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2.50 KB
  • 2021-06-03 发布

语文卷·2017届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2016-11)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第 I卷第 1 页至第 7 页,第 II 卷第 7 页至第 8 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 150 分,考试用 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 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 I 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自孔子 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 而西方的反汉化论者强调族群认同,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丰满中,蒙古,汉军,汉人,壁垒 分明。罗斯基与克劳杜雷等西方学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满人汉化”为然,他们严厉批 评“汉化”的提法,指为大汉沙文主义,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华裔学者大都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如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能否长久, 是其能否汉化,汉化是夷狄之乡,成为冠带之邦,如 12 世纪的女真在进入华北之前,就已 经从事农耕,占据华北后,起用汉人官僚,采取中国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虽极 力保存女真文化和语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汉化程度已深,并允许汉人和女真人通婚。 满人的族群认同,固然归属于八旗制度,但编入八旗内的所谓“旗人”除女真族主体外, 包括蒙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单 一族群的认同。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质”固然有其过程,疾徐有别,最终“融合” 亦难易有异,不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经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质,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 若说政治认同,无论任何族群,在清帝国时代都认同清朝,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一抹 不认同清朝。然而一旦帝国覆亡,认同随之消失,而满足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 于一致。最终结果是,满汉两族经过“同质化”而终于“同化”。 带有满族血统的汉人,增 大了汉族的总数,而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汉化下,趋向认同中华民族。所以中华民族的发 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并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情感。但 汉化并不是全面的,实有程度深浅之别,而深浅取决于个人所属种族,社会阶层,家庭背景 与居住,中原时间之长短;不过,即使汉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与汉族融为一体时,并未放弃 原有之族群认同。 满、蒙等胡族吸纳汉文化,势必回馈汉文化,也是比丰富汉文化的内容,是汉文化增添 了新的生命力,以非原来汉文化的面貌,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化。而其控御的 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亦因而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所以汉文化并不是简单 地同化其他民族,而是长期的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与西化或现代化之过程并不尽相同。 在绵长的中国历史里,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毕竟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 主要因素。 (摘编自汪荣祖《明清帝国的生态危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学者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用夏变夷,不 允许用夷变夏”这一史观来自孔子赞美管仲的“尊王攘夷”。 B.钱穆认为,宋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洲或全部或部分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 但西方的反看化论者则以清朝的民族政策为例,强调族群认同。 C.有些研究清史的西方学者,并不认同中国学者的满人汉化论,他们指责“汉化”论 是大汉沙文主义的表现,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D.华裔学者基本上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来说明夏夷之变,认为边疆民族入主中 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夷狄之乡可成为冠带之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朝的八旗满人并不是单一族群,它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包括满族,汉族,少数俄 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在内组成的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B.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化”都会有一个过程,有快有慢, 有难有易,但最终都会成功”融合”的。 C.汉族与满族之间的“同质化”以及”同化”达到了相当成功的融合,虽然清朝灭亡,但 蛮族人民经过长期的杂居共处,日益趋于一致。 D.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莫不认同清朝,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满人在长期 汉化下,也趋向认同中华民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以汉族为主体,华夏文化为核心的共同演进,所以并没有形 成汉文化,吞并少数民族文化或少数民族放弃原有的文化的局面。 B.在汉族同化异族的过程中,汉族与其他民族强化了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国家感情的同 时,即使汉文化程度最高之家族,也并未放弃原有之族群认同。 C.满、蒙等胡族在吸纳并回馈汉文化中,是汉文化逐渐发展成为在不断成长的中华文 化。他们控御的疆域均远远超过历史上的汉人政权,扩大了中华帝国的范围。 D.“汉化”是汉民族文化同其他民族长期互动、影响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多数的汉民族的汉文化是形成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最主要因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千秋家国梦,百年翰墨韵 耿蕾 蒋思豫先生在百岁时写下诗句以为纪念:“少年贫笈弃家乡,煮鹤焚琴六月霜。唾面自 干腰不折,尘颜含笑看洛桑”。他还写有“士气峥嵘焉可侮,骨头如鼓作铜声”等联句。其 诗其辞,也是老人百年人生,风骨铮铮的生动写照。 1914 年的春天,中国大地风起云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星火渐呈燎原之势。宜兴和桥, 秀美的江南古镇。蒋思豫,就出生在这里。 蒋姓是宜兴的大姓,蒋思豫的祖辈显赫不凡。他的外祖父徐致靖,是赫赫有名的戊戌“维 新元老”,官至二品礼部右侍郎,著名的“二王”书法家。他的远房堂舅便是徐悲鸿。蒋思 豫的父亲也是饱读诗书、精于书法。蒋思豫从小便酷爱书法,读小学时临摹柳公权的书法习 作便已名列学校第一。 故园与家族给予的人文影响,让蒋思豫拥有了不凡的眼界和气度,赋予他一颗处变不惊 的心。 6 岁那年,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小学未毕业的蒋思豫只能辍学跟随大姐去常州生活。 转眼十余年过去,当年的稚童已长成清俊青年。18 岁时,蒋思豫独自一人去上海谋生。 他当过小报校对,学过铸字技术。1933 年,蒋思豫迎来了他人生的最为重要的转折点—— 进入复旦大学求学。当时的年轻人都有着一腔爱国之心。1937 年抗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 育的蒋思豫加入了救国行列,先后在武汉、太原等抗战前线工作,还曾与周恩来、连战的父 亲连震东在一个大院共事。 抗战期间,蒋思豫还身兼《中国青年》编辑,并在《益世报》等担任记者和特约撰稿人, 亲身经历了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有一次,他与同事一起赴抗日前线采访,正遇日军进 攻,一片枪林弹雨,同事只因稍微抬高了头,立刻被削去半个脑袋。还有一次在重庆工作时, 遇到日军飞机空袭,因为来不及躲避,两位同事被炸身亡,他们倒下的地方与蒋思豫只相距 数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那时候,蒋思豫的心中便存有一个和平与宁静 的梦,哪怕完成这个梦要耗费一生,他也在所不惜、追求不止。 当年在复旦学习期间,他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的道德文章和书法成就,将于右任编著的 《标准草书》随身带了近十年,临习不断,立志端正书品,传承右公书法心得。 思豫的品行、书艺得到于右任的认可,经于右任外甥周伯敏的推荐,他有幸成为于右任 先生的入室弟子。1947 年 7 月的一天,在南京于右任长子于望德府邸中,33 岁的蒋思豫恭 恭敬敬地向这位著名的“当代草圣”,磕头行拜师礼。于先生忙拉他起身说:“行个鞠躬礼就 行啦!”就这样,蒋思豫得到右公的悉心指导,并渐渐形成了朴茂厚实、简洁凝练、运转持 重又大气磅礴的草书风格。 1976 年,蒋思豫回到夫人的故乡——宁波镇海,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在这近 40 年的时 光里,蒋思豫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书法为伴的宁静岁月,让老人感到无比幸 福。他经常对子女们说:“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巨 大精神财富,延绵数千年的中国书法决不能在吾辈手上中断。” 蒋思豫一生研习“于体”,其草书直追于公笔韵。他还写下洋洋万言的《论于右任标准 草书》一至三论,为“于体”书法传承作出了理论贡献。他的篆隶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 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隶书结字工稳、平实古雅。胸襟的开阔与心气的平和,在老人的 书法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蒋老气度儒雅,言笑洒脱,又喜以诗言志,创作了不少反映晚年心声的诗歌:“六十年 来多祸患,苦中有乐却亦难。九秩望颐老未死,晚向夕阳看落山”。念及故乡宜兴,他曾写 下诗:“一别故乡八十年,家园早碎址难辨。近邻亲友去何处?只有屺山屹巍然。” 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但为人处世上却随遇而安、与世无争。在镇海区的一个老小 区巷子里,一间二室一厅六十平方米的旧楼房,就是蒋思豫与夫人徐敏蕾的住所。家什是旧 样子,墙面有些泛黄,门板十分轻薄,有一些房间仅用旧棉布当门帘。但眼前这两位老人的 风采却让这间简陋狭小的屋子增添了活力与温馨。 蒋思豫的人生在沧桑百年中历经坎坷,始终陪伴老先生的是他最钟爱的笔墨。唯有这件 最珍贵的东西,没有在千般风雨中丢失。可以说,书法是蒋思豫一生的主调。 【相关链接】 ①在蒋老住宅的门楣上,刻有“窭隐”二字。“窭”是贫穷之意。蒋思豫笑呵呵地说: “我是一个被历史遗弃,或说是被淘汰了的‘闲云野鹤’,一生无所作为的糟老头。”跌宕起 伏的人生经历,至尊至贱的世事体验,蒋思豫对人生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旷达洒脱。他说: “不开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呢。” (王宣民《蒋思豫:百岁翰墨写春秋》) ②百岁,是一个无上的命令。这年龄包含着生命对于时间的尊严,包含着历史对于个体 的温情,包含着专业对于社会的颜面,包含着大地对于生灵的褒奖。一位书法家能享百年之 寿,而笔墨未停,又可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健康个体。蒋思豫先生正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 实践者。 (余秋雨《蒋思豫百岁书法集序》)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蒋思豫读大学期间,就非常景仰于右任先生,练习他的书法,并于此时经由于右任 外甥周伯敏的推荐,成为先生的入室弟子。 B.蒋思豫在艺术上认真计较,使得书法成就颇高,尤其是篆书,质朴凝练,格调高古, 隶书结子工稳,平实古雅,最为出色。 C.传记再现了蒋思豫先生百年的沧桑历程,他虽历经风雨,但始终没有丢弃钟爱的笔 墨,是一个书法艺术的持久实践者。 D.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明快流畅,并大量引用蒋思豫先生的诗歌,增加了文学色彩, 使语言在质朴之余更添典雅。 5.文章结尾说“书法是蒋思豫医生的主调”,这一说法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4 分) 6.蒋思豫先生有哪些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宝玉挨打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 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 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 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 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 把他酿〔酿惯,纵容。〕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 成!” 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 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 “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 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 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 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 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 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 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 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鬟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 “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贾政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 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子赌气的。 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儿们。不如我们赶早儿离了你,大 家干净!”说着便令人去看〔看料理,备办。②〕轿马,“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 家下人只得干答应着。贾母一面说话,一面又记挂宝玉,忙进来看时,只见今日这顿打不比 往日,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也抱着哭个不了。 贾政也自悔不该下毒手打到如此地步。先劝贾母,贾母含泪说道:“你不出去,还在这 里做什么!难道于心不足,还要眼看着他死了才去不成!”贾政听说,方退了出来。 话说袭人见贾母王夫人等去后,便走来宝玉身边坐下,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 地?”两人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 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 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 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 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 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说了事情 原委,因又拉上薛蟠,宝钗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 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不防头不留神,不经意。〕, 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不理论不注 意,不在意。〕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 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 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 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 说着便走出门去。又回头对袭人说道:“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 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 说着,一面去了。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忽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 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 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 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 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挨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 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 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 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 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 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 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 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 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选编自《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介绍,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宝玉挨打引起了大家的关切,众人态度不一。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展现 了这场风波中的众生相。 B.小说中王夫人赶来后看到儿子遭痛打,心疼不已,大哭起来。贾政看到此景,最后 也“向椅上做了泪如雨下”。这一场冲突终因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归于平息。 C.薛宝钗对被打的伤痕累累的贾宝玉感到“心疼”,话语中非常直接地流露出她对宝玉 的强烈感情。 D.林黛玉的探访,话语简短却意味深长。宝玉的回答,表现了两人的推心相与。他们 能相互理解,真心交流,是志同道合的知音。 E.宝玉挨打是一个急风暴雨的场面,假证不审不查,火气上来就走,没有了程序,连 作者在此也微信聊,但整个过程又写得很有层次,很有区分,使挨打的种种都真实 立体。 8.选文情节激烈紧张,作者是如何层层着色,写贾政痛打宝玉的?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 (4分) 9.宝原来打这一事件表面是父亲教训儿子的一件小事,实质却体现了父子两尖锐的冲突。 请联系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父子两的冲突表现在哪里?并结合原著,谈谈贾政毒打宝玉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张逊,博州高唐人。数岁丧父,养于叔父职方员外郎干,后随母归魏仁浦家,驸马都尉.... 咸信,其异父弟也。太宗在晋邸,召隶帐下。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 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贡通关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贩易外国物,甗婆、三佛齐、 渤泥、占城诸国亦岁至朝贡,由是犀象、香药、珍异充溢府库。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 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岁可获钱五十万缗,以济经费。太宗允之,一岁中果得三 十万缗。自是岁有增羡,至五十万。雍熙二年,录其劳,迁领妫州刺史。三年,与安忠并命 为东上阁门使。数月,会许仲宣罢判度支,即以逊为度支使。端拱初,迁盐铁使。二年,授 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未几,兼枢密副使、知院事。与同列寇准不协,每奏事,颇相 矛盾。 一日,逊等晚归私第,准与温仲舒并辔,有狂民迎马首拜呼万岁。街使王宾旧与逊同事 晋邸,逊又尝举宾,雅相厚善,因奏民迎准拜呼万岁。准自辩:「实与仲舒同行,盖逊令宾 独奏斥臣。」辞意俱厉,因互发其私。太宗恶之,下诏切责,逊左降..右领军卫将军,准亦罢 职。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西蜀李顺为乱,诏发兵水陆进讨,以荆渚居其要害,命逊为右骁卫大将军、知江陵府, 赐钱二百万,白金三千两。逊既至,会峡路.诸漕卒数千人聚江陵,有告其谋变以应蜀寇,府 中议欲尽诛之。逊止捕首恶杨承进等二十一人斩于市,余党亲加尉抚,飞奏以闻。太宗嘉之, 诏以其卒分配州郡。数月,逊卒,年五十六,时至道元年也。赠.桂州观察使,归葬京师。逊 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其訏谋献替无闻焉。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 贡/通关市/ B.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入 贡/通关市/ C.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 入贡/通关市/ D.太平兴国初补/左班殿直/从征太原/还/迁文思副使/再迁香药库使/岭南平后/交止岁 入贡/通关市/ 11.下列与文中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驸马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副车之马。设置之初即为帝婿称号,也简称驸马,汉 代称恶妇。 B.左驿:官吏被贬降级。如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 C.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D.赠:这是封建社会的封赠现象,封建王朝推恩大官重臣,把官爵授给本人或先人, 对于死者城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训幼时丧父,后随母得遇。他只几岁就丧父,先有叔父抚养,后,随在家的母亲 到了魏仁溥家,成了魏仁浦的儿子驸马都尉魏咸信的弟弟。 B.张迅有经济头脑,开放理财。他从诸国入贡和关市行情中看到商机,互通关市可补 充国家经费,每年获得 50 万钱的收益。 C.张迅官运亨通,但与同列不合而被降职。在太宗登位后,他一路春风得意官至枢密 副使,应与寇准闹矛盾,被降为右领军卫将军。 D.张训治乱,力排众议。在讨伐西蜀李顺叛乱时,遇数千漕兵聚集江陵闹市,府中意 欲尽诛之,而他只捕首恶二十一人斩于市,余党亲加抚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1)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 (2)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5 题。 眼中 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注】元好问: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拒绝仕元。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夜晚天气寒凉。 B.“衣冠今日是何年” 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此句意蕴丰富,与《桃花源记》中“问今世 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相似的意蕴。 C.“枯槐聚蚁” 使用了典故,指的是南柯梦中的槐安国蚁民。在此用以比喻弱国微名。 D.然后问“诗似杜甫”,其诗歌风格沉郁苍凉。全是批判意识与悲怆情怀相融合,使 诗作增加了历史深度。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5 分) ( 1)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书法,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 是: , 。 (2)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着人们不甘无功而返的句子是: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送别朋友时,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 是: , 。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全部都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他虽然入行不久,但有极好的新闻敏感,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捕风捉影....,写 出反映现实生活本质的报道。 ②技术的革新与道德的建设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要加强 道德建设,让两者并驾齐驱....,愈行愈远。 ③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生命安全教育,就是让学生远离危险,珍爱生命,这无可厚非....,各 学校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 ④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枪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是一件耸人听闻.... 的恐怖事件,引发了美国社会关于禁枪的又一轮争论。 ⑤过去十年,我大部分的课都是做面子工程的,不是为了被旁听,而是为了教师专业的 尊严,因为我积累的教材已经丰富,所以能左右逢源....。 ⑥络快速发展,各种络谣言也不胫而走....,这既损害公民权益,也损害政府形象。整治络 谣言,已是人心所向。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为中心, 为即将到来的 “十三五”开局之年擘画全年经济发展工作。 B.这个赛季勇士的超越历史的成绩,让人们不仅看到了勇士队在技战术方面的独特之 处,而且看到了篮球文化的日益丰富多彩。 C.环太平洋军演地点主要在美国夏威夷和西海岸附近,对于中国海军来说,那是一片 陌生海域,也是检验中国军舰性能和官兵训练水平的好机会。 D.在第二届世界互联大会圆满闭幕之际。经大会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提议发表了《乌 镇倡议》,被誉为“互联历史上的里程碑”。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 ① 不具有“文化”的含义。 ② ,桃花以它俏丽 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 ③ 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 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 ④ ,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 ⑤ 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 ⑥ 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因为 所以 但是 便 并且 B 虽然 然而 甚至 / 因此 进而 C 固然 / 于是 虽然 一是 就 D 本来 但是 并且 于是 也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人这一生中要接受三中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① 。如果将教 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则是跟。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② ,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来自好的家长。 ③ ,也是终身老师,他们的言行影响自 己的孩子一辈子。 21.把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6 分) 2016 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推出了一档由六大篇章组成,采用独特直播视角,运用虚 拟制作和特殊拍摄手段,呈现祖国河山极致壮美,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明的同时, 还深层次呈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伟大创造精神的大型直播系列报道节目《江山多娇》。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请根据阅读后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必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试答案(语文) 1.(3 分)A 【解析】A 项“这一史观来自孔子,赞美管仲的‘尊王攘夷’”错,原文是说 “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来,中国史观的发展趋势是用夏变夷,不允许用夷变夏”, 曲解了原意。 2.(3 分)B【解析】B 项“但最终都会成功‘融合’的”错,原文是说“不过汉族与少数 民族经过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化’,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并非说所有民 族都会成功融合,以偏概全。 3.(3 分)A【解析】A 项强加因果。 4.(3 分)C【解析】A 项,待于右任为师,并不在读大学期间。B 项,文中只说“他的隶篆 各体,也均有不俗功力”并未说隶篆最为出色。D 项本文语言无“清新”的特点,文中 也没有大量引用蒋老诗歌。 5.(4 分)①自小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小学时期,书法习作就名列学校第一。②复旦学 习期间景仰于右任的书法成就,临习草书不断。③33 岁时成语有任,一生研习“与体”, 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④花甲之年回到夫人故乡,此后几十年一直与书法为伴,持 久实践,将对书法的热爱发挥得淋漓尽致。(每点 1 分) 6.(5 分)①真挚的爱国情怀。抗战时积极加入救国行列,身兼数职为国效力,新春和平之 梦。②胸襟开阔,旷达洒脱,为人处事随遇而安,与世无争。蒋思豫自嘲是一个“一生 无所作为的糟老头”,认为对待人生“何不笑看烟霞,落得一身轻松”。 他与夫人住的 旧楼房,家具老样,墙面泛黄,房屋简陋,狭小,却充满活力与温馨。③被自己崇尚实 践的书法艺术认真计较。热爱书法,端正书评,书法功力不俗,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 为书法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答出两点 4 分,答出三点给 5 分) 7.(4 分)BC(答对一项给 2 分) 【解析】B 项,冲突平息的终极原因并不是王夫人对儿子的袒护,而是贾母的到来。C 薛宝 钗对宝玉有感情,但不强烈。 8.(4 分)①刚开始,贾政一见了宝玉不下询问,只喝了一小厮们“堵起嘴来,着实打死”。 ② 紧接着,贾政嫌小厮们打轻了,躲过大白,咬着牙亲手狠命“盖”。③ 王夫人进房 后,贾政将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④ 王夫人哭求后,贾政更是冷笑,说要将宝 玉用绳子勒死,以绝后患。(每点 1 分) 9.(6 分)父子两的冲突:①宝玉在外与优伶结交,表赠私物,不读圣贤书。在遭到父亲痛 打后,也不改初衷,并说“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2 分)②贾政认为宝玉在外 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是不孝的孽障,不能光宗耀祖,将来 可能量到“弑君杀父”的地步,这是为封建家长所不能容忍的。(2 分)贾政毒打宝玉的 根本原因:宝玉不愿走仕途经济的老路,就会损害家族利益,宝玉的叛逆意识与宗法社 会对立。(2 分)(言之成理即可) 10.(3 分)C 11.(3 分)A【解析】“驸马都尉” 这一官职在魏晋以后采用以成帝婿,并非设置之初就简 称 “驸马”。 12.(3 分)A【解析】因是驸马都尉魏咸信成了张迅的异父弟弟。 (1)逊请于京置榷易署,稍增其价,听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贩鬻。 (2)会判右金吾街仗蔡玉冒奏富人子为州大校,黜官,命逊代掌其事。 13.(10 分)翻译:(1)(5 分)张逊请求在京城设置榷易署,稍微提高府库中贡品的价格, 允许商人交纳钱物来购买贡品,任由他们进行贩卖。(“听”“市”“鬻”各 1 分,整体句 意 2 分) (2)(5 分)恰逢判右金吾街仗蔡玉草率上奏,让富家子弟担任州中大校,被罢官,朝廷任 命张逊代为主持他的事务。(“会”“冒”“黜”各 1 分,整体句意 2 分) 14.(5 分)CE(答对一项给 3 分,答对两项给 5 分) 【解析】A 项,作者“拥被不眠”,主要是因为“时势纷然”,忧国忧民。B 项“衣冠今日是 何年”是言国家破亡,改朝换代,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表现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时 间流逝的意思完全不同。D 项,“华巅”指白头、年老。 15.(6 分)①“眼中时事亦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写诗时事纷然,诗人寒夜不眠,进而 想到骨肉分离,追问,“衣冠今日是何年”表达了亡国之痛。②“枯槐聚蚁无多地”携 百姓流离失所,无立身之地,表达了对百姓的同情和悲悯。③“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 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写诗人以“秋水鸣蛙”相比,只愿自守一片天地,想 要寻找与世隔绝的青山,度过余生,表达了归隐之情。(每点 2 分) 16.(每空 1 分,共 5 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燕然未勒归无计。 (3)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7.(3 分)【解析】①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含贬义,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②并驾齐驱: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起快跑。比喻彼此的力 量或才能不分高下。使用正确。③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 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用“无可非议”。④ 耸人听闻:夸大 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语句中,是既成事实,故使用错误。此处可用 “骇人听闻”。⑤ 左右逢源:执赏识广博,应付自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 利。有时也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使用正确。⑥不胫而走:比喻消息等无需推 行宣传,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使用正确。 18.(3 分)B【解析】A 项句式杂糅,“围绕……的中心“和”以……为中心“句式杂糅;C 项主宾搭配不当,“环太平洋军演地点是好机会”搭配不当。D 项,宾主两兼,可将“发 表了”改成“发表的”。 19.(3 分)D 20.(5 分)①其中家庭教育最为重要②优秀的孩子来自好的家庭教育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写出一处给 1 分,写出两处给 3 分,写出三处给 5 分) 21.(6 分)①2016 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推出了一档大型直播系列报道节目《江山多娇》 (主干句)②该节目由六大篇章组成,采用独特直播视角,运用虚拟制作和特殊拍摄手 段,呈现祖国河山极致壮美。③此节目在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明的同时,还深层 次呈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伟大的创造精神。(写出一句给 2 分) 22.(60 分)立意参考:这是一则名言类材料。名言的表层含义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 的完成,“知”是认知认识,“行”即行动实践。立意时可分三个角度:(1)强调“知” 的重要性。“知”可解读为对自己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或者是目标理想的。“知” 是“行”的前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动都是盲目的。(2)强调“行” 的重要性,“行”就是行动实践。“知”需要行来验证,脱离了行“知”就是空知。(3) “知” “行”同等重要,应做到知行合一。人有了目标理想,并要为其付诸行动,才 能达成目标,实现理想,仍有了对自己的认知,并修养心性,做最好的自己,人有了对 客观世界的了解,并付诸行动,才能改造世界,创造未来。 参考译文 张逊,博州高唐人。几岁时,父亲就逝世了,被担任职方员外郎的叔父张干扶养,后跟 随母亲改嫁去到魏仁浦家。驸马都尉魏咸信是他的异父弟弟。太宗做晋王的时候,诏令张逊 案属于帐下。太平兴国初,不认左班殿直。后跟从太宗出征太原,回朝后,因功升迁为文思 副使,再升迁为香药库使。岭南被平定后,交趾每年都向宋廷敬献财务处查,互通关市。滨 海商人于是用船只运输交易贩卖外来物品,,甗婆、三佛齐、渤泥、占城各国也每年到宋廷 进贡,因此犀角象牙,香料药物,珍贵奇异植物充满府库。张逊请求在京城设置榷易署,稍 微提高幅度中共品的价格,允许商人交纳钱物来购买贡品,任由他们进行贩卖。每年可获利 50 万,来补益国家经费。太宗答应了这件事,一年中确实获利 30 万。从此每年都有增加, 最终到达年获益 50 万。雍熙二年,因张训的功绩,生前担任妫州刺史。雍熙三年,和安中 一同受命担任东上阁门使。几个月后,适逢徐仲轩被免除制度支一职。就任命张训担任度支 使。端拱初年,张逊生前为盐铁使。端拱二年,被授予宣徽北院使,签署枢密院事的官职。 不久,又兼任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和同僚寇准不和,每每小皇帝陈述事情时,多与寇准 有抵触。 一天张训等人很晚回住所,见寇准和温仲舒骑马一起走。有一狂人面对着码头叩拜并高 呼万岁。街使王宾过去和张逊共事晋王府。张迅又曾经举荐王兵,两人素来交情深厚,王斌 于是上奏说有百姓面对着寇准叩拜并高呼万岁。寇准自己辩称:“那晚实际是温仲舒同行, 大概是张训令王兵独自上奏指斥我。”两人言辞都很严厉,趁此互发私愤。太宗很厌恶,下 达诏令,严词斥责,张训被贬为右将军卫将军,寇准也被罢免职务。恰逢判右金吾街仗蔡玉 草率上奏,让富家子弟担任州中大校,被罢官,朝廷任命张逊代为主持他的事务。 西蜀李顺作乱,皇帝下令发兵,水陆同时进攻讨伐。因为处要害之地,皇帝任命张训担 任右骁卫大将军、主管江陵府,并赏赐两百万钱,3000 两白银。张逊到达后,恰逢漕卒数 千人聚集江陵,有人告发他们图谋叛变,来响应西蜀贼兵,府中商议全都杀了这些人。张逊 志抓捕了首恶杨成静等 21 人将其在街头斩首,于导,亲自加以抚慰,随即飞快表奏朝廷, 让皇帝知晓。太宗夸奖他,诏令把那些漕卒分散安置到州郡。几个月后,张逊去世,享年 56.当时是至道元年。赠官桂州观察使,回京城安葬。张训为人小心谨慎,只是凭借着投靠 了有权势之人而去高位并显扬于世,他谋划朝廷大事,对君主进谏,劝谏规过之举则很少听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