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7.50 KB
  • 2021-06-04 发布

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 沁园春 长沙 Word版含解析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作业1 沁园春·长沙 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三亚作为海蓝沙白、浪平风清的“东方夏威夷”,四季如夏,鲜花盛开,椰树成林,风华正茂,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②《东方红1949》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那段观众早已熟悉的历史,带着观众重新回忆了那段红色的峥嵘岁月,因此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③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④更多的媒体应该能够积极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弘扬正气、激浊扬清,净化我们的文化环境。‎ ‎⑤毛泽东博览群书,饱读经史,经常在讲话时旁征博引,使大家目瞪口呆。‎ ‎⑥国家“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A.①③⑥         B.①④⑤ ‎ C.②③⑤ D.②④⑥‎ 解析:①“风华正茂”,使用对象应为年轻人,不能用于城市。③“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此处属于望文生义。⑥“踌躇满志”形容心满意足,从容自得。不符合很多城市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毛泽东的文章开创了政论文从未有过的生动局面,工人农民看了不觉为深,专家教授读了不觉为浅。‎ B.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了解并有独到见解的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由观察历史而开始思考中国共产党会不会“‎ 重蹈历史覆辙”。‎ C.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 D.不但毛泽东思想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使国民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的指南针,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经济中实现安定团结和和谐发展的一架导航仪。 ‎ 解析:B项,缺少“思考”的宾语;C项,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D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毛泽东思想”后面。‎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C )‎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那么,__①__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__②__就都毫无意义了。__③__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喜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__④__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__⑤__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①‎ ‎②‎ ‎③‎ ‎④‎ ‎⑤‎ A 无论 或 因为 ‎/‎ 渐渐 B 即使 ‎/‎ 因此 就 渐渐 C 无论 ‎/‎ 因为 才 自然 D 即使 和 因此 就 自然 解析:本题从最后一个空上只能选填“自然”,就将A、B两个选项排除了;从第一个空只能选填“无论”,就将D项也排除了。‎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 ‎①青年人就应当是________风发、生机勃勃的。‎ ‎②秋天是一种________空阔的心绪,是一位洞明世态的中年伟男,是一种淡然惬意的闲适。‎ ‎③油画《战友》选取了毛泽东和杨开慧早期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的典型环境,以隐现于一片________中的湘江、橘子洲、船舶为衬景,突出表现了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光辉形象。‎ ‎④当年我们________,精力旺盛,不论撰文还是校对,都能得心应手。‎ A.义气 辽阔 苍茫 年富力强 B.意气 寥廓 苍茫 风华正茂 C.意气 辽阔 苍莽 风华正茂 D.义气 寥廓 苍莽 年富力强 解析:“意气风发”为固定词语,形容年轻人精神振奋,气概昂扬,“辽阔”多指面积或土地,“寥廓”可指心情,也指天空或宇宙,可排除A、C、D项。‎ ‎5.将下列各句重新排列成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①他的诗词雄视千古、色蕴天地,撼五岳、荡四海。‎ ‎②毛泽东诗词的魅力,首先来自作品的思想性和他的人格魅力。‎ ‎③但凡品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都会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为其诗词那“横空出世”的独特魅力所吸引、所感染。‎ ‎④由此,在他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思想家的深邃、革命家的气魄、政治家的雄才、军事家的胆略,以及真挚的激情与横溢的才气。‎ ‎⑤同时也来自其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架构起的诗词意象的新颖与独到。‎ A.②⑤④①③ B.③②⑤①④‎ C.②⑤④③① D.③②⑤④①‎ 解析:这段文字,谈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其影响。②句和⑤句提出谈论的话题和魅力的两个来源;④句的“此”承上文,指代的就是这种魅力;①句进一步写其词的魅力;③句总结,写这种魅力的影响。‎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词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词的句子有长有短,不像律诗那样整齐划一,所以又称它为“长短句”。‎ 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后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 C.词依长短分,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阕,又叫片。‎ D.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解析:《沁园春·长沙》是用古典诗词形式写成的现代诗歌,不属于古典诗歌。‎ ‎7.词受格律的制约,与散文的句法有较大的差别。“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如用散文的笔调来表述,其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 A.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 B.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凝望着从橘子洲头流过的滚滚北去的湘江。‎ C.寒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滚滚北去的湘江边的橘子洲头。‎ D.我独自站在寒秋之中,湘江滚滚北去,从橘子洲头流过。‎ 解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正常语序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8.下列诗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B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解析:B项与《沁园春·长沙》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9~12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9. 对词中“峥嵘、挥斥、粪土、击水”四个词语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对过去的岁月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它原形容山势高峻,在本词中指风云变幻、充满激烈斗争的生活。‎ B.“挥斥”是指挥舞手臂,斥责社会弊政,以此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拥有自由奔放的胸襟。‎ C.“粪土”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意为“视……如粪土”,所含意思生动丰富,给人以新鲜别致的感觉。‎ D.“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只,以此表达了词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解析:“挥斥”意为“奔放”。‎ ‎10.下列对词中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万山红遍”里的“红”字用得极妙。“红”‎ 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有了动词的意义,既有色彩,也有秋天渐来万山渐红的动态意境。‎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里,人们常常吟咏的是“碧”与“流”的动静结合。其实,其中的“漫”字也很有特色:“漫”是“满”,放眼望去,满江碧透,给人一种深厚的绿意和沉重的感受。‎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得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得欢愉自在的情景。‎ D.词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的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词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解析:“‘碧’与‘流’的动静结合”有误,“沉重的感受”也有误。‎ ‎11.下列对词的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词的上片记今游,重在写景抒情;下片忆往事,重在抒情言志。‎ B.上片中“谁主沉浮”的理性诘问,反映了毛泽东探求宇宙奥秘的魄力。‎ C.追忆往昔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一事是在与今游同一特定的环境中发生的。‎ D.下片通过忆往昔同学指点江山等具体意象,显现当年的豪迈气概。‎ 解析:这理性的诘问,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 ‎12.下列对词的写作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词的上片移步换景,写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气氛。‎ B.景物无自生,唯情所化。这首词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C.风格即人。这首词既具壮丽的奇观,又富深广的内涵,正是青年毛泽东的光辉写照。‎ D.毛泽东虽然一反古诗词的悲秋情调,写乐景抒豪情,但他的内心也是惆怅的。‎ 解析:“但他的内心也是惆怅的”错误。‎ ‎13.毛泽东的诗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他一生留下的几十首诗词,都像是播撒在他辉煌人生路上的心灵花朵。下面对联的下联是依托《沁园春·雪》而作的,你能根据《沁园春·长沙》对出上联来吗?‎ 上联:忆往昔风华少年橘子洲头问浮沉 下联:看今朝风流人物黄河岸边定乾坤 解析:字数相同、平仄协调、结构相同、内容相关即可。‎ ‎14.请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扩写“鹰击长空”的场景。要求所写语句符合表达方式的特点,均不超过60字。‎ ‎(1)用描写的方式扩展。(可以从事物的形、声、色、动态等方面扩展)‎ 答:一只矫健的苍鹰,奋力挥动着翅膀,在这阴森荒凉的山谷间盘旋,盘旋,又陡然冲过冈峦重叠的高峰。‎ ‎(2)用议论的方式扩展。(语句中要有观点,要有分析判断)‎ 答: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如果没有搏击长空的豪气,就注定与天空无缘。‎ 解析:要按照题干要求进行扩写。(1)可以侧重描写鹰的姿态。(2)可以侧重对“鹰击长空”这一做法的点评。‎ 第二课时 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鲲龙”AG600是一款国产 ________灭火及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于2009年6月启动研制。历经9个寒暑,“鲲龙”‎ AG600不负众望,以最大53.5吨起飞重量,成为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并陆续成功完成陆上和水上首飞,被誉为中国新一代特种航空产品代表作。目前,世界上能研发水陆两栖大飞机的国家屈指可数,关键的水上起降技术都处于________状态。气水动布局设计,是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独具特色而又十分关键的核心设计。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本身具有波动性,会对飞机姿态造成扰动,________产生在陆地上起飞不会出现的问题。“鲲龙”AG600________的是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  ),保证既能水上起飞又能陆地起飞。‎ ‎“鲲龙”AG600飞机按照“水陆两栖、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设计思路,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以及为“一带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紧急支援等任务的需要。“鲲龙”AG600丰富的功能用途,让它成为“多面手”。“鲲龙”AG600,是国产大飞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空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 大形 封闭 因此 与众不同 B. 大型 封闭 以致 不同凡响 C. 大型 封锁 因此 与众不同 D. 大形 封锁 以致 不同凡响 解析:大型:规模或外形很大。大形:大的形状。根据句意,应该选“大型”。封锁:用强制力量使与外界断绝联系或往来。封闭:严密盖住或关住使不能通行或随便打开。根据前面“关键的水上起降技术”可知,这里要表达的是别人对中国的技术封锁,由此选“封锁”。因此:因为这个。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同时本身具有波动性,会对飞机姿态造成扰动”是“产生在陆地上起飞不会出现的问题”的原因,选用“因此”。与众不同:表示人或事物突出,有特色。不同凡响:事物不平凡,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用于人时表示人才能出众,本领高强。结合“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分析,应选“与众不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B.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在机身上部,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C.机身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两个浮筒吊在机翼两侧下方 D.机身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 解析:根据句式的一致性,括号前一句为“机身下半部分是船体”,所以括号内应填入“机身上部才像常规的飞机气动布局,机翼两侧下方吊有两个浮筒”。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B.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C.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D.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时,还可兼顾改装满足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语病主要在于成分残缺,“在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同时”这一句中,“满足”缺少宾语,排除A项、B项;“还可兼顾改装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资源探测、岛礁运输等用途需要”这一句中,“需要”缺少谓语“满足”。C项,去掉“兼顾”,改变了原句意思,故排除。故选D。‎ ‎4.我国的名山胜水,一直是哲人、诗人歌咏的对象。阅读例句,根据情境,仿写两个含有描写名山胜水诗句的句子。‎ 例:搏击长江,毛泽东挥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搏击风浪的伟大气魄和襟怀。‎ 答:示例: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漫步西湖,白居易喜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流露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 ‎5.长沙因为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而享誉中外。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请你为长沙写一则推介词,使其特点更加明显。要求:语句流畅,连贯得体,不少于50字。‎ 答:长沙是我国中部地区一个有着3 000多年历史的风景秀丽的城市。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长沙》使得这里成为中外旅游胜地。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为这座城市平添了几许魅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使得橘子洲这座世界上最长的内河洲成为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沁园春·长沙》中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诗句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 ‎。看来,心系社会,苦学励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要“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古今,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有“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 ‎(节选自金冲及《毛泽东传》)‎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毛泽东认为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 B.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因为毛泽东不喜欢数学、图画课程。‎ C.长沙一师的老师们在修身方面的谆谆教诲、做学问内容和方法方面的指导和改造社会方面的释疑解惑对毛泽东产生了影响。‎ D.毛泽东在长沙一师五年半的师范生生涯中培养了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在学习中,学习重点明确,能主次分明;还能惜时苦读,持之以恒。‎ 解析:“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是因为他认为“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学士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解析:B项,原文信息是“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并无“要求”意味。C项,遗漏了“推崇性理哲学”的信息;而且文中是说“基本特征”,而非“全部特征”。D项,与“调查研究作风”相关的“游学”不只是“两次”,而且并没有立刻“养成”调查研究作风,文中说的是“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 ‎9.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答:①有批判精神,喜欢质疑问难。②学习重点明确,主次分明。③懂得为学之道,能处理好博与约、中与西、普通与专门的关系。④惜时苦读,持之以恒。⑤认真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打下扎实的学问根基。(答出其中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