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9.50 KB
  • 2021-06-04 发布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末试卷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服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图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簿。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平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縮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 25 -‎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已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譬如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美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1.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家庭的人员界限不分明,可以伸缩。‎ B. 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 C. 西方的个人主义和中国的自我主义的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否平等。‎ D. “伦”就是一个人和与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就是差序格局。‎ B. “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是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论证。‎ C. 文中儒家经典《礼记》中所讲的“十伦”,正是“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D. 文中采用对比论证方式,比较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差序格局体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各种网络的中心不同,且彼此独立。‎ B. 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社会圈子的大小可以伸缩。‎ C. 孔子谈“克己”,正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D. 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是私人关系的增加,因而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才产生意义。‎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区别在于个人是否在团体中”是错误的。由原文“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可知,不管是个人主义还是自我主义都是在团体中,这是二者的共同点。‎ - 25 -‎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说是错误的。文章只是指出了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社会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是并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且彼此独立”是错误的。由原文“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平住的人是相同的”可知,这个网的中心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的关系是有交叉关系的,所以并不是彼此独立的。‎ B项,“依据中心势力所在地域不同”是错误的。由原文“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可知,地缘关系中的差序格局体现为依据中心势力不同而定。‎ C项,“因为他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自己这个中心”是错误的。原文中没有依据。文章最后一段说到孔子注重“推”,先承认一个“己”,然后由己推人。但并没有说孔子发现各种社会关系中可以着手的具体只有自己这个中心。‎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5 -‎ 材料一 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自1901年首次提出“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需求即贫困”后,国际社会对减贫理论与减贫实践进行了不懈探索国外贫困的治理模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强调“个人努力进取”的脱贫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个人在市场中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计,并主要通过个人收入在市场机制中保障自身福利。第二种贫困治理模式是北欧和西欧的福利国家模式。该模式的核心是通过高税收抑制收入差异,再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相对公平的国家主导下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机制。美国的贫困治理虽然具有很强的个体效率激励效应,但由于其无法救助所有贫困者而备受诟病。欧洲模式虽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新时期我国设定了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我国治国理政的新实践。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评估体系。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筌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的。‎ ‎(摘编自《精准扶贫:中国扶贫的新实践》)‎ 材料三 - 25 -‎ 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月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模式。甘肃将电子商务融入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有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价值创造模式,将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宁夏采取补偿金融扶贫运行风险,有效破解了市场机制下扶贫开发的融资难困境,实现了生产风险共担、生产收益共享;四川采取“五大行动”补齐贫困地区医疗保障短板,破解了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青海发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实现“扶贫”和“扶志”同步、文化与旅游发展同步;云南从多维目标出发综合施策,保证了贫困群众受教育机会,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的个人素质和就业率;贵州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疒泛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编自《精准扶贫实践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 ‎4. 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缺乏技术、文化、资金是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发展教育、增加投资可降低贫困发生率。‎ B. 关注贫困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善他们的医疗条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C. 贫困户的数量与其年龄成正比,因此,家庭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与其贫困程度成正比。‎ D. 如何帮助平均年龄在50~80岁的贫困户脱贫,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攻坚的难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际社会对减贫的不懈探索和中国的扶贫实践,表明消除贫困仍然是当今全球性的挑战。‎ B. 美国所代表的脱贫模式强调个人努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无法让所有贫困者摆脱贫困。‎ C. 因为能从制度上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 D. 精准扶贫既要“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也要“扶智”,提供技术、文化支持。‎ ‎6. 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 ‎【答案】4. C 5. C ‎ ‎6. ①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②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国家为扶贫提供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的贫困治理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因地制宜,采用多元扶贫方式。‎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成正比”是错误的。由材料二图二可知,年龄在70-80岁贫困户的数量为不到200户,而80以上的贫困户的数量为40多户,所以贫困户的数量和年龄不成正比。‎ 故选C。‎ ‎【5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北欧和西欧福利国家的贫困治理模式优于美国模式”是错误的。由原文“欧洲模式虽然从制度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兜底作用,但背负巨大的福利负担,形成了福利陷阱”可知,虽然北欧和西欧能最大程度上从制度上发挥兜底作用,但也存在这自己的问题,所以北欧和西欧与美国的模式相比各有利弊,不能说哪种模式更好。‎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重要信息的概括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我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绩?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材料说明”,然后筛选材料中的有关内容,然后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由材料一“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截至2018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筌国832个贫困县有436个摘帽,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有10.2万个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公开表示:中国在对待扶贫事业上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它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这样的成绩不是开玩笑的”可知,中国在精准扶贫中让数亿人口摆脱贫困,比如: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降低,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由材料三“在精准扶贫实践的过程中,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用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了大量可借鉴的模式”可知,中国的精准扶贫为世界减贫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模式,各地因地因人因需,采用多元化扶贫方式。由材料一“在扶贫政策方面,创新使用政府行政主导、干部驻村等方式;在贫困治理机制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考核评估体系”可知,中国的精准扶贫在政策和贫困治理机制方面都为别的国家提供了借鉴的模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龙须巷 韦名 龙须巷虽然数百年出不了龙,却因县衙所在,永不贫瘠。巷里的人也多得教化,民风淳朴解放后衙门里面是公社,外面是派出所,一般人轻易不会到。‎ - 25 -‎ ‎1960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小朋友却齐齐进了派出所1960年的龙须巷,路面还是清一色油麻石,走在上面梆梆响。但那时,更响的是肚子,天到晚,我们肚子咕咕响。见了路上像番薯一样的石块,眼睛都发直。巷子里的大人开始有人脚浮肿如水桶,我们小孩子个个皮包骨,面黄肌瘦。‎ ‎“我找到吃的啦!”那天,高个子猴神秘兮兮地把我们几个叫在一起。‎ ‎ 猴是我们这群孩子的头,他告诉我们,每三天有个外地人挑着两筐东西经过龙须巷,“我侦察过了,他挑的可是豆箍,能吃!‎ ‎“怎么才能弄到?”猴这一提醒大家都记起了这么一个人,可挑担的是个壮小伙,不好下手。‎ ‎“大家听我的。”猴成竹在胸,咬着大伙的耳朵详说。‎ 煎熬两夭后,是挑担人经过龙须巷的日子。我们按照猴的部署,早早到位后晌午,挑担人来了。当他进入我们的预定区域后,猴给山羊使了个眼色山羊是我们这群人里跑得最快的一个。按照猴的计划,山羊找到机会,从挑担人筐里抽出柄豆箍,然后狂奔,甩开挑担人。在挑担人追赶山羊的时候,其他人一哄而上,每人拿走一柄豆箍,分散跑开…‎ 得不说,猴的计划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山羊得手了,挑担人果然中计,放下担子,狂追山羊我们一哄而上,拿了东西又一哄而散我们得手了!山羊却未能脱身:山羊被“俘”了—被挑担人送到龙须巷派出所失手的山羊,供出全盘计划和全部参与人。‎ 我们全都落在了迷瞪眼的手里迷瞪眼是派出所的一名胖警察,话不多,长着个刀疤脸。据说是打日本鬼子时落下的伤疤。迷瞪眼是有名的狠角色,他的狠招,龙须巷里传得很神乎。即抓住了人,先是一瞪。迷瞪眼的一瞪,眼里放青光,就像一把利刃,能把被抓的人剜得心虚发毛。再是一吼,“老实从宽,抗拒从严!”这八个字,从迷瞪眼的嘴里吼出,字字如炮弹,打得屋里的蜘蛛网都会乱颤。‎ 吼还解决不了问題、那就一拍。迷瞪眼一拍,简直是地动山摇。这三招都还不行,那就用最后一招——上手段。尨须巷里传他的手段很多,但谁也不知道迷瞪眼上的什么手段—没人经历过。‎ 许是有狠角色迷瞪眼在,许是龙须巷本就民风淳朴,迷瞪眼一年到头没多少案子可办。‎ 落到了迷瞪眼手里,我们料想一定没有好果子吃,吓得面如死灰,‎ ‎“把拿走的豆箍都交回来!”迷瞪眼一瞪,我们个个都把头垂到了裤裆里同志,他们是抢不是拿!”挑担人纠正迷瞪眼。‎ ‎“是你办案还是我办案?”迷瞪眼瞪了挑担人一眼挑担人嘴张了张没再说,脸却憋得通红。‎ - 25 -‎ ‎“听到没有?赶紧把拿走的豆箍交回来!”迷瞪眼不看挑担人,朝我们吼,“再等待处理。”‎ 除了山羊,我们赶紧离开派出所,去找刚刚藏起来的战利品——六柄黑黑硬硬的豆箍完完整整交回派出所。‎ ‎“还有这个。”迷瞪眼指着挑担人刚才逄人带赃带回的一柄豆箍,“点点数,齐了没有?‎ 齐啦齐了还不走?”迷瞪眼吼叫挑担人。‎ ‎“他们,他们……”看着吓人的迷瞪眼,挑担人欲言又止。‎ ‎“他们会得到处理的!”迷瞪眼不耐烦了转过身对着站了一墙的我们吼道,“罚你们一周劳动改造。一周后回来派出所报到!”‎ ‎ 挑担人满意地挑着担子走了。一墙的芦柴棍齐刷刷低垂着头。‎ ‎60年的夏天,这是我第一次进衙门里的派出所,第一次和小伙伴们接受劳动改造。这一年,我六岁迷瞪睩给我们安排的劳动改逵是到一片旱地,帮派出所拔花生。‎ 那是一周幸福的劳动改造,尽管头上烈日炎炎,每个人都汗流浃背,但我们像掉进油缸里的老鼠,每天花生吃得饱饱的。‎ 周后花生拔完了,劳动改造也到期了。我们齐齐到派出所,向迷瞪眼报到。‎ ‎“滚!”迷瞪眼好像忘了我们的事,迷瞪着眼,大声喊着,赶我们走,清一色的油麻石,梆梆声四起。‎ ‎“您还记得我们当年偷豆箍的事吗?”多年后,我回到龙須巷,专门去看迷瞪眼。‎ ‎“是啊。”迷瞪眼很老了,眼睛更加迷瞪,人却异常清醒,一会反问我,“花生,好吃吗?”‎ 我双手紧紧握着迷瞪眼的手,一个劲点头:“这是您老当年刻意安排的劳动改造?‎ ‎“龙须巷民风淳朴!”迷瞪眼答非所问。‎ 温煦的阳光照进龙须巷,斑驳迷离。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反复提及故事发生的年份,强调了时代的特殊性,为迷瞪眼对孩子们做出的特殊处罚提供了背景。‎ B. 小说多处设置悬念,如开篇“我进了派出所”,猴布置计划时的“咬着耳朵详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 25 -‎ C. 迷瞪眼对孩子们用特殊的方法予以爱护,对挑担人却缺乏耐心、态度冷淡,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 D.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又多处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轻松幽默,生动活泼,读来饶有趣味。‎ ‎8. 请以迷瞪眼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手法。‎ ‎9. 小说以一个场景结尾,有什么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①典型化的动作描写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迷瞪眼说话前总是“一瞪”,说话时总是“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的刚硬果断。(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答任一点,或从细节描写角度作答,均可得分)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如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我们”和 “挑担人”对他的态度,表明他带给人的强大威慑力。③欲扬先抑(对比)。先写迷瞪眼的 “凶狠”和后文他刻意安排“劳动改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 ‎9. ①用眼前的温暖实景收束全篇。将现实与过往叠加,耐人寻味。②呼应前文。照应了前文多处“梆梆响声”的描写,在结构上使前后相互勾联。③深化主题。依旧清脆的“梆梆响声”象征了在人情温情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体现了该人物爱憎分明的特点”是错误的。孩子们抢夺豆箍本身就是错的,被卖豆箍的人送到派出所,迷瞪眼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护了孩子们,并不是要体现他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故选C。‎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两大方面,然后在文中找到对人物描写直接描写的地方和相关情节,在找到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或别人对主人公的评价,从而从侧面表现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本文有对迷瞪眼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描写,迷瞪眼抓到人之后先是一瞪,然后再是一吼,言语威严干脆,表明他作为一名警察的刚硬果断。第九段写到我们落到了迷瞪眼的手里,然后写到龙须巷里对迷瞪眼的传闻,然后在审案过程中“我们”被吓得面如死灰,“挑担人”的脸憋得通红等,通过“我们”和“挑担人”对迷瞪眼的态度,表明他带给人的强大震慑力,属于侧面描写。文章先写龙须巷对于迷瞪眼的传闻,说他是个狠角色,厄尔后文写到他用拔一周花生这种特殊的方式对我们给予爱护,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他的温暖柔软,使人物形象更生动,属于先抑后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看所分析的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把握段落的内容,最后从结构、主旨、阅读效果的角度对段落的效果进行分析。本题分析小说以场景结尾的好处,即分析结尾段的作用。文章的尾段描写了一个温暖的场景,温暖的阳光照进龙须巷,一群小孩远远从阳光中跑来,将眼前的实景和多年前的回忆进行叠加,耐人寻味。结尾段写到巷里梆梆的响声依旧十分清脆,而文中第二段和而二十五段都写到巷里的这种声音,从结构上来说上下文相互照应,前后相互勾连。文中最后温暖的场景的描写,清脆的梆梆响声都象征了民风的淳朴,表明在人情温暖的呵护下,淳朴的民风得以保持,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失丙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薅,尉尽不能对。虎屡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麈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文帝乃止不拜啬夫。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 25 -‎ 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其后拜释之为廷尉。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岀,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①,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賴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令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洗之则已令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曰:“廷尉当是也。”后帝崩,景帝立,张廷尉事景帝岁余,为淮南王相。‎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不准行人过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B.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C.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D.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代男子二十岁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而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 B. 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他施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繁盛局面。‎ C. 谒者是皇帝的侍从人员,负责宾客迎送、接收奏章、通报传达等,主官称“谒者仆射。‎ D. 二世指秦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时任用赵高实行酷政,最终激起陈胜、吴广起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释之初仕不顺,后受赏识提拔。他做骑郎十年不调职,后经推荐做了谒者,又因向文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受到提拔。‎ B. 张释之劝阻文帝,不以口辩用人。文帝想提拔对答如流的啬夫,张释之指出这样做会让天下人重口舌之能而不踏实做事。‎ C. 张释之不畏权贵,弹劾太子犯法。太子与梁王到了司马门却没有下车,张释之以“不敬”罪弹劾他们,然后阻止他们进宫。‎ D. 张释之秉公执法,不惧文帝怒气。县人惊扰了皇帝车驾,在皇帝发怒责怪他处罚太轻时,张释之依然坚持按照律法处理。‎ - 25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就车,召释之参乘,徐行,问释之秦之敝,具以质言。‎ ‎(2)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 ‎【答案】10. C 11. B 12. C ‎ ‎13. (l)文帝登上车,召见张释之作为陪乘,(车)慢慢前行,(文帝)询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按照真实的情况详细地说了。‎ ‎(2)我的马全靠(它)驯良温和,假如是其他的马,岂不就伤害我了吗?可是廷尉竟只判处他罚金!‎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是法不信于民也”为判断句,“是”为代词,做句子的主语,所以在“是”前面断开,排除A、D。“则已”中“已”为通假字,同作为句末语气词的“矣”,所以“则已”都为虚词,不能独立成句,所以“则已”前面不能断开,排除B。整个句子翻译为:现在法律这样(规定)却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了,并且在那时,皇上您派人立刻杀了他就行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的手脚还往哪里放?‎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孝文是汉文帝的庙号”是错误的。“孝文”是汉文帝的谥号。‎ 故选B。‎ ‎【12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释之以“不敬”罪弹劾他们,然后阻止他们进宫”是错误的。由原文“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可知,张释之先阻止太子、梁王进宫,然后才弹劾他们犯了“不敬”罪。‎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就”,登上、踏上;“徐”,慢慢地;“敝”,通“弊”,弊病、害处;“质”,真实、诚信。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赖”,凭借、依靠;“令”,假如;“固”,岂、难道;“当”,判罪。‎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 - 25 -‎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用家中资财换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都没有被调动官职,默默无名。中郎将袁盎知道他有贤能,于是请求调动释之补为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上虎圈。汉文帝询问上林尉登记在册的各种禽兽的情况,上林尉只能左右相视,全都答不上来。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十分详尽,对答如流,如声响回应而无穷尽。汉文帝于是命令张释之任命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说:“绛侯、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墨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能说会道就越级提拔他,我担心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务实。”文帝于是就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文帝上了车,召见张释之作为陪乘,(车)慢慢前行,(文帝)询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按照真实的情况详细地说了。到了宫中,皇上授予张释之公车的官职。让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前去阻止太子、梁王。然后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上奏给皇上。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便派使臣秉承她的意旨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朝廷又任命他做了廷尉。皇帝出行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所坐的车马受了惊吓。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审讯了那个人。回奏说:“那人是下县里来的人,到了中渭桥,听到了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避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看见皇帝的车马,马上就跑起来。”廷尉向皇帝报告处罚的结果,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吓了我的马,幸亏我这马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那不就摔伤我了?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法则。现在法律这样(规定)却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被百姓信服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的手脚还往哪里放?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后来,文帝去世,景帝即位,张廷尉侍奉景帝多年,做了淮南王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贾至含人早朝大明宫 杜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1美,池2上于今有风毛3。‎ ‎【注】①世掌丝纶:世代都在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旨。②池:风凰池,禁苑中泡沼,中书省所在地。③有凤毛:南朝时谢凤和谢超宗父子文章风格和成就很出众,梁武帝称赞说,“超宗殊有风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先用漏壶滴水声急点明早朝时间,再用“醉仙桃”点出皇宫院内春色醉人烂漫 B. 颔联描写仪仗旌旗上龙蛇腾跃,和风轻拂下燕雀高飞,盛赞大明宫中气象冲融和悦。‎ - 25 -‎ C. 颈联写到了退朝后,大臣们带着满袖熏香,聚在一起挥豪写就华美诗词篇章的场景。‎ D. 尾联表示贾至的文章风格和成就承袭父亲,称颂贾氏世代执掌帝王诏书的恩宠殊荣。‎ ‎15. 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C 15. ①这首诗采用格律诗的写法,句式严整,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句式白由。②这首诗语言清丽典雅(如对于宫中景色气氛及朝见时仪仗的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朴素自然。③这首诗运用典故,语言含蓄(恰当称颂了贾至及其家世文采与荣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平直。‎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错误一般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C项,“聚在一起挥豪写就华美诗词篇章的场景”是错误的。由诗题可知,颈联后半句应是诗人对贾至的赞美,突出了贾至的风流文采。‎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时要有意识地拓宽诗歌的阅读面,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常见语言风格类型,对自己学习和复习中接触到的诗人诗作的不同风格要有所认识,并注意积累。要注意积累相关术语,答题时尽量使用术语,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总述风格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首先明确两首诗从诗歌体裁上是不同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歌行体,句式相对比较自由,而本诗是律诗,句式比较严格,并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工整。本诗首联描写了宫中景色,用“醉仙桃”点出了皇宫院内纯色醉人烂漫;而颔联对朝见时仪仗的描写也写出了皇宫中气象冲融和悦的景象,颈联对贾至的赞美,体现了贾至的风流倜傥,这些语言清丽典雅,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却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从修辞上来说,这首诗的尾联运用了谢凤和谢超宗父子的典故,语言含蓄,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语言非常的直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5 -‎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感叹东吴那个强盛的局面,孙权那个英雄、风流余韵,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长太息以掩涕兮 (2). 哀民生之多艰 (3). 地崩山摧壮土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舞榭歌台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涕、兮、哀、艰、摧、栈、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要有 的自觉。文化遗产为我们弘扬华夏文明、繁荣中华文化提供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增强自觉,把它当作自己的职责,切实保护好老祖宗的宝贵遗产。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还要有责无旁贷的担当千百年来,文化遺产历经岁月更逸,穿越烽火硝烟 至今,本身就是一代代中华儿女珍视、守护、传承的结果。我们应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保护文化遗产,我们更要有的 紧迫感。我们常说,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留下的文物言迹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每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既要我们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我们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义不容辞 滋润 留传 时不再来 - 25 -‎ B. 当仁不让 滋润 留传 时不我待 C. 义不容辞 滋养 流传 时不我待 D. 当仁不让 滋养 流传 时不再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 C.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使文物重新激活,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既要我们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我们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B. 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C. 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D. 我们既要有共识,更要有行动;既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更要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基的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义不容辞:从道义上讲不允许推托、拒绝。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主动积极去做,不推让。这里是说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义务保护中华文化遗产,所以应选“义不容辞”。滋润:可以做动词、形容词。滋养:可以做动词和名词,做名词时意思为养分、养料。文句中指文化遗产提供养料,应该填名词性质的词语,所以是“滋养”。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文句中是指文化遗产传到现在,所以选“流传”。时不我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时不再来: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文句中语境为我们要有紧迫感,所以是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 25 -‎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 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本题中“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在保护的同时做好修复和利用工作,更要处理好古和今的关系”语序不当;二是“……‘让老古董’焕发新活力”成分残缺。A项成分残缺,B项成分残缺,C项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说起沙漠,人们都有一个固有的印象,陰了干早少雨外,①___。白天还是热气腾腾的沙漠,一旦到了夜晚就急速降温,不复白日炎熟。② ____与空气相比,沙石的比热容更小,在同样的日照下,沙石的吸热速度比空气要快得多。白天,因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热,比热容更小约沙石迅速吸收热量,热量从沙石传向空气,使靠近地面的空气也迅速升温,所以吸热快、升温快;晚上,因为地球表面向空气辐射热量,空气对流,沙石与地面附近的冷空气迅速交换热量,沙石转移到空气中冷却,③_____。这也是为什么新疆地区流传着“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谚语。‎ ‎【答案】 (1). ①昼夜温差也很大 (2). ②这种现象和沙石有关 (3). ③所以放热快、降温快 ‎【解析】‎ - 25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从文中抽出三句话进行补写,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第一处是在说沙漠的特点,根据后面所说“白天热气腾腾”“夜晚急速降温”可见温差大,所以第一处为昼夜温差也很大。第二处后面主要是围绕沙石来写,所以昼夜温差现象是与沙石有关的。上文说到白天吸热快、升温快的原因,后面说到晚上放热快、降温快的原因,所以第三处为所以放热快、降温快。‎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2019年10月27日晚,武汉两江四岸灯火璀璨,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内万众欢腾。一名中国军人将火种保留在“和平尊”中,主火炬塔缓缓熄灭,在上万名观众、运动员的注视下,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省会武汉圆满闭幕。本届军运会,中国人民解放竿体育代表团以顽强的毅力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共夺得133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一。此外,中国代表团的健儿还摘取了64枚银牌和42枚铜牌,以239枚奖牌位列奖牌榜第一。其中的军事五项竞赛,这个项目被视为“捍卫军旗之战”,是衙量各国单兵战斗力的一种标志。中国队屡破世界纪录,先后打破男子障碍、女子障碍、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和女子个人全能等5个项目上的世界纪录。‎ ‎【答案】①201 9年10月27日晚;②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网满闭幕;③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④中国队屡破军事五项竞赛世界纪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这段属于叙述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对文段进行压缩,压缩语段的过程中要保留主要信息,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在压缩信息的过程中要在字数允许的范围内保留更多的信息。本文段主要围绕第七届军人运动会闭幕式来说的,材料中说到闭幕会的时间为2019年10月27日晚,地点为武汉体育中心体育馆,然后又说到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就:中国代表团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中国队屡破军事五项竞赛世界纪录。‎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 25 -‎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书写雷锋故事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体现。新时代领路人给志愿者的回信中强调,志愿者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截至目前,我国已实现31个省区市志愿服务组织区域全覆盖,覆盖志愿者超过1亿人。1亿多平民英雄在志愿领域一砖一瓦的搭建过程,就是传递爱心、奉献自我的过程;就是呵护良知美德、光大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构筑公序良俗、守护主流价值的过程;就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师生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大家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到志愿者行列中来,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发出呼吁,提出希望。‎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力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弘扬志愿精神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志愿者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却蕴含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他们用自己微小的善意感动着我们,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助力着国家的发展。而作为新时代圆梦人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力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力做志愿者,提升自我价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将血一滴滴滴在别人身上,虽自觉渐渐消瘦,也以为快活。”虽然志愿者不需向鲁迅先生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我们仍需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就像郭明义一样,他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只为多资助一个贫困学子。他捐的每一个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就越发不凡;越简单,越显得不简单。正是他简单又坚定的志愿精神帮助了许多被贫困困扰的学生,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价值。人生的长短用时间计算,人生的价值用贡献衡量。我们应该弘扬志愿精神,提升自我价值。‎ 力做志愿者,推动社会进步。‎ ‎“来时候我们许下诺言,走的时候不要留下遗憾。”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志愿协会毅然走进大山,向孩子们讲述大山以外的世界。他们的行动向社会各界展示了青春的另一种演绎方式,激励了更多青年人了解志愿服务,践行志愿精神,争当志愿者。还有许多志愿服务“润物细无声”:打造阡陌学堂在线支教平台,邀请各行各业精英在线支教;创办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宝贝们回家;在城市与农村参与社会治理,共创文明新风……志愿者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照亮了他人和世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行。‎ 力做志愿者,助力国家前行。‎ - 25 -‎ 正如材料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简单的话却也是中国梦内涵的一部分,而在国家身后,也有许多以玫瑰赠予祖国之人。就像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程开甲扎根戈壁大漠,无私奉献;黄旭华为研制核潜艇,甘做隐姓埋名人30年,“水下长征”无怨无悔;还有黄大年也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为我国科研做出贡献……他们不也是为国为党,为社会,为人民的志愿者吗? ‎ 老师们、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圆梦人。让我们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书写新时代的雷锋精神,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为实现中国梦,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力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倡议人:XXX ‎2019年10月 ‎【解析】‎ ‎【详解】[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的真实情境是,(1)志愿精神的内涵:志愿服务,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新时代领路人对志愿者的要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3)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31个省区市全覆盖,志愿者超1亿人。他们传递爱心、呵护良知美德、光大核心价值观、构筑公序良俗、守护主流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和中国梦的实现。‎ 考生在写作时必须围绕“志愿精神”这一核心概念,依托材料所给真实情境进行写作,谈自己对志愿精神的认识与思考。也可在所给材料基础上进行拓展,联系现实中志愿服务的典型事例进行论述。‎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次写作的典型任务是,“倡导大家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参加到志愿者行列中来”,这既是写作内容的要求,也是立意行文的要求。写作时必须明确“弘扬志愿精神,参与志愿行动”的主题。倡议书写作对象是“本校师生”,要发出呼吁,提出希望。写作时要注意倡议对象和自己的身份限制。‎ ‎3.价值判断的限制。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写作要求“倡导大家弘扬”,即应对“志愿精神”有正确的认识,倡议大家积极学习和践行这种精神。‎ 开放性:‎ ‎1.‎ - 25 -‎ 立意角度是开放的。本次作文围绕“弘扬志愿精神,勇当志愿者”这一主题进行立意,立意的角度有多种。可以写发起倡议的背景和原因、必要性、意义和价值等内容,也可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写“志愿精神”的内涵,如“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延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奉献的精神,是友爱的精神,是互助的精神,是进步的精神。写弘扬志愿精神的必要性,比如可以传递爱心、奉献自我,可以呵护良知美德、光大核心价值观,可以构筑公序良俗、守护主流价值,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国梦等。‎ ‎2.素材的选用是自由的。在写作时,考生可以选取大型活动中涌现的志愿者,如2008年奥运志愿者、汶川地震救灾志愿者、上合组织峰会志愿者等;也可以选取现实生活中志愿者的例子,如当代雷锋郭明义、回大山支教的徐本禹、失独妈妈首嫣嫣、支教演员江一燕、扶贫女大学生黄文秀等等;还可以选用虽然没有志愿者身份,但其行为却能体现志愿精神某一方面的人物,诸如现实生活中那些能体现奉献、友爱、互助等精神的人物,但要注意对此类事例的引用需要把论述重点放到“志愿精神”上来。‎ 这是一道应用文体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系仿照2019年全国卷I命制。着重考查考生对新时期志愿精神的认识和思考,引领当代青年大力弘扬志愿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行动,做新时代有为青年。试题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切合当今时代特点,在考查考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倡议书的基本格式,一般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作为考场作文,标题不能只简单写成“倡议书”,可以正常写出作文题目,然后以副标题的形式写出“弘扬志愿精神倡议书”。正文可以写发起倡议的背景和原因、必要性、意义和价值等内容,可写明倡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尾处要表达出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或者写出某种建议等。‎ ‎[立意]‎ ‎1.以青春之名,展志愿风采。‎ ‎2.以志愿精神托举中国梦想。‎ ‎3.弘扬志愿精神,彰显时代担当。‎ ‎4.携志愿精神,与时代同行。‎ ‎5.秉志愿精神,谱时代华章。‎ ‎6.让志愿精神点亮未来。‎ ‎7.志愿之路,你我同行。‎ ‎8.弘扬志愿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9.志愿精神照亮逐梦征程。‎ ‎[素材]‎ ‎1‎ - 25 -‎ ‎、十年时间从无到有,志愿服务从当初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在中国各地、各领域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成“燎原之势”。志愿精神是民众的心声,社会的号召,时代的呼唤,是实现中国梦必不可缺的砖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大力弘扬。弘扬志愿精神,加入志愿者行列,正是国家对我们的召唤。‎ ‎2、加入志愿者的行列中,并不一定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平凡微小的善举也值得被人尊敬。“四个一百”先进典型人物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事迹都由平凡普通的小事汇聚,却“一针一线”地编织出了社会文明的美丽图景。平民英雄、凡人善举,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数不胜数:“广东好人”阿旺,“红领之家”“邻里守望队”志愿者,网上禁毒领跑人庞世龙……这些人的善举浸润着世道人心,用点滴小事温暖你我;便是做一只螺丝钉,也能为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3、“把感恩当成一种生活态度,把感动当成一种生活追求,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这是徐本禹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他奉献自我的最佳注脚。徐本禹在乡村教学多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志愿服务之中。湖南的“失独妈妈”首嫣嫣将自己对女儿的爱化为对社会的大爱。深圳人石欣与她的朋友们自费学习救援知识,在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海南风灾中舍身救人。无数大学毕业生投身于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中去。这样献身于志愿服务之中的事例不胜枚举,这种无愧于社会的舍我大爱怎能不触动我们的心灵,怎能不激励我们向他们学习?‎ ‎4、在6月10日闭幕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中,一个个“小浪花”的身影引人瞩目。这些年轻志愿者,活跃于各大国际盛会,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青年意气风发、富于生机的风采。新时代领路人也曾经说:“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未来的中国必是一个和谐美好,人人有爱的社会,而弘扬志愿精神,正是开启这片美丽图景的钥匙,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并非单纯的付出,也是我们快乐与力量的源泉。让我们携起手来,汇聚点滴,加入志愿者的行列,让“美丽志愿者”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 ‎[结构]‎ 作者在第一段开宗明义,开篇点题——做志愿者,共圆中国梦。‎ 接着第一个分论点单独成段:力做志愿者,提升自我价值。阐释力做志愿者的意义。其后,论证分论点一。引用鲁迅名言,举郭明义事例。‎ 然后推出分论点二——力做志愿者,推动社会进步。阐释力做志愿者的意义。与分论点一句式保持一致。紧接着,论证分论点二。举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的例子来论证。‎ - 25 -‎ 之后推出分论点三——力做志愿者,助力国家前行。阐释力做志愿者的意义。与分论点一、二构成排比。论证分论点三。引述材料,列举程开甲、黄旭华、黄大年等事例,此处事例有待商榷,但能回扣到“志愿者”话题上亦实属不易。‎ 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观点,照应题目及上文。‎ ‎ ‎ - 25 -‎ ‎ ‎ - 25 -‎