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和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线上学习阶段性评估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五部分,20个小题,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将答案工整书写在答题纸上,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一、语文基础与常识(共21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民宿,不是简单的一栋房子,而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当地风土人情的载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_______,民宿应或依托于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或依托于恬静美丽的自然风光,或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地治宜,精心设计,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选择民宿,实际上是在选择一种更有人情味、更让人满意的体验。走进民宿,院内树影斑驳,怪石嶙峋,真是_______。一家民宿,如果只有古朴的房屋和美丽的景致,但服务态度和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则会给人一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使其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有品质的民宿不仅要富有特色和魅力,还要提供更加“走心”的服务以及合乎规范的卫生条件、消防设施等,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感到舒心、放心。
从长远来看,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尤其是在一些适合民宿集聚发展的地区,更要统畴规划,实现差异化发展,切不可_______,一涌而上,简单模仿,恶性竞争。同时,还要促进民宿产业与周边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载体(zăi) 底蕴(yùn) 因地治宜(zhì)
B. 惬意(qiè) 斑驳(bān) 历经沧桑(cāng)
C. 恬静(tián) 统畴(chóu) 败絮其中 (xù)
D. 谐调(xié) 嶙峋(línxún) 一涌而上(yōng)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脱颖而出 别具匠心 饮鸩止渴
B. 出类拔萃 别有洞天 饮鸩止渴
C. 出类拔萃 别有洞天 急功近利
- 22 -
D. 脱颖而出 别具匠心 急功近利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尤其是可以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B.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来提升自身品味,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C.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来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享受到诗意栖居的惬意。
D. 尤其是可以通过与当地特色文化相融合,提升自身品位,让游客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动与诗意栖居的惬意。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和修改。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字形考查的主要是形近字、同音异形字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
A项,载体(zài);“因地治宜”应为“因地制宜”;
C项,统畴(chòu)应为“统筹”;
D项,“一涌而上”应为“一拥而上”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出类拔萃:超出同类。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脱颖而出”只能用于人。此处是说“民宿”,应选“出类拔萃”。
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等引人入胜。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艺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此处用来形容风景,所以选“别有洞天”。
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求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从横线后面的“一拥而上,简单模仿”等内容看,应选用“急功近利”。
- 22 -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该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少了与“通过”相搭配的中心语;二是搭配不当,“触摸”可以与“脉动”搭配,但与“惬意”不搭配。
A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
B项,“通过”缺少中心语。
D项,“触摸”与“惬意”不搭配。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列选项中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几个弟子各述其志,其中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B. 《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她终于由一个幼稚无知的侍女成长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有觉悟的女人。
C. 《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都是从对方切身利益出发,而郑伯的劝说更迂回曲折,烛之武的劝说更直截了当。
D.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用两个并列结构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的阐明了发现青蒿素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大意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结构、标题、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
A项,错在“用理性的语言”。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穿上夹衣,与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去春游,在沂水中洗洗澡,到舞雩台土迎风乘凉,兴尽时唱着歌回来。用的是形象的语言。
B项,错在“有骨气、有尊严、有觉悟的女人”。该项中说鲁侍萍“有觉悟的女人”,把这一人物形象拔高了。
C项,错在“郑伯的劝说更迂回曲折,烛之武的劝说更直截了当”。正确的是郑伯的劝说直截了当,烛之武的劝说迂回曲折。
故选D。
5.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是一种把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念白相结合,演出一个完整故事的戏曲艺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西厢记》。
B. 《祝福》写于1924年,小说生动了塑造了一个受侮辱、受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后收入《彷徨》。
C.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和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是在明清时期。
D. 契诃夫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和戏剧家,卡夫卡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们的重要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变形记》都是闻名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主要作品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西厢记》”说法错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
故选A。
6.下列古诗文默写中和课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 22 -
A.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B. 千里澄江似炼,翠峰如簇。归帆去悼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C.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D. 曰:“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A项,错误。“吴楚东南拆”的“拆”应写作“坼”;
B项,错误。“千里澄江似炼”的“炼”应写作“练”;“归帆去悼残阳里”的“悼”应写作“棹”;
C项,正确。
D项,错误。“泳而归”的“泳”应写作“咏”。
故选C。
7.和课文相比,下列古诗文默写中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蹑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且知方也。”
B.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汇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C.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D. 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至今商女,时时尤唱,后庭遗曲。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要求选出“和课文相比,下列古诗文默写中错误最多的一项”,学生需要根据平时记忆情况,仔细核对,寻找选项中错误之处,尤其要注意通假字、易错字等。
A项,“蹑”应为“摄”;“谨”应为“馑”;“足民”应为“有勇”;
B项,“汇”应为“会”;“坐”应为“作”;
C项,“四”应为“泗”;
- 22 -
D项,“竟”应为“竞”;“尤”应为“犹”。
故选C。
二、(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
- 22 -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 作者认为,要想深化“抗疫文艺”书写,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 “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 在灾难持续和沉淀阶段,文艺创作不仅需要澎湃的激情,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
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B.
- 22 -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国家政策和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第五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正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 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 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D.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答案】8. D 9. B 10. D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A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错误,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而是要想深化“抗疫文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
B项,“要想深化‘抗疫文艺’书写”错误,不进行“抗疫文艺”创作,而是深化“抗疫文艺”书写。
C项,“不能因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错,太过绝对。
故选D。
【9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错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和社会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D项,“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表述错误,以偏概全。因为讲好中国故事,还有其它因素,还需要“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三、(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
(一)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22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司马迁《史记》
(二)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苏轼《论项羽范增》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数目:多次递眼色。
B. 知几其神乎? 几:事物的征兆
C. 独恨其不早耳 恨:怨恨
D.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矫杀:假冒君命杀人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增之去善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因击沛公于座 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22 -
C. 不贤而能如是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3. 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拜”,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
B. “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
C. “赐骸骨”意为赐还骸骨归葬故里。这是古代官吏请求皇上批准退休的婉词。
D. 《易》是《易经》,《诗》是《诗经》,它们都是古代儒学经典“五经”之一,其它三部为《尚书》《礼记》《论语》。
14. 下列对苏轼《论项羽范增》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简要概述了范增令人唏嘘的结局,然后宕开一笔,横空提出疑问: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但应该一早离开。
B. 对于范增的离开时间,和所有人的意见不一样,作者认为应该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并通过引用《易经》和《诗经》上的话论证其正确性。
C. 作者以陈胜、吴广短时间发展壮大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是谋杀义帝的先兆,而这件事范增是主谋。
D. 这篇文章虽然看似通篇讨论范增的去留,但范增的去留却处处要依据项羽的所作所为,所以看似论范增,实则论项羽。
15. 下面各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翻译:大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
B. 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翻译: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督查他改过,就脱身独自去了汉营,已经回到军营了。”
C.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翻译:范增想要杀死刘邦,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D.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翻译:陈平虽然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答案】11. C 12. D 13. D 14. C 15. B
【解析】
【分析】
- 22 -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项,句意为: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恨,遗憾。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B项,趁机,副词/表因果,连词;
C项,连词,如果,表假设/连词,表转折;
D项,均为连词,因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其它三部为《尚书》《礼记》《论语》”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为历代儒客学子核心研习书经。
故选D。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C项,“而这件事范增是主谋”错误,由“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可以看出,拥立义帝是范增的主谋;项羽杀义帝,是怀疑范增。
故选C。
- 22 -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B项,“听说大王有意督查他改过”错误,句意应为: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督过:责备。
故选B。
【点睛】文言文翻译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参考译文:
(一)
- 22 -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完酒,请让我舞剑。趁机把在座位上的沛公杀死,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当面告辞。我带了一对玉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二)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 22 -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而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四、(共15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完成各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大学》《中庸》。”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 22 -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注释】《会真记》(又名《莺莺传》),是唐传奇中的名篇,唐·元稹作。王实甫据以改编成《西厢记》。清人多有以《会真记》代《西厢记》者。
16.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因作者只写了前80回,后40回是程高续写的,所以,通行的120回本又叫“程高本”。
B. 林黛玉是宝玉姑表妹,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首,与宝玉有“木石前盟”。
C. 宝玉对《大学》《中庸》之类的书颇感兴趣,《会真记》这类“禁书”也读得津津有味,说明宝玉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
D. 宝玉借“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无意间表露出内心深处对黛玉的感情,而黛玉“带怒含嗔”,表明对此事她内心是有点矛盾的。
E. 在“共读西厢记”之后,作者又写了黛玉“遥听牡丹亭”,因为这两部作品都是写“情”,这样前后映衬,使小说的主题深化。
- 22 -
17. 从选文中看,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
18. 划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9. “葬花”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小说第二十七回还专门写了《葬花词》。结合《红楼梦》全书,你认为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16. CD 17. ①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宝玉强烈的反叛精神;②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宝玉的感情细腻丰富;③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宝玉对黛玉的爱慕。
18. 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引入了下文的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②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19. ①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葬花”意味着对美好易逝事物的珍惜,体现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②花也是黛玉的自喻,她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葬花”是对自身际遇的寄兴。③黛玉在贾府的日子过的如履薄冰,她的命运身世如同落花一样漂泊无依。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以及文学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宝玉对《大学》《中庸》之类的书颇感兴趣”说法错误。宝玉对《大学》《中庸》之类的书不感兴趣。
D项,“黛玉‘带怒含嗔’,表明对此事她内心是有点矛盾的”说法错误。黛玉嗔怪中潜藏着对宝玉暗暗滋生的情意。
故选C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的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
- 22 -
,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2.从侧面描写人物。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本题题干“从选文中看,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分析可知,宝玉不爱读《大学》《中庸》之类的“经国济世”之类的书,却对《会真记》这类“禁书”读得津津有味,说明宝玉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结合“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分析可知,宝玉对落在地上的花瓣,“恐怕脚步践踏了”,表现了宝玉的多情、细腻的情感;结合“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分析可知,宝玉借西厢记中戏词“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打趣黛玉暗指两人,表达了对黛玉的爱慕之情。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场面的描写的作用的题目,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此题要注意对“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的体味。从情节结构上和下文黛玉听戏的情节形成了呼应。从人物心理上能看出贾宝玉对男女情爱的执迷。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注意需要理解的句子在文本中所在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扩展内容,有助于理解把握。解释具体语境中的词义,目的就在于强调现代文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考生在理解文本文意的基础上,应多体味文本语言,并在具体实在的文本中去与作者对话、交流。做好该题主要是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内容推断出其含义。本题中,“葬花”是很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小说第二十七回还专门写了《葬花词》。结合《红楼梦》全书,你认为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一句写的很赞,她假借花儿容易枯萎,来表明时间易逝,美好的事情就是一去不复返,从而也感叹自己的人生。花也是黛玉的自喻,她美丽如花,清洁自爱,葬花是对自身际遇的寄兴。她寄居贾府,在贾府的日子过的如履薄冰,命运身世如同落花一样漂泊无依。
【点睛】
- 22 -
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注意审清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的意思是答案要呈现“面(概括性格特征)”+“点(举出例子证明)”模式。要做好此类题,首先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
五、作文(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
你经历过哪几次“长大”?有何人生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但闻耕耘,莫问收获
耕耘,谓之耕地和除草,耕耘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春种秋收,自然之理。而我却要说:但闻耕耘,莫问收获。
世人多注重的,都为其最终的结果,其过程,往往都被其忽视。也因为人心总有太多的执念,方才会生出太多的烦恼。若能够凡事只求耕耘,不问收获,忘记得与失,忘记成与败,只活在当下,把握好此时此刻,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无愧于心。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凡尘百相,皆有因果,你不必问最终的结果会如何,你应该问自己在这过程中付出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不问收获的有多少,而是要问这一路上的追求,让你懂得了多少人生的真理,让你收获了多少的快乐。世事难料,你永远都无法预料未来的苦难会哪一个先降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当下,活在此时此刻。不负这匆匆流走的韶光,亦不辜负自己,似此,便已足够。
- 22 -
不求结果,没有目的,没有功利地做某一件事情,你的内心就会单纯快乐起来。日本手工玻璃艺人荒川尚也和老婆来到京都乡下造窑炉,做玻璃,一连好几年都不赚钱,一个大男人却要靠老婆养活。可是荒川深深地为玻璃的晶莹璀璨所折服,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他没有目标,他只是想做好手中那一件作品,带给他人美的感受。他说:“大自然本身的美,令人惊叹和触动,而我只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带给别人,这样的感动。”正是这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执着信念支撑着他前行。经过四十年的千锤百炼,他终于成为日本玻璃工艺界的一代宗师。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是曾国藩的至理名言,做人严于律已,做事精益求精,踏实勤勉,不为名利,先付出,再谈回报,终使其成为一代军事家、政治家,功勋卓著的晚清名臣。
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是做人的大境界。没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没有对事业的热爱,没有对目标的执着,一个人是不可能拥有如此之大境界。成功的人生需要这种精神,幸福的人生需要这种精神,和谐的社会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身在高三,我时常为繁重的学习厌烦,不能做到只问耕耘不求收获,希望有一天能活出第三种境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唯此便能走好人生过程,相信那些汗水会让美好的回忆不会褪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这是关于成长的话题,三次长大,是三次骨子里的成长和成熟。第一次 “在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就应在被忽略中重新定位自我,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重塑自我。第二次“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就不再过分强调结果,坦然面对挫败,接纳普通而又平凡的自我。第三次“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这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这是有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勇气,这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写作时可就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立意行文。
立意角度:
(1)重新定位自我。
(2)重新定义自我的价值。
(3)坦然面对挫败。
(4)接受平凡的自我。
(5)知其不可而为之。
- 22 -
(6)牺牲自我成全他人。
(7)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三次长大,关乎人的心智的成长。每一次成长都是一笔丰盛的财富。感谢成长的挫折,感谢成长自己的顿悟和反思。例文《但闻耕耘,莫问收获》,主要是对第二次、第三次长大的体悟。“在发现努力不一定有成效、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的时候”这个时候考验的是我们的心态,要不要继续坚持耕耘,特别是“在明知没有成效或回报却依然倾尽全力的时候”更需要走下去、坚持下去的勇气和毅力。例文很好地契合了最后两次“长大”。作者开篇写到“世人多注重的,都为其最终的结果,其过程,往往都被其忽视”,紧接着旗帜鲜明地提出“但问耕耘,莫问收获”。文章分析了为什么只需要注重过程,因为世事难料,你永远都无法预料未来的苦难会哪一个先降临,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过好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正文部分举了日本手工玻璃艺人荒川尚也的事例说明只需要耕耘即可,最后指出成功的人生需要这种精神,幸福的人生需要这种精神,和谐的社会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素材积累:
1. “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习近平
2.我们在凝视心中的偶像,遥望那似在云天的名人时,心中往往升腾着对自我未来的憧憬,渴望着、追寻着那能抚慰我们、提升我们的力量。这是年轻人成长的精神道场,是一个纯粹的、热切的心灵世界。
3.成长是一首诗,咏叹着时光的幸福回忆;成长是一首歌,跌宕着岁月的欢乐感伤;成长是一幅画,渲染出生命的七彩真谛。成长是年龄上的成长,成长是思想上的成熟,成长是心智上的完善……
4.成长犹如沙滩上行走,每前进一步,都会留下一个脚印。成长的岁月里有烦恼,也有快乐;成长的滋味有些苦,有些辣,也有些甜。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22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2 -
相关文档
- 天津市和平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322页
-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阶段2021-06-0325页
- 语文卷·2017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第2021-06-0312页
-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6月第三次2021-06-0314页
- 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月2021-06-0225页
- 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19-2020学2021-06-0226页
- 天津市和平区天津市第一中学2020届2021-06-0223页
- 【物理】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线2021-06-0215页
-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线下第一次2021-06-0215页
- 2020年天津市和平区高考物理一模试2021-06-0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