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5.00 KB
  • 2021-06-03 发布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线上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高三语文寒假网课练习卷(二)‎ 语文I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的哲学如一条 ▲ 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着。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不仅提出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而且用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的语言进行极具个性的艺术化 ▲ ,至今都让人 ▲ 。‎ A. 波澜壮阔   解释 拍案叫绝 B. 波涛汹涌   解释 叹为观止 C. 波澜壮阔   诠释 叹为观止 D. 波涛汹涌   诠释 拍案叫绝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题中“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这里是强调“声势雄壮”,应该选“波澜壮阔”。且“波涛汹涌”与后文的“汹涌”重复。②“解释”指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诠释”解说,阐明。“诠释”更适合于书面语境,故用“诠释”。③“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这里没有强烈的感情,故用“叹为观止”。故选C。‎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 , ▲ , ▲ , ▲ ; ▲ , ▲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 ‎①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③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 ‎⑤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 ‎⑥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 24 -‎ A. ①③④②⑤⑥ B. ①⑤②③⑥④ C. ②①④⑤③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排序,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①⑤是对前文“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的解释,和前文句子照应,①紧承前文,在先,排除CD;③④②解释①一组,在①之后;⑥是对⑤的解释,⑥在⑤后,排除B。故选A。‎ ‎3.下列广告用语,在使用语境中不得体的一项是 A. 弘扬传统美德,爱心温暖千家。(慈善公益广告)‎ B. 纵使天涯海角,追寻油迹知晓。(XX汽车广告)‎ C. 一呼天下皆应,天涯若比近邻。(XX手机广告)‎ D. 花开堪赏直须赏,莫要折花空赏枝。(公园公益广告)‎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题中B项,句中是“追寻油迹”显然“汽车”不合理,应该是“加油站”之类的广告。故选B。‎ ‎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光懂得收藏素材还不行,那只是物理性的采集,你必须识别素材,你要与素材之间发生深刻的反应,就像化学实验室发生的那种“热反应”,如此,你才算是完成了个性化的“占有”。‎ A. 物理性的采集指写作者对素材进行有效合理运用。‎ B. 热反应是指写作者对素材应加以理解并灵活运用。‎ C. 个性化“占有”指写作者对素材要有独特的理解。‎ D. 写作不仅要收藏素材,更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答案】A ‎【解析】‎ - 24 -‎ ‎【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答题时注意找到材料陈述对象和特征,然后梳理,此题是选择题,注意选项和材料的对读,题中A项,“物理性的采集指写作者对素材进行有效合理运用”错误,文段中“光懂得收藏素材还不行,那只是物理性的采集”,即“物理性的采集”指“收藏素材”。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回君传 袁中道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髦,大类俳场上所演回回状。予友丘长孺见而呼之谓“回”,邑人遂“回”之焉。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家有庐告田亩,荡尽,遂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与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吾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鬃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乃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末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业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道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必不绝我,故终不优。”予曰:“善。”‎ 回丧其子,予往慰之。回方醉人家,招之来,笑谓予曰:“绝嗣之忧,宁至我乎?”相牵入酒家,痛饮达旦。磋乎!予几年前性刚命蹇,其牢骚不平之气,尽寄之酒,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校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中见二十饮人,皆罗拜堂下,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或有二三日不饮时。量日以退,兴日以索。近又戒杀,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24 -‎ ‎(选自《袁小修小品》,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聪慧,耽娱乐 耽:沉溺 B. 邑人以之规予曰 规:约束 C. 予几年前性刚命蹇 蹇:不顺 D. 以取罪戾 戾:违反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君是作者的表兄弟,深目大鼻,浓胡须,像滑稽剧中的回族人,所以别人给他取名“回”。‎ B. 作者少年时喜欢跟回君交往喝酒,认为回君喝酒专心,和回君一起喝酒,能够让自己内心舒畅。‎ C. 回君虽然有妻有子,但经常在外喝酒不归,连家庭的生活也不顾。作者对他的生活表示欣赏。‎ D. 作者认为回君具有颜回的品格,通过为回君作传表达了对自己人生受羁绊、命运不顺的感慨。‎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手,而意别有营。‎ ‎⑵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 请简要概括回君的形象特点。‎ ‎【答案】5. B 6. C ‎ ‎7. (1)因为我曾经看到你们这些人饮酒,在自己喝酒时,心里好像在想着什么,眼睛好像注视着什么,酒杯虽然在手里,而心思在谋求着别的。‎ ‎(2)我于是感叹说:“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的生活,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 ‎8. 放荡不羁、率性自如、穷困潦倒、自得其乐(安贫乐道)。‎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 - 24 -‎ 项,“规”解释为“约束”和“邑人以之”不合文意,应该是“规劝”。句意为“乡亲们因为这个规劝我”。故选B。‎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C项,“连家庭的生活也不顾。作者对他的生活表示欣赏”错误,根据文中句子“每十日送柴米归”“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知回君没有不顾家庭生活,作者欣赏回君的是他潇洒自如的生活方式。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盖:因为;其:自己;意:心思;别有营:谋求着别的。第(2)句,乃:于是;堪:忍受;贤哉回也:主谓倒装句,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8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概括回君的形象特点,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人物的言行概括即可,答题时注意用自己的话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耽娱乐,嗜酒。家有庐告田亩,荡尽,遂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与市酒”概括“放荡不羁”;根据“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概括“率性自如”;根据“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概括“穷困潦倒”,根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概括“安贫乐道”。‎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回君,是(我的)同乡,和我是表兄弟。(长着)深陷的眼窝,高高的鼻子,浓密的胡须。回君(很)聪明,沉溺(于)游乐,嗜酒如命。家里(原)有房屋田地,(现在)都没有了,(他家变得)极为贫穷。(他)擅长下棋,经常和别人赌博,挣到钱就用来买酒,乡亲们都讨厌他。‎ - 24 -‎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游戏、玩乐,特别喜欢和(他)喝酒,乡亲们因为这个规劝我说:“我们也可以(和你)一起饮酒,(可你)竟然和无赖喝酒,为什么呢?”我说:“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我曾见过你们喝酒,在你们喝酒的时候,心里好像有所想,眼睛好像有所注视,酒杯虽然在手里.但是心思却另有谋划,勉强笑一下,身上常常好像有很大的事情牵绊,偶尔喝醉一次,强装姿态拘谨小心。人生没有事情不痛苦,只有在举杯(饮酒)那一刻,还算是快乐的,(但你们)还不能放开胸怀,你们浅薄到何种地步了?回君却不是这样,当他想要喝酒的时候,酒忽然摆在他面前,(他)就像生病的人得到了药,就像猴子得到了果子(一样)。(他的)耳朵、眼睛一冬,思想专一;除了酒以外,再也不知道别的了。(他)悠然自得,高高兴兴,说话重复,举止错乱:‘笑口不合,(他的)身体都充满喜悦之情。和他喝酒,特别能有助于人(心情)欢畅,我因此每天(都)愿意和他(一起)饮酒。”乡亲们又说:“这个不务正业的人不照顾(自己的)家,怎么值得(你)选择呢?”我说:“回君是一个人,田产都没有了;你们有千顷良田,整天焦虑操劳,(人)还没到四十岁,(但)胡须头发都变白了。回君不照顾家庭,你们不照顾(自己的)身体,身体和家庭哪一个更亲近?回君应该嘲笑你们,你们反来嘲笑他么?”那些人无话可答。‎ 回君(家中)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饮酒(时)就到别人家去住,不回家,每隔十天送些柴米回家,到门口大声喊:“柴和米在这里!”(说完)就离开了。他的妻子出门来取,(他)已经离开一百多步远了。(他的)腰间系一条丝囊,常常空无一钱。有时我问他说:“没钱了,(你)靠什么生活呢?”回君笑着说:“(钱)就快到了。”不久(他)有钱了,我又对他说:“不要把钱花光。”回君又笑着说:“如果不花光,(钱)一定不会(再)来。”我说:“(你)凭什么知道是这样呢?”(他)说:“我从二十岁之后,(就)没有立足的土地,又不做生意,但是这个丝囊(中的钱)随着花尽就会随着来,虽然家乡遭遇水灾、旱灾,人们大多挨饿,但是唯独我像过去一样(生活)。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我说:“好啊。”‎ 我曾经和回君以及二十多个豪放的年轻人,结成酒社。聚会时每个人(面前)放一大酒坛,比赛(饮酒),那个喝得最多的人就被推举作为社长。我喝的比较多,已经烂醉如泥,恍惚间看见二十多个人都拜倒在厅堂的下面。当时月光明亮,(大家)互相搀扶脚步踉跄(走在)湖堤上,看见江水从天边而来,(水色)晶莹耀眼,波涛拍打堤岸,汹涌澎湃,(我们)一起大声地喊叫,欢笑的声音像打雷一样。这一夜,城中的居民都不能安睡。‎ 现在我又因为不得志(在)京城谋生,所遇到的都是富贵之人,(我)不敢过 - 24 -‎ 分自由随意,(怕)因此招致罪过。而且我近来更加厌恶繁华,喜欢安静地呆着,无所事事地呆坐在一间屋子里,将来酒都要戒掉,哪能像从前那样开怀畅饮呢?我的弟弟有信寄来,说(和)我(一起的)二十多个青年人都已各奔东西,只有回君家中日益贫困,(但他还是)一天比一天更喜欢喝酒。我于是感叹说:“人们都不能忍受那样的愁苦,(可是)回君没有改变他的乐趣,回君真是一个贤德的人啊!”‎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严公①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杜甫 竹里行厨②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③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④何有罄交欢。‎ 注:①指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老友。②传送酒食。③征召访求,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④杜甫自称。‎ ‎9. 全诗围绕“枉驾”(即“屈尊拜访”)之意展开,试作简析。‎ ‎10. 简要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 ‎【答案】9. 首联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写作者因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款待严公内疚。 ‎ ‎10. ①对严公屈尊来访的感激。②对严公征召自己出仕的婉言谢绝。③因自己住处偏远,家贫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④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 ‎【解析】‎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把握诗歌语言,理清诗歌思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情感。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本题要求考生简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枉驾”来展开的。考生要结合每一联的内容理解,看看该联是从如何写““枉驾”的。首联“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写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写作者为自己没有什么好招待严公而愧疚。‎ ‎【10题详解】‎ - 24 -‎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诗中,诗人杜甫贫寒,又地处偏远,友人严公“枉驾”,这令诗人格外感激。“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意思是严公携酒馔来访,足见严公礼数很周到,考虑很到位。结合注释③中,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表明杜甫已多次拒绝,而“非关使者征求急”,意思是你此次前来应与使者征召之事无关,也就婉言谢绝了严公征召自己出仕。“地辟柴门迥”表明自己地处偏远,家境贫寒,表达为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之情。“看弄渔舟移白日”表达诗人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卫风·氓》)‎ ‎(4)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5)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 24 -‎ ‎(6)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8)____________________,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答案】 (1). 曲罢曾教善才服 (2). 然后知生于忧患 (3). 隰则有泮 (4). 扈江离与辟芷兮 (5). 以手抚膺坐长叹 (6). 望帝春心托杜鹃 (7). 人而无信 (8). 无情未必真豪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此题中需注意“善才”(句中指精通音乐的艺人)“隰”“泮”“扈”“江离”“辟芷”“抚膺”(“膺”指的是胸膛,下面是“月”旁)“杜鹃”“望帝”“豪杰”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和字形的正确书写。‎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五、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换茬 刘正权 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开始刨园子了。‎ 园子里其实没啥可刨的,除了不包心的白菜就是菠菜,小青菜也有,不过都像钮扣似的扣在地上,春寒刚过,还没来得及舒展叶片。‎ 春分是对那畦老韭菜动上了心思,二贵跟在春乡身后,不情不愿的。二贵说:“春捂秋冻,园子的菜刚缓过劲儿,还得在土里再捂捂才好!”春分白一眼二贵:“是你自己想捂酒杯子才对吧?”春捂秋冻是说气候和穿着上的事呢,跟园田无关。‎ - 24 -‎ 春分把锹递给二贵,说:“你把韭菜给全挖出来,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选那壮实的,芽旺的,重新排!”‎ ‎“排”就是“栽”的意思,韭菜根小,得一丛一丛排一起,挤着长,那长相才欢实。‎ 二贵还是不想动锹,二贵就扯由头说:“小刚来电话了!"二贵知道春分最惦记小刚,年前一听说他打工不回来过年,连腊贷都少备了一半。‎ 春分这回却没把宝贝儿子的电话当宝,只淡淡“嗯”了一声,接着说:哪天他不来一回电话?二贵只好快快下了锹,气不顺使劲就大,一锹翻起一大丛韭菜根来,春分弯下腰,那丛韭菜,用铲子敲散土,把韭莱一根一根理开,剪去根须,往一边放,准备待会排,二贵撇下嘴说:“好端端的长土里,非得挖出来再排进去,当是移栽油菜,能增产啊!”春分不吭气,她知道二贵有情绪,男人的德性得顺了毛摸,惹急了免不了鸡飞狗跳的。二贵又嘟哝说:“小刚说,去年形势就不怎么好,那个厂今年怕呆不下去了!”‎ 春分说:“是吗?换个厂也好,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儿子想换新环境跟这韭菜地换茬不也一样吗?”一茬一茬剪得齐齐整整的韭菜根带着芽就在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话中重新排进了土。‎ 小刚的电话又来了,这次是打给春分的,小刚说:“娘,我联系了个新厂!新厂离市区远,我不想在厂里住,条件差!”‎ 春分冷了口气说:“那你回来住吧,家里条件不差,有爹有娘侍候着!”小刚没了声音,挂了电话,小刚听出娘是话里有话。二贵说:“你咋这样跟孩子说话呢?”春分说:“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 二贵还要说话,春分说:“你忘了去年那畦萝卜啊!”二贵就想起来了,去年入秋时,二贵把一车鸡粪全肥进那畦萝卜地里,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 ‎“莫非你也想儿子出去几年成个空心萝卜回来?”春分又白了一眼二贵,二贵就悻悻地闭了嘴。反正是春酒没得吃了,二贵干脆一甩外套:“做就做个够,顺手把那行葱也给分了吧!”二贵知道眼下分葱还早了点,故意拿话挤兑春分。‎ 哪知春分一拍手,说:“我正想说呢,这几天我听了天气预报,说一周内温度回升,分葱正是时候呢!”‎ 二贵懊恼地拍了一下自己脑门,咋睁着眼往枪口上撞呢,二贵毕竟不是懒人,一旦干顺了手,就觉得眼里的活都该干。当春分还在排葱时,二贵已抽空回了趟家。春分以为二贵口渴了回去喝茶,没曾想二贵却从屋里拎了水桶和瓢来,他是给韭菜浇定根水呢。‎ 二贵三两瓠就把韭菜地给浇了,.跟着又气喘吁吁拎了桶要浇刚分好的葱。‎ 春分手一伸:“别添乱,这葱不能浇的!”‎ - 24 -‎ 二贵很奇怪,说:“咋啦,韭菜能浇,葱不能浇?”‎ 春分说:哪韭菜是老根,水分少,老根扎进新土,得定根,让芽吸收水分往上长,这葱就不一样。”‎ ‎“这葱就不一样啊?”二贵爱想到,种个菜还那么多学问。‎ ‎“葱白里水分多,你就是挖起来放-边剪掉叶,过三五天它也会从里面长出新叶的!”春分说。二贵一想也是的,放久了的蒜啊葱啊还真是这么回事,能从里面长出新叶。‎ ‎ “还有一宗你不晓得,”春分停了一下又说,“这刚分的葱得等上面的叶给太阳晒破叶管,新叶才能钻出来,有时候,环境恶劣点也未必是坏事!”‎ ‎“万物有万物的活法呢!”二贵感叹说。‎ ‎“所以啊!”春分意味深长看一眼二贵,“我先前才会那样口气给小刚说话”‎ 二贵放下水桶,憨憨地笑,说:“我咋就没想到刚才对小刚是话里有话呢!”‎ ‎“你啊,是吃春酒吃昏了头!”‎ 春分说完扛起锹,大步跨过那畦菜地。‎ 一阵风吹过,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伸开来,一片新绿呢!‎ ‎(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贵以“春捂秋冻”作为自己不情愿刨园子的借口,而春分则以“你自己想捂酒杯子”奚落二贵,使他无言以对,只得跟着春分去干活。‎ B. 小说的语言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如“男人的徳行得顺了毛摸心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等。‎ C. 小说对小刚的描写虽只有寥寥数笔,但刻画了一个既想进取又不肯吃苦的年轻人形象, 对母亲春分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衬托作用。‎ D. 小说先写二贵不得不跟着春分分韭菜,然后写二贵主动积极地分葱,丈夫对待农活前 后态度的对比,表现了春分对丈夫的感化与影响。‎ ‎13.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小说标题“换茬”的丰富意蕴。‎ ‎14. 赏析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D 13. “换茬”既指给庄稼地换茬,又指给人换茬:支持小刚换新环境,并让小刚吃苦以免成为“空心萝卜”;“换茬”不仅表现了主人公春分熟悉农事,勤劳能干,还表现了她善于教育引导孩子吃苦耐劳;“换茬”作为标题,蕴含了小说的主旨。 ‎ ‎14. (1)在人物塑造上,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主人公春分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 24 -‎ ‎(2)在情节结构上,用景物描写收束全文,照应上文排韭菜,分葱的情节,和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形成呼应。‎ ‎(3)在主题表达上,暗示小说主题。“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展伸开,一片新绿”暗示人也需要换茬才能茁壮成长。‎ ‎(4)在艺术表现上,一片舒伸开来、新绿的韭菜和葱象征了小刚在春分的严厉教导下的成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然后写二贵主动积极地分葱,丈夫对待农活前后态度对比”错误。结合“反正是春酒没得吃了,二贵干脆一甩外套:‘做就做个够,顺手把那行葱也给分了吧!’二贵知道眼下分葱还早了点,故意拿话挤兑春分”分析,二贵对待分葱并非积极主动的,和前面的“分韭菜”并不形成对比关系。‎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本标题内涵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小说标题‘换茬’的丰富意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结合“春分把锹递给二贵,说:‘你把韭菜给全挖出来,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选那壮实的,芽旺的,重新排!’”“二贵又嘟哝说:‘小刚说,去年形势就不怎么好,那个厂今年怕呆不下去了!’”“春分说:‘是吗?换个厂也好,地不换茬不长,人不挪窝不旺,儿子想换新环境跟这韭菜地换茬不也一样吗?’”分析,“换茬”既指给庄稼地换茬,又指给人换茬。‎ 结合“春分说:‘出门在外就要吃得苦,不然啥能耐也不会长!‎ - 24 -‎ ‎’”“二贵还要说话,春分说:‘你忘了去年那畦萝卜啊!’二贵就想起来了,去年入秋时,二贵把一车鸡粪全肥进那畦萝卜地里,结果腊月里,那萝卜全烧得空了心”“莫非你也想儿子出去几年成个空心萝卜回来?”分析,“换茬”不仅表现了主人公春分熟悉农事,勤劳能干,还表现了她善于教育引导孩子吃苦耐劳。“换茬”蕴含了小说的主旨。‎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小说结尾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需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结合“春分把锹递给二贵,说:‘你把韭菜给全挖出来,我把根分一分,去掉老根老系,选那壮实的,芽旺的,重新排!’”“二贵只好快快下了锹,气不顺使劲就大,一锹翻起一大丛韭菜根来,春分弯下腰,那丛韭菜,用铲子敲散土,把韭莱一根一根理开,剪去根须,往一边放,准备待会排”“二贵毕竟不是懒人,一旦干顺了手,就觉得眼里的活都该干。当春分还在排葱时,二贵已抽空回了趟家。春分以为二贵口渴了回去喝茶,没曾想二贵却从屋里拎了水桶和瓢来,他是给韭菜浇定根水呢”等分析,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主人公春分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结合“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开始刨园子了”“不过都像钮扣似的扣在地上,春寒刚过,还没来得及舒展叶片”分析,用景物描写收束全文,照应上文排韭菜,分葱的情节等。‎ ‎“新排的韭菜和葱苗舒展伸开,一片新绿”,韭菜和葱苗“换茬”后茁壮成长,暗示人也需要换茬才能茁壮成长,象征了小刚在春分的严厉教导下的成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微时代、微文化与微批评 张文东 - 24 -‎ ‎“微”作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已成为当下仿佛无所不能而又无所不包的功能性存在。从文化生产来看,较之一般意义的数字媒体或网络平台,以自媒体为核心的微平台显然是更自由、自主与随意的文化大院,而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简易快捷,从微信到微博、从微电影到微视频、从微小说到微散文,“微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甚至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或一种方式;再从传播方式看,从“点对点”的传输到“圈套圈”的分享,“微传播”的规模可能越来越小,但半径却越跨越大,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效果更加有效迅捷,其开放、自由的公共空间也有了更足的涵容与更多的可能性;而从接受模式看,微看、微赏、微阅等“微接受”似乎愈发成为大众文化体验的主流模式,不仅使审美行为进一步个人化、私人化和碎片化,而且使文化效能更具自娱性、利己性和即时性。同时,随着自媒体的普及与升级以及媒体融合的加快,文化产品在生产、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不过,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微文化并不值得欢呼。因为其背后的潜能与动因,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与传统文化或文化传统不同,微文化以消费心理为审美理想;以生活碎片为基础构件,既是市场社会的消费产物,又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行为。当曾被鲁迅先生总结并批判的所谓“看与被看”的文化传染病重新借微文化再次流行之时,那些原本可用来砥砺崇高的文化品格便在这个伟大时代里黯然失色了。环顾周边:微博里除了自言自语就是粉丝营销;微信里不是自娱自乐就是“刷存在感”;朋友圈里不是广告植入就是不假思索的转发;公众号里不是推销自己就是推销别人;微杂志里不是心灵导师就是生活良友,微电影、微喜剧等微视频虽然呈现了载体与途径的新意,但其内容与模式却未发生质的变革;而在微看、微赏、微阅中体现出的种种私人化、即时性、非价值性的选择反而表现出了当前大众文化中某种非理性建构的真实表征。于是,以视听语言为核心的各色“微制造”在生产、传播与接受模式上趋于同质,因快捷而失之神思,因简单而失之内涵,因随意而失之深度,因日常又失之隽永,折射出浮华背后微文化的困境。‎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基本特点的一项是 ‎ A. 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其产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 B. 以自媒体为核心,可自由、自主和随意产生,其创作和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内容。‎ C. 从“点”的传输到“圈”的分享,传播规模趋小,半径变大,灵活多样而有效。‎ D. 以“微接受”为主流模式,审美行为愈加个人化、碎片化,且更具自娱性效能。‎ ‎16.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4 -‎ A.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散文等“微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B. 开放、自由的空间使“微文化”有了更多的涵容和可能性,但也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 C. 微文化的审美理想是消费心理,其基础构件为生活碎片,不同于传统文化,而是市场的产物。‎ D. 微文化所体现的种种选择不仅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非理性表征,也折射出浮华背后的困境。‎ ‎17. 作者为什么说当前的微文化“不值得欢呼”?‎ ‎【答案】15. A 16. B ‎ ‎17. ①微文化的潜能与动因是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②微文化影响和冲击了可以用来砥砺崇高的文化品格。③微文化缺少神思、内涵、深度和隽永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观点或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类题要认真读图,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图表、引述的资料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常见错误有漏掉信息、以偏概全;因果倒置、主客互换;未然已然、信息有变;无中生有、查无实据。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不属于‘微文化’基本特点的一项”。‎ A项,偷换概念。“体现为一种特殊的时代体征”说的是“微”,而不是“微文化”。原文是说,“微”只有浸透在时代文化的肌理当中才成为“微文化”。‎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B项,张冠李戴。依照原文可知,“但也表现出当前大众文化的不足”并不是由于“开放、自由的空间”,而是“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潜能与动因”等所致。‎ 故选B。‎ - 24 -‎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回答,作者为什么说当前的微文化“不值得欢呼”?首先要回归文本搞懂“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从原文 “微文化以消费心理为审美理想;以生活碎片为基础构件,既是市场社会的消费产物,又是大众文化的娱乐行为”可知其内涵,而最后一段第一句说, “不过,消费和娱乐驱动下的微文化并不值得欢呼。因为其背后的潜能与动因,实际上是一种消费机制和娱乐基因”揭示了它的娱乐本质,而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因快捷而失之神思,因简单而失之内涵,因随意而失之深度,因日常又失之隽永,折射出浮华背后微文化的困境”指出了“微文化”的主要特征是无深度、无内涵,太浮华。总之,结合文本分析,简要归纳即可。‎ ‎【点睛】解答筛选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凡是归纳“措施,举措”题,先结合文本筛选,然后,用动宾短语来归纳。比如“构建……”;“引导……”;“支持……”等。‎ 七、现代文阅读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4年中国就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量为4亿吨左右,并以大约每年8%的速度递增。‎ 垃圾在不分类的情况下,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和焚烧。然而,填埋浪费土地资源,产生有害渗滤液,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焚烧会产生有害的灰渣和气体。那些未经安全处理的垃圾,兜兜转转,甚至可能回到我们的身体内。美国CNN做过一个调查,追踪8名志愿者的一周饮食,在他们体内发现了几乎所有的塑料类型。当我们还在为站在食物链最顶端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链条的底端早已一片疮痍。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垃圾分类,不仅是分类,更是在自救。有分类,才可能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 24 -‎ 最近,网络上嘲笑上海强推垃圾分类的段子铺天盖地,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垃圾分类的最大影响就是自己的生活变得不那么便捷了。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19年过去了,收效甚微。看来,垃圾分类绝非只是“政府重视,资金到位”就能快速达成的。‎ ‎(摘编自新浪微博2019年8月21日《垃圾分类,刻不容缓》)‎ 材料二 ‎1962年,林恩(Lynn W.R.)提出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其中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2017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简易处理比例为2.3%,卫生填埋处理比例为55.9%,焚烧处理比例为39.3%,生物处理比例为2.5%。‎ ‎(摘编自《垃圾处理与利用的“金字塔”层级》,《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三 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减量化要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就要考虑产品废弃后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例如通过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重量和缩小体积等一系列手段减少产品废弃后的生活垃圾产量。在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推进可持续消费模式,通过缩减不必要的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以及尽可能重复利用产品等策略,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例如从电子废弃物中提炼金、银、铜等金属资源,废弃塑料进行再生和建材化处置,有机垃圾进行堆肥和厌氧发酵等生物处理回收有机肥和生物燃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 ‎(摘编自杨建新《生活垃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科学世界》2019年第9期)‎ 材料四 垃圾随意抛掷意味着社会文明还没起步;能够集中堆放,可认定社会文明的开始;如果进行分类处理,就算融入现代文明;只有精细化管理,该国家和地区方能进入先进社会行列。‎ - 24 -‎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其垃圾循环利用率达65%左右。其城市垃圾分类实施开始于1904年,至今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从前端收集到末端处理,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展开专项巡逻,每周抽查各居民区的垃圾分类情况。‎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所以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四五年级还专门开设了垃圾分类的课程。日本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电车时刻表》和《垃圾回收时间表》;每个社区都有垃圾分类的咨询电话;政府编有详细的《垃圾分类手册》。如果乱丢垃圾,很可能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最高罚款可达1000万日元。‎ ‎(摘编自汪中求《垃圾分类背后的真相》,《企业管理杂志》2019年7月)‎ ‎18. 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垃圾管理的“金字塔”优先度层级中,“减量化”在最顶端,具有最高综合效益;“简易处置”处于最底层,对环境影响也最大。‎ B. 依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约95%都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式,已基本实现“无害化”。‎ C. “减量化”意味着先从源头减量,在产品设计、生产时就要考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后续消费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D. 我们要坚持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对其中可以成为资源的部分尽可能地提取、回收、再生、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生产国,垃圾处理方式和分类意识还处于落后阶段,因而推行垃圾分类管理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是说垃圾造成的环境问题,每个人都脱不了干系,所以参与垃圾分类管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C. 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由此可见,垃圾和资源可以相互转化,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 D. 垃圾处理水平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对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是国家和地区进入社会先进行列的前提。‎ ‎20. 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答案】18. B 19. C ‎ - 24 -‎ ‎20. 政府重视立法,严格执法;社区积极参与,重视指导;学校重视宣传,开设课程;民众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依据前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说目前我国城市“已基本实现‘无害化’”理解有误。材料三中说“垃圾生命周期管理的策略依次为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尤以减量化为优先”“生活垃圾处理要坚持大力推进资源化,尽可能回收资源和能量”“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我国目前只是将大量的生活垃圾进行初步的“卫生填埋和焚烧”,根据林恩的废弃物综合管理理念还未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本题C项不正确,“日本人认为‘资源使用不当是垃圾,垃圾利用恰当是资源’”不能得出“不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结论。而且材料三中说“对于最终无法资源化的生活垃圾要进行安全的填埋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由此可知是存在无法资源化的垃圾的。‎ 故选C。‎ ‎【20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间,梳理层次关系,再把握关键语句,具体辨别,从而抓住主要信息。作答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四,说说我国推行垃圾精细化管理还需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根据题干提示可知答案涉及内容在材料四中。材料四中二三自然段介绍了德国和日本的垃圾精细化管理举措,抓住关键句“德国……累计出台与垃圾管理相关的法律800余项、行政管理条例近5000条。……德国实现了全覆盖和全方位垃圾管理。配有专门的环境警察,每天……,每周……”“日本的垃圾分类环保教育从幼儿园开始……日本每户家庭……每个社区……如果乱丢垃圾,……”进行概括,即可整理出答案。‎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不仅仅是学习会渐变,工作、生活也会渐变。发现渐变是一种智慧,推动渐变是一种能力。‎ ‎【答案】把握“渐变”, 成就未来 是谁让广阔的平原变成绵亘千里的高山,是谁让涓涓的小溪汇成奔涌狂啸的大江?是谁让山野猿猴进化成聪明智慧的人类?又是谁让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巨人肩头的科学家?是时间,是一分一秒、一日一月的“渐变”。‎ 沧海变桑田、“高峡出平湖”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和人类改天换地的“渐变”结果。‎ 君不闻,楼兰王国这个美丽的传说,而今徒留下古代遗址,不能不令人嗟叹。除了兵戈战乱的毁损外,对植被森林的肆意破坏,也是它覆亡的原因之一。今天砍一棵树,明天砍一棵树,好像不多,但长久的“渐变”,最终湮没在荒漠戈壁中。岂不痛哉!‎ 众所周知,蚕的破茧而飞,正是经历了“渐变”的煎熬和漫长的洗礼才得以实现;一代书圣王羲之,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每一笔,每一画都做到精益求精,才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横空出世。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悟出学习的“渐变”是日复一日,长年累月、不懈努力地结果。爱迪生之所以能发明电灯,不是得益于最后那一次成功的实验,而是那中间无数次的失败,牛顿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也并不是一个苹果所造就的。体坛健儿们,在奥运赛场展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捧得桂冠,夺得金牌。其背后是无数次的训练,闪闪的金牌上,凝铸着他们挥洒的汗水,甚至血泪。‎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不良的“渐变”,正在摧残我们的身体,正在毒害我们的心灵。古语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要重视渐变,积极推动“好”渐变;杜绝不良“渐变”,真正做到防患未然。蛀虫和大船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忽略这些细小的东西;那些网瘾少年也是一次次不良的“渐变”铸成的。‎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我们追求昙花一现时的绚烂,但别忘了它的美丽是一日一夜渐变出来的。我们欣赏撩人心肠的天籁之音,但别忘了它的空灵是风儿吹过山谷一点点渐变出来的。我们仰慕知识渊博的学者,但别忘了,他们渊博的才学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 24 -‎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伟大的国度,正在为复兴中华而不懈努力。但是,“梦圆”的路途漫漫,并非朝夕之功。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点点向上,一丝丝向善的渐变过程中,不断地把自己打磨成新时代的“四有”青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你我不懈地“渐变”——更真、更善、更美、更优秀。‎ 是的,把握“渐变”,方能成就灿烂的未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的魅力。材料作文的通用审题方式是细读材料,圈画关键词。同时理解透彻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反映了材料怎样的主旨。‎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除提炼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材料的主旨外,还需要对题目的附加信息了解。比如:文体、字数、题目的拟制等等具体要求。总之不能忽略任何细枝末节的东西。‎ 具体过程:‎ 抓住材料关键词: “勤学”、“辍学”、“春起之苗”、“磨刀之石”、“有所长”、“有所亏”;“学习、工作、生活”;“渐变”;“发现”、“推动”;“智慧”、“能力”。‎ 分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是一个材料作文,这则材料篇幅虽然短小,但其中的内涵非常丰富,极具逻辑性。它其实是由陶渊明关于“学习”的名言引出话题。陶渊明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式说明:勤学的意义和作用。但命题人的意图在于:不管“有所长”、“有所亏”其实都是“渐变”的过程。学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生活、工作何尝不是渐变的过程呢?这样生发开去,此次作文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即:学习、生活、工作都是“渐变”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发现”渐变,并积极推动好的“渐变”。发现的过程、推动的过程需要智慧和能力。写作的过程,注意辩证思考。正确区分好的“渐变”和不良的“渐变”。‎ ‎【立意】(力求多元思考,找准最佳的角度)‎ ‎1.细心发现“渐变”,积极推动渐变”‎ ‎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一个飞跃,而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不能一蹴而就。‎ ‎②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做,才能推动“渐变”,最终实现梦想。‎ ‎2.从“磨刀石”的“有所亏”说开去 - 24 -‎ ‎①不能忽略细微的渐变,要防微杜渐。‎ ‎②祸患常积于忽微。‎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 ‎【素材】(注意古今中外的多样性,最好是现实材料、社会热点)‎ ‎1.蚕的破茧而飞,正是经历了“渐变”的煎熬和漫长的洗礼才得以实现;一代书圣王羲之,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每一笔,每一画都做到精益求精,才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横空出世。爱迪生之所以能发明电灯,不是得益于最后那一次成功的实验,而是那中间无数次的失败;牛顿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也并不是一个苹果所造就的。‎ ‎2.体坛健儿们,在奥运赛场展现“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捧得桂冠,夺得金牌。其背后是无数次的训练,闪闪的金牌上,凝铸着他们挥洒的汗水,甚至血泪。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脚踏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其实就是“渐变”的过程。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能渐变,不能一蹴而就。‎ ‎3.蛀虫和大船的寓言故事,大船的沉没,就在于没有重视那一个一个渐次增多的蛀虫。网瘾少年也是一次次不良的“渐变”铸成的。这些都告诉我们不能忽略这些细小的东西。古语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一定要重视“不良”的渐变,从而防微杜渐。‎ ‎4.楼兰王国这个美丽的传说,而今徒留下古代遗址,不能不令人嗟叹。除了兵戈战乱的毁损外,对植被森林的肆意破坏,也是它覆亡的原因之一。今天砍一棵树,明天砍一棵树,好像不多,但长久的“渐变”,最终湮没在荒漠戈壁中。‎ ‎【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对比式的结构行文。因为对“渐变”我们可以进行分类:好的渐变,不好的渐变。行文过程中,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说开去,进而引出话题:重视渐变,积极推动“好”渐变;杜绝不良“渐变”,真正做到防患未然。然后以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说明,必须认真发现渐变,去重视它。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要有层次感。语言要富有哲理思辨,切忌片面、静止地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习、生活与工作。最后几段,一定要联系现实,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渐变的努力,才能“梦圆”。特别提醒,古语云“文以载道”,我们的作文是反映我们思想,反映我们的“三观”的,因此一定要充满正能量。此次作文的结尾部分,着眼于“中国梦”,就是要让学生们有家国情怀,体现对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密切关注,做新时代的“四有”青年。‎ ‎ ‎ - 24 -‎ - 24 -‎ ‎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