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9.00 KB
  • 2021-06-03 发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调研考试2021届高三语文试题(二)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21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调研试题(二)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2020 年 8 月 15 日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 从"根"上讲,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从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到 7000 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和后李文化。5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黄河流域发展。龙 山时代是早期国家诞生的时代,黄河流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章丘城子崖等,也出现了以尧、 舜、禹等为首的邦国和族邦联盟。夏商西周三代,乃至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的国都几乎也都 立在黄河流域,黄河文明成为这些时代的最高文明。这就决定了黄河文化在国家形成之前, 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化。 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中华大一统是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而凝聚和发展起来的。 从“根”上讲,近代之前的中国经历了史前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 态。早期国家的邦国形态、夏商周三代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朝国家形态、秦汉至明清的帝制 国家形态五个阶段,中华民族也随之逐渐形成:由五帝时代与邦国相联系的部族,发展为夏商 周以来与多元一体复合制王朝国家相联系的华夏民族,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民族与国家在诞生伊始就密不可分,一个民 族的伟大每每表现为她所在国家的灿烂辉煌。延绵不断的中国历史表明,民族类型是由其国 家形态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国家形态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族类型。中华民族“滚雪 球”式的发展,是以其国都的所在地黄河流域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 根本血脉,是中华民族之根。 - 2 - (摘编自王震中《黄河文化:中华民族之根》) 材料二: 人类的早期文明发祥地大多与河流相关。5000 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 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 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 主体文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甲骨文的识读与考古发掘,以双重方式 印证了夏王朝和近 600 年历史的商王朝的存在。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 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证明了黄河文明的原创性、真实性和先进性。公元 前 5 世纪前后,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 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铺就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色和心理基础,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生 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泉源。 秦统一与汉帝国的建立,使中国进入到一个疆域统一、制度统一、学术统一、信仰统一 的时代。自此,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 的发展方向。秦汉至宋代,都城多沿黄河而建,并孕育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国家制度与社会习 俗。制度文明之外,精神与技术文明也独树一帜:汉赋、唐诗、宋词等不朽的文学华章在此 传承,经学、玄学、佛学、理学等独特思想体系在此传洐,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 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中华 民族的生存智慧、思维方式与精神追求,中国帝制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和信仰世界, 都可以从黄河文明的长河中寻找到源与流。 中华民族在民族独立解放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坚持走好中国 道路,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目标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 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丶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 命力。黄河文明在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互动中,表现出从容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品格, 成为世界上延续不绝仍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 黄河文明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 和历史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以黄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回答好“我是谁”“我 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 3 - (摘编自关爱和《黄河学:黄河文明研究的创造性转化》) 材料三: 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黄河文明就 像一部打开的大书,以黄河为隆起的书脊,以万里长城、丝绸之路为延展的两页,书写了中 国古典文艺最为华美深刻的不朽篇章。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 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 力量。 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 长桥。不少文艺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范围、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因为专业、行业局限,往 往是比较狭窄的,和辽阔的社会生活、浩荡的时代洪流多少有点距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 人民,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板凳甘坐十年冷,扎扎实实架起通 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才能为作品注入强大的时代力量。 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是一条从“高原”向“高峰”冲刺的艰难之路。美是艰难的,少 走一步,都可能半途而废。古典时代,黄河区域文化和文艺的高峰最多。今天,所有想要冲 击文艺高峰的人们,必须栏杆拍遍,站在前人的肩头,披沥俯察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才能 捧出配得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的心血之作。 (编自韩子勇《黄河:一部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母亲河文化,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中华大一统的形成与发 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B. 黄河文明是延续不绝具有强大思想活力的原生文明,能够从容宽厚、兼收并蓄、包容开放 地与外来文明交流互动。 C. 材料二从发展阶段入手,对材料一中“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的观点进行了解释,论 述了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的精神。 D. 材料三从文艺创作的层面,阐述了如何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来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实现 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冲刺。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国家文化、黄河文明是各时代的最高文明,因为很 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建都。 B. 民族与国家密不可分。国家形态结构决定了民族的类型,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的复合制王 - 4 - 朝国家就成经形成。 C. 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它与两河、尼罗河等流域的人类其他早期文 明同时步入成熟的门槛。 D. 自秦汉时起,黄河流域长期引领、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价 值观念等都可以从黄河文明中找到源与流。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将进酒》、《使至塞上》和《黄河颂》等与黄河相关的文艺作品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几 乎每一个龙的传人都耳熟能详。 B. 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 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C. 中国疆域四周有巨大的屏障,对中华文明起到保护作用,这是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 明能够延续至今并生机勃勃的重要因素。 D. 中国历史乃至整个亚欧大陆的历史的一个基本模式,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汇, 这促进了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说:“文艺走过的,是历史的道路。”作者提出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的创作原 则,请概述作者的观点,并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1)论证结构清晰严整。作者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结构清晰明了,整齐严谨。(2)论证语言严谨。作者为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采用了大量 的数据与历史史实。(3)论证方法多样,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等,通过列举大 量的事例与史实,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 5. 作者提出,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必须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1)创作以黄河文化为支撑的新史诗,首先要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桥梁。如梁衡的《壶口 瀑布》描写了黄河的博人宽厚之美,并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压面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再如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描绘了黄河地区赤阳岗村难民背井离乡,历时八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 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与奋斗史。其中穿插着大量的黄河地区的历史、风俗与文化。(2)还 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中多次写到黄河,在少安少平身上体 现出来的不屈、奋斗,正是黄河文明在当时的现实中的最直观的体现。 【解析】 - 5 -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 项,“中国精神就是黄河文明”说法有误,原文中为“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中国精神”,可 见“黄河文明”只是“中国精神”的“核心”,二者并不完全等同。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A 项,“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中的主导性文化……”忽略时间限制,原文中为“在国家形成之 前属于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而自国家诞生之日起,黄河文化就是国家文 化”; B 项,“就已经形成”错,原文为“再发展为秦汉以来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联系的汉民族及 其正在形成中的中华民族”,是“正在形成”; C 项,“黄河文明”偷换概念,材料二中“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 勃勃的伟大文明”,可见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 项,材料二论证的是“黄河文明”,而此项论证的是农业文明,不是黄河文明。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 6 - 先看材料二的内容。第 1 段总说中华文明延续至今,“黄河文明也成为中华文明中最有代表 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明”;第 2 段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形成早期中国最重要的区域”; 第 3 段说明自秦统一中国之后“黄河流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长期引领、 主导着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第 4、5 段说明黄河文明在当前的价值“以黄河文明为核心的 中国精神,在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方面,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黄河文明 是实现中毕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现代中国发展道路最核心、最可靠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依据”。 由此可见,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分析,论述了黄河文明的发展与特点, 论证结构清晰严整。 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引证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 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 哪里去。’”引用习总书记讲话,使论证更明晰有力;有例证法,“商周以来的文字、青铜 等文明要素是早期中华文明逐渐形成、日益成熟的主要标志……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 思想先哲将中国带入‘轴心时代’,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念”,通过列举大 量的事例与史实,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有对比论证,“5000 年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 恒河流域、黄河流域孕育的原生文明几乎同时跨入成熟文明的门槛,而由黄河流域孕育的中 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仍生机勃勃的伟大文明”,突出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从语言使用来看,“5000 年前”“近 600 年前”“公元前 5 世纪前后”等数据的使用,使语 言严谨;“历法、医学、陶瓷、丝绸、造纸、印刷、建筑等技艺炉火纯青并远播世界” 等大 量史实,使论证严谨,有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 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 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而个性化解读也不是随意解读,而是在理解材料观点的基础上, 联系现实及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再分析、再印证。 作者的观点在材料三中,如“真正伟大的文艺作品,总是和历史文化的基因、当下的时代精 神同频共振”“以黄河为主题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必须架起通往历史 和文化的长桥。以黄河文化精神为支撑,才能为作品灌注厚重的历史力量”“以黄河为主题 和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想具有史诗的品质,还必须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的长桥”。 题干要求结合具体的文艺作品简要分析,就是要针对以上作者的观点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分 析,相当于给作者的观点找论据。这就要求学生对“黄河精神”有充分的理解,对能体现“黄 - 7 - 河精神”的文艺作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比如李准的《黄河东流去》,穿插大量的黄河地区的 历史、风俗与文化,可以论证“必须架起通往历史和文化的长桥”;路遥《平凡的世界》少 安少平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屈、奋斗精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能论证“架起通往现实和时代 的长桥”。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 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 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弄堂里的白马 王安忆 ①弄堂里时常光顾一匹白马。要知道,这是在弄堂,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 人和车,一匹白马,终究有些神奇。 ②不定什么时候,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拴 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响,然后,就听见得得的马蹄铁敲在水门汀地面上,很清脆地过来了。白 马徐徐走来,每到一扇门前,就停下来。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马呢,也站着。它 的鬃发在前额上剪齐成刘海,加上脖子上的铃铛,使它显得很稚气,像一个小姑娘。这一主 一仆静静站立着,等待门里的人家决定要不要买一碗马奶尝尝。他们等一时,并没有什么动 静,就再向前走。倘若有人从门里出来,买一碗马奶——这样的情形,概率大约是二十分之 一,于是,北路人就从肩上卸下一个马扎,开始挤奶。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嗞嗞洒在 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然后,起身收了马扎,继续走去。 ③关于这匹白马的身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最远可推至嘉靖年。其时,上海是县治, 荒僻得很。一日,城下忽冒出几千倭寇,只见一骑白马,遥遥领先,犹如刀锋切入守城之阵, 所到之处,血溅路开。千钧一发,海防兵陈瑞挥刀迎向马首,刀起头落,落的是一颗人头, 白马早已偏过,绕陈瑞而去。敌寇大骇,掉头遁走,只是那一匹白马,神龙见首不见尾,再 无踪影可寻。人们说,那白马当年从东门进城,从此就在沿江一带活动和繁衍,日月变迁, 那卖乳的白马许就是它的后裔,因这弄堂正巧在旧城东门附近。那牵马人又是谁?是当年收 留它的恩主的后人。按此说法,应是本地人才对,却为何是异乡客?对这样的疑问,也有解 释。从宋元开始,吴淞江下游就有支流从城边经过,江上往来商船无数,江岸则成繁闹集市, - 8 - 人和物在此交流集散,有过往的,亦有滞留的,于是,东西南北中,五方杂居。这么说,这 白马就是日本的白马了,说不定还是名骏之后。 ④到了道光年间,这一回,来的是英国人,浩浩荡荡逼北门而来。到达门前,无甚动静, 推门,门不动,叫人,人不应,命一名小兵爬上城墙,打开城门。马载着炮,载着人,从卵 石路上碾过,马首几乎与黑色的瓦檐平齐,真是傲慢啊!此时上海还是个蛮荒地方,贼盗遍 野,不晓得有多少盗马贼的眼睛盯着呢!就不相信它们一个不少全回去老家。那么,这匹母 马,和它们会不会有什么亲缘? ⑤据称,张謇在苏北开创通海垦牧公司,其中当有马场。是从北地引进的蒙古马,体质 结实,肌腱发达。后来垦牧公司倒闭,牛马四散。想必会有随马迁徙来的蒙古人,留下几匹 性子熟悉的种马,仗着几代养马的秘籍,开个小小的种马场。但是,这一番小小的雄心不过 是将张謇的失败重演一遍。蒙古马难以适应南方温湿的气候,马草又不对胃口,病的病,跑 的跑,最后剩下一匹白马,随主人沿途卖乳,终来到上海。经过数次交配,早已血缘错综, 变了脾性,服了水土。这白马其实是一匹杂种马了。 ⑥也不排除,它来自赛马总会。这就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赛马总会的马都是有谱系的, 有名有姓,而且受过教育。这实在太绮靡了,声色犬马里的“马”字就是指的它。几乎一夜 之间,海上升明月,这城市成了远东的巴黎。犹如一个梦,梦里的人都是忘了时间的,一百 年就像一瞬间,忽然梦醒,却换了人间。新生的政权彻底取缔赛马,收回跑马场的土地,这 些马里面的纨绔,在接踵而至的柴米生涯里,以什么为生计呢?要这么想,这匹白马就是落 魄的。大约身处历史的局部,并不自知,所以仿佛没什么怨艾,安详地挨家挨户走过,出卖 它的乳。 ⑦在上等马之下,这城市还有过许多苦作的马,拉人,拉货,吃主子的鞭子……哪一个 是白马的先人呢? ⑧你也许看见过白马的眼泪,一大颗一大颗地落地,噼啪作响。有时是北路人的粗手挤 裂了奶头,有时是脱落了马蹄铁,肉掌里扎进碎砖烂瓦和铁钉子。它挺遭罪的,可都忍下了。 有善心的女人,摸着白马的脖子说:下一世投胎个人吧!可做人又怎么样,也没见北路人笑 过。这人和马之间,看起来是冷淡的,也许却是至深也不定,因为都是同样的孤寂,是命运 的同道。 ⑨偶尔的,千年难得,北路人发出“喔唏”一声,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铛和 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有 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随了又一声“喔唏”,白马停下来,回到原先的步态,四周复又 - 9 - 沉寂了。这时候,弄堂里无人,北路人和白马也是因为无人,以为是他们的世界,才放纵了 一下,其实呢,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 ⑩这小孩子一直羞惭他不能得大人允许,买一碗马奶。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 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 募,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他们安静下来铃铛和马蹄又恢复原先的节奏。小孩子悄悄掩门而 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可是没有,白马和北路人 一直向前,走过一扇破烂的木门,有那么一瞬,镶在一块光里,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选自《收获》2007 年第 5 期,有删改)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节奏舒缓,表现力强,请作赏析。 7. 你从第⑨段北路人和白马的状态读出了怎样的意蕴? 8. 本文题为“弄堂里的白马”,试分析白马在全文中的作用。” 9. 如何理解文末“小孩子”出场的安排? 【答案】6. ①从颜色、形态、声音几方面对奶汁进行细腻的描绘,使挤奶场景生动地呈现于 读者面前。②两个“渐渐”,写出了过程的缓慢,引发读者的关注。③借助一系列短句,仿 佛特写镜头,使节奏放慢,细节放大,流露出对白马的珍惜、喜爱之情。 7. 状态:在不为人知的一刻,北路人和白马活泼放纵;片刻后,又回归于沉寂。意蕴:平凡板 滞的人生也会有灵动飞扬的时刻;人生平凡板滞可能是常态,灵动飞扬才是短暂的;灵动飞 扬的一面是人能够在平凡板滞的生活中保持尊严和淡定的根源。 8. ①“弄堂里的白马”,标题设置了悬念,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白马是文章的线索, 贯穿了全文的内容。③白马是作品的主要形象,通过推测其不同先人,叙述了城市的发展历 史,平添了马传奇的身世,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④白马是孩子关注、尾随的对象,它与北 路人相互映衬,平凡卑微与灵动飞扬合成人与马的两面,共同呈现人生不同的侧面,富有意 蕴,令人回味。 9. ①一扇门后,一双眼睛,孩子的出场极具画面感,突出子他的单纯、好奇与渴望。②以孩 子纯真的视角,展现马与人活泼、张扬的一面。③孩子的出现,使情节生出波澜,丰富了小 说的意蕴。④孩子追随人、马,目送人、马消失,使故事戛然而止,令人回味。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 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 - 10 - 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淡黄色的奶汁,极细弱地,嗞嗞洒在买主的白瓷碗里,渐渐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 中,“淡黄色”是颜色,“嗞嗞”是声音,“细弱”是形态,描写细腻,场景生动;“渐渐 积起一层”“又渐渐平了碗沿”中,“渐渐”重复使用,描绘出挤奶过程的缓慢;这一细节 描写凸显了观察的细致,流露出对白马的珍惜、喜爱之情。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 析。本题需要抓住段中关键词和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由文章第②段“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严峻的 北路人”“它的主人并不吆喝,只站着。白 马呢,也站着”可以看出白马和北路人的平凡与呆滞。而“白马忽然迈开步子小跑起来,铃 铛和马蹄声快了节奏,清冷地响起在弄堂里。马尾巴蓬松着,一扬起一伏下。腰和臀凸凹着, 有一点妩媚,又有一点风骚”则写出了白马与北路人的活泼与放纵。“白马停下来,回到原 先的步态,四周复又沉寂了”表现出他们在暂时的活泼放纵后归于平淡。本段通过白马和北 路人来写普通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平凡,灵动飞扬只是片刻光景,然而,也正因为这片刻 的灵动与飞扬,才能够让人保持自身的尊严和淡定。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标题和物象作用的能力。把握标题的作用:点明写作对象;贯穿全文,起线索 作用;揭示主旨等角度分析。 读者效果上:“弄堂里的白马”,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白马为何在弄堂,白马有何特 点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白马贯穿了全文的内容,开头写白马,中间猜测白马的身世,结尾照应开头,再写 白马在弄堂,是文章的线索。 内容上:白马是作品的主要形象,构成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推测其不同先人,交代 了城市的发展历史,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主旨上:白马与北路人一样平凡卑微,他们穿行在上海的里巷,平凡卑微与灵动飞扬合成人 与马的两面,共同呈现人生不同的侧面,富有意蕴,令人回味。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共有以下几点:结构上:1、总结上文。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 完整。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 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4、言 - 11 - 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人物上:前段“一扇后门里,有一双眼睛在看着呢”描写孩子关注马的行为,最后一段“小 孩子悄悄掩门而出,人在前,马在后,小孩子在最后。小孩子等待白马回一回头”描写孩子 跟随白马的动作,眼睛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 “他一个人躲在门后,西斜的太阳照在弄堂里,黄澄澄的光里面,没想到,窥见了这一幕, 北路人和白马竟是活泼泼的。这一募,稍纵即逝,简直惊艳”中,“惊艳”一词写出了在纯 真的孩子看来,马与人活泼、张扬,让人惊艳。 结构上:通篇都在写马,在文章结尾出现了孩子,使情节生出波澜,丰富了小说的意蕴。 读者效果上:孩子追随人、马,目送人、马消失,白马和北路人头也不回第走了,这一情节 使故事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颖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摧国子祭酒,寻改吏部。 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 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 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 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 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 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 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 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栽,进勋为柱国; 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 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 - 12 - 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 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徐阶传》) 注:青词,指道士上奏天庭或征召神将的符箓。用朱笔书写在青藤纸上,故又称绿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 士/寻进礼部尚书/ B.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 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C.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 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D.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 士/寻进礼部尚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阁,出阁是古代一种男子的成人礼,而皇帝、皇太子、皇子也可能是出阁礼的主角,出 阁等同于冠礼。 B. 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 领所穿。 C.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 辅大学士,始设立于唐。 D. 畿内,古指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一指京城管辖之地。文中指京都辖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阶很被皇帝看重。比如皇帝不想徐阶离开自己;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 官进爵;所进言都被采纳。 B. 徐阶做事有主见。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 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 C. 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 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和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而罢手。 - 13 - D. 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 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有图谋不轨之心,又想借仇鸾事件做文章,都没有成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2)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14. 朝廷推荐徐阶领吏部,成功没有?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严嵩打算以仇鸾事打倒徐阶。待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 阶更加猜忌。 (2)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怎 么办!” 14. 没有成功。因为皇帝不想徐阶离其左右。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译文为: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徐 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闻渊 代”省略的宾语是“用”,“自处前辈”说的是闻渊的做法,两个句子结构完整,各自独立, 中间要断开,排除 AC;“出避之”为“求”的宾语,中间不能停顿,排除 D。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 项,“是古代一种男子的成人礼”错,出阁,是古代一种皇族男子的成人礼。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 - 14 - 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 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D 项,“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错误。“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 尝荐阶,嵩以是忌之”分析可知,原文表达的是严嵩置夏言于死地。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 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 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关注得分点: (1)倾,打倒;发,告发;乃愕然止,才愕然作罢;忌,猜忌。 (2)属,嘱托;究,追究;即,如果;及,涉及;如……何,拿……怎么办。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 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 朝廷推荐徐阶领吏部一事,出现在原文第三段,“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 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强调的是皇帝对徐阶的认可和尊崇,优礼不断。“廷 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意思是,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 不想徐阶离其左右。由此可见,朝廷推荐徐阶领吏部没有成功,因为皇帝不想徐阶离其左右。 【点睛】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一是翻译不周全,一是语序混乱,一是不注重上下文。翻译 时要注意。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 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 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1)变单 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 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 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 15 - 参考译文: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1523)考取进士第三名,性情聪颖机敏,有权术 谋略。 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帝召拜他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遭逢母亲丧事归乡。守丧期 满,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不久调任吏部。旧例,吏部总是大门紧闭,接见下层官吏不多言 语。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民疾。他们都高兴自己被 徐阶赏识,愿意为其所用。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 居,做事独断。徐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 礼部尚书。 皇帝明察徐阶的辛勤,加之唯独他所撰写的青词合乎圣意,召他值宿无逸殿,赐给飞鱼 服和宫廷饮食,皇帝对徐阶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 离其左右。 严嵩恃宠弄权,猜嫉加害同列。因为仇视夏言,置其于死地,而夏言曾推荐过徐阶,严 嵩因而忌恨他。一天皇帝单独召对严嵩,谈及徐阶。严嵩缓缓地说:“徐阶缺的不是才干, 仅多二心罢了。”大概因为他曾奏请册立太子吧。徐阶岌岌可危,考虑到不能与其争执,于 是谨慎事奉严嵩,而且更精心撰写青词迎合皇帝心意,不久晋升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 要事务。秘密上书告发咸宁侯仇鸾罪状。严嵩认为徐阶与仇鸾曾经共执政事,打算以仇鸾事 打倒徐阶。待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阶更加猜忌。 皇帝诛杀仇鸾后,更重视徐阶,屡次同他谋划边疆事务。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 兵,徐阶说:“不能减。京营积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闲散,应当做精选淘汰,提取 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徐阶一品三年满期,功勋有加,任柱 国;六年考满,并任用其子为中书舍人;第九年,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被打入锦衣卫的牢狱,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 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怎么办!”又说了令人害怕的话劝阻严嵩:“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 定不忍心开罪于皇子,以回答你的质询,以此来向您道歉,问罪的只是左右朝臣。您为什么 要公开同宫邸结仇怨呢?”严嵩闻言惊恐,才算了结。倭寇蹂躏东南,皇帝几次询问徐阶, 他力主发兵。又念及边关士卒苦于饥饿,奏请征收京都辖区的麦子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往宣 府,从紫荆输往大同。皇帝很高兴,下诏实施这个方案。 万历十一年(1582)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 1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5. 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16.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5. 由“田畴薄”“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 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6. 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 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结合题目、注释、作者等 信息通读全诗,把握诗歌大意;然后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提示筛选出与之有关的句 子或短语,最后分点作答。 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塍半废田畴薄,厨 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 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 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 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 景优美。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 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 “知人论世”。 - 17 - 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 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 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 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 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 州时的心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 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一年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 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效果。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自己只能以作书品茶 消磨时光,于国事无补,真是无聊而可悲。 (3)《诗经》有云:“靡不有名刀,鲜克有终。《谏太宗十思疏》与此意思相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可使有勇 (2). 且知方也 (3). 矮纸斜行闲作草 (4). 晴窗细 乳戏分茶 (5). 有善始者实繁 (6). 能克终者盖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矮”“晴”“繁”等,要理解字义去 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哲学从晚明开始随传教士进入中国;但只是吉光片羽....,作为西方神学文献的附庸, 并未得到多少人的重视。直到晩清,为了应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大规模、全方位地了解西 方文化时,西方哲学才得到人们的重视,国人开始有意识地了解和学习西方哲学。【甲】有识 之士已经看到哲学对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性:“光英吉利之历史者,非威灵顿、纳尔逊,而培根、 洛克也。大德意志之名誉者,非俾斯麦、毛奇,而汗德、叔本华也。”【乙】基于..此种认识, 王国维在其设计的文科大学(他称为文学科大学)课程体系中,共有《经学》《理学》《史学》 - 18 - 《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五科,除史学科外,其他四科的课程中都安排了西洋哲学史的课程。 【丙】但是,一开始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只是浅尝辄止....,谈不上系统深入的认识, 遑论..研究;充其量只是介绍,而且很靠不住,往往是从日本学者那里转译过来的。 18.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吉光片羽 B. 基于 C. 浅尝辄止 D. 遑论 19.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18. A 19. B 【解析】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项,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语境对象是“西方哲学”,适用对象错误。 B 项,基于:意思是由于、根据。符合语境“根据这种认识”,使用正确。 C 项,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符合“谈不上系统深入的认 识”的语境。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使用较为复杂,不同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各 不相同,需要学生识记理解句号、逗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冒号等使用方法。 B 项,“西洋哲学史”是句中强调的对象,需要加上双引号。 故选 B。 【点睛】句号,表示说完一句话的停顿。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顿号,①表示句子 中并列的词或词组间的停顿。②表示次序后的停顿。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 停顿。冒号,用来提示下文。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表示赞美、 愤怒、惊奇等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引号,①引用说话或文章中一段文字。②表示特指 的词语或反语、讽刺。书名号,表示书籍、文章、报刊、影片等名称。省略号,①表示说话 未完或余意未尽。②表示声音断续。③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破折号,①表示解释部 分或说明部分。②表示意思的转折。③表示声音的延续。 - 19 - 20. 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的异同点。注意:相同点不得 超过 25 个字,相异点每条不得超过 40 个字。 ①紫外杀菌法是利用物理方法,采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一些微生 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紫外线波长在 240m 至 280m 范围内最具杀伤力,它能够破坏细菌病 毒中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或 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 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空气或是以水为介质 的环境中,紫外线均可以直接透过这两种介质照射到微生物上,破坏其遗传物质的结构使其 灭活,达到杀菌的目的。 ②臭氧杀菌法是指臭氧以氧原子的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以实现杀菌作用。臭 氧对细菌的灭活反应总是进行的很迅速,臭氧可以与细菌、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 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其死亡。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是:臭氧能与细 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的通透性,从而 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可以改变细胞中的代谢,它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糖所需的酶,使 细菌灭活死亡。 【答案】相同点:破坏细菌病毒中的 DNA、RNA 分子结构,导致其死亡。 相异点:紫外杀菌法:物理杀菌法,利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微生物, 达到消毒目的。臭氧杀菌法:化学杀菌法,①通过破坏细胞的城墙——细胞膜,使得微生物 得以灭活;②改变细胞中的代谢,使得细菌失活。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 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 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 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 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 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本题 要求阅读下面材料,概括出“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的异同点。根据材料①“它能 够破坏细菌病毒中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或 RNA(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 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和材料②“臭氧可以与细菌、 病毒作用,破坏它们的细胞器和 DNA、RNA,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受到破坏,导致其死亡。”, 分析可知“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都是通过破坏细菌病毒中的 DNA、RNA 分子结构, - 20 - 导致细菌病毒的死亡。根据材料①“紫外杀菌法是利用物理方法,采用一定波长的光线对物 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一些微生物,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可知紫外杀菌法是利用一定波长 的光线对物体进行照射从而灭活微生物,达到消毒目的。根据材料②“与其它杀菌剂不同的 是:臭氧能与细菌细胞壁脂类的双键反应,穿入菌体内部,作用于蛋白和脂多糖,改变细胞 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细菌死亡;臭氧还可以改变细胞中的代谢,它能氧化分解细菌内部葡萄 糖所需的酶,使细菌灭活死亡。”,分析可知“臭氧杀菌法”有两种杀菌方式。一是通过破 坏细胞的城墙—细胞膜,使得微生物得以灭活;二是改变细胞中的代谢,使得细菌失活。由 此可见,“紫外杀菌法”和“臭氧杀菌法”两者杀死细菌病毒的方式不同,这就是两者的相 异点。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21. 阅读下面这幅出自《“思想文化大数据实验室”2019 城市阅读报告》的柱状图,完成小 题。 (1)为上图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 120 字。 (2)根据图示,人们普遍喜爱读“励志与成功”类书籍。请对此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100 字左右。 【答案】(1)各类图书的阅读者学历层次占比 (2)示例: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民众普遍渴望提升自己并取得成功。此类图书热销是正常的, 但也应看到部分民众的理性缺失,成功起很难复制的,不少书贩卖的是焦虑或者心灵鸡汤。 成功没有统一标准,我们更应珍视名利之外的亲情、友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实质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 的能力。图表本身或图表中提供的文字数据都有规律可循,首先要认真观察,找出其中规律。 - 21 - 然后根据字数要求、句式要求、内容要求进行转换。转换后的句子语意要连贯,表达要准确。 图表标题为《“思想文化大数据实验室”2019 城市阅读报告》,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初中学 历用户、高中学历用户、大学学历用户和研究生学历用户,可见图表是根据阅读群体的阅读 层次来调查的,因此,标题可以拟为:各类图书的阅读者学历层次占比。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微写作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题干要求分析出图表中数字背后 的原因。题干为:根据图示,人们普遍喜爱读“励志与成功”类书籍,请对此现象写一段评 述性文字。学生可以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分析探究人们普遍喜爱读“励志与成功”类书 籍的原因,如:心灵焦虑、可望成功,渴望获得他人认可等。然后针对此现象发表看法,可 赞同,可反对。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清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 贵州省桐梓县以往随处可见的方竹,如今既绿化了荒山,更让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过 上了富裕生活。该县将方竹定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方竹种植规模。用 3 年时间,投入资金 10 亿元,建设百万亩方竹笋基地。同时,该县重视培育产业品牌,推动方竹笋销售品牌从个 体、分散经营模式向龙头企业统购统销模式转变。此外,桐梓县还先后引入企业,落地建设 一批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新引进企业今年计划投资 5000 万元,投产后可实现产值 1.2 亿元 左右。如今,桐梓县近万户群依靠方竹走出贫困。 【答案】贵州省桐梓县提升方竹种植规模,培育产业品牌,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实现了脱贫 致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 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 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 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第 1 句是说“方竹”让贵州省桐梓县百姓实现了脱贫致富;2、3 句是说“不断提升方竹种植 规模”;4 句是说“重视培育产业品牌”;5、6 句是说“落地建设一批方竹笋精深加工项目”; 7 句是强调“近万户群依靠方竹走出贫困”。据此整理答案。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 - 22 - 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逄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座圆梦桥、 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农历每年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喜鹊群集银河, 相衔成桥,以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 强交流的和平友谊桥粱。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 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不负年华,筑桥圆梦 尊敬的各国代表: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负韶华,筑桥圆梦》。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时节变动,时代阔步向前,只要不负韶华,奋力逐梦, 就能拥有“万水千山”。在千万年来人类文明的星河中,我们中国用智慧和才干架起了赵州 桥;用“撸起袖子干”的奋斗精神筑建了 55 千米长的港珠澳大桥。我只想说:“鹊桥飞渡, 只为圆梦。”圆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沧桑巨变,不变的是我们中国人的“筑桥”情怀,我们搭建了一座又一座的桥梁,不为 “称霸天下”,只为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只为把中华民族“龙的精神”——自强不息, 艰苦奋斗,和平友好……带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把我们的“衣冠典章、礼乐文物、德强国 盛、中国智造分享给每一个国际友人,我们想用桥梁搭建我们国家和在座代表所在的国家的 关联,我们想搭座桥告诉你们:今天的中国人,精神之开放、从容,对未来之乐观、自信, 可谓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构筑的“一带一路”是紧紧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靠拢,70 年前,我们中国一 穷二白。如今,我们在世界 500 种主要工业品中,有 220 种产品居全球第一位,并拥有“两 弹一星”、航空母舰、高速铁路、载人飞船等大国重器。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不是吝啬 的民族,不是爱战斗的民族,我们架起经济发展的桥梁,构筑起各国交流的桥梁,就是想与 世界分享我们的成果。这个美好的时代,给中国的发展腾飞创造了条件,“吃水不忘挖井人。” 各国友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中华民族铭记于心,“筑桥”便是我们给世界各国的感恩献礼。 - 23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前进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筑桥圆梦 的路途中,定会有困难和曲折,有误解和反对,但我们始终秉承“大国外交,互利互惠”的 原则,虚心听取各国友人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为中国桥梁打通世界的“友谊之桥”、“和平 之桥”、“发展之桥”竭尽自己所能。 中华民族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 天,长风破浪会有时。时间的河流继续奔腾,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在这美好的时代里,我们 中国人定为不负韶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奋勇向前,圆我们美丽的中国梦,为世界的发展“筑 桥铺路”,构建一个“繁花似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过去的作文有三方面不同:材料 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态度、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特点、材料带有明显的任 务驱动。故写此类作文,一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 三要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四要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 先具体分析四则材料的内涵: 第一则材料,赵州桥,历史之桥,挺立千年。 第二则材料,港珠澳大桥,圆梦之桥、复兴之桥,世界首创。 第三则材料,鹊桥,传说之桥、文化之桥、爱情之桥、梦想之桥,向往美好。 第四则材料,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之桥,和平友谊之桥,共同发展繁荣。 为关键词分类: 有形之桥(物质之桥,赵州桥、港珠澳大桥)——无形之桥(文化之桥,鹊桥、一带一路) 历史之桥(赵州桥、鹊桥)——当代之桥(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 自我发展之桥(赵州桥、港珠澳大桥)——合作共赢之桥(一带一路 考生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桥的内涵,可以是历史之桥、文化之桥、爱情之桥、奋斗之桥、合作 共赢之桥等等。如果再进一步,还可以对中国的桥梁文化进行升华,以对关键词进行统摄, 如“中国桥梁精神”等,或者再进一步具体化,将中国桥梁精神归纳总结为“奋斗以成,美 美与共”等。考生可以就其中一座“桥”,书写对中国形象的理解;也可以综合几座桥,融 汇它们的内涵描绘自己心中的中国图样。不管怎么写,都要笔下有“桥”,心中有“中国”。 立意: 中国桥,连你我,通世界; - 24 - 中国桥,发展路,民族魂; 以桥筑梦,合作发展; 一带一路,共赢之桥; 携手共进,连心架桥; 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相连心 …… 素材: 1.昨日我们的对岸是织女这样的神话人物,今日,我们对岸是你们,是全球各地的人们。我 们将怀着奋斗精神、相连之心,努力构建更多的沟通、开放之桥,与你们进行深及文化的交 流! 2.桥的建造技术虽在变,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精神不会变,巍然挺立的赵州桥,已承受了两千 年岁月的敲打,却依然为人民架通跨越河水的道路,那是先民们用一块块石块垒起来的气势 雄浑的石桥。今天的我们,想要跨越长达三十公里的海水,可不能只用石头这么简单,高三 十层楼的主体大桥、沉管隧道、人工岛……港珠澳大桥的难度、工程量令许多人望而却步。 然而更多人选择坚持奋斗,如大桥的总工程师林鸣,面对国外公司拒绝以三亿元价钱提供核 心技术,林鸣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最终(完成)沉管隧道等工程, 已成为世界建桥技术的典范。正是由于林鸣的坚持奋斗,才能让他在“有丽日也有风雨,有 平川也有险滩”的建桥之路上,带领团队创造了这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奇迹!中国的奋斗 精神,就是这样代代传承、勇创未来的明天。 3. 从优雅浪漫的鹊桥到雄伟挺立的赵州桥,从横跨碧波的港珠澳大桥到沟通世界的“一带一 路”,中国桥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着,而在这变化的背后,是不变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追 求卓越的不变理想。 结构: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结构如下:①一个响亮的标题;②正文第一段用“引述+表态+观点” 的形式,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③分点分层阐述理由,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 抽象展示思维的深度广度;④进一步深入阐述可行的解决方法,可“横向拓展”“纵向挖 掘”,简易反驳或委婉劝说,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⑤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余味无穷。如果写“变化的中国桥,不变的中国梦”这个立意,考生要抓住材料的核 心——“中国桥的内涵在发展变化”,可用“变化的桥源于不变的梦”、“变化的桥哺育不 变的梦”两个既有联系又层层深入的分论点为论述的中心,表达中国一直以来对美好未来的 - 25 - 憧憬和实践探索,展示出中国的奋发精神。最后联系实际,讴歌新时代的中国对和谐世界、 世界大同的中国梦的追寻与成就。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新时代素质教育产物,是高考命题专家反猜题押题的“杀手 锏'题型。此题型开放性和闭合性兼具,多角度考查学生作文的能力。审题而言,此类题型与 传统型材料作文方法有相同点就是读懂所有文字,但也有“五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必须 明确文体、写作内容、思维焦点、具体问题四方面的任务指令;二是分析材料的矛盾对立性; 三是选择材料的权衡性;四是思考材料在关键概念、是非因果、问题本质上的辨析性;五是 行文比较的说理性。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