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00 KB
  • 2021-06-04 发布

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天一大联考 ‎2019—2020 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教是指通过诗教化民众的方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诸如“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思无邪”等为人熟知的表述的促动下,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体现的正是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一些重要思想乃至制度理念被以诗歌的独特形式进行传布与渗透,用来规训人们的言行举止、引导社会文化的路向。‎ 依照朱光潜的“诗教就是美育”这一说法,诗教显然是现代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或者说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 27 -‎ 现代美育倡导以情感为核心的观念,有助于引导诗教施行过程中凸显诗歌的抒情性本质。不过,不宜忽略诗歌所应具有的智性、理趣和思辩等其他特质;而回归诗歌本体,或许一定程度上能去除传统诗教过分教化之弊,但并非要将诗歌拉回到“内部”,切断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在“故步自封”中慢慢失去活力、直至萎缩。‎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当蔡元培提出“纯粹之美育”时,他期待的是以“无功利”之审美的“纯粹”性,消除当时“大多数之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的积患。同样,现代诗教也曾表达过强烈的“无功利”的诉求,不过一味追求诗歌“无功利”,会导致写作者狭隘地理解“诗性思维”的含义和价值,皮相地趋附海德格尔大力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实际上,“诗性”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朱光潜说:“善与美·······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当然,现代诗救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年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至少应该在马克思预期的“人的解放”的意义上理解现代社会的“完人”,即一种具有“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人格形象。‎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倘若不是孤立、抽象、静态地领悟诞生于上世纪初的现代美育所关涉的美、审美、美感等命题,它的某些观念对诗教的拓展仍然具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关于诗歌的界说中,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教的力量”,不仅能够弥合“人心”,而且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 B. 现代诗歌仅仅有百年历史,缺少古典诗歌那样的魅力,难以影响人们生活。‎ C. 现代诗教应在诗歌与社会文化之间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保持诗歌的活力。‎ D. 传统诗教非常重视通过诗歌养成完美人格,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提出诗教这一概念及诗教的目的和功能,为整篇文章的论证奠定基础。‎ B. 文章第二段借用林语堂的话衔接文意,引出对处于现代境遇中的诗教的论述。‎ C. 文章第四段引用蔡元培和朱光潜的话,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 D. 文章末段把论证肯景拉回到当下,概括地回答了“现代美育,诗教何为”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7 -‎ A. 进入现代以后,中国诗歌出现了很大变化,诗教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体现了适应性。‎ B. 对现代美育所倡导的“审美无功利”的理解,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有以此消除当时社会某些弊端的意愿。‎ C. 错误地理解现代诗教“无功利”诉求,与肤浅地理解海德格尔阐释的“诗意地栖居”一样,没有体现出美与善的协调。‎ D. 现代美育对诗教仍有启示价值,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弥合“人心”,并借此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答案】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诗歌因能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故其影响遍及社会各层面”因果倒置,原文是“诗歌的影响遍及从国家社稷、社会风尚到日常礼仪、个人修为的不同层面,使得诗歌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个人表情达意的方式,而且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与政治、伦理、风俗、文化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见因为诗歌影响广泛,因此它才能够起到传布重要思想和制度理念的教化功能。‎ B项,“难以影响人们的生活”错,原文是“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D项,“这与现代诗教的理念完全不同”错,原文说“现代诗救已不可能像古代诗教那样,仅仅视以‘仁’为内核、具有德性的君子为‘完人’,而是对之倾注更年厚内涵、更富于现时代特征”,可见现代诗教也同样重视人格培养,只不过加入了时代特征,二者在理念上没有本质不同。‎ 故选C。‎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清晰地论证了现代美育与现代诗教的育人目标”错,原文在蔡元培的例子之前有这样的句子“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要考虑到现代美育诞生的时代背景”,在朱光潜的例子之后也有这样的句子“这正是看似‘无功利’的审美的辩证属性”,可见引用二者的话是在论证对现代诗教“审美无功利”的看法。‎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D项,“未来诗教要提供赏鉴”错,原文是“诗歌之美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教的力量’”。‎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年前,位于黄河几字弯南岸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的庞大身躯像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其腹地寸草不生,被喻为“生命禁区”。如今,这里综合治理区面积达910万亩,植被覆盖率由30年前的3%提高到了53% ,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早在1988‎ - 27 -‎ ‎ 年,这里的亿利资源集团就开展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他们首先在当地沙漠种满了特殊的植物,这些植物能够固定流沙,减少对农田庄稼的伤害。其次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的模式,创造了资源,也改善了环境。现在,围绕治沙,他们发展了更多产业。从整个鄂尔多斯市来说,治沙过程中,开始施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治沙。进入新世纪,又出台了禁休轮牧等奖补机制。特别是在政府引导下,以技术为核心,从沙漠里“掘金”,创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企业效益越来越好,又以产业发展反哺治沙。农牧民也以市场化的方式参与到经管活动中,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等新身份,每一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沙漠也是一种资源,现在这里年生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摘编自马爱平《库布其:用三十年书写“绿进沙退”大漠传奇》)‎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沙漠治理行业市场预测咨询调研》,2019年1月制表)‎ 材料三:‎ ‎70年来,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2019 年2月,美国国家航天局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国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1954年,我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麦草方格成为了全球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目前,在中卫市北部168万亩的沙区,已治理利用的面积有147万亩。在机械化治沙方面,很多地区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实践。甘肃建投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铺设草方格的速度是人工的50倍,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速度快于人工治沙速度的难题。‎ 在库布其沙漠,亿利资源集团把治沙技术总结为“四大技术”和“四小技术”。他们还尝试新的作法,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进一步实践搭建起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传统观念认为,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但是即便在干早区,依然有天然稀疏林,密度一般低于每公顷800林,覆益度低于30%‎ - 27 -‎ ‎ ,而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延续下来的,是水分供求关系适应干早、半干旱区的水分状况使然。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认为,当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30%,也能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这一理论既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各自特性,又能形成复合的、生态作用互补的、接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的修复技术。‎ ‎(摘编自白佳丽《治沙专家:多元推动我国防沙治沙》等)‎ ‎4. 下列有关治沙举措,不能体现“沙漠也是一种资源”理念的一项是 A. 利用沙生植物制造海红酒、沙棘等饮品。‎ B. 利用沙漠日照,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 C. 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业。‎ D. 治理初期,政府投入资金植树种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库布其沙漠治理情况来看,绿起来与富起来紧密结合,生态治理要和企业发展相结合,治沙才会有持久动力。‎ B. 我国沙漠治理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突破600亿关口,预计2019年同比增长会更快,规模远超800亿。‎ C. 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沙漠治理成绩显著,有效遏制了荒漠化和沙化扩展趋势,取得了“绿进沙退”的重大成就。‎ D.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颠覆了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的传统观念,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6.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取得治沙成就的原因。‎ ‎【答案】4. D 5. D ‎ ‎6. ①政府的支持。在整个治沙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治沙工作适时引路,使治沙得以持续性发展,真正治理好沙漠。②企业产业化投资。众多的企业投入了治沙行动,从沙漠里“掘金”,丰富了沙漠产业内容,形成了“六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③群众市场化参与。群众以市场化的方式参与经营活动,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④技术持续化创新。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甘肃建投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50倍。可以说,不断的技术创新为沙漠治理提供了保证。‎ ‎【解析】‎ ‎【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治理初期,政府投入资金植树种草”这是强调治沙投入的资金,不是沙漠给人类带来的效益,不能体现“沙漠也是一种资源”理念。‎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D项,“低覆盖度治沙理论颠覆了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的传统观念”错,原文只是说“传统观念认为,植被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就好。但是……低覆盖度治沙理论认为,当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30%,也能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可见并没有颠覆传统观念,只是对传统观念的新发展。‎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题目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取得治沙成就的原因。‎ 结合材料一“从整个鄂尔多斯市来说,治沙过程中,开始施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治沙。进入新世纪,又出台了禁休轮牧等奖补机制”,可概括出“政府的支持。在整个治沙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为治沙工作适时引路,使治沙得以持续性发展,真正治理好沙漠”;‎ 结合材料一“特别是在政府引导下,以技术为核心,从沙漠里‘掘金’,创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可概括出“企业产业化投资。众多的企业投入了治沙行动,从沙漠里‘掘金’,创建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 - 27 -‎ 结合材料一“农牧民也以市场化的方式参与到经管活动中,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等新身份,每一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可概括出“群众市场化参与。群众以市场化的方式参与经营活动,获得了不菲的收入,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结合材料三“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麦草方格成为了全球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在机械化治沙方面,很多地区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实践。甘肃建投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铺设草方格的速度是人工的50倍”,可概括出“技术持续化创新。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甘肃建投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首台‘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50倍。可以说,不断的技术创新为沙漠治理提供了保证。”‎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马赛的夏季气候宜人。‎ 下午四点多钟时,夕阳高悬在老港口的上方,余晖洒满码头,湛蓝的海水变成了槟榔红,被凉爽的海风吹抚起红鲤鱼鳞片似的波纹。‎ 老人们照例在广场上散步,有互相牵手的老夫妇,也有牵着大狗小狗踽踽路独行的老人。卡努比埃尔大街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持着相机或画夹信步走来。当地的老人们是他们乐见的一道风景,老人们同样乐得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人。夕阳即将投入海中,海里仍有恋水的泳者。躺在沙滩上的泳者仍不愿离去,为的是再多享受一会儿。.‎ 周蓉从车站宽阔的大理石台阶上缓缓走下。‎ 她的头发中有了不少白发,显然超过了她的实际年龄。容颜、体形却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胖瘦适中。长年辛劳,促使她善于调节压力,防止压垮了身体。她的脸庞依然动人,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她很少笑,因为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是太少。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女儿曾劝她染发,她也曾动过染发之念,但知道自已属于过敏体质,未敢轻举妄动。‎ 玥玥说法国的染发剂很高级,不会让皮肤过敏,当然得请专业技师操作。‎ - 27 -‎ 玥玥说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听价格转身便走。她觉得太贵了,绝对不能接受。但她没说价格问题。‎ 玥玥哭了,对她说:“对不起妈妈,太对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妈妈拖累到了这种地步!”‎ 当时,母女二人住在离巴黎不远的小城鲁昂,周蓉在那里一家最大的瓷器店做推销员。很快脱颖而出。除了她的英法两种语言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还因为她来自瓷器的故乡中国,颇能讲出一套鉴赏瓷器的知识。其实,那些来自鲁昂市周边小镇和乡下的女推销员,对她相当排斥,但她的业绩受到老板的公开肯定,而她的亲和力也成功地团结了她们。她们后来赞叹说,如果只听声不见人,外国游客会误以为她是法语广播员转行,而她们自己只不过是普通法国人了!‎ 后来她们来到马赛。她应聘到一家国际旅游公司做导游。公司原本安排地在亚洲区。她坚持做欧洲区导游。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太怕见到国内的熟人了。‎ 公司主管问她,做亚洲区导游,经常接待自己的同胞,有什么不好呢?‎ 她只得撒谎,说要求做欧洲区导游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 主管说:“您的想法值得尊重,但您更应该尊重公司的想法。”‎ 结果,她还是被分在了亚洲区。‎ 那一夜,她重重顾虑,彻夜难眠。‎ 第二天,她将自己在法国出版的两部书送给了主管。这两部书销量都不大,一部名为《庄子和他的言行》,另一部是《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通俗读物。所得稿费,全用来供女儿上学了。‎ 玥玥虽然心气很高,却未能考入巴黎大学,进了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费比普通大学少不了多少。好在玥玥懂事了,体恤母亲的不易,不但节俭,还经常打工。即便如此,那四年里,周蓉至少身兼两份工作。‎ 公司主管翻看了一下书,见都有她的法语签名,难以相信地问道:“您写的?”‎ 周蓉点头说:“是的。我还准备写第三部书,一部向中国介绍法国及邻国风情风光的书,所以……”‎ ‎“但这与您坚持要做欧洲区的导游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对方打断了她的话。‎ - 27 -‎ ‎“如果您是一位经常旅游的人,那么您一定很想知道,一个您所去的国家与哪些国家毗邻?以便预先做出更系统的旅游计划。我无法离开法国,所以只能通过与欧洲游客的接触,间接了解一些法国邻国的旅游资源……”‎ 那时,连她都几乎对自己的谎话深信不疑了。‎ ‎“您等一会儿。”主管说,注视着她思忖片刻,拿着她的书走开了。‎ 十几分钟后,主管回到了她面前:“您的要求可以实现了。”‎ 他又说:“我的上司也希望获得您的签名书。”‎ 她说:“会的,我很荣幸。”‎ 他说:“他让我转告您,即使您并没写出计划中的第三本书,他也不会认为您欺骗了我们。”‎ ‎“请替我谢谢他,他真是个好人。”她的内心充满感激。‎ 周蓉刚刚送走了一批欧洲游客。‎ 她在马赛那家旅游公司带团的次数最多,加起来的时间也最长。她是全公司导游中学历最高的,每一批旅游者离开之前,都会给予她这位曾经的中国副教授导游员高度评价。即便在异国他乡,在为生存四处奔波、生活状态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她也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她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在法国从未让周家丢人,也从未让祖国蒙羞。‎ 列车开走后,周蓉在车站的长途电话室与蔡晓光通电话。尽管没说几句话就挂断了,却并未影响她的好心情。她只是有点儿遗憾,因为自己居然忘了告诉蔡晓光最重要的话——她不久就可以回国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描写马赛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的人文场景,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同时,又使周蓉从事旅游业这一内容的出现显得不突兀。‎ B. 周蓉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知识分子,她曾做过中国大学的副教授,有着良好的气质与修养,这种素质使她能融入社会甚至商业活动中。‎ C. 周蓉送给主管《庄子和他的言行》和《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两部书,一是为了宣传中华文化,再就是希望以才能打动领导。‎ D. 文章写了周蓉的国外生活,表现了普通人的奋斗、担当精神以及融入血液,不会割舍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8. 请以周蓉这一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小说里大量情节是以插叙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用外 - 27 -‎ 貌(肖像)描写凸显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写国外生活给她的压力,给她的沉重感。②用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周蓉坚持做欧洲区导游,表明她的强烈的自尊心,周蓉与旅游公司主管的对话,可以看到周蓉的智慧等特征。③侧面烘托,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如以玥玥的哭和诉说来表现周蓉的节俭,用其他女推销员的赞叹来表现周蓉的法语水平之高等。 ‎ ‎9. ①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插入周蓉在瓷器店做推销员一事,展现了人物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②补充说明了有关人物和事件,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主题深化突出。插叙内容涉及人物打工等,表现了周蓉为女儿的付出与奉献。③插叙内容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叙述顺序,使结构更具变化,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如小说从周蓉走出车站写到周蓉在车站的长途电话室与蔡晓光通电话。‎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项,“一是为了宣传中华文化,再就是希望以才能打动领导”错,周蓉之所以送书给主管,是为了让他相信她带欧洲旅游团是为了了解旅游信息,从而完成第三本书,这样她就可以不用带亚洲团,避免见到同胞尴尬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塑造的手法。塑造人物的手法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等塑造人物。本文塑造周蓉的形象用到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手法。‎ 外貌描写有,“她的头发中有了不少白发,显然超过了她的实际年龄”“她的脸庞依然动人,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她很少笑,因为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是太少。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再结合“长年辛劳,促使她善于调节压力,防止压垮了身体”可知,国外生活给她的压力,给她的沉重感。‎ - 27 -‎ 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她坚持做欧洲区导游。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太怕见到国内的熟人了”“那一夜,她重重顾虑,彻夜难眠”这是心理描写,表现她强烈的自尊心;“第二天,她将自己在法国出版的两部书送给了主管”“是的。我还准备写第三部书,一部向中国介绍法国及邻国风情风光的书,所以……” “如果您是一位经常旅游的人,那么您一定很想知道,一个您所去的国家与哪些国家毗邻?以便预先做出更系统的旅游计划。我无法离开法国,所以只能通过与欧洲游客的接触,间接了解一些法国邻国的旅游资源……”这是言行描写,体现了她的智慧。‎ 侧面描写有,“玥玥哭了,对她说:‘对不起妈妈,太对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妈妈拖累到了这种地步!’”通过女儿玥玥的哭诉,表现了周蓉的节俭;“她们后来赞叹说,如果只听声不见人,外国游客会误以为她是法语广播员转行,而她们自己只不过是普通法国人了”通过其他店员的夸赞表现周蓉法语水平之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插叙作用的理解。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向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外一件事。插叙的作用可从对情节的补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主题的强化等角度分析。‎ 比如插叙周蓉在瓷器店打工的情节,“周蓉在那里一家最大的瓷器店做推销员。很快脱颖而出。除了她的英法两种语言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还因为她来自瓷器的故乡中国,颇能讲出一套鉴赏瓷器的知识”“但她的业绩受到老板的公开肯定,而她的亲和力也成功地团结了她们”,就向读者展示了周蓉的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 插入染发等情节,“玥玥说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听价格转身便走。她觉得太贵了,绝对不能接受” “玥玥哭了,对她说:‘对不起妈妈,太对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妈妈拖累到了这种地步!’”表现了周蓉为女儿的牺牲与奉献;‎ 插入申请带欧洲团等情节,“第二天,她将自己在法国出版的两部书送给了主管”“是的。我还准备写第三部书,一部向中国介绍法国及邻国风情风光的书,所以……”,展现了周蓉的自尊与智慧。‎ 这些情节突出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得主题更加突出;同时插叙内容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叙述顺序,使结构更具变化,曲折有致,避免平铺直叙。‎ ‎【点睛】插叙的作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把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使文章结构紧凑。‎ - 27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宣太后二弟:其异父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父弟曰芈戎,为华阳君。而昭王同母弟曰高陵君、泾阳君。而魏厓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威振秦国。昭王少,宣太后自治,任魏厓为政。七年,魏厓相秦。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魏厓谢病免相,其明年,复相厓,乃封魏厓于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乃封白起为武安君。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三十二年,穰侯将兵攻魏,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臣以为汤、武复生,不易攻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罢,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矣。原君逮楚、赵之兵未至于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穰侯曰:“善。”乃罢梁围。明年,魏背秦。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明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复攻赵、韩、魏,斩首十万,取魏之卷、蔡阳、长社,赵氏观津。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遗穰侯书。于是穰侯不行,引兵而归。 三十六年,魏人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于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于王室。于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余。卒于陶,秦复收陶为郡。‎ ‎(节选自《史记·穰侯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B.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C.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D.‎ - 27 -‎ ‎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拔魏之河内/取城大小六十余/十九年/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白起拔楚之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指爵位,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B. 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汉承秦制,以后历代都如此称呼。‎ C. 羋姓,是周时楚国贵族的祖姓,在古代,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是氏的分支。‎ D. 客卿,春秋战国时授予非本国人而在本国当高级官员的人,其位为卿,以客礼待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厓拥有实力,铺佐昭王即位。他贤能,并且在惠王,武王时就已经任职处理政事,武王去世以后,他拥立昭王,平定了季君叛乱,稳固了昭王地位。‎ B. 魏厓任用白起,为秦开疆拓土。秦昭王十四年,他举荐白起为将军,派他攻打韩、魏,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后来,又夺取楚国一些城池。‎ C. 魏厓权衡利弊,听取须贾劝说。梁大夫须贾告诉他如放弃攻打大梁,既不会威胁他的封地陶邑,还能使秦国获得更多魏国土地,他认为有理,解围而去。‎ D. 魏厓贵极富溢,最终走向没落。穰侯的豪富超过了王室;他被范雎指出外事上专权,被秦昭王免掉相国职务,后来死于陶邑,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赵怒于魏之先已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愿君熟虑之而无行危。‎ ‎(2)且与赵观津,益赵以兵,伐齐。齐襄王惧,使苏代为齐阴谊穰侯书。‎ ‎【答案】10. D 11. C 12. C ‎ ‎13. (1)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比自已抢先一步会感到恼怒,必定争着事奉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干危险的事。‎ ‎(2)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用兵力充实赵国,让它去攻打齐国。齐襄王害怕了,就派苏代替齐国暗中送给穰侯一封信。‎ ‎【解析】‎ ‎【10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秦昭王十九年,魏厓再度任秦国丞相,六年后便免职了。免职二年后,又出任秦国丞相。四年后,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郡。‎ 其中,“魏之河内”是“拔”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项;“四岁”是句子的时间状语,可与后面事件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在古代,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姓是氏的分支”错,应当是“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还能使秦国获得更多魏国土地”错,原文是“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为利,必欲之。楚、赵怒於魏之先己也,必争事秦,从以此散,原君熟虑之而无行危。’”意思是用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再以此引诱楚国和赵国来侍奉秦国,并不是使秦国获得更多魏国土地。‎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事”,侍奉;“从”,通“纵”,合纵;“愿”,希望;“危”,形容词做名词,危险的事。(2)“与”,还给;“益赵以兵”,状语后置句,以并益赵;“阴”,暗中;“遗”,送给。‎ - 27 -‎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穰侯魏厓,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其先世是楚国人,姓芈。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同母的大弟弟叫穰侯,姓魏,名厓;她的同父弟弟叫羋戎,就是华阳君。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高陵君和泾阳君。魏厓最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即已任职处理国事。武王死后,他的弟弟们争着继位,只有魏厓有力量能够拥立昭王。昭王即位后,让魏压为将军,卫戍咸阳。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叛乱,把武王后驱逐到魏国,魏厓的声威一时震动秦国。秦昭王七年,魏厓做了秦国的丞相。秦昭王十四年,魏厓推荐白起,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厓因病辞去丞相。第二年,又用魏厓任丞相,于是把穰邑封给魏厓,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占领了魏国的河内地区,夺取了大小诚邑六十余座。秦昭王十九年,魏厓再度任秦国丞相,六年后便免职了。免职二年后,又出任秦国丞相。四年后,派白起攻取了楚国的郢郡。于是赐封白起为武安君。当时,穰候私家的豪富,超过了王室。秦昭王三十二年,穰侯带兵进攻魏国,围攻大梁。梁大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说魏氏动用一百个县的全部精锐士兵来保卫大梁,我以为不少于三十万人。用三十万人守卫大梁七仞高的城墙,我以为就是商汤、周武王再生,也不容易攻下。进攻却没有攻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陶邑一定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希望您趁着楚国、赵国的军队还没有到大梁,赶快用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魏国正在犹豫,会把少割土地视为有利,一定会愿意。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比自己抢先一步会感到恼怒,必定争着事奉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干危险的事。”穰侯说:“好。”就停止了对大梁的围攻。第二年,魏国背弃了秦国。秦王派穰侯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又过一年,穰侯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国、韩国和魏国,斩敌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又把观津还给了赵国,用兵力充实赵国,让它去攻打齐国。齐襄王害怕了,就派苏代替齐国暗中送给穰候一封信。‎ - 27 -‎ 于是穰侯不再进军,领兵回国了。秦昭王三十六年,有个魏国人范雎向秦昭王说宣太后专制,穰侯在诸侯中擅用职权,泾阳君、高陵君这些人太奢侈,富得超过了王室。于是秦昭王醒悟,就免去了穰侯的相国,让泾阳君这些人都迁出关外,到封邑去。穰侯迁出关外,辎重车辆有一千多辆。穰侯在陶邑去世,秦国又把陶邑收归,设为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稽庄即事①‎ 文天祥 乃心王室故,日月奔南征。‎ 蹈险宁追悔,怀忠莫见明。‎ 雁声连水远,山色与天平。‎ 枉作穷途哭②,男儿付死生。‎ ‎[注]①德祜二年三月初七日晚,诗人一行来到稽家庄,受到水寨统制官的款待。②穷途哭:《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就写出了诗人日夜奔走的画面,“乃心王室故”使诗歌格调高远。‎ B. 颔联写诗人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斗争中经历了种种险境,还被人误解怀疑其至诬陷。‎ C. 尾联中诗人使用典故表明自己面对困境的决心,身为男儿愿为国家社稷献出生命。‎ D. 诗歌结构严谨,语言缠绵悱侧,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15. 诗歌的颈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情感表达:雁声阵阵,随水远去;山色苍苍,与天相接。这里借景抒情,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感。结构安排:自然过渡,情绪由低沉转入高昂;舒缓诗歌节奏,为诗歌增添蕴藉之意。‎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语言缠绵悱侧”错,由“奔南征”“宁追悔”“付死生”等词语可见,本诗语言通俗但格调豪迈慷慨 - 27 -‎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含义、情感及结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可先翻译诗句的大意,然后抓住关键词、再结合整首诗的语境理解诗人的感情,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诗句所在的位置来分析。‎ ‎“雁声连水远,山色与天平”这是景物描写,意思是“雁声阵阵,随水远去;山色苍苍,与天相接”。手法是借景抒情,结合上句“蹈险宁追悔,怀忠莫见明”,诗人在抗击外族入侵的斗争中经历了种种险境,还被人误解怀疑其至诬陷,以及下联“枉作穷途哭,男儿付死生”,不愿学阮籍穷途而哭,愿为国家社稷献出生命等,可知,“雁”有家能回,诗人却无家可归,远望山长水远,却无容身之处,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感。因这一联是颈联,结构上为下联表达视死如归的决心做铺垫,情绪上由低沉转入高昂;舒缓诗歌节奏,为诗歌增添蕴藉之意。‎ ‎【点睛】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宋荣子能够看淡世间荣辱,不受外界影响的原因。‎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太阳神的神话传说突出蜀道高峻的山峰和回旋的急流。‎ ‎(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又饱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感慨。‎ ‎【答案】 (1). 定乎内外之分 (2). 辩乎荣辱之境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5). 浊酒一杯家万里 (6). 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辩”“冲波逆折”“燕然未勒”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2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9年,第六部《终结者》电影《黑暗命运》出现了。此时距离《终结者》的开篇已整整35年。毫无疑问,《终结者》系列电影已成为影史奇观。它寿命极长,却自卡梅隆退出后就饱受 。它一次次继续,又一次次被推翻,继而一次次重启,却始终无法达到前两部的高度。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所致。与常规科幻片不同,《终结者》将恐怖的未来世界揭开盖子,却并不完全展示。人与机器全面开战的故事被简化成一个猎物目标、一个(或多个)保护者、一个终结者的“追杀—保护”剧情模式,人类的命运浓缩在追杀与保护的电光火石之间.‎ 而未来世界的 全部隐藏在机器杀手冷酷无情的杀心之后。而给终结者披上人皮,使机器杀手更加惊悚。一方面,由于无法预知人面背后是血肉还是金属,终结者的 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一旦受伤露出金属骨骼,终结者的造型会更加狞厉可怖。20世纪80年代,这部影片大获成功。( )。或许这两部《终结者》太过特别,续作的 长期不顺。此次《终结者:黑暗命运》尽管让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全部回归,卡梅隆破天荒地当起了制片,但影片质量仍旧平平。可以说,难以摆脱黑暗命运的正是《终结者》续作本身。不知道《终结者》续作们何时能踏出坚实有力的关键一步,彻底摆脱黑暗的命运..‎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质疑 风云变幻 未知性 拍摄 B 置疑 风云变幻 未知性 开发 C. 置疑 波谲云诡 威胁性 拍摄 D. 质疑 波谲云诡 威胁性 开发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屡拍屡败却又屡败屡拍的原因,就是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 B. 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 C. 屡拍屡败却又屡败屡拍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所致。‎ D. 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就是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 - 27 -‎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被资深影迷逐帧分析鉴赏的教科书级作品续集《终结者:审判日》,是卡梅隆一手打造的 B. 卡梅隆一手打造的续集《终结者:审判日》,更是成为资深影迷逐帧分析鉴赏的教科书级作品 C. 堪称教科书级作品的续集《终结者:审判日》,受到资深影迷们逐帧分析鉴赏,这是卡梅隆一手打造的 D. 续集《终结者:审判日》是卡梅隆一手打造的,这一教科书级作品更是受到资深影迷逐帧分析鉴赏 ‎【答案】17. D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质疑,提出疑问;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此处是说观众对《终结者》系列电影提出疑问,应当选“质疑”。‎ 风云变幻,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波谲云诡,意思是好像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此处是说“未来世界”,应选“波谲云诡”。‎ 未知性,是指产生一定的局限性,且处于一种迷茫的感知状态。威胁性,遭遇危险的状态。此处是说“终结者”给人带来的危险,应选“威胁性”。‎ 拍摄,用摄影机或摄像机把人、物的形象记录在底片、磁带或其他存储介质上。开发,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此处是说《终结者》续作的发掘工作不顺利,应选“开发”。‎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原句有两个问题,一是“屡败屡拍却又屡拍屡败的原因”与后面“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遍及全球”内容上不和谐,不合逻辑,应改为“屡拍屡败却又屡败屡拍的原因”;二是“……的原因……就是因为……所致”句式杂糅,应改为“……的原因……就是……”。两项全改对的是A项。‎ - 27 -‎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括号前面说“这部影片大获成功”,后面说“或许这两部《终结者》太过特别”,因此括号内应当接着说作品的事,举出最成功的一部作品为例,强调的内容应当是《终结者:审判日》是受到影迷追捧的作品,而AC项强调的是“是卡梅隆一手打造的”,D项强调的是“受到资深影迷逐帧分析鉴赏”,都不能与上下文衔接。‎ 故选B。‎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 ‎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饮料大多没有标注糖分含量,不过,①______________。 因为碳水化合物 - 27 -‎ 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蔗糖以及淀粉,饮料里通常不含淀粉,因此饮料外包装上标注的碳水化合物含量,②_______________。至于每天吃多少糖合适,每人每天推荐摄取的精制糖不超过12g,老人、小孩、糖尿病患者等群体更要降低摄入量。单从食物里获取的糖类物质,③__________。如果再食用很多含糖多的饮料、糕点等,长此以往会危害人体健康。发胖、高血压、高血脂会跟着来,另外糖代谢也可能出问题,引起糖尿病。‎ ‎【答案】 (1). ①可借助碳水化合物了解含糖量 (2). ②基本就是饮料里糖的含量 (3). ③就能满足人体所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第一空,结合前文“饮料大多没有标注糖分含量”可知应与“糖分含量”有关;结合后文“因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蔗糖以及淀粉,饮料里通常不含淀粉”可知应与“碳水化合物”有关。整合成“可借助碳水化合物了解含糖量”。‎ 第二空,结合上文“因为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蔗糖以及淀粉,饮料里通常不含淀粉,饮料外包装上标注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可知,此处应当填写“基本就是饮料里糖的含量”。‎ 第三空,结合前文“单从食物里获取的糖类物质”,以及后文“如果再食用很多含糖多的饮料、糕点等,长此以往会危害人体健康”可知,此处可填写“就能满足人体所需”。‎ ‎21.下面这幅名为“塑料制品”的漫画是葡萄牙第20届国际漫画节获奖作品,请简要说明漫画的内容(不超过40字),并指出漫画寓意(不超过30字)。‎ 内容:‎ 寓意:‎ ‎【答案】(示例)内容:塑料瓶被剪成鳄鱼嘴的形状,露出参差不齐锯齿般的牙齿,吞噬着人类的家园——地球。寓意:塑料垃圾正在吞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 这幅漫画共有两部分,一是被剪成鳄鱼嘴的形状的塑料瓶,二是地球。由二者的状态,塑料瓶正在吞噬地球,再结合漫画题目“塑料制品”,不难看出寓意是塑料垃圾正在吞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条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公开回复家长疑问的帖文,在网上引发关注和讨论。家长发帖问学校为何放着电话、微信等通讯便捷的方式不用,反而安排入户家访,并直指入户家访“耗时”“没必要”,质疑这是一种形式主义。对此,福州市教育局公开回复称,入户家访并未过时,入户家访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 对于入户家访,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别以功利眼光看待入户家访 对于许多70后、80后乃至90后来说,都有一段关于老师家访的难忘记忆。在家里等待老师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不过,忐忑不安往往在老师进门那一刻起烟消云散,在老师和家长相互寒暄、倒水让座的过程中,气氛逐渐变得融洽,自己也跟着敞开了心扉……‎ 时光荏苒,当昔日被家访的孩子成为家长,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话、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已十分发达,单纯从成本效率的角度来看,后者较之传统家访的方便、快捷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些人看来,家访已经过时,老师坐在办公室打一通电话、发几条语音就能完成与家长的交流。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不能以功利眼光看待家访。‎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家访,作为联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增进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显然不是“隔空喊话”所能替代的。纵然见字如面,终归不如直接相见。只有面对面,才能心贴心。老师和家长坐下来促膝长谈,才能把问题谈实谈透,把思想谈深谈通,增进共识、形成合力。‎ - 27 -‎ 家访的“家”大有深意。之所以是入户家访,而不是把家长请到学校,是因为在学校,老师的一言一行总会给人一种管理者的姿态,容易让家长们感到拘谨。而家永远是让人最放松的地方,双方可以放下思想顾虑,像唠家常一样谈谈孩子的学习、生活。同时,老师专程登门,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所获得的温暖和感动是电话和网络无法比拟的,更能激发家长的责任感和信任感,主动配合支持学校工作。‎ 家访的“访”不可或缺。家访不仅仅是聊聊天、说说话,更是一种带着问题的探访。是什么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的优缺点?父母的脾气秉性、处世方式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随着一个个问题有了答案,孩子的形象在老师心中鲜活立体起来。正如有校长所言:“老师如果不去孩子的家庭走访,就根本谈不上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教育的起点,决定了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会一次次被感动,对肩上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会,一些家长优秀的教育方法也能够为老师提供启迪和参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相向而行。一些家长质疑入户家访“耗时”“没必要”,恐怕不只是为老师叫苦,也是担心给自己添麻烦。诚然,在快节奏的当下,人们都在忙于工作和生活,一切向效率看齐,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些过程是绕不开、省不得的。老师是为了孩子着想,作为孩子的家长,难道就不能抽出点儿时间,陪老师聊聊天?有时候,慢就是快,欲速则不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针对“入户家访”到底有没有必要来写。家长的质疑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即入户家访“耗时”“没必要”,是一种形式主义;而福州市教育局的回复代表另一种看法,即入户家访并未过时,入户家访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 如“认同”,可立意为:入户家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成长历程等,发现家庭教育的不足,为家校配合、精准施教打下基础;入户家访并未过时,它是老师和家长之间“最直接、最有温度的沟通方式”(人户家访,关键要有温度);不要把家访搞成形式主义,要进行深度交流;要家访,但不要让家访偏离了方向;无论网络工具多么发达,“面对面”仍是一种高效的交流方式等。如“不认同”,也可从“不要为完成任务而家访,形式主义的家访休矣”“选形式最终要服务于目的,能够在线沟通的小问题,不必兴师动众”等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 ‎1、入户家访,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温情;‎ ‎2、时代永远需要面对面的家访;‎ ‎3、三尺讲台所承载的价值,绝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思想,更要塑造灵魂、塑造新人;‎ ‎4、形式主义要不得,家访也看是否必要。‎ - 27 -‎ 结构示例:题目是《别以功利眼光看待入户家访》。开头以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家访记忆引入,接着以微信、电话家访与入户家访进行对比,提出观点,别以功利眼光看待入户家访。然后分析“入户家访”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即“入户家访”的必要性,更进一步指出,老师专程登门,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所获得的温暖和感动是电话和网络无法比拟的。然后指出,家访的“访”不可或缺,通过这一形式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形成家校合力。最后指出,老师是为了孩子着想,作为孩子的家长,难道就不能抽出点儿时间,陪老师聊聊天?有时候,慢就是快,欲速则不达。‎ 参考素材:‎ ‎1、眼下,虽然已是互联网时代,家校沟通的方式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家长会、家长络等“电子家访”毕竟是“隔空交流”,家长会、家长学校也毕竟是“集体面谈”,这些沟通方式难以达到“入户家访”的“一对一”“面对面”交流的效果。可以说,电话、微信、QQ、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家校沟通方式,是难以与“入户家访”相比拟的。可见,“入户家访”这一传统家校联系方式并未过时,且不可替代。‎ ‎2、当然,学校组织教师“入户家访”不能走入“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比如:硬性规定每一位教师必须完成家访率百分百、必须写出家访详细记录、必须每年家访的次数,等等,而应让教师拥有充分的“自由权”和“选择权”。就拿硬性规定教师必须完成家访屡百分百来说。现在有不少家长远在外地打工,教师不可能专程前往家长打工地进行“实地家访”,这就有必要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和交流,而绝不可采取“一刀切”的粗暴方式要求教师,甚至以此来考核教师。‎ ‎3、总而言之,“入户家访”并不是一种与教育无关的形式主义活动,它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入户家访”,老师可以“近距离”“面对面”了解到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学生的家庭有些什么困难,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等等;而家长则可以“一对一”“全方位”地了解到学校和老师是怎样教育学生的,校园里的学习环境是怎么样的。如此,家校沟通“亲近”了,家校合作也就“顺畅”了。‎ ‎【点睛】时评类作文的写法 一、开端要扣命题材料进行概括,引述宜简明扼要 ‎  时评类文章,开端处应先引述新闻事件,这是时评写作的针对性所在,也是文章的立论中心所在。写作时宜从提出论点的需要出发,抓住材料要旨,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引述材料的关键点。‎ - 27 -‎ ‎  当然,材料不同,引述方式也不同。对时评而言,引述的事件是在作文命题的材料中找关键点,再从事件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表述好中心论点。‎ ‎  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材料本身往往提供一种现象、一幅或几幅漫画、几种观点或一个事件,而材料不同,写法也各异,不同类型命题材料不要弄混,应仔细辨析。因此,要认真读懂材料,根据材料类型深刻理解其含义,写作时最好抓关键观点与事件加以陈述,表达要言简意赅,引出中心论点也要恰当而迅速。‎ ‎  二、中间分析原因,注意剖析事件产生的根源 ‎  从第二段开始,就应根据写作的论点,进行因果分析,利用因果关系的分析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和结果,沿着“为什么”的思路,探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论述内容逐步深化,让理由充分化。‎ ‎  这种分析法的常用句式是:“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 运用这种句式分析的好处是,可以紧紧围绕材料进行议论,避免发生越扯越远的偏离题意现象,还有利于增强写作的思辨性。‎ ‎  三、利用思辩方法,探究本质,拓展议论的空间 ‎  议论文写作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是回答你的论点“为什么是正确的,是有道理的”的问题。当我们在论证某个论点时,应该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多追问几个 “为什么”。追溯这个论点产生的条件和原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证明你的论点的正确性。‎ ‎  四、利用材料,回应材料,提升认识 时评作文的结论部分,应再次回应命题材料,明确指出大家应该如何看待与对待事件中的人与事,这样既使文章首尾圆融,又让读者获取更加明确的认识。‎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