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1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模块检测卷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测试时间:150 分钟 评价分值:150 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 代 诗 派
翟长兴
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
统称。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 1932 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
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
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 20 世纪 30 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
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
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
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
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作为理想象征的
“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
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
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
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
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
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现代
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
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
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正是现代派诗人们这样孜孜不倦,兼收并蓄,不断地进行着“化古化欧的创造性的转化
工作”,使中国新诗既民族化又现代化,从而构建起真正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现代派诗歌是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标志着中国新诗的成熟,
是东方民族现代诗构建发展的开始。其所追求的开掘内心和传达朦胧的美学原则,对于新诗
艺术表现的含蓄与丰富,对诗的艺术本质的思考与探索,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无疑是有积极
意义与独特的贡献。
(有删改)
1.下列有关“现代诗派”的表述,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诗派是指在 20 世纪 30 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创作风格上大致相似的年轻都市
诗人的统称。
B.现代诗派以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为阵地,他们创作的诗歌标志了中国
新诗的成熟。
C.现代诗派的诗人多无政治派别,是来自乡村、在城市生活而遭受乡村、都市文明挤
压的边缘人。
D.现代诗派诗人追求化古化欧的创造性工作,使中国新诗成为具有民族性、现代化特
征的现代诗。
解析:范围弄错。现代诗派的诗人并不是都来自乡村,“许多人来自乡土”。
答案: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 1932 年在上海创办的《现代》杂志,杂志汇集了许多大城市的
诗人,并刊发了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作。
B.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领袖,其《雨巷》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诗人理想的象征,
诗歌表现了当时青年普遍存在的理想幻灭情绪。
C.现代诗派诗人创作的诗歌很少直接表达主观感受,往往采用暗示的方法,间接表达
内心情感,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问题。
D.现代诗派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诗歌注重使用象征手法;具有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
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如朦胧而明朗。
解析:曲解文意。“审美特色有东方民族矛盾心理”错误,原文“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
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的意思是多层面的审美特征,不是矛盾心理。
答案:D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诗派的诗人都各自以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了现代诗派的发展,形
成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诗坛的美景。
B.现代诗派诗人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再加上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使得
他们的视野投放到中国更广阔的疆域。
C.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诗歌特征等对现代诗派的诗人影响很大,但现代诗派的诗人并
没有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
D.现代诗派重视内心世界和平凡生活,诗人用曲折、隐藏方式和象征的意象表达内心
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中有独特贡献。
解析:B 项,曲解文意。由“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
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可知,“使他们的视野投放到……疆
域”的只是“大革命失败对诗人信念的摧毁”。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镜 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县政府的访贫问苦
活动。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小
米自我感觉良好。正沾沾自喜,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没拍王县长呢?”
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之长,他既然去了,能
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坑早挖好了,树苗也早已植入坑
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县里苏书记、王县长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小米吸取上
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
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还有,龙副书记二次,张副书记三
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长、朱副县长他们呢?
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
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导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他们的裤腿和衣袖都挽得老高,
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稻田里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教训。每位县级领导
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报道之后,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
高潮迭起,壮观感人。小米的心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么搞的?”邓部长脸
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误,‘倒镜’!”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长插得最快,苏书记
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么就不对镜头做些
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系到领导们的荣誉,
荣誉啊! 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晶莹透亮。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映作对比,表现了小米在
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风,以小见大,
构思巧妙。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纯而无辜的小
人物的同情。
D.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领导被批评,
伤心自责而哭。
解析:A 项这一系列对比,是为了表现邓部长以官本位思想指导新闻,而不是批评小米
的新闻专业水平。C 项小米的形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无辜”。D 项小米的眼泪是委屈的泪。
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却无法被认可,感到委屈。
答案:B
5.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官本位思想严重,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②可悲可怜的人物形象。他将自
己的人生价值、工作的意义拴在了唯领导是命之上,并且也屡遭批评。
6.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有人认为,“小米”这个形象值得反思,应
该被批评。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小米值得同情。小米刚刚开始工作,满怀对工作的热情,积极认
真。第一次采访,他是“兴高采烈地去了”,被邓部长批评后,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都会特
别用心去注意、改正。他很单纯,完全不懂得新闻中所谓的“政治”。小米开始报道新闻时,
完全没有邓部长所要求的“政治意识”,只是基于新闻事实去呈现。但是却在现实中屡屡受
挫,非常值得同情。
(示例二)我认为小米应该被批评。小米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新闻”与官本位思想
的冲突中,从未想过质疑、反抗,而是一味顺从。面对邓部长的批评,他没有质疑,没有尝
试过抗争。他的努力与积极都是用在如何迎合领导的口味上。可以想象,多年之后的小米,
将会是第二个“邓部长”。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程十发:飞扬与落寞
程十发,1921 年 3 月出生于松江。18 岁时,他就考入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当时教授
绘画的老师有海派宗师吴昌硕的得意弟子王个簃。在学校中,年轻的他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
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而是各取所长为我所用,往往画出自家面貌。而
系主任王个簃则是主张“死临”吴昌硕的,要求学生临摹得越像越好。程十发的“离经叛道”
令他十分头疼。尽管如此,王个簃依旧看到了他非凡的才气,曾赋诗一首赞赏:“程生不犹
人,胸次极寥廓。抚古有会心,笔墨无拘束。”
毕业之后的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他在南京路开了生平第一次
画展,没想到却遇上了“冷场”,不仅观众寥寥,画更是一张也卖不出去!卖画为生的梦想
破灭了,程十发举家回乡,从此开始了长达 5 年的失业之路。
他的妻子张金锜曾经这样回忆那段艰辛的往事:“那时候在松江,遇上冬天,天天晚上
冷得在家直哭。外面刮风下雪,屋里都会渗漏;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身边一点钱都没有,
真是苦不堪言。”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程十发依旧没有放弃绘画艺术,他借来了不少故宫
藏画的印刷品,对古今诸多大家的笔墨悉心钻研、分析,大量地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而
这些传统艺术的营养,也成了程十发未来绘画路上重要的基石。
1949 年后,程十发创作了第一幅年画——《反黑田》。当时华东人民美术的吕蒙同志看
出程十发的热情与才气,便安排其加入了。从此,程十发成了“国家干部”,开始了他美术
创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程十发集中学习了传统线描技法以及欧洲古典版画艺
术风格,取古今中外之法而用之。于是,一部融汇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佳作——《画
皮》诞生了。
“《画皮》是一部彩色连环画,无论从人物造型还是笔墨的运用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出
作者所受过的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熏陶,以及传统笔墨的再现。”著名人物画家戴敦邦先生接
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说,他至今记得《画皮》出版后所引起的轰动。
程十发艺术的巨大飞跃,是在 1957 年的云南写生之后。他的画风也就此发生了巨大变
化。他的线条开始走向自由王国,兼工带写,收放自如,创立了独特的“程家样”。从《泼
水节》《瑞丽江边》《傣族赶摆》到连环画《菠萝飘香的季节》,等等,一发不可收,成为新
中国五十年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正当程十发在艺术上不断前进的时候,人生的第二次磨难无情地降临在他的身上。“文
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程十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能参加工作,更不能拿笔画画,尽
管如此,程十发依然保持着特有的幽默与豁达。原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昌酩先生记得程
十发在牛棚中的趣事:有一天,红卫兵小将走过牛棚,突然看见一张写有“保护动物”的标
语,查问之后,才知道是程十发贴的。程先生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牛是属于动物的,动物
是要保护的。”顿时让小将们哭笑不得。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获新生的程十发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他要把耽误的十年
补回来。“老师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勤奋到了极点。他画 20 张画,起码要打 50 张底稿。”
程十发的弟子毛国伦回忆说。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为了解决画院职工住房紧缺的难题,程十发亲自作画 30 幅,折成
人民币 60 万元购买了 10 套房屋分给困难家庭,一时传为美谈。程老的忘年交、著名喜剧演
员王汝刚先生清楚地记得这件事:“那是 1991 年的夏天,老先生为了交齐 30 张画,不顾高
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狠命地作画。当画所差无几的时候,老先生也累病了。”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
的人,面对假画往往表现得十分大度:“他们看我画不动了,做好事帮帮我。”
1993 年,人生的第三次磨难又降临在这位七十多岁的长者身上。夫人和女儿的去世,
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他的身体迅速衰老下去,逐渐减少了作画的时间。
八十岁后,程十发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多种慢性疾病的困扰使得他提笔写字作画都十
分困难,手往往发颤发抖,可他还戏称“我这是精神抖擞”。他患有气喘病,时常喘息不止,
却常常笑着解释:“我这叫英雄气短。”
2006 年,卧病华东医院的程十发在病榻上接受了一生中最后、也是最高的一项荣誉: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的“国家造型艺术终生成就奖”。这是国家和人民
对于他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探索的最大肯定。得知获奖消息的程老并没有喜形于色,却将已
有一年不曾拿起画笔的手在空中不停地挥舞着,他还是想再多画些画……
曲终收琴意犹浓,春去落花芳未淡。2007 年,程十发走完了自己坎坷而不平凡的八十
六年历程。其中有功成名就背后的艰辛,也有风光无限之下的孤寂。
(选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时,程十发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思维,从不循规蹈矩
地临摹一家一派,往往画出自家面貌。
B.毕业后,程十发遭遇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失败。他生平第一次画展不仅观众寥寥,
更是一张画也没卖出,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
C.解放后,程十发进入了华东人民美术,开始了他美术创作的新天地。在短短的五年
时间里,程十发就绘制完成了《画皮》。
D.进入 90 年代后,坊间大量充斥的假画也让他苦闷不已。尽管他是一个豁达开朗的人,
但这种乱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打击。
解析:D 项,“但这种乱象还是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于文无据,原文是:夫人和女儿的
去世,让毫无准备的程十发再度遭受打击。
答案:D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年轻的程十发从不循规蹈矩地临摹一家一派的绘画,但他的老师王个簃却很赞赏他
的这种“离经叛道”,并且写了诗歌来鼓励他。
B.失业回家的程十发,尽管生活艰难,但仍然没有放弃绘画艺术。这些生活的经历也
成为了他未来在绘画路上成功的重要基石。
C.程十发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创作一部融汇了传统写意国画笔法的连环画
佳作——《画皮》,作品出版后引起了轰动。
D.程十发乐观幽默,他曾戏称自己发抖是“精神抖擞”。也曾经用写标语的形式来巧
妙对待“文化大革命”中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E.文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全面介绍了程十发的一生,重点表现了他“飞扬”与“落
寞”的两个方面,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解析:A 项,老师赞赏的是他的才华,对他“离经叛道”的行为很头疼;B 项,文中强
调的是对传统绘画技巧的研究是程十发成功的基础;E 项,文章没有“全面”介绍程十发的
一生。
答案:CD
9.文中多次引用了程十发的弟子和朋友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根据引用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引用他人
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文本中
引用程十发弟子和朋友的话,对于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传记的真实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①从不同侧面表现程十发,丰富了传主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他人的
评价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③和文中正面描写互相配合,使行文富有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
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
“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
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
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
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
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
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
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
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
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 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
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
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
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
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
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
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解析:D 项,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
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
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
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
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解析:B 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急速入城,帮着
策划守城的办法。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
懂得军事。他被任命为德安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
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胡世宁)取道沧州
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急速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
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
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
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
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
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
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
于是逃出,去到京师,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
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
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戌地被起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
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
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
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
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
却不肯附和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
终恩礼不衰。
九年(1530)秋天去世。被追赠为少保,谥号端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请回答 14~15 题
九曲棹歌(其二)
〔宋〕 朱 熹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
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
宴会之后,虹桥飞断。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
作者从此处上船。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
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C.“虹桥一断无消息”,作者游览九曲溪,抬头见彩桥,从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思念之情。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
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E.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而“锁翠烟”则用了
拈连的艺术手法。
解析:C 项,虹桥并不是指抬头看见了彩虹,而是由幔亭峰产生了对神话的联想,而全
诗也不是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是赞美九曲溪之美景。E 项,没有“拈连”的艺术手法。
答案:CE
15.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一曲溪景物的赞美之情。既有“锁翠烟”“蘸晴川”的自然景
之美,也有幔亭峰仙人宴请之人文故事之神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
不复还。
答案:(1)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风萧萧兮易水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2016·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
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
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
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
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
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
甚至照摹照搬。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要关注语境、使用对象、感情色彩等问题。①举
重若轻: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用错对象。②光怪陆
离:“光怪”指光彩奇异,“陆离”指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
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③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
靠。望文生义。④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不合语境。⑤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
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⑥奉为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
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答案:C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
A.“大堰河”这个艺术形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读者不仅受到了深刻的美的教
育,而且还感到真实可信,亲切近人。
B.新诗“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适合表达现代人的思想
感情而逐步得到社会认可的。
C.狄更斯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职位,接
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
D.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
发展变化。
解析:A 项,“不仅……而且……”后的语句语序颠倒;B 项,去掉“而逐步得到社会认
可的”,结构混乱;C 项,“充任”记者搭配不当。
答案:D
19.(2017·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解析:A 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这里用错了对象。B 项,“璧还”,
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用于此处正确。C 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
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D 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此处用于说自己的女
儿,不得体。
答案: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这世上大概有两种怪人:有人活了一生,从来不抱怨,这样的人叫“弱智”。还有一种
人,他活了一辈子,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抱怨,喋喋不休地抱怨。他就喜欢让周围的人生活
在他的唾沫中。①________________?我不说你也知道,叫“怨妇”。当然,这种人也可能
叫“怨男”。我建议:②________________,就别让这个老师做班主任。万一这样的人不幸
做了班主任,他会把他的全班学生折磨成程度不同的神经质或精神病患者;我的意思是说,
选择了做教师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而乐观其实很简单:
③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整体感知文段内容,该文段的核心话题词
是“抱怨”。①处答案可从标点是问号,后句的“叫怨妇”“这种人也可能叫怨男”等推断
得知是“这样的人叫什么”;②处与后半句构成假设关系,且由“别让这个老师做班主
任”“把他的全班学生折磨成程度不同的神经质或精神病患者”可推断出“如果一个老师
喜欢抱怨”之意;尾句点明教师如何才能“乐观”,结合该文段的核心话题“抱怨”,从而
得出③处答案。
答案:①这样的人叫什么
②如果一个老师喜欢抱怨
③停止抱怨
21.(2017·全国卷Ⅲ)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
问题。(5 分)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
会带来空气、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
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
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生活知识和经验进行推断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火灾的发生因素很
多,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材料中的“限制燃放,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
灾”推断不当;另外,我们知道环境污染的因素也很多,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
所以材料中的“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推断也不恰当。
答案:②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并不一定就能避免火灾的发生 ③不是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
能避免环境污染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日本西大寺古茶园素负盛名,但从不收门票,更不收小费。一次,游客的造访竟意外遭
到了委婉而又断然的拒绝,理由是什么呢?居然是:今天没有下雨。游客沉思半晌才若有所
悟:怕是只有在雨蒙蒙、湿漉漉之中,古茶园神韵方能完美呈现;寺里和尚不愿意让游客带
着不够完美的观感遗憾而返,才会拒绝。
游客诚恳请求参观,因为他实在不可能等到下雨再来。和尚终于答应,但是,必须在两
个小时以后,也许和尚要午休,也许和尚要做功课——游客不清楚。两个小时以后,游客如
约而至。等踏入茶园,一切都明白了——和尚利用这两个小时时间用清水把整个茶园细致地
洒了一遍,眼前的茶园俨然是雨后初晴美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
(1)从古茶园的角度:茶园之所以能够从古走到今依然享有盛名,是因为它一直秉承的
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精神。可以由这个角度来谈谈产品如何才能畅销不衰,品牌怎样才能
建立,企业如何才能生存,国家如何才能强盛等问题。
(2)从和尚的角度:标准不能随便改变,追求始终如一,做事力求完美,绝不敷衍,执
着尽力。
(3)从古茶园不收门票、小费角度:不功利,不为利,保持初心,做事应守,不为俗世
改变。
(4)从看待日本国的角度:日本民族的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引发我们
的思考。要防止日本的各种侵略,就必须以更认真的态度去做好每一件事,克服我们民族中
不可忽视的敷衍、投机、急功近利的劣根性,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偏题、离题的想法:
(1)中国和尚与外国和尚的对比:中国和尚(例释永信之流)开公司,外国和尚不收钱。
(2)游客坚持到底,终于得以看到美景。
佳作展台: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与其爬满蚤子,不如缝制完美的天衣
——题记
日本西大寺的和尚为了不让游客留下不完美的观感,选择了花整整两个小时用清水把茶
园细细洒了一遍,原本没有下雨的茶园,呈现出雨后初晴的完美景色。
是的,我们应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正如唐人所说“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而不是“不
拘小节”,得过且过,过 60 分的生活。
我常惊叹于古代诗人的“炼字”,他们对完美的追求,给我们留下多少华章!杜少陵“语
不惊人死不休”,“老来渐觉诗律细”;给我们留下《秋兴八首》等华章;贾岛推敲入神,
方有“僧敲月下门”“西风吹涓水”;王荆公改毕数十次,方有“春风又绿江南岸”。
他们对完美的追求,成就了最圆的月,最美的花,最好的诗。若他们不追求,那便只有
“僧推月下门”“春风又满江南岸”等残月,败花,拙诗。
民国的学者文人,也追求完美。梁任公先生珍视吉光片羽,连信柬都细细落笔,只不为
文学留下遗憾;鲁迅先生在重病时仍细细校《海上述林》校样,只为不出译笔的疏漏;陈寅
恪虽一代大师,但上课仍认认真真备课,只为把最完美的,给有志于学的青年。
他们对完美的追求,成就了最圆的月,最美的花。如今,在浮华而喧嚣的时代里,太少
人追求完美,太多人只需要粗制滥造的不完美,追求利益。有些电影,改造历史,画风浮艳,
让人感叹:我们的时代里,有完美吗?当然有,那是侯孝贤先生的《刺客聂隐娘》。“板凳甘
做十年冷”,他以十年磨一剑,追求完美。他不浮躁,踏实,细致,拍出了最深邃的镜头,
最意味深长的故事,每一个眼神,每一段音乐,完美,如同最圆的月,最美的花。
总有人感叹我们的民族文艺,民族电器产品不优秀,不如德国日本,还不如我们的汉唐。
我们应追求每一处细节,去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相关文档
- 2018年秋高中语文第3单元综合检测2021-06-039页
-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我有2021-06-036页
- 高中语文第1单元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2021-06-0312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2021-06-0326页
-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堂吉诃德教案 人2021-06-033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专题一 向青春举杯2021-06-0314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课神奇2021-06-0329页
- 北京市高中语文沙之书学案(无答案)新2021-06-031页
- 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0 过秦论(第2021-06-0310页
- 2018秋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质量检测卷2021-06-03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