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3.50 KB
  • 2021-06-04 发布

专题08 小说类文本阅读-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之纠错笔记系列(原卷版)

  • 5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易错点 1 综合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1.【2018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 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 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 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 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 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 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 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 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 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 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 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 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 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 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 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 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的找座儿,忽前忽后, 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 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 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还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 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 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 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 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 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 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 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 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 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 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 意换上高跟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 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的描写 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 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错因分析】本题属于是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规题型,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 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细节的鉴赏。其中 A 项鉴赏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B 项分析小说情节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C 项分析小说的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D 项鉴赏 小说的标题。其中 C 项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有误。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作用、主题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 过对特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 项,结尾虽然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 己的想法胡乱作出的评价。 【参考答案】C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 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 择题错误选项的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这就为做选择题提供了方 向,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一般就可以准确答题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暮 鼓 铁 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 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 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 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她的刚会说 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 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 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 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 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 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 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 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 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 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 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 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 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 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 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 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 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 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 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 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 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 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 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 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 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 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 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 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画面定格在大城市里的一个富人住宅区,叙写一个都市暮年女人傍晚行走的故事,以独特的 视角去捕捉都市老龄女性心灵深处的惶惑,以及她内心的焦虑压抑。 B.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既丰富了打工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 存的艰辛,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前后的反差造成很强的戏剧性效果。 C.小说中“她”是都市有钱有闲的暮年女性形象,与从农村走进大城市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 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起了一种作为都市人的优越感。 D.小说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叙事语言中,呈现平凡无华的小人物和日常生活场景,散发着生活的 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流淌着对希望的呼唤,富有艺术魅力。 抓住两点,速解小说选择题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 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 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虽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只要我们能够抓好内容和艺术特 色这两点去读文,就可以速解这种题目。 【命题规律】 高考小说阅读题是怎么考的?——显性表述指方向,隐性表达错误藏。 2018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三套小说阅读的选择题都是“4 选 1”的选择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 项”,这带给我们更多正确的可用来作为导向的信息,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正确信息更多——更利于我们疏通文意 “4 选 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 3 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并且错误的 1 项也仅 是部分错误,仍有正确成分。 (二)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定位相关段落 小说文本阅读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也不是随便设置的,其中有 3 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 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有的选项甚至明确选项对应的段落位置;有 1 个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 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明确了这一点,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能迅 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思路顺序)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文本依据。 (三)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命题——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更加明确 高考小说选择题的题干明确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其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 “内容+特色”。 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方式命 制,即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显性表述大多 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则大多是关于艺术特色与主旨的理 解分析,命题人常在隐性表达方面设置错误。命题人正是采用这种显性表述+隐性表达的命题方式,让 试题考查更具全面性(每一层次均可设题)、深刻性(能否真正理解文意)和可控性(既有解题指向又 有深刻思维)。 1.明选项特点 (1)有些选项涉及小说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这类选项涉及的情 节、环境、人物内容多为显性,主旨内容多为隐性。 (2)有些选项涉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对艺术特色的解读,需要分析思考,相对隐性;设置艺术特色题, 又必然涉及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 明确了这个特点,就有助于精准地找到读文的关注点和解题的文本依据。 2.知设误类型 小说类文本阅读常见的设误类型可用下表明示: 【备考策略】 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应该怎么做呢?——先题后文有目标,始终带着“3 关注”。 基于以上对选项特点和文本特征的分析,解题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一)先读题——有的放矢,把握读文顺序 即带着选项中提到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的问题去读文。注意从两方面概括选项,把选项中的内容 和艺术手法记在脑中,带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读文,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再读文——分层梳理,带着 3 个问题厘清层意 第一步:快速阅读将文章分层 快速阅读文章后,依据小说的情节安排或结构顺序将文章合理分层,以便把握文章整体思路,厘清行 文的来龙去脉,这有利于定位答题区间。 以 2017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的《天嚣》为例,我们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 部分梳理其故事情节,其结构可以用下图表示: 第二步:带着 3 个问题去逐层细读 通过第一步快速阅读将文章分层后,第二步进行题文对照逐层细读,对每层细读时要始终思考 3 个问题: 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1)“写了什么”——明确小说所写内容 ①把握小说情节。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明确小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能帮助我们找准、找全各题目的答题区间。 ②了解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 他(她)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她)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 ③分析环境描写。 明确小说所写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认识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注意理解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发掘 其深刻的思想意义。 (2)“怎样写的”——把握技巧,分析效果,鉴赏特色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说的叙事技巧。 主要指情节安排的技巧(如铺垫、悬念、倒叙、插叙、详略)方面和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的选择、 叙述方式的变化。 ②小说的描写艺术。 一是指环境描写技巧(如想象、联想、对比、衬托、抑扬、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等),二是指人物描写 技巧(如细节描写、正侧结合、白描等)。 ③小说的语言艺术。 一是从语言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特点等方面入手分析其效果;二是从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 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等)方面赏析其特色。 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时,一般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分析“表达作用”和从阅读者方面分析对阅 读者产生的积极效果。 (3)“为什么这样写”——分析文字表述后面的意图所在 分析作者的意图、文本表达的中心(主旨)、文字的意蕴(情感倾向、思想内涵)等。分析时一定要揣 摩后提炼,不可单纯地以文本词句连缀组合。 【解题方法】 在高考中,该如何解读小说阅读题?——显性隐性标注全,题文比对逐一研。 (一)先看选项,明确关注点 通过前面对高考选择题及读文技巧的分析可知,先看选项,利于初步把握文意,并能明确读文和解题 的关注点。这里的关注点指对选项“内容+特色”核心关键点的提炼,即标画剖析各选项中的显性表述(写 了什么)和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二)理层意,找解题依据 这里要注意做到两点:一要注意用分层方法理层意,二要明确设误类型找解题依据。 易错点 2 鉴赏小说的情节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猴子 陈 毓 小雪这天无雪,有霾。微信朋友圈里一片雾霾爆表声。 舞阳想起十年前接母亲从陕南老家到西安小住。汽车翻越秦岭,临近城市的时候,会有一条蓝灰分明 的天际线,呈圆形笼罩在城市上空,让舞阳的母亲吃惊。她惊叹平原上的那片暗沉为锅盖,她说这城就像 在锅盖下盖着。后来舞阳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起头顶的天空,觉得自己是在锅盖底下。但这几年, 再从秦岭山区进入城市的时候,被母亲形容为锅盖的那层灰和蓝没分界了。天气特别恶劣的时候,她向南 开车穿越十几个隧道,才能把那片深不可测的灰色抛在身后。 今天就是这样的天气,雾霾天。高速路封了,航班不能正点起落,私家车限行一半,中小学校停课, 但这些并没使眼前这场霾消散,朋友圈处处乌烟瘴气。 停课,小学三年级的喜洲简直要欢庆,他冲到眉头紧锁的舞阳跟前说,我想放炮。 但第二天喜洲就不欢乐了,“停课不停学”,比霾重的是桌上的作业,作业比平时多出几倍。他几乎 一天都埋头在桌前,写作业,写作业。 第三天当然继续停课,周末嘛!喜洲呆呆的。舞阳心里不安,她顺着喜洲的目光看,看见黑沉沉的天 空,对面脏脏的屋檐,灰蒙蒙的别人家的窗子一律紧闭,死寂寂的。舞阳有点难过,她小声对喜洲说,作 业可以稍后做,先过来和妈妈一起做个游戏好不好? 喜洲忽然说,扑鸽没来。三天了,扑鸽都没来。 舞阳喜欢在阳台空调板上放米放莱叶放馒头粒,所以有对扑鸽几乎每天都来。现在不见扑鸽的踪影, 是因为霾的缘故吗? 喜洲站在窗前,自言自语,下雪后扑鸽就能回来了。 是的,雪一下就好了。舞阳说。 舞阳想把喜洲从窗边喊过来,她说喜洲过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这一说舞阳惊了一下,她有多久没给喜洲讲过故事了? 喜洲欢喜地走过来,舞阳就讲雪猴子的故事。 说有个镇子,镇子后面的山上有汪温泉,温泉附近的林子里住着一群猴子。冬天寒冷的时候,猴子就 去温泉里待着。猴子待在温泉中,个个脸通红,它们红着脸,热腾腾地彼此嬉闹,捉虱子。猴子舍不得离 开温泉,于是它们就会越来越热越来越热。热又使猴子们口渴,于是猴王率领众猴上到后山。猴王倒挂树 枝,其余猴子一个牵着一个,倒挂半空,逮住一朵一朵浮在半空含着雪气的云朵,一朵一朵吃。 这样,那些含雪的云就不能飘到山下的小镇,小镇不下雪,镇上的人就不能看到雪花。 霾是不是因为不下雪才有?喜洲问。 要是能下雪就好了。今天节气是小雪,却没有一片雪,只有漫天霾。舞阳有气无力地回答。 喜洲又回到摊开的作业前,却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不安地扭动,回头喊舞阳,说头疼。舞阳走到喜洲 跟前,摸摸喜洲的额头,不发烧,看看喜洲的眼晴,黑白分明,再看看窗外,觉得自己也头疼。舞阳走进 厨房,榨一杯柚子汁给喜洲喝。 舞阳努力平定自己,她再不能把坏情绪带给喜洲。当初离婚的时候,舞阳得到喜洲的抚养权,就是因 为喜洲的爸爸那暴烈的脾气让陪审团以为他会虐待孩子。 舞阳背对窗子跏趺而坐,调息稳定情绪,她想要画一幅画。离婚两年来,画画成为舞阳唯一的自修方法。 她在宣纸上画,笔尖落纸,一滴墨汁沁入纸中,她从那一滴墨生发,一路旖旎,一路葳蕤。不知不觉 中,一尊尊菩萨像在舞阳的笔底浮现,最后舞阳在那片空隙处,在一尊菩萨的裙子边写下小小的一行字: 等风来。 此时喜洲已做完数学作业,写完了一篇名为《桥》的作文。眼下他在画一幅画,画画从来都难不住他, 今天他更有感觉,他的画就叫《雪猴子》。画面上,一群雪猴子被赶开,眼巴巴地望着温泉,温泉的两面各 站着一个人,矮的分明是喜洲,另一个高大男人像是喜洲爸爸。温泉的上方,饱满的,饱含雪气的云一朵 跟一朵,接踵向下面的镇子飘。 后来,舞阳和喜洲都看到了对方的画。他们嘻嘻哈哈,很快乐的样子,画画的乐趣使他们暂时忽略了 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这天夜里,在舞阳和喜洲的睡梦中,一场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 (有删改) 小说中设置了雪猴子的故事和喜洲画《雪猴子》这两个情节,颇有艺术匠心,请谈谈你的理解。 【错因分析】此题常见的答题误区在于答案概括不全面,很多考生往往只答了情节设置对结构上的作用, 却忽略了对它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从而造成失分。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考核文中情节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小说中设置了雪猴子的故事和喜洲画《雪猴 子》这两个情节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答,从内容看,雪猴子的故事以艺 术的方式揭示了雾的成因。雪猴子象征贪婪的人类,正是人类无休止地追求物质享受,无节制地向大自然 索取,才破坏了自然的平衡。②喜洲画《雪猴子》,表达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雾的朴素愿望;从结构的 角度看,雪猴子的故事为喜洲面《雪猴子》做了铺垫;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丰富了小说情节,增加了小 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参考答案】①雪猴子的故事以艺术的方式揭示了雾的成因。雪猴子象征贪婪的人类,正是人类无休止地 追求物质享受,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才破坏了自然的平衡。 ②喜洲画《雪猴子》,表达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雾的朴素愿望。(或答“画中出现喜洲爸爸,说明喜 洲渴望得到父爱。”) ③雪猴子的故事为喜洲面《雪猴子》做了铺垫。 ④丰富了小说情节,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 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 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如典例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速之客 梁晓声 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 1985 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 地请求:梁老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 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 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 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 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 一起去沧州。 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 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 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 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 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得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 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 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 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 写给他的。他父亲是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 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可以叙叙父子情。队友们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 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 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 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把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交 给我。 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 我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 我们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 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 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 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 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 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完成这一项任务的。 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相望着,都默默流泪。 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 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 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 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 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钱,就节省几元钱吧! 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 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 也给老人家带去吧! (选自《梁晓声文集》,有删改) “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有人说这一情节完全可以删去,因为没有 这一情节不影响小说的表现力;也有人说要保留这一情节,因为正是这一情节使小说更具震撼力。你认为 有必要保留这一情节吗?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关于小说的情节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 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 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 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分析小说情节必须注意小说情节的常见模式: ①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②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 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命题规律】 小说阅读是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考的一种体裁,其题目一般有三种形式:概述情节;指出某一情 节的作用;探究情节安排的好处与合理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 【备考策略】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 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 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 小说的情节结构有其特点,学生可在复习中选择一些符合高考小说阅读命题特点的小说来读,并通过 强化训练,掌握论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鉴赏小说情节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具体有: (一)概括小说情节 (1)设题方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答题步骤: ①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方面,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②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 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④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分析故事情节的作用 小说中的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答,“内容”即人物主题,“结构”即情节,要用小说的术语答题。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为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 务;二是结构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为后面情节作铺垫、埋下 伏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1)一般设题方式: ①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综合问) ②小说第 X 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单一问) ③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单一问) ④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综合问) (2)答题思路: ①情节方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情节推向高 潮,使……情节发生转折;情节戛然而止;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之中。 ②人物方面:突出了人物……性格(心理、情感)。 ③主题方面:暗示了……主题;突出(强化)了……主旨。 (3)重点段落作用分类梳理: A.小说开头段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 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②写景式 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 ①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③补叙式 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④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⑤令人感伤式 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 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⑥大团圆式 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 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 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 针对小说中间某个情节安排作用的考查,也是近年来小说情节结构考查的重点。这一作用可以从以下 三点进行考虑: 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全文中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文之间的互相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 紧凑。伏笔是指文学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在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小说情节曲折, 结构紧凑,构思精巧,前后呼应。 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 作用一般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 (三)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1)设题方式: ①小说以这样结尾是否合适? ②小说的结尾段能否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小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合不合理,或小说中这个情节换成另外一个情节合不合理。 (2)答题步骤: ①亮明自己的观点; ②分条写出自己的感受或理由; ③紧扣文本进行论述分析。 易错点 3 鉴赏小说的人物 3.【2018 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例文略。参考易错点 1“典例分析”部分。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与以往考题不同的是,本题考查的不是某一个人物 形象,而是“群像”,体现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稳中有变的特点。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 找出小说中能体现市民对新奇事物态度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试题解析】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这些市民对新奇事物 的态度,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市民与新奇事物有关的言行, 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们进行评价的语句;三是看文中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 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题干“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有很强的指导 性,由此可知应该按照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进行概括分析。分别为:没看电影之前,刚刚听说了 有声电影之后要去看,到了电影院之后,看完电影之后。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概括人物不同的心理。 【参考答案】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 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 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 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人物的形象如何体现呢? 首先,需要注意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 分析人物形象;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 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重视人物的身份, 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再次,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 现。注意结合手法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湿漉漉的雨 陈 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 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 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 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 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 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 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 睛观察,用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 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 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 谁也没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下来,将耳朵贴 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 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 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 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 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 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 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 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 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 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 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 一团白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 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 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 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 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 (选自《商洛日报》2017 年 1 月 10 日第 7 版,有删改) 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关于小说中的人物 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 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小说是靠人物 形象来说话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魅力之源,高考小说阅读就离不开人物形象的赏析。 【命题规律】 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有单独命题的情况,也有与鉴赏句子,分析主旨、手法等考 点结合起来综合命题的情形。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 【备考策略】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 的研究,可以了解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常见题型、命题规律及选材范围,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形象特点, 掌握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小说阅读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的答题方法: (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故事 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分析小说的情节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 (2)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 ①肖像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 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心理描写,有时可直 接由作者来进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也可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动作、所处环 境及遭遇来进行折射。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他人物 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 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⑥塑造次要人物(侧面描写):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 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 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 性格。 (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二)常见题型及解题思路: A.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类 (1)解题思路: 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 语句。 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答案组织模式: ①一个总括句(人物身份)+分述性格特点型; ②单句下定义型:xx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③分点概括(答案尽量使用概括性短语)。 B.小说人物形象作用分析类 (1)解题思路 ①人物作用类考题: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 ②分析细节描写、对话描写、肖像描写等描写手法的作用类:首先要总结这些描写的内容,分析它们 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然后依次考虑对情节、对主题的作用。 ③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类: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 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 ④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类:主要是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 某种启示。 易错点 4 鉴赏小说的环境 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东坛井的陈皮匠 何 晓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 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 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 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 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 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 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 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 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 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 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 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 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 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 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⑧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 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 ⑨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 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答〉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 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的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 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 ⑩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 ⑪ 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 ⑫ 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 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宜传、发现、挖 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靜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 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 怕是再也关不上了。 ⑬ 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 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 ⑭ 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 (有刪改)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错因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叙述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点。 否则,就容易失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第一问,根据第②段文本的表述,“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 即“具有传统文明的古奥”。“化石一样的小城里”充满了唐宋、明清气息,“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 都表面古城的历史悠久,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第二问,围绕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来回答。这些传统文 化与丰厚底蕴,正是陈皮匠成长的文化土壤,这也为后文描写这个与众不同的皮匠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蘊。 (2)为陈皮旺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①答环境描写的作用题时,不能只干瘪地、机械地答上描写的概括作用。如景物的渲染作用,只写出 渲染作用,而不知与具体文段联系写出“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另外,景物描写的作用很多,做题时易漏 要点。 ②答景物描写的手法题时,答上手法,还要对描写内容做具体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额尔齐斯河畔 刘斌立 额尔齐斯,一条流向北冰洋的河。 源自阿尔泰山的融雪,冰冷着额尔齐斯河。①她一路向北,湍急的地方可以击碎岩石,而舒缓的地方 柔美得像图瓦人里最美的姑娘。 鄂尔德西静静地坐在河畔上,对于一个生于额尔齐斯河畔的图瓦人来说,那不过是又一个残血落红的 黄昏。一群游客惊呼着日落的美景跑过他的身旁,带起的风掠动了鄂尔德西老人的衣衫。老人的嘴角微微 有些上翘,那是黄昏最后一刻的阳光披到了他的身上。20 年了,他知道每天最后一刻的霞光收拢在河畔的 位置,他从没有坐错过。 鄂尔德西深深地吸了一口带有河水潮气的空气,无比幸福地托起了一直依靠在他身边的草笛。那根叫 作“楚尔”的乐器,是鄂尔德西一生的珍爱。于是在落霞过后,在天色渐暗时,在额尔齐斯河平缓的流淌 声中,楚尔响起了她震颤的和声。这是图瓦人独有的乐器,用“芒达勒西”草的茎秆制成。楚尔只有 3 个 孔,但能吹出五六个音。她的声音深沉舒缓、悠扬婉转,全靠舌尖控制着气息。在鄂尔德西老人的嘴里, 楚尔更是美妙而又神奇地可以同时吹奏出两个声部。 那个黄昏,鄂尔德西又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了《美丽的喀纳斯姑娘》。 远远的,那悠扬的乐符,穿过河畔的西伯利亚落叶松林,在鄂尔德西的木屋后面萦绕着久久不舍得散去。 一阵缓慢但异常沉重的咳嗽声,突然打断了那美丽的乐曲。鄂尔德西脸上的幸福被肺部剧烈的疼痛替 代,他只能放下楚尔,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胸膛和嘴…… 鄂尔德西终于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我告诉老人,这个电话我已经等了两年。 10 天以后,仍旧在一个日落额尔齐斯河的时分,我和 5 个图瓦少年围坐在鄂尔德西的周围,眺望着远 方的群山,听额尔齐斯河倾诉着她的衷肠。而鄂尔德西的楚尔正轻柔地哼唱,弥漫四周的音符滋润着我们。 65 岁的鄂尔德西,已经是一个晚期肺癌病人,不能再完整地吹奏哪怕一首乐曲。他只能断断续续地给我和 孩子们讲解吹奏楚尔的技巧。 半年后,鄂尔德西只能卧床了。在他那间独自住了 20 年的小木屋里,听我们用粗劣的技巧吹起楚尔。 每每这时,他总是看着窗外,那里有一个他深深爱着的姑娘,已经在那儿沉睡了 20 年。 那样的日子只延续了 3 个月,我和那 5 个少年一起将鄂尔德西以及他的楚尔埋葬在那个姑娘的身 旁。我听说,鄂尔德西和那个叫做艾琳娜的图瓦女孩,相识相爱于额尔齐斯河畔。那根楚尔,曾经是 他们相爱相伴多年的见证。两人在一起的每一天,鄂尔德西都要在额尔齐斯河畔吹起楚尔,他的艾琳 娜就坐在夕阳最后的霞光下面,沐浴着爱和那些美妙的旋律。《美丽的喀纳斯姑娘》就是鄂尔德西为 她写的曲子。 我终于决定离开阿尔泰,离开额尔齐斯河畔。我最终也没有真正学会楚尔的吹奏。我只不过是一个采 风的流浪乐手。两年前,在额尔齐斯河畔听到了鄂尔德西老人天籁一般的旋律,我想留下跟随这最后一位 会吹楚尔的图瓦老人学习。我整整等了两年,一直等到他即将离世的时候才给我打了电话。 “我觉得现在的时间可以了。”鄂尔德西在电话接通后,讲了第一句话。 “你的意思是,你同意传授我了。”我不知道我为何如此平静,其实我在美丽的额尔齐斯河畔整整等 了他两年。 “我想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曾经答应过艾琳娜,我的楚尔今生只为她吹响,我做到了。”老人有点激 动,又开始了一阵猛烈的深咳。 “这两年我走遍了图瓦人的村子,几乎没有人会吹了,更别说吹得像您这样好的。”我在为这么好听 的乐器而惋惜,楚尔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孤品了。 “哦,哦。”老人想起了什么,在电话那头应答了两声又沉默了。 “你帮我选 5 个图瓦少年吧,你会吹奏乐器,你应该知道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楚尔。”老人平静地 告诉我越快越好。 在挂断电话前,老人对我说,楚尔不仅是他和艾琳娜的,也是图瓦人的。 我那时并不知道,我无意中促成老人收下了 5 位图瓦少年教授这民族最后的传承。 我背着行囊沿着额尔齐斯河离开的时候,听到了 5 位少年为我吹奏的曲子,那曲子一直弥漫在那漫山 遍野的落叶松林中,在那山林溪涧,我仿佛看到鄂尔德西与艾琳娜又幸福地徜徉在永恒的岁月里。 多年后,我在一本文献中读到,楚尔是汉朝时期在西域流行的“胡笳十八拍”乐器中的一种,在目前 仅存的 2000 个图瓦人中,尚有少数人会吹奏。 我再也没有回到过额尔齐斯河畔,但我知道,②远山落红时,那空灵悠远的美丽旋律一定会在图瓦村 落中响起,她也会随着额尔齐斯河的波涛,一路向北,流向北冰洋。 (有删改) 小说前四段极力渲染环境,有何作用? [来源:学科网] 关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 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 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自然环境描写就是景物描写。 【命题规律】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本考点可单独设题,也可与鉴赏语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分 析写作手法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一种综合命题趋势。环境描写类题目命题的重心有两点:一是环 境描写的方法;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预计 2019 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 题特点。 【备考策略】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 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 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鉴赏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环境描写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中环境描写部分的分析鉴赏能力。 3.掌握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A.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指出 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如《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都集中在鲁镇的咸享酒店。这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 自然形成了社会的缩影。众酒客对孔乙己的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特殊关系。那是一个非常看重 “高低贵贱”的社会,歧视压迫弱者。 B.自然环境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如,《荷花淀》中关于荷花淀正午风光的描写,那荷叶像铜墙铁壁,那粉色荷花箭是哨兵。暗示了当时 的社会环境一场战斗即将开始,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如《祝福》中“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却只限于男人,……年年如此,家家如此……”, 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品质 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作者巧妙地插了这样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 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 青草芽的新鲜味道。多么好呀,春夜!”这里的环境描写成为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并映衬着人物的心理 ——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其中既有物质的富足带来的威压,又有超越地 位阶层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孙少平内心的骚动,把他的敏感、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描绘 得淋漓尽致。 (4)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正是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于 沽酒途中见到小神庙,风雪太大草场被压倒,林冲到庙中御寒,才用大石头靠了门,才听到仇人的谈话。 这里对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5)暗示、揭示或者深化小说主题 如《骆驼祥子》中,为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极力写了暴雨烈日。日烈到人们不能忍受,祥子还 得拉车;暴雨中人们不能行走,祥子照样得拉车。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祥子的吃苦耐劳,从而揭示了旧 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的主题。 (6)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审美愉悦 《荷花淀》 小说开头一句就写到荷花淀的夜色:“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皎洁 的月光,凉爽的空气,干净整洁的院落,营造出宁静、明丽、和平的意境。为全篇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 给人物的塑造设置了美好的背景,为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合理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也给读者带来了审美 愉悦。 (7)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药》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 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 气氛。 4.掌握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三个注意: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 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 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 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祝福》中表现封建贞洁观念,主要是让 鲁四老爷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表现迷信观念,主要是让柳妈作为这种观念的载体。因此,在欣赏时,我 们就要从鲁四老爷的话语中看到封建礼教,从柳妈的话语中看到迷信观念。只有这样进行透彻的分析,才 能从中认识到作品所提出的社会问题。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 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 其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出对 主题的烘托;其二,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思路定位: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定向定位。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 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常见命题方式: 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4)解题思路及答题步骤: 步骤一: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情节(推动,暗示,做铺垫) 人物(烘托,映衬) 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步骤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XX 易错点 5 鉴赏小说的主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保护人 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 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 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 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 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 问您到哪一区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 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 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 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 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 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 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 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 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 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 绍信了。”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百年经典》欧洲卷·二) 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保护人”作为标题。 【错因分析】注意这道题的作答应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理解并概括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次是评价作品 的主题思想,最后是探究这个主题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对小说主题由浅层到深层次的理解,考生若只答出 浅层次的理解是不能得满分的。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并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试题解析】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 同时“保护人”也是种讽刺,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整篇小说体现了作 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人物形象上,“保护人”有想要保护他人的心理特征,这是种夸饰,惟妙惟 肖地刻画了人物性格;“保护人”是一种讽刺,同时也是一种线索,整篇小说就是围绕“保护”这个行为 而展开的。情节结构上,“保护人”强调了情节发展的主体;在这个主题下,可以方便聚拢各种人物矛盾, 使结构层次分明;“保护”是叙事线索。 【参考答案】①以“保护人”为线索,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情节结构 更加紧凑、有序。②一旦做官就要保护别人,一旦危及自身,又要寻求保护,“保护人”含义的变化,使人 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比讽刺,效果明显)。③揭露了官场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的丑恶现象和多种黑暗 现实,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常见失误: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模棱两可,心中无底;只图简单,答案缺漏;惟恐答漏,多多益善; 语句不通,表意不明。 解题常见对策:认真审题,找准对应;审清题意,规范答题;明确要求,力图全面;审准题干,分点 作答;苦练内功,打牢基础。 【答题注意点】 ①注意分析方法: A、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 C、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 D、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含糊。 ②注意思维整合: 要将作品思想内容、作品形象分析、作品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否则容 易造成失误。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阳光路十七号 王虹莲 新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出去打工了。他们山村的男人几乎全出去谋活路,山上的东西实在是不能养 活他们。 她在家里,种地、养猪、赡养老人,等待着他从远方来寄来的信和钱。 每个月,他都会给家里寄来钱,或多或少。她似孩子一样,跑到储蓄所存起来,舍不得花掉一分钱。 他们文化都不高,写封家书还是够用的。他的字丑陋,可是她喜欢,那字里行间,满是对她的牵挂和惦念。 她也回信,羞涩地表达着惦记。正是新婚,她的每一瓣心花里,全是那个黑黑瘦瘦的男子。 他的地址她早就背下来了——阳光路十七号。 阳光路,多好听的名字。在那个繁华的大城市,这条路一定是铺满了金灿灿的阳光。何况,他在来信 中说,阳光路是一条非常漂亮的路,绿阴蔽日,碎石铺就,这里条件相当好,住的是有露台的那种房子, 虽然是打工,可并不觉得苦。 于是她的想象就更加完美,问,那阳台上有杜鹃花吗?有水仙花吗?那围墙上青藤爬满了吗?这种幻 想让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感。所以,等待着阳光路十七号的来信成了她最大的快乐。 她喜欢听他描述外面的世界,那些红白相间的房子,那些穿着漂亮衣服的女孩子,那悠扬的钢琴声; 他还说起过麦当劳,说,什么时候你来,我带你去吃。 但那年的春节,他却没有回来。他说,公司组织去海南旅游,机会难得,还是明年再回去吧。她逢人 便说,我们家男人去海南旅游了,公司组织的。好像公司是个很气派的词,好像海南是国外一样。 存折上的钱越来越多了,她跟他说,明年你回来,我们一起盖个新房子吧。他们在信上的计划是那么 美好,盖个新房子,买几只小猪仔,再种点玉米,生一个小孩子。想着想着,她就会甜蜜地笑。 他离开家快两年了,她想他想得快发了疯。于是她准备动身去找他,想给他一个惊喜。坐了三天三夜 的火车,她到达了那个城市。那真是一个美丽的大都市,她一下子就晕了,如果不是警察帮助,她简直分 不清东南西北了。她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的纸条递给警察。警察说,很远的地方,在郊区呢,离城市 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她呆住,以为听错了,他明明说是在市中心啊。 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她又打听这个地方,有人指给她说,往前走,那边搭的简易棚子就是! 她终于看到一块破牌子上写着——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一块简陋的木牌子,上面有水泥和白灰。她也看到了那些简陋的房子,真是红白相间,红的砖, 上面画着白线。而刚才路过那些漂亮的小区时,她也的确看到了带露台的房子,听到了钢琴声,可那都是 别人的快乐。 旁边的人说,这片大楼快盖完了,这片简陋的房子也快拆除了,这帮农民工也应该回家了。他们在这 儿干了快两年了,为挣钱都舍不得回家,可春节时老板跑了,连路费都没给他们留。 站在那简陋的房子前,她哭了。她没有去找他,而是又坐三天三夜的火车回了家。 回家后她写信给他:我想你了,回家吧。 一个月后,他带着大包小包回了家,当然,还带着一份不再新鲜了的麦当劳。她让他吃,他说,你吃, 我在外面总吃。她含着眼泪吃完那个叫汉堡的东西,然后说,不好吃,不如红薯粥好喝呢,怪不得你说吃 腻了。 整整一夜,他给她讲外面的世界,一直说阳光路十七号,她听着,在黑暗中流下眼泪。最后,她握住 他的手:因为有你,那条路才叫阳光路。 她一直没有说,她去过阳光路十七号。 那是她一个幸福而心酸的秘密。 (选自《中国青年》杂志,有删改) 小说以“阳光路十七号”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关于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小说 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 情节等),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思想意义。 【命题规律】 概括探究小说的主题是高考必考考点,有单独命题,也有与人物形象分析、语句鉴赏结合考查的综合 命题形式。命题角度有概括分析作品主题、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作品等,涉 及“分析综合”和“探究”两个能力层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 【备考策略】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 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 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常见主题,掌握小说 借助人物、环境、情节表达主题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主题概括方法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 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 世”。 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 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 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 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 ⑤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设置了悬念;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 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 点睛的作用。 (2)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 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 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3)答题模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歌颂了(赞扬了)…… 品质;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易错点 6 鉴赏小说的语言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船 魂 王海洋 夕阳西下,晚风渐起。乌蟒河缓缓而流。 河对岸静泊着水泥船,岸上还是低矮的小茅棚,它们的主人还是艄公何大伯吗? 何大伯是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的人。当年我和母亲去外婆家,搭的就是他的船。我和同船玩闹的另一个 孩子都落水了。何大伯跳下水,救起了我,另一个孩子却让激流永远地卷走了。那是他自己的孩子小驹儿 呀…… 何大伯,今天我看你来了。 可是,我却怕何大伯认出我来。 一个老者走出了小茅棚,望望对岸。船过来了。是何大伯!我的心突突地跳起来。 他老了,背弯了,头发、胡子全白了。两只眼睛失去了神采,表情是那样的漠然。深深的愧疚压着我 的心,假如他的驹儿不被激流卷走,假如他的第二个儿子还在他身边…… 何大伯看了我一眼,扭过头,说了声:“上船吧,同志。” 难道他真不认识我了?我工作了,成了一名年轻的法官,已有 9 年没来看他了。不认识也好,哦,不, 也许怪我没先叫他,可是…… 上了船,他只是摇桨,默不作声,我打破了宁静,说:“今天没什么风浪嘛,老人家。” “有风浪也不怕,撑船的怕什么风浪?”声音沙哑,却带着当年的豪气。 船到河心,夕阳已落,河水一片混沌。“这水比以前浑多了。”我说。 “清也好,浑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何大伯接过我的话,眼睛却不看我,只是摇桨。 “还要有像你这样的老艄公才行啊。”我说。 “不行,老喽。再干 6 年,我小儿子白龙回来啦,就交给他。” 他说得那样平静,我的心却提上嗓子眼,不敢看他。 船到岸边,我身上没零钱,只好掏出一张百元钞给他。 “怎么,用大票子吓我?”他露出一丝笑意。 他边点钱边说:“现在我烟酒都断了。等儿子回来,我想买条新船。” “买条新船好啊。”我说。 “只是,我看,光靠我这条船不行啊。”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看,有些伢 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多拿,坑害 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请客送礼, 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己给呛死。” 我边听边点头赞许。何大伯,你或许不知道,你的小儿子白龙的案子就是我判的啊。20 年前,你为了 救我失去了大儿子驹儿,可是后来,我却没给你的小儿子白龙留一点情面…… “哦,你看,天不早了,快回去吧,我这人瞎啰嗦。” 我百感交集下了船。回望对岸又有人朝河边走来,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复又上船,“老人家,我想帮 你摆一次渡。” 老人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我抓过竹篙,一头抵向岸边。 一双手,一双厚实、温暖的手死死地捂住了我拿竹篙的手。 我扭头看他,他却侧脸,目光投向了远方浩渺苍茫的水面,嘴中嗫嚅着什么…… 良久,他才转身,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 条好船啊。” (摘编自《小小说》)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渡人。” 【错因分析】本题从小说的语言的角度设题,需要了解鉴赏小说语言的一般技巧。这道题答案应包含两个 点,一是句子的含义,二是句子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考生易犯的错误是只答出了含义,而忽略了表现手法, 从而造成失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理解句子就是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所用修辞方法 的理解,对句子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因此,要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审读具 体语言环境,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关键语句的,辨析修辞方法及作用,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体会 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本题中要理解的句子是“清也好,混也好,只要有船,就能 渡人。”这句话表层意思很简单,但通过对下文的阅读,“大伯叹了口气:‘别看我老了,但还看得清。你 看,有些伢仔整天不务正业,偷吃扒拿,就是不上过日子这条船;有的当干部,不但不吃苦在前,还多吃 多拿,坑害百姓,不给政府撑好船。最叫我憋气的是政府要法办,让他们吃点苦,受点教育,家里还护着, 请客送礼,替他们开脱。要我说,没有政府这条大船,老百姓的一河清水就让他们搅浑了,迟早他们把自 己给呛死。’”“老泪纵横,那双手把我的手捂的更紧了:‘你……你……哦,同志,要给老百姓做条好船 啊。’”可知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船”具有比喻意义,指有作为的政府,“清也好,混也好”的“清”指社 会上的好风气,“混”指不良的社会风气。“只要有船,就能渡人。”表明何大伯相信政府。 【参考答案】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清”“浊”比喻社会风气好坏,“船”指有作为的政府,“渡 人”指政府能让老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表明何大伯相信政府能使社会风气好转。 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理解句子有以下几种方法: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 含义; (3)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早 春① 端木蕻良 树林里真美呀,什么都是湛湛新的,初生的柳叶儿像刚剥开的豆瓣似的挂在梢枝上,毛毛狗茸嘟嘟的像 紫荆花样缀满了枝梢。气泡花的蔓子像用黄腊抽成的细线,每抽一节,便带出一对小叶儿来,刚伸出的蔓儿 都扭着头儿在寻找,扭了一个劲儿再拉出一截来,找到中意的便缠绕上去,很怕随时失了去。青草的气息飘 起来,比什么花香都更香,画眉在叫着,声音里透出一种伶俐的气息,仿佛也带着香味一样,我像浸在牛奶 的河流里面向下流,又像被关闭在象牙的小球里面,受着奇异的颠簸和滚动。挨着我的都是软滑的,冰凉的, 细致得让人发抖…… 森林的最深的地方闪出魅惑的银色的光芒,仿佛那儿有一道矿泉像水银闪耀地奔流出去……忽然间,我 一眼看见溪涧的石崖上有一朵黄色的小花,像黄色的水仙花,又像是金色的兰花……如同我在深夜沉睡的当 儿,突然惊醒了,看见沉沉的黝黑里闪动着一双火的眼睛。 我着了魔似地跳起来,我像对自己说,又像是对金枝姐②说:“我要那朵花!” 我不顾一切地向那朵黄色的花奔去,我就要跳过那山涧。 金枝姐一把拉住我的衣裳。 “我给你去摘,你要掉下那山涧的……” 我还是够着去摘,在那山涧上面的山崖上,有一朵小小的野花,像一只火的眼睛在招看着我……我非去 不可。 金枝姐用她埋怨的美丽的眼波稳定住了我,睨着我,像讲道理似的跟我说:“五奶奶不知道你出来的,你 要有什么差池,五奶奶要问起我来呢?你等着,我给你摘去,我一定会给你摘下来的。” “反正我要的是那一朵,要是摘不着可不行。” 她本来探着腰去给我摘花儿的,听了这话,便转过身来对我说:“要是摘掉了呢?” 我用力咬着下嘴唇说:“我恨你一辈子!”这是我心里真正的意思。但是我竭力抑制我的感情,我想把话 说得像开玩笑。而且我说到‘恨’字,我自己就有点儿苦丝丝的痛苦,我的金枝姐呀,我从来不想到我会恨 你的……我怎能够呢…… 金枝姐姐伸出手臂,把细嫩的腰肢像弯一条小柳条似的,探过那带着经年的苔滑的石崖。她的白手臂衬 在绿色的苔衣上,发出灿烂的光彩。那银色的光像一条银鱼似的,去啄取那游浮在古远的山涧上的金色的花 朵,那银色光芒就要和那金色的光芒和在一起了,她的手轻微的采摘了那我心上的花朵,她仔细碰了她,怕 碰落了一星儿花粉,她那精巧的象牙手指,很细腻地作完了她的工作,那黄色的小花生在她的尖尖的手指上, 仿佛是绽开在珍珠上的火苗,她的脸上浮出一种夸耀的笑,她那温柔的笑纹上说明她采到花,就是最大的快 乐。她就是为了采得了这朵小花送给我,才笑得心都放光了。我看她的脸上发着一层光辉,和那花儿上的光 辉一样,花光和她的脸,在互相映照着。她的脸和那花又是两团跳跃着热情的火球。忽然青苔上一滑,金枝 姐的腰肢轻轻的一扭,那黄色的火花就在她的手上熄灭了。 山涧上碧绿的水折叠的绫子似的流去,乳黄色的悬崖草,金线缕子样的垂在石缝里,涧水滚落到一个没 有底儿的深渊,一个神奇的绿色的古镜子里去……在那上溅出白色的水花,一秒一秒的消灭,一粒一粒的破 碎。那孤零的没有援救的黄色的花朵,便跌到那里去了,我一定听见了她发出一种声音,一种奇异的凄惨的 转侧着的声音,要不然我的没有长成的肌肉不会那样痉挛……那仲夏夜滚落的不知道名字的流星呵,在她落 上去的轨迹上,画出一道剌心的火花,每一粒火花都宣告说,她是灭亡了,她的最后的灵魂的每个闪光都撕 成片片跌落在空中……那一朵黄花跌落在水中“哧”的一声熄灭了,绿色的绫绸,仿佛焦糊了一下,皱折了 一下,哗哗地滚落下去。什么都完了。 我的心里还在说:“我要那一朵黄花!” 金枝姐的悲哀是说不出的,我真知道她现在死去的心都有,这一个她无法补救的遗憾,使她陷在痛苦的 泥淖里。 但我的嘴还止不住地说:“我要那一朵小黄花!” 我心里虽然知道我这种声音,会使她痛苦,但是我还是抑止不住的要说。我是多么恨她呀,是她把我的 花儿失掉了,假如是我自己去摘,我会摘下的,而且我不会失去了它,因为我任着自己跌落在水里,我也要 保护那花。当然,金枝姐也是这样的,但是,是她把我的一朵花,我要的那一朵花儿失去了,她用一只精巧 的乳白色奶油凝结成的灵巧的沁着香味的手,失去了我的花,我看见那花就像我在梦中看见了我的命运之星 一样,但是,我的星陨落了。 金枝姐知道她自己的罪戾,她温柔地对我说:“不要紧,我再给你找那个更好的给你,一定比这个更好, 好兰柱③,听我的,我一定,我们找不到,我们就不回家,春天的花该有多少呀,我们想不到的还有很多呢, 在那另外的山涧上一定还有更好的。” 我的心里说:“我就要那一朵花……” (节选自端木蕻良《早春》,有删改) 【注】①1942 年 1 月妻子萧红去世,对端木蕻良打击巨大,端木蕻良在香港安葬萧红后便流亡桂林,《早 春》是作者同年 9 月在桂林所作。②金枝,与萧红准自传体小说《生死场》里女主人公的名字相同。③兰柱, 端木蕻良的乳名为“兰柱”。 作者语言风格深具特色,结合全文,谈谈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关于小说的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小说中最能体现作者风格的地方之一,是语言。鉴赏小说的语言,首先要注意用 词、修辞、语法。一般而言。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语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句意甚 至文意,往往能表现一个句子乃至一篇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感情倾向。因此,理解作者用词 的巧妙和意图,是鉴赏的关键所在。而修辞方法的使用能使词语、句子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能更 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更丰富多彩地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语法特征往往表现为 句子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抓住了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抓住了语句的含义及作者的感情 倾向,也就能使含蓄、抽象的语义得到具体的显露。 鉴赏小说的语言,还要琢磨作者落笔行文所散发出来的特殊味道。杰出的小说家多是语言大师,鲁迅 语言的凝练深刻,茅盾语言的确切老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通俗,巴金语言的热情酣畅,赵树理语言的质朴 平易,都是值得我们仔细体味的。优秀的小说,无论长短,每篇都是一个精美的世界。鉴赏,就是在这个 世界中读者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的交流,对各篇的鉴赏,我们自然可以侧重一两个方面,通过长期的鉴赏, 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阅历,获得智慧,获得才华,获得情趣,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开阔、充实、优美。 【命题规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 2017 年高考考试大纲新增的考点。“词语”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是:①表现主题思想的词语,②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③反映深层含义的词 语,④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从文章整体出发,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概念的 比喻义、引申义、隐含义等等。“重要句子”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中 心句、总起句、过渡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结构较为复杂影响理解的语句等等。该考点主要是理解句子的 语境义等临时的含义。 【备考策略】 1.加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的习题训练。应注意以下三点: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的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 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 (2)遇到代词,去文中找。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代词的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 始寻找。 (3)由近及远,找答题区间。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它们进行解释, 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 2.提高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其方法是,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或修饰成分 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从相邻句入手,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些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 有表达特色的句子。 3.语言特色试题分析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①用词: A、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的搭配:感情色彩是否鲜明;文言语、口头语、书面语、方言的运用。 B、叠词、关联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使用:运用叠词;精练的动词、形容词;准确的副词、关联词。 ②句式:长短、整散等: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的使用;整散句式的搭配;长短句式的运用。 ③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④各种表达方式的选择使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和搭配。 ⑤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A、豪放与柔婉: a.豪放: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 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的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b.柔婉:所表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轻柔;修辞上少用排比、夸 张、反问。 B、直露与含蓄: a.直露: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b.含蓄: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比喻、设问等手法。 C、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句。华丽(典雅):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 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D、庄重与诙谐: 庄重:文章的话题比较严肃、语气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诙谐:语气轻松 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E、简洁与繁复: 简洁:语势流畅,多用短句。繁复(细腻):多用长句,多对比性和辩证性语言。 (2)答案层次:①概括特点。②举例分析。③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各种修辞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 语言特点,常用答题词语等。 三年真题 一、【2018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 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 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 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喝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 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 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备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 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 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 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 6 月 28 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 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 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 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 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 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 20 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Com】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 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 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 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 20 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 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 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 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 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2.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8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4~6 题。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 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 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 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 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 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 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 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 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 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 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 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 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 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 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 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 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 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 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 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 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 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 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 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4.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5.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6.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7.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三、【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 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 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 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 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 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 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 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 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 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 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 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 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 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 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 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 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9.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10.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 饮 非 鱼 突然就想起那年冬天的故事。 眼前出现了一幅晶莹剔透的画面。麦草搭的饭棚上,垂下一排长长的冰挂,掰下来一根,锥子一样, 在手心里扎一下,凉凉的,痒痒的,咬在嘴里,嘎嘣嘎嘣,还有一股烟熏火燎的麦草味。 大哥就是在这时候被父亲撵回家的。他从院门外跑进来,黑色的棉袄敞开着,露出精瘦凹陷的胸脯, 棉裤弄湿了,沥沥拉拉甩着水珠。我大笑着喊娘:你的亲狗娃又闯祸了。父亲拎着一根棍子,呼哧呼哧喘 着粗气:三天不打,你皮又发痒了不是? 大哥已经撇着腿钻进了他的西屋,并牢牢地堵上了门。父亲把那扇四处走风的破窗敲得咣咣响:有本 事你死里面! 娘站在檐下,看到父亲的棍子没打到大哥,她呵儿呵儿地笑:又咋了?你们爷儿俩就是反贴的门神。 父亲没打到大哥,一肚子火气冲着娘:惯吧,你就惯吧,早晚把他惯到监狱里去!大冬天跳水库,棉 裤湿半截,看不冻死他。 娘一听棉裤湿了,不笑了,立马换了哭腔:老天爷呀,我的亲狗娃啊,棉裤湿了看你光屁股上学,这 败家的娃啊。 于是,那天下午,大哥一直躲在西屋一声不吭,父亲在门外怒吼,母亲配合着吟唱。我一直玩着冰挂, 弄湿了棉袄袖子和前襟,被母亲捎带着戳了几指头。 这样的场景,像演电影一样,过几天就要演一次,只不过,大哥幸运的时候并不多。他经常会吃上父 亲几拳头,或者挨上几鞭子、几棍子。父亲手边有啥,抄起来就向大哥抡过去。我有时候真怕他把大哥打 死了,因为大哥在外面挂了彩,回来还要再受二次伤。父亲每次打他都会凶狠地说:打死你。 娘看着父亲打大哥,除了流泪,毫无意义地喊着让父亲住手,也无能为力。她说:狗娃是你前世冤家 啊,你非要他命,又何必生他。 大哥在父亲的棍棒下,并没有成长为他希望的乖娃,而是长得和他越来越像,从脸上浓密的胡须,到 宽厚的手掌,甚至说话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大哥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像父亲一样容易发怒,敢跟父亲叫 板了。但父亲动手的时候却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争吵。两个声若洪钟的男人,在屋里对吼起来。其他 人就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娘的规劝,就像落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只蚊子,手一扬,就 被扇飞了。 我的记忆力就是这么好,想起这些故事,总要拿出来讲一讲,让那些孩子们笑笑。阳光从落地窗户上 照进来,新打扫过的屋子散发着清新的味道。再有一天,就是除夕了。我给父亲送过年要穿的新衣服,大 大小小十几口人提前聚在大哥家,有一种喧嚣的幸福。 我问父亲:你怎么从小只打大哥,不打二哥三哥? 父亲背对着阳光,我看不清他确切的表情。他好像没听见我的话,一声不吭。 我想问大哥,他说:好了,爹该洗澡了。 大哥把父亲从沙发上搀起来,我看着两个背影一模一样的男人,慢慢地走向浴室。这个场景,如同饭 棚麦草上一排排的冰挂,在阳光的照射下,光芒四射,让我想哭。从什么时候起,这暴躁易怒的父子俩变 得如此沉默寡言,我竟没有发现。也许是从娘去世后,也许是从大哥成家后,也许更早。 我站在浴室门口,看着玻璃花纹上映出的橘黄色灯光,还有蒸腾缭绕的水雾。我特别想知道,六十多 岁的大哥给八十三岁的父亲洗澡,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大哥刚做完心脏手术三个月,父亲也在心脏同样 的位置放置过起搏器。 水声停了。大哥说:搓搓背吧,省得背痒。 父亲没有回答,浴室里安静下来。一会儿,我听见搓澡巾擦过皮肤的声音,很慢,沙沙沙的,像叶子 落在地上,或者像细小的雨落在脸上。 大哥问:重不重? 父亲说:还行。 浴室里重新安静下来。父亲咳嗽了一声,似乎想说什么,迟疑了一下,又咳嗽了几声。大哥说:是不 是太热了,不舒服? 父亲说:你,伤口,还疼不疼? 大哥说:不疼了。 父亲说:有病了,就注意点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眼前出现的却是他们挥舞着手臂,瞪大眼睛,大吼着,谁也不听谁的吵架的情景。 门开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男人又搀扶着出来。父亲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脸色红润。他眯着眼睛,说: 四妞,今年拿的啥酒? 我说:三十年西凤。 他说:晚上打开,我和你大哥少喝点儿。 那个晚上,父亲和大哥几乎不说一句话,两个人默默地倒一点儿酒,轻轻一碰,玻璃杯发出清脆的声 音,然后一饮而尽。我们完全被忽视了,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的冰挂,与后面描写的阳光相互呼应,环境的变化也暗示着父子关系的变化。 B.小说中母亲的哭,既因为爱子情深,也因为她性情柔弱,痛恨父亲的粗暴专制却无能为力。 C.父亲被问到“怎么从小只打大哥”时一声不吭,对饮时又沉默不言,都是心有愧疚的体现。 D.小说运用倒叙、顺叙等多种叙述方式,父子之间彼此关爱的深情构成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 2.“我”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多方面的作用。请简要说明。 3.两句“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恍 惚 田洪波 这是一件真事。 那时候我还小,也就七八岁的样子吧。家里的粗重活并不需要我动手,因此我就有了和他接触的机会。 他是开东风牌汽车的司机,几乎个把月就会为我家拉一次煤。 他的脸很黑,长得块头很大,有一米八多吧,手掌在我面前撑开像个芭蕉扇。我常出奇地看他,管他 叫黑叔。 黑叔和我父母是朋友。但在那个年代,即使有朋友的关系罩着,当黑叔把一车上好的煤拉到我家门前 时,实际上,我的父母早为他准备好了饭菜。这在当时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不管给谁家拉煤都是如此招 待。全家人会忙着卸煤,而司机则可以自顾自地进屋喝酒吃菜。 黑叔曾和父母客气过,但父母依然不肯怠慢他。当黑叔把车的一侧挡板打开后,父母就会把他让进屋 里,备好了热水让他洗手,烫好了白酒给他解乏。 黑叔盘腿坐在炕上享用喷香的饭菜时,我会把手指下意识地伸进嘴里,躲在外屋门角羡慕地看着他。 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黑叔发现了我,就把我悄悄叫进屋。 黑叔的面前,摆放的是炒鸡蛋,油炸花生什么的,还有白晶晶的大米饭,冒着醉入的袅袅香气。那时 有“大米饭,炒鸡蛋,撑死王八蛋”的说法。我就经常在心里念叨这句嗑儿,直到黑叔会意地用筷子夹菜 给我吃,我才再没有在心里冒犯过他。 黑叔有时会笑着问我,上学没有?或者问,就快上学了吧?我下意识地摇头或点头。黑叔接着叹息一 声,人一定要有知识才行,然后会望着我出一会儿神。 有一次黑叔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就是说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 我几乎不假思索,开汽车,像叔叔一样!把黑叔给说笑了。但他的脸很快又严肃起来。记着,人长大 了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你可以当医生,为病人解除痛苦。可以研究一些难题,做一名科学家或者专家。 人没有知识,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就是一个干苦力的躯壳。 我会问黑叔一些他家里的情况。我记得问过他,叔叔,你们家里有几口入呢?黑叔半晌才悠悠着说, 八口。 我不知道接下来还应该问他什么。后来黑叔给我夹菜,我就吃出了难得的惬意,就非常乖巧地问他, 家里就你一个人工作吗?黑叔显然没料到我会问出这样的话,定睛地看着我,点点头,然后用手摸了摸我 的脑袋。 那段时间,我们一大一小处得像好朋友一样。黑叔并不是每次都风卷残云,他会剩下一些饭菜,然后 从怀里摸出一个小饭盒,把剩菜小心装进去,再用塑料薄膜仔细地包好。黑叔知道我不会把看到的说给父 母,因此,黑叔也坚守着偷偷给我菜吃的秘密。有时父母想支开我,但黑叔不让,说,正好我们爷儿俩唠 唠嗑。因此事实上,我们算是同盟。而黑叔答谢父母的方式,就是给我家拉来又大又亮的块煤。 那时候的我是快乐的。我常盼着家里的煤快点烧尽,盼着黑叔的到来。那样我就又可以在伙伴们面前 炫耀了。 那年冬天的时候,我发现黑叔的饭盒大了一圈。而且,我注意到黑叔吃得不是很多。黑叔显得心事重 重,吃饭时面对我的提问,常会讶然地抬起头,却并不能马上明白我的意图。有一次我忽然问黑叔,你能 吃饱吗? 黑叔长时间地瞅我,然后用手扳过我的肩膀,你长大了,以后会有出息的! 很明显,黑叔把饭菜多数都装在饭盒里了。当然,黑叔不会缺少给我的那部分。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家里拉过两次煤,司机却不是黑叔。我小心翼翼,也不敢多问,我怕父母知道 我们之间的小秘密。我照旧会倚着门角羡慕地窥探司机吃喝,不过新来的司机却并不待见我,只顾忙活饭 桌上的。我多少有些失望,而且开始想念黑叔。 那天睡下不久,我听到父母说话,他们谈到的人正是黑叔。父亲说他出车祸了,好像有可能会被截瘫 什么的。母亲叹气,说,怎么会碰上这么档事呢?父亲说,听说,他家老三和老四这学期没考好,老师家 访了,他精神有些恍惚,没把好方向盘,连车带煤栽沟里了……母亲又叹气,学习是长久的事,急个啥呢? 我的眼睛在黑暗中大睁着,眼前浮现出黑叔的笑容,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件真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吸引读者。依据真实的细节与对人物心理逼 真的描写可判断本文叙述的事情是生活中的真事,具有全真性。 B.当黑叔问我“你长大了最想干什么”时,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开汽车,像叔叔一样”,然而黑 叔严肃地说“人长大了可以有很多选择……很多时候会寸步难行的”,可见黑叔是一个好讲大 话的人。 C.孩子学习不好,黑叔的希望就有可能破灭,看到自己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浮现,他焦躁、恍惚。这是 黑叔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 D.黑叔身体健壮,又有驾驶的技术,按说应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他和家人却依然吃不饱。文章 通过叙述黑叔一家的悲惨遭遇,无情地批判了那个时代对人的摧残。 5.小说的结尾,“我”“不由得在心里问:黑叔还能站起来吗?”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请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9 题。 秋 水 田中禾 鸡子叫头遍金保就醒了。妈起来做饭,风箱呼嗒呼嗒的,猪在院里哼唧。他睡不着,可又不想起来。 麦种完了。他早对秋水说过:“种罢麦,一定要找个门儿挣钱。”可如今,啥门儿也没找到。 冬日的阳光透过窗格子,直射在金保的床前。他想起从前在学校可没这么笨,总在前十几名里。下了 学,庄稼种得也不赖。起先,他想投稿儿,买书,订杂志,没日没夜地写。寄出去十几篇石沉大海的文章, 一场梦也就结束了。后来他想学修收音机、钟表。谁知那进修班跟哄人差不多,白扔了 30 块学费。 “唉,钱难抓呀!”他叹了口气,开始穿毛衣蹬裤子。“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他皱皱眉, “反正今年我的棉花争气,一级就卖了 400 斤,还不说加价款。玩去!” 他一脚踏进厨屋,喊:“妈——”厨屋里雾腾腾的。风箱呼嗒呼嗒,没有人应声。他又喊“妈”,却 听见妈在背后说话:“你瞧你,还不快穿上袜子鞋!真真是……” 妈一手端着糠瓢,一手向屋里指着。金保听见灶前传来低声的嗤笑,他一看,原来是秋水在那儿拉风 箱。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哟,这么早来了?” “早?太阳晒着……”秋水没把下句话说完,咯咯地笑着使劲拉风箱。 妹妹放早学了。秋水把馍饭端上桌,妹妹忙忙地喂鸡,妈给猪拌食。 “吃!都吃了再弄。”秋水这么说着,夺过妈手里的糠瓢。 “二姨!”——没过门,她还不便叫妈。“今年花收得好呀?” “好哩。” “卖了多少一级?” “总有两三百斤吧。” 屋里忽然有些沉默。问到花,就等于问钱。谈到钱,大家就未免神经紧张。 “金保,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叫着金保的名字,眼睛却望着妈。 秋水的眼睛不大,很秀气,滴溜溜的,很有神儿。 “那还用说,先尽你们办事用呗。”妈款款地说。 秋水的脸一下子红了——她还和在学校那会儿一样,爱红脸。 “我不是说那……” “我刷,我刷!”金保站起来去拾掇碗筷,话头就这样打断了。 秋水把扯旗一样搭在屋里绳上的脏衣服收下来,拿了棒槌和棉油皂去下塘。静静的塘边立刻响起嘭嘭 的声音。银亮亮的水珠迸溅起来,清澈的塘水泛起涟漪。金保最爱看秋水洗衣服。她半蹲着,向水里探着 身子,短发辫一只向前一只向后,两只手在石条上来回搓,细细的腰肢随着胳膊起伏。 照往常习惯,过了午,金保就推出自行车送她回家。七里路,走一后晌。可今天,她竟把脸一摆说: “我不回呢。”“不”字咬得挺重,连妈都感到诧异了。 她斜着身子,用手指着背后的水塘说:“你瞧这水多好!清得像水晶样。” 他很有些茫然,好像读一首朦胧诗。 “俺姨夫在县鱼苗场。我跟他说了,这一冬,你帮他干义务工去,跟他好好学。开了春,买千把尾鱼 苗,把这口塘承包了。” “那……那靠得住吗?” “我知道你专走保险门儿。没听俺爷说:喂猪不如喂羊,喂羊不如养塘。如今鱼价一年年涨,街上都 卖一块二一斤了!” “这是过水塘,下了雨,鱼都跑了!” “我知道!”秋水拿火辣辣的眼睛盯着他,“你呢,要你那手干啥!” “得一笔本钱。” “你呀……那卖花的钱呢!压在箱底能生儿吗?”秋水声气不高,金保却如猛地听了炸雷——天爷, 那宝贝钱,他连摸都怕摸脏呢! 妈倒先应了:“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性。秋水说了,你就试试。” “家里你放心。”秋水说,“我住俩月,等你过年回来再走。” 金保咧开嘴笑了,一头扎进屋去收拾行李。他弯着腰,忙活着。呼啦,从他肩膀上摔下来一本书,只 见那上边有四个字:淡水养鱼。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看你别老盘算挣钱,倒不如先盘算到手的钱咋花?”秋水说这句话时是想要金保家把卖棉花的 钱拿来办婚事,这样她就能明正言顺地过来帮助金保家脱贫。 B.面对婆家并不富裕的现状,秋水不嗔不怨,面对不思进取、胆小无能的未婚夫,秋水有批评亦有诱 导,最终唤醒恋人潜藏心中的斗志,也燃起一家人新的希望。 C.小说地方特色鲜明,尤其是“哪云彩眼里有个挣钱门儿呢?”“保儿!你这上不得山打不得狼的脾 性”等日常生活语言的大量使用,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D.小说选取了一段并不复杂的农村恋曲,通过一个个寻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来一步步诠释贫困的农村生 活中的人们抗争的不易,读来平淡质朴,给人真实之感。 8.请简要分析秋水洗衣时环境描写的作用。 9.金保是本文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金保这一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谈谈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意图。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日本投降了 祁老人挣扎着走出院子的时候,三号的日本人已经把院门插上,搬了些重东西顶住大门,仿佛是在准 备巷战呢!他们已经知道了日本投降的事。 他们害怕极了。日本军阀发动战争的时候,他们没有勇气制止。仗打起来了,他们又看不到侵略战争 的罪恶,只觉着痛快、光荣。 一号的日本老太婆反倒把她的两扇大门敞开了。门一开,她独自微笑起来,像是在说:“要报仇的就 来吧。我们欺压了你们八年,这一下轮到你们来报复了。这才算公平。” 她自始至终是反对战争的。她早就知道,肆意侵略的人到头来准自食其果。 她走出大门。她得把日本投降的消息报告给街坊邻居。不能因为她是日本人,就闭着眼睛不承认事实。 再说,她应当跟中国人做好朋友,超越复仇和仇恨,建立起真正的友谊。 一走出大门,她自然而然地朝着祁家走去。瑞宣能用英语和她交谈,她敬重、喜爱他的学识和气度。 她刚走到祁家大门口,祁老人正抱着妞子转过影壁。瑞宣搀着爷爷。日本老太婆站住了,她一眼看出, 妞子已经死了。她本来想到祁家去报喜,没想到看见一个半死的老人抱着一个死去了的孩子——正好像一 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怀里抱着成千上万个死了的孩子。胜利和失败有什么区别?胜利又能带来什么好处?① 胜利的日子应该诅咒,应该哭。 投降的耻辱并不使她伤心,然而小妞子的死却使她失去自信和勇气。她转过身来就往回走。 祁老人的眼睛从妞子身上挪到大门上,他已经认不得这个他迈进迈出走了千百次的大门,只觉得应当 打这儿走出去,去找日本人。这时,他看见了那个日本老太婆。 祁老人不假思索就高声喊起来:“站住!你来看,来看看!”他把妞子那瘦得皮包骨的小尸首高高举 起,让那日本老太婆看。 老太婆呆呆地站住了。 瑞宣的手扶着爷爷,低声叫着:“爷爷,爷爷。”他明白,小妞子的死,跟一号的老太婆毫不相干, 可是他不敢跟爷爷争,因为老人已经是半死不活、神志恍惚了。 老人仍然蹒跚着朝前走,街坊邻居静静地跟在后面。 老太婆瞧见老人走到跟前,一下子又打起了精神。她有点儿怕这个老人,但是知道老人秉性忠厚,要 不是妞子死得惨,决不会这样。她想告诉大家日本已经投降了,让大家心里好受一点。 她用英语对瑞宣说:“告诉你爷爷,日本投降了。” 瑞宣好像没听懂她的话,反复地自言自语:“日本投降了?”又看了看老太婆。 老太婆微微点了点头。 “她说什么?”祁老人大声问。 他很想大声喊出来:“我们胜利了!”然而却仿佛很不情愿似的,低声对爷爷说:“日本投降了。” 话一出口,眼泪就沿着腮帮子滚了下来。几年来,身体和心灵上遭受的苦难,像千钧重担,压在他心上。 虽说瑞宣的声音不高,“日本投降”几个字,就像一阵风吹进了所有街坊邻居的耳朵里。 影壁那边,说相声的方六正扯着嗓门在跟街坊们说话,“老街坊们,咱们今儿可该报仇了。”他这话 虽是说给街坊邻居们听的,可眼睛却只盯着日本老太婆。 大家都听见了方六的话,然而,没明白他的意思。北平人,大难临头的时候,能忍。他们总是顺应历 史,而不想去创造或者改变历史。哪怕是起了逆风,他们也要本着自己一成不变的处世哲学活下去。这一 哲学的根本,是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不着反击敌人。瞧,日本人多凶,可日本投降了!② 八年的占领,真够长的!然而跟北平六七百年的历史比起来,八年又算得了什么? 方六跟大家说:“咱们整整受了八年罪,天天提溜脑袋过日子。今儿个干吗不也给他们点儿滋味儿尝 尝?就说不能杀他们,还不兴啐口唾沫?” 大家冲着日本老太婆一哄而上。她想跑,但是没有挪步。她愿意忍辱挨打,减轻自己和其他日本人的罪过。 瑞宣到这会儿一直坐在地上,好像失去了知觉。他猛然站起,一步跨到日本老太婆和大家中间。他照 平常那样和气,可是态度坚决地问道:“你们打算先揍这个老太婆一顿吗?”瑞宣特别强调了“老太婆” 三个字。 大家看看瑞宣,又看看日本老太婆。方六头一个摇了摇头。谁也不乐意欺侮一个老太婆。 瑞宣回过头来对日本老太婆说:“你快走吧。” 老太婆叹了一口气,向大家深深一鞠躬,走开了。 (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10.一号的日本老太婆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1.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2.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非常善于运用衬托手法,请举两例简要分析。 13.小妞子死了,瑞宣却“一步跨到日本老太婆和大家中间”保护日本老太婆,瑞宣为什么要这么做?请 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