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0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四部分写作专题二十四议论文第二节论据课件(共61张ppt)

  • 6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节 论  据 学习目标: 1. 懂得多渠道积累丰富的论据素材。 2. 学会正确 使用论据的技巧。 【 例文在线 】 (2019 年天津卷 )( 题目见 P277[ 考场作文 ] 第 ( 四 ) 题 ) 【 例文欣赏 】 中国有我,如月之恒 炊烟袅袅,良田美池,古老的中国有我在其中往来种作; 冲破桎梏,追求真理,近代中国有我在浪尖上下求索;合作共 享,自主创新,现代中国有我在潮头奋勇争先。作为新时代青 年的我们,更应为国发展献己之力。使中国因为有我,如月之 恒。 胸怀爱国志,砥砺向前行。 “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 人的本分 ” ,陶行知先生如是说。诚如斯言,爱国主 义始终是 支撑我们砥砺前行的长青信仰。百年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 穷,因为有爱国主义, “ 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 前途 ” ;因为有爱国主义,无数仁人志士在逆境中为国家的前 途未来不懈奋斗着。无论是鲁迅先生 以笔为枪, “ 寄意寒星荃 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的自我牺牲精神,还是蔡锷将军“此 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 许卿 ” 的国家情怀,其精神内核都是 伟大的爱国主义。在现代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青年的我 们,应胸怀爱国志,砥砺向前行,将国梦视为己梦,奋斗同圆 梦! 内心甘奉献,责任勇担当。于黄大年教授而言, “ 若能做 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 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 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 情。 ” 中国的阔步前行离不开无数像黄教授这样的无私奉献者。 戈壁滩上,黄沙漫漫,两弹元勋们埋头科研的身影仿佛仍在昨 天;严寒高原,寒风袭 袭,阿里军人在生命的禁区坚守了三十 余年。 “ 嫦娥 ” 探月, “ 鹊桥 ” 通讯, “ 雪龙 ” 破冰, “ 海龙 ” 深潜,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 “ 寒武纪 ” 芯片泽被众人 …… 当 代中国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无数科研人员投身科研, 他们不慕名利,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坚持不懈 地向最难处攻坚,以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毅力无数次挑灯夜战, 狠心攻关。我们青年一代应学习先辈们勇担责任、甘于奉献、 担己之责、以己之力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扶摇而上,需借垂天之羽;乘流击汰,需筑飞云之楫。中 国的阔步前行,亦需青年人做排头兵,愿吾辈青年胸怀爱国志, 砥砺向前行,内心甘奉献,责任勇担当,以奋斗精神筑青春底 色,以自我青春助力祖国梦圆。报国之路,望君同来,与君偕 行。中国有我,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必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点评: 本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布局巧妙,语言精当。 作者围绕 “ 中国有我,如月之恒 ” 这一中心,通过 “ 胸怀爱国 志,砥砺向前行,内心甘奉献,责任勇担当 ” 从不同角度证明 文章的中心,展示了作者角度的新颖和丰富的素材积累,读来 令人感叹。 结构严谨,立足当下。文章采用总 — 分 — 总的形式,主体 部分立足当下, “‘ 嫦娥 ’ 探月, ‘ 鹊桥 ’ 通讯, ‘ 雪龙 ’ 破 冰, ‘ 海龙 ’ 深潜,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 ‘ 寒武纪 ’ 芯片泽 被众人 …… 无数科研人员投身科研 ” ,这样的鲜活事实,使文 章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本文多处巧妙化用语言,展示文采,也多用引用,既是道 理论据,也是作者文采的体现,如文末 “ 中国有我,如月之恒, 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 巧妙化用 《 诗经 》 中的 《 小 雅 · 天保 》 ,可见作者运用语言的功底之深厚。 【 技法点拨 】 议论文的写作,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缺一不可。这其 中,论点是统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不可含糊 其词。论据是支撑,无论是引用理论论据,还是事实论据,目 的都是为论证论点服务,为充实内容服务。那么,在实际写作 中,在处理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时又有哪些误区?该怎样多渠道 积累丰富的论据素材?正确使用论据又有哪些技巧呢? ( 一 ) 论据 使用的误区 1. 一味堆砌,缺少联系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为了写一部史书,从小研读库存史书, 在不幸遭受宫刑之后,他并没有因为世人的白眼与唾弃而选择 放弃,反而更加潜心钻研经史,终于写出了被后世誉为 “ 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的 《 史记 》 。 《 史记 》 成了厚实宝贵的文 化遗产,千古流传。 文化英雄鲁迅用他那刀枪般锋利的文字与国民党、与黑暗 社会作斗争,虽然反动派对其恨之入骨,对其进行迫害,但鲁 迅毫无惧色,写出来的文章反而一篇比一篇捅得敌人心痛。 ( 选自 2 014 年高考福建卷二类文 《 面对挫折 》 ) 误区揭示:写议论文少不了论据,但是不是把几个论据堆 砌在一起就可以呢?显然不是的,上面的文段举出两个人物事 例,却不对两个事例之间的关系做任何剖析,只是简单地排放 在一起,这样用材料有什么论证效果呢?像这种运用人物材料 的作文在高考中比比皆是,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 “ 议论 ” 必 须做到 “ 摆事实,讲道理 ” ,光摆事实是没有用的。像上面的 材料,第一段后要剖析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第二段后也要剖析 材料与主题的关系,最后还要把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再深入剖析 与主题的关系。这样才会使文章更有深度。 2. 重复累赘,合力不强 比尔 · 波特 在 《 空谷幽兰 》 中说: “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 韧,遵 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 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洁净 的天地。 ” 有如清夜鸣钟。心窗微开看见自己,在心中修篱种 菊,自会收获喧嚣寂灭的清净世界。 以静为美,是梭罗瓦尔登湖畔的澄澈。这位哈佛毕业的高 才生,爱默生的得意弟子,在人生即将一展宏图时却毅然选择 了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自耕自食,最终收获了最真实、最本 真的美景。 面对已经历无数失败的爱迪生,当别人问起是什么让他失 败这么多次却依旧坚持下去时,他却说: “ 我不因失败而懊恼, 相反会因发现了一千多种不适合灯丝的材料而高兴。 ” 他们的 美丽在于他 们心中的雅静。 误区揭示:一篇议论文中,能紧扣论点的素材 “ 丰富 ” 肯 定比 “ 贫乏 ” 好,但是材料多不一定 “ 效果 ” 好。本选段论据 的材料都涉及国外名人,且都是正面材料,属同类型论据,角 度单一,层次感不强,合力不强,论证不够充分。与其从单一 的角度在文中大量 “ 堆 ” 材料,不如从多角度灵活运用材料。 我们可以从正反、古今、中外等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材料。 3. 直说结果,缺少分析 我们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王安石感于百姓生活的苦 楚与政事的弛废,决心改革;司马光看清权力斗争的复杂与利 益的波流暗涌,保守拒进。但两个人在势不两立中,都接受对 方提出的批评。 我亦有感于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与耶律楚材的悲悯之怀。 当成吉思汗的铁蹄向更远的西方踏进,所过之处哀鸿遍野,繁 华散尽之时,耶律楚材站在成吉思汗面前,指责他对人格的违 背和对尊严的践踏。耶律楚材毫不顾虑是否为自己招来杀身之 祸,他只知道他必须要说,指出成吉思汗的过错。 商纣王剖出比干的七窍玲珑心以封其谏;刘阿斗不顾诸葛 亮的劝谏而乐不思蜀。这些都是反面的例子,值得后人深思! ( 选自 2 013 年高考山东卷作文 《 人言可敬 》 ) 误区揭示: “ 王安石和司马光 ”“ 成吉思汗与耶律楚材 ” 的事例没有紧扣观点阐述,没有对材料的意蕴作透彻的揭示, 没有深入剖析与主题的关系,没有凸显关键词 “ 人言可敬 ” , 因而起不到论证的效果。这两个例证要叙议结合,及时生发紧 扣论点的议论,并不时回应材料,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 二 ) 积累 丰富的论据 1. 从课本中积累 课本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论据的宝山。它有两个特点:一 是量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文里,都可以找到鲜活的论 据;二是熟悉,学生看课外书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留下的只 是一鳞半爪的印象,而课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加 上有些课文要求复述,有些语段要求背诵,给学生留下的印象 深。 古人云: “ 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勤劳是充实生活的不 二良方 ,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公认法则。泱泱华夏,在小农经 济为主的古代,农业文明可谓立身之本、治国之根。正因农耕 时代的绵长,才有了中华儿女对劳动深刻、真挚的理解。农民 们世世代代守护田园,在无数次的朝代变迁中,不变的唯有那 芳草碧蓝天、蔬果满田园带给农民们的踏实感和幸福感,这小 小的心愿填满勤勉的农民们的心,让他们成了朴实憨厚、知足 常乐的代名词。陶渊明的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失 败”的种田,却迎来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乐 趣;白居易的 “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描绘了忙碌的农人, 这些人却守来了 “ 夜来东风起,小麦覆陇黄”的充实心安。 与 有所获相比,体验劳作时的勤勉与乐趣才是更为重要的历练。 “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扫万千尘埃,得万千心安。那时的 劳动,是生活的必需, 充满美好的诗意。 ( 选自 2 019 年高考湖北考生 《 作劳动之诗,得劳动之爱 》 ) 选段中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和 “ 田家少闲月,五 月人倍忙 ” 两则引言分别来自课文 《 饮酒 ( 其五 )》 和 《 观刈麦 》 , 为文章增添了文采和文化底蕴。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一个启 示:课文作为学习的范例,其作用不容忽视。 2. 从经典名著中积累 名著范围广,包括古今中外,具有经典性。从某种角度上 说,名著是课文的延伸。每个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阅读过名 著,教师在平时教授选自名著的课文时,无论是介绍作者、写 作背景还是对课文的分析,或者做练习时,都会涉及名著中的 人物、情节。另外,读本中也不乏名著节选或梗概,学生有一 定的阅读基础,运用起来也比较熟悉。这些论据同样可靠、典 型。 毕淑敏曾说: “ 优等的心,不 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诚 如斯言,不少作家将拥有 “ 优等的心”作为 人生信念。阎连科 发表中篇小说 《 年月日 》 引起文坛关注,但他摒铜臭之扰,弃 名位之争,不在读者的追捧中迷失自我,以一部 《 日光流年 》 再现中国农民的拼搏与奋斗,登上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再如作 家路遥,他写作的时代正是中国文坛风云际会、旗帜如云的年 代,一名作家很难在那舶来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先锋思潮中坚守 自我,但路遥以其独具的文化定力捍卫了自己的创作品格。一 部 《 平凡的世界 》 充满了路遥式的人物特色,平凡的人物依然 创造了不平凡的世界。每个作家都具有独一无二的写作特色, 如果完全按照读者的意愿创作,作家就会逐渐丢失自己的创作 初衷。与此同时,由于读者的意愿与呼声容易产生群聚效应, 那些被读者左右后产生的作品难免会千篇一律,最终都将被淹 没在时代的洪流中。 ( 选自 2 019 年高考浙 江卷满分作文 《 有多条路通往星辰大 海 》 ) 选段论据源自名著阎连科的 《 年月日 》 和 《 日光流年 》 、路 遥的 《 平凡的世界 》 ,为我们所熟悉,十分典型,而且使文章显 得深邃厚重,处处闪烁理性的光芒。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 的运用并不要求考生对原著熟悉到多深的程度,但同样可以将 其作为论据。当然,平时在繁忙的复习中做一定的积累工作也 是很有必要的。 3. 从报刊、媒体处积累 如果将教材喻为作文论据的河水,名著喻为论据的井水, 那么,报刊就是论据的泉水,带着质朴清新的气息,给人耳目 一新之感。考生较少使用这类论据,主要是因为这类论据需要 平时多加积累,考生在使用时需在可靠、典型方面细细斟酌。 雷锋曾在日记中深情写道: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 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 你既然 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 天天变得更美丽?是的,劳动能让世界变得更美丽。从刀耕火 种开始,我们的祖先就踏过冰川草原,历尽千难万险,从岁月 的深处一路走来。狩猎、采摘、耕田、织布,成了生活的必需。 斗转星移,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巍巍长城,亘 古屹立,一砖一石述说着劳动的传奇;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 殊,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伟人诗中愿景化作美丽的现实;敦 煌壁舞航天梦,遨宇今朝梦始圆,追梦航天创奇迹,见证中国 速度;饮马香江三地走,牵牛汉界一关通,港珠澳大桥,集桥、 岛、隧道于一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国外媒体 誉为 “ 新世 界七大奇迹 ” 之一 …… 劳动是神奇的,劳动也是伟 大的,劳动使人成为真正意义的独立大写的人,创造无限丰富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璀璨辉煌的人类文明。 ( 选自 2019 年高考河北卷满分作文 《 相拥劳动,不负初心 》 ) 选文中的论据显然来自报刊等媒体,让评卷教师看了眼前 一亮。因为这些例子不仅新颖,而且有力地论证了论点。可见,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对时事多加关注。这样,在写作时 才能信手拈来。 4. 从生活中积累 这种论据针对性较强,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特别是在考 场上作文,储备的材料用不上时,可以通过对生活的回忆和挖 掘,再针对论点进行设例。湖北一考生在 《 莫把情云遮慧眼 》 一文中引用了许多论据,如一个年轻的女职员为了爱而贪污公 款,最终入狱;一位母亲,抱着身患绝症的儿子踏上黄泉路; 一个老实的农民,讲哥儿们义气,帮朋友藏赃款,稀里糊涂地 成了窝藏犯等。 诸如此类的论据,也许是从报刊媒体上看到,也许是道听 途说,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总之,它们在一定程度 上论证了因情感而丧失了理智这一论点。这类论据比较新颖, 但在可靠性和典型性方面应多加斟酌,并尽量少用。 5. 从典故中积累 这类论据比较典型、可靠,但不易记忆,在运用时,对典 故的叙述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来说,储备得少,正好与考场作 文的论点相契合的概率也不大,考生也就较少运用。但“物以 稀为贵”,人无我有,一旦用妥了,同样是取得高分的法宝。 怀才抱器 有的书上也写作 “ 怀材抱器 ” 。意 思是既有好的思想品质, 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换成今天的话就是德才兼备、又红又 专。 这个成语出自唐朝赵 璘 的 《 因话录 》 : “ 德 宗搜访怀才抱 器、不求闻达者。 ” 实际上说的是皇帝用人的标准,这样天 下 的读书人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当然,对 “ 才 ” 和 “ 器 ” 的解释, 古今是有差别的。古代的 “ 才 ”“ 器 ” 主要聚焦于治国理 政及 对朝廷的忠诚方面;今天的 “ 才 ” 与 “ 器 ” 内涵与外延要广大 得多,概括来说, 就是立身处世的能力本事和服务国家社会的 精神。 现在有些人对 “ 才 ”“ 器 ” 的理解有些跑偏:不求问 “ 才 ” 之高低,只求多拿钞票;不问 “ 器 ” 之 所指,只为一己 炫耀。典型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如果任其膨胀,必将成为 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毒素。当戒之慎之! …… ( 选自 2 018 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 《 “ 器 ” 之断想 》 ) 选文中的论据显示了考生良好的知识储备。典故的使用使 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可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这样在写作中才能信手拈来。 ( 三 ) 正确 使用论据的技巧 1. 道理、事实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道理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 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 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 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 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 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 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 “ 我真糊涂,我已 经吃过了。 ”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 不在焉而已 ……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 办得到。孔子家语: “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 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 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 身。 ’” 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 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 ( 选自梁实秋 《 健忘 》 ) 运用指南:在上面文段中,围绕 “ 健忘 ” 这个主题,作者 精心选材,通过 “ 爱迪生 ”“ 牛顿 ” 两个事例说明 “ 健忘 ” 的 含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 “ 忘不一定是坏事 ” 。 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道理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 服力。 2. 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 “ 天 眼之父 ” 南仁东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 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 40 年如一日,历经近 200 次的 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 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 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 台,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之城。 想到了那一个个正直的名字。在身缚各种各样 “ 绳索 ” 的 大环境下,顾准保持着头脑的 清醒;在举国上下皆疯狂的时代, 张志新坚持真理发出泣血的质疑与呐喊;在经济利益高于一切 的大潮下,有固守良知正义、敢于向一切不合理挥刀的坚强女 性王选,有媒体人白岩松、柴静,有 “ 公知 ” 代表崔永元 …… 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又想到了那一双双舞动的手。地动山摇过后,洪水肆虐之 时,绿色的方阵瞬时现身,他们用血肉之躯撑起倾斜的天柱, 以紧密相连的手为百姓搭起安全的环岛;炎热的烈日下,凛冽 的寒风中,有身着各色工装的身影,他们手中的铁钳、瓦刀、 方向盘,像极了舞台上的各种形制的乐器;还有润物无声的教 师、加班加点的医生、走街串巷的快递员、扮美城市的清洁 工 …… 每个人用各有所长的双手,推动着社会的优雅徐行。 ( 选自 2 018 年天津高考满分作文 《 国之重器赞 》 ) 运用指南: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可以将几个 论据用排比的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 “ 集团 ” 效应。 但要注意绝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而要对材料的共同作用 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上面文段从 三个方面对可称 “ 国之重器 ” 者做了具体的展开与礼赞:智者 的创新、思想者的敢言、普通人的奉献,具体论述每一方面时 都列举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正面素材,表达了对 “ 国之重器 ” 具体内涵的理解,多材叠加,有力地突出了写作中心。 3. 正反对比,突出主题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 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 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 …… 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 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 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 (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 《 轻松起跑 》 ) 运用指南: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 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作一个深入的比 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 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如上面的文章,将贝多芬、 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比,两类人物的 精神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的突出。 又如以下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 听”对比来论证兴亡之道: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 “ 兼听”, 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 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 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 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 “ 偏听”,而使国 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 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 ( 选自高考一类文 《 情感与理智 》 ) 4. 连续设问,强化论证 孩子可不可以变得成熟一点?如今欺骗之风日盛,中国每 年到底失踪多少孩子?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失踪儿童有 20 万左右,其中又有多少儿童是被拐骗的?孩子是该成熟一点了。 又比如,在校长、官员频繁性侵未成年人的今天,孩子还能那 样幼稚单纯吗?国内 20 天内接连发生 8 起校园性侵案,这些只 是公开报道的案件。实际上,还有多少孩子被伤害,我们不得 而知。怎样才能让这些脆弱而无辜的孩子免受摧残和侵害?类 似这样的沉重追问 ,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的心。犯罪者必然 是将被斥责的,如果孩子能够一改单纯、幼稚,能够成熟一点, 那么悲剧将会减少一点。少男少女们,有的时候并不是自己想 要使自己的心灵提前硬化,只是迫于无可奈何。 (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 《 让童心永驻 》 ) 运用指南: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需要同剖析论 证结合起来。可以针对事件,从事件的原因、本质与发展入手, 运用假设思维、因果思维连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 “ 问 ” 与 “ 分析 ” 的过程中破解事件的内涵。如上例,针对 “ 让童心 永驻 ” 这一中心观点,连续发问,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事件蕴 含的深层原因,说理有据,论证有力。 5. 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 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列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 证论点的帮助不大。但在特定的情况下,下面这种方式会变得 相当有力。 常怀敬畏之心。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 “ 天上 的繁星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以此表明 人对天地生民的敬畏之 情; “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以此表明自 己对天的 敬畏之情;孔子强调要 “ 知天命 ” ,就是心存敬畏,并要躬身 行之而不可有丝毫懈怠与侮慢之心 …… 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 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 (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 《 常怀敬畏之心 》 ) 运用指南: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前者能够使语 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上文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 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 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 时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6. 化用语句,信手拈来 可以选择一篇课文,也可以是几篇课文。我们对课文的语 句比较熟悉,稍加改换,即可为我所用。如以下这段文字: 我曾经在天山之上的赛里木湖驻足停留,湖水的清澈澄净 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清清湖水,悠悠我心,如果我们的内心, 能像赛里木湖的湖水一样清静,那该多好啊。 ( 选自高考满分作文 《 清清湖水,悠悠我心 》 ) 运用指南:本段文字恰到好处地化用了 《 短歌行 》 中 “ 青 青子衿,悠悠我心 ” 的语句,做到了语言简洁而内蕴丰富。 7. 多角度发掘,一材多用 一个可作为论据的具体材料,往往具有多面性,如果从不 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所以,一个论据往 往能同时说明许多道理。如 《 滥竽充数 》 这个寓言,从南郭先 生的角度分析,可说明不懂装懂、弄虚作假的可耻;从齐宣王 的角度分析,可说明官僚主义、 “ 大锅饭 ” 的弊端。 【 例文 】 大道至简,劳动为要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你们好! “ 劳动本身 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 得上是幸福的人生。 ” 诚如斯言,劳动对于每个人的发展,乃 至国家的繁荣富强都是一剂 良药。于此且谈 “ 大道至简,劳动 为要 ” 。 《 诗经 · 大雅 》 有言: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悠悠中华 五千年的历史,热爱劳动从来都 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 至今,不曾间断。且看革命时期,百万民众有小车推出淮海战 役的胜利;且看建设岁月,河南林县的农民,腰悬绳索,一锤 一锤在山崖上凿出红旗渠;且看改革年代, “ 三天一层楼”的 深圳速度让一座新城从南海之滨拔地而起。这些蕴藏在人民之 中的劳动力量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创造改天换地的丰功伟绩。 中国现在正由 “ 中国制造 ” 向 “ 中国智造 ” 转型,高铁风 驰电掣, “ 天宫 ” 瑰丽壮观, “ 天眼 ” 美目流盼 …… 大国重器 是工匠们灵感迸发的智慧结晶,更是劳动的结晶。工匠们日复 一日,年复一年的制器、修器,正是劳动精神支撑他们不断迸 发出自己的能量。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新时代, “ 清谈客 ” 举步 维艰。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靠的是劳动实干;脱贫攻坚奇迹 的创造,我们靠的是劳动实干;奋进新时代,决胜全面小康,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除劳动实干,别无他途。 青春的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育穗期,是思想道德、科学 文化修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今日 的 “ 洒扫庭内”正是明日劳动创造的基石。不劳动,怕苦怕累, 以后怎成大事?如何担起国家富强的重任?今日以学业繁忙, 科技进步,金钱买卖为由推辞劳动,明日的我们又有何人可雇, 何技可依,何才可用? 在全国劳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 “ 一勤天下无难事 ” 。 同学们,要相信“人世间美好梦想,只有通过 诚实劳动才能实 现;生命里的一切光辉,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 。同学 们, “ 为人在世莫嗜懒,嗜懒之人才智短。”大道至简,劳动 为要。愿吾辈青年都 能摆脱懒惰,只是向上走,不必听清谈客 之流的话。愿每个人都能在劳动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与国 家和民族一同前行。 谢谢大家! 点评: 巧妙铺垫,提出论点。开头便引用,之后给以分析, 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引用让文章充满时 代气息;在开头段亮出论点,可谓旗帜鲜明。 讲究方法,论述透彻。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用排 比手法,比如第二段三个 “ 且看 ” ,密度大,气势足,让人不 可辩驳;更为重要的是,作者不仅举例,而且注意在举例之后 给以分析。第二段是这样,第三段也是这样。这样的论述自然, 充分透彻。 感情真挚,鼓动性强。全文有对观点的陈述,有对同学的 劝说。就劝说而言,从未来着眼,多用反问,感情强烈真挚, 让人读后不仅认同作者的观点,而且极受感染,想着有所行动, 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 高效训练 】 1. 请用正反对比分析的方法,为下面的文段添加论证文字, 使观点得到论据的支撑。 观点:勤能补拙 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他小时候很 “ 笨”,别人读一 会儿就能背下来的 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 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 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 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 26 岁写下 了名扬天下的 《 五人墓碑记 》 。 相反,仲永 5 岁就能赋诗, 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 的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 变得庸庸碌碌, “ 泯然众人矣”! 答案: 示例: 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 “ 笨 ” ,但他肯勤学 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 26 岁就 写下了名扬天下的 《 五人墓碑记 》 ;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 后来不思进取,不能做到勤学苦练,因此,长大以后他变得庸 庸碌碌, “ 泯然众人矣 ” !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 异不可改变,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 2. 综合运用本专题学过的多种 “ 论据的技巧 ” ,论证论点 “ 学深夜书店,给他人精神以慰藉 ” 。 答案: 示例: 精神慰藉更像是现代生活下的一剂缓冲剂。 工业社会的浓烟滚滚裹挟着我们奔跑,以至于人们开始麻木冷 漠,而深夜出现的书店像是黑暗迷雾里的一座希望之灯塔,庄 重沉稳地伫立在那里,指引着迷茫困顿的灵魂。正如日本陶艺 大师德田八十吉的 “ 一期一会 ” ,人与书店的一次邂逅,一次 相遇都会在人们心里留下印记。读者在书本中寻得金玉良言, 栖者在书店中感到书香之气、人性之暖。无论是看书的人,还 是借此休憩的人,书店都为他们奉上一丝慰藉,安抚疲惫的身 躯。然而反观当今社会,我们却屡屡见到心灵受伤不曾被抚慰 的人。个别书店中驱赶小学生阅读的店员如是,对扫路工人进 行人身攻击的司机亦如是。他们的心灵不被慰藉,亦不曾慰藉 他人,如此实在悲哉。曾读过这样一句话: “ 内心善良的人, 都曾经被这个世界的善温暖过。 ” 是啊,人人相互慰藉,也就 点亮了社会,社会便不会出现上述令人心痛之况。 3. 试用 《 曹刿论战 》 这篇课文中的片段作为论据,来证明 以下三个论点,分别写一个论证主体段。 课文片段: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刿曰: “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 乃入见。 论点:①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② 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③ 位卑未敢忘忧国 ——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 答案: ① 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春秋时期 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 “ 非肉食者 ” 一类,无职无权,但 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不放心 光让那些 “ 肉食者谋之 ” ,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 “ 入见 ” 鲁庄公,阐述打败齐军的策略。 ② 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 曹刿论战 ” 是发生在两 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参与商量国家大 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 “ 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 ” ,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并未遭到打击报 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 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 发表意见,不仅仅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 个允许参政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 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论战之事了。 ③ 位卑未敢忘忧国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人人都 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 不能像春秋时期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的情形, 却说什么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 去 “ 忧天下 ” 而自己 “ 何间焉 ” 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 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