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穿上迷彩服,脱贫攻坚最前线就是他的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拐杖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
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
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2019年12月03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主攻深度贫困,【甲】_______。从西海固到西南边陲,从乌蒙山区到秦巴腹地,一个个脱贫故事,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壮丽答卷。减贫95%左右、每年脱贫超过1000万人,一系列数字“含金量”十足:
【乙】_____。“拔掉穷根,就得有当家产业。”贵州盘州市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深有体会,为了攻坚贫困,50名干部“包山头”,建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园。“没想到石头里长出摇钱树!”72岁的村民任德旭感叹,石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今年全家进账3万元。
- 25 -
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扶贫产业,乌蒙山区的甜橙、秦巴山区的猕猴桃、大别山区的中药材……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山区拔节生长,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
【丙】_____。“告别吃水难,喝上幸福水,水甜,日子也甜!”甘肃省天水市木河乡高山村马清贵老人端起一瓢甘洌的自来水高兴地说,今年建成的集中供水工程,让全村人喝上了放心水。
今年,各地区各部门靶心不变,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户逐项对账销号。截至目前,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6%,更多贫困山村的农民喝上放心水,住上安全房,小病不出村,大病减负担,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丁】_______。一年修通村组路、改造30户危房、发展起桑蚕产业,广西德保县排留村党支部书记韦树杰信心十足:“咱赶上了好时候,只要甩开膀子干小康生活有奔头!”
采取超常规举措,重点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旅游扶贫等举措加快补短板。数据显示,近年来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
(摘编自《1000万人!今年95%左右贫困人口将脱贫》201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胜利,越是要小心仔细,避免因为不注重细节,不够谦虚而导致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出现问题。显然,“回头看”并不是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而是需要一种正向的“看”,能够通过“看”更好地前行,以“回头看”的方式让党员干部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脱贫攻坚工作上还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主动担当。
“回头看”要切忌看一看的思想,这就需要明确“回头看”的深意。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要通过“回头看”传导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督促党委(党组)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正是因为“回头看”关乎这最后的脱贫攻坚的成败,不难让我们发现其重要性,更需要我们以“回头看”的方式,把“改”贯穿整个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的始终,才能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的工作落地见效。
“回头看”要拿出整改问题的勇气,以问题为导向展开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这是一次更好地进行全面体检的方式,只有保持“肌体”的健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的各项部署落实,这就需要拿出整改问题的勇气,才能够主动去挖掘问题,查找问题,不惧怕发现问题。
- 25 -
“回头看”要拿出整改问题的态度,以剖析根源的方式推动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不怕看到问题,怕的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采取漠视,“回头看”需要的不是一种迎检的心态,而是一种整改问题的态度,只有在“回头看”的过程中,对脱贫攻坚上还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找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以真看、真查、真改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才能够真正地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回头看”要拿出落实问题的行动,以勇于改正的担当确保脱贫攻坚经得起检验。“回头看”要落在改上,这就需要拿出具体的行动,既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精准施策,更需要敢于担当,把工作上存在的不到位、不扎实、不精准、不迭标、不规范等问题一一解决,才能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当前,脱贫攻坚的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静下心来,能够沉着冷静地面对当前的问题,以“回头看”的方式推动干部勇敢地去改正自己的问题,厚植为民情怀,砥砺奋斗,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脱贫攻坚“回头看”,看到问题须立改》,2019年12月29日红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朱有勇教授种植冬季土豆示范田、考察三七种植基地,用实际行动挑起了蒿枝坝村脱贫攻坚的重担。
B. 任德旭建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园,年收入三万元,特色产业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钱袋”。
C. “回头看”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因此不能只看取得的成绩,更要发现存在的问题,鞭策自己不断进取。
D. 针对不同的问题精准施策,还要敢于担当,“回头看”要落实到改上,才能保证其经得起历史检验。
2.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有勇把迷彩服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战斗服,原因是它可以激发奋斗的姿态,摆脱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
B. “两不愁三保障”就是要解决贫困群众日常生活中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基本生活水平。
C. 要更好地找到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突破口,不仅取决于能否在回头看中发现问题,还取决于如何面对问题。
D. “回头看”标志着脱贫攻坚进入了冲刺阶段,此时应戒骄戒躁、沉着冷静,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阅读材料二,依次填入【甲】【乙】【丙】【丁】横线处的句子是
- 25 -
①“一家一户”精准施策,脱贫底气更足了 ②打基础谋长远,贫困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了
③“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发展能力更强了 ④瞄准突出难题,脱贫攻坚不断提速、提质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 ④③①② D. ③④①②
4. 材料三论证思路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减贫最有经验的国家。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中国减贫工作有哪些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经验?
【答案】1. A 2. D 3. C
4. ①材料三围绕脱贫攻坚需要“回头看”这一中心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证,逐层递进。②在“怎么办”这一层的论证中,作者按照勇气、态度、行动来展开论证,形式上构成并列,内容上形成递进,有很强的逻辑性。
5. ①扶贫人员要在扶贫工作中勇于担当,率先垂范,真抓实干,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②“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充分调动困难群众的主动性,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还要注重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③随着减贫工作的深入,要有发现现有工作中问题的魄力、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担当,确保减贫工作有实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材料一最后一段,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把“冬闲田”变“致富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线上的口碑。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A项是正确的。
B项,“任德旭建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园”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内容,贵州盘州市贾西村党支部书记龙涛深有体会,为了攻坚贫困,50名干部“包山头”,建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园。应该是党支部书记龙涛建起耐旱、耐贫瘠的刺梨产业园。
C项,强加因果关系。根据材料三的第一段内容。显然,“回头看”并不是满足自己的工作成绩,而是需要一种正向的“看”,能够通过“看”更好地前行,以“回头看”的方式让党员干部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脱贫攻坚工作上还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主动担当。材料内容没有选项中的前后因果关系。
- 25 -
D项,针对不同的问题精准施策,还要敢于担当,错误。原文,“回头看”要落在改上,这就需要拿出具体的行动,既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精准施策,更需要敢于担当。原文是说“回头看”要落在改上,更需要敢于担当。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D项,“回头看”标志着脱贫攻坚进入了冲刺阶段,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到“回头看”是脱贫攻坚进入了冲刺阶段的标志。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联系前后段落,还需要结合本段的主要内容,进行选择合适的语句。
甲空,根据前文“主攻深度贫困”以及位于文章第一段落,应该是总括性的句子,故此处应该是“瞄准突出难题,脱贫攻坚不断提速、提质”。
乙空,根据后文“拔掉穷根,就得有当家产业。”意思为不应该单纯的依靠国家扶贫,去“输血”,应该有自己的产业去赚钱,去“造血”。故填写,“输血”变“造血”,贫困户发展能力更强了。
丙空,根据后文,今年,各地区各部门靶心不变,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户逐项对账销号。可知这是在落实“一家一户”精准施策,让脱贫底气更足了。
丁空,根据后文,数据显示,近年来贫困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故此处应该填,打基础谋长远,贫困地区发展速度明显快了。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通读全文,可以从议论文的行文脉络以及议论文的结构内容进行分析。还要注意审题,限定在材料三。
- 25 -
材料三的第一段提出要“回头看”先是提出了本则材料的中心论点,根据材料三的第二段第一句话,“回头看”要切忌看一看的思想,这就需要明确“回头看”的深意。这是在说“回头看”的含义,也就是在论述它是什么的问题。根据材料三的第二段,正是因为“回头看”关乎这最后的脱贫攻坚的成败,不难让我们发现其重要性。这是在阐明为什么要回头看,回头看的重要性。材料三的第三四五段是在论述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怎样去“回头看”。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三是围绕脱贫攻坚需要“回头看”这一中心论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展开论证,逐层递进。另外在内容上,材料三的三四五段的首句是分别按照勇气、态度、行动来展开论证怎么去“回头看”的这个问题,形式上是属于并列的,但内容上层层递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中国减贫工作有哪些值得世界各国学习的经验?”,然后到材料中找到写中国减贫工作的句子,再进行概括分析其中的优点和值得他人借鉴之处。
根据材料一的例子,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可以总结概括为扶贫人员一定要率先垂范,真抓实干,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
根据材料二,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发展扶贫产业,乌蒙山区的甜橙、秦巴山区的猕猴桃、大别山区的中药材……围绕群众最关心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逐户逐项对账销号。可以概括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根据材料三的第三四五自然段,怎样去“回头看”,可以概括为要有发现现有工作中问题的魄力、直面问题的勇气、解决问题的担当。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 25 -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 25 -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B.
- 25 -
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 回到家的德略莫夫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要离开温暖幸福的家回部队,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心酸。
D.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 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 “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 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8. 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9. 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9. 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 25 -
B项,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作者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3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
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 25 -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 25 -
(节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赞曰: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国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惟宋三叶,章圣皇帝东巡,过其庙,留驾裴回,咨巡等雄挺,尽节异代,著金石刻,赞明厥忠。与夷、齐饿踣西山,孔子称仁,何以异云。
(节选白《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忠义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B. 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C. 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D. 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浮图是梵音音译,此处意为佛塔,唐朝随着佛教文化盛行,各地涌现出大量的佛塔。
B. 大历为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C. 《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之一。
D. 夷、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武王灭商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12. 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霁云忠肝义胆,英勇慷慨。南霁云当知道贺兰终究不肯出兵时,拒食丰盛筵席,愤然拔刀断指,斥责贺兰。
B. 张巡才华横溢,过目不忘。张巡写文章不用列草稿,挥笔而就;只要询问过姓名的人,就没有忘记的时候。
C. 张巡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睢阳城陷之时,敌人以刃相胁,张巡威武不屈;就义之时,神色安稳如常。
D. 张巡等人勇武忠诚,保全节操。章圣皇帝东巡路过他们的祠庙时停车徘徊感叹,并把 他们的事迹刻在金石上。
13. 《张中丞传后叙》塑造人物时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 25 -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案】10. D 11. C 12. A
13. ①反衬。以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功绩,不肯发兵相救反衬南霁云的忠勇义烈。②正衬或映衬。在描写敌人以刃胁迫投降时,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
14. (1)贺兰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2)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虽”和“而”在句中为转折性词语,翻译成“虽然”“但是”其前面应该断开,表示意思的转折,故排除AC。“而唐全得江淮财用”句意为,唐朝完全拥有江、淮的财物。“用”字的含义与“财”相同都是财物的意思,所以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
句意为: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虽然力量用尽后死去,但使唐朝完全拥有江、淮的财物,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用带来的利益去补偿弊害,就像用一百来换一万一样是可以的。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错误。应该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故选C。
- 25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斥责贺兰,错误。文中并没有斥责贺兰。文中“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意思为,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并没有斥责贺兰。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时所运用的衬托手法。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阅读相关人物形象的语句,然后仔细分析其中运用的衬托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根据原文“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句意为,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通过塑造贺兰进明这个人嫉妒心强,来反衬南霁云的忠勇义烈。
根据原文“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句意为,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
运用了正衬的手法,描写敌人以刃胁迫投降时,将南霁云和张巡放在一起互相映衬。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需要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
(1)且,表并列,翻译成“和”;听,接受,听从;具,准备;延,动词,邀请。
- 25 -
(2)怠,懈怠;至,到达;而,表转折,却;相,辅助,帮助。
【点睛】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以问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以及事件经过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译文:
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不采纳他的话,却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请南霁云入座。南霁云义气激昂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享受,道义不能允许;即使吃了,我也难以下咽!”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将出城时,他抽出箭射寺庙的佛塔,那枝箭射进佛塔砖面半箭之深,说:“我回去打败叛军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就用这枝箭来作为标记。”我于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的人还指点着说给我听。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马上被绑走,准备杀掉;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吱声。张巡叫南霁云道:“南八,男子汉一死而已,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道:“我本想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哪敢不死!”于是誓不投降。
- 25 -
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曾在围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过于嵩,那时他已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学习努力,无所不读。我那时还幼小,简单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长七尺有余,一口胡须活像神灵。他曾经看见于嵩在读《汉书》,就对于嵩说:“你怎么老是在读这本书?”“于嵩说:“没有读熟呀。”“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一辈子不会忘记。”“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一卷背完不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以为张巡是碰巧熟悉这一卷,就随便抽出一卷来试他,他都像刚才那样能背诵出来。于嵩又拿书架上其他书来试问张巡,张巡随口应声都背得一字不错。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把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起怒来,胡须都会竖起。等到城破后,叛军绑住张巡等几十人让他们坐着,立即就要处死。张巡起身去小便(另说此处为“转身”),他的部下见他起身,有的跟着站起,有的哭了起来。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都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也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但时间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宋一带。有人传说他在那里有块田地,武人把它强夺霸占了,于嵩打算到州里提出诉讼,却被武人杀死。于嵩没有后代。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赞曰:张巡、许远,可以叫作刚烈丈夫了。用数万疲弱的士兵,环孤城而固守,抵御正强大不可制服的贼虏,像鱼骨留在叛贼的咽喉牙齿之间,使他们不能搏食东南地区,又牵制叛贼的首尾,把他们击溃在梁、宋之间。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虽然力量用尽后死去,但使唐朝完全拥有江、淮的财物,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用带来的利益去补偿弊害,就像用一百来换一万一样是可以的。张巡先死不算是仓猝,许远后死不算是屈服。张巡死后三天而救兵到了,十天而叛贼败亡,上天把完美的节操给予这两个人,赐予他们无尽的名声,不用等待存活下来而后显扬。宋已经历了三世,章圣皇帝东巡时,路过他们的祠庙,停车徘徊,感叹张巡等人的勇武超凡,在前代尽心竭力保全节操,而他们的事迹刻著在金石上,赞美显扬他们的忠诚。这和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孔子颂扬他们的仁义,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25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拟行路难》中五言七言杂陈,错落有致,韵脚由流、愁到难、言,变换灵活,韵律优美。
B. 《行路难》中用典丰富,伊尹、姜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幻莫测、难以预料的感触。
C. 《行路难》的题材和表现手法都受到《拟行路难》的影响,风格豪放俊逸,笔力酣畅淋漓。
D. 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感染力。
16. 请比较两首诗情感的异同。
【答案】15. B 16. ①相同之处是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都表达了宦途的艰难。②《拟行路难》虽有对命运的抗争,但最后仍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行路难》虽表达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最后展现的是一种豁达和乐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伊尹、姜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幻莫测、难以预料的感触,错误。李白在《行路难》中引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来鼓励自己,表明自己对从政仍然有所期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词鉴赏方面的比较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了解两首诗歌的含义,在把握诗词含义的基础上领会作者在各自的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进行对比分析。
两首诗都写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但是,由于诗人所处时代不同,个人阅历不同,虽是同主题作品,但其中表达的感情有很大差异。第1
- 25 -
首诗是写于南朝,当时门阀制度盛行,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生寒微的文人往往报国无门,无从施展自己的才华,鲍照,因出身寒贫,一生倍受压抑,诗中所写正是他在困顿中挣扎,生身心交瘁,不得不自慰自己的现实生活的反应,所以整首诗感情虽有慷慨之音,最终却流于认命的无可奈何,为此相反,李诗作于盛唐,因当时社会整体上充满积极向上的情绪,所以虽然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抑郁不平之感,但结尾处却能突开意境,坚信抱负终得施展,充满着冲出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精神,两诗歌的感情不同,恰好反映了两首诗歌创作时代的不同。
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月”是我国古诗中最常见意象之一,它能够营造幽美的意境,承载诗人的丰富情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读者,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飞过鉴湖;白居易《琵琶行》的开篇“______,_______”两句,以朦胧月色来渲。染饯别的愁绪,令人倍感凄惨;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结尾“_______,______”两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令人心醉神迷。
【答案】 (1). 我欲因之梦吴越 (2). 一夜飞度镜湖月 (3). 醉不成欢惨将别 (4). 别时茫茫江浸月 (5). 不知乘月几人归 (6). 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度、茫、浸、乘、摇。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有些外国人颇为羡慕中国人有私章。他们觉得在小小的一块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姓,或阴或阳,或篆或籀,或铁线或九叠,都怪有趣的。抗战时期,闻一多在昆明,以篆刻图章为副业,当时过境的美军不少,常有人登门造访,请求他的铁笔。他照例先给对方起一个中国名字,告诉他们那几个中国字既是谐音,又有吉祥高雅的涵义。对方已经乐不可知,然后就会约期取件,当然是按润例计酬。虽是_____,却也不轻松,视石之大小软硬而用指力、腕力或臂力,积年累月地捏着一把小刀,伏在案上于方寸之地纵横排奡①,势必至于两眼昏花,肩耸背驼,手指磨损。对于他,篆刻已不复是文人雅事,而是谋生苦事了。
明清以降,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______于市面的所谓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实,或直写胸意
- 25 -
。有时候还可于无意中遇到石质特佳的印章,近似旧坑田黄之类。先君嗜金石篆刻,积有铜器铭文、碑石拓片很多,印章亦不少,丧乱中我仅携出数方,除“饱蠹楼藏书印”之外尽属附章。有一块长方形寿山石,刻诗一联“鹭拳沙岸雪,□□□□□”,不知是谁的句子,也不知何人所镌,我觉得对仗工,意境雅;书法是阳文玉筋小篆,尤为佳妙,我喜欢它文字凸起有棱、圆融秀丽之貌。还有一块白文“春韭秋菘”,我曾盖在一幅画上,后来这幅画被一外国人收购,要我解释这印章文字的意义,我当时很为难,照字面翻译当然容易,说明典故却费_____。南齐的周颙家境清贫,“文惠太子问:‘菜何味胜?’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春韭秋菘代表的是清贫之士的人品之清高。早韭嫩,晚菘肥,菜蔬之美岂是吃牛排吃汉堡面包的人所能领略?
(摘编自梁实秋《图章》)
【注】①排奡:形容文笔刚劲有力。
18.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篆(zhuàn) 副业 乐不可知 B. 嗜(shì) 谐音 积年累月
C. 镌(juān) 涵义 直写胸意 D. 拓(tuò) 意境 圆融秀丽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雕虫小技 流落 周折 B. 雕虫小技 流传 波折
C. 举手之劳 流落 波折 D. 举手之劳 流传 周折
20. 下面诗文所表现的精神品格,和“春韭秋菘”一致的一项是( )
A.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C.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1. 在文中的方格处,填入以下两个句子中的哪一句更恰当?请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
(1)梅柳江头春 (2)蝉翼柳塘风
【答案】18. B 19. A 20. C
21. “蝉翼柳塘风”更恰当。理由:①从形式上来看,“鹭拳”对“蝉翼”,“沙岸”对“柳塘”“雪”对“风”,句式对仗工整;②从内容上看,“鹭拳沙岸雪”描绘了白鹭在如雪般的沙岸休憩的景象,而“蝉翼柳塘风”描绘了蝉儿扇动双翼在柳塘之上翩翩飞舞的画面。一静一动,一夜一昼,意境幽雅。“梅柳江头春”则达不到这种效果。
【解析】
【1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解答此类试题时,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A项,乐不可知 应改为 乐不可支
C项,直写胸意 应改为 直写胸臆
D项,拓片应该读tà piàn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雕虫小技,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举手之劳,形容事情很容易办到;不费事。根据文章内容,前文写刻章,后文却也不轻松,却字表转折,前面应该填写表示微小技能的雕虫小技。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流传,传下来;传播开。文章是指闲章流落于街头,而流传多用于故事、事迹等,不能用于实物。
周折,指事情进程中的反复和曲折(多用来形容事情不顺利)。波折,事情进行中所发生的曲折。根据前文,说明典故却费,费字可以与周折搭配,但不能与波折搭配。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理解选项中诗句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春韭秋菘” 代表的是清贫之士的人品之清高。春韭生在春寒枓峭之际,秋菘生在秋气肃杀之时。它们没有艳丽的花朵和硕大的果实,但“它们”面对简陋甚至严酷的环境而自强不息。
C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含义为,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也是面对简陋甚至严酷环境而自强不息,安贫乐道。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联,考查形式为根据所给上联选择下联,拟对下联,为确保意念贯通,旨趣一致,必须认真品读上联,仔细揣摩关键字词,充分把握其特点,是赞美还是批评,是祝福还是勉励,题材是大还是小,风格是高雅庄重,还是清新明快、幽默诙谐,等等。
- 25 -
上联为“鹭拳沙岸雪”,尾字为“雪”,选项中与之相对的只能是名词“松”或者“风”。 上联首字为“鹭”,与之相对的只能是“蝉”。
22.下面是一则校园通知的主体部分,其中在用词、语体等方面存在4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计划于1月14日在报告厅举办运河文化专题讲座。我们找来了运河文化研究专家李教授,他将以丰富多彩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大家带来具有运河味的文化大餐。拜托各班班主任认真宣传、组织,请同学们踊跃参加,提前到达报告厅,等着赵教授到来,倾听他的精彩演讲。
【答案】①“找来”改为“邀请”;②“拜托”改为“希望”;③“等着”改为“等候”;④“倾听”改为“聆听”。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找来”口语,不符合语体规范改为“邀请”
“拜托”托人帮忙办事的敬词,不合让各班班主任认真宣传、组织,请同学们踊跃参加的语境,改为“希望”
“等着”口语,不符合语体规范,改为“等候”
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一般指上级对下级 ,表示上级听取下级的意见、报告等。
聆听,指虔诚而认真地听取,带有尊敬的色彩,一般多用于教诲、报告、演讲、讲学、朗诵、故事等有关人的活动,也可用于具体的事物。根据语境,等着赵教授到来,应该使用聆听。
23.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公西华对什么事感到疑惑?(不超过20字)
- 25 -
(2)孔子的回答反映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不超过10字)
【答案】(1)冉有和子路问了相同问题,孔子的答案不同。(2)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论语》作品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节选文章内容进行分析表达。
(1)根据节选内容,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可知,公西华对冉有和子路问了相同问题,孔子的答案不同这件事产生了疑问。
(2)面对公西华的疑惑孔子阐释了原因,子路性勇,做事不免草率,所以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最好要向父兄请教之后再去做,而冉有性谦,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情要立刻去做。孔子以一进一退个性化教育子弟,是他们避免各自的缺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写作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期末将近,你们学校要举办诗词大会,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需要进行选拔。你准备参加此次活动,但是你的家长以耽误时间、用处不大为由,不让你参赛。
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1)给老师写一封自荐信,争取参加比赛;(2)给父母写一封信,争取说服他们让你参赛。
要求: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德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自荐信
尊敬的老师:
您好!我是您的学生德华。期末将近,我得知我们学校要举办诗词大会,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我准备参加此次的诗词大会,希望您能给我次机会,让我参加此次诗词大会比赛。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阅读我的自荐信。
- 25 -
我从小学起就养成了阅读诗词的习惯,对诗词充满着热爱之情。热衷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这为我理解诗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诗与词,我认为是最优美,最讲究格调的一种文体。从古至今,我们一直在学习诗词。我是一个热爱诗词的人,面对诗词,我感觉我正站在一片天空下,感悟着,思索着它的广阔与深邃。我能在这片天空下看到很多东西,比如说彩虹,云朵和彩霞,正如我在诗词里看到几千年前独特的世界。五颜六色的彩虹也许是诗人们的文采,厚厚的云朵应该是诗词背后的一个故事,金光闪闪的彩霞则是那奇妙的灵感。当那充满古风气息的诗词被轻轻地念出来时,你会感觉自己身处于那个拥有诗词的世界,不禁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李白,单单从“诗仙”这个称号就能感受到他伟大的诗词成就,我们开始接触诗词时,第一首肯定会是那老幼皆知的古诗——静夜思。虽然简单,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散发出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小学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与“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天门山,初中时便是“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劝酒之歌和充满茫然的“行路难”,高中就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蜀道。多浪漫!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百姓,与李白合称“李杜”。但比起李白的浪漫,他更贴近现实,雅称为“诗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多么强烈的贫富悬殊!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关怀。虽然他自己一生贫苦,但在四川草庐的安定生活,还是让他写出了更多的好作品,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一位位诗人,一句句优美的诗句都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自从上了高中,我更加热爱诗词,在平时很喜欢读一些诗词类的书籍,更喜欢看诗词类的节目,在初中我还参加过类似的诗词大赛获得了较好的名次,我相信在这次的诗词大会中,我一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来为班级增光添彩。希望老师能够允许我参加这次比赛,我定会全力以赴取得好名次!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德华
xx年xx月xx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
审题:
作文的任务指令很明确: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
(1)给老师写一封自荐信,争取参加比赛;
(2)给父母写一封信,争取说服他们让你参赛。
- 25 -
注意写作要求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德华”为写信人
从材料的要求看,任务是指向内容的,即你们学校要举办诗词大会,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需要进行选拔。你准备参加此次活动,但是你的家长以耽误时间、用处不大为由,不让你参赛。“写信”规定了文体,即只能是书信体,而书信体,一般都是论述性的。但明确了这些任务,不一定就能较好地写好作文,因为这则材料还隐含着其他的指令,即思維的指令。材料中出现了两对相互矛盾或者说是对立的情境。即“你准备参加此次活动,但是你的家长以耽误时间、用处不大为由,不让你参赛。”这就需要我们对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深入分析,对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立意:
(1)给老师写一封自荐信,争取参加比赛,在写自荐信时要注意阐述自己自身的优势。
(2)给父母写一封信,争取说服他们让你参赛。在给父母写信时应注意用词委婉。
行文结构:
首先要有称呼语和问候语,然后自我介绍说明写信目的,其次阐述自己参加这次诗词大会的愿望以及自身的优点,最后发出恳求,希望老师能够同意。
素材:
1、我热爱古诗词,古诗词中有情有义让人感叹不已。“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的爱国情怀令世人敬佩和赞叹。让人感叹他那“戎马冰河入梦来”的气魄与对国家前景的担忧,想尽自己的力量去报效祖国。可当杜甫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便“初闻涕泪满衣裳。”在他平生第一首快诗里,我感到陆游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对唐朝军队的希望。人们读了他的诗句,在字字行行之间感受到他们的爱国情、忧民情。
2、游子在外,做官在外必有浓浓的思乡之情。那母亲手上织的衣服一针接着一针,害怕儿子很晚才回来。正如孟郊所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窗前一缕月光透过窗户打在地上像霜一般,看见此情此景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来,不禁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千古佳句,被一代一代人的传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在他乡做官每到节日便更加思念亲人,不禁一股苦闷之情迎面而来。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郊王维思念母亲,李白思念家乡,那思乡情和亲情打动了无数的人,哪怕过了几千年也不曾被时间的有所冲淡。
3
- 25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愿君多采拮,此物最相思”,“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古今文人墨客友谊慎重,无数诗篇都是洒泪而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在小船上刚想走,忽然听到在岸上传来歌声,回头一望,原来是汪伦在为他送行。桃花潭的水虽深千尺,但都比不上汪伦送我感情啊!我仿佛看见李白的手颤抖,默默无言两眼泪痕,另一只手微微地招了招手……这句诗里的朋友情,不舍情。古诗词让我感到了它们的经典,它们的情感,他们的威力。我爱上了那诗、那有灵魂的人!
【点睛】书书信格式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称呼、问候语、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
1、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尊敬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不过很少。)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最常用的为“此致”“敬礼”“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兄×××、母×××、你的朋友×××等。在下一行写日期。
- 25 -
相关文档
-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濮阳市高二上2021-06-0412页
-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423页
- 2017-2018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下2021-06-0411页
- 山西省吕梁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2021-06-0426页
- 2017-2018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2021-06-0414页
-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2021-06-0425页
-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19-2022021-06-0426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2021-06-0417页
- 2019-2020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二2021-06-0412页
- 【语文】山东省潍坊市2019-2020学2021-06-0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