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 MB
  • 2021-06-04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安东诺夫卡苹果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4课 安东诺夫卡苹果 ‎ [新课入门须知]‎ ‎[作者档案]‎ 姓名 蒲 宁 简历 ‎1870年出生在俄罗斯中部沃罗涅什镇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祖上曾是显赫的贵族。因家庭的破落、生活的贫困,他读完中学便独自出外谋生,先后当过图书馆的小职员、政府部门的统计员,他摆过书摊,还断断续续地为几家报馆工作过。后来虽然也曾上过大学预科,还进莫斯科大学念了一年书,但终究未能完成高等教育。他于1891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在露天下》,还致力于翻译欧美著名诗人拜伦、朗费罗等人的作品。1901年蒲宁由于诗集《落叶》而获得俄国科学院颁发的普希金奖金。1905年后,他开始周游世界,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并到过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1909年蒲宁被推举为俄国科学院院士。没落的、怀旧的情绪直接造成了蒲宁对十月革命的抵制,最终逃离了祖国。1920年他踏上了流亡道路。思乡的情绪时时刻刻地牵动着蒲宁对俄罗斯大地的向往,1937年和1941年他曾两次写信给阿·托尔斯泰和捷列晓夫,表示了要求回归祖国的意愿,但不久希特勒就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此愿未遂。1953年11月8日,流亡33年的83岁的蒲宁在巴黎病逝,终究未能落叶归根。‎ 作品 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 评价 ‎193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01年获俄罗斯科学院颁发的普希金奖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著名作家,在时间上是最后一位俄罗斯文学经典作家。‎ ‎[背景扫描]‎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虽然已经废除了农奴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依然存在,沙皇专制进一步加强,国内矛盾日益尖锐,贵族阶级越来越颓废堕落。作者以这一时代的典型特点为题材,选择地主庄园为背景,描写了生动的场景。‎ 摹写乡村生活,是蒲宁作品的一个重要题材。蒲宁是个对贵族生活颇为留恋和向往的人,在他的意识中,与世无争、相安无事的农庄生活,并无激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他厌恶任何打破这种“理想化”社会平衡的革命。由于蒲宁的小说大都是哀悼衰微中的“贵族之家”的,似乎是在为贵族阶级黄金时代的消逝吟唱一曲挽歌,所以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本篇小说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作出来的。‎ 10‎ ‎[常识积累]‎ ‎1.蒲宁名言 ‎(1)幸福,只给予懂得幸福的人。‎ ‎(2)我们不慌不忙地划着桨,谛听着正在消失的钟声,谈论着我们去萨瓦省的旅行,商量我们在哪些地方可以逗留多少时间,可我们的心不由自主地离开话题,时时刻刻在向往着幸福。‎ ‎2.蒲宁作品中风景描写的特点 蒲宁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向来为文学界称道。‎ 有人说,他作品中的风景描写,比起图画,这篇小说更像电影,因为作者在描绘每一幅俄罗斯风情画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仅有色彩、光影,还有声音、气味,令人身临其境。《安东诺夫卡苹果》仿佛一部令人心醉神迷的俄罗斯田园风景记录影片,由一幕幕细腻的工笔画连缀而成,欢娱与感伤的情绪成为整个“电影”的配乐,令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氛围。‎ 一、读准字音 ‎1.单音字 ‎(1)粗糙(cāo) (2)静谧(mì) (3)按捺(nà)‎ ‎(4)馥郁(fù) (5)惬意(qiè) (6)牝马(pìn)‎ ‎(7)犄角(jī) (8)倾圮(pǐ) (9)雨霁(jì)‎ ‎(10)斜睨(nì) (11)拾掇(duō) (12)颀长(qí)‎ ‎(13)媲美(pì) (14)詈骂(lì) (15)烟囱(cōng)‎ ‎(16)发绺(liǔ) (17)黑黝黝(yǒu yǒu)‎ ‎(18)风驰电掣(chè) (19)纡尊降贵(yū) (20)同胞(bāo)‎ 10‎ ‎(21)龇牙咧嘴(zī) (22)黑黪黪(cǎn) (23)蓦地(mò)‎ ‎(24)按辔徐行(pèi) (25)狺狺(yín) (26)恬静(tián)‎ ‎(27)谛听(dì) (28)阒无一人(qù)‎ ‎2.多音字 ‎(1)削  (2)偻 ‎(3)颤 (4)称 ‎(5)隽 (6)什 二、写准字形 ‎1.  2. ‎3. 4. ‎5. 三、用准词语 ‎1.词语辨析 ‎(1)淹没 湮没 ‎  ‎ 辨析 淹没:(大水)漫过;盖过。‎ 湮没:埋没。‎ 例句 ‎  ①6月23日,在美国北达科他州的俾斯麦,连续暴雨引发的洪水淹没了那里的居民区。‎ ‎ ②三国里面有太多的被人神话的人物,导致有一些真正的英雄被时间的洪流所湮没。‎ ‎(2)汇合 会合 辨析 汇合:(水流)聚集;会合。‎ 会合:聚集到一起。‎ 例句 ‎  ①哈雷车队进藏行程第十七天,天气格外晴朗,哈雷车手的状态也同样不错,今天将与马来西亚哈雷车队汇合,一同抵达都兰。‎ ‎ ②今天上午,中国海军第七批护航编队与第八批护航编队在亚丁湾东部商船集结点附近海域正式会合,会合后两批编队进行了运动操演,随后开始了共同护航。‎ ‎2.成语积累 10‎ ‎(1)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2)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3)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轮,高大的样子。奂,众多。‎ ‎(4)素昧平生:一向不相识。‎ ‎(5)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6)纡尊降贵:指有地位、身份的人放下尊严或架子,谦卑以处。‎ ‎(7)小家碧玉:小户人家的年轻貌美的女子。‎ ‎(8)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接连不断。‎ ‎(9)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起,不平凡。‎ ‎(10)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11)老态龙钟: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 ‎(12)古色古香: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 ‎(13)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14)张口结舌: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15)逆来顺受:对别人的欺负或无理的待遇采取忍受的态度。‎ ‎(16)沁人心脾: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17)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18)阒无一人:空荡荡,没有一人。‎ ‎(19)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20)破釜沉舟: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21)热火朝天: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10‎ 一、了解行文脉络 二、赏析文本指要 ‎1.“安东诺夫卡苹果”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 安东诺夫卡苹果,俄国产的一种晚熟苹果。“安东诺夫卡苹果”是全文的灵魂,与其说它是一种美味的水果,毋宁说它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作者用回忆的口吻,将我们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 ‎2.分析第一部分的场景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提示] 第一部分开篇就是场景描写:“……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这些描写清新明爽,充满着丰收的生活气息,仿佛把人带到了弥漫着苹果香味的果园中。渲染了欢快明朗的气氛,为这一部分奠定了欢快的抒情基调。而第一部分也正是对庄园兴盛时期生活的叙述。‎ ‎3.小说是以回忆的形式写出的,那过去的时光是多么美好呀。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 整篇小说都笼罩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在对昔日美好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这是一首旧时代的挽歌,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将感情包裹于事易时移的几幅对比鲜明的图画中,以艺术的美感来感染读者。‎ ‎4.小说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10‎ ‎[提示] 这篇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也不靠情节来组织,而是靠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画面来组织、推进,这一点很像散文。(俄国文学没有小说与散文的分类,只有散文和诗歌的分类,小说等一切非韵文文体都归为散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将“初秋”苹果成熟的季节、农田丰收的季节、“九月杪起”以及“深秋”初冬时狩猎的季节连缀成四幅如诗的图像,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 这是一篇由思绪组织成的小说,凭借“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我对中等贵族的生活方式还记忆犹新”等语句将小说过渡到另一幅图景中,显得娴熟而自然。‎ ‎[写法阐释]‎ ‎1.时间为线,连画成文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从八月写到十一月,用四幅图景描绘出精美的俄罗斯农村秋天的景致。整篇小说用回忆的口吻,将读者徐徐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之中,顺序明确,线索清晰。如开头“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第二部分“丰收年成的情景,我是怎么也忘怀不了的”,这类句子都起到了一个引出下文的作用。‎ ‎2.融描写、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作者描写四幅生活场景是有深意的,每一幅都经过精心剪裁,把中等贵族阶级的日趋没落揭示出来,也流露出了对以往生活的回忆。以第三部分为例:作者描写从九月底起天气的变化,“在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上方,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冷冰冰地、明亮地闪着光,乌云则慢慢地凝聚成为连绵不绝的含雪的云峰”,这段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当时的天气状况,而“果园显得荒凉、沉闷”一句议论则使景物带有了败落之感,“然而一进十月,就雨霁日出,此时的果园又是多么美丽啊!”这样的抒情句子穿插其中,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叙述过程中穿插对打猎场景的描写,比如追赶野兽而闯入另一座孤林,借宿时评论猎获的巨狼等。作者巧妙地融合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读者置身于一幅幅生活画卷之中。‎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怎么也忘怀不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八月里,下了好几场暖和的细雨,仿佛是特意为夏种而降的甘霖,这几场雨十分及时,正巧是在月中圣拉弗连季伊节前后下的。俗话说:“拉弗连季伊节雨濛濛,不起浪,不刮风,好过秋来好过冬。”后来到了夏末,田野里结满了蜘蛛网。这也是个好兆头,所谓“夏末蜘蛛成群,秋天五谷丰登”……我至今还记得那凉丝丝的静谧的清晨……记得那座满目金黄、树叶开始凋零,因而显得稀稀落落的大果园,记得那槭树的林阴道、落叶的幽香以及——安东诺夫卡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叽叽嘎嘎的响声。这是那位果商兼果园主雇了农夫来装苹果,以便夜间运往城里,——运苹果非得夜间不可,‎ 10‎ 那时躺在大车上,仰望着满天星斗,闻着飘浮在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听着长长的车队在沉沉的夜色中小心翼翼地、叽叽嘎嘎地向前驶去,真是再惬意也不过了。有个雇来做工的农夫,一只接一只地喀嚓喀嚓大嚼着苹果。这可是老规矩了。果园主非但不阻止他,反而还劝他吃:‎ ‎“吃吧,吃个饱,——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 清晨是寒意料峭的,宁静的。只有停在果园深处珊瑚色花楸树上的肥肥的鸫鸟的鸣声、人语声,以及把苹果倒进斗内和木桶里的咕噜噜的声音,才打破了寂静。果园里由于树叶日稀,已经可以望得很远。不但那条通往用麦秸作顶的大窝棚的林阴道,连大窝棚本身也都可以一览无遗了。入夏以来,果园主把全部家当都搬到了窝棚旁边,虽说到处都是香喷喷的苹果味,可这儿却香得尤其馥郁。窝棚里铺着几张铺,放着一支单管猎枪、一只长了铜绿的茶炊,窝棚的角落里搁着碗盏器皿。在窝棚旁边堆放着蒲席、木箱和用坏了的杂物。此外,场地上还挖了个土灶。中午在土灶上熬美味的腌肥肉粥,傍晚则把茶炊放在土灶上烧热,每当这种时刻,瓦蓝色的炊烟便像长长的带子,在果园的树木中间弥漫开去。逢到节日,窝棚附近热闹得如同集市一般,树木后面不时地闪过鲜红的衣裙。那些小家碧玉、独院小地主家的姑娘,穿着发出扑鼻的染料味的无袖长衣,唧唧喳喳地聚集到这儿来,“公子哥儿”也都穿起他们的漂亮衣裳——做工粗糙、土里土气的西装,络绎不绝地来到这儿。连村长年轻的妻子也屈尊枉顾。她已有身孕,大脸上睡意蒙眬,摆出一副自命不凡的样子,活像一头霍尔莫高尔种的乳牛。她头上的确长着一对“犄角”——那是盘在头顶两旁的发辫,上面还包着几方头巾,因此她的头显得格外大;她脚上穿着一双打有铁掌的短统靴,站在那儿显得笨重、牢靠;身上穿着棉绒坎肩、长围裙和用家织的条纹呢做的裙子,裙子的底色是紫黑的,条纹是砖红色的,裙裾上还镶着一条金色的阔滚边……‎ ‎“这小娘们儿可会理财呢!”果园主摇着头,议论她说,“像这样精明强干的女人现在难得见到了……”‎ ‎1.第一段文字所描绘的场景有怎样的特点?这样的场景描写对全文有怎样的作用?‎ 答:  ‎ ‎  ‎ ‎  ‎ 答案:(1)这是一幅欢快喜悦的丰收场景。(2)为小说定下了欢快、明朗、清新的抒情格调。‎ ‎2.画线的句子在写景状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  ‎ 10‎ ‎  ‎ ‎  ‎ 答案:由视觉(满天星斗,沉沉的夜色)到嗅觉(清新的空气中的焦油味)再到听觉(叽叽嘎嘎远去的车声)。‎ ‎3.雇来做工的农夫“大嚼着苹果”,果园主非但不阻止,还劝他吃:“不吃才傻呢!哪个割蜜的不吃几口蜂蜜。”这说明什么?‎ 答:  ‎ ‎  ‎ ‎  ‎ 答案:说明丰收之年,人们自然乐善好施,尽情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也透出田园生活中的人情美。‎ ‎4.“村长年轻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答:  ‎ ‎  ‎ ‎  ‎ 答案:“村长年轻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农村主妇的形象。作者先是用细腻的工笔描绘她的外貌、穿着,然后用果园主的议论,侧面点明她的内在品质。‎ 10‎ 让场景描写成为作文的“靓丽之色”‎ ‎1.场景描写的取材原则 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熟悉的大量文学形象为素材。‎ ‎2.“出彩”场景描写的技巧 ‎(1)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求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2)运用移情、摹状、象征等文艺表现手法,使客观景物富有灵性。‎ ‎(3)利用人物、物象在特定场景下的变形、变态、变色、变情等方法,来强化场景描写的张力,从而使场景描写具有一种变异的美,增加场景的视觉冲击力。‎ ‎3.场景作文的关注点 ‎(1)单刀直入的直切方法,是场景描写的第一要义。在行文时,要力戒大段的叙述和冗长的铺垫。‎ ‎(2)场景描写要完整,有头有尾;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要把场景当作一幅画来写。‎ ‎(3)要在场景描写中设置生动传神的细节,使其成为文章的“出彩”之处。‎ ‎(4)场景描写的收束要具有包孕性,要富有不确定性,能留有较大的空白。‎ ‎(5)场景描写实质是“一个在较短时间内由众多的人完成的一系列言行的组合体系”,因此既要塑造好“群像”,又要刻画好“个体”形象。‎ 在自然中生活 10‎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你是否总幻想着乘一叶小楫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那股清香便已让你沉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是否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 而残酷的现实总将你从梦想中唤醒,你身陷于这喧嚣的都市中,何处才是自然?但不必惆怅更不必悲戚,闭上双眼,听听灵魂的声音。城市的躯壳挡不住向往自然的心,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 清晨,走在路上。岸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颤动的水面,却没有一毫柳絮的飘飞,大概它们早已在春风中飞尽了吧。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美好。为何不抬头望望天边呢?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刹那间,都市在你眼中融化了,一栋栋高楼仿佛成为了热带雨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耳旁不绝的车鸣变成了鸟儿的悦耳歌唱。你在参天古木中漫步,而阳光轻轻把你围绕。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 连绵不绝的雨丝让计划好的周末泡了汤,你靠在窗边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这时一颗调皮的雨珠从它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逃了出来,在你手臂上溅起一朵晶莹的小花,你抬起头望着烟雨朦胧,恍惚间如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撑着油纸伞默默前行。走过一片池塘,雨连成了线,在水面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圆圈;一只小小的青蛙坐在荷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突然就觉得心中一片开阔,这自然中的生活,如此美好!虽然你仍身在这都市里,但你的心又在大自然里做了一次深呼吸。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 把自然收藏于胸,这个都市里便处处弥漫了自然的呼吸。‎ ‎[鉴赏点读] 本文取材于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立足于自我感怀,所选材料都来自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且情景渲染细腻真切。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描写活灵活现,将作者的感情、体验融入其中。“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随着作者一起体验到了大自然生活的绿意。‎ 文章精彩之处在于作者写了两个生活场景:一是清晨,走在路上,将眼中所见之自然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都市生活进行对比,诠释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的内涵;一是周末,下雨靠在窗边看雨中景色,感悟到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的话题内涵。两幅精美的画面,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这两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场景,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观念——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从而扣住题目,使文章中心鲜明。‎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