御杖,并代管恒州事。当行进 到雁门时,派侍御史李焕先行进发。到恒州后立即抓住穆泰,穷追他的同党,所有罪人都被 捉拿归案。巨鹿公陆睿、安乐侯元隆等一百多人都被关进狱中。将详细情况表奏朝廷。皇帝 看完奏表,便十分高兴地说:“我的任城王真是社稷重臣,就算让皋陶来审理,又怎能超过 他?”皇帝回过头对咸阳王等人说:“你们要是处在他的位置上,不可能把事情办得这样好。” 皇帝不久驾幸平城,犒劳昊正,引见了那些叛乱的党人,那些人没有一个说自己是被冤枉的, 当时的人对此情状无不感叹。皇帝对左右的人说:“一定没有诉讼的事件,我今天亲眼见到 了。”于是,任命昊正为正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